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虹野
-
2 # 要練出人魚線的風風
1)要說應試教育有什麼缺點就要從應試教育有什麼優點開始說。
應試教育的優點,就一個:絕對公平
考卷面前人人平等。
肯定有人要說我辛苦學習三年上課認真聽講,作業認真做從不遲到上課認真發言。同桌玩了兩年半,最後看了半年書就考的比我好,這不公平。
錯了,這最公平,說明人家能力比你強。
所以應試教育是在缺乏個別全面評測能力的前提下最有效判斷學生能力的方式,沒有之一。
什麼叫個別全面評測能力?就是像公司招人一樣,一個一個面試,一個一個考察,根據對方情況問問題,考察對方能力。(當然大公司還是依賴考試選拔人才)
在人數眾多的情況下顯然這是不可行的,首先沒那麼多人去考察,第二沒那麼多時間去考察,第三全面考察需要消耗大量資源(錢,場地,公共交通等),第四,對於不同老師,評價的標準也不一樣,所以不公平。
所以在做不到個別全面評測的情況下,考試就是最公平的制度,而且是絕對公平,不是相對公平。
評價一個人,只要是用活的東西去評價,就一定不公平。比如讓老師評價一群學生,這老師喜歡男的不喜歡女的,喜歡醜的不喜歡帥的,喜歡高的不喜歡矮的。讓多個老師去評價學生就更不公平了,一個學生整天想著造UFO,一個老師覺得他有夢想,另一個覺得他是傻逼。更不公平了。
說了優點,那麼我們可以說危害了,我認為危害有兩點
1,
正是由於這東西太公平了。以致讓所有人都關注他本身,而不在乎他之外的東西。
「第五章考試不考,大家瞭解就可以,不講了,大家看第六章……
這是考試重點,我們來著重講一下……
下面小字部分不考,同學們隨便看看……
這題去年剛考過,今年應該不會再考了,不講了……
這個題解到這一步就可以了,後面的步驟考試不會再考了,同學們不用看了……
這節音樂課上數學,高考又不考音樂,上什麼音樂課?
馬上考試了,大家把老師劃得重點看一下,其他的簡單瞭解就可以……
後天就考試了,你還去踢足球?」
其實,應試教育最大的危害在於分離了「想學的」和「該學的」,也就是分離了「興趣」和「任務」。
在素質教育下,鼓勵大家往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發展,每個人各有所好,紛紛能在自己感興趣並鑽研的領域內發揮出自己全部的能力。
在應試教育下,「該學的」都是要考的,考的未必是「想學的」,所以就把大部分人的興趣和任務分離了。
所以應試教育最大的危害在於消滅了很多人對於求知的渴望和興趣的追求。把很多人的興趣和求知慾變成了「浪費時間」。「你看這些東西又不考,整天浪費時間幹嘛?」
我認為這個危害並不嚴重,更嚴重的是下面這個
2,
另一個更嚴重的危害,在於給了把人劃為三六九等的依據。
例1:
同學A:我足球踢得好 同學B:我鋼琴彈得好 同學C:我數學很厲害 同學D:我會自己造電路 同學E:我熟讀歷史 同學F:我能寫小說
請問上面這些同學誰比誰強?
是不是沒有任何人能答上來?所以這種情況下起碼在觀念上人人是平等的。
例2:
下面發表成績,同學A 95分,同學B 60分,同學C 66分,同學D 75分,同學E 82分,同學F 98分
請問上面這些同學誰比誰強?
小學生都知道吧,F A E D C B
所以應試教育可以直接將人分為三六九等。
按照成績排座位,成績好的補課不用來,考不到70的暑假必須來補課,不及格的晚上留下來自習。不要和成績差的孩子玩,全班第一居然是我同桌好開心。
這些聽起來是不是有深深的等級觀念色彩。
雖然不是研究這個的,但是我始終覺得,等級觀念嚴重和應試教育是有直接聯絡的。
所以總結:
1,讓很多人失去了對興趣的渴望和求知慾。
2,從小培養等級觀念和階級觀念。
另中國的應試教育制度本身有一些其他的危害,在此不細談。
如地域歧視,某些科目比重過高等問題。
另外我都畢業那麼多年了,但是始終不明白高考閱卷老師是如何做到在1分鐘時間內看完一篇800字的作文並且給出合理分數的,我真的不明白,還望高人指點。
-
3 # 優士閣
同年代誕生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早在80年代便開始了,可中國社會向來缺乏精英,簡單粗暴的方式更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於是應試教育在中國屹立不倒。我們總在說應試教育不好,可應試教育究竟不好在哪裡?
教育的本質是能力培養,應試教育卻否定大多數能力甚至科目的本質能力
這話絕不有失偏頗,舉個例子:我們的語文課程,仔細想想最常遇到的是不是“熟讀及背誦全文”,語文應試教育培養的是記憶能力,背誦永遠是語文教學的大頭;學習怎樣的寫作方式能夠拿到高分,你的高中老師一定禁止你在考試中選擇散文,要寫直抒胸臆的議論文。可語文科目的本質目標呢?語文所想鍛鍊的能力,應該是表達、理解和對文字美感的感受能力。偏偏咱們的應試教育完美的扼殺了這三種重要能力,你不能按你的理解答題,你不能按你的表達表達,虛假以及政治絕對正確性替代了太多的文字美感。
莫言慶幸沒接受中國教育,8090後中國文壇一片蕭條,純文學根本沒有能生根發芽的土壤,文化產業缺乏創意,故事缺乏深度,難道不正是應試教育造成的?
應試教育忽視天賦,過分重視努力將是災難
天才是99%的努力成為了應試教育的不二法門,努力一詞成為了應試教育最好的遮羞布:無論怎樣我們向高等學府輸送的都是最為努力的人才。應試教育定義成功人士:他們一天工作30個小時只睡2個小時的覺,他們絕不會花費時間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如閱讀名著,總之一句話,只要你努力到拼命到病態就是應試教育的標杆。
可努力恰恰是應試教育最大的假象是:如果兩個人的工作結果一樣,那麼應試教育就要重點表揚那個不喝不吃不睡的人,慢慢地這成為了社會的等價價值取向,這也成了粉絲維護偶像最大的法寶:“你知道我家XX有多努力嗎?”可實際上恰恰相反,結果一樣的兩個人,更努力的人實際是效率更底。教育的意義應該是對自己擅長領域開發,揚長避短,而不是單方面強調努力。
應試教育是功利教育,學校成為滋生功利主義與拜金主義的沃土
應試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分數。分數越高的學生就越受老師歡迎,分數越低的學生越被唾棄。以能否提高分數進行有用與沒用知識的判定,“劃重點”讓學生們嚐到了功利主義的甜頭並被教育機構大肆鼓勵。當我們離開學校,財富又變成了人生的終極目的,拜金思想和幼時追求分數其實沒有多大本質區別。
慢慢地我們開始唯分數論,唯財富論。我們開始發現學術沒那麼重要反倒職稱論文比較重要,我們開始發現文學沒那麼重要賣得出去才重要。
應試教育缺乏認識論,只談方法論的哲學是民族之殤
黑格爾,馬克思主義先驅,曾經斷言,中國沒有哲學家。中國的哲學缺乏認識論而是一些告訴你如何做的方法論。而如今,中國的教育也陷入沒有認識論的窘境,不信?你可以去問任何一個剛參加高考完的學生,他可能能在語文上拿到非常高的分數,可他絕對不能清楚地回答你,語文是什麼。一個學了語文十二年卻不知道語文是什麼的學生在中國十有八九,沒錯因為一個叫了語文三十多年的老師也不一定能回答上你這個問題。我們的語文應該叫怎樣在語文考試中拿到分數的科目,同理數學也應該叫怎樣在數學考試中拿到分數的科目。
另外應試教育認識論的缺乏,更體現在自我認識的缺乏上。通過了高中教育的中學生們幾乎對自己缺乏一個基本的瞭解,基本就是:我是一個可以拿高分的學生或者我是一個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理想基本停留在:我想當醫生而不是我適合當醫生。更諷刺的是,應試教育要求你在對自己這點兒淺薄的瞭解上,在10天之內決定自己這輩子要讀什麼專業做什麼事情。這樣倉促的結果便是非常多的中國學生在踏入大學後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自己的專業,嚥下自己的苦果。
-
4 # 留研
應試教育相對於素質教育有哪些危害?一、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搞明白什麼是素質教育?衡量素質教育的依據標準又是什麼?繞來繞去,卻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豈不等於廢話連篇。二、確確實實,中國式的教育是填鴨式的教育,卻始終拿不出更好的辦法扭轉應試教育的模式。正因為是一考定終身,無論貴賤貧富,在考卷一決勝負,體現其公開公平公正而被國人所廣泛接受。在當下,還是應試教育好吧!
-
5 # 陳天哲
應試教育對於素質教育最大的傷害就是把人與生俱來的創造能力㧪殺太多,知識本身沒有用,使用知識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過程才有用,密集式、十幾年重壓式、集中式的應試教育把人運用知識,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全部消化了,大量的學生一直學習,沒有在實踐中運用的時間,導致了學而無用不可怕,可怕的是養成了學而不用的積習,養成了空學知識的習慣,踐行能力和把知識轉換成生產力能力極其低下!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太量的大學生高分低能……
其次,應試教育會把學生心目的付出感、好奇心消化不少!十幾年的學習取代了生活中應該為父母付出,十幾年的學習取代了生活中應該有的好奇心……為什麼會取代?沒有時間去付出,沒有時間去好奇,時間上被應試教育取代!
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很多學生不懂得感恩,沒有對未來的好奇心!自私而無聊的書呆子越來越多!
再次,責任、欣賞、擔當、共贏、信任、承諾等等跟著變弱………感召能力也在消化!曾經有一篇文章寫得很好,一個美國學生來中國,懂得掙錢,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投資與理財,而我們的中學生只知道學習,然後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作者最後感嘆:我們培養的孩子未來只能給大家打工!
完畢!應試教育不可怕,也沒有錯!錯的是我沒有將素質教育這一課好好同時補上!
-
6 # 安之如水-
單純的劃分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都是不準確的,不管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都是為了適應國家的評價體系,在高考制度下,學習就是為了選拔。
-
7 # 舒牛赫
我國從來沒有素質教育,因才實教,循序漸進全部是白說,一個小學生考三百分也要考一百分也要,到了初中再一個班,一個班裡從五百分到五十分都有人,老師上課三分之一完全不懂,就是做監獄,
-
8 # 手機使用者4372161881
一個傳說中的素質教育,那麼犀利,你怎麼認為你素質教育好,怎麼說明素質教育成功,不能量化素質教育,讓有錢有權的走捷徑,其他人慢慢等死吧!
-
9 # __嘻嘻50110886
應試教育以現有的知識傳授學生,讓學生了解知識,,掌握知識;素質教育是在學生掌握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去應用知識創造知識,提高學生去發展知識增強實踐創新創造能力,兩者應互補,不可缺一,
-
10 # 心靈小語
應試教育的缺點不在考試,而在應付考試。其傷害性不在學習方式,而在目的狹隘性。
反而的,最新的教育學研究成果表明考試式的學習方式反而更有利於學習者準確且大量的掌握知識。應試教育之所以成為眾矢之的,其本意並不是教育,而是學生的出路只有考試這一條,如果我們特別重視考試且在社會的上升渠道與考試捆綁得特別緊密,這種束縛感也會越明顯。其實像韓國、日本、香港以及臺灣這些典型東亞國家與地區中,應試教育特徵都非常明顯。
應試教育,會讓我們的學習變得很狹隘,降低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不利於學生的自主探索。
-
11 # 英語幫幫
我以為應試也是素質的一部分,二者並無衝突,只是部分leaders, teachers and parents.一個勁地只注重應試這一個素質,而忽視了其他素質,最後只剩下應試這一個素質了,也就變得沒素質了。
回覆列表
理想,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的。我小時候的理想是做個遊醫,一個身懷絕技既能拯救人疾病又能發現不平之事施以援手。後來,這個理想變了,變得務實了,就想當個教師,享受學生崇拜,傳道授業。再後來發現即便當了教師,傳道授業依然是自己的理想,在應試教育下,在教師的主導權利喪失殆盡的情況下,想教好書,真的是一個奢望。
當然,理想本身就有實現和不實現之說,實現了之後,人們還會繼續第二個理想,未能實現的,也會變得務實。但是理想,一定要理性的幻想。
今天,我們再問到學生的理想,不知道是否有多少學生思考過,但是 毫無疑問的“考上一個 好大學”會是學生第一個最重要的理想,這個理想實現不了,其他的理想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高考,作為分配教育資源的唯一的方式,寄載了太多人的理想,高考本身幾乎變成了理想。可是當我們參加高考之後,不少人的理想實現了,考入了所謂的好的大學,而更多的人考入了不好的大學。理想的實現與崩塌,寄載了太多太多。
理想,就這麼在懵懂之際到來了。為了考試的理想,孩子的生活幾乎被分數所充斥,可是理想實現了,還要幹什麼呢?
理想實現 後的喜悅帶來了無盡的茫然,孩子們並不知道自己的未來 是什麼,茫然無措中,大學來到了,茫然無措中,大一過去了,等到發現自己理想盡管實現了,可是面對未來還有 很多事情要做,有點或許頹廢了有的振奮了,理想之後的空白帶來太多變數。
理想是個目標,再想象小時候建立考入好大學的目標哪裡這麼簡單,大學就過去了。理想是什麼?戀愛、結婚,養家餬口……理想似乎遠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