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曾經政治手腕高超的慈禧不行了,還是地方大員割據自重了,
7
回覆列表
  • 1 # 世界全史羅銳

    八國聯軍入侵時,各省總督抗旨不迎戰,事後還受到表彰

    嚴格來說!當時漢官己經全方位壓住了滿人,只是表面臣服,慈禧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表面上對八國宣戰很瘋狂,這何嘗不是一種試探,結果當然大失所望。

    首先世界列強壓根不把她當回事!光緒跟她不是一條心,東南六省基本處於半獨立狀態。只有一個袁世凱,雖然沒下死力,但好歹保護她西逃。以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三大總督牽頭的(東南互保)運動,抵消了部分滿族權貴的瘋狂,讓中華大地上的部分地區恢復到了理性,沒有跟著陷入戰亂貧困之中,為國家保留一份元氣。

    冷靜下來後的慈禧對東南互保運動是默許的,事態平息後,從陝西回京的慈禧非但沒有追究責任,反而下旨表彰了,當時不聽聖旨招呼的這一批總督巡撫,對戰爭派應洋人的要求嚴懲嚴罰。慈禧雖說是因一己之私,向列強宣戰,但做為一個不合格的女政治家,她還是守住了底線,維持了大清王朝至她死後才倒臺,並非一無是處。

    清王朝中央權威被削弱,督撫們成功抗旨不遵,並被認為是正確的,顯示朝廷無能,根基不穩。這為武昌首義後各地敢於紛紛宣佈獨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最終幾個月就令清帝退位。

    你要是從法理上看,坐擁東南概不奉詔,那就是叛國。但是明明這個國家再讓那個糊塗老太太領導下去顯然是不行了,那叛國就叛國,把這個老太太揪下來再說。何況叛國不是目的,他們的目的仍然是救國。老太太跑了,千里迢迢赴北京給她擦屁股的是誰呀?不還是那個李鴻章。

    全方位的落後,無論怎樣折騰都是死路一條!大清的落後始於所謂的“康乾盛世”,有人說那是一個笑話,我要說從那時起就是至敗的根源。你看武昌起義的時候,一個小小的基層兵變,大清朝怎麼一下就垮了呢?因為南方各省的實力派支援,其中就包括當年東南互保的這些省,(除了山東袁世凱,辛亥革命時他在清廷那邊裡應外合) 東南互保是辛亥革命的預演。

    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捻軍、義和團,清王朝是內憂外患,外強中乾,風雨飄搖,末世之象,可惜了。人民風起雲湧,力量強大,可是大清統治者沒有看到。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慈禧想要開打是因為聽信了外國列強準備強迫慈禧還政給光緒帝的謠言,作為對權力有著病態慾望的慈禧當然不幹了,趁著義和團排外勢力的泛濫,誤以為民心可用,於是公開對外華人宣戰。作為外華人來說,當然沒有強迫慈禧還政給光緒帝的想法,反而因為在中國乃至亞洲的權益問題彼此爭鬥不休。

    當慈禧的宣戰詔書一下,清軍和義和團開始圍攻各國在北京和天津的使館後,各國紛紛放下暫時的成見,開始組織軍隊向北京開進。實際上八國聯軍雖然號稱是八個國家組建,但實際上大多是一些殖民地軍隊,本土軍除了俄國和日本以外都是象徵性的派了一部分,其中德國軍隊還是在聯軍已經佔領北京後才急匆匆趕來。

    由此可知,外華人之前雖然在中國領土上搞了一些類似殖民地舉動的事情引發了巨大的民憤,但絕不至於說是威脅到了清朝皇權的地步,戰爭完全是慈禧小事化大、大事化惡的舉動。

    對於東南各省的總督搞“東南互保”,這不能說是張之洞等人的錯,這是歷史發展的一個特點和趨勢。歷代大一統王朝的滅亡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從版圖分裂開始,往往版圖分裂又是南北分裂。

    清王朝版圖的南北分裂早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時就已經埋下隱患。當年清王朝苦於沒有鎮壓太平軍的精銳部隊,於是下詔給江南各地辦團練。團練之所以戰鬥力強於八旗軍、綠營兵,就是因為一開始在組建時的人事權和財政權是獨立的,換句話說遊離於已經腐敗透頂的清朝體制以外。從鎮壓太平天國並行的還有一項就是引進外資和外企的洋務運動,都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東南方進行。

    在洋務運動中,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首的東南士大夫集團獲得了財富,同時和西方列強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利益交集,具備與朝廷分庭抗禮的資本。並且所有洋務運動的中搞起來的工業企業都位於缺乏戰略縱深的東南地區,一旦引發戰火勢必全盤崩潰。

    這樣一來,清王朝原本經過農民戰爭就已經嚴重弱化的中央集權在洋務運動後又進一步削弱。中央政權對地方政權已經從命令與被命令悄然演化成彼此商量著來的狀況。此時清王朝看似還是大一統王朝,實際上和春秋戰國、五代十國這些分裂的格局差不多。

    領導全華人民抵禦外敵侵略和救災的清朝中央政府,手裡的資源十分有限,國家財富大部分集中在以洋務派大臣為首計程車大夫集團手中。因此,碰到救災,朝廷只能向士大夫集團索要銀子。抵禦外敵,更是隻能讓這些人去籌款籌糧上陣殺敵。於是梁啟超說:“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一個人和日本在打。”

    甲午戰爭戰敗後,清王朝的中心地帶面臨列強同時從陸地和海上的嚴重地緣威脅,自身都十分難保,更談不上對東南各省的節制。

    當數年之後慈禧再挑起反對全世界的戰爭,洋務派為首的東南各省更不願意為這個狂人出頭,搞東南互保與列強媾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2 # 澮水岸上

    八國侵華直接原因,義和團反洋教,根本目的瓜分中國。關鍵是清政府內部滿清貴族,利用民族矛盾,鼓動慈禧向八國開戰,以李鴻章為首的一些地方督撫認為,以當時清政府實際力量戰必敗。因此和列強簽訂《東南互保》。李鴻章之所以敢這樣,一方面說明清政府集權削弱,一方面李鴻章們認為慈禧沒有真正的決心打下去,也沒有法子打下去,簽了互保,慈禧不會怪罪的。

  • 3 # 周方851

    瞎指揮給國家惹來滔天大禍的老太后終於碰了個軟釘子!這才知道她不能再胡作非為!除了馬屁精,大臣們已經忍無可忍了!

  • 4 # 藍刀魚2

    戰爭就是這樣,打贏,可以傾巢出動。打輸,大家靜坐觀望。清朝時,八國聯軍入侵,出現東南互保。明朝時,李自成進北京,同樣出現東南互保。這國運不分什麼民族也不分什麼國家,這好比一家公司一樣,贏利時,大家去漁利一窩蜂。虧本時,大家靜坐觀望不肯出力。

    戰爭就是這樣殘酷,前線部隊接連打了大敗仗,後方倉促組隊上陣助戰往往無濟於事,反而越幫越忙。至於己方各部軍隊,先吃的住的不說,就各部潰兵、敗兵,援軍,地方軍……,單指揮上就不知聽誰的,還沒等協調好,敵人就殺過來了。

    戰爭就是這麼不相信眼淚,國雖大,兵雖多,一旦戰爭不利,往往就是孤軍奮戰,苦戰苦等不見一兵一卒,一袋糧一甕水來救援。因為戰場不是劃定的一塊區域,而是千里奔襲。前鋒已在五十公里外被敵圍殲,中鋒被敵騎襲擊得驚惶奔逃,而後鋒還沒出城門。這場仗,若後方能退入守住城池而屬不幸中的萬幸了。若關門守城,當然要見死不救,置兄弟部隊任由敵人屠殺。若讓潰敗兄弟部隊回城,敵人趁亂殺入,況且還有那些兵敗投敵的,那麼還守個毛線城。不怕不抵抗,就怕狗漢奸啊。

    清朝在八國聯軍時,出現東南互保並非什麼抗旨不遵,而是形勢所迫,但當然要揹負罵名。東南部隊奉旨勤王,這龐大軍隊倉促上陣,穿州過省的,每天消耗糧食給養無數,誰能保障?溫柔,一些官員拿不出糧食補給。威武,那些完不成任務的官員乾脆叛變投敵了。

    戰爭,各有各的難,一言難盡啊。

  • 5 # 深海的魚33

    因為東南很清楚實力對比,而且也知道這次爭端的是非曲直,滿清顢頇無能又妄自尊大惹出天大的事端又沒有處理的能力,東南不願意再給腐朽的滿清毫無道理的賣命了,這就是王朝末世的悲哀。

  • 6 # 小孩子他爹的兒子

    這個問題要從表裡兩方面看。從表面看,是東南督撫集體抗旨不遵,但是從慈禧的真實內心看,她是真的認為能與十一國同時開戰嗎?開戰一是一時氣憤的糊塗行為,二是對傳聞逼她退位的一個行動示威,當氣定之後,傳聞確定是謠言之後,她內心實際上非常認同東南互保,畢竟保下來的還是大清的江山麼。注意是東南互保,不是東南獨立。這隻能說是慈禧和各大員心知肚明唱的一出紅白臉大戲。

  • 7 # 呱呱樂2

    八國聯軍侵華時,以李鴻章為首的東南幾省聯合選擇自保。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慈禧太后近乎瘋狂的對幾國同時宣戰,行為可笑可悲!大清與列強國力的懸殊,這種以卵擊石的行為,以及不用預測的結果,註定是一場鬧劇。

    2.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地方總督大員,都是與列強交涉的行家,深知列強的厲害及大清國力的軟弱,鎮壓國內由余,守土不足。

    3.坐山觀虎鬥,看滿族中央政權和列強爭鬥,作為漢族精英地方大員,手握全國最富庶的東南幾省,如果可能的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 8 # 舊時樓臺月

    在八國聯軍入華時,東南各省紛紛互保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聯絡。表面上來看,東南各省的這個行為,違抗了慈禧太后的懿旨,但從根本上來看,這一行為延長了大清朝的統治。東南各省的這一行也是為順應了民意。

    19世紀末,清政府在一系列的對外戰爭中不斷失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加深,下層民眾的生活越來越艱難,百姓們將列強視為最大的敵人。

    在這種情況下,華北地區爆發了義和團運動,然而此時的清政府經歷了多場戰爭的失敗,實力大不如前,很難平定這場社會變革。

    一、內部原因

    (一)統治集團的認可

    “東南互保”從表面上來看違抗了慈禧太后的旨意,但其實維護了當時清朝貴族的利益,得到了他們的認可。

    從《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對於“東南互保”的主要官員進行賞賜,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的統治階層並沒有對“東南互保”進行抵制,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人都因為這件事加封了太子太保銜。劉坤一在死後更是被追封為一等男爵,晉增太傅。

    除此以外,在慈禧太后宣戰前的一些準備活動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她對“東南互保”幾乎是默許態度的。6月21日,慈禧太后釋出了宣戰宣告,但是6月29日慈禧又發電諭,聲稱義和團運動威脅到了各國使館,所以要加派士兵保衛各國使館安全。7月3日光緒曾致電俄國、英國、日本三國,請求他們能夠幫助清政府挽回時局。同時7月8日,慈禧又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令他著手議和。

    由此可見慈禧太后的《宣戰上諭》,只不過是一紙空談罷了。那麼清政府為何要這樣做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安撫國內的農民起義運動,減少社會矛盾。

    (二)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陸續開放了多個通商口岸,這些通商口岸大多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因此這一地區的經濟貿易發展十分迅速。但是在義和團運動爆發之後,南方也掀起了一場反洋鬥爭。百姓們開始抵制洋貨,這場運動也影響到了土貨。除了洋貨以外,中國生產的茶葉,雜油,棉布等也紛紛滯銷,據統計當時上海某地商場短短几十天的損失就達到了1000多兩。

    當時上海很多商人,紛紛請求“上海道”設法維持經濟局面,漢口、九江地區的商人曾致電張之洞等人,讓他們加強長江一帶的安全。著名的近代民族資本家張謇在聽到義和團運動爆發的訊息以後,急忙電請劉坤一維持江南一帶的安定。

    八國聯軍侵佔天津、北京之後,很多企業被迫破產,比如說盛宣懷所開辦的“華大北號”,以及他所督辦的通商銀行天津分行。很多東南地區的地方官員在當地也開辦了一些洋務企業,所以無論是為了謀求江南地區的安定,還是保證自己的經濟安全,他們都應該聯合起來避免出現禍端。

    在“東南互保”期間江南地區新辦了很多企業,1900年祝大椿開辦“華生面粉廠”,1901年榮宗敬兄弟在無錫創辦了“寶興麵粉廠”。據統計,在1900年後的8年時間裡,全國註冊的工廠達到了21家,其中以東南地區居多。

    “東南互保”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列強對中國的全境侵略,為南方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北方的社會經濟在列強與義和團的雙重壓迫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相比之下,“東南互保”下的東南地區經濟發展主力尚存。

    (三)地方官員的利益選擇

    長江一帶的地方官員大多是漢族官員,當宣戰的詔令傳到地方各省時,東南地區的官員對此並沒有十分擔憂,張之洞等漢族官員甚至做好了滿清統治者被殺後,輔佐李鴻章擔任總統的準備。

    當時的地方督撫制度也是形成“東南互保”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督撫制度是明清兩朝統治地方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的重要制度。地方督撫和中央處於一種相互制約相互輔助的關係當中。

    但是到了晚清時期,隨著列強的入侵,這種局面發生了變化,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清政府往往會任用滿族官員來擔任地方軍政要員,然而在多年的戰爭中,滿族八旗、綠營軍隊損失慘重。為了提高軍事實力,清政府支援地方官員興辦團練,其中由曾國藩率領的淮軍,以及李鴻章率領的湘軍力量極其強大。晚清政府在抵禦列強鎮壓或農民起義運動時,往往要依靠這些地方軍事力量。因此,當時的東南地方督撫實力也很強大,擁有很高的話語權。

    東南一帶的地方官員深知一旦開戰必然會損害東南地區的利益,進而威脅他們自己的利益,甚至有可能再次產生義和團運動這樣的大型農民起義運動。所以他們極力要求儘快平定義合團運動。

    (四)“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

    當時列強之間存在重重矛盾,劉坤一、張之洞等官員便利用這一矛盾採取了“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在6月26日的聯合上奏中,他們就闡述了自己的主張,他們認為各國都在懼怕英國,同時英國也被其他各國牽制,所以各國都不敢率先向東南地區進軍,政府可以利用這一時期牽制列強,如果此時向列強宣戰的話,必然會使列強群起而攻。

    “東南互保”漸漸的也擴充套件為列強之間的共同互保了,張之洞分別致電英國、日本、美國的三國公使,張之洞在致電中要求英國政府阻止他國介入清政府,同時希望美國政府能夠調停列強在東南地區的矛盾。在這些東南官員的努力下,列強並沒有武裝入侵長江流域,“東南互保”也得到了列強的認可和支援。

    二、外部原因

    當時的西方列強雖然形成了八國聯軍,共同出兵中國京津地區,但其實他們之間是存在重重矛盾的。

    英國想要獨佔中國長江流域,其實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的這個圖謀就已暴露無遺,《天津條約》、《煙臺條約》的相繼簽訂,使中國長江流域一帶飽受英國的侵略。在英國侵略的過程中,其他各國也在密切注視著英國的舉動。長江一帶,氣候溫和交通便利,是經濟發展的絕佳地區。

    當時的英國曾經向吳淞地區派軍艦,想要控制長江流域,列強對此立馬產生了激烈的反應。在各列強的相互牽制下,沒有一個國家敢率先出兵中國東南地區,這些國家將東南地區的地方督撫看作替自己統治東南地區的工具,各國為了自己在東南地區的利益紛紛策劃各地督撫形成聯盟進行互保。

    總結:

    東南互保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列強的侵略,為南方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延長了清政府的統治。雖然這一行為屬於“抗旨”,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並沒有忤逆慈禧太后。這次事件是地方勢力與西方勢力直接鬥爭聯合的產物,是當時特殊歷史條件下,地方勢力的政治表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哪個明星的哪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