-
1 # 氣吞萬里如猴
-
2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其實也不是大那麼多,明朝巔峰時期版圖也超過千萬平方公里。只不過明朝版圖和我國曆代王朝版圖一樣彈性太大,而清朝相對固定。如果我們分析清朝版圖相對龐大的原因,個人感覺有如下因素:清朝對領土有較強的領土意識
從順治進入中原開始,滿清就開始了平定中原統一全國的程序。我們不能只看到晚清時期列強對大清王朝領土的蠶食,也需要看到大清在中亞、廓爾喀等等發生入侵戰事的時候維護祖國統一付出的努力。即使在清末也有對祖國西南江心坡、鎮南關等抵禦英法的戰鬥,一般王朝基本不會為了相對邊疆如此的大動干戈。
中國哥薩克-索倫兵幾乎參加了所有抵禦外敵的戰鬥。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大清雖然腐敗無能,但是中前期對於領土意識還是很強的。
由準噶爾、沙俄等引發的憂患意識支援了領土統一的動力康熙朝可以說是清朝承前啟後的時期,大清王朝在這個階段初步穩定了對中原的統治。但是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崛起和北部的沙俄對邊界的蠶食,讓剛剛穩定的大清王朝處於危險之中。由於沙俄與準噶爾的聯手,讓清帝國隨時可能受到來自西部和北部的雙重打擊。
葛爾丹雄才偉略與他的前輩也先、林丹汗一樣,都有恢復蒙元版圖的野望。所以他趁三藩內亂之機,不斷蠶食蒙古各部。準噶爾版圖最廣的時候佔據漠西、漠北乃至青藏的半壁江山;同時北方的沙俄對北部黑龍江流域步步蠶食。
作為蒙古各部的大汗,康熙這個阿木古朗汗無論是出自對子民的責任還是清政府對於藩屬的權威來說都必須和準噶爾死磕。所以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清政府首先和雅克薩擊潰沙俄侵略者簽訂邊界條約後集中國力於準噶爾進行決戰。這場戰爭持續了三代帝王70餘年,到乾隆時期才最終平定西北完成祖國統一。
過程是辛苦慘烈的,影視劇《雍正王朝》中為了籌集西北平叛的軍費雍正甚至用抄家(貪汙官吏)的形式補足軍費。準噶爾的最終平定也讓清朝直轄版圖超出1300萬平方公里。
邊疆地區的民族政策讓歷代王朝的邊疆羈縻政策改為直轄為了讓蒙古各部徹底歸心,清政府採用了三大政策:一是分封以制其力;二是南不封王,北不斷親;三是“崇釋以制其生。再加上盟旗等政策,滿蒙兩百餘年互通姻親,血脈不斷。這使得邊疆一改歷代王朝對於羈縻政策實行直轄,客觀上保證了大清王朝對於邊疆地區有強力、有效的管理方式。
在邊疆地區清政府設定駐藏大臣、烏里雅蘇臺將軍、庫倫辦事大臣、伊犁將軍、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透過這些都是正一品的高官,清朝帝王可以直接、快捷的掌握邊疆地區的異動並及時針對性的對治理政策作出調整。
由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以及清朝攤丁入畝政策因素疊加造成人口迅速突破,客觀上要求龐大國土安置清朝時期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客觀上提高了糧食產量。除此以外從雍正朝攤丁入畝的執行,剔除丁稅也間接的釋放了人口壓力。這兩項政策讓清朝後期的人口突破四億,達到歷代封建王朝的頂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客觀上要求更寬廣的版圖,如果依然保持在宋朝這樣的版圖內依照現在農作物的高產恐怕都有難度更何況封建時代的大清王朝。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出臺保證了國家主權,清朝的版圖不再因實力強弱彈性變大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基於各個主權國家共存的概念,確立了外交會議訂立和約的先例。從此國與國之間疆界的變化都需在國家主權的前提下,透過條約的形式來確定而不是任意搶掠。
所以《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就是清朝在國家主權概念下籤訂的邊界條約。國家主權的存在,讓清朝擺脫了歷代王朝因國力強弱造成版圖前後相差很大的現象。所以即便是晚清時期,列強掠奪領土也是透過條約形式進行。
小結:
綜上所述,綜合上面的五個因素大清王朝的版圖才能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即使是經過列強分割,依然保留了1100萬平方公里的版圖。
-
3 # 蒙古安達達
因為清朝除了領土,其他的真沒啥說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全面倒退,所以每次一跟明朝比,就拿領土說事,看的我都快吐了!!
-
4 # Maoyoujiutiaoming
歷史教科書上一般來說用的是“疆域”兩個字,而不用“版圖”,比如秦朝疆域、漢朝疆域、唐朝疆域、明朝疆域、清朝疆域等等。疆域一詞,有些非專業的書籍和文章會用“版圖”一詞,而專業歷史書不會用這個模糊詞彙。歷史教科書對歷史一直使用疆域一詞,而不是使用領土一詞,說明這兩個詞彙其實是有區別的。
至今很多人不理解疆域和領土的區別。疆域,是一個歷史概念。一個王朝或國家的歷史疆域,是指這個王朝和國家曾經活動過的地理範圍。歷史地圖上的疆域劃線是一個非常粗線條的大致劃線,它所表明的是歷史學家關於某一個歷史主體的活動範圍的研究和確認,而不是說這個歷史主體在歷史上曾經頒佈過這樣的法令或地圖,以表明自己的管轄範圍。文中所顯示的的地圖:明朝屬於“疆域”,明前期、中期、後期地圖都不相同;清朝所畫的地圖很多地方缺乏共同簽署的法律邊界條約,所以只能認定是疆域和領土都不確定的混合地圖,明朝和清朝誰比誰大很難界定。
領土(或版圖)是一個法律概念,是一個在現代國際法的語境下,一個主權國家管轄所及的地理範圍。領土不僅需要主權國家自己的公佈和重申,而且需要其它國際法主體的默許或以其它方式的具體確認。對兩個鄰國來說,邊界條約是關於領土的效力最強的法律確認檔案。沒有類似的邊界條約,則需要沒有異議的預設。比如河南省是中國的領土,世界上就不會有任何其它的國家提出異議。但是對於邊界地帶,沒有確定的邊界條約的兩個國家之間,則經常會發生領土爭議,這種爭議的徹底結束,則是以相關的邊界條約的最後簽訂為止。
綜上所述“清朝版圖為啥比明朝大”僅僅是一個很不專業的說法。
-
5 # 文獻歷史
乾隆元年(1736年) 鎮壓古州苗亂
乾隆十年(1745年) 瞻對之役[129][130]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五年(1750年) 平定西藏之役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平定準噶爾之役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 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平定臺灣林爽文
平定國內起義的戰爭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平定蘇四十三起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平定田五起義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平定湘黔苗民起義
與鄰國的戰爭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清緬戰爭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廓爾喀之役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 清越戰爭,
不算明朝中外有爭議的淨土,增加領土190萬平方公里,明朝僅僅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兩京即京師(北京)、南京,十三個布政使司是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這些滿算350多萬,包含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壯族寧夏回族等大部分都是土司羈糜,面積不足350萬平方公里。所以中外在明朝領土爭議很大
-
6 # 遊歷往事
簡單說來,明朝是典型的古典王朝,管轄的區域稱作“疆域”,包括直接控制區和羈縻統治區;而清朝的一隻腳已經邁入近代,其後期管轄的區域稱作“領土”,無論直接或間接控制都有明確邊界,這是透過一系列邊界條約劃定的。明朝的350萬平方公里疆域,指的是明朝的直接控制區,也稱作“兩京一十三省”,在直接控制區外的東北北部、蒙古高原、西域及青藏高原等大片區域,自明朝建立以來,陸續確立了羈縻統治形式。
國現在的面積更是和當時清朝的賠款割地有著直接的關係。都知道清朝閉關鎖國,被列強開啟國門,輸了那麼多戰爭,簽了那麼多條約,賠了那麼多面積。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會認為清朝的實力也很弱小,沒有什麼開疆擴土的本事。其實不然,儘管清朝後期的慈禧太后確實幹了很多損害國家的事情。但我們不可否認前期的三代皇帝,康熙、乾隆、雍正將國家發展的十分強盛的。
明朝最鼎盛時期的疆域範圍,史書記載,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按照今天的計量單位,大約是997萬平方公里。後來明成祖朱棣放棄大寧,嘉靖皇帝放棄哈密和河套,使明朝疆域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也就是說,從嘉靖開始,明朝的勢力範圍就徹底退出西域,以嘉峪關為界了。
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同時也是最後一個完成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其統治前期,領土面積是在繼承了明朝領土的基礎上還進行了積極的拓展,在乾隆時期達到極盛,北街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和赤尾嶼、南包括南海諸島、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達到了1300萬平方公里,清朝的領土也為我們今天的領土版圖奠定了基礎。
-
7 # 歷史愛好者小周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清朝之所以版圖大,這和清朝本是北方少數民族有著很大的關係,縱觀中國上下五千歷代王朝,以農耕為代表的王朝即使佔領了北方廣大領土也很難維持,漢、唐、明三個朝代版圖都很大勢力一度擴充套件到了西域、中亞、內蒙古高原、東北。可是農耕王朝都有一個特徵,要麼開國時版圖很大,要麼就是中期有雄主版圖會擴大,但是到了中期或後期版圖逐步畏縮只保留漢地。而以遊牧、漁獵文明為代表的元朝、清朝版圖卻很大。主要因素他們在入土中原時,把他們原有的土地和漢地相結合很容易超過漢人建立的王朝版圖。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對北方遊牧土地相對更加重視,漢人王朝對北方遊牧土地不怎麼看的上,最直接的是沒有開發價值,再者和遊牧民族打仗耗費國力,就算你滅了這民族,另一個民族又起來,漢人不可能在條件惡劣的北方放牧。所以歷代王朝都是保持漢地,這也是中國曆代王朝客觀存在的事實。
清朝版圖能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花費了100多年,最主要是消滅了準格爾汗國,獲得了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今天我們共和國版圖奠定了基礎。準格爾汗國一直控制新疆、西藏、青海、西伯利亞南部地區與清朝爭霸近百年,曾一度佔領漠南、漠北的喀爾喀汗國兵鋒直指赤峰,清庭為之震動,哈薩克汗國成為附庸國,沙俄都曾兩次敗與準格爾汗國,其強盛時版圖達700萬平方公里。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明主才將其消滅,到1820年清朝版圖達到了極盛時期,國土面積為1300萬平方公里以上!
其實明朝前期版圖也非常大,國土面積將近1000萬平方公里。初除漢地外,明朝在東北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其地區今東北三省即黑龍江以北近兩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屬於明朝直屬管轄地方的機構,並駐有軍隊。明朝在今西北新疆部分地區、甘肅全部、內蒙古部分地區設立了哈密、沙州、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罕東左等衛,屬於明朝直屬行政機構並有駐軍。明朝在今西藏、青海全部,設立了烏斯藏都司、朵幹都司,但明朝對西藏,青海沒有駐軍,基本上是地方執政,前期對明朝有納貢。明朝也曾一度控制東南亞的緬甸、泰國、寮國、越南並設立了宣慰司、布政使司。
但上屬領土維持短暫,明中後期自顧不暇時都脫離了統治。從版圖面積來看,明朝巔峰時領土比清朝巔峰時領土少了300萬平方公里,少了新疆大部、內外蒙古,且明朝對邊塞地區控制有效期也明顯低於清朝。。
先來分析明朝對邊塞地區為什麼難以持久。①明朝對邊塞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是衛所制。這種管理少數民族方法有一個弱點,不能不能長治久安,當你漢族王朝強盛時。我可能會聽命於你,當你衰落時我會反過來進攻。土木之變、庚戌之變就是最鮮明的例子,強漢、盛唐也是如此,衰弱時對邊地無法控制,反而被對方蠶食。
②由於明朝對蒙古各部採取自治,導致蒙古部族勢力依然存在,沒有從根本解決分化其內部結構,從而使其搖擺不定、時而復叛。
再來看清朝對邊地是如何有效控制的。①清朝對蒙古各部勢力的反撲,採取的強有力的軍事打擊,這與明朝中後期採取的放棄 與妥協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當然這裡也有客觀存在的一些問題,明朝中後期的君主,說實話不如前期幾代軍事強硬的君主;而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前中期比較賢明)都是較為開明的君主,更可怕的是他們在位時長高達130餘年,除鞏固原有東北和漢地外,大部分國土都是他們打下來的。
②清朝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有效的盟旗管理制度。“旗”也就是把蒙古部落分成若干小塊稱為 札薩克旗,“盟”在清朝少數部落表面比“旗”大,由各旗推舉盟長,但盟長的作用相當於名譽主席,沒有實權,只是起到協調所在盟各旗的作用。蒙古各旗之間有自己的轄區,不可以越境放牧,這樣就斷絕了他們來往關係,有利於清王朝管理。旗又分為內外兩大部分,早先跟隨清朝入關的為內旗。
對於內旗清朝採取聯姻的政策,這部分蒙古人基本和滿族人是一家人比較忠城。晚清名將曾格林沁就是科爾沁左翼後旗人,屬於內旗蒙古人。
外旗主要是準格爾汗國的舊地,漠南、漠西、漠北蒙古,清朝稱這一地區為外番蒙古,也就是今天新疆、青海、外蒙古全部、內蒙古中西部。外番蒙古設立的札薩克旗多達200多個,有的旗也就幾百戶牧民,絕緣了蒙古部落反撲的能力。
清朝在設立盟旗制度的同時,又設立了將軍。如外番蒙古就設立了伊犁將軍,將軍負責地方防務與軍政屬於中央直屬機構。將軍所轄軍士都是攜帶家屬守邊,清朝為了平衡把東部若干民族遷移到新疆地區。
總結:清朝比明朝版圖大,而且實際版圖有效時長都超過歷代王朝。主要是清朝建立者本身就是少數民族,在入土中原帶來了他們原有土地,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權的好處就在於,他們的土地,當嫁妝一樣白送過來,不費錢又不死人,漢族王朝拼了命、國庫耗空還不能長治久安;再者就是清朝的盟旗制度把遊牧民族部落分化到最小化,使其力量薄弱無法對中央構成威脅,達到了長治久安的效果。當然西方列強從晚清割走的土地,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換作那個朝代到晚清這個時代,其結果都是一樣的。我們不能否認清王朝對於國土和多民族大團結的貢獻是沒有那一個朝代可以代替的。 -
8 # 利劍穿雲
這麼說吧,明朝要是也聯絡了北邊女真人,西邊蒙古人,南邊越南人一起剝削漢人,吃漢人血肉,疆域可以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大,有意義嗎?
-
9 # 魏東雙
主要差在蒙古人地盤。
明時北元分裂為瓦剌、韃靼、兀良哈,兀良哈已降,瓦剌韃靼實力不小,永樂後除了也先時大都相安無事。
後金透過分化、武力、聯姻等手段驅逐林丹汗,瓦解韃靼,康雍乾三代平定瓦剌諸部吧,並派將軍督鎮。蒙古自此一蹶不振。
-
10 # 忠武軍
明朝是個民族國家,就像現在的日本南韓一樣。本身也是民族解放立國,以中國故土兩京十三省為正式版圖,這些地區文明一致。其餘是羈靡地區,交界邊鎮設長城、衛所,側重安撫當地民族以拱衛中原王朝。版圖擴張也是輕武力重修文德,化“生番”為“熟番”最終認同了文化才由中央直接派員管理,設不徵之國停止對外國擴張。
清朝就另一說了,給其他各民族帶來了極大痛苦,叩關入侵,揚、嘉大屠殺,領土雖超過明朝但是得國不正。個人感覺更像對我們現在多民族共和國家的一種損害賠償,抗清復明無罪,辛亥革命也有理,沒必要只比較明清疆域來歌頌專制頂峰的滿清封建王朝。
-
11 # 攀登的岩羊
因為清朝帶來了關外與蒙古嫁裝,滿清是靠擴張進取建國的,初中期皇帝有開拓進取精神,明朝中後期只能守土保地,這也是農耕民族和遊獵民族的區別。
-
12 # 曹老師xixi
明朝作為漢族人統治朝代,傳統上對領土的需求也就只有中原富饒之地,也就是傳統上的中原十八省,對以外的領土則認為是荒蕪的無用之地,而漢族人又深受儒家朱程理學的影響,凡事以和為貴,對於這四方的少數民族部落政權,均以理說服,明朝與北方,與西域部落,與吐番以及安南北韓等政權的關係類似兄弟之間的關係,只要承認我大明皇帝是老大,你別問我也不問事,只要不撕破臉,你好我好大家好,因此既出現明朝皇帝的冊封四海,但又不控制四海的局面,比如建州女真在努爾哈赤前一直受明皇帝冊封,禮法上屬於明朝子民,但明朝基本上無法統治這個區域,所以去掉這部分,明朝可控制可統治的疆域,基本上就固定在中原十八省的區域。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滿族統治的朝代,原來就是中國北方的遊牧部落民族,骨子裡有一種野性,這個野心含有一種征服的慾望,沒有儒家文化的薰陶,統治階級就是野蠻的暴力的,凡事打的別人服為止。後期滿人入主中原後,這個野心也隨著被儒家文化的薰陶而丟失,變成了戰鬥力5的渣渣。滿族人對於統治,不僅僅以得到中原而滿足,對於四海,我不光要冊封你,我還要統治你控制你,把蒙古打服了,把西域各部打服了,西藏主動服了,中原漢族不服也得服,北韓跪服,唯一隻有安南天高皇帝遠口服心服,結果無奈安南地形複雜,把撕破的臉再恢復吧,這樣安南也表面服了,嘉慶年間請求清朝皇帝冊封“越南”國號,所以在清朝,中央和四方的關係由明朝的“兄弟”變成了“主僕”,你說說清朝實際控制的面積那確實比明朝多的多,不光多,還穩固。
所以綜上所述,明朝的疆域相對小,主要由於明朝思想束縛大,並且對周邊土地不需要,自己也不想打。而清朝的疆域相對大,則是清朝初期比較暴力,也沒有思想負擔,自身也有實力,征服慾望強。雖然說清朝很窩囊,但是如果沒有清朝,真是無法想想現在的中國。
-
13 # 歷史長河中的魚
我們先比較一下明朝和清朝的疆域圖,透過這兩幅地圖的對比,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清朝比明朝的疆域要大的多,主要增加的地方就是現在的蒙古、內蒙古和新疆這三個地方,為什麼這樣呢?
明朝與蒙古幾百年來一直處於割裂狀態,雙方兵戎相見,水火不容。可清朝政府和蒙古卻始終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現在我們去故宮參觀的時候,還會看到許多宮殿的匾額上寫有蒙文。清朝的皇帝還會給蒙古的王公貴族在北京修建府邸,並給他們俸祿。同時,他們的貴族之間一直進行著大量的通婚,康熙的奶奶,也就是著名的孝莊太后,就是蒙古人,所以說清朝皇帝們的血管裡也大都流淌著蒙古族的鮮血。這樣,蒙古的疆域一直是清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明朝一直沒有對新疆進行過有效的統治,明清之際準噶爾部在新疆崛起,經過連年征戰,其首領噶爾丹逐步佔領了天山南北,與清政府分庭抗爭。為了鞏固西北邊陲,康熙帝三徵新疆,大敗噶爾丹,最終逼其服毒自殺,統一了新疆各部,避免了新疆的分裂。
-
14 # 兵器世界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的中原王朝,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撤至明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撤守嘉峪關;西南曾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還曾收復安南,明代極盛疆域約達1000萬平方公里。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極盛時期總面積可達1316萬平方公里,晚晴1908年縮水至1108萬平方公里。
明朝疆域為什麼沒有清朝大?
先來看看兩朝鼎盛時期的地圖,比較一下清朝究竟多在哪?
明朝
清朝
透過比較兩圖,清朝疆域和明朝相比,多在內蒙古和外蒙古、今新疆大部。
回顧中國的歷史,圍繞著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之間的對抗不斷,遊牧民族也曾多次入主中原。
1368年,明軍攻陷元大都,元順帝北逃,此後明軍前後8次深入漠北,大破北元。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時候,5次北征蒙古,更是打的蒙古人不要不要的。
可到了明英宗時期,蒙古人就開始反擊了,總不能老捱打,現在輪到我表演了。瓦剌大破明軍50萬,並於土木堡活捉御駕親征的明英宗。隨後北方韃靼復興,威脅邊關,逼迫明朝重開互市。
土木堡之後明朝不復往日的輝煌,難以平定來自北方的威脅,儘管蒙古諸部是分裂的。即使佔領了北方草原,高昂的費用和不斷的叛亂也是種麻煩,畢竟兩者之間不是同一個文化圈,短時間內難以融合。可以參考安南,明軍收復了安南,卻無法長期佔領。
到了清朝這個問題就被解決了(為什麼明朝沒探討西北,西北是漠西蒙古)
在清朝還只是後金的時候,它的實力還很弱,漠南蒙古諸部中實力最強的是林丹汗統治的察哈爾部,意欲一統蒙古諸部。但蒙古諸部和林丹汗都有很深的矛盾,這時後金開始和科爾沁部結盟。透過聯姻,威逼利誘,離間等各種手段蠶食漠南蒙古諸部來壯大自己,最後於林丹汗決戰並將其擊敗。
1636年,林丹汗的兒子和遺孀向皇太極奉上曾經元朝的玉璽,漠南蒙古16部49領主向皇太極稱臣,尊其為蒙古大汗。
清朝入主中原後,西北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崛起,嚴重威脅了同在漠西的喀爾喀三部,喀爾喀三部難以阻擋準噶爾部的擴張,南下與康熙會盟,請求清朝給予庇護。
最後康熙帝擊敗了準噶爾部,乾隆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將西北納入了版圖。此後又在外蒙古分設盟旗,外蒙自此歸屬清朝。
綜上明朝疆域沒有清朝大的原因是其未能徹底解決同北方遊牧民族的矛盾,採取的是天子守國門的策略,定都在北京方便控制蒙古和東北諸部。早期也進行過對外擴張,但都未能將其納入版圖,甚至在英宗時期京師險些被瓦剌攻陷。
另外帝國中後期內部矛盾也是重重,土地兼併嚴重、黨爭不斷和執政思路的不斷變化,使得北方的問題更加難以解決。同北方遊牧民族的問題無法徹底解決,內蒙外蒙和新疆地區就不可能納入明朝的版圖,所以明朝的疆域要小於清朝。
-
15 # 歷史的探險者
因為清朝在明朝之後啊,沒有明朝作為鋪墊,清朝能打下蒙古嗎?晚明萬曆時期,明朝已經實現羈縻漠南土默特,鄂爾多斯和兀良哈三大部蒙古。
喀爾喀和科爾沁以及察哈爾還保持著敵對,半敵對狀態。
晚明走向崩潰之後,漠南羈縻體系瓦解,土默特和和碩特進入青海爭霸,科爾沁滲透兀良哈,林丹汗和漠南各部又有宗教衝突。
沒有明朝熬過了幾代蒙古草原的雄主,皇太極若對上全盛時期的達延汗,阿勒坦汗又豈有必勝之理?
另外,中國官方是認為明朝對西藏的宗主權是不容置疑的,明朝直接控制了西藏和關內地區三大經濟通道出口,即川西土司群,滇北土司群,以及青海河湟地區。在阿勒坦汗成功擊穿河西防線進入青海之前,明朝人已經成功實施了一百多年的藏蒙隔絕政策,可謂牢牢把控了青藏的經濟命脈。
永樂宣德乃至成弘時期,明朝都有規模不小的使者和扈從軍人進入藏地進行敕封,帕木竹巴政權各級官吏除當地官職名稱外另有一套明朝官職稱謂。
永樂設定的三五體系,即三大教王,五大法王體系,維持到阿勒坦汗衝入藏地為止。永樂修築的漢藏驛道,強迫帕木竹巴政權交還薩迦大殿給噶瑪噶舉派的事情,是一次強有力的權力宣示。
即使在阿勒坦汗打破明朝藏蒙隔絕線之後沒多久,萬曆中期發動青海戰爭討伐阿勒坦汗的孫子,時任土默川順義王的扯力克汗,強迫其遷離青海,迴歸土默特。歷時五年的戰爭,期間動用過多次康區藏民參戰。
直到天啟-崇禎時期,青藏高原才逐漸為和碩特人侵入佔有。
清朝也承認明朝是東盡大海,西據吐蕃。雖然比清朝小一些,但談不上很多,尤其是跟其他朝代相比。
清朝和明朝是中國古代王朝實際統治領土和長期統治領土最多的兩個朝代,區別只不過是清朝第一,明朝第二。二者的統治範圍遠遠超過了漢唐時期。
如果不考慮長期統治時間,和設駐軍,流官,徵稅行為等標準,只考慮勢力範圍的話。明朝曾經短暫實現過的勢力範圍倒是大於清朝,漢唐理論勢力範圍也不弱於清代。
但你要考慮長期有效的實控統治的話,清朝就是無可爭議的第一,但明朝也能排第二,第一比第二大一些,不是很正常嗎?
PS:我知道知乎是唐吹控場,但是我不希望巨唐的粉絲到我這回答下面信口開河。我認為現代人不應該存在什麼朝代粉和朝代黑,比如我很欣賞永樂大帝,但我也不會去黑清朝。清朝實際控制面積超過了明朝,這是必須客觀承認的。
唐朝在貞觀到龍朔期間無比輝煌,高宗後期到武周時期雖然屢戰屢敗,但堅韌不拔。
可是唐朝的的確確在領土版圖上是不可能與明清相提並論的。大家都是受譚其驤版地圖冊影響太深,由於近年來明史熱潮刷爆網路,大家都知道明朝很多黑歷史。故而經常諷刺於明朝的譚其驤版地圖。
但是,我發現大家似乎不是很清楚唐朝的黑歷史。這樣就不公平了。明清的黑歷史都是爛大街的,唐朝似乎只給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我不打算長篇累牘的把唐朝的黑歷史一一科普出來,我只想說,唐朝的西北勢力範圍大大超越明朝不假,但是明朝的西南,東北,南方統治範圍也同樣大大超越了唐朝,而且持續時間還很長。
我不喜歡任何朝代吹,所以唐吹請不要開口閉口跟我講安西北庭都護府多麼牛,我當然知道大唐勢力範圍直抵比什凱克,碎葉城是中國古代最西的駐防城池。
我對歸義軍歷史的瞭解可能超過這裡大多數人。
但是這些都只是唐朝歷史的一部分,西北也只是一個方向。知乎還有幾個人知道大唐不過二三十年就基本放棄了遼東和北韓半島的地盤。
唐朝東北大門只到遼西,也就是遼寧的一半,明朝在遼東有上百萬人口,遼河平原上有七十多座城鎮。
唐朝的西南大門不過是西昌和宜賓,後來甚至淪陷給了南詔。而成都西北沒多遠的今天理縣,當年維州就是吐蕃人的軍事重鎮,守將獻城投誠,大唐還不敢收,把守將送回去讓吐蕃人就地處決了。
還有個更冷門的,湖南湖北的荊州古蠻這種少數民族內地政權,實際上是到了北宋才遭到重大打擊,很多人以為它北宋被章惇滅了,其實沒有,是明初才完全搞定了古蠻。
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福建江西這些省份,唐朝的行政力量所達之處,可以說都沒有明清時期在這些省份的60%大
嘲笑明朝退守嘉峪關的時候,不妨也想想,巨唐苦守西昌,理縣,宜賓時,人家還在曼德勒打仗?
嘲笑明朝操縱康區土司,冊封西藏帕木竹巴政權只不過是得益於高原政權比吐蕃差了十萬八千里時。
有沒有想過,東突厥,西突厥也是內亂才被消滅的,蓋嘉運氣勢如虹殲滅突騎施時,突騎施是不是也內亂中?
嘲笑洪武永樂北伐之後遭遇土木堡事變時,有沒有想過阿史那突厥七百人反唐,後突厥打的高宗後期和武周時期毫無辦法,默啜可汗死於曳拔固遊騎才土崩瓦解?
嘲笑明朝被越南人打退失去對越南統治的權力時,怎麼不想想唐初收復的漢四郡和佔有的百濟地是怎麼沒的?唐羅戰爭又比宣德越南戰爭光彩到哪裡去?
強大無匹的西漢王朝確實有資格覺得明清兩代武德不昌。但是巨唐不行,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寶雞門外的固原都淪陷了好幾十年,跟人家講退守嘉峪關多丟臉是不是很雙標?
-
16 # 子由拍案驚奇
首先,在明朝時期,尚且沒有領土面積的具體劃分。明太祖朱元璋的時候,明朝的疆域面積基本就達到了最高峰,有900多萬平方公里,這樣的幅員之內,它所確立的是羈縻統治形式。也就是說,除了牢牢掌控中原地區的直接管轄權之外,對於青藏高原地區、蒙古地區、西域地區等山高路遠,大漠戈壁,雪山之巔,明朝實行的是間接管理,找出代理人,冊封其部落領袖,而中原漢族政權對地域特性的認識,也決定了這種策略的沿用。
譬如朱棣最後一次北征大漠,完全的在蒙古高原繞了一大圈,做為農業文明為完全主導的明王朝,面對茫茫草原,像模像樣的蒙古包都沒有幾座,怎麼經營?如何駐兵?
可是,這樣的羈縻體系一旦遇到封建王朝國步唯艱,國運不興的時候,這種體系就絕難支撐,甚至反受其害。
明朝經過萬曆三大徵之後,國力損耗極大,延至明末,中原地區狼煙四起,遼東不靖,於是,漠南地區的羈縻體系土崩瓦解,土默特和和碩特部進入青海爭霸,大明朝成功實施了一百多年的藏蒙隔絕策略失敗,其後,科爾沁部滲透兀良哈,林丹汗與漠南各部又起衝突。
即便如此,清朝後來也承認,全盛時期明朝的疆域是東至大海,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沒比清朝少多少。而且,有清一朝的基業,基本是承繼明朝的底子。
清朝與明朝所不同的是,時代變了,清朝時期,已經有了領土的明確概念,與俄羅斯等國動輒簽訂領土條約,直接劃定領土分界線。
而對於非漢族地區的統治,清朝相對於明朝來說,更具經驗,因為滿族人祖先也是漁獵遊牧出身,在處理蒙古部落,契丹族人,青藏地區等的關係中,做的遊刃有餘,穩定了清王朝的局面,而隨著清朝的入關,入主中原,整個東北,加之外蒙古,成了清朝帶過來的“嫁妝”。
回看明朝,到了最後十年的時候,又隨著後金咄咄逼人的興起,整個山海關外全部易手,大明朝能發號施令的地方只剩下號稱的兩京十三司,這時候,明朝的幅員面積比北宋也大不了多少了,也就300萬平方公里彷彿吧。
那麼,概括回答問題;“同樣都是封建王朝為什麼清朝面積比明朝大那麼多?”
明初明朝的土地面積數字一度與清朝彷彿,明中期土木堡一戰之後,明朝開始規避蒙古,邊界線後撤,加之河套地區的失去,羈縻體系崩潰後,內蒙、新疆哈密地區、青海、甘肅等地一時失控,這些都是所謂明朝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
-
17 # 寶劍鋒
在清朝,滿族與蒙古族是友好通婚的, 蒙古當時是受清朝統治的。明朝不同,蒙元與大明王朝是兩個敵對勢力,相互作戰的。清朝這是解決了蒙古問題,蒙古成為了大清王朝的一部分。為了維持這種特殊關係,在清朝高層,與蒙古進行通婚是個長期的優良的傳統。這種政治聯姻,恰恰是清朝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下圖 蒙古族孝莊
明朝的疆域與清朝的相比,主要在蒙古這一塊巨大的地方落後於清朝。可見滿蒙通婚的巨大威力。
-
18 # 夏蟲欲飲冰
歷史上有一個人和一支勢力,對於清朝版圖的增加尤為重要,那就是噶爾丹和他的準噶爾汗國。
噶爾丹出身衛拉特蒙古(漠西蒙古)顯赫的綽羅斯家族,是準噶爾部落首領巴圖爾渾臺吉的第6子,先祖是蒙古人的英雄也先。
在他統治準噶爾部落期間,對內修制內政,稱霸衛拉特聯盟,對外遠交近攻,攻伐無數,南討回疆,北伐哈薩克,對外積極擴張,創造了興盛一時的準噶爾汗國。
1679年,噶爾丹迫使吐魯番、哈密臣服,準噶爾勢力已伸展至甘州(今甘肅張掖)一帶,在當地徵收貢賦,建立統治機構。
1680年,噶爾丹應自己達賴喇嘛之請,派兵幫助天山南路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克和“黑山派”爭鬥,乘機奪佔南疆地區。
同年又率兵經阿克蘇、烏什等地進攻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葉爾羌王伊斯瑪伊勒汗子巴巴克蘇勒坦(伊斯蘭教)率軍抵抗,兵敗身死,伊斯瑪伊勒汗被俘。
1681年,噶爾丹率軍向西進發,用來幾年時間,征服了哈薩克汗國的大片疆域,稱雄西域。
至此,噶爾丹用來很短的時間,便統一衛拉特各部、南並回疆、西擴哈薩克,“攻取降服者一千二百餘城,乃習於戰鬥之國也”,成長為與清朝對峙的強大政權。
而為什麼說噶爾丹和他的準噶爾汗國對清朝版圖的增加尤為重要呢,這就要從噶爾丹實力暴增,徹底上頭,打算擼清廷虎鬚說起了。
噶爾丹這個人野心很大,一直想要恢復大蒙古帝國的輝煌,因此當他有理由和實力介入喀爾喀蒙古(外蒙古)事務時,就毫不猶豫的衝了上去。靠著超強的軍事實力,將喀爾喀蒙古人打得四散奔逃,將勢力擴充到了如今的外蒙一帶,喀爾喀蒙古的各部貴族為了保住性命和財富不得不帶領部民南下尋求清朝庇護,將世代相傳的土地拱手相讓,噶爾丹遂佔領了喀爾喀蒙古大部。
隨著噶爾丹逐漸征服喀爾喀蒙古,準噶爾汗國終於與清朝爆發直接衝突,雖然清軍初戰失利,但很快就重整旗鼓,數次擊敗準噶爾汗國。
並且面對南下避難的喀爾喀蒙古人,康熙帝也大開方便之門,快速接納這些逃難者,極大地加強了清廷在北方的軍事實力,並且以拯救者的姿態擁有了對漠北草原的天然主權(以前清朝對喀爾喀蒙古的控制力很弱)。
在獲得烏蘭布統之戰勝利後不久,康熙帝便趁機組織喀爾喀蒙古部落、內蒙古地區的蒙古部落在多倫會盟。1691年康熙帝與喀爾喀蒙古諸部王公和內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貴族舉行了盟會,正式將喀爾喀蒙古納入到清朝的行政體系中,然後以此組織內、外蒙古兵力。
在這次會盟中,康熙帝規定喀爾喀蒙古從此遵行清廷法令,廢除曾經的許多舊制,其內部的封建王公們按滿洲貴族的封號,依次授以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爵位,其行政體制從此也和內蒙古一樣,行政建制同內蒙古各旗劃一,實行札薩克制,依49旗例編族,分左中右三路,設盟,實行盟旗制度。
而在之後徹底消滅了噶爾丹後,喀爾喀蒙古也沒有再能獨立回去,而是自然而然地就歸於了清廷的直接指揮之下,從前這些地區的蒙古部落雖然也對清廷表示臣服,但清廷對這些蒙古部落所能施加的政治影響很少,現在卻是明明確確的主子了,疆域也歸於清廷之下。
等到清廷歷經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君主,徹底清算了準噶爾汗國以後,準噶爾汗國原先的大部分疆域就都落入了清廷手中,等於是準噶爾人為清廷做了大好的嫁衣裳。
回覆列表
滿洲人用和親征服了蒙古、用宗教征服了西藏、用科舉征服了漢族,用武力征服了回部,政治智慧比明朝統治者高出好幾個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