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丫丫說史

    愛新覺羅·胤礽是康熙與第一任皇后仁孝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康熙非常喜歡這個皇后,兩人是在康熙13歲是就成親的,所以是結髮夫妻,青梅竹馬,所以赫舍裡皇后生的嫡子胤礽本就很受重視,加上赫舍裡皇后在生產時因難產死亡,導致康熙對胤礽更是心懷愧疚,所以更加看重愛護。

    胤礽本擁有好的出身,加上自幼即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諸子百家經典、歷代詩詞,而且熟練滿洲弓馬騎射,所以從小就是眾人擁護的。胤礽在剛滿週歲時就被確立為皇太子,這對於胤礽來說既是好事又是壞事。好事是可以看出康熙對胤礽的看重和賦予大任的決心,壞事是這樣一來就把胤礽立於所有皇子針對的矛盾中心,但凡是想坐皇位的都必須將胤礽拉下位才可以,所以所有皇子是表面上和胤礽關係好,但是私下都在想著怎麼對付胤礽。

    正因為這樣,所以很多皇子私下都對康熙表達對胤礽的不滿,說胤礽暴戾,而且放縱下屬,不善管理等,其實本沒有多大的事情,康熙也沒有出言警告,只是偶爾提起一兩句,但是最重要的事情是胤礽犯了康熙的大忌,所以才會慢慢導致康熙對胤礽失去信任,那就是胤礽觸犯了康熙的權力,讓康熙以為胤礽是要奪權掌權,權力對於古代中央集權的皇帝來說是不容侵犯的。但是其實這權力也是康熙賦予的,年輕的胤礽又懂得什麼呢,如果康熙能在適時加以引導,可能胤礽也不會犯下大錯。

    就這樣,因為一件事情不滿導致康熙就改變了對胤礽的看法,後來的康熙覺得胤礽不光想要奪權,而且對父對兄弟都沒有一點憐愛之心,記得是康熙南巡途中,康熙老來得到的兒子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十分焦急,但是此時的胤礽卻沒有表現出一點著急的樣子,這讓康熙很是生氣。胤礽可能也沒有意識到康熙的不滿,反而該幹嘛幹嘛去了。到了晚上的時候,康熙注意到胤礽竟然夜探康熙的帳篷,這讓康熙很是不安,難道是胤礽要“謀逆”,所以導致了後來康熙從其他皇子中選太子,而廢掉了胤礽皇太子。

    後來因為諸皇子爭儲位,康熙沒辦法,後又復立胤礽,但自從第一次被飛出之後,胤礽一反常態,行為瘋癲,便被康熙帝懷疑他是被鬼附身;康熙帝也痛惜不已,無日不流涕,寢食不寧。後來雖然胤礽復立,但是原有的矛盾並沒有解決,還是存在太子黨派和其他皇子黨,其他皇子也沒有放過胤礽,所以導致後來在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又廢黜了太子胤礽,並將廢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廟、社稷。後來胤礽一直被禁。直到去世,康熙晚年的時候冊封了胤礽的兒子、女兒,也算是保住了胤礽的後代。

    綜上,其實胤礽的失敗並不是一個人的原因,雖然自己也有很大的問題,但是沒有正確的人指導,其實也很難成就大事。

  • 2 # 大老二爺

    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聖祖玄燁第二子,清世宗胤禛異母兄,母為仁孝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殤諸皇子外序齒為皇次子。因其胞兄、嫡長子承祜幼殤,在胤礽剛滿週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諸子百家經典、歷代詩詞,而且熟練滿洲弓馬騎射;長成後代皇帝祭祀,並數次監國,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頗具令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康熙的負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聖祖康熙帝北征噶爾丹,特命胤礽監國,後清聖祖北征都讓胤礽監國理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胤礽侍駕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駕南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廢拘繫於鹹安宮,同年十二月被釋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複立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廢黜,仍禁錮於鹹安宮。此後多次有推薦其復立的建議,但康熙帝始終未再立胤礽。比起其他皇子來,胤礽的確有一把好牌。 一是血統高貴。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的原配赫舍裡皇后。赫舍裡皇后出身於世勳家族,她的先祖是開國功臣,祖父是輔政大臣索尼,哥哥是當朝大學士索額圖。 二是年幼被立。胤礽出生即失去了生母赫舍裡皇后,康熙面對難產而死的赫舍裡皇后,心裡悲痛不已,又想到他和赫舍裡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承祜,於是在承祜忌辰,把才1歲的胤礽立為皇太子。 三是深得寵愛。由於胤礽出生就失去了母親,康熙對他極為憐愛,沒有把他交給別的嬪妃撫養,而是親歷親為。一邊日理萬機操勞國事,一邊還對胤礽細心養育,悉心培養。作為康熙帝期盼的繼承人,胤礽也沒有辜負康熙帝的期望,自幼聰慧好學,精通文韜武略,五歲就跟著父皇去狩獵,能連發五箭全中。年紀大點,康熙就讓胤礽學著處理政務,他也最得很不錯,被父王誇有著不俗的治國才能。最後,康熙帝幾次御駕親征都是命皇太子監國,可以見得對他的信任,但是常年的養尊處優以及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使得胤礽的人格分裂,不在賢德。因為皇太子的身份特殊可又備受皇帝寵愛,導致他和其他兄弟關係疏遠。尤其是十八阿哥幼年病逝,康熙帝心情低落,太子卻表現得毫不在意,讓人心寒。在康熙47年,胤礽第一次被廢,並且囚禁在鹹安宮。第二年被釋放,康熙決定復立太子,可是胤礽卻不知悔改,還連通大臣要趁著康熙病重提前繼位。1724年,胤礽在被囚禁在咸陽宮中病逝,享年51歲。其實從時間上來說,胤礽做皇太子時間也是比較長,但凡是個人,都很難熬。明明是太子,眼看都要當皇帝,可是,康熙一直不傳位。這讓太子胤礽有些熬不住,說白了太急了。 還有一個就是當康熙要下令追討欠款之時,太子胤礽比較急,因為他欠的比較多,雖說由老四胤禛負責。可是,老四胤禛做事比較認真,國庫欠款還要在十日之內交齊,不歸還者,要進行抄家。這讓太子更急,最終導致賣官還國庫欠款,讓康熙知道後十分失望。 最後就是太子胤礽做了出閣之事,讓康熙更加失望。其實,這件事也是被人利用的,最終此女子也沒有撈到好下場。其實,最終害了他的,還是大臣索額圖,皇帝后期對他並不怎麼信任,這個大臣也心懷不軌,極力促進太子登基,在這個大臣的鼓動下,太子的越權行為越來越嚴重,也越來越不知天高地厚。後來,這位太子引起了眾怒,他的兄弟們像皇帝揭發了許多罪行,看了這些罪狀,皇帝大怒,下令廢掉了太子,並且幽禁起來。索額圖和楊起隆勾結,甚至密謀刺殺康熙,他的目的是太子胤礽登基,自己可以掌控朝政,家族繼續榮耀,很可惜這個太子不爭氣,康熙皇帝也看穿了他們的陰謀。

    就這樣,胤礽因自己的囂張跋扈逐漸失去了父親的寵愛,又接連失去了唾手可得的皇位,他錯就錯在後期行事作風太過高調不得人心,才落得如此下場,這一手好牌,浪費的的確可惜!

  • 3 # 歷史宴

    一、康熙的執政時間過長,讓胤礽的心理開始失衡。胤礽於康熙十四年被立為太子,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被廢,整整三十三年的時間。一個當了三十三年的太子,心理肯定會不爽。

    二、競爭對手太多。康熙的生育能力極強,兒子多達34人,序齒的也有24人。並且,康熙歷來十分重視對兒子的教育,教育出來的兒子大多文武雙全,就能力而言,都是當皇上的料。這對於大清對於國家來說,都是好事。但是對於胤礽來說,憑空多了那麼多競爭對手,實在是不妙!

    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則是將這種競爭推向了高潮!這些皇子都或多或少給胤礽小鞋子穿,最惡劣的當屬皇長子,他暗中魘鎮胤礽,還勸康熙殺掉胤礽!

    三、長期處於政治鬥爭的旋渦中,胤礽的人格開始變得分裂,做出了許多有失水準的事情。結黨營私、鞭撻百官等等。皇十七子患了急性病,康熙十分焦慮,而胤礽卻無動於衷。種種不良表現,讓康熙對胤礽越發不滿。最終導致被廢!

    胤礽的被廢是很可惜的,其實他只要做好自己,憑藉他的太子地位,以及康熙的恩寵斷不至於被廢。然而,康熙執政的時間過長,再加上諸皇子的圍攻,導致胤礽人格分裂,舉止暴戾,最終被廢!

  • 4 # 拂心莫停手

    總管康熙朝期間的九龍奪嫡,可以說皇太子胤礽是受萬千恩寵於一身,結果卻萬萬沒想到是九龍奪嫡中一個出局的。

    我們來看下皇太子胤礽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第一、越位皇權

    胤礽是真的不懂帝王權術。他的太子之位只是負責監國,況且在康熙第一次冊封眾成年皇子之後,允許他們可以參與朝政,目的也是為了分化一部分太子的權利,達到政治平衡。

    但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在巡幸期間,發生了幾件事,促使康熙帝與皇太子矛盾激化:大阿哥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報告了太子的許多不良表現。比如說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撻諸王、貝勒、大臣,以至兵丁“鮮不遭其荼毒”,還有截留蒙古貢品,放縱奶媽的丈夫、內務府總管大臣凌普敲詐勒索屬下等。種種不仁的表現,都令康熙帝非常不滿。

    這些報告或許有些不實之處,因為權利爭奪之間本來就是爾虞我詐,相互排擠。但是讓康熙最為生氣的是胤礽的越位之事:恣行捶撻諸王、貝勒、大臣等,這等於是做了一個皇帝做的事情。

    康熙評價皇太子胤礽的行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第二、心無君父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烏蘭布通之戰前夕,康熙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與皇三子馳驛前迎。胤礽到行宮看到父皇病容,卻絲毫沒有擔憂父親的樣子,於是康熙就感覺這個兒子毫無忠愛君父之念,於是康熙讓他先回了北京,但是康熙認為皇太子不孝,不堪重用。以至於在廢太子之後,康熙說這件事在心中已經包容了20年,但念頭也是從這件事情發生的,可見此事給康熙留下了多深的印象。

    第三、脾氣暴烈、無德

    康熙氣憤地責備太子:作為嫡長子,毫無做兄長的樣子。但是皇太子不僅不接受批評,而且還忿然發怒,蠻橫地與父皇頂嘴。返京途中,康熙發現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視,便立即懷疑太子可能要“弒逆”。這件事也刺激他下決心立即廢掉皇太子。

    第四、太子黨額外多索銀兩之事

    這件事也是徹底斷了胤礽的皇儲之位。

    皇太子雖復立之後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議處戶部尚書沈天生等串通戶部員外郎伊爾賽等,包攬湖灘河朔事例額外多索銀兩一案。皇太子在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因此,康熙怒不可遏。

    這個時候的胤礽已經決定反叛開始對康熙下手,康熙怎麼留他。

  • 5 # 田子長

    愛新覺羅·胤礽,母親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是康熙髮妻,和康熙之間有很深厚的感情。

    胤礽太姥爺更是是清朝開國初期著名大臣,順治託孤大臣之一索尼,家世顯赫。在古代嫡長子繼承製下,胤礽是根正苗紅的嫡子,加上母親難產而死。父親一方面可憐兒子出生就見不到母親,另一方面也為再見不到愛妻而傷感。在胤礽剛滿週歲就被冊立為皇太子,同時也是中國最後一位公開冊封的皇太子。

    可以說,這樣的高貴身份,這樣的家族勢力,幾乎不可能存有變數。

    但依然存有變數,這個變數就是父親康熙。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在位時間極長,歷經事情極多。從三藩之亂、雅克薩之戰、多倫會盟,準噶爾之戰、清統一臺灣之戰和九子奪嫡等。這樣一位帝王,誰也不知他的心思如何。而在這樣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手下做太子,可想而知滋味並不好受。

    時間越久,人心思變。胤礽走了昏著。在外面牢騷說“試問,天下哪有四十歲太子的道理。”

    對於胤礽而言,他只要把這一句說出來。哪怕是夜深人靜,空無一人的房間裡,這一句話也就決定了其命運。

    之後的事情就很順理成章了。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拘於鹹安宮。

    後來康熙皇帝又復立太子一次。這一次是純政治上的考量。

    因為太子這個位置吧。有人在和沒人在是完全兩碼事。

    有太子的時候,太子是名義上的天下和家族繼承人。雖然,胤礽並不是一個很優秀的儲君。

    但有太子胤礽在,大清就算康熙突然死了也能運轉。所以叫太子為“國本”。

    而太子突然沒了,各方勢力馬上風起雲湧。

    康熙自然清楚其中的風險。對太子胤礽進行了二次復立,但這個兒子在皇帝心裡幾乎僅剩工具的作用了。所以在利用完畢後,打擊大阿哥和八爺黨後,也第二次廢掉胤礽。

    我總在想,任何一個人在那麼小就被立為皇太子,並且遇到的父親皇帝還是康熙這樣的帝王,那幾乎沒有不被廢掉的理由。無論這個人是胤礽,還是胤禛,結果都是一樣的。

    因為,他的牌打的好不好。完全不取決於自己,完全取決康熙。

    原因也很簡單。用漢朝的故事來講,叫天子家沒有私事,天家只有公事。

    在這種環境下,難道讓胤礽學胤禛一樣做個鐵面親王嗎?那跟太子身份根本不相符。

    所以說,這是命和天意吧。

  • 6 # 段亦明

    作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其實也曾經為子女操碎了心,因為晚年時期的康熙親眼目睹了兒子們為了爭奪儲位而自相殘殺,於是在清朝歷史上留下了九子奪嫡這一幕。實際上之所以會引發九子奪嫡,主要是因為康熙皇帝將自己所看重的太子胤礽廢掉了,這個決定讓康熙十分心痛,也讓所有的臣子側目。後世每次讀到這一段歷史時也會感嘆,胤礽為什麼會將一手好牌給打得稀爛呢?

    1、 得天獨厚的優勢讓胤礽不懂珍惜

    可以說胤礽在出生時就拿到了一手好牌,他沒有費一絲一毫的力氣就被康熙皇帝確立為太子人選。當然胤礽有這樣的好運氣還是因為他的生母,胤礽的生母赫舍里氏和康熙皇帝伉儷情深,她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任皇后,但是在生胤礽的時候因為難產而離世,這讓康熙十分悲痛,他就將這份遺憾寄託在胤礽身上。康熙皇帝的嫡長子早已夭折,所以康熙得到這位皇子之後就將他封為太子。就這樣胤礽從出生開始身份地位就與其他皇子不同,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確實讓胤礽志得意滿,但是也因此讓胤礽不懂得珍惜。

    2、 從小就是太子的胤礽早已和其他兄弟結仇

    皇室之間的親緣關係其實很淺薄,這就是皇室家族的真相,也是每一位皇子出生後會認清的現實。雖然皇子之間確實有血緣關係,但同是皇帝的兒子,有的人天生就註定會繼位,而有的皇子明明有才能卻要屈於臣子之位。所以在胤礽漸漸長大之後,雖然康熙的其他皇子們都對胤礽畢恭畢敬,但是心中對胤礽的嫉妒和怨氣可想而知,都巴不得有一天胤礽倒下,這樣其他皇子才有登基的可能性。但是對於胤礽來說,他即便認識到這一點,也並不具備爭打壓其他皇子的手段,因為他從小到大一直都是康熙皇帝寵愛的兒子,所以胤礽根本就不懂其他人心裡的盤算和險惡用心。

    3、 毫無心機的胤礽做出錯誤的決定

    正是因為胤礽沒有太多政治智慧,也不瞭解政治計謀,所以他很容易受到別人的慫恿。當時胤礽一直被嘲笑,因為他已經一把年紀了還不能當皇帝,胤礽也因為這些嘲笑聲更加急迫,即便被廢掉一次胤礽還是沒能認識到這一點,他的急迫就是在康熙的心口上劃刀子。後來康熙皇帝生病了,胤礽急不可耐的要逼康熙退位,胤礽這個決定讓康熙徹底心寒,於是下令二廢太子,自此胤礽也就再無翻身的可能了。

  • 7 # 大頭雨傘我都有

    先說這康熙老爺子吧!八歲登基,當了六十年的皇帝。是中國在位最長的皇帝。一口氣生了三十多個兒子,活下來的二十四個。生閨女估計也有一二十,但活下來多少,後來怎麼了就不得而知了。

    太子胤礽是老二,母親是赫舍裡皇后。太爺爺是輔政大臣索尼,舅姥爺是索額圖。標準的皇二代,富貴逼人。皇后生下胤礽就難產死了。而康熙一改滿人不理太子的規矩,直接立胤礽為皇太子。不出意外,康熙駕崩後 他順理成章的是大清的新皇帝。

    大清的規矩,阿哥出生後在宮中生活學習 ,待到成年便搬出皇宮居住,或開衙建府。而太子則一直留在宮中。康熙對這個太子還是喜愛有加的,政務閒暇至於還會抽空教太子讀書騎射。待到成年也將一些事物交由太子搭理。滿心熱情的培養這個大清的繼承人。

    然而事情沒有按照老爺子的想法走。隨著康熙年齡日漸增長,精力也一日不如一日,所以很多政務都交給兒子們去處理。而這些兒子們也是優秀,處理政務得心應手。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不再是太子一家獨大。

    面對其他阿哥的崛起,自小在權利核心的侵染,太子自然不會無動於衷。也加大培養自己的心腹和勢力。太子年富力強,又是皇太子。朝廷上有舅舅索額圖。無形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而康熙作為少有的聖君,自然不能容忍任何人染指自己的權利,包括自己的兒子。便對太子逐漸心生不滿和防範。

    矛盾終於在康熙四十七年爆發了,康熙下詔廢太子。太子被廢,其他阿哥覺得有機會 便趁機做大。而康熙心裡還是喜歡這個太子的,最終把其他勢力打壓下去,復立太子。

    太子復立,不是想的是謹慎為事。而是挾私包袱,放縱手下貪汙腐敗。不僅如此 ,太子竟策劃提早登基。康熙最終還是忍無可忍再廢太子圈禁起來。

    康熙是徹底放棄了太子。這其中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矛盾。只是胤礽自小為太子,一當就是四十多年,無形中形成了強大的勢力。對康熙皇權帶來挑戰,矛盾自然不可調和。而太子自小幽閉深宮,無法走入朝野瞭解時局。而其他阿哥則不然,對大清對社稷有更深的體會和了解。

    康熙晚年倦怠政務,帝國已顯疲態。他心裡清楚太子不是可以扭轉頹勢的人。廢太子另選賢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太子落敗也是必然......

  • 8 # 不白說

    我是不白哥哥,純手機打字,回答幾點:

    一、父親康熙太優秀、抑制了胤礽的發展

    康熙的文治武功,無需贅言,在位六十一年,且從小就把胤礽帶在身邊宮中培養,時間上、空間上無形中抑制了胤礽的天性和發展。讓胤礽內心深處孤獨、自卑、抑鬱。簡單說,自己自制力、毅力不強,很容易因為性格上的缺陷露出破綻。

    二、兄弟眾多且相當優秀

    著名的“九子奪嫡”,大家耳熟能詳!且不談二月河小說家語,看看胤礽成年這幫兄弟,老四老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其他閒人都文武才智俱佳,對胤礽太子地位造成了衝擊。

    三、康熙超長待機,太子備胎時間太長

    當了四十多年太子,也給政敵們留下太多時間,讓政敵們一波一波創造太多機會背刺。

    四、天下承平,胤礽沒有立功立德機會

    雖陸續外有戰事,但是康熙時代,整個社會環境海河清宴,胤礽基本沒有機會以皇太子身份去建功立業,只能老老實實在紫禁城修煉。看看今日之大不連顛查爾斯老太子,就能體會當日胤礽之無用無奈無趣了。

  • 9 # 傑森影視咖

    是什麼讓太子一手好牌打成稀巴爛。個人覺得是他的狂妄自大和輕信小人造成的。從一出生就自帶光環的角色,大臣和兄弟無論什麼事都會讓他三分,硬是把他的傲氣逼上高峰。自以為太子就可以繼承皇位,結黨營私,跟著姥爺為所欲為。這種人,著實令康熙失望……

  • 10 # 小玥歷史

    胤礽由皇父康熙一手帶大,耳提面命,時時勤導,時皇帝對太子的下血本教育頗讓諸臣驚歎。

    其一,胤礽的聰明絕頂,又肯不要命的讀書,因而他的成績很好,四書五經,政書通鑑等古代傳統教材統統不在話下。故例行在眾大臣之前講書讓康熙狠狠驕傲了一把。 也許鮮有人知,他不僅本國知識不在話下,甚至還追隨乃父景仰起了外國文化。康熙喜愛西方科學文化,故他也願意將此教授給自己最重視的兒子。

    其二,年輕時的他謙和懂禮,為年老諸師父看座、賜食,儘管學習很好卻仍很謙遜地表達自己還不夠精深,讓卑下慣了的諸師父“不勝惶悚”,受寵若驚。

    其三,文武雙全,自不用多說。時人對他的字的評價最高。大概他的字型有康熙的影子,也不乏他自己的風格。

    其四,彰顯大國儲君風采。籠絡漢族文人 也是康熙授意。太子與江南名士的交結同樣給他們留下了良好印象;而與外國傳教士的交往更是彰顯泱泱大國儲君的風華絕代。

    其五,不俗的政績。數次監國多少減輕了康熙帝的負擔與後顧之憂。保成的負面評價數不勝數,似乎世界上所有的罪名都能安在他身上。但事後他爹卻又努力為其開脫,二立太子詔上的太子居然又成了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但他長期養成的壞習慣卻是不可否認。

    我覺得看待任何人物都應持正反兩面去評,保成絕不是某些狗血影視小說裡那麼懦弱不堪,若如此他怎麼可能穩居儲位將近40年?除非在位的皇帝是無道昏君。

  • 11 # 圖文繪歷史

    胤礽是康熙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所生,他母親當天就因難產死了,康熙非常喜歡這位皇后,兩人13歲就結婚,算是青梅竹馬,第二年也就是1675年,康熙立胤礽為皇太子,但並不是像電視演的,在皇后生命垂危時立的,是後來外部環境和朝廷政局導致的康熙提前立的。

    胤礽的母親赫舍裡是康熙青梅竹馬的皇后,開國功臣索尼孫女,康熙前期維穩赫舍裡家族功不可沒。

    清朝努爾哈赤時,曾按嫡長子制,首先立了皇長子褚英,後來被努爾哈赤殺了,又立了二兒子代善,因犯錯被廢了,這種情況下努爾哈赤乾脆不立嫡長子,就由幾個王公貝勒開會推選,但是這樣有個問題,如果貝勒結盟權力太大後,會影響皇權,順治的多爾袞就是例子,所以康熙長大後,總結前幾任立皇儲的經驗,還是決定按嫡長子制。

    胤礽,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公開冊立的皇太子,兩立兩廢,終成苦果。

    另外,康熙按嫡長子制立胤礽為皇太子是在1675年,正好是吳三桂舉旗時,陝西提督王輔臣叛變的一年,王輔臣投吳三桂後,迅速佔領了四川、陝西,加上吳三桂佔領的南方,整個中國有半壁江山落入吳三桂之手,康熙焦頭爛額,隨時可能國破家亡,他為了身後事開始打算,立一個皇太子,萬一自己死了,有人承繼大統,所以按嫡長子制立了胤礽為皇太子,一是立皇儲,二是對赫舍裡家族的肯定,三是免得一堆皇子爭儲內鬥,四是萬一自己掛了有人接班。

    胤礽二次被廢后,囚禁於鹹安宮,他在此度過了13年春秋直至死亡,圖為鹹安宮。

    胤礽在4歲時也曾出過天花,在康熙親自看護下,才痊癒,康熙對這個沒媽的孩子格外愛護,當年明珠支援皇長子胤禔想跟胤礽掰掰手腕,立即就被康熙罷官了,但這樣愛護下,胤礽表現的非常貪婪,什麼都要用最好的,而且比較冷酷,康熙生病了他表現的很冷漠,讓康熙不滿,1708年55歲的康熙去木蘭圍場狩獵,一天晚上發現自己帳篷外有人偷窺,並帶著武器,報告說是皇太子胤礽,康熙覺得性命受到了威脅,大怒,廢黜了皇太子。

    胤礽死後,雍正追封為和碩理親王,葬於黃花山理親王園寢,墓現已成廢墟。

    廢了太子後,康熙十幾個兒子開始爭儲,互相結黨、互相揭發,康熙一看不行,冷靜後又恢復了胤礽皇太子,但爭儲矛盾並沒有結束,1710年爆發了沈天生貪汙案,審訊時牽連到了皇太子,原來胤礽在秘密進行提前登位的計劃,曝光後康熙再一次廢黜了皇太子胤礽,並把他圈禁在鹹安宮,最後幽死在了圈禁之地。

  • 12 # 軒胤

    不能說他不優秀,只是九子奪嫡各個都不是善茬,老四的孤臣,八爺黨的權傾朝野,佟國維,馬齊,張廷玉都是老狐狸,胤祉的“老好人”,再加上他貪好女色,犯了大忌,所以只能落得如此一場,古代君王的心術,權利遊戲,不是人人都能勝出的!

  • 13 # 方圓讀書

    其實嚴格來說,胤礽除了自己父親康熙之外,其他的都不是什麼好牌,至少都不是什麼有實際價值的牌!

    我們都知道,康熙從八歲就繼位,一共當了六十一年的皇帝。而胤礽是什麼時候被立為太子的呢?答案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初三,這一年胤礽才滿週歲,而康熙22歲。

    那麼也就是說,胤礽一直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次被廢,這期間一共當了37年太子。這在歷史上還是少有的。

    當然了,胤礽實際上也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因為他從小就是太子,所承受的壓力比其他的兄弟們要大得多。當看見其他兄弟們都在花園裡面玩耍時,自己卻還在書房裡讀書。

    沒有童年的胤礽,幾乎把他的前半生都奉獻在了朝局上,都奉獻在了日後的皇位上。

    康熙對胤礽的培養所傾注的心血很大,但是他卻沒有注意到自己長時間在位對兒子的影響。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君王,但是在對兒子們的培養上卻有所疏忽。特別是在對太子胤礽的培養中,更是隻知道對他灌輸國家大事,時事政治,但是卻忽略了他作為兒子的真實感受。

    當然了,因為康熙的培養,使得胤礽手中的政治資源越來越多,其中就有上書房大臣索額圖的支援,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皇子都是站在他這邊的,其中就包括得有胤禛和胤祥。

    但這些其實都不過是“附屬力量”,他最核心的支持者還是康熙。

    但是在後來,這個當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終於被朝廷上的一些“圖謀不軌”的大臣說動了,其中就包括有索額圖。胤礽確實起了篡位之心,但是在沒有堅實的軍事實力之前,他是絕對不能成功的。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親征葛爾丹,特命胤礽留下來監國理政,但是在監國期間,胤礽所犯的一些過錯被大阿哥給誇大並報給了康熙。其中就有什麼暴戾不仁,恣行捶撻諸王等罪過。最可笑的是,這明明都是些捕風捉影的事,但康熙卻對此深信不疑。

    要知道,胤礽在這個時候已經是當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了,康熙卻還是對這些捕風捉影的事情深信不疑,所以我們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清朝的中央集權已經是處於巔峰狀態。康熙對胤礽的不信任,實際上是對皇權的過度掌控。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被廢。但同時也在同年十二月被釋放,次年三月從新被立為太子。

    這一次,胤礽知道了康熙的厲害,但是也同時讓他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才能萬無一失。

    康熙是十九年四月,胤礽策劃逼迫康熙儘早讓位,只可惜計劃失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次被康熙給廢除了。

    總結:

    皇太子胤礽是相當有能力的,但是面對從小就有的巨大壓力,使得他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古怪,特別是在第一次被廢之後,他的行為舉止就變得異常奇怪。也許就他本人而言他是不想篡位的,但是面對其他人的勸說,讓他不僅聯想起了自己“悲慘”的身世,所以,他便著急的逼迫康熙退位。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清朝,真正的權力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即便你是太子也不行。所以,胤礽除了康熙之外,其他的牌都不是什麼好牌,至少不是有用的牌。

  • 14 # 月曉YB

    不過,康熙自始至終都在刻意的培養這位皇太子。太子身邊的老師,基本上都是當時代博學鴻儒,比如湯斌,耿介。而且,康熙皇帝還親自投入到了皇太子的培養當中去,為他選擇教科書,甚至有時還會和太子的老師起衝突。同時,太子在學習文化的時候還不忘記學習滿人的弓馬騎射。

    康熙的心理,是要把他培養成天下第一皇太子的。當皇太子逐漸成熟,康熙便給太子提供了很多攝政監國的機會。意在歷練太子,同時在日後接班的時候,能夠適應複雜的形勢。不過,問題問太子的一手好牌。實話講,在胤礽的皇太子生涯當中,哪裡有好牌?按照中國歷史中的慣例來講,皇太子的身邊會有一個秘書機構,也就是他的老師們。這些人在皇太子繼位前,帶其讀書,並且為其抵擋朝中洪流。日後太子變為皇帝,這些人便位列三公,飛黃騰達。

    可是,康熙在太子讀書期間,不斷的離間太子和老師之間的關係,甚至說不斷的更換老師。這樣如此,太子便沒有了可靠的文官集團為其保駕護航,流言蜚語之下,太子位危矣。

    不僅如此,康熙還將些莫須有的疑慮安在太子身上。康熙四十二年,索額圖被處死。索額圖雖然與皇太子過從密切,從血緣上來說還是太子的叔姥爺,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太子和索額圖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

    而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列舉皇太子的種種惡行,其中一大罪狀就是,太子想給索額圖報仇,妄圖謀逆。

    實際上,皇太子第一次被廢的原因,就是康熙皇帝擔心太子會謀逆。接著胤衸去世的由頭,就把他給廢了。然後說了太子種種不孝,後來康熙又覺得這事有點打臉,又重新把胤礽立為太子。這回太子可就不管不顧了,畢竟廢了再立,如果再廢的話,皇帝將毫無威信可言。

    玄燁將責人,處人,逐人的權力,一概交由胤礽。之後,康熙皇帝又擔心自己做虛君,橫下心來又把太子給廢掉了。理由當然還是太子的不對。

    實際上,有關於康熙廢太子一事,很多清史家都在強調是康熙的過錯。孟森先生講是康熙慣著胤礽,姚念慈先生講是康熙患有嚴重的被迫害妄想症。

    無論怎麼說吧,康熙皇帝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反倒是造成了清朝的一大笑話。而這件事所產生的影響,明著說,是秘密建儲一事的起因。暗著說,這件事請一定程度上在加強著君主專制。

  • 1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比起其他皇子來,胤礽的確有一把好牌。

    一是血統高貴。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的原配赫舍裡皇后。赫舍裡皇后出身於世勳家族,她的先祖是開國功臣,祖父是輔政大臣索尼,哥哥是當朝大學士索額圖。

    二是年幼被立。胤礽出生即失去了生母赫舍裡皇后,康熙面對難產而死的赫舍裡皇后,心裡悲痛不已,又想到他和赫舍裡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承祜,於是在承祜忌辰,把才1歲的胤礽立為皇太子。

    三是深得寵愛。由於胤礽出生就失去了母親,康熙對他極為憐愛,沒有把他交給別的嬪妃撫養,而是親歷親為。一邊日理萬機操勞國事,一邊還對胤礽細心養育,悉心培養。

    (胤礽劇照)

    胤礽在康熙的指點和培養下,最終成為一名眾人讚不絕口,康熙也深以為傲的儲君,那麼他的優秀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學有所成。

    在對胤礽的教育上,康熙是一毫也不馬虎,他先後為胤礽挑選了張英、李光地、熊賜履等名師大儒為他講學授課。

    胤礽在學習上非常刻苦,他勤學好讀,在年少時便能對康熙所考倒背如流,並對所學內容有獨道見解,因此深得老師誇讚。

    帝師湯斌在《湯子遺書》中評價:

    “皇太子自六歲學書,至今八載,未嘗一日間斷。字畫、端楷在歐、虞之間。”

    除讀書外,胤礽騎射也極為精湛。

    《清實錄》中就曾記載:“上幸景山,命皇太子騎射,連發五矢,射中一鹿、四兔,聖意大悅。時太子睿齡方六歲。”

    聰慧再加上刻苦,胤礽最終成為文武皆備的人才。不光精通滿漢蒙文,還在書法字畫和騎射上成績斐然。

    (康熙劇照)

    其二,善理政務。

    康熙親自做胤礽的治國導師,亦是淳淳教誨。

    待胤礽治國的理論知識充裕之後,又將他帶在身邊,巡遊民間,使他“望其諳習地方風俗,民間疾苦”,好讓他在以後決策判斷的時候有所參考。

    康熙親征噶爾丹在外有10月餘不在京師,便放心讓胤礽監國,代理軍政事務。

    據《康熙帝親征準噶爾期間給皇太子胤礽上諭選》中記載:“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閒。”可見,對胤礽多麼放心。

    其三,恭敬孝順。

    胤礽由於從小就得康熙親自撫養,因此和康熙極為親近,父子之情也非常深厚。

    康熙每次出巡或征戰,胤礽對他都頗為掛念,勤以書信問候。

    據《清實錄》記載:“臣從來依戀膝下,習以為常。今自三月二十一日,奏章近二十日未畿回示,臣心寢食不寧。”

    如此書信在《清史稿》和《清實錄》中頗多,無不彰顯了胤礽為臣為子的恭順孝順。

    因此,優秀的胤礽,不光成為康熙的驕傲,還得到朝臣的誇讚。就連外國使臣也給他很高的評價,甚至斷定他將成為繼康熙之後又一偉大的皇帝。

    (九子奪嫡)

    那麼,胤礽又是怎麼把這一手好牌打爛的呢?

    一、黨羽眾多。

    胤礽從康熙十四年到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廢黜太子之位,做了33年太子。

    由於胤礽是明立太子,因此朝臣們都知道他將來早晚都要做皇帝,所以很多大臣為了圖個錦繡前程,紛紛依附於胤礽。再加上後來康熙又讓胤礽監國,代掌國政,於是擅長投機的大臣們,更是趨之若鶩。這樣一來,胤礽的勢力非常強大。

    身為最高統治者的康熙,雖說以胤礽為傲,但當皇權受到威脅時,矛盾也就難以避免了。

    二、僭越禮制。

    胤礽是諸皇子中最為受寵的一個。

    早在康熙十八年,京師發生地震,朝臣認為是宮中大興土木引發天怒,所以上奏請求停止正在建設的宮殿。康熙同意將其他宮殿的修建停止,唯獨東宮建設繼續進行。

    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命大臣逢節日,必須對胤礽行二跪六叩拜大禮,同時下旨,要求對太子名諱要避諱。

    康熙對胤礽的特殊對待,讓胤礽漸漸養成了不可一世,傲慢無禮的性格。

    康熙是位主張節儉的皇帝,出巡住的行宮亦很簡陋,但胤礽卻挑三揀四,對所住常常報怨不止。

    除此外,胤礽鋪張奢侈,宮中例行儉省,就連康熙也把用度縮了又縮,但胤礽卻揮霍如故,每月所用都超過康熙。

    另外,胤礽違禮僭制,常常將本該是皇帝才能享用的東西據為己用,因此康熙對他的不滿日益增多。

    (索額圖劇照)

    三、被眾孤立。

    胤礽由於從小身份就是太子,其他皇子對他心裡充滿了妒忌和不滿。雖說皇太子之位只有一個,也應該是大家公平競爭才是,現在由於胤礽的原因,導致大家都沒有機會搏一搏,換誰能高興呢?

    所以,皇子們對胤礽的一舉一動,都盯得很緊,只要胤礽說了不恰當的話或者有不合適的行為,他們立刻就向康熙報告,並極力醜化和誣陷胤礽。

    四、皇子分權。

    康熙不光只精心栽培皇太子胤礽,對皇子們的教育也非常上心。所以,皇子們從小都受到極好的教育,長大後,還得到了很多政務實踐,在政事上有著很強的處理能力。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給成年皇子們進行了冊封,同時將內務府和中央六部的職務,分別交給成年皇子們。

    康熙的本意,是希望這些成年皇子能成為胤礽的輔佐大臣。但這樣做的結果,卻是分解了胤礽的權力。

    眾皇子手握權力後,並不滿足於做個忠心的大臣。他們結黨營私,暗中與胤礽作對,並常在康熙面前說胤礽的不是。

    這樣一來,胤礽就感覺受到了威脅,只好求助於舅舅索額圖。於是康熙大怒,將索額圖拘禁餓死。

    被剪除了勢力的胤礽愈發不安,唯恐太子之位不保。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圍場打獵時,他最寵愛的皇十八子胤祄重病。當時,胤礽不僅毫無關心之意,反而還在夜間鬼鬼祟祟,靠近康熙行宮帳外偷窺。

    在皇子們的推波助瀾下,本就矛盾重重的康熙和胤礽,終於父子反目,導致本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胤礽,最終遭到廢黜。

    雖然後來康熙為了平息九子奪嫡之亂,又恢復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可是破鏡怎能重圓,胤礽擔心再次被廢,於是結黨逼宮,最終讓憤怒的康熙再次廢黜了他的太子之位。

    (參考史料:《清史稿》《清實錄》《湯子遺書》)

  • 16 # 葛大小姐

    而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赫舍裡成了叔叔索額圖的女兒,胤礽剛出生就被立為太子,這是為了劇情需要,與歷史是不符的。

    胤礽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公開冊立的皇太子,出生就自帶光輝,他也沒有辜負康熙的期望,自幼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諸子百家,還熟練滿洲弓馬騎射,康熙外出,他數次擔任監國,在朝廷內外頗有威名,遠不是《雍正王朝》中那個只會泡老爹碼子、從國庫借錢、一問三不知的窩囊太子,為了突出雍正,胤礽在二月河的筆下受老大委屈了。

    這是胤礽19歲時的書法作品

    康熙是這樣評價胤礽的:

    “胤礽儀表、學問、才技俱有可觀。”這個評價是胤礽第一次被廢除太子之後。

    “二阿哥(胤礽)何曾不好?二阿哥學問騎射藝能,並無可議之處。”這次評價是胤礽第二次被廢除太子6年之後,也就是康熙57年做的評價。

    那麼,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胤礽為什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最終成全了胤禛呢?

    其實,胤礽兩次被廢除不能全部怪在他的身上,他也是一個受害者。

    首先,胤礽被封為太子後,他就成了眾兄弟們的靶子。

    清朝沒有沿襲明朝的制度,明朝一旦確定太子,其他皇子們都要分封出去,不能留在京城,而清朝則不同,雖然確立了儲君,其他皇子依然住在京城,更要命的是,康熙給了這些皇子們非常大的權力,康熙三十七年,皇長子胤禔封為多羅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多羅誠郡王,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封為多羅貝勒,受封的皇子參與朝政,分管六部,稱為掌部阿哥。

    這次分封,直接結束了太子胤礽一家獨大的局面,間接削弱了太子的力量,而受封的皇子隨著權勢的增加,進一步助長了他們的野心。清朝從來就沒有正式確立嫡長子繼承製,皇太極、順治、康熙都不是嫡長子卻都繼承了皇位,這就為其他皇子爭奪皇位埋下伏筆。

    太子胤礽成了各位皇子們共同的靶子,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就算胤礽再有本事,也會露出破綻,一旦被競爭對手抓住,就大做文章,壓力那是相當的大。

    為了爭奪繼承權,老大胤褆甚至使出了魘咒太子的邪惡招數,簡直是不擇手段,可以想象其他皇子揹著康熙也沒少幹缺德事兒。

    由此可見,在冊立太子這件事兒上,康熙是有責任的,雖然他冊立胤礽為儲君是出於寵愛之心,但是間接上他卻把胤礽放到火上烤。

    其次,過早設立太子,造成皇帝和儲君兩個權力中心,早晚會發生矛盾。

    胤礽作為儲君,看上去光鮮亮麗,其實非常危險,兄弟們的競爭雖然讓他頭痛,而最大的威脅卻是來自於康熙。

    因為康熙太長壽了,活了69歲,當了61年皇帝,胤礽的儲君就當了36年,翻遍歷史,長時間當太子的大多沒有好下場,漢武帝時期的劉據當了30年太子,結果父子反目成仇,劉據身死;朱元璋的時期的朱標當了25年太子,最後死在朱元璋前面了。

    太子當久了,就要發展自己的勢力,這是不可避免的,這樣就形成了兩個權力中心,晚年的皇帝最怕太子逼宮,很容易激化父子間的矛盾。

    胤礽第二次被廢,很大原因就是步兵統領託合齊與兵部尚書耿額在官員聚會的宴席上公開發表同情太子的言論,衛戍司令和國防部長都站到了太子一邊,康熙當然警覺了,當年梁武帝蕭衍86歲被活活餓死,李淵被李世民奪取皇位後,軟禁在宮中,馬嵬兵變後,失去兵權的李隆基只好讓位給兒子李亨。這一點,康熙看的非常清楚,所以,他很快就二廢太子。

    第三,胤礽德不配位,不是當皇帝的最佳人選。

    康熙曾經評價胤礽“胤礽儀表、學問、才技,俱有可觀。”,其實,這是前半句,後半句是“而行事乖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由此可見,康熙對胤礽其他方面的表現還是滿意的,但是對他的德行是打了差評的。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跟著康熙到熱河,途中皇十八子胤祄患有重病,康熙老來得子,對胤祄的病非常擔心,慌慌張張去探望,卻發現胤礽對弟弟的病情毫不在意,便批評他沒有做哥哥的樣子,沒想到胤礽卻敢和康熙頂嘴。

    返京途中,康熙發現胤礽半夜悄悄靠近他的大帳偷看,康熙吃驚不小,甚至懷疑胤礽有“弒君”的嫌疑。

    胤礽第一次被廢黜後,行為瘋癲,甚至一度被康熙以為他是被鬼附身。後來,胤礽再次被複立為皇太子後,儲君之爭並沒有緩解,緊接著出現了託合齊、耿額結黨案和戶部尚書沈天生等串通戶部員外郎伊爾賽貪汙案,胤礽均牽扯其中。結黨案最終被人告發,並升級到胤礽聯合託合齊等軍方人員逼康熙退位,皇帝和儲君的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從塞外回來的康熙立即宣佈:“皇太子胤礽自復立以來,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業斷不可託付此人。朕已奏聞皇太后,著將胤礽拘執看守。”

    至此,胤礽徹底從皇位爭奪戰中出局,被圈禁在鹹安宮,直到雍正二年,死在鹹安宮,享年五十一歲,追封和碩理親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滕州三中強迫學生在食堂消費,價格昂貴。這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