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簽到提醒
-
2 # 浪陵95
我也做過,就是交了99塊的會費,讓我打字,然後就被騙了。最後他會拉你進群,然後賺不到1毛錢。還會進行各種收費。我後面又想了想,現在的科技這麼發達,誰還會需要打字的對吧。
-
3 # 使用者6244630830054
腳底板腳丫起水泡脫皮癢,夏天反覆發作好不了,我推薦你使用範範戒之管足康抑菌液,效果還可以,多數人一療程OK,嚴重者建議二個療程可以斷根,放心不是騙子,不刷單,網上是騙子多一大把,寶寶有賣,搜尋範範戒之管會出來,相信我的好了!
-
4 # 甜誘好乖吖
知識付費的四個陷阱 一是用名人包裝,噱頭很足,有名人的身份做背書。正向來看,一個人之所以出名都是因為其在某一方面的成就,但是名人效應與產生的內容質量並不一定對等。而且某些平臺為了提高產量,找的老師素質參差不齊,不乏有因催生造成內容質量下降的情況。 二是我們社會一直倡導“終身學習”的概念,活到老,學到老,為適應社會和個體發展的需要,持續的學習。殊不知學習也是分範圍和尺度的。 我們更應該多學習跟自己所從事職業相關的知識,很多內容並不是自己喜歡的,也跟自己的所從事的行業沒有關係。你是一個寫程式碼的程式設計師,突然間買了一個講古典音樂的內容。你是一個文學創作者,卻買了一個講產品銷售的內容。我們要領會一門知識,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系統化的學習才能達到目的。而很多知識付費內容也是面向有基礎的人。如果你對一個領域之前毫不瞭解,只是一時興起,涉足一個新的領域,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卻並不能領會其中的意思。 這也是很多人買了內容之所以不看的一個原因,有的人說買的內容無用,也是因為不理解引起的誤會。 對於知識付費內容我們要區分對待,看什麼樣的內容是合適的。理解知識的門檻有高低之分,比如說一些百科類的,例如國學、英語,每個人都有教育基礎,之前也都學過。但可能因為之前沒有學好,或者當時年齡小很多道理沒有理解。這樣當你買了內容,聽了專家的解讀後會利於你有更深的理解,也覺得錢花的比較值得。但如果是一些有深度的內容,理解起來門檻就比較高了。 三是被打折吸引,商家搞一個活動把內容以很便宜的價格銷售,一時間湧進了很多使用者。大家踴躍購買,事後卻遲遲沒看,這算是衝動消費的行為。 我們總是憧憬一種看起來美好的假象,高估個人吸取知識的積極性。對於涉獵的知識範圍希望越多越好,但是多了卻並不一定都能吸收。 知識是虛擬內容,類似於QQ中的虛擬形象,對平臺而言,一次製作,成本是固定的,收益是持續性的。因此很多平臺並不在乎利潤率,主要看重收入規模。搞大型促銷活動,把收入提高這種方式屢試不爽。 四是現在有些平臺針對使用者的需求適時推出了產品,例如「得到」的“每天聽本書”,找一些有知名度的人在半個小時內給大家解讀一本書。這類產品有三個好處:一個是縮短時間,能夠讓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瞭解一本書,畢竟讀書,特別是頁數多的書還是挺花費時間的;另一個則是很多書的內容,存在自己已知或者無用的內容,如果有人幫忙解讀也能剔除這些因素,不浪費自己的時間;第三是利用了很多人不喜歡讀書卻渴望知識的心理,提供一種低成本獲取知識的方式,對這些人來說很有吸引力。這是好的一面。 另一面, 我對此比較懷疑的是,只要是人的解讀就會有主觀因素,難免摻雜一些個人觀點,對書的本意是否有歪曲沒法定論。每個人對於知識的理解都不同,知識的理解沒有邊界,由於每個人的知識儲量不同,同一個知識點不同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思考。如果只是依靠別人的解讀會有侷限性。當然,在很多人看來這一點並不重要。
-
5 # 創業書桌
2016年是知識付費的元年,以得到為代表的知識服務產品大量湧現,個體和創業公司都想從中賺一杯羹,不過每件事情都有困難的地方,規劃正確的路徑、規避常見的彎路是必須要思考的。
我是一個典型的知識付費者,分享一下對知識付費產品的體會。
產品:
產品是最重要的一環。做產品之前要考慮好自己團隊在是否在一個領域有足夠專業的知識儲備,大量的知識付費產品的專業程度不夠。尤其是一些營銷類的課程,除了不專業,還變成了知識付費傳銷,它會讓學員分銷自己的課程賺取利潤,分銷來的學員再加入分銷。
在全力投入打造產品前,需要先做好需求調查,這是所有產品的第一步。知識付費產品的迭代速度可以非常快,畢竟是資訊產品,要特別注意收集使用者對產品的反饋,以最快的速度做好產品迭代。注重收集使用者反饋,是很多知識付費產品沒有做到的地方。
切記要給使用者免費試聽的許可權,降低使用者的決策成本,使用者透過試聽了解到課程真的適合自己才會更願意購買。
另外,人們的時間是碎片化的,把一節課程內容做得太多太冗雜是常見的坑。好的產品應該是,每節課有明確的標題,每節課的內容不會太長,學習時間不要超過十幾分鍾。
服務:
現在有很多知識付費平臺,比如騰訊課堂、荔枝微課,不少課程製作者只是開發了課程,但並沒有將學員引流成為私域流量,這樣既不能使學員享受更好的服務,也不沉澱流量產生後續價值。
要為學員提供好的服務,但要標準化一些,從而提高效率。比如提問,可以集中收集學員的問題,然後按照預先設定的時間一次性給出答案,而不是每次有學員提問就馬上回答。
定價:
一般是把“知識付費”和“線上教育”兩個概念區分開,知識付費多指提供知識、認知,較少有細節性的內容幫助操作,線上教育偏向讓使用者學習知識且形成可操作的行為。如此一來,知識付費課程的低價一般不高,所以注重銷量,也正是定價不高,銷量也會更高,典型比如得到APP,課程定價從9.9元到199元,而很多課程銷量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
除了對單門課程定價外,可以考慮會員定價,會員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類似電商APP會員的優惠券式的會員,另一種是購買會員,可以免費學習很多課程。後一種會員形式適合長尾需求的課程。切忌把第二種會員形式用在非長尾課程上。
-
6 # 我就是鄧金旭啊
知識付費現在這麼火也離不開羅胖的宣傳,之後出現了一批效仿者。喜馬拉雅和蜻蜓FM雖然稱不上轉型,但是戰略方向也做了很大調整,把內容重心由有聲書和電臺轉移到了知識付費。找來馬東、郭德綱等名人合作,做的也是有聲有色。
雖然大家對知識付費的效果有所詬病,但是不得不承認這種模式確實可行,很多公司依靠這種模式賺到了錢。
1、知識付費為什麼這麼火
很多人說知識付費這麼火跟年輕人的焦慮有關。內心想著各種賺錢方法,慾望已是很足,加上外界的各種誘惑,年輕人把購買知識付費內容當成了一種緩解焦慮的方式。
以前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後來在跟一個同事聊天的過程中發現並非如此,真的會有人因網路上的報道而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一同事跟我說自己15年的時候看網上經常說程式設計師的薪水高,脈脈的匿名區上有的人說剛畢業就能拿到2萬的工資,甚是羨慕,所以就把在天津的工作辭了來北京。
雖然他現在做程式設計師工作也兩年多了,但是還沒達到兩萬的薪資,跟當初想象中的差距有點大。這裡面固然有他個人能力的因素,但也反映出媒體和網路言論的煽動作用。
不過也不能把責任全部歸到媒體身上,媒體頂多是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永遠趕不上房價的工資算是客觀因素,而年少成名,年少暴富的心理則是主觀因素。大城市的機會多,不要錯過任何機會,這又是社會輿論的作用。多種因素加在一起,促使著大家紛紛想去多學東西,著急的心態也使得容易走偏。
2、知識付費的四個陷阱
一是用名人包裝,噱頭很足,有名人的身份做背書。正向來看,一個人之所以出名都是因為其在某一方面的成就,但是名人效應與產生的內容質量並不一定對等。而且某些平臺為了提高產量,找的老師素質參差不齊,不乏有因催生造成內容質量下降的情況。
二是我們社會一直倡導“終身學習”的概念,活到老,學到老,為適應社會和個體發展的需要,持續的學習。殊不知學習也是分範圍和尺度的。
我們更應該多學習跟自己所從事職業相
-
7 # 人生哲學天賜
“知識付費”是近兩年最火熱的名詞,在其迅猛發展的過程中其弊端也逐漸顯露,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在知識付費的幾個坑。
一、“知識付費”見效慢。
知識付費本身並不是一種快餐品。那些標榜著”7天速成.....”“一個月精進......”的課程,往往只是標題黨,是課程售賣者抓住大眾急功近利的心理進行營銷的一種策略。殊不知人類本身對知識的吸收有一個過程,想要深度學習就必須沉下心來紮實的學習,要知道人生沒有捷徑。
二、“知識付費”同質化嚴重。
由於知識付費的市場紅利,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市面上出現了五花八門的課程。但大多內容大同小異,質量卻層次不齊。對課程的選擇尤為重要,權威編寫,名家推薦,成為人們的首選,選擇可以試聽,以及評價良好和真正適合自己的課程,才可以避免浪費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三、“知識付費”課程難以堅持。
現在市面上的課程主要分為語音,圖文,直播課,錄播課,系列課等。很多人因為焦慮買了大量的課程,卻往往由於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忙碌和勞累再加上人性本身懶惰,購買課程以後就束之高閣,沒有進行學習。而且有很多課程的更新採取的一天一更新或一週一更新的頻率,時間跨度比較大,週期比較長,難以長期堅持。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適量購買,買一門課學一門課,使課程真正發揮自己的價值才是“知識付費”時代正確的選擇。 四、“知識付費”不是徹底解決碎片化時間焦慮的手段。
很多人認為知識付費的課程可以解決“碎片化時間”焦慮的問題,其實不然。人來吸收知識有其自身的規律:從簡單的瞭解和重複記憶,到靈活的運用,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透過長期的實踐才可以真正的理解融會貫通。而真正做到知識的深入學習,還需要在一個較長時間段內進行深入思考和連結,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行深度學習。“刻意練習”和“一萬小時定律”就是在說明這個道理。與此相反,碎片化的時間只能用來做一些簡單的、重複性的、機械的認知和記憶工作。碎片化時間的學習就只能得到碎片化的知識,這是學習規律的必然。“碎片化時間焦慮”問題不是簡單機械的學習點知識就可以解決的,它需要深入到個體的差異,對個體自身的定位和慾望的進行了解才有可能進行針對性解決。
五、“知識付費”課程難以及時反饋。
相比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新型“知識付費”學習模式主要以線上為主。遠端的線上教育永遠無法替代線下課堂老師與學生的面對面教學模式。線下教學中老師透過肢體語言、感管調動、交流方式都是線上課堂無法比擬的。即使現在出現的新型技術社群模式進行課後互動答疑也難以與線下課堂老師與學生隨時交流互動反饋,有問題及時解決的學習效率相媲美。所以正確的認識“知識付費”課程模式的特徵,不盲目的期待必不可少。
最近報了一個線上課,當然,面對強大的宣傳力度,我還是沒有經住誘惑,雖然錢不多,但我還是入了坑,當然,這只是開始,進去之後,我的直覺告訴我,確實是坑,靜靜侯著。 一共為期十天,課程涵蓋親子教育、職場、健身等等吧,反正都是現代女性所最關心和最欠缺的話題,每天一個主題,單節課。
今天是學習的第四天,每天早上有老師釋出課程內容,提問題,寫感受,晚上還有搶答問題和複習等等吧!就是有專門的人帶著你倒逼輸出輸入,省的一個人學起來太單調,一群人一起還可以交流和鼓勵出主意,群內大概有400多人吧,每天大概是三十幾個人能完成。
昨天的時候,晚上說是一位老師分享故事,分享的最後,果不其然,我們的十節課確實是體驗課,如果還想更好的學習哪項內容,可以報該平臺的年課,力度很大,價格確實也很誘惑人。
一開始我應該是想到的,但只是沒想到這麼快,即使體驗課,我覺得我花錢了,雖然沒報年課,但這個體驗真的不好,我並不是否認課程,只是否認這種方式,也許在晚幾天,我可能都會感覺好一點,弄的自己都不想再繼續學習下面的課程了。而且感覺短時間內,都不會再去想報年課的事情,完全被刷屏了,全是接龍買課及發證書的記錄,一下子冒出五十多人,然而這卻打亂了自己的節奏。
也許這就是現在的一種營銷模式吧,可能自己就是少見多怪了!可能見得多了就習慣了。剩下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而我想想自己卻還有一些囤的課沒有學,這次也算是交了點學費又學了點其他的。理性銷費真的很重要,不管是線上線下的購物,還是線上線下的知識付費。不盲目、不跟從,不套路。
-
8 # 小菲菲情感
知識型收費模式必須警惕:知識收費型流通是知識收費產品領域的最大漏洞,現在已經發生了這樣嚴重的疑問事件。
知識收費型流通:利用知識收費產品的共享-多級分裂-高回報的倍增模式
知識型收費產品平臺雖然是媒體創業的一直趨勢的潛力,但也存在著很多使知識型收費產品分裂-返回-多段倍增的情況,它受到質疑,又有跑步的傾向,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的情況:如悠白參與學習-多段分裂
1、一定要避免。 創造知識內容,成為“單純悠閒地賺錢的工具”不僅推遲了創業者,還改變了對知識型收費市場的信任打擊,如誇大知識內容的價值,鼓勵創業者盲目支付,發展回報的性質。
例如,我們總是要求不要虛假宣傳健康食品,其實,銷售知識也是收費型的虛假宣傳,數百萬乾貨、千萬價值、馬上就能成功的含糊宣傳語也必須被嚴格宣傳,收取高價被視為欺詐。
2、把學生作為賺錢的工具是知識型的工作態度,高回報達到了60%。很多大學訓練包裝銷售大量銷售的常識庫存,進行高價格的庫存推銷的行為是對創業者的犯罪,一次課是數萬元,其實是常識的聚集,然後返還60%的利益,讓新學生推薦——利用這個高額利益的高階成功課程的訓練是知識的宣傳。
在無限發展中離線迴歸的知識型收費,把知識變成牽人脖子的工具:從回報中賺錢,比如新世紀市場營銷科屬於知識流通嗎?
用知識賺錢,你的知識就有價值,宣傳也要客觀。 現在老樹塗綠色油漆,成為某種成功的賺錢達人的課,利用流通性質的分裂。當知識收費成為知識型流通時,這是對所有內容電器的打擊,mimon、socket學院、網易、邏輯思維、註冊讀書會,這些知識收費平臺大量出現,需要解決越來越多的問題。
-
9 # 職業規劃師杜嘉偉
文/balance 運營死過n款知識付費產品,現在在三節課做課程產品經理。
知識付費看起來很美好知識付費的火熱要從16年5月份說起,此時得到推出付費專欄,李笑來的《通往財富之路》超過12W人訂閱,199元的價格。
16年12月3日,喜馬拉雅FM在與馬東、吳曉波、樂嘉等名人明星合作的內容產品基礎上,發起了首屆“123知識狂歡節“。當天的的最終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
近期創業邦、36kr也加入了知識付費領域、這場由羅胖、分答、知乎挑起戰的戰役,最後由媒體的加入,已經燃起了一片紅海。
沒成本,來錢塊,割韭菜,這是知識付費大家對他最初的理解。可大部分人只是看到了巨頭在收割這波紅利,當自己真正開始創業做知識付費,發現裡面的坑又多的可怕。
這篇文章談一些我遇到知識付費的坑
一、歷史上我們從沒為內容訂過價付過費用像報紙、書籍、雜誌、CD、電影院,這些能夠形成全民付費的行業,其實都是在為媒介付費。
報紙的成本幾分錢,我們按幾毛一份付費,書籍,雜誌要厚一些,按幾元一本付費。CD付的是燒錄光碟的費用,電影院提供的螢幕、座位的費用。
3D的電影就是比2D的貴,不是因為內容,而是因為技術和體驗。
我們不曾為純正的內容付過費,以上所有的付費,定價標準都不是按內容生產者的成本來算的,我們給的錢也從來不是直接付給作者的。
當網際網路來臨時,我們除了為網費付過錢之後,就再也沒有為內容付過費了。彷彿網費已經包含了網際網路上內容的費用。
像音樂產業也是,只有提供大量免費音樂的APP才能生存,極個別大咖的音樂可以收費,但至今沒有哪個APP願意讓大多數歌手的新專輯都可以賣錢。
最賺錢的遊戲行業也同樣,他們往往採用的免費玩,而透過一些增值服務來收取費用。
像培訓領域,我們付的是服務的錢,老師幫你整理好要考試的資料,每種題型給你講一遍,你付的是老師幫你省下的整理資料,思考題型的服務錢。
所以內容免費,一直都是這個行業的玩法,不是網際網路帶來的先例。大家付的費用要麼是這個媒介的費用,要麼是別人提供了你一些增值服務。所以18年再做內容付費產品的創業者,請注意內容遠不是競爭的核心,真正的服務和體驗才是其競爭壁壘。
二、現在知識付費都有哪些問題
其實這些產品都可以從過去的產品找到原型。
最早為虛擬內容付費的案例可以追溯到孔子時期,那時向孔子提問求教,要用十餘乾肉作為詢問費。諮詢行業也是到目前為止,我認為對知識最正宗的付費。
這裡先談談分答、在行、知乎live,我認為他們並不能稱得上革命,因為在我看來這個付費需求線上下是一直存在的,果殼和知乎只不過憑著他們的資源整合能力(雖然這點也很難),將諮詢這一需求連線了起來。
至於如何評價諮詢的效果,如何更好的讓使用者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並沒有做到。
2.1 分答和在行 / 諮詢行業
果殼透過自己的資源整合能力連線了行家和問題方,在行和分答的革命在於提高的人找到解決問題人的曝光機會。注意曝光這個詞彙,我沒有用效率,因為在行和分答更像是賣諮詢的淘寶公司,能諮詢的機會太多了,又是非標產品,沒有資訊可以評判孰優孰劣,反而增加了使用者的選擇困難。
對於諮詢領域,使用者可能需要的不是足夠多的KOL,而是在每一個品類由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就可以了。這一點大家需要的可能不是一個淘寶,而是一個網易嚴選。
2.2 知乎live / 一對多的諮詢
這兩個產品更多的是用網際網路的方式講傳統的諮詢需求整合到了線上,至於購買資訊帶給使用者的困擾,這兩家並沒有選擇去解決這個問題。但他們依然使這個行業看起來很火,我認為這一點完全是因為中國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優勢。即使購買時,很多使用者會因為購買資訊不充分而流失掉,但耐不住人口基礎大,依然還是有很多人報名。這跟直播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打賞是一個道理,需求小耐不住人多。
2.3 得到 —訂閱報紙/期刊 — 付費版的訂閱號
得到更像是把訂閱期刊,報紙這一形式搬到了線上。報紙、雜誌,在資訊不發達的情況下,是獲取內容很有效率的一種方式。但這一形式很快就被資訊快速發展的方式取代了,當訊息是按分鐘級別更新的情況下,這一模式只能搬到線上來做。
這一變化帶來最成功的產品是微博和訂閱號,微博是按秒級更新的,很多最熱的時間,你會發現都是在微博上。深度一點的長文交給訂閱號來解決。
得到的厲害在於將免費訂閱號這個大家已經形成習慣的方式,又變成了付費訂閱。基於羅胖的人格魅力和自帶600W+的流量屬性,將那些本來就有明星變現效應的人圈在自己的產品裡。誰想看?對不起,只能在我這裡買。
所以說羅胖這一招勝在了人上。羅胖預測到了,當資訊爆炸後,人判斷資訊是否優質的前置要素是對人的社會地位的信任(可以理解為對名人的崇拜)!
得到在內容上實現了直接營收,媒介成本為0,平臺貌似也只提供了一個寫字,發語音的地方。
對於得到的意義,這算是國內使用者第一次真正的在為純內容付費。不依賴任何實體介質。(當然這波付費在我看來更像是粉絲經濟。)
三、後入場的企業又必須做對什麼
世界仍然在向著《娛樂至死》那本書提到的,人類正在奔向越來越淺薄化。這波知識付費,更多的是“網紅”帶起的熱度,以及時代焦慮帶來的付費衝動,再加上人口基數導致的共同結果。如果你也想來插一腳,請務必注意是否滿足以下條件。
3.1 人的影響力是關鍵。首先要思考自己是否能搶佔到足夠有影響力的人,而不是說你的內容要多優質。搶不到垂直行業的kol可以基本放棄了。
3.2 內容的質量不是最核心的,關鍵是話題。按天生產,或按周生產內容已經註定了質量不能與書籍按年產出的質量相比。抓住人們的心理,『財富、捷徑』,永遠是人們最關心的話題,內容生產方向一定要佔住這兩個關鍵詞。
3.3 如果你做APP,一定要解決場景和頻次問題
如果你的平臺只有付費內容,恭喜你,你已經被列入了低頻使用層次的APP了。
使用者的焦慮也要常常伴隨著合適的場景而產生的。像知乎、得到、喜馬拉雅、網易雲都是透過大量的免費內容沉澱,給了使用者足夠的使用場景,再生產付費內容。也就說即使平臺沒有付費專欄,產品依然是可以獨立存在的。
知乎抓住了內容場景,透過反覆推薦相關live來實現,得到抓住了使用者聽東西的場景。【從這點來看,內容付費行業只能是一個大咖的變現,新人必須為使用者提供足夠多來逗留的內容】
而被場景困擾最大的是分答,使用者如若沒有特殊問的問題,很難主動去開啟他們的APP。(這句話寫在2016年,如今他們已經轉型了)
3.4如果想長遠的做下去,而不只是割韭菜的話,真心建議做服務。而不是單靠內容,內容對口碑的影響可控性太低,但服務體驗想做好是很容易標準化的。
所以想做這行:海量的免費知識場景,加上使用者的焦慮,再加上付費產品足夠的曝光量,這才是付費內容得以賣的好的條件,條件缺一不可。注意是缺一都不行
這裡另外插一嘴:很多人誤以為三節課也是知識付費,其實不是,我們一直把自己定位為網際網路人的大學,做的更多的是教育。
為此會研究企業的能力模型,做的課程也強調他和企業的適配度,你可以理解他和技校一樣,是對你的就業負責的。再加上服務帶來的高強度可以練習才有了效果和口碑。
這完全區別與大量解決焦慮/擴充生活見識的付費產品。
總結
所以內容產業的規律都是面臨著先混亂,什麼內容都有,再到精細化,垂直化,定製化這樣一個方向在走,如今到18年,已經能看出使用者付費有些疲憊了,大家已經都開始轉型更加垂直精品化,定製服務化了。
這是一件好事,只有在使用者第一次買到優質的內容產品時,他才會對這個行業有更大的信心去復購,希望同行們可以把行業的口碑能做起來,而不只是被嘲笑這個行業就是個水貨裝大v割韭菜的行業。
-
10 # 孫洪鶴
知識型付費模式一定要警惕:知識付費型傳銷,這是知識付費產品領域最大的坑,現在已出現這類嚴重質疑的事件。
知識付費型傳銷:即利用知識型付費產品分享-多級裂變-高返利的倍增模式知識型付費產品平臺是自媒體創業的一直趨勢潛力,但是過多的把知識型付費產品進行裂變-返利-多級倍增,這就會受到質疑,而且會跑偏,性質大變的情況也大量的存在:比如忽悠小白參於學習-多級裂變,這都是傳銷的變形。
1、一定要避免,將知識內容創造,變成“單純忽悠的賺錢工具”:
不僅耽誤了創業者,更是對知識型付費市場的信任打擊,比如誇大知識內容價值,鼓勵創業者盲目付費進入-發展返利,這時的性質就變了。
比方,我們常要求保健品不能虛假宣傳,其實,賣知識也是應該嚴打付費型虛假宣傳的,類似什麼百萬乾貨,千萬價值,馬上成功這類忽悠的宣傳詞也要嚴打,若收高價格,也視為詐騙。
2、嚴打把學員當成賺錢工具的:知識型甩貨現象,高返利達60%
很多高大上的培訓包裝大量推銷的常識庫存,進行高價格的清庫甩賣的行為,就是對創業者的犯罪,一堂課幾萬元,其實就是常識的拼湊,然後再返利60%,讓其推薦新學員-利用這種高額返利的高階成功課程培訓,就是知識傳銷。
靠無限次的發展下線而返利的知識型付費,把知識變成拉人頭的道具:靠返利賺錢,比如新世相營銷課是否屬於知識傳銷?
靠知識賺錢,你的知識就有價值,而且宣傳要客觀:而現在更多的是老樹刷綠漆或是誇大成為某類成功賺錢的大師課,然後利用傳銷性質的裂變。
當知識付費變成了知識型傳銷時,這是對所有內容電商的打擊,咪蒙、插座學院、網易、邏輯思維、樊登讀書會,這些知識付費平臺大量出現,會有越來越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
11 # 全富創業匯
知識付費產品
1.一直都存在,農村寫對聯,做翻語(嚮導)外地人來做生意說話本地人聽不懂,找讀過書有文化的人帶個路給點錢或者物品很正常。今天移動網際網路方便了。人的時間有限,沒有學習渠道或者知識更新速度過快。有需求就有市場。
至於坑這個怎麼說呢?標題這麼寫了也響應一下了。
1.有用知識沒有及時傳達到需求者處,常常變不變現,家人或者自己備受其苦。
2.付費者不認可知識產品造成內容提供者尷尬局面。
3.知識產品本身良性價值(這個點一下就好了)
閱讀者
1.針對性不強
2.使用價值不高
3.付出成本過高(含時間和金錢成本)
4.內容重複性過高。
5.學多頭腦更亂
6.學癮子,就知道學(紙上談兵)
7.學習順序顛倒(該養家,就學怎麼養家)
8.學錯東西
-
12 # 產業前沿
(1)心靈雞湯——招攬的是無聊,坑的是智商。
(2)金融衍生品操作指導分析——扎堆本來就是違規的;此外,大家都知道了的話割誰的韭菜?
(3)組裝(野史)等亞文化故事——最純粹洗稿的類別,卻經常上榜還獲什麼什麼“計劃”獎...
什麼叫原創?針對同樣的新聞,不管其佔百分之幾的字數,只要不同的剖析,獨有的觀點那就是原創。——而作為新聞,本來就是為了傳播的,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為了傳播而做,根本不具備原創精神,不應該具有原創性。要麼你就別公開。事實上,新聞的目的就是公開和廣泛傳播......
回覆列表
說下我的感受:一、我是前兩年就跨入知識付費這塊的,屬於某線上機構外包,一開始的確很賺錢,那會比例還低呢,可也算是不錯,後期就不行了,外包機構變多,精準資料減少,懲罰制度多了了,一不小心就質檢,現在根本就不賺錢,同行業一樣的他們加入的那些知識付費的有的總部都跑路了。變化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