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逆流的魚L

    漢獻帝和漢宣帝所處的時代境地不同根本就不可能等待曹操死後奪權。

    漢宣帝時代,西漢王朝是大一統的朝代,尤其經過漢武帝的治理,皇權已經異常的強大。霍光是漢武帝認命的託孤大臣,自然漢武帝不可能讓他將來篡了自己子孫的權,因此設計了防範措施,霍光和霍氏家族權力再大,在霍光死後,權力馬上被漢宣帝收回,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同時霍光這個人只好權力,滿足於當一個權臣,對皇位沒有絲毫野心,而且他為人謹慎,心中明白,自己掌握權力沒人反對,但是一旦篡位必然會死無葬身之地,因此他才一再選擇劉氏子弟為帝,最後安然去世。在他死後,霍家權力被馬上剝奪最後被滅族,漢宣帝終於成了名正言順的皇帝。

    漢獻帝則不同。東漢王朝在漢和帝時就開始了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的境地,皇帝大權旁落。同時經過黃巾起義的打擊,東漢政權土崩瓦解,已經失去對地方的控制。漢獻帝從登基的那一天就是一個傀儡,手中沒有任何權力,只保留一個皇帝的名義,可以說他唯一等待的就是被廢這一條路。曹操為了爭奪天下才“挾天子以令諸侯”,將他供奉起來,因此他根本就沒有實力奪權,也沒有時間奪權。曹操死後,曹丕馬上就要當皇帝,因此漢獻帝最後被廢。

  • 2 # 邢臺大懶牛

    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為什麼會不斷的改朝換代,不斷戰爭,都是為了權利。

    至高無上的權利代表著享不盡的金銀財寶,天下美女,和自己的無限慾望,人人都想高高在上。

    漢宣帝時,國家還是大統一時代,霍光權利再大,還沒破壞整個朝廷的統一,他當權傾朝野的大臣沒事,一但稱帝,就會全天下反之,所以霍光不敢稱帝,朝廷之中依然還有和他對抗的力量。

    而漢獻帝劉徹其實本身已經名存實亡,透過不斷的外戚宦官專權,已經沒有了權利,有的只是一個稱號而已,已經阻擋不住其他人的野心了。

    三國末期,經過黃巾起義,十常侍之亂,董卓專政,各個諸侯其實已經獨立了,並且開始互相攻擊爭奪地盤了,現在的漢朝,已經沒有人在乎漢獻帝的生死了,他只不過成了一個象徵了,沒有兵權,沒有地盤,只能在曹操的地盤上生活別了已經沒人人在乎他的生死了。

    大家在乎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怎麼才能佔領更多的地盤,消滅其他諸侯,漢獻帝已經無關緊要了。

    而漢宣帝的時候,國家的基本面還是穩定的,各個諸侯以及平民百姓還是認可漢朝的。

  • 3 # 來顆大伊萬

    先說結論,99.9%是不可能成功的,那0.1%的可能性留給神蹟。

    縱觀歷史,無論是被權臣把持還是後宮干政把持的皇帝很多,可以說,皇帝本身就是個危險的職業,除了幾個開國皇帝,能夠繼位就掌握朝政一直到退位的皇帝屈指可數。不說漢宣帝這種事被權臣霍光扶持上位的,就算是秦皇漢武這樣的千古一帝,根正苗紅的太子繼位,在初期也是受制於呂不韋,竇太后之類的。

    那麼為什麼嬴稷,嬴政,劉徹,劉洵,康熙之類的能夠逆襲成功並且成為歷史上口碑不錯的帝王,而漢獻帝這樣的就不行呢?

    個人覺得本質原因是要看制度是否已經被破壞。

    首先,我們要對比下漢宣帝和漢獻帝所處的時代的差別。

    漢宣帝的時代,事實上天下是太平的,漢武帝基本把匈奴給打服了,保證了大漢無邊境之憂,而漢昭帝的時代基本上屬於休養生息,發展國內經濟,也就說社會是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劉詢劇照(孫耀威飾演)

    而漢獻帝的時代,由於之前的黃巾之亂,中央把軍政大權都下放給了地方刺史,給予了地方軍閥發展的土壤。到了漢獻帝在位的時候,董卓西涼軍入京誅殺十常士,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也就是說整個大漢起碼存在19個割據政權,天子威信和中央對地方的影響力幾乎為零了。

    其次,霍光和曹操的區別。

    霍光是託了霍去病的福才被漢武帝重用,並且霍光是漢武帝指派的託孤大臣。因此霍光的權利事實上是來自皇帝,他後面所有的發展離不開的突然就是大漢皇朝。

    霍光劇照

    而曹操不同,曹操起兵的時候天下已經大亂,曹操帶著曹家和夏侯家一批自家的兄弟起兵,而這個時候漢獻帝已經淪為乞丐了,得益於荀彧的建議,曹操才趕到洛陽找到了漢獻帝,歷史上是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事實上來說是“終生奉養漢室”。也就是說曹操的權利並非來自漢室,而是自己白手起家打出來的。

    曹操劇照(於和偉)

    所以這二者的區別就造成了:

    霍光是漢武帝指定的託孤大臣,但是你霍家不是,所以霍光死了,霍家也就失去了權利的合法性。劉洵最後誅殺霍家也是因為霍光的兒子想造反,並且在清算霍家以後,劉洵並沒有牽連霍光。

    曹操的權利來自自身的打拼,他的底盤是曹氏夏侯氏和許褚張遼這些人。因此曹操死後,按照傳統的父死子繼的觀念,他的一切只能是曹丕曹彰曹植這些親兒子繼承,哪怕兒子死光了,那也是曹家夏侯家這些人瓜分,依然是輪不到漢獻帝,真要找個劉家子孫,那也一定是劉備,但是漢獻帝禪讓給曹丕還能當個山陽公,畢竟自己是姐夫。如果真落到劉備手裡,大機率是查不出原因的病故並且死前留下遺詔由皇叔繼位。

    劉備劇照(還是於和偉)

    從這二者的區別,我們可以明白。

    漢宣帝時代,制度並沒有被破壞,不論是霍光還是劉洵都是制度的受益者,無論誰想掌權,都必須在制度的規則內操作。劉洵之所以在霍光生前要忍著,原因就是霍光的權利來自太爺爺漢武帝,霍光只要明面上不造反,劉洵就不能廢了他,否則他要背上不孝的罵名,既然違背了漢武帝的遺旨,那劉洵皇位就沒有合法性了。而霍光也不能像廢劉賀一樣廢劉洵,因為劉洵沒有大錯的情況下廢了皇曾孫,那他這個託孤大臣的合法性也沒了。劉洵也是深知這一點,才足夠隱忍。

    漢獻帝時代,制度已經被破壞,雖然還沒建立新的制度,但是曹操已經是新制度的籌建者之一了。新制度的受益者就不會是漢獻帝,他能保命就已經不錯了。

    同樣的,這個也適用其他皇帝。

    比如說王莽的權利來自外戚,王莽稱帝了,權貴和綠林就要支援各個劉家的子孫當皇帝。

    比如說武則天稱帝,她的權利來自自己是高宗的皇后,神龍政變的本質還是因為這個皇位還是得還給李家人。

  • 4 # 歷史堆中的胖子

    當然不能,並且歷史早就證明了,曹操剛死,然後漢獻帝就不得不把皇位讓給曹丕,這種情況下哪裡有奪權的可能?弄不好小命都沒了。

    220年正月曹操病逝,然後曹丕直接就接過來“魏王”的頭銜,曹操的各種權利全轉移到了曹丕手裡。漢獻帝一沒兵,二沒權,就連皇宮的禁衛軍也是聽人家曹丕的,漢獻帝根本就沒有奪權的資本。

    到了220年11月,漢獻帝在逼迫之下只能將帝位讓給曹丕,漢室天下到這裡就算完了。其實漢室早就是名存實亡了,如果不是曹操想保留自己漢臣的名份,漢室早就亡了。

  • 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漢獻帝沒有效法漢宣漢的機會了。因為,無論曹操死不死,曹家對北方的統治都已經穩固了,而名義上的大漢天子——漢獻帝,只剩下了一個殼殼,徒有其名而無其實了。(漢獻帝劉協)

    而朝廷裡也早已佈滿了曹家的勢力。在經過了幾次包括“衣帶詔”和“許都起火”在內大清洗之後,忠於漢室的臣子已經所剩無幾。

    因此,在這種曹家一手遮天,親信和黨羽遍佈朝堂的形勢下,即使曹操不在了,漢獻帝也沒有鹹魚翻身的機會啊?

    何況,人家曹家有本事當頭兒的人可不止是一個曹操,那曹丕、曹植等曹家子弟,都有繼承曹操基業的資格。

    原因無他,就因為他們都是曹操的兒子。因此,無論他們哪一個上位,都會成為曹家勢力集團效忠的新主公。

    (曹操)

    而漢獻帝則仍將成為曹操繼承人的掌中玩物,直到其想取而代之為止!

    實際上,曹操的繼承人曹丕就是這麼幹的!曹操在公元220年去世,而曹丕在同年便篡漢自立了!

    由此可見,曹家的勢力早已滲透並控制了那名義上的東漢朝廷。漢獻帝能苟延殘喘已經很不容易啦,哪裡還敢有從曹家人手中收回權力的幻想呢?

    事實上,漢獻帝劉協雖說是個悲情天子,但卻並不是不識時務之人!

    人家劉協早已明白漢室氣數已盡,北方的實權盡歸了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家。

    (曹丕)

    因此呀,漢獻帝劉協才沒有抗拒曹丕要他“禪位”的要求,從而為自己爭取了體面下臺的機會,而且還在下臺之後獲得不錯的待遇——曹丕不僅封劉協做了山陽公,而且還允許劉協在封地裡繼續使用漢朝皇帝的儀仗和名義,就連劉協去世後,也得以用“漢孝獻皇帝”的名義歸葬獻陵。

    綜上所述:儘管受形勢所迫,使漢獻帝即使在曹操去世後也無法奪回政權。但是他在歷史轉折的關頭,卻還是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呀!

  • 6 # 龍城飛將

    不是漢獻帝能不能成功的問題,而是想都不敢想的問題!

    我們先來說說漢獻帝。漢獻帝是東漢未年,由權臣董卓扶持便承認的傀儡皇帝 ,既然是傀儡,自然沒有自由空間、沒有行事主權,甚至人身都時刻受到控制。這樣的人,即使有主張、有能力,有野心,卻也是翻不出浪花的鹹魚。

    漢獻帝稱帝時,天下大亂,諸侯割據,群雄並起,皇室被孤立,被架空,沒一絲武裝力量,皇權也旁落。

    漢獻帝能稱帝、能存活下來,不是因為他有能力(若有能力可能早被董卓、曹操殺了),而是他(漢獻帝)有利用價值。

    一個手無縛雞之力,沒有勢力、沒有武裝力量的皇帝,是沒有發言權的,就只是個擺設、空殼而己,連扒了牙的老虎都不如。

    他先是被董卓扶持上臺,然後被控制,董卓失勢之後,漢獻帝被拋棄!好在,曹操識貨,很快把漢獻帝接了過去,供在其大本營,當作了“ 太上皇 ”來 “伺候 ”。

    有了漢獻帝這塊皇帝招牌,曹操似乎沾上了 “龍 ”氣,從此,一改以往的頹勢,挾天子以令諸侯,先橫掃北方,後滅劉蜀,再吞孫吳,一統大江南北,建立曹魏政權。

    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繼位,繼續留著漢獻帝,並沒有殺他,而是把已失去利用價值的漢獻帝封為 “山陽公 ”,享受天下人行天子之禮,得以善終,死後其封號由其子孫繼承。

    到這裡,我們便只看到漢獻帝至始至終像只死魚一樣浮在水上,連個水泡都沒冒。可憐可嘆!其實!作為一個堂堂帝王,不是他不想,而是沒力量。

    像他這種有名無實的帝王,在那些真正的梟雄眼裡連個屁都不如,他若稍露反抗之像,說不定馬上便會被“消失” !

    漢獻帝像是生來就是為了做傀儡似的,小小年紀從登基開始,就有名無實,有身 “無力” ,他的身份對他的存在是大不幸,但對那些對天下有覬覦之心的梟雄來說卻是個 “活寶 ”,握在手心就會發光。

    漢獻帝是個聰明的皇帝,他深諳生存之道,明知不可為就不為!便終於得以善終。

    說完漢獻帝,就輪到說開頭提的漢宣帝了。

    漢宣帝,他比漢獻帝幸運多了!至少他登基時,天下一統,政局穩定,民生安泰。可說沒有內憂外患,有的只是上層統治者的權力之爭。

    漢宣帝未即位時,朝中大權就已旁落權臣霍光之手。霍光把控著朝政,在朝中黨羽眾多,勢力盤根錯節,說話無人敢不聽,因此,漢宣帝接位後,雖貴為九五之尊,但也如漢獻帝一樣,有名無實,不過,他說的話卻不是無人聽,而是有人聽了,不敢去做!

    這種情況說明漢宣帝比漢獻帝的境況完全不同,要知道漢獻帝在位時,有人連話都不讓他說,

    其實,霍光並不是沒有野心,他把控朝政,不是不想謀朝篡位,無奈此時天下已定,皇家的威儀震壓四海,皇族表面虛弱,但實力仍在。

    霍光一個權臣,氣焰一時頂天,也就是一時而已!他頂破天,也只能在朝堂上耍耍威風,他敢“ 挾天子以令諸侯 ”,起兵造反嗎?肯定不敢!他若起兵,分分鐘會被忠於皇室貴族、諸侯滅掉。

    朝中那些大臣、皇親、貴族,諸侯對於霍光權勢滔天不是不憤恨,不是不眼紅,不是不想扳倒他,只是礙於霍光的權勢過於強大,所做所為也沒超過大家心中設定的底限。

    底限是共識,底限是不能破的,誰一旦突破,就會被群起而攻之。

    那這個底限是什麼呢?就是不能謀朝篡位,起兵造反!否則會成為眾矢之的。霍光深知此中厲害,所以他平時無論怎麼 “玩 ”,怎麼 “弄“,都不敢突破底限。

    漢宣帝也看透這點,他不像漢獻帝,手中無一絲武裝力量,相反,他不但有武裝力量,朝中還有不少忠於他的大臣,而朝堂外更有無數臣民支援他。因此,漢宣帝在時刻準備著,一旦機會來臨,他便會給予霍光勢力雷霆一擊。

    果然,在霍光死後不久,失去霍光這個靈魂首腦人物,霍氏勢力便被漢宣帝一掃而空,滅了個乾淨。

    漢宣帝奪回屬於他的一切,從此,穩坐高堂。

  • 7 # 大白白野

    估計很難成功。漢獻帝和漢宣帝所處環境不同。

    漢獻帝周圍幾乎都是曹操的人,曹操拿著孫權勸他當皇帝的信件對大臣們說,這是用火烤他。也多次表明不想當皇帝,只想平定天下之亂,又說沒有他在,天下不知幾人想稱王呢。但是曹說也說過,若天命在我,我學周文王。關鍵曹操如何表白自己,一些作法還是想掌控天下,董承、董貴妃等人殺了不說,還把伏皇后及兩個皇子都殺了,好在漢獻帝劉協沒有遇害。曹操作法比劉裕、朱溫明目張膽,赤裸裸殺人奪權要強,朱溫曾把皇帝身邊的人殺掉換成自己的人,把皇帝和皇子們害死。曹操是有文化的,比劉裕、朱溫這夥大老粗作法要文明,溫和一些。曹操廢除三公,恢復丞相制度,自己當丞相,又加九錫,篡權做皇帝的人幾乎都加九錫。曹操起初招兵買馬,興義兵時候不一定有篡位野心,勢力發展強了會生成篡位想法,怎麼表明,自己還是往篡位條件上趕,以致同時代的周瑜、諸葛亮等人都對曹操篡權作法有明確的認識。

    漢宣帝時候不一樣,霍光是權臣,似乎有生殺立皇帝的大權,但是漢政權機構還完善,百姓人心向漢,各地劉氏皇族力量還十分強大,霍光也沒有私人武器,私人官僚集團,霍光如果真有篡逆作法,會遭到來自各方面反抗打擊。再者,霍光辦事嚴謹小心認不真,在世時候沒有流露出篡位想法作法。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屬於一步步做強做大,周圍都是他的親信,有軍隊的支援,曹操多年四處爭戰,軍隊基本都是他的人。霍光沒有曹操那樣的條件。霍光死後,霍光遺孀及家人萌生篡逆想法,馬上被漢政府粉碎了。由此可見,霍光家族根基不穩,沒有滲透各個機構,深入人心。

    漢獻帝時候,東漢王朝名存實亡,軍閥割據。漢宣帝時候,西漢王朝正常運轉,國內社會矛盾相對較小,政權穩定。漢獻帝無法效法漢宣帝。還有,曹操死後,曹丕當魏王,曹丕不昏庸,相當有能力水平還有雄心,牢牢控制著局面,漢獻帝無法效法漢宣帝,也不會有漢宣帝那樣的機會。

  • 8 # 偽裝的觀點

    。。。

    做夢!

    宣帝那時候天下還沒亂,大家都確認天姓劉,天子姓劉!

    獻帝那時候,老百姓恨不得姓劉的死絕算了,要不是你們越來越垃圾,我們能沒好日子過嗎?

    由此,宣帝能奪回權力,但是獻帝卻幾乎沒有任何機會。。。

  • 9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想象是美好的,但對漢獻帝而言他並不能改變什麼,他的結局早已註定。

    首先他與漢宣帝不同之處在於,當時霍光雖然專政,但漢宣帝依舊擁有權力,天下的百姓臣民是擁護漢室的,軍隊也是忠於漢室的。

    漢獻帝在位時完全就是一傀儡,沒有任何的權力,衣食住行都被曹操監視,就連最後忠於漢室的一些漢臣也被曹操以衣帶詔的名義全部處死,整個朝堂完全是曹操的一言堂。至於軍隊,當時天下諸侯割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忠於漢室,忠於漢獻帝的軍隊根本不存在。

    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漢獻帝註定只能是傀儡,朝堂不會因為曹操的死亡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相反曹操活著他還能做名義上的帝王,曹操一旦去世,他的帝王之路也宣告終結。

  • 10 # 日慕鄉關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曹操剛死,曹丕就把漢獻帝給廢掉了,不是漢獻帝奪權,是曹丕把他的權給奪了。

    漢獻帝與漢宣帝,處於兩個時代,所面臨的形勢和問題都是不一樣的,完全不能做對比。

    宣帝繼位時,雖然霍光權傾天下,但一來霍光沒有奪位的野心,他最多隻能算作是權臣,二來朝廷上下,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都忠於劉家,不會因為霍光勢大就擁戴霍光取而代之,這點不僅霍光做不到,後來的王莽也沒有做到。

    而曹操就不一樣了,東漢末年,經歷多代幼主,加上宦官、外戚專權,皇室對百官群臣的控制力已經降到最低點,甚至可以說,早就離心離德。曹操雖然是漢室臣子,但是他的軍隊和政治集團都是曹家子弟,或者是依賴自己的力量招募起來的,與漢廷沒有直接關係。如果說有,充其量是禮法上的關聯,實際意義不大。

    這些人跟隨曹操之初,就是看中曹操的能力和將來,而不是為了跟隨曹操保衛漢家江山,所以在他們眼裡,漢獻帝就是個傀儡,曹操才是真命天子。漢獻帝來到許都後,名為天子,實則是曹氏集團的客人,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都不是他的人,即便有幾個忠於劉氏皇族的親信,也掀不起大風浪,所以說無論曹操死活,漢獻帝都不可能翻本。

    類似的場景同樣適用於司馬氏取曹氏代之。司馬懿本是曹魏家臣,但長期的征戰,讓軍隊上層遍佈司馬氏黨羽,他們對司馬家的依賴性遠遠高過曹魏小朝廷,況且一旦擁護新君上位,他們就是從龍大臣,何必為前途渺茫的曹魏賣命。

    這種場景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文臣希望透過自身影響力和平奪取權力,難度遠遠大於武將,對於和平年代的大臣們而言,想要奪取權力,只能透過廣大的人脈來控制要害部門,進而慢慢腐蝕舊政權,達到取而代之的目的,但這一過程漫長而又危險,其黨羽的忠誠難以保證。

    對於武將而言,這個過程就容易多了,由於他們牢牢掌控軍隊,可以快速發動政變,且武官升遷考核中,直接領導意見所佔分量很重,這也決定他們之間的忠誠關係較文官集團更加可靠,加之他們思維簡單,一旦有風吹草動,首先依賴頂頭上司,縱然造反,也跟著一條道走到黑。

    當然,漢獻帝與漢宣帝還有一個根本的區別,那就是前者處於一個大亂時代,禮法被踐踏,實用主義大行其道,與漢獻帝相比,曹魏集團的軍事能力遠遠佔據上風,即便是出於自身安全和將來發展考慮,臣子們也會毫不猶豫選擇站隊曹魏。而宣帝時期,四海昇平,禮法綱常就佔據更加重要的位置,誰都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罪名,擁護劉家就成為上層社會的共識。

  • 11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漢獻帝效法漢宣帝,等曹操死後奪權,提問者想太多了!不是能不能成功的問題,而是根本沒有這種可能性。漢獻帝劉協與漢宣帝劉詢面對的情況完全是兩回事。

    漢宣帝即位時,漢王朝剛剛經歷了文景之治、文景武三代持續不斷地削藩、漢武帝徹底解除匈奴的威脅以及漢昭帝歷時十數年的休養生息。既無內憂、亦無外患,漢武帝長期用兵導致的經濟凋敝也有所恢復。換言之,漢宣帝接手的雖然算不得一副上佳好牌,但也算不得是一手爛牌。彼時漢王朝和老劉家總體上還是民心所向,而正是因為這個大前提存在,霍光即便權傾朝野,後來甚至廢立皇帝,但始終也沒敢生出改朝換代之心。總體上,霍光還是在盡心盡力為漢王朝服務的。雖然霍光弄權,但卻沒有架空漢宣帝。相反,他還是在盡力培養漢宣帝這位皇帝的,不是事關切身利益的事情,霍光基本上還是由著漢宣帝做主的。漢宣帝即位之初,堅持封原配許平君為皇后便是最好的例證。正是因為有了一定權力,這才給了漢宣帝發展自身勢力的機會,而這也為後來漢宣帝剿滅霍氏家族提供了先決條件。

    再看漢獻帝,他接手的是一副爛得不能再爛的爛攤子!外戚亂政、十常侍之亂、黃巾暴動把原本就已經風雨飄搖的漢王朝搞得更加千瘡百孔。董卓率軍“勤王”之後,更是將漢王朝的皇帝玩弄於鼓掌之間。而漢獻帝就是在這個時候被董卓用來換下漢少帝劉辯的,換言之,漢獻帝從即位之處,便是權臣、逆臣們的傀儡。既然是傀儡,那些權臣、逆臣們又怎麼可能會盡力培養漢獻帝成為帝王之才?巴不得他是個傻子才更好!董卓兵敗後,漢獻帝又輾轉落入了曹操之手,雖然曹操表面上給予了漢獻帝除了實權以外的一切帝王待遇。但是,漢獻帝的作用並沒有太大改變,依然是傀儡、是擺設,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換言之,曹操胸懷天下、野心勃勃,漢獻帝只是他的工具而已,曹操又怎麼可能給予漢獻帝一絲實權?漢獻帝根本沒有機會發展自身勢力,沒有實力,拿什麼和曹操的接班人魏文帝曹丕去拼、去奪權?

    再從個人角度來看。漢宣帝在成為皇帝之前,因為“巫蠱之亂”蹲過監獄、在民間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才被收養掖庭。換言之,漢宣帝在即位之前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既接觸過三教九流,恢復宗室身份後也接觸過貴族、公卿,屬於全面發展型人才。而且,漢宣帝自幼經歷了太多的政治鬥爭、爾虞我詐,他就是在政治鬥爭的漩渦中長大的,玩起這些東西,駕輕就熟。

    反觀漢獻帝,自幼長在深宮,年幼時便開始淪為權臣、逆臣的傀儡,他既無法瞭解民間疾苦,也無處學習政治鬥爭之道,更加無處學習帝王之術。成年後的漢獻帝說白了在政治方面完全就是“白紙一張”。從他想利用自己的岳父伏完對抗曹操就能看得出,這位皇帝在政治上多麼幼稚。而曹操父子卻是久歷政壇,經歷了太多的政治鬥爭、爾虞我詐,漢獻帝想要跟他們一較高下,幾乎就是以卵擊石。

    除此之外,朝堂上的勢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霍光雖然弄權,但是在漢昭帝時期,霍光並沒有後來那麼隻手遮天,基本上霍光與漢昭帝之間一直維持著一個權力的相對平衡,漢昭帝搞不掉霍光,霍光也不敢過於明目張膽地與漢昭帝對抗。因此,到漢宣帝即位時,雖然霍光失去了制約,權力逐漸達到了巔峰。但是,他依然不是一家獨大,朝中心向劉氏的勢力還是不小的,只不過迫於霍光的權威,暫時選擇了低調、隱忍。但是,漢獻帝則不同,他是近乎隻身被曹操“收留”的,他“朝中”的大臣基本上就是曹操的班底,根本沒有真正心向劉氏之人。曹操加九錫、邁開正式篡位的第一步時,滿朝文武只有荀彧等少數人表示了不滿與反對。到曹丕正式篡位時,居然只有曹丕的姐姐、漢獻帝的繼後曹節進行了抗爭。最後為漢獻帝出頭的居然是曹家人!也是夠諷刺的了。

    最後可能就是權臣本身的問題了。霍光雖然弄權,但他的野心並不大,他的目的就是權力,並沒有惦記老劉家的江山。在霍光看來,權力早晚還是要回到漢宣帝手中的。這也是霍光適當給漢宣帝放權的原因所在。曹操則不同,或許他曾經有過忠臣情節。但是,自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曹操的目標便已經非常明確,那就是改朝換代。他的一切作為都是在給兒子曹丕改朝換代鋪路,自然不能給漢獻帝哪怕一絲髮展自身勢力的機會!因此,漢宣帝在霍光死後可以一舉拿下霍氏家族、掌握實權,但是漢獻帝只能任人宰割的,“自願”禪讓皇位。說到底就一句話,漢宣帝有本錢,而漢獻帝什麼也沒有!沒有本錢,拿什麼去拼?

  • 12 # 滄海拾遺錄

    東漢末年的形勢與西漢宣帝即位時的形勢沒有可比性,漢獻帝即使等到曹操死後,也沒有實力和機會奪回權力。

    先說說漢宣帝劉詢奪回朝政實際大權的情況。權臣霍光接受漢武帝遺命輔佐漢昭帝,逐漸掌握了朝政實際大權,在漢昭帝劉弗陵二十出頭就去世後,在經歷了昌邑王劉賀意圖用自己人馬增強皇權而被廢除皇位後,霍光決定擁立一位沒有什麼根基的宗室成員為皇帝,這樣方便加以控制。於是,只有漢武帝曾孫之名的劉詢幸運地成為了皇帝。漢宣帝繼位以後,深深地感到霍光權傾朝野,自己必須韜光養晦,等待時機奪回權力。漢宣帝執政時期,西漢國力達到頂峰,此時劉氏政權的正統性毋庸置疑,霍光家族只是憑藉天子之名掌握了朝政大權,並沒有建立起實際的根基地和真正忠於自己家族的軍隊。因此,在霍光死後,霍光長期崇高威望帶給霍氏家族的光環開始消退。漢宣帝認為時機已到,開始親理朝政。一方面,他重用御史大夫魏相,讓魏相以給事中的身份參與朝中的機密決策,後來又提拔魏相做了丞相。繼而任命邴吉為御史大夫,又委以他的岳父平恩侯許廣漢以重任,逐漸把權力收歸己手。

    另一方面, 漢宣帝深知,霍光雖然死了,但霍家的勢力還很大,漢宣帝首先採取行動,削奪霍家把持的權力。他先解除了霍光兩女婿東宮、西宮衛尉的職務,剝奪了他們掌管的禁衛軍權。又把霍光的兩個侄女婿調離了中郎將和騎都尉的位置,讓自己的親信擔任南北軍和羽林郎的統帥。最終把兵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之後,他以此類推,把霍氏家族成員掌握朝政大權慢慢架空,透過這一系列步驟,霍家掌握的權力剝奪殆盡,權力逐漸集中在漢宣帝的手中。

    面對漢宣帝全面奪權的行動,霍家集團內部惶恐不安,決定鋌而走險,舉行叛亂,推翻漢宣帝,保住他們的既得利益。但叛亂在嚴陣以待的漢宣帝面前很快瓦解了。漢宣帝大規模地鎮壓了霍氏集團的叛亂,將參加叛亂的人都處以極刑,並廢除了霍皇后(霍光次女霍成君),漢宣帝最終確立了他的絕對統治。

    出於三國時期的漢獻帝則不然。漢獻帝正是因為手裡沒有地盤軍權才不得不被曹操迎立到許都,曹操藉機挾天子以令諸侯。待到赤壁之戰以後,天下鼎足三分之勢已成。曹操在北方的統治已經根深蒂固,能夠迫使漢獻帝對自己加九錫,冊封魏王。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時,漢獻帝的舊臣早已死的死,散的散,內無大臣鼎力支援,外無軍隊可用,遠在成都的蜀漢政權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曹操不願生前留篡位罵名,但曹丕不在乎,在曹操去世當年,曹丕就勒令漢獻帝禪位,貶其為山陽公,食邑一萬戶,仍可用天子禮樂,也算是善終了。

  • 13 # 百花爭豔只為你

    漢宣帝和漢獻帝的時代不一樣了。

    漢宣帝的漢朝是大一統王朝,而漢獻帝的漢朝是逐鹿三國的分裂格局。

    漢獻帝被曹操當成傀儡的時候曹營裡有多少人向著劉協?只怕是極少數吧!曹操死後,曹丕繼位。而曹丕繼承曹家的勢力,此時忠於劉協的人鳳毛麟角,劉協拿什麼奪權。而且曹丕逼劉協退位的待遇也不錯,劉協沒必要奪權,更沒有實力。劉協當了怎麼多年的傀儡,擔驚受怕的日子過得太痛苦了,如今退了位,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何樂而不為?

    漢宣帝劉洵除掉霍光集團,是在霍光死後,霍式集團群龍無首,其漢宣帝有大量支持者,且漢宣帝還有實權,滅掉霍式集團這事就好辦多了。

  • 1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漢獻帝和漢宣帝的情況完全不同,兩人所處的時代完全不同。

    漢獻帝時代,已是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的時代,皇權早已失去威嚴,皇帝早已失權力,就連漢朝中央政府也在何進與宦官的火拼中徹底失去了對地方的掌控,不僅失去掌控,而且朝廷名存實亡。

    漢宣帝時代,天下仍是漢朝的大一統時代,沒有諸侯混戰,沒有天下大亂,所有的權力都控制在漢朝中央政府手中,因為是中央集權,權力不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就是掌握在權臣手中,比如霍光。

    權力的爭奪往往是集團間的爭鬥,從來就不是殺一兩個人能解決問題的。即使漢獻帝能殺了曹操,也奪不回權力,如同後世的爾朱榮被孝莊帝殺害一樣,到頭來也難不免被爾朱榮背後的勢力所斬殺。

    漢宣帝的奪權其實是一個逐漸培養已方政治勢力和逐漸削弱霍家政治勢力這樣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

    漢宣帝劉詢剛即位時,對於霍光是“若有芒刺在背”,而在立漢宣帝之前,霍光還廢除了即位僅27天的昌邑王劉賀的皇帝之位,以權臣廢立皇帝,以臣廢君,在歷史上歷來就是非常敏感的事件,這也讓漢宣帝劉詢產生芒刺在背的感覺。

    但是霍光手握大權,一人得道,全家升遷,霍光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的背後站在一個龐大的霍氏家族,這是一個政治集團,集團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一根繩子上的蚱蜢,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就算漢宣帝有機會殺了霍光,他也會顧忌霍光背後勢力的反撲,漢宣帝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利用自已皇帝之位的方便,培養了一批自已的親信,在霍光去世後,還用了2年時間才剷除整個霍氏家族。

    漢宣帝與漢獻帝不一樣,霍光一死,權力就會落下真空,而漢宣帝趁霍光去世之後,把霍光手上的權力收回為已用,再逐漸用手段將霍氏家族中人調離重要崗位,換上自已的人,就這樣操作了2年,才把霍氏一族剷除。

    漢宣帝之所以能成功,除了自身具備一定的能力外,當時可是大一統的王朝,人心向漢,皇帝也是天下絕對的權威,就算霍光是權臣,他在一系列的明爭暗鬥中也是不敢直接迫害皇帝的,最關鍵的是霍光無法讓自已的權力世襲,他的兒子們是無法擁有與霍光一樣的權力,這才讓漢宣帝奪權成功。

    漢獻帝可沒有漢宣帝的能力和時勢,就連漢獻帝這個皇帝也是奸賊董卓給立的,從他一當上皇帝開始,就是傀儡,至於權力,漢獻帝是從來也沒有過,反而像叫花子一樣,被權臣們爭來搶去的,李傕與郭汜為爭皇帝,經常大打出手。

    漢獻帝逃到洛陽之時,雖然身邊有楊奉、董承等人護衛,但這些人無非就是想爭一些好處的軍閥而已,明著聽漢獻帝的,暗中則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中,皇帝如此,朝廷更像是流亡政府,更談不上掌控地方了。

    之後曹操迎立了漢獻帝到許都,曹操的地盤都是靠自已打出來的,並不是靠“挾天子以令諸侯”得來的,這不過是一句政治口號而已,亂世中只有靠武力才能打出和平,到曹操臨死前,已將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收入囊中,而這一切與漢獻帝是沒有太大關係的。

    就算曹操死了,漢獻帝能奪什麼權力呢?

    軍政,全部掌握在曹氏、夏侯氏手中,這是一個龐大的集團,漢獻帝想奪回兵權,除了斬殺所有的曹氏、夏侯氏將領,根本沒有其它辦法,漢獻帝手上沒有一兵一卒,拿什麼奪回兵權,到時候恐怕自已被滅了,也奪不回。

    政權,也全部掌握在曹操的魏王手中,曹操臨死前已經是魏王了,魏國是漢朝之外獨立的國家,曹操從建立魏國開始,就已經架空了漢獻帝所在朝廷,逼死了荀彧,換句話說,北方九州的所有政務都掌握在魏王曹操手中,曹操即使去世,也有他的兒子來接班,魏王可是世襲的,包括魏王的權力、爵位和地盤。

    軍權和政權都不沾邊的漢獻帝,拿什麼奪權?漢獻帝所在小朝廷除了掛個名,早就沒有任何權力,別說奪權,能不能活著都要看曹丕的臉色行事了,根本就不存在奪權的可能性,也沒有成功的一絲機會。

  • 15 # 韶華傾夢

    漢獻帝不是漢宣帝,此時的漢朝亦非當時的漢朝。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下,就算漢獻帝能成功,但最終也是為他人所做的嫁衣,根本無法恢復漢室的榮光,繼續漢朝的正統地位。原因如下。

    其一,政治背景不同。西漢時期,出現的權臣很多,而能從權臣手中奪回大權的也不只漢宣帝一人。比如,當時的漢文帝劉恆和漢和帝劉肇等。漢文帝和漢宣帝不同,漢文帝登基之初,雖然看似毫無根基,但是陳平和周勃等一大批跟隨劉邦開創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還健在。

    有著這些元老派人物的鼎力支援,其他有異心的大臣也不敢造次。而且當時的西漢王朝建立沒有多久,又是新一次的大統一。再加上劉邦等人所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當時的人們對西漢王朝的擁戴可是極高。所以,當漢文帝逐漸成長成一名出色的國君,這些大臣也就慢慢的隱退下來了。

    而漢宣帝時期,雖然不必漢文帝時期。但是,經過了漢文帝和漢景帝等皇帝的嘔心瀝血,開創了一代“文景之治”,使得漢王朝不斷的發展壯大。而且到了漢武帝時期,不斷地對匈奴用兵,多次勒馬陰山,真正打出了漢室的威嚴,使得漢王朝周邊的異族都逐漸遷移。

    而且當時被劉邦分封的那些藩王,以及所謂的郡國現象已經逐漸消逝了。再到漢昭帝時期,漢昭帝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把漢王朝真正的推向了繁榮。

    面對這種情況,漢宣帝接受西漢王朝的權柄時,雖然有著霍光在把持朝政。但是,霍光的真正用意卻不是篡位,而是保護家族的傳承。因為尾大甩不掉,霍光害怕自己逝世後,漢宣帝會對自己的家族進行清洗,所以不得不強勢。

    可是,漢獻帝卻和漢宣帝不同。漢獻帝接受的東漢權柄,沒有所謂的“文景之治”,也沒有所謂的“忠臣元老”。有的只是漢靈帝劉宏遺留下來的黃巾之亂;有的只是霍亂朝政的十常侍;有的只是想不斷奪取帝位的大大小小諸侯。面對這種情形,年少上位的漢獻帝,根本無法及時的挽回漢朝的威嚴。而等到長大的時候,漢朝已經是過去式了,這時的人們也不再心向大漢,反而認為曹魏才是正統了。

    其二,手中無軍隊。在亂世,拳頭大就是道理。而想要拳頭硬,就要手中握有一支軍隊。因為有了軍隊,你才能讓別人害怕你,忌憚你。

    可惜的是,漢獻帝是被董卓擁立上位的,而當時漢室遺留下來的軍隊,在不斷地和黃巾交戰後,就逐漸的被消耗了,而剩下的一部分軍隊,也在董卓入京之後,要麼被收編;要麼在退往長安,到涼州等到時,與董卓的女婿牛輔等混戰被打散;要麼就是散落在各地的城池中,被其他諸侯所收編。

    所以,漢獻帝登位時,手中根本沒有權力去掌控和命令這些軍隊,再者,董卓不是霍光,他不可能讓自己的身邊留有一點威脅。後來,到曹操迎漢獻帝時,雖然給了漢獻帝皇帝的待遇。但是,權力卻是一點都沒有,凡是漢獻帝身邊的力量都被曹操給清洗了一遍。這樣一來,曹操的人一直都在監視著漢獻帝。

    所以,面對這種情形,就算僥倖的給漢獻帝熬死了曹操,那漢獻帝照樣無法成功保護帝位,以及漢朝的正統。因為,曹操的兒子曹丕比他的父親的野心更大,也更不講情分。因此,漢獻帝能被曹丕封為“山陽公”,已經是有著不錯的結局了。

  • 16 # 青史回聲

    漢獻帝不是漢宣帝,曹操也不是王莽,兩者完全不能類比。分析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就要了解當時的環境,如果沒有這個前提,貿然就對兩者進行類比,那麼得出的結果就會有差異。

    那麼為什麼漢獻帝劉協效法漢宣帝劉詢,等曹操死後奪權,就會失敗呢?

    原因有兩點:

    其一,漢獻帝所處的環境和漢宣帝不一樣。漢宣帝時期,天下是什麼狀況?正值大漢王朝巔峰時期,準確來說應該是大一統,天下安定的時期,無論那個坐那個皇位是誰?即使是很小就流落民間的劉詢,他也能夠坐穩這個位子,雖然是權臣霍光扶持上去,但問題這個皇位是有正統性的,所以霍光死後,劉詢能夠繼承其霍光生前的政治遺產。

    而漢獻帝呢?很小的時候,就被董卓扶持上去,成了傀儡皇帝,也就從董卓入京開始,天下就已經有了大亂的趨勢了。等到長大後,這個悲催的大漢皇帝顛沛流離,後來被曹操迎入許昌,被用作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那時候漢朝其實已經是有名無實了,地方上的各諸侯有誰把他這個皇帝看作一回事。所以兩者不同而語。

    其二,曹操和霍光不同。霍光再怎麼樣,他的權力依然來自皇帝和朝廷,因為他是漢武帝提拔上去的,是作為漢昭帝的顧命大臣,這也就說,他的一切權力,包括廢立昌邑王劉賀,這等大權都是來自朝廷。而曹操呢?他不是,漢獻帝是他迎入許昌的,也就是誰曹操是實打實自己爬上來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一步好棋。即使曹操死了,他的政治遺產也不會留給劉協,而是自己的兒子以及曹魏集團。

    所以啊,漢獻帝學不了漢宣帝,若效法,死得就是他漢獻帝劉協自己了。

  • 17 # 陌生人何

    漢獻帝跟漢宣帝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一個人能不能成功,不是說模仿先人就可以成功的,就像現在的我們,如果讓我們現在去模仿馬雲,我們也不能成功,因為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 18 # 鴻哥iouyh福小鋪

    根本就成功不了。

    漢獻帝的性格無法比擬漢宣帝,至少人家漢宣帝長在民間,即便放在市井也能夠自食其力,而漢獻帝呢,實在是瞧不起他。

    天子蒙塵,混成乞丐,這能和漢宣帝比較?

    好手好腳的,身邊還有公卿、大臣、侍衛和宦官,依然選擇流落洛陽街頭,苦求袁紹伸出援手,這樣的性格和能力,有奪權的實力嗎?

    比對一下人家曹操,被通緝而亡命天涯,愣是回鄉招募義軍討伐國賊,他那時候的狀態比漢獻帝流落街頭要更慘、更狼狽、更落魄,而且還沒有漢獻帝的號召力。

    當初擺脫郭李的魔掌,憑著手下的文武大臣,漢獻帝若是有志氣恢復漢室,怎麼也得先自個立個山頭,而不是抱著希望讓已然割據一方的諸侯軍閥來救駕,畢竟從董卓的事件早就該吸取教訓,無論是落到哪一路軍閥手中,漢天子都擺脫不了作為傀儡的命運,唯有靠自己。

    最好的良機錯過了,被曹操撿回了家。

    吃曹操,喝曹操,用曹操,還被曹操當祖宗牌位供起來,難不成還奪權得了?

    曹丕篡漢無非就是將漢獻帝這個被曹操撿回去當祖宗牌位供起來的漢獻帝掃地出門罷了,而且還挺有良心的怕他餓死給了塊地去苟延餘生。

    所以啊,漢獻帝從開始到末路,一點都不如漢宣帝,因為他沒有獨立自主的生存能力,只能像寄生蟲似地被養著,捏死他是輕而易舉的事,哪有本事搞奪權。

  • 19 # 中行偃1

    雖然很危險⚠️,幸虧遇到的是曹丕,就成了有驚無險。

    因為,曹丕不是曹操,作為繼任之主,無論是能力、成就、軍功……跟他爹沒法比!更重要的是富二代對文臣武將影響力和掌控力斷崖式的下降,這是作為繼承者天然的弱勢。隨著曹操去世,漢獻帝會變成未來一個非常大的政治威脅!

    曹丕在曹操死後,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些工作並非是因為害怕漢獻帝奪權,而是為了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

    因為東漢末年的察舉選官制度滋生了種種腐敗的現象;而唯才是舉所選拔上來的人才大都是些投機分子,基本都是為了一己私利而來!對江山社稷有害無益。對此,陳群制定了一個以能起到選拔人才的作用,其選拔標準家世、品德、才能並重的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來為國家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

    陳群的初衷是好的,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剝奪了州郡長官自闢僚屬的權力,將官吏的任免權收歸中央,有利於加強中央的權力。然而,還有更“好滴”!這是陳群和曹丕所處的時代根本無法想象滴……

    由於曹魏時期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等於讓那些門閥世族看到了世代為官的希望,而且還以法律形式加以規範。

    僅此一舉,曹丕做夢都想不到,為他贏得了他爸爸曹操艱苦奮鬥了三十多年都沒有領受到的哪怕只是其百分之一的待遇!!!於是,曹丕當魏王后的祥瑞簡直不勝列舉:黃龍、鳳凰、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獸,無奇不有,是自古以來最美好的。

    難道曹丕就真想篡漢稱帝嗎?答案是否定的。曹丕也許根本就沒有想過要當皇帝:

    “昔周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仲尼嘆其至德;公旦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終然復子明辟,書美其人。吾雖德不及二聖,敢忘高山景行之義哉?若夫唐堯、舜、禹之跡,皆以聖質茂德處之,故能上和靈祇,下寧萬姓,流稱今日。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際會,幸承先王餘業,恩未被四海,澤未及天下,雖傾倉竭府以振魏國百姓,猶寒者未盡暖,飢者未盡飽。夙夜憂懼,弗敢遑寧,庶欲保全發齒,長守今日,以沒於地,以全魏國,下見先王,以塞負荷之責。望狹志局,守此而已;雖屢蒙祥瑞,當之戰惶,五色無主。若芝之言,豈所聞乎?心慄手悼,書不成字,辭不宣心。吾間作詩曰:

    "喪亂悠悠過紀,

    白骨縱橫萬里,

    哀哀下民靡恃,

    吾將佐時整理,

    復子明辟致仕。"

    庶欲守此辭以自終,卒不虛言也。宜宣示遠近,使昭赤心。”這席話說得,是假話嗎!真話又能是什麼樣的呢……

    當年周文王已佔有天下三分之二,還向商朝稱臣,得到孔子的讚歎,周公實際上已經行使了君主的職權,完成使命後還是歸還給成王,我的德行遠遠不如這兩位聖人,像許芝這些話,我怎麼敢聽呢?這些話使我心裡害怕,手發抖,字都寫不成,意思表達不清,我要輔佐漢室治理天下,功成後交還政權,辭職還鄉。

    不管真假!“你這麼說就是違背天意”。大臣們絲毫不理會曹丕的態度,曹丕越是“謙虛”,大臣們越是起勁地勸進,他們勸進的表章連篇累牘,多得數也數不清。東漢朝廷的官員、魏國的官員都積極地參與到勸進的行列之中,勸進表章的措辭越來越肉麻。哈哈哈!曹丕想不當皇帝,行嗎!

    漢獻帝還能有什麼機會嗎。可以說是萬眾一心!非得把曹丕“架”到皇帝的位置上不可️。不僅是大臣們不斷上勸進表,漢獻帝看到了這個場面,就知道漢朝氣數已盡,故十分懂事,地連下了三道禪位詔書,苦苦地懇請、哀求曹丕仿效虞舜,登上皇帝的寶座。

    曹丕卻說:“聽到這個詔命,真嚇得我五內震驚,渾身發抖。我寧可跳東海自殺,也絕不敢接受漢朝的詔書。”白給我都不要!

    朝中的文武大臣還是不依不饒,他們一邊上書,一邊在潁陰縣曲蠡築起受禪臺。你不要?不要也得要!

    經過九個多月,大臣們數十次的上表勸進、漢獻帝前後四次下達禪位詔書、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十三日早已徒存名號的漢獻帝劉協將象徵皇位的璽綬詔冊冊奉交曹丕,宣佈退位。十月二十八日,曹丕在桓階等人所上的“登壇受命表”上,批下“可”。

    在完成典禮後,曹丕對群臣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當然還有他不知道的。由於中央集權過於集中,堅持大權獨攬;過分削奪藩王權利,藩王們的封地千變萬化;既沒有治權也沒有兵權;舉動也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導致曹氏宗親勢單力薄……!人為的造成其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 20 # 遊弋歷史長河

    漢宣帝是西漢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4年,無子的漢昭帝去世,權臣霍光擁立宗室劉病已登基,這就是漢宣帝,在霍光當權期間,漢宣帝始終小心謹慎,等到霍光死後,才從霍家人手裡奪回權力,並且最終開創了孝宣中興。這一時間,西漢社會穩定、百姓富足、政治清明。

    而漢獻帝是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公元前189年,漢少帝劉辯被權臣董卓殺害,而後董卓擁立少帝之帝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董卓死後,幾經輾轉,漢獻帝成為曹操的傀儡,始終沒有實權,直到公元220年,東漢徹底滅亡。

    那麼同樣是權臣當道,漢宣帝可以透過隱忍等到霍光去世後再奪回權力,並開創孝宣中興;而漢獻帝也是極度隱忍,然而等到曹操去世,東漢卻徹底滅亡了呢?

    我認為,漢獻帝效法漢宣帝,等曹操死後奪權,也不能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所處的時代大背景不同

    漢宣帝時期,西漢雖然沒有漢武帝時期的盛世,但還處在王朝的中期,天下還算安定,人心都是向漢的。雖然霍光是權臣,掌握了朝政大權,但始終是臣子,在沒有完全的把握之下,是很難篡位成功的,所以霍家始終想把權力掌握,也是為了自己的榮耀,要想篡位,是很難的。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漢宣帝在霍光死後,可以得到其他臣子的支援,並且逐漸收回權力,就順理成章了。

    圖 漢宣帝圖 漢宣帝時期西漢疆域

    而漢獻帝時期,東漢已經經歷了黃巾之亂,董卓之亂被平後,天下大亂,進入了諸侯混戰的時代,此時的東漢已經名存實亡,皇權也早已失去了威嚴,各地逐漸紛紛起兵,爭相奪取地盤,沒有多少人真心想匡扶漢室。

    圖 東漢末年形勢

    所以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始終被權臣掌握的漢獻帝,只有皇帝的頭銜罷了,行動都受到限制,雖然漢獻帝也抗爭過,但衣帶詔等倒曹行動沒有成功,漢獻帝也是無可奈何。直到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正式滅亡東漢,建立了曹魏政權。

    圖 漢獻帝權臣的想法不同

    霍光雖然戀權,享受著大權在握的快感,但他的野心並不大,他只想單純的掌握權力,並不想謀朝篡位,所以霍光知道,權力遲早會回到漢宣帝手裡,所以漢宣帝還是有一定的自主權的,可以在暗處培植自己的勢力,等到霍光去世,漢宣帝的奪權之路,也走的非常穩當。

    而曹操不一樣,他是很有能力的,但倘若他曹操不挾天子以令諸侯,自然會有其他諸侯去幹這件事,而掌握天子對於他勢力的發展是有利的。所以曹操這樣的權臣和霍光是有本質不同的,曹操認識到漢室已經氣數已盡,只好改朝換代才是正途,所以曹操就極力打擊皇室,培植自己的勢力,為改朝換代做準備。

    總結

    漢宣帝奪權的成功,得益於他個人的智慧,也受益於他所處的時代,在西漢中期,漢朝中興的使命在他肩上,漢宣帝也把握住了這一時機,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而漢獻帝的一生,是苦難的一生,從董卓到曹操,都視他為傀儡,毫無實權可言,東漢滅亡之後,漢獻帝被封為山陽郡公,直到公元234年去世,也算是得以善終,在亡國之君的境遇裡,漢獻帝的結局還是不錯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金秀賢服兵役一事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