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每想到關於“死亡”就會毛骨悚然一身汗。
5
回覆列表
  • 1 # 知足常樂126525698

    其實很簡單想開一點吧,萬物皆虛幻,當你閉上眼睛,萬物皆無,一切虛空,人的一生或許追求物質精神文明是錯的,有的追求不同,導致良心泯滅,有些當目的達到了已接近尾聲,何苦呢,人生不必苦苦追尋物質精神,宇宙中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物質精神,只有意識靈魂,理念穹蒼,我們在這個地球看到的只不過是誤導人生理念,讓世人經歷禪悟的物質精神枷鎖,至始至終又有多少人能禪悟呢!這個世界上的多數人的目光都是物質精神看得比親情,良心還重要,所以害怕死亡,當你禪悟人生以後,你在也不會對死亡恐懼。

  • 2 # 使用者6580418824

    這個問題不好一概而論,要看年齡段,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認識。各多不同的觀點、認識,沒必要一一分析。談談本人認為的終極觀點吧。任何人都必然會死亡,那些所謂的意識,靈魂能脫離載體獨立存在或轉移到多重宇宙、都是扯淡(即便有人相信,在當下又有何意義)。如果一定要認為有靈魂(可能這個所謂的靈魂有人認為就是生命的根本或就是生命本身)可以轉世,那麼我請問問:僅只人類有嗎?其他生命體沒有嗎?那它們的靈魂從古至今又有誰能證明存在,又有誰俘獲過?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大家不要對投胎,來世種種抱有幻想。正確的面對死亡就是不要去想它,當然不是不去防備它。說點現實的吧,思想樂觀點、積極,多掙點錢,在有生之年活得輕鬆些,當死亡不可避免時勇敢放棄(生命),遲早的問題。再說點希望吧(姑且認為可信),好好珍惜生命,也許能趕上末班車,科技進一步發達,能把意識提取複製(也許不久相對可能實現)到其他載體,也算是一種永生,當然前提是你們能夠接受這樣的存在,還不一定人人都能享有,面對有方方面面的社會問題。你之所以會是你,唯一決定因素是你的意識,意識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斷其一臂,去其一腿,你還是你,甚至只剩頭部,你還是你,乃至於整個軀體捨去(這個必須有其他載體接受你的意識),你還是你。其他不要去想了。歡迎討論!

  • 3 # 紅紅正者無敵

    謝邀。說到這個沉重的話題,我會很傷心流淚……每每寫這樣的文章我都會寫到哭……寫一次我會哭一次。更見不得現實生活中的生離死別場景,我會心碎一地……每個人都會有死亡的那一天,這就是生命的終點站,任何人都要經過一個生死輪迴……真的不能想,也不敢想……只能得過且過,渾渾噩噩日復一日丶年復一年的過。每每想到哪一天,當我們活得有滋有味丶意猶味盡的時候,就要撒手離開我的親人,要離開我深深眷戀的心愛世界,我的全世界要崩潰了……沒有辦法,生命是有定數的,有開始就會有結束,這是生命的規律,這就是這個世界遊戲規則的一部分,誰也無法永遠擁有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會帶著對生的無限眷戀,帶著對親人的不捨和永遠的牽掛,帶著對死的強烈恐懼感,跨越那條難以逾越的生死邊界線,走向另一個茫茫未知的世界……從此後再也看不到至親至愛的親人,再也看不到聳立在湛藍天空下高高的山峰,再也看不到絢麗的日出日落……這就是人生,到最後什麼也抓不住,什麼也挽留不了,最終都

    化為一抹紅塵,被無盡的蒼涼所呑沒……來來去去的人群,反反覆覆的故事,總是從相同的起點走向相同的終點,生和死,一個輪迴,宛如花開花謝。曾經的曾經,一切的一切轉眼之間灰飛煙滅,蹤影全無。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也許聽聽這首小詩會對死亡的不會那麼恐懼,雖不是描繪死亡之美,但算得上讓人感到平靜吧!在國外的葬禮或是一些追思會往往會聽到這首小詩。

    《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

    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我沒有睡去

    我化作千風,吹拂過那遼闊的天空

    在冬天,化作鑽石般閃耀的白雪

    在秋天,化作金色的陽光照射成熟的麥田

    我就是那秋天溫柔的小雨

    每當清晨你安詳地醒來

    那些振翅高飛的小鳥

    都是我的蹤跡

    每個夜晚你凝望天空,我都存在於星光中

    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我從未離開……

    創建於2017.7.29

  • 4 # MJW99

    人都喜歡享受生活,對死是非常懼怕的,尤其是有錢有勢之人更貪生怕死。但是人生無常,一旦死神對你招手逃也逃不掉。那麼活著怎樣面對死亡呢?最滿意的死法就是自然老死,這種死沒有痛苦不留遺憾,可惜死也不盡人意,自然老死的人很少大都是患病而死,患了重病絕症難逃一劫,雖然如此也存僥倖希望創造奇蹟,希望是美好的結果卻讓人失望。如果明知將死不如放開一切幻想坦然面對,爭取有限的寶貴時間做你最想做的,相信命運“命有天定半點不由人”信命了就能釋懷,當你完成了終身願望死也無怨無悔了。

  • 5 # 忠東行

    我對這個問題早一二十年就考慮過,也就是三十多歲的時候,現在依然那種想法,死亡,沒有一訂點畏懼,死亡不可怕,生命是有一定的,怕死也沒有用,哈哈,但是還是有個想法,就是死之前不要受折磨,特別是有些人明明是癌,還到醫院搶救、治療,發了錢不算,人還受苦受痛,何苦呢,人財兩空空,害己害後人。

  • 6 # 飛揚76780697

    這是個很實在的問題,因為我們每一分和每一秒鐘都可能面對死亡。我們每個人誰也不知道死亡何時發生。每個人必須有所準備,一切都很正常,馬蹄坑裡的水都能淹死人呀!我的一個朋友突然間患腦梗了,幾分鐘之間就永遠的消失了。

  • 7 # 葉無思

    俗話說螞蚊尚且貪生,何況於人。人怕死的原因是死對於人來說唯此一次,死後的滋味誰都不知道,死對人來說確實是最神秘的,所以人才會對死有極大的恐懼心理。事實上人每天都在經歷生死輪迴,夜晚睡覺可以當做"小死”一次。誰都無法死後又回來,告訴別人死的經驗是怎么樣。萬一死後比現在舒服,那豈不是怕死是多餘的。以前聽過一個故事,說是古代一個小姐,被國王選中,這個小姐因為害怕,所以哭得很傷心,一付悲痛欲絕的樣子。後來嫁入皇宮,與國王同食同住,享受榮華富貴,又後悔當初的哭哭啼啼。所以說凡事順其自然,該來時就應時而來,該走了就順時而走,當來人間觀光旅遊一番就是。

  • 8 # 珍惜51286

    父親是肝癌承受各種疼痛還在做力所能及農活,心態也積極,我知道他是堅持忍著!為了這個家他還不能走,妹妹病得治,母親要照顧,最大心願就是妹妹才二十多活著堅強才有希望。上天你已經帶走我的小妹,不要這樣無情折磨我的親人,家都快散了,還不夠可憐嗎,在普通家庭一生掙的錢還不夠看病,再這樣下去拖著會連飯都沒得吃,尊敬的政府領導們,我們何時能脫貧,國家更不會支援安樂死啊,關注兒童,誰來關注青年和老人特殊貧困家啊。

  • 9 # 太陽曬熟的果子

    “活著如何面對死亡”,是個無法回答深入回答的問題。就像對一個單身狗說,“你如何面對兒子”。

    單身狗連婚姻都沒有,怎麼回答將來兒子的事?照樣,活著的人,大都不知人死後是什麼樣?死要把人帶去哪裡?怎麼談面對呢?如果一定面對,那就是面對未知的,又一天天迫近的恐懼了。

    個人之見,要解決活著時如何面對死亡的問題,首先要知道人死後究竟以什麼方式或形式存在,死後何去何從?這很重要,死後的結果會提醒人們活著的時候該怎樣活!

    如果死就是生命體的從衰老,衰竭,到腐敗,消失。所謂的死了,死了,這就簡單了,人只要吃喝玩樂,縱情聲色,滿足各種慾望就行了,常聽人說,“只要什麼什麼得到了,就沒枉活一生”。也有調侃的話說:“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風流”。這是典型的死了死了,一了百了的死亡觀。

    可事實並不是人所以為的“死了”就“了了”!科學實驗一再證明:人雖死但魂未了。也就是說人死了,但靈魂依然以某種方式,以某種東西為載體,繼續存在。英天體物理學家霍金又說:“地球將在200年後毀滅。”

    想一想,人死了,不是一了百了了,而是靈魂還在。靈魂還在,就需要有個歸宿或去處。另外,本來靈魂找一片樹葉,在一朵花瓣上,甚至在屋頂或書桌上待著也挻好的,可霍金說地球要毀滅了。這樣一來,不要說活著的人成了問題,連死了的人的靈魂也“無枝可依”了。萬念俱灰!這就讓人對活的本身也越發迷茫了!

    怎麼辦呢?人畢竟是萬物的靈長,需要知道死後的去向。關於人死後,在民間有許多傳說,古今中外的小說家對人死後所面臨的挑戰也多有描述。無論民間,還是文學,對人死後情形的描述和勾勒,不過是傳言和想象。但有一本書對人死後的去處和所要經歷的一切,說得詳盡,就是《聖經》。

    這本書的判斷,與當今科學研究成果頗為吻合,就是人死靈魂不死,地球卻要毀滅掉。活著的人和人死後的靈魂怎麼辦呢?書中講了有兩個去處: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怎麼去天堂,又怎麼去地獄呢?“聖經”說,上天堂下地獄和好人壞人無關,只與一個名字有關,這個名字叫耶穌。

    假設這本書說的是真的,就等於告訴了人死後的狀況,去處和結局。人既知道了這個結局,是不是就要按死後的去處和結局,來調整安排自己活著時候的生活呢?

  • 10 # 美貞

    活著不去想死 ,誰也沒不知道那天就走了。面對死與活人生的過程,很多事情有時不會很公平。

    很好而且很優秀往往也會很早離開人世,不起眼就在,而心裡想要長久的陪伴他她它就會走離開人間太使人傷心難過。只要你喜歡的東西不能有一點點忽視與太過分的愛。都會給傷心!人生就是這樣這是活著的意義而產生反映!

    不去在乎一切,只是為了奮鬥。一切都在思考中前進,死亡又祘麼。人生也是做客快樂每一天。心裡是整個世界,活著活好,

  • 11 # 迷糊米糊123

    正常人對死亡都有恐懼感。在危險或者突如其來的威脅面前,在死亡面前,我們所有人都會感到害怕(恐懼),害怕是一種非常“基本”的情感。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就象是出生一樣,畏懼死亡也是正常人所發出的情感表達

  • 12 # 夏瑪遜達爾

    這是宗教所要帶領信眾需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宗教言說解脫。解脫什麼呢?一切唯心造,要解決我們的見地問題,活著,是一種生存狀態。死亡則是另一種生存狀態。宗教告訴我們: 生物永恆不死。 只是根據這一世存活的做人德性,以死亡的方式脫掉這一世做人的肉身,轉眼對號入坐配穿上另外一種生物的肉身而已。因此,生生死死、交交替替有何可怕?問題是我這樣肯定的說,你們信嗎?如果真信你不就從恐懼中解脫出來了嗎!

  • 13 # 內含子的表達

    心理學家把個體的死亡分為幾個階段,雖然各個階段之間有相當大的重疊。

    第一個階段包括對死亡的否認,此時人們的感受特徵是:“不是我,這不會發生在我身上。”這種否認保護他們免受和死亡有關的深層感受的困擾,並提供了處理這一事實的時間。後來個體可能會給出一些小的訊號,表明他們可以談論死亡了,但是在這個階段,朋友和專業人士每次只應該談論死亡幾分鐘時間,以便人們在這時候做些必要的調整。

    在第二個階段,憤怒和怨恨的情感,特別是對那些健康的人逐漸取代了否認。人們問道:“為什麼是我?”看到其他人還在享受生活,他們感到羨慕、嫉妒和憤怒。瀕臨死亡的人常常把情緒發洩到他們最親近的人身上,大部分是因為這些人代表了生活和健康。因此,親近的人不對這些言辭產生個人情緒,而是幫助他們表達他們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個階段的特徵包括試圖爭取時間,接近死亡的個體試圖和那些能夠延長他們生命的人談判,例如上帝。這一階段,他們會說:“我知道我要死了,但是……”然後他們沉浸到一些奇蹟式的想象或談判中:“如果我和醫生或家人合作的話,可能上帝會讓我活到我兒子結婚的時候。”

    當這些個體不再“但是”,並承認“是的,我快要死了。”這時,他們就進入了第四個階段——抑鬱,以緊張和有時不現實的悲傷為特徵。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對喪失生命的威脅的自然反應,而且允許垂死的人悲痛或表達他們的悲傷是很重要的。一個朋友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就是否認這些情感,並且說:“振作起來。”然而,重要的是家庭、朋友和專業人士幫助他們接受將至的死亡,而不要過度地思考它。

    最後的階段是接受死亡,雖然並非所有瀕死之人都會達到這個階段。這時,大多數瀕死之人已經相當接受死亡,並且與其他人相脫離。他們要求更少的探訪者,但常常不想獨自一人死去。雖然大多數人都想要死在家中,他們更可能死在醫院裡。事實上,很多死亡的痛苦來自心理的痛苦,特別是害怕和心愛的人分開。

    向死而生。知道自己會死,就要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時間,讓生命之火更加燦爛。

  • 14 # 作家林華玉

    活著如何面對死亡?和生存還是死亡一樣,好像是一個高深的哲學命題,但我會用一個我身邊一個淺顯的故事,來闡述它,讓親愛的讀者來理解它。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母親的親弟弟,我的親小舅,小舅大約在四五歲時吧,發高燒,姥爺帶著他去衛生所打針,燒還沒有退徹底。姥爺心疼那幾個錢,就帶著小舅回了家,結果那天晚上,小舅的燒捲土重來,人都燒糊塗了,再送去衛生院已經晚了,小舅由此燒出了大腦炎並留下了後遺症,變成了一個村裡人口中的潮吧。

    潮吧是我們山東日照這裡的方言,意思就是傻子。

    比起一般的潮吧,小舅還強一些,最起碼能自理生活,能自己種點莊稼,自己做點飯,自己洗點衣服,但行動舉止言談,確實和正常人差很多。

    大約是2010年吧,小舅得了口腔潰瘍,而且很嚴重,去村裡衛生所,醫生給他開了一些敗火的和消炎的藥,吃了也沒有效果,小舅找到我,說他親哥哥,也就是我的大舅以及親侄子不管他,要我陪他去醫院看看。那就去吧,我們先去了一家小一點的醫院,醫生做了檢查跟我說,小舅得的可能是口腔癌。

    慎重起見,我們又去了一家大一點的醫院,經過檢查,醫生用肯定的語氣跟我說,就是口腔癌,小舅問我是啥病,我騙他說就是嚴重一點的口腔潰瘍。

    回家後我和大舅,表弟商量了一下,他們說,好人得這病都活不了幾個月,何必白花這個錢,明確說不同意給他治。

    這事也就這麼算了。

    有人會說,他親侄子不給他治,你這個外甥咋不給他治,我來解釋一下,我小舅是光棍,按照我們農村的風俗,我小舅留下的一套房子在他百年後是給他親侄子的,也就是他親侄子應該養他的老。

    以後小舅口腔潰瘍再嚴重,我就給他買點消炎藥啥的,算是個安慰劑吧。

    可神奇的是,小舅一直得口腔潰瘍,一直也沒有好,一直吃著藥,也一直活著。

    小舅患的是癌症無疑,癌症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正如題主所言:小舅是活著面對死亡,每天都和死神面對面站著,可是他為啥依舊活著?

    或許有的人說他是傻子,活於無知,因無知進而無畏,我想說:如果用無知無畏是治療癌症的靈丹妙藥,那麼,會有很多患者願意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交換無知無畏。

    因為每個人都怕死,都想活著,哪怕是做個快樂的傻子呢。

  • 15 # 波妞的精神花園

    最困難的事情,莫過於面對死亡。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曾在她的著作中寫過:“老師愛你就是因為你是你,不因為任何別的原因。我不因為你故事講得好,我不因為你考試考了100分,我不因為你今天做了什麼事情,我因為你本身,你本身就足以讓我來愛你了”。

    把這句話中的“老師”換成“媽媽”,來表達母親們的心聲也是再貼切不過了。但對於《給布里安娜的卡片》一書的的作者希瑟·麥克馬拉米來說,這句話卻憑添了許多心酸和殘酷。 對於一個母親來說,最大的任務和責任,就是不能在孩子長大之前死去!不論因為什麼原因,不能做到這一點,真的是全世界最可怕、最痛苦的事情。

    《給布里安娜的卡片》的作者希瑟·麥克馬拉米,原本生活美滿,家庭幸福,有一個相愛多年的靈魂和生活伴侶,有一個健康可愛的5歲女兒,當她以為生活像行駛在軌道上的列車那樣,會一直開下去的時候,癌症卻像晴天霹靂一樣,把年僅33歲的她,硬生生地割離在了未來的門外。在經歷了不論是誰遇到這樣的事,都會痛苦、消沉、鬱鬱寡歡和自哀自憐後,希瑟決心利用已經為時不多的時間,感受生活,釋放自我,最重要的是她進行了一項秘密而偉大的計劃:為女兒布里安娜製作“愛心媽媽卡片”,這些卡片只是希瑟留給女兒眾多“寶物”中公諸於世的一部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希瑟希望透過這些愛心卡片,在她不在世之後,給予女兒精神陪伴和撫慰,使她能儘量像一個有媽媽的孩子那樣積極而幸福地成長和生活。完成這些卡片,在把手稿交給出版商後的第二天,作者希瑟就在丈夫懷中安詳的離世了。

    剛拿到《給布里安娜的卡片》這本粉紅色的小書時,它精緻的設計,柔和的顏色,不禁使人感到溫暖和力量,不同於市面上的其它書籍,《給布里安娜的卡片》是一本關於愛和希望,生命和生活啟示的書,雖然讀這些書不能延伸我們生命的長度,但跟隨作者的閱歷和體驗卻能拓寬我們的見識和認知寬度。

    《給布里安娜的卡片》記錄了作者希瑟在面對乳腺癌和時日不多的日子時,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遭受的變化和痛苦,以及對生命和生活,從全新角度的理解和思考。對生命的珍惜,對孩子的眷戀,對生活的熱愛,都在像的黑夜一般的死亡面前,在作者向死而生的大徹大悟之後,愈發顯得像一顆夜明珠那樣明亮耀眼和彌足珍貴。《給布里安娜的卡片》不僅是一位母親對女兒的隔空傳愛,更是一本值得每個人讀一讀的生命啟示錄。

    作者希瑟在患癌以後才頓悟,永遠不存在最合適的時機,明天和意外不一定哪個會先到來,如果你不曾駐足欣賞身邊的那些美景,不曾去做那些你一直想做的事情,也許明天就回命喪虎口,永遠再命運機會。而生活除了按部就班的工作,還有更多美好的人和事值得去發現、相處和感受。在她經歷了痛苦的手術和不斷的化療後,壞訊息還是源源不斷的傳來:癌症復發、化療藥物不再起作用、身體各處開始疼痛、精神也飽受折磨。

    於是她學著去釋放和接受以前被自己壓抑的情緒和感覺,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做了一些熱烈而又精彩的事情。在患癌和化療間隙,她參觀了所在城市那座堪稱藝術品的議會大廈,躺在大廳中央,觀察和探索每一個角落,深受美的震撼和滋養;觀看了最喜愛樂隊的告別演出,大聲歌唱,盡情流淚,喜極而泣;和最好的閨蜜們偷偷帶著酒去電影院看恐怖電影,來個好朋友聚餐,順便聊聊她的癌症;為註定要掉光的頭髮舉辦了一個剃頭派對;提前去看好自己的墓地並安排好身後事;甚至策劃將自己的葬禮辦成一個充滿歡樂氣氛的告別派對;儘可能多地和丈夫女兒依偎在一起,分享平凡地幸福和時光。如果說生命本就是一場“浪費”,那為什麼我們不把它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呢?送給孩子和家人最好的禮物就是你健康而幸福的活著。

    所有事情都像硬幣的兩面,有時侯看似是命運給你的痛擊,也可能實際上是上帝給你的一次機會。也許他是在說,這條路走不通,試試別的路吧。它讓你有機會去反思,去思考,用全新的視角去認識世界和人生,當你跟隨你的心,做你想你想做的任何事情,也許會豁然開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縱然明日離世,不礙今日澆花的坦然與平靜。

  • 16 # 暖心理

    樓主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死亡”似乎是人從生下來之後就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關於“死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也有無數的哲人去思考過存在的意義,似乎只要明白了活著的意義也就能夠坦然面對死亡了。“活著如何面對死亡?”我覺得這並不是一個哲學的探討,因為對於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而言都會害怕死亡,也許是因為對生活的眷戀,所以我們更加恐懼死亡。

    我承認死亡比黑暗更令人恐慌,但是希望我們透過慢慢長大,慢慢知道得更多,我們能更冷靜的面對黑暗。從而,我們也許可以更沒有遺憾的接受死亡。 當然,正所謂“向死而生”,我們從生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倒計時,註定要死亡。所以沒什麼好害怕的,死亡是必然的結果,我們沒有辦法預測死亡的來臨,但我們可以過好每一天,努力讓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有太多遺憾,坦然面對一切。

  • 17 # 顧炳華2

    個人認為,既然老天爺安排你來到了人間,那你就好好活著。常言道:好死不如賴活。死亡是任何人免不了的!佛說:不生不滅。這就是自然界的規律。如果只生不死,地球早就爆炸毀滅了。

  • 18 # 睿臨安

    我也說一個。09年剛入秋四叔過生日。先說一下四叔有兩個孩子,大的是堂哥,今年32,小的今年剛訂婚。好了,言歸正傳,那時候堂哥剛下學在縣城裡打零工,四叔過生日他就請假回家裡。我記得特別清楚的是那天吃完飯,堂哥就喊我去鎮子上山神廟旁去算命(那裡經常有集市,事後才知道是四叔知道堂哥上班不順心,告訴他那裡有個算命的特別準問問前程也好),堂哥見到了那個算命的,說問問事業方面,還有啥時候能結婚之類的,算命的是個六十多歲的女人,並沒有回答堂哥的問題,而是表情特別凝重,在我看來是一副惋惜的樣子。接著算命的說:“你先別問這個年輕人,你這三年以內,身體狀況特別不好,注意點吧”,然後又說了,在今年十二月份會遇見一個家離你很近的女孩子,訂婚結婚,女孩子家還是做買賣的,不會多要彩禮錢。而且很賢惠顧家,明年十月份會生個兒子。明年五月份你家會有一筆意外的收入,大約2萬左右。表哥哪有心思聽這個,一再問那個算命的他的身體怎麼了?算命的起身收攤走了。後來的接近十年時間裡,算命的話都說準了,09年十二月份認識了鄰村的一個女孩,也就是我現在的嫂子,彩禮只要了6千,家裡也是做買賣加工零食的。2010年五月份他家果園也賠了兩萬多塊錢,十月份也的確生了一個兒子,都被算命的說中了!今年剛五一大家堂兄弟們都回老家了堂哥又拽著我去山神廟那邊找那個女的算命。剛起卦,那個之前給表哥算過命的女的一臉驚愕緊接著又算了一遍說了一句到現在我還記得很清楚的一句話:“你怎麼拿死人的八字給我算?” 堂哥一臉茫然,說這就是他的八字,算命的又問他做了什麼大善事? 堂哥問懵了說就是給看不起病的困難家庭捐錢,每個月都捐個一兩百塊錢,捐了七八年了。算命的像是恍然大悟:你無形之中做了很多善事,行善積德的人只有老天爺才能安排你的命,你的命我算不準了。

    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洞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人活著,多行善事吧

  • 19 # 鵜鶘心理陳小康

    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提出,人生來就有兩種本能,一種是推動人蓬勃向上、追求生存和慾望滿足的“生本能”,一種是促使人進行破壞、最終使人走向犯罪或自我滅亡的“死本能”。也有一種說法叫“向死而生”。

    其實我們骨子裡,真的是有一種追尋死亡的使命的,死亡雖然是令人恐懼的,但同時也是很多人正在追尋的,當然,這種追尋很少浮到表面上,大多數都是潛意識存在的。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宗教都是關於死亡的,而且,世界上主要的幾大宗教,都強調死亡的非終結性,主張生前的節制、貢獻、修行對死後存在質量的影響。這是幾大宗教的相通之處,也是人類的共通之處。

    作為一個活著的人,在成長曆程中不可避免要經歷多次的生離死別。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和各類親朋好友等,不用說至親了,就算是一個關係不太密切的同學突然去世、一次災害帶來的生命流失,都會令我們唏噓不已。怎樣去面對呢?只能儘可能坦然面對。多數情況下,我們不需要依託宗教或是絕對精神的指導,哪怕是堅信人死如燈滅,也是可以做到坦然面對的。

    活過一次,這輩子就值了,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漫長的宇宙演變裡,二十年和八十年又有什麼分別呢?快點走完和慢點走完又對整個人生存在的意義有什麼影響呢?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不過轉瞬而已。面對別人的死亡,你就這麼想:再過短短几十年,我也要和你團聚了。其實也就是那麼回事而已。

    當然了,面對別人死亡是一回事,面對自己死亡又是另一回事了。增加歷練,增加人生的寬度和厚度,到你終將逝去的那一天,應該是可以做到,坦然向天的。

  • 20 # 心夥伴

    關於死亡的話題,自古以來都眾說紛紜,這個應該屬於哲學的範疇。對待死亡,中西方文化中,有著非常大的區別。中國強調“未知生,焉知死”,主張不要太過於考慮死的問題。因為我們連“生”的問題,都沒有弄清楚,這非常不符合實際。而西方,強調死後進入天堂,他們認為自己生來就是原罪,這一輩子都是為了死後而準備的。

    兩相比較,中國文化其本質是對死的逃避,而西方則主動接受。因此,華人對於死亡的恐懼會比較強烈。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講,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其實是一種慾望,叫做“求生欲”,也是最強烈的一種慾望,很難去克服。想要去正確的面對死亡,不產生恐懼。

    我們認識到死亡,可能是從身邊親人朋友的死亡開始的,這個時候他們的死亡會投射到我們的內心,因此產生一種心理預期。再加上自我意識的不斷形成和加強,就會有更加強烈的恐懼。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忘記自我,想象自己只是萬事萬物中的一份子,微不足道,當自己消失的時候,也只不過是一堆物質的分散,重新回到大自然罷了,我們還是存在的。

    擁有信仰的人,對死亡幾乎沒有畏懼,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信仰並不會因為死亡而消退,信仰可以透過別人繼續傳承下去。多與死亡接觸,讓自己接觸死亡的邊緣,這可能會讓自己變得不那麼恐懼,可以去玩高空彈跳或者其沙漠冒險,但是這必須保證自己的安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條件一般,已經生了一個兒子,還要不要再生二胎搶個女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