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一軍情
-
2 # 漢軍將至
再次看看魏忠賢傳記,魏忠賢並沒有做什麼嚴重損害國家的事,在事關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還是很講原則的,制定了一些政策在當時還是不錯的,還數次自己掏錢出來補貼國家,有些有能力的東林黨還獲得提拔重用,可見魏忠賢並沒有因私忘公。
魏忠賢開始並不想與東林黨鬥爭,而東林黨依然不死不休,魏忠賢為了自保才痛下殺手。東林黨就像魏晉時代的清流,也像臺灣的民進黨,在野的時候,誇誇其談,感覺自己就是政治正確,牛逼的不行,等自己掌權了,又什麼事都幹不了,然而這些人卻控制了輿論,誰動了他們,那就十惡不赦,魏忠賢遭世人唾棄的原因也在於此。
大明滅亡前,崇禎說過,“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裡面的臣,其實就是把握朝野的東林黨人,總不可能是死了十七年的魏忠賢吧,可見崇禎對東林黨極度的失望,認為東林黨才是大明滅亡的根本原因。
三月十四日,整個北京城已岌岌可危,崇禎一籌莫展。此時,他身邊的太監曹化淳對他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此語如晴天霹靂,驟然把崇禎拉回17年前,史書記載:聞此言,上(崇禎)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崇禎後悔了。
-
3 # 老李22640683
充分說明崇禎是中國歷史最糊塗蛋的皇帝,他居然把袁崇煥給凌遲處死了,袁崇煥可是最後一個忠臣啊!要不是他如此的昏庸無道,中國歷史有可能就不會如此的不堪。沒有大清朝,或許中華民族就可以避開十九世紀屈辱。
-
4 # 不老的老法師
黨爭自嘉靖起愈演愈烈,但屬文官內部爭權,有其底線。而攀附魏閹的閹黨文官集團則不然毫無底線可言,有一個閹黨赫赫有名叫做孫之獬,詮釋了什麼叫做無底線!魏閹徹底打斷了大明文官的脊樑骨,包括之後的東林與先前的東林都已不可同日而語。崇禎滅魏閹正本清源沒毛病,但黨爭仍在,並不是東林一黨就能隻手遮天,崇禎的問題在於幼齒繼位身性多疑刻薄寡恩,類似袁崇煥孫傳庭者或被殺或戰死人心盡喪,以致外無勤王師救困,內無于謙那樣或戰或遷敢於挺身而出的肱股之臣,落得殉國了事。至於崇禎厚葬魏閹純屬胡編了。
-
5 # 紅小巖談古論今
小巖認為崇禎殉國前才想起魏宗賢可計大事。
崇禎殉國前想起魏宗賢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晨光熹微,崇禎帝揩御筆太監王承恩朝辭紫禁城,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株老槐樹下自縊身亡,時年35歲。
前一天,處於絕望中的崇禎帝舉行了最後一次家宴。
當夜酒宴罷後,崇禎帝即安排太子慈烺、三子定王慈炯、四子永王慈煥逃離皇宮。
隨後,崇禎帝在宮中親手持劍砍殺妻妾、女兒,幼女昭仁公主致死,長女長平公主斷臂重傷,一生賢德的周皇后於坤寧宮自縊。
崇禎帝心想,祖宗社稷將斷送於自己手中,還有何顏面去地府面見祖先。苦悶中,他想起幾天前身邊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皇兄明熹宗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
魏忠賢是明熹宗朱由校身邊的紅人。朱長祚的《玉鏡新譚》中稱魏忠賢“形質豐偉,言辭佞利”,唱歌、奏樂、下棋、蹴球樣樣精通,如此全才著實招人喜歡。
而熹宗是個木匠天才,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
魏忠賢總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貫注之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就總是隨口說:“朕知道了,你好好做去罷。”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
魏宗賢與東林黨人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禎上臺以後立馬對魏忠賢的閹黨進行徹底根除。
天啟七年(1627年)十一月一日,詔忠賢至鳳陽看顧皇室祖墳,魏忠賢在鳳陽途中,仍豢養一批亡命之徒,崇禎聞悉後大怒,命錦衣衛前去逮捕,押回京師審判。
李永貞得知訊息,連忙派人密報魏忠賢。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在阜城南關尤氏旅店與同夥李朝欽痛飲至四更,最後上吊自殺。
人們批判魏忠賢的專權,加速大明王朝的衰敗。然而崇禎卻在殉國前懷念起由他親手逼死的魏忠賢。
為什麼呢?
首先,能力問題。專權與能力之間是有伸縮的,能夠專權的人必然是非常有能力的人。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太監曹化淳大概想表達,如果有像魏忠賢如此有能力的人輔佐帝王,大明還不止於此。
魏忠賢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斷罷免寧錦一戰中畏縮不出的袁崇煥,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國家、講求原則的。
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層能力、這種魄力、這份功績,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其次,評價具有主觀性。站在魏忠賢角度,為鞏固個人權勢,黨同伐異是存活的必要手段,古代政治的對立從來都是零和博弈,你死我活。站在對立面看,例如從東林黨人的角度看,魏忠賢就是篡權、兇殘惡毒的陰謀家。因此,對魏忠賢的批判,只是由於批評家們站在了對立的角度而已。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官僚為主、各省官僚依附組成的一個官僚政治集團。他們聚集了在朝在野的各種勢力,於講學之餘“諷議朝政,裁量人物。”他們提出過一些國家改革時政的建議,例如加強軍權“京案”“行取”考察官員,停止礦監稅使的掠奪等。然而問題就出在收稅上。
萬曆年間,商業繁榮,“資本在廣陵者不啻三千萬兩,每年子息可生九百萬兩。只以百萬輸帑,而以三百萬充無端妄費,公私具足,波及僧、道、丐、傭、橋樑、梵宇,尚餘五百萬。各商肥家潤身,使之不盡,而用之不竭,至今可想見其盛也。”
萬曆首輔張居正透過增收商業稅,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這一舉動大大觸動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團,東林黨人因此逐漸形成。
張居正一死,東林黨把持朝政,立刻取消了工商業稅。國庫只能靠增加農業稅來補充,農民苦不堪言。魏忠賢看到這一點,知道只有透過增加商業稅收才能緩解農民的壓力,國家才能夠穩定。於是魏忠賢透過“專權”,國庫日益從實,東林黨人被打壓。
等崇禎上臺,魏忠賢的閹黨徹底被消滅,東林黨再次抬頭。同時,國家由於再次失去了大部分的商業稅,國庫空虛。對外無錢發軍餉以讓士兵保衛國家,對內增加農民稅收加劇國內矛盾。
東林黨上臺後不讓皇帝徵收工商稅,國家缺少收入要徵稅的時候,他們說“朝廷焉能與民爭利”,這個“民”其實是富商,不是農民。
明朝末年的農民被加稅之外,甚至還被提前徵收未來十年的稅,政府為省錢還裁撤掉驛站,李自成就是這樣丟了官府驛卒的工作走上了造反之路。
崇禎17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城的前一個月,另一個退休的大太監曹化淳跟崇禎皇帝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後悔了,還下令收葬魏忠賢的遺骸做為補償,卻已無力迴天,在內憂外患下,大明王朝只得走向滅亡。
附註:曹化淳並未開城門迎接李自成入城,他在明朝滅亡前幾年就告老還鄉了,崇禎曾找他回來討論朝政,但是他並未回到宮中任職,各位讀者不要被金庸小說影響太深。明朝的太監是有參政權的,頭號人物司禮監太監被稱為內相,相對於朝廷中的文官,也是明朝政治體系中的一股政治勢力,有自己的部隊像是御馬監,也有自己的司法財政部門,只不過全部直屬皇帝。 -
6 # 海佑講史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魏忠賢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崇禎皇帝上臺後雷厲風行剿滅了魏忠賢及以之為首的閹黨集團,死前卻又讓人厚葬他,這又是為什麼呢?
尾大不掉的文官集團提到魏忠賢,以及明朝末年的政治風雲,就不得不提到明朝的文官集團,經過大明200多年的發展,到了明朝末年,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已經尾大不掉,且各自形成山頭,把持朝政、互相攻訐,一片烏煙瘴氣。
在大明初期,透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文官們,還比較有朝氣,也比較有追求和信仰,這一時期,湧現出了諸多名臣,比如方孝儒(捨生取義被誅十族)、于謙(力挽狂瀾,保衛北京)、海瑞(一代清官)、胡宗憲(剿滅倭寇)等等,在他們的治理下,大明國力蒸蒸日上,走向繁榮。
隨著國家走向繁榮的,就是財富越來越多,且越來越集中,到了明朝中後期,出現了一大批富可敵國的資本巨鱷,這些大資本家開始用金錢腐蝕文官集團,將觸手伸進行政系統,謀求更多的好處。
到了明朝後期,整個文官集團已經被腐蝕了一個透徹,每一個關鍵職位,背後都有資本財團的影子,這些資本財團,透過控制關鍵崗位的人,進而控制大明的整個國家政策,使之對自己有利。
明朝末年,商品經濟非常發達,可以說已經一隻腳踏入了資本主義社會,可是當時的朝廷,卻很難對商人們徵稅,商品經濟佔了整個帝國經濟的大頭,可是貢獻稅收大頭的卻還是農業經濟。
光靠農業稅,帝國財政的收入肯定是有限的,且不說到了明朝後期整個公務員隊伍越來越龐大,就是每年對遼東建奴用兵,以及彈壓各地農民起義的支出,都是一個不堪重負的大頭。
怎麼辦呢?最好就是能從各個富得流油的資本家那裡,擠出錢來,但是這個事情的難度之高,沒幾個人能做到,但恰好,魏忠賢就有這個能力。
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之爭明朝中後期,文官集團越來越強大,皇權被削弱,其實皇帝們也感受了這種窘境,所以皇帝們扶持了越來越多的機構來對抗文官集團,起到平衡作用,這裡面耳熟能詳的就有東廠西廠錦衣衛,都是電影電視裡面的熟面孔了。
但特務機構在對抗文官集團的過程中,要麼就是很快敗下陣來,要麼就是被文官集團的糖衣炮彈收買了,很難扛過一個回合,最後只有宦官集團能夠扛住文官集團源源不斷地打擊,並形成反向制約。
在魏忠賢的擠壓下,根據《明史》的記載,大明朝廷每年光是商業稅都能收上來上千萬兩白銀,當時光浙江一年的茶葉商業稅就能收20萬兩白銀。這些商業稅收在很大程度上補充了國庫的虧空,讓大明還有餘力對遼東用兵。
東林黨集團是資本集團的代言人,自然是對魏忠賢恨之入骨,恰好他們都是文人,握著筆桿子,控制著大明的宣傳系統,於是極盡所能地抹黑魏忠賢及宦官們,在很多人眼中,宦官一個個缺了器官都成了變態,魏忠賢則是一個禍亂朝政、一手遮天的“九千歲”。
崇禎皇帝上臺之前也受了不少這個薰陶,對魏忠賢和宦官幾乎沒有好感,他們禍國殃民的形象已經板上釘釘了,所以崇禎上臺不到2個月,就以雷霆之勢,剿滅了魏忠賢和“閹黨”。
被坑到吐血的崇禎崇禎橫掃閹宦之後,朝中一片歡呼雀躍,大家都在喊聖上聖明,如今宇內海晏河清,再享太平!
崇禎也曾一度沉浸在這種幻象中,但很快遼東的戰事就將他拉回了現實,在對遼東作戰的過程中,崇禎漸漸發現了一個難受的現實——國庫沒錢了。
沒錢怎麼打仗?士兵的軍餉且先不說,打仗的武器、馬匹、糧食,哪一項不要錢?沒錢,這仗就沒法打。
不僅沒錢,崇禎還發現,沒有靠譜的人可用了。崇禎在位期間,特別是後期,內閣首輔一年要換兩個,大家都是上任之前道德文章寫得天花亂墜,要切實做事卻這也推不動那也做不了。
頭痛啊。
無可奈何的崇禎,只能對農民們加稅,加徵了遼餉還有剿餉,以為剿餉是個頭了吧,最後還有練餉(遼餉是為建奴入侵,遼東戰事緊急,軍餉不足而起; 剿餉是為鎮壓農民起義籌措軍費; 練餉為鎮壓農民起義練兵所用)。
簡直沒完沒了,農民們直接被幹到活不下去了,起義造反。在農民起義的烽煙中,絕望的崇禎最後吊死煤山。
根據馮夢龍《燕都日記》的記載,在山窮水盡之時,大太監曹化淳曾對崇禎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經過現實多年的毒打,估計崇禎也早已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臨死前讓人厚葬魏忠賢,聊表歉意。
尾聲李自成大軍兵臨北京城下的時候,崇禎求爺爺告奶奶讓文官們捐錢,這些人聲淚俱下的哭窮,拿出10兩、20兩的“存款”。最後北京城破了,李自成在這些人家裡抄出7000多萬兩白銀。
真是黑色幽默。
-
7 # 兵團戰士1949
這個問題很簡單,假的,沒有的事兒,如果厚葬坐實,魏公公可能會從墓裡鑽出來大聲抗議,特麼的胡說八道,咱家就幹了三年,哪來的厚葬的錢?崇禎也會立刻表示,呵呵,我沒有,你別瞎說啊!事實上,馮夢龍的《燕都日記》之所以安排崇禎聽上一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後良心發現,傳諭收葬魏忠賢的遺骸這個橋段,無非是小說家為了刻畫崇禎這個悲情皇帝而加重的戲劇衝突罷了,以上,謝邀
-
8 # 腦洞大開的歷史
崇禎為什麼厚葬魏忠賢?這就要從崇禎為什麼殺魏忠賢說起。
今天,有這麼兩波人,一波人覺得魏忠賢是禍國殃民的大權宦,崇禎皇帝登基後除掉奸佞,這是大好事。另一波人覺得,魏忠賢勞苦功高,為朝廷收取財富,揹負罵名,要不是他,明朝早就完了。
這兩種觀點,筆者都不敢苟同。其實,崇禎對付魏忠賢的手段,在大明的歷史上並非首次。魏忠賢是前任皇帝的司禮監掌印,這個位置實在太重要。掌印太監被稱為內相,是皇帝制約外廷的重要幫手,每個皇帝都不可能信任上任皇帝留下來的人,這麼關鍵的位置,肯定是用自己的人,皇帝一般會選擇從小陪伴自己長大的大伴當司禮監掌印。對待上任司禮監,一般來說,關係還可以的,去南京或者回家養老,關係不太好,罰去鳳陽看守祖墳。崇禎對魏忠賢,一開始的處置也是去鳳陽看守祖墳,這個決定並不過分,符合每個新皇帝一貫的做法,沒必要過分解讀,說穿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罷了。
到這裡為止,年輕的崇禎皇帝都沒做錯,可是接下來,他的錯就大了。你拿下魏忠賢,這個做得很好,樹立了自己的權威。問題在於,你不該在拿下魏忠賢以後,不扶持一個屬於你崇禎自己的魏忠賢。明朝歷史告訴我們,內廷和外廷需要互相牽制,一個強勢一點的司禮監掌印,可以和外廷抗衡,然後皇帝居中調停兩方,當個裁判,這樣組成的三角權力架構才是最穩妥安全的。
崇禎除掉魏忠賢以後,沒有樹立起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新魏忠賢。同時,他又缺乏朝堂經驗,造成外廷東林黨一家獨大,無人可制。崇禎發現這個問題後,先是用了和東林關係不大的溫體仁,用他對付東林黨。可憐的溫大人以他一己之力獨鬥滿朝東林黨,最後自然一敗塗地。後來,崇禎又用和東林黨關係極深的周延儒出任首輔,結果更糟,週一屁股直接做到東林黨那邊,氣得崇禎直接殺了他。於是,朝堂上一片混亂。
客觀的講,殺魏忠賢不是錯,讓司禮監在魏忠賢死後失去了應有地位才是大錯,朝堂失去了制約。這可能和崇禎這個皇帝是臨時拉來的有關,他只是一個還沒外出就蕃的王子,並沒有像其他太子那樣受過正規的皇位傳承教育,對如何控制朝政,如何平衡內廷和外廷的關係,怎麼用好司禮監這個利器,都比較茫然。
可能,崇禎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才逐漸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可惜,老天已經不再給他機會了,厚葬被他殺掉的魏忠賢,與其說是懷念魏忠賢,後悔殺之,還不如說是懷念被自己削弱了太多許可權的司禮監。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
9 # 四哥ABT
死前被公佈罪狀、發配鳳陽,死後被碎屍萬段、懸首示眾,崇禎上臺後對魏忠賢的這一系列處置,在給當時黑暗政壇帶來些許新鮮空氣的同時,也讓他贏得了聖明之君的歡呼頌揚。然而,十七年後,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禎卻下密旨收葬魏忠賢的遺骸,墓址就選在了魏忠賢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雲寺。
每次讀《明史》讀到這裡的時候,筆者總要驚訝一番,沉思一番。驚訝的是,崇禎在李自成大兵壓進的危急時刻,不把全部心思放在調兵遣將上,居然還有閒心做一件與禦敵守城毫不相干的事情;沉思的是,崇禎在國破人亡的慌亂絕望中,為什麼會突然改變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賢的初衷,重新審視魏忠賢的價值和功績,並出人意料地為其收集骸骨、修墳立碑。
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在事關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場上,所表現出來的深明大義和遠見卓識。
憑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從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延弼,不徇私情、果斷罷免寧錦一戰中畏縮不出的袁崇煥,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國家、講求原則的。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層能力、這種魄力、這份功績,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崇禎即位的時候,海內難民揭竿四起、關外清兵虎視眈眈,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魏忠賢這樣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驗和把握動盪時局能力的“能人”來獨擋一面,雖然無法扭轉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坍塌崩潰。但崇禎為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是為了報仇雪恨和獨掌大權,藉著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徹底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
能夠不動聲色的一舉剷除魏忠賢,一直是崇禎自我標榜的人生得意之作。然而,正是由於過分欣賞自己的才幹,過度迷信自己的能力,卻讓他從自信變得自負,最後變得剛愎自用。魏忠賢死後,崇禎起用了倡導儒家思想的東林黨人,但在國內動盪、邊關危急的存亡之際,那些擅長空談、治國乏術的文人儒將能頂個屁用?楊鶴對民風彪悍的起義軍實行“招安”,袁崇煥與狼子野心的皇太極私下“和談”,無不表現出東林黨人的中庸、懦弱、酸腐和無能。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還頻繁的調整幹部,十七年間他竟然換了十七個刑部尚書和五十個內閣大學士。這種讓人噤若寒蟬、如履薄冰的高壓態勢,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了皇兄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國難當頭,非常時期,個人恩怨和個人私慾是不是應該暫時放一放呢?畢竟,國祚永存,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最硬的道理。在幡然醒悟的同時,也讓無力迴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十七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康熙四十年,魏忠賢墓被康熙皇帝下令夷平,這是後話。
-
10 # 宜昌藍盾駕校鄭教練
1,魏忠賢是依附皇帝的,皇帝的家天下沒了,閹黨的家就沒了,魏忠賢也確實實在為皇帝分憂
2,閹黨是皇帝的爪牙,寧遠大捷,袁崇煥能打勝仗,都是魏忠賢的商業稅撐起來的,袁崇煥還為魏忠賢立過生祠
3,東林黨有奶就是娘,換個朝代照樣做官,而閹黨的皇帝沒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就沒了
4,明朝的太監是沒有軍權的,危害不了國家,只能算家奴
-
11 # 蒼茫大地一棵草
崇禎帝雖勤政節儉想有所作為但性格多疑剛愎自用屬於有想法無能力的皇帝,吊死煤山說明心裡脆弱也是其無能的表現,死有餘辜。
為什麼殺了魏忠賢過後要厚葬,是在王朝滅亡之前幡然醒悟感覺到被東林黨利用了,莽撞後的後悔而已。宦官在明朝利用好了,是皇帝的耳目,被利用了就是傀儡生不如死,東林黨換個主子還是繼續當官,事實證明殺魏忠賢只是加快覆滅時間,明末朝廷已經是潰爛不堪不亡才怪。
-
12 # 佐領大人
我仔細的閱讀了《明史》關於崇禎皇帝的本紀部分,重點看了崇禎十七年的史實,我負責任的說根本沒有。我又覺得或許是在魏忠賢的傳記裡面,然後看了,也肯定沒有相關記載,如意我覺得《明史》根本沒有記載這件事。附圖。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崇禎皇帝哪怕是在明王朝最後時刻刻仍然在操心戰守大計直至本人死亡,已然是焦頭爛額,哪有時間去厚葬魏忠賢。第二,《明史》的記載中是“詔磔其屍,懸首河間”,就是說魏忠賢就剩一頭了,告訴我怎麼厚葬?難道明朝朝廷在這個時候能忙著給魏忠賢做身子?第三,當初除掉魏忠賢時,完全是乾綱獨斷,縝密謀劃,憑著崇禎皇帝的性格他絕對不會為了這件事情打自己的臉。
-
13 # 陳大舍
瞎說,大明朝從明毅宗打倒了“魏忠賢陰謀集團”之後就一直定論魏忠賢是元兇巨惡,死有餘辜。而且魏忠賢在阜城尤家店畏罪自殺後,明毅宗又將他的屍體凌遲示眾,可以說是屍骨無存。
魏忠賢活著的時候,在北京西山碧雲寺選了一塊墓地,營造了墳墓。立碑兩道上面有魏忠賢的所有頭銜。墓前有文武石翁仲一對,草獸一對。但是,這個墓,魏忠賢因為屍骨無存,所以也就沒有葬進去。
說明毅宗在殉國前收葬魏忠賢的傳聞來自於馮夢龍的《燕都日記》和陳濟生的《再生記略》。這兩個人都說在崇禎十七年,歲次甲申,三月十四日,朝廷令大宦官曹化淳戴罪立功,,曹化淳對明毅宗說:“如果魏忠賢還活著,怎麼會淪到如此田地”。於是明毅宗後會殺了魏忠賢,傳旨厚葬於生前所修建的墳墓之中。
這個故事也成了後世魏忠賢粉絲的諸多口實之一。就是說明毅宗終於明白了東林黨這些“公知”的禍國殃民,給魏忠賢平反了。
但是,我告訴各位看官,這個段子——假的!第一,甲申三月十四日那天,即使明毅宗真的給魏忠賢平反,那也無法把他收葬到碧雲寺的墳墓之中。因為此時北京城已經讓李自成圍起來了——你怎麼出去?李自成三月十九日打進北京,明毅宗君臣殉國的殉國,投降的頭銜,之後京城大亂,誰還管這事?
第二,曹化淳戴罪立功也是個笑話。曹化淳是何許人?他也是晚明最有權勢的宦官之一。起家是內相王安的門生,後來魏忠賢殺死王安奪了內相之權,曹化淳作為王安的弟子也受到了株連,整個天啟一朝被流放到南京閒置了七年。後來魏忠賢垮臺,曾經服侍過明毅宗的曹化淳被召回北京,負責平反魏忠賢羅織的各種冤假錯案,一共平反冤案兩千多件案子。崇禎十二年,曹化淳因病退休還鄉,回老家養病。
不久甲申之變,旋即清兵入關。這時改換門庭的閹黨諸臣如馮銓之輩便指使手下誣告曹化淳在 “甲申之變”時開城門放李自成大軍進京。幸虧多爾袞明白這是胡說八道,於是駁回了“審判曹化淳”的建議。而受此不白之冤的曹化淳則臨終前下《被誣遺囑》及《剖陳疏稿》、《告歸底冊》等證據,為自己洗清了誣陷。但是即使這樣,《碧血劍》等小說依舊在不遺餘力的抹黑曹化淳。
但是當時雖清兵入關的人中間有一個叫葛九思的宦官,此人本是魏忠賢一黨,後來去遼東監軍被清兵俘虜。葛九思回到京師之後在香山碧雲寺為魏忠賢剪紙招魂,以生前衣冠葬於墓中。後來此墓在康熙朝被平,至乾隆朝建金剛塔以鎮壓魏忠賢的厲鬼。如今此處為北中山陵。
《繡春刀2》恐嚇儲君給自己下跪,魏忠賢實力作死。
電視劇版的《新龍門客棧》中魏忠賢確實演的可圈可點,雄猜、狂妄但十分有人情味,擱在今天肯定吸粉無數。
阜城尤家店,魏忠賢的“英雄末路”。
-
14 # 眸子8552
崇禎殺魏忠賢,是出於政治目地。厚葬魏忠賢,是一種"懷念"與″後悔"的表現。
魏忠賢雖掌控朝庭,但壓制了東林黨人,防止了東林黨的專制。國家執行基本向好,給窮人減稅,給富人加稅,充盈了國庫。重軍事,從新起用袁祟煥。在遼東,一返屢戰屢敗的頹勢,並用大炮擊傷努爾哈赤(一說擊死),打得皇太極垂頭喪氣,大有平定遼東之勢。並重不缺少軍響,以至戰場上軍心穩定。
開放海禁,促進商貿。提高關稅,抑制倭寇。使南方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升。在那一時期,明朝國力有所提升,趨於穩定。
在人說:魏忠賢的撐權,延長了明朝的壽命。而魏忠賢一死,一切死灰復燃,國力、經濟、軍事,一齊開始滑坡。所以崇禎身有感觸,目視殺魏忠賢前後的國家對比,能不後悔?所以在臨死前悲泣:″皆諸臣誤朕"。
-
15 # 德厚致遠
明朝的覆滅跟國庫空虛有關,崇禎繼位以後,首先清除了客魏集團,順勢取消了工商鹽鐵礦業稅,造成朝廷財政困難,經濟拮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錢困難難倒英雄漢,有了天災,無錢賑濟;流民造反,只剿不撫,農民起義不斷;抗擊清軍,缺少兵餉,引發邊關將士疑惑離心叛亂,袁崇煥就是因為解決缺餉引起的兵變而誤殺了毛文龍。
魏忠賢是熹宗朝大宦官,確實有其陰險的一面,專權跋扈,誅除異已,遍插黨羽,禍國殃民,更腐敗糜亂的是那些臣僚充當爪牙,助紂為虐,市井無賴作惡多端,塗炭生靈。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難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他也曾經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延弼,也曾拋開私怨積極推薦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國家,有些事還是講求原則的。
崇禎朱由檢繼位後,為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是為了報仇雪恨和獨掌大權,藉著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徹底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甚至擴大打擊面,懲治和法辦了其餘附屬黨徒,而這些人獻諛魏忠賢,只不過是在強權之下不得不隨意點綴而已,沒有根本敗政擾民問題,而這些人亦被肅清,就等於斷了他們的前程,就會造成新的冤案,這也為大明的政治埋下隱患。
魏忠賢死後,崇禎起用了東林黨人,但在國內動盪、邊關危急的存亡之際,這些人只會擅長空談、治國乏術,而這些酸腐和無能之輩,不做實際工作,只會勾心鬥角,甚至貪汙賄賂,侵吞國庫,老百姓已是易子而食,民不聊生,他們還是對貧民敲骨吸髓、欺壓盤剝,官逼民反就會鋌而走險。
諸葛亮在《將苑》的為將八惡中指出:謀不能料是非,禮不能任賢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厄,智不能備未形,慮不能防微密,達不能舉所知,敗不能無怨謗,此謂之八惡也。這富足了不能濟危扶困,就是兩極分化,階級鬥爭的根源。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儘管崇禎勤儉節約、以身作則,可代表大地主丶大礦主丶大商業主等階層利益集團的稅收取消,又將沉重的賦稅負擔轉嫁到貧困的農民頭上,無異雪上加霜,落井下石。最終激化階級矛盾,激起貧民起義造反,加上天災與外患,經濟危機和天災人禍最終摧毀了大明王朝。
崇禎自縊前五天,崇禎搞得焦頭亂額,曾悔悟: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崇禎至死還是不明白,治國要的是良好的國策,要的是國家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保障和基本準則,把魏忠賢殺了,把稅收稅務沒了,厚葬魏忠賢有何用?
無謀國之略,無任人之術,無濟民之財,不亡才怪。
-
16 # 語文360
崇禎帝殺魏忠賢,是為整治明朝的宦官專政問題,加強皇帝的中央集權。
宦官專政對明朝的危害很大,是崇禎登基後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但魏忠賢的黨羽很多,不可能全部殺掉,對於明朝的政局穩定不利,而且當時農民起義,蒙古、遼東女真、北韓的局勢複雜,需要大明的朝局穩定。
所以崇禎帝為了穩定人心,在大明內憂外患的形勢下,整頓吏治,殺了魏忠賢等宦官,但厚葬了他。告訴其他朋黨,崇禎的改革只抓首惡,其他隨從不論,可以繼續給明朝皇帝效忠。
-
17 # 使用者13688672191
謝謝邀請,一點淺見。魏忠賢作為閹黨領袖,能成大勢,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正因為他權傾朝野,才引起崇禎帝的忌憚,故把他殺了。明朝亡國前,崇禎厚葬魏忠賢,確實看到身邊已無可用之人,才想起皇兄生前的遺言。有一種悔不當初的歉疚吧!其實,靠魏忠賢也未必能挽救明朝。理由:一是魏忠賢把持朝政多年,輔佐皇帝把萬曆以後的明朝治理的並不怎麼樣。崇禎接班時明朝已是個爛攤子。二是崇禎一朝也不是沒有人才俊傑。只是崇禎多疑成性,喜怒無常,文臣武將一有過失(有的還是冤枉的)就殺。搞得廟堂內外的大員們人心惶惶,誰還敢在他面前說真話?三是崇禎剛復自用,愛面子勝過愛江山,不知什麼時候該進退。明亡之前,崇禎完全有機會可以遷都南京,同時和滿清罷戰求和,騰岀手來集中力量對付李自成。但他不這麼幹,非得兩頭用兵,犯兵家大忌。最後,成了亡國之君。
-
18 # 策馬揚鞭天下唯我獨尊
充分說明大明實亡於崇禎也。明雖沉痾已久,但非奄奄一息。致使積重難返,內外交困,非閹黨所為,亦非東林黨所致。忠奸不為所用,軍政難有所出;薄情寡恩,志大才疏。天下亂政弄權者,實崇禎一人。李闖攻入京城,獨承恩與其赴死,可悲亦可恨也!
-
19 # 天行健5562
沒有忠賢,崇禎籌不到經費了!
-
20 # 小小小牛魔大大王
因為皇帝發現。有蛋的比沒蛋的更操蛋!也他媽更扯蛋!!
回覆列表
說起魏忠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宦官謀權,陰險毒辣,無惡不作的一面,甚至大明江山的垮臺與他有著脫不了的干係。殊不知,他當權期間對當時的大明王朝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最起碼對皇上衷心,為朝廷辦事 。
明朝末年,朝廷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動亂四起,面臨著千瘡百孔的危機局面,再加上皇帝不理朝政,導致東林黨爭嚴重,形成大量文官集團,爭權奪利。等到天啟年間,政權體系幾近瓦解,文官集團勾結商賈,吞併搶奪農民土地,導致大量農民逃離祖籍,也有一部分為了生存而被迫成為盜賊,使明朝的治安環境嚴重惡化。而天啟皇帝年紀尚輕,貪玩於木匠手工藝,把一切事務交由魏忠賢來處理。
魏忠賢取得了皇上的信任以後獲封九千歲,意思就是皇帝之下,萬人之上。然而,魏忠賢也不是一個草包,他只是內監,不屬於任何派系,有事向皇上稟報,不理會任何文官集團的拉攏。因此他大力鎮壓文官集團,也把有能力的人派去駐守邊關,對抗胡人。當然他也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罷了。魏忠賢上臺後殺掉了貪贓枉法,爭權奪利,兼併農民土地的領頭文官集團,使朝廷恢復平靜,同時也改善了整個大明王朝的治安環境。他為朝廷收了大量賦稅,充實了國庫,也使邊關一度安寧。
但是崇禎上臺殺死了魏忠賢以後,文官集團又興起,而且農民起義不斷,邊關遭胡人多次入侵,大明江山面臨垮臺。因此崇禎死之前認識到魏忠賢對大明的衷心,雖是閹人,但是總比當時的文官集團靠譜,所以派人重新厚葬魏忠賢為他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