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鄉說歷史

    珍妃為滿洲鑲紅旗人,姓他他拉氏,父親長敘,歷任廣州將軍、戶部侍郎、禮部侍郎等職。珍妃成長的年代,是中國的門戶已被開啟,西方的諸多思潮和價值觀已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形成強有力衝擊的時候。而她的童年又是在父親任職的廣州度過的,那裡臨海,是西方人登臨中國的重要門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也就較內陸為大。

    次年,亦即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被冊封為珍嬪。在宮中,珍妃不僅受光緒帝的寵愛,甲午戰爭之前,就連西太后葉赫那拉氏也極為看重珍妃的才氣膽識,對她偏愛有加。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她被冊封為妃,也就是後世通稱的珍妃。珍妃的不幸,同樣是身不由己。處在政治權力漩渦中心的皇宮內院,隨時都可能有不幸降臨,珍妃雖才思過人,膽略非凡,也不能倖免。

    隨著外國列強在中國的野心越來越大,隨著光緒帝對政治權力的渴望,他和慈禧皇太后之間的分歧也就越來越大。他們對內外政策的不同態度,直接導致了激烈的宮廷政治鬥爭慈禧太后頑固保守,對內依循陳法,對外一味地屈辱求和,這是年齡越來越大的光緒所不能忍受的。他遂重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變法。珍妃自幼受東西方文化的雙重浸染,眼界開闊,見識超然,自然很支援光緒的變法,並不時向其進言,獻計獻策。但是,光緒等變法派顯然對以慈禧為首的頑固勢力估計不足。

    戊戌變法僅維持百日,便告夭折。慈禧太后把一場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撲滅了,將光緒帝囚於瀛臺,自己重操朝政大權。珍妃則因大力支援光緒而被慈禧嫉恨,一陣杖責肉刑之後,連同珍妃的封號也被削去,降為貴人。但即便落到如此境地,珍妃面對慈禧的倒行逆施,仍堅持自己的一貫主張,對慈禧的淫威也從不屈服。只要有機會,就會對慈禧的某些做法大膽抗辯。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倉皇出逃。後傳慈禧在臨出逃前,將年僅二十五歲的珍妃溺死於寧壽宮外的水井之中慈禧太后為何要在匆忙出逃之際,處死一位光緒寵愛的妃子呢?歷來說法不一。

    根據慈禧太后近幸、內務府大臣、載瀾之師景善等人的記述,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早晨,慈禧將自己打扮成鄉間農婦模樣,又把光緒及其後宮嬪妃齊聚在起,宣佈準備棄京而逃。大家都畏懼慈禧,只有珍妃一人大膽進言說:“皇帝為一國之主,應該以社稷為重。太后可以外逃避難,皇帝則非留在京城守護社稷不可。”慈禧對珍妃的犯難反對非常惱火,對內務府太監下令道:“把她沉入井中!”太監們聽命去取氈子來裹珍妃,在一旁的光緒急忙下跪替珍妃求情,希望慈禧能饒珍妃一命。慈禧說:“速起勿言,此時尚暇講情理乎?彼必求死,不死也負彼。天下不孝之人當知所戒,不見夫鴟鴰乎,養得羽毛豐滿即啄其母之眼,不殺何待。

    光緒再三請求,慈禧皆不為所動,珍妃終被李蓮英等人裹走,投入井中溺死因為景善等人身份特殊,對慈禧又很忠誠,所以對他的此說法,大家認為可信度是非常高的但在民國之時,故官博物院為調查此事遍訪當事人。有位姓白的宮女,當時正服侍慈禧太后,她回憶說,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二十日夜間,慈禧太后召見珍妃,對珍妃說:“現今大清江山已失大半,都是因為你所致。我只有處死你,才能向祖先有個交代。”珍妃心中不平,但也無可奈何,只是悲憤地說道:“隨便辦好了。”

    慈禧在夜間便投珍妃於井中另一位叫唐冠卿的太監則回憶說,自己就在太后宮外伺候。夜裡,珍妃被召入太后宮中,先聽見珍妃向慈禧請安問候之聲,繼而聽慈禧說道:“義和拳搗亂,洋人進京,怎麼辦呢?”在一陣細聲低語之後,慈禧又大聲說:“我們娘兒們跳井吧!”珍妃哭訴,稱自己未犯可至死之罪,慈禧說:“不管有無罪名,難道留下我們遭洋人毒手嗎?你先下去,我也下去!”珍妃又哭求,慈禧不聽,命太監二總管崔玉貴將珍妃領出,扔入井內,白氏宮女和太監唐冠卿雖然都是當時之人,但所敘述的卻不盡相同,很難讓人判斷誰真誰假,抑或兩者都假。宮女和太監所述都與八國聯軍入京可能損及珍妃名節清白有關,雖不足信,但珍妃死於慈禧之手則是毋庸置疑的。

  • 2 # 雲深不知處老李

    慈安之死

    道光駕崩前授其密旨。其旨為關鍵時刻可制約乃至賜死西太后。老佛爺知後,千方百計討東太后的好。東大後感動當西太后面毀其旨。西太后得逞後,為獨攬朝綱將東太后害死。

    珍妃之死

    八國聯軍打進京城,西太后“蓮葉託桃“,並攜光緒。珍妃阻之,太后命太監將珍妃投於井中。

  • 3 # 1低吟淺唱1

    慈安是因病逝世,正常死亡,《德宗實錄》中記載慈安太后身體偶染微痾,病情加重,最後暴斃而亡,《翁同龢日記》也記載慈安是因病而死,這點在慈安遺誥裡已經說明,不過遺誥是慈禧在慈安死後安排的,所以許多人都懷疑慈安是被慈禧害死的。

      清朝珍妃是投井死的,她是光緒皇帝的妃子。當時珍妃深得光緒皇帝的寵愛,後來珍妃因為干政得罪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對珍妃的印象一直都不是很好,最後慈禧太后派人將珍妃投進了深井之中。

  • 4 # 茹叔敬

    由於慈安一向比較健康,,突然離奇病逝,自然引起文武百官疑心重重,連晚清名臣左宗棠者非常震驚,他根本不相信慈安一夜之間因病暴斃。皇官大臣們都認為有人暗害慈安!並且都把目光集中在嫌疑最大的慈禧身上。因為理由是:慈禧與慈安一同垂簾聽政,無論身份地位都稱得上是慈禧的《絆腳石》,所以才會遭到毒手。那麼,到底是不是慈禧毒死慈安呢??首先,先說一說咸豐留給慈安殺死慈禧的密詔。在《清朝野史大觀》中,一次,慈安病倒了,慈安竟然很快恢復了健康。後來,病好後的慈安到頤和園散心,正好遇到慈禧。突然,慈安發現慈禧左臂帶傷,還裹著厚厚的白紗,感到非常驚訝,連忙上前詢問緣故。慈禧開始不肯說明,在慈安的追問下才道出:前幾天,她見病中的慈安憔悴不堪,十分難過,便割自己的肉做湯,為慈安進補。聽罷這番話,善良單純的慈安大受感動,竟然信以為真,覺得自己從前對慈禧有所誤會,認為先帝(咸豐)的擔心實在多餘。於是,她決定與慈禧和好,便取來那道《殺慈禧的密詔》,當慈禧的面前燒掉了。退一步來說,即便兩人有分歧,那麼慈安是否能牽制住慈禧嗎??首先得說那份傳說《殺慈禧的密詔》。當年,咸豐帝將《同道堂》和《御賞印》分別交給她們,咸豐定下了兩宮與八大臣相互制約的權力機制。當時咸豐帝應該很清楚:如果殺了慈禧,單憑慈安一人的力量怎麼可能與八大臣抗衡呢?所以咸豐帝應該不會給慈安留下殺慈禧的密詔,令慈禧無法全心全意地輔佐同治。假如真的有這樣一份遺詔,那麼它應該被慈安焚燬了,所以別人就更不可能看到上面寫著什麼內容了。不難得出一個結論:慈安手中根本沒有殺慈禧的密詔,也沒有能夠制約慈禧的遺詔。既然如此,難道是慈安的實力漸強,威脅到了慈禧的專制??根據清朝大量各種史料記載:慈安一直是個與世無爭,安分守己的宮廷貴婦,對權力和政治根本不感興趣。對政治毫無野人的慈安在慈禧眼中應該算不上是個威脅,根本不值得慈禧大費周章地去暗害。所以慈安並非死於慈禧之手,那麼慈安為何會在一夜之間喪命呢?歷史書得確沒有記載哦。後人是根據慈安健康狀況的記載,初步推斷出了一種死因:腦中風。一是慈安有腦血管疾病史,所以她應該是宿疾復發而死。二是慈安在死前召見群臣時,曾出現腦血管疾病的徵兆。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珍妃是怎麼死的?晚清時期的攝政王載灃已經公開給出了答案——他殺!是被人投入井中謀害的,直接執行人人是慈禧太后身邊的寵宦、所謂“二總管”崔玉貴。說白了就是,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太后在出逃之前讓人把珍妃扔進井裡給淹死了……

    珍妃與慈禧太后的恩恩怨怨

    珍妃他他拉氏,戶部右侍郎長敘之女,隸鑲紅旗滿洲,算是名副其實高官家的千金了。光緒十五年,他他拉氏和她的姐姐(瑾妃)同時入宮並被冊封為珍嬪。五年之後,因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珍嬪被晉封為了珍妃。但同年珍妃就因為觸怒慈禧太后,被慈禧太后以“習尚浮華,屢有乞請”為由,當眾廷杖並降為了貴人。關於其中的原因,慈禧太后給出的理由是她生活奢靡,這算理由嗎?慈禧太后比誰日子過得都奢侈!很顯然,這只是一個藉口。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珍妃干政了。據一些史料記載,珍妃仗著自己受寵,居然玩起了“賣官鬻爵”的勾當!慈禧太后雖然弄權,但內心總體上還是為了清王朝好的,連自家兄弟桂祥等也只給高位、不給實權。可珍妃居然拿朝廷的公器去謀自己的私利,慈禧太后必須對她予以懲戒,否則後患無窮。

    從第二年慈禧太后便恢復了珍妃的妃位來看,彼時慈禧太后與珍妃的矛盾還沒有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很可能慈禧太后當眾廷杖珍妃也僅僅是為了小懲大誡,讓她老實本分一些而已。但珍妃並沒有吸取教訓,“戊戌維新”期間,珍妃干政的“老毛病”又犯了,利用清德宗光緒帝對自己的寵愛,將一些自己認為的人才推薦給了光緒帝。“戊戌政變”之後,這一切自然成了慈禧太后無法容忍的“罪狀”!在幽禁光緒帝的同時,慈禧太后再次當眾廷杖珍妃,並將她幽禁到了鍾粹宮後的北三所。

    從珍妃的姐姐瑾妃的結局來看,慈禧太后並沒有刻意針對他他拉氏家族,也沒有刻意針對光緒帝的妃嬪。珍妃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場,完全是因為她犯了慈禧太后的大忌——干政了。慈禧太后當年是怎麼崛起的?留下珍妃這樣一個角色,對慈禧太后的侄女兒、後來的隆裕太后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對慈禧本人而言,也是一個潛在的對手,只有將她幽禁終生,慈禧太后才能放心。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估計珍妃也就在北三所孤獨終老了。偏偏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帶上珍妃逃命顯然是個累贅。可不帶上她,萬一那些外國丘八把珍妃給那什麼了,大清帝國的皇帝豈不是要頭頂一片世界大草原?於是,慈禧太后把心一橫,直接讓人把珍妃扔進了井裡、一了百了!

    從西安迴鑾之後,慈禧太后出於撇清責任、掩蓋真相的需要,對外稱珍妃是為免受辱、投井自盡。之後,慈禧太后將珍妃追封為了珍貴妃。但與貴妃身份不相匹配的是,慈禧太后並沒有命人將珍妃葬入後來的崇妃園寢,而是草草埋到了恩濟莊宦官墓地附近的宮女墓地……雖然宣統年間,珍妃被追晉封為恪順皇貴妃,但直到民國四年,珍妃的姐姐瑾妃(時為末代皇帝溥儀的兼祧皇考瑾貴妃)才將她遷葬到了崇妃園寢之中。由此可見,慈禧太后追封珍妃為貴妃完全就是為了掩蓋真相而已。慈禧太后在世時,珍妃的死因一直被清王朝官方定性為“殉節自盡”。直到慈禧太后去世之後,珍妃的小叔子、攝政王載灃才公開將其死因糾正為他殺。

    關於慈安太后的死因,流傳最廣的莫過於慈禧太后謀害說了。說清文宗咸豐帝臨終前留給時為皇后的慈安太后一道密詔,一旦慈禧太后弄權,慈安太后可以憑這份密詔殺了她。咸豐帝去世之後,慈禧太后想盡一切辦法討好慈安太后,終於騙到了這份密詔。在密詔到手之後,慈禧太后便命人下毒、毒死了慈安太后!

    密詔是否真的存在

    咸豐帝臨終前面對唯一的兒子年幼的事實,費盡心思設計了一套權力平衡體系。簡單說就是,輔政八大臣之間相互牽制、再用皇太后牽制輔政八大臣、最後讓兩宮皇太后之間相互牽制,形成一種微妙的權力平衡,以期不影響兒子同治帝將來親政後收回權力!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慈安太后手裡有這麼一份密詔,誰來制衡慈安太后?一旦慈安太后聯手慈禧太后搞掉了輔政大臣,再用手裡的這份密詔處決了慈禧太后,她便成了清王朝無人可以制約的皇太后了!咸豐帝臨終權力佈局的大原則就是讓各派勢力相互制衡,又怎麼可能給慈安太后留下這麼一份密詔呢?

    慈禧太后刻意討好慈安太后了嗎

    說慈禧太后騙取密詔者言及慈禧太后處處討好慈安太后,甚至不惜削肉給慈安太后作藥引子,從而騙取了那份密詔。可問題是,早在同治年間,慈安太后就因為慈禧太后鋒芒畢露與恭忠親王奕訢達成了默契。著名的“安德海事件”實際上就是慈安太后、奕訢與慈禧太后的權力交鋒。換言之,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雖然沒有徹底撕破臉,但從同治年間開始就已經不那麼和諧了。那慈安太后是哪年去世的呢?光緒七年!時間上根本對不上號。如果慈安太后真有那份所謂密詔,同治年間就可以拿出來要了慈禧太后的命,不是嗎?退一萬步說,即便真有,慈禧太后在和慈安太后沒有撕破臉之前騙到了那份密詔,那最起碼也是同治年間的事情了。按照慈禧太后謀害說的說法,慈安太后應該死於同治年間,根本不可能活到光緒七年。

    慈禧太后真的能謀害慈安太后嗎

    且不去說那些傳聞,就說一點,直到光緒十年“甲申易樞”,恭忠親王奕訢一直把持著軍機處,所謂“恭黨”的勢力雖然一直在受到慈禧太后打壓,但依然是一股不弱的政治勢力。如果慈禧太后謀害了慈安太后,奕訢不正好可以藉此發難嗎?搞掉慈禧太后,光緒帝和他的親生父親醇賢親王奕譞都是獲益著,這幾股政治勢力一旦合流,加上“側室謀害正室”的罪名,夠慈禧太后好好喝一壺的!慈禧太后還能不能坐穩皇太后之位,恐怕都是個未知之數。因此,慈禧太后謀害慈安太后之說,恐怕也就是“戲說戲說”罷了,當不得真。

    慈安太后到底怎麼死的

    既然不是慈禧太后謀害,那慈安太后到底是怎麼死的呢?史料記載,光緒六年慈禧太后患了重兵,朝政都由慈安太后處理。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慈安太后還在召見軍機大臣,並沒有出現異常,只是“兩頰微紅”。據《翁同龢日記》記載:第二天上午,“東太后(慈安)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同日、也就是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慈安太后暴斃。

    如此極速的死亡,除了他殺之外,恐怕也只有心腦血管疾病突發之類的情況了。再聯絡起“兩頰微紅”來看,很可能慈安太后身患高血壓或心臟方面的潛在疾病。否則為何其他人面色正常,而獨獨她“兩頰微紅”呢?這也與相關疾病的症狀吻合。由此我們可以推測,慈安太后本身就患有高血壓或者心臟方面的潛在疾病,加之一年多獨自處理朝政、高強度的工作又感染了“風寒”,從而誘發了腦卒中或者心臟方面的疾病突發,如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等。在那個沒有現代急救技術的時代,遇到這樣的情況也就只能是“等死”,一天之內從發病到死亡也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因此,慈安太后很可能是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突發,而不是什麼被慈禧太后謀害。四十四歲的年紀、長期政治鬥爭、處理朝政的高壓力生活,患上這一類疾病太正常不過了。因為勞累和其他疾病的刺激,誘發腦卒中、心肌梗死什麼的,並不讓人覺得意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鍾漢良在《最美的時光》和《何以笙簫默》中都飾演痴情的角色,不知道你更喜歡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