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狐習禪
-
2 # 明貞
俗人以身殉利士以身殉名,看來士是有功名的人,高於老百姓而低於世家貴族,是向貴族邁進的階層。儒,據王東嶽老師考證源於古巫是溝通天地的人。也就是說老子孔子是一脈相承的人,自老子孔子始卻分成道儒兩家。古代的等級是因品德而定,漸漸以智慧而分,這是偽道德後天命運之造化。要區分真偽道德,就需要給道德以確切定義:德即生存延續進而成道的正義有效途徑,而道即全知全能永生永恆心想事成。所以,自然和生命是失道缺德的狀態,德就是人類並萬類的頂級品質了,道並不實在是德的目標目的地,在建設培育中。這是先天道德即命運之實相,命即道即目標目的終極意義價值即歸宿,而運即德是完成使命之途徑。而偽道德後天命運即自我和慾望,以各種智慧和方式建立自身之永恆權柄和榮耀,公義良知正能不過是藉口和手段,自私以及強悍的佔有資源和地位的智慧是德行是成道的階梯,所以世間天災人禍不斷人人在弱肉強食中求生存繁殖發展。
春秋爾後秦統一了中國二世而亡,社會就在偽道德後天命運掌控下不停改朝換代,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不過是陰險自私的比拚較量。直至二戰結束後新中國成立,始以民權民生民主立國,也走過彎路,凡七十年始有重回世界之巔之勢。本世紀是真偽道德最後的決戰,人類大多數已有真假之判斷力,也就是說士已普及,將徹底消滅迷惑和罪惡,重塑生態及生存法則,突破物慾物性之屏障,創生永恆之和平和諧。
-
3 # 蔣昱文188348
道德經中提到士的章節很少,老子在第四十一章中細分了士對道的態度,也就是各人對道的理解。即: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老子把士分為三類:上士,中士,下士。每類人對道的態度各不相同。
上士,上智之人。能通天徹地,無所不通,是老子說的那種微妙玄通之人,注意:這個上智,並非現在說的聰明絕頂之人,現在聰明絕頂的人未必能理解老子道德經的本義。
上士聞道之後,會篤守大道,勤而行之,不論作什麼事,都遵循道,崇奉道。
中士,中智之人。在平庸尋常之人當中,算是有點智慧的人,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那種學霸型別的人。中士聞道之後,一會說:哦,原來這就是道啊。一會又會行事作法與道背道而馳。他不會象上士那樣事事謹遵道而行,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地得道。中智之人無恆道,有時遵道,有時背道。
下士,下愚之人,粗陋鄙薄之人,蔽於物而不知有道。這類人佔現在世俗之中的大部分人,象什麼馬雲、王建林父子、馬化騰之類的人,都屬於下士,當今社會中的各種富豪、成功人士,開口閉口有多少資產,有多少人脈,有多少能利用的資源。不能不說這些人都是聰明人,但這些人與道都是背道而馳的,蔽於物而不知有道。下士聞道之後,會鬨然大笑,會問得道能享受到賓士寶馬車的舒適嗎?在他們看來,得道之途居然要放棄物質帶來的舒適感,這豈不是太好笑了。下愚之人,喪己於物,失性於俗。就是教他學道,他也不會去接受,遵循。
由此可見,老子講的道,並非人們宣揚的那樣,到處都是道,並非什麼人所崇奉的都是道。能真正理解並循道而行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但凡看到有人不加分辨地認為什麼都是道,什麼歪理邪說都能無分辨地接受,尊重幷包容的,那一定是個愚蠢至極的下愚之人。
-
4 # 李志勇LZY
詳細文字料我沒看過;
道家李耳偉大高人說;
士途士心士勇士成功;
個人推測僅供眾參考。
-
5 # 骨頭無畏牛刀
《道德經》中計程車是指有思想抱負的人,是士的原始意思。後來引申為官員,再後來引申為尊稱,近代漢語指未婚男女,現代引申為職業。
-
6 # 趙志武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大概意思是:上士的人聽見“道”,會馬上親身實踐。中士的人聽見“道”,會將信將疑不一定會去實踐。下士的人聽見“道”會大笑。正是因為下士的大笑,才顯出道的高深;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的意思是有悟性,智慧高的人。這樣的人聽說“道”以後,會深信不已,沒有一點疑惑,而且一定會勤勤懇懇、堅持不懈的去習練它、運用它;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士”的意思是比較有悟性,智慧不太高的人。這樣的人聽說“道”之後,有時將它放在心上,有時卻忘得無影無蹤。相信和懷疑各佔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故而行動力也會大打折扣;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下士”的意思是沒有悟性,蠢笨的人。這樣的人聽說“道”之後,就會大笑不止,認為荒誕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現出鄙視譏笑的語態,持完全否定的態度,是因為“道”理高深,本來就難以理解,如果連蠢笨的人都不嘲笑的話,那就不足以稱之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為道”;
-
7 # 麥福先咬文嚼字聊人生
第三章 善始善成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如昧,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
廣德如不足;
建德如偷,質真如渝。
大方無禺,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襃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解析與心得]
大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無形無象,無處不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上等計程車人領悟大道之後,依道而行。對道非常敬仰、無比虔誠,時刻勤勉力行,是以心安樂道、反樸歸真。悟道行道,在生活之中付之實踐方能領悟真知灼見。勤勉修身常自律,清廉儉樸以奉公。
中等計程車人聽人談經論道,對道認識尚不深刻,有時存記於心,有時拋之腦後,將信將疑,且行且止。知道不行道則無法弘道傳播正能量。構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公平公正的玄同世界需要智慧、慈愛、包容、積極、堅強、誠信、友善、謙讓、自律、感恩等核心價值觀來作堅實的奠基石。
下等計程車人,沉迷於名利之中,認為“道”玄妙虛無,荒誕不經可笑之極。道不為下士理解,心存遲疑,所以輕視而譏笑道的存在。如果能輕意為下士所理解接受,那道就說不上是要言妙義,下士嘲笑:道在談空說玄,空洞無物,是無蹤無影的事等,若不笑不足以顯示道的玄妙和崇高。
因此古代諺語中有這樣的說法:
明瞭大道和光同塵闇昧不清,隱遁於萬物之上,蘊含於情理之中。明道悟道之人隱藏於常人之中大智若愚、含藏內斂、韜光養晦是長生保命的生存策略,甚德若愚是優秀的傳統美德。明道如昧含光藏輝,光而不耀。《道藏》:“明道若昧,大光明裡頭等於黑暗,黑暗是真正的大光明的根本。”明道,真正的大明之道若昧。昧不是完全黑暗,是處在暗與明之前模糊的臨界點上。明道必須經歷如昧的過程,正如黎明前的黑亮,面對黑暗,希望在即;重重困境,突破在即。
精進大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勉勵自己不斷進道修德,總感覺自己好像在退步一樣。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與人爭權奪利,不如退而修行。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修行越好的人越懂得謙讓不爭。國之重器,匠心鑄造。以靜進道,以儉修德,以勤養志。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風雨過後方見彩虹,人間正道是滄桑。只有歷盡苦難方能成器,才可以磨鍊匠人品格。走在平坦的康莊大道,亦如走在崎嶇不平山間小路一樣,小心謹慎,如履簿冰。遲疑大道,對大道的感知認識模糊不清,心存疑惑,正如庸人自擾,自尋煩惱。道如人生,人生無常,順境不驕傲,逆境不氣餒。常懷憂患意識,心存疑慮,獨立思考是開啟智慧大門的密碼。
崇高的品德如空曠低下的山谷,真正崇高的德行,顯得虛懷若谷,川穀甘處高山之下水自下流而長久豐盈充沛。
大白若辱,正如太陽無限光明而其中也常有黑子相伴。人無高低貴賤之分,同在地球村大家都是大家庭中兄弟姐妹,情同手足。就像白天和黑夜混為一體,白天到了最亮的時侯就開始向黑夜方向轉變,不可分割,周行不殆。
廣佈恩德卻深感不足,具有慈悲心腸積德行善而覺得自為人不夠厚道,從不自彰顯厚德。
建立豐功偉業卻不居功自傲、自見自彰,而覺得自己德行不夠,功德淺薄。
本質純真淳樸的人具有高潔的品格就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官場上直接面對權勢和金錢的誘惑,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難能可貴,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需不斷的進道修德,厚德載物。以人為鏡明恥辱,以案為鑑促廉潔。
若用形體形狀來描述大道,大道無形廣大無邊,道盅而用之或不盈,充滿天宇,沒有區域化分,道臨天下,要有大格局心繫蒼生,不可以偏安一禺。
若從器物應用方面去描述大道,道體是渾然天成非人力所能雕琢,只有順其自然依道而行而不可背道而施,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器為具體器物,而大器指創生天地萬物的創始者道。大器曼成即指道無始無終卻善始且善成,促進成就萬物自然而然的生死訊息。
若用聽覺去感知大道的特徵是聽不到任何聲音的。大音是指道能溝通天地之奧妙,猶如天簌之音無聲無息,萬物永珍皆隱含事理,不光用耳朵聽,用眼細觀其反覆運動變化的的現象,更要用心去感悟其運動發展的規律,觀天文地理以得人生啟示。如易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道隱無形悄無聲息地運化萬物,生而弗有,成而弗居。
以天垂之象觀復大道於無形無象。大道無物之象,巨大無比,玄妙莫測,變幻無常,沒有具體固定的形象。斗轉星移風雲變幻有跡可尋,而大道無形無象變化莫測,善為道者微妙玄通反樸歸真。
道體廣大,包羅永珍,是產生萬物的根源,無形無象,幽隱未現故稱其無名。
大道善於創始造化萬物,天之道利而不害;萬物在道中得於自我展現和運化而使世界變得異彩紛呈。道無始無終超越時空,使萬物善始善終,而萬物自始至終也離不開道,如生命始終離不開Sunny和水一樣。
-
8 # 味哎兒
嗨,時代鬧的,古與今完全不同。
古書,不是給奴隸看的,僅貴族識字,富商都未必識多少字的,從而識文斷字者才精英的。
這一點不明白,啥古文都理解不透。
士,是最小最低階的有話語權人,士以下就沒話語權了,要反應問題須層層轉告,不能當面述的,除非受召得進見,否則不見面的。
這由,士以上越來越高階,士以下則農工商兵可見到的,讀書須認真才看得清內函。
真實里民雖在士下,但鄉紳.長者.巫師.首長.族長,甚至四少保因實權掌村民,在話語權比士高點。只不過士有備案在貴族冊,三老四少等不在案冊內。
現代語有資格當官否的意義,當時沒科舉式呢,更無企事家及研究員等呢,僅官民兩式夾可當官者,雖未必能當上,仍有機會的。
而士,是比有機會當官者優越一點,可入府衙走動的人。
然而,道德經內計程車,專指修行修養學問技能的人,與當官無關。
當時,匠高手稱為把頭,農高手稱把式,再學問,再官,及民的一般人。細點還有個俠與醫。但歸平民,不是奴隸。在官職及差辦為貴族,即吃皇糧的,不奴隸又不吃皇糧的是平民。皇糧即所收的稅與費。
現實裡貼身奴,其實權可比其主人下屬大。
-
9 # 節度使95
《道德經》只有四十一章提到了士呀!《列子》力命第三章:“以德分人謂之聖人,以財分人謂之賢人”,因材施教是識人之用也是教人以德(所謂法佈施,無畏佈施),此謂聖人。輕財好施是謂賢人。《道德經》述修真聖治;《論語》教修真與識人之用是教成聖的路,後半部即為治,第二十篇堯曰為天子治要即聖治。我們用《論語》來解釋《道德經》裡的“士”吧!
13.20子貢問怎麼樣才能算“士”,孔子回答:第一等士“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第二等士“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第三等士“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說明先秦時期對“士”的定義分層關鍵在此人所能完成的社會職能。
又12.20“士何如,可謂之達?”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言行無論在何處都是表裡如一,這是入真道了!這章裡還有句“聞也者,色仁而行違,居之不疑”神志病患者、裝啥被雷劈的人,這種人也沒入道。你問入的啥道?“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啊!“巧言令色,鮮矣仁”,直真為入道之始,所以我說《道德經》《論語》說的一回事啊!
6.3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但是“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事於仁,必也乎聖!”推己及人是入仁道的方法,人道修大道就是入仁道。
《論語》還說了“士”的私行,13.28“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朋友之間是為了互相促進、共同提升進步的,兄弟重點在生活上的照顧。
“孝弟”兩字,聖人的重點在人道承繼上,並不是被後人曲解的父權威制式管理,用來強逼扭曲人的天性。
以上是與“士”相關的概念定義,那麼我們回頭看《道德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勤是憂慮的意思,“君子憂道不憂貧”,“形而上”通了能指導“形而下”,世界觀指導方法論,君子不器、追求天性與思維的成長。在這個心性與思維層次或者是有這個完成職守提升需要的人,明道而行,是為上,所以是上士。知而不行,人與道不合,“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則無所謂弘道,所以對中士來說,明道不明道無所謂,“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論語》17.3“唯上智與下愚不移”,9.30“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告訴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你仁者與知者的距離在學而習用、可以仁求知成勇也能以知求仁成勇,然後你什麼也不想動。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還能怎麼辦?那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咯!決策思維不與眾謀,“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所以《道德經》四十一章接下來的就是論天下之治了。我解釋明白了麼?你單章理解和全文閱讀理解《道德經》那是不一樣的層次哦!再找上《論語》關聯理解又能進一層。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祝進步。
回覆列表
野狐試答
西周時社會上的人被分為五個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士沒有層次的劃分,但有類別的劃分,有儒士、策士、俠士,後來還有了道士,對於能行俠仗義的不管什麼類別的人,大家會統稱其為義士,他不屬於那個內別,是一種讚美的稱呼。
士高於庶人,大都有一定文化,多有特別的才能,所以後世也統稱讀書人為士,這是一個內涵不斷髮展變化的詞。不知何時士用來泛指男人、泛指當兵的,至於用來稱呼女性(女士)、稱某些專業人員(醫士、護士)應該是在近代才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