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一年級,男孩,可能比較內向,沒有小夥伴。有時跟他聊天,感覺他孤獨,不知道該怎麼開導他。
9
回覆列表
  • 1 # 承SY

    寶寶都是需要引導的,寶媽要多鼓勵自己的寶寶,不管是在學習、生活上,哪怕是很小的事情,讓寶寶意識到自己很棒。同時鼓勵寶寶多和周圍的小朋友一起玩,教會寶寶學會分享,等 小寶寶 慢慢的融入到 小夥伴 後性格肯定會開朗起來的。

    多帶他出去玩,找各種不同型別的小朋友跟他玩,那應該有適合他的朋友,讓他願意開口和其他人交流.

    以下是個人見解,希望有所幫助。如果教育得當,內向只是一個階段,而且內向也有好處,他可以比外向的孩子更專注,和更多時間更深入的思考,當然一味的內向也會阻礙個人的發展。 孩子之所以內向,是因為社交經驗不多,不能駕馭人情世故,不知所措,或者加上沒有長處,沒有自信心,所以開導之初,我覺得應該先要培養個人的素養,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尋探他有什麼愛好和興趣,對應的加以培養,發揚成為他的長處,這便是他交際活動的籌碼和底氣之一。

    其次,交際也看與誰交往,注意孩子周圍相處的環境,擇友而處,好的朋友可以讓他們互相促進,所謂“近朱者赤”,如果周圍一群無理想不上進的孩子,那外向的孩子是不是更危險呢。

    再次,內向是在初中時候基本定性,很難改變本性,但是後天成熟了之後,這些都不是問題,很多有成就的人小時候都是內向的人。不用刻意的改變他,內向有內向的好處,外向有外向的歸宿,各有所用,當然過度內向是不好的,但過度內向說明他的認識還不夠深,思想境界還不到。

    所以只需培養孩子的能力,豐富知識。 內向是人成長的一個階段,有的人開始內向成熟後卻諳熟交際,有的人開始外向後來卻鬱郁內向。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內向的現狀,一,增加他的知識、豐富思想開闊視野。二、培養特長和自信,三再輔以交際的鍛鍊和技巧學習。 這三點足以。

  • 2 # 蘭怡C

    首先要找到孩子內向的原因:

    1:家庭和睦嗎?一般家庭不和睦的孩子會內向,平時家長對孩子是批評指責的還是鼓勵讚揚的不一樣的態度孩子的性格就會不一樣,父母的性格是怎麼樣的,如果是不開朗那麼自身去改變引導孩子,孩子都是環境的產物。

    2:家長陪孩子的時間多嗎,還是孩子被冷落了,總之找出孩子內向的原因在對症下藥。

  • 3 # 波150666791

    有些孩子膽小,不愛說話,平時不太敢與太活躍的孩子一起玩,不適應集體生活,找不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首先,家長多和孩子溝通,鼓勵他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害怕,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太強勢,平時鼓勵他主動和其他同學說話,問好再見簡單的開始。其次,和老師多溝通,最好安排一個性格比較活潑的同學做同桌,讓他受到感染,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上課時主動發言等。最後,家長要多與其他同學家長交流,平時多聯絡,帶動自己的孩子,因為家長比較熟的話,孩子們會感到一種安全感,願意交流。

  • 4 # 似火青春1

    先說一個案例吧。

    我接觸過一個孩子,小姑娘三歲了害怕和別的孩子玩,總覺得別的孩子會打她,欺負她。所以她更願意自己玩。究其原因,原來是小姑娘是爺爺奶奶帶,由於爺爺奶奶過於擔心自己的小孫女會被別的孩子欺負,就總是阻止小孫女和別的小朋友玩,總是告訴孩子他們會打你,欺負你。久而久之小姑娘被耳濡目染就也有了這樣的防禦心理,乾脆不和別的孩子交流。

    看到這裡,我想很多孩子的“內向”“膽小”“沒朋友”可能和我們家長有很大的原因。我聽過太多剛剛進入集體活動小朋友被爸爸媽媽貼上“膽小”的標籤。其實我在和他們的交往中發展這些孩子並不是“膽小”只是因為他們剛進去一個新的環境有些不適應,當我和他們一起交往後,他們很樂意和別的小朋友交往,有時候只是需要我們幫孩子找到那個橄欖枝。

    所以,孩子內向,沒朋友。我們要先給孩子一個安全感,然後給孩子一個橄欖枝,鼓勵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交往。有時候的引導需要我們成人扮演一個孩子,和他們一起嬉戲引導他們認識,引導他們一起合作,成為朋友。切記不要逼孩子進去到孩子群體,並因此給孩子貼標籤。

  • 5 # 育兒奶爸

    有一個小男孩三歲的時候還不會講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曾帶他去醫院檢查,幸好他並不是。

    後來這個小男孩總算開口說話了,但是說得很不流利,每一句話都必須經過吃力但認真的思考。

    在他念小學和中學時,由於舉止緩慢,不愛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有些老師甚至公開說他:“你長大後肯定不會成器。”而且還因為怕他在課堂上會影響其他學生,竟想把他趕出校門。

    一天,父親帶他到郊外散心。父親指著兩棵樹說:“你知道那是兩棵什麼樹嗎?”

    他遲鈍地搖搖頭:“不知道。”

    父親說:“高的叫沙巴,矮的叫冷杉。你覺得哪棵樹更珍貴?”

    小男孩想了想說:“應該是沙巴樹吧,你瞧,它長得那麼高大。”

    “錯!”父親說,

    “長得快,木質一定疏鬆。長得慢,木質堅硬,才珍貴呢。而且,貪長的樹很難成材,你別看沙巴樹現在長得快,三年之後就不長了,很少有沙巴樹能長得超過十米。冷杉卻不同,別看它長得慢,但它始終如一地堅持生長。而且,它的壽命極長,活上萬年都不成問題。”

    說著,父親把他領到古冷杉面前,這棵直插雲霄的千年古樹至今仍然生機勃勃。

    小男孩仰著頭,若有所思地說:“爸爸,你是想讓我做一棵樹,做一棵雖然長得慢但是永不放棄的冷杉樹,對不對?”父親滿意地點了點頭。

    也許你曾經聽說過這個故事,也猜到了他是誰。

    是的,這個小男孩就是愛因斯坦

    他曾說過:“即便是性格最溫和的人,如果他想進入可以認知和思考的世界,那他一定會逃離個人生活。”

    人們總是不看好內向的孩子

    心理學家榮格把人分為內向型外向型兩種型別,他認為,一個人本能的力量傾向於外部環境,就是外向型的人,反之,本能的力量傾向於自己,就是內向型的人。

    外向型的人,重視外部世界,愛好社交、活躍、開朗、自信、勇於進取,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很感興趣,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

    內向型的人,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善內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賞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

    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兼有外向性和內向性。榮格也認為,沒有純粹的內向型的人或者外向型的人,只有在特定場合下,由於情境的影響,某一種狀態佔優勢。

    內向型和外向型,是天生的,後天很難改變,而且二者之間並沒有優劣之分,也不需要改變。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內向的孩子看起來似乎並沒有什麼優勢。

    他們羞怯、膽小,不善於表現。特別是在幼兒園裡,這個沒辦法靠發明和成績來吸引老師注意力的階段,人們往往偏愛那些外向的孩子。

    因此很多父母都覺得,外向的孩子善於交際、熱情主動,將來更容易成功。

    對於內向的孩子,我們便會想盡辦法去改變他們。

    但是,內向的孩子真的需要改變嗎?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不要想著徹底改變他

    目前美國一本暢銷書叫做《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作者蘇珊.凱恩列提到,全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內向者。也就是說,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內向的人。

    她還列舉了許多內向的成功人士:“雖然,他們常常被貼上‘安靜’的標籤,但我們必須承認,他們為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梵·高的向日葵到個人電腦的發明等等。”

    如果他們不幸被強制改變成外向的人,這個世界會少了許多天才,多出許多“病人”。

    關於內向的孩子,

    爸媽們最擔心的問題主要有這幾個方面:

    1不愛打招呼

    人們常常讚揚那些見人熱情,主動問好的孩子:“這小孩嘴巴甜的不得了,真是討人喜歡。”

    確實,見到叔叔阿姨會問好的孩子很自然地就讓人喜歡。

    然而,內向的孩子並不是不會打招呼,他只是不太愛和陌生的人打招呼,而且他打招呼的方式可能不是大聲問好,而是微笑點頭。

    再說,並非每個孩子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喜歡,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愛他喜歡他,或者是身邊一些熟悉的叔叔阿姨喜歡,這樣又有何不可。

    2不會交朋友

    這點爸媽更不需要擔心,內向的人並不是交不到朋友,他只是比較慢熱,而且他可能更傾向於結交知心朋友,這個過程會很慢卻也很值得。

    3在學習和工作中會吃虧

    在很多場合,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善於表現自己,看起來似乎更容易成功。

    只是,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場短暫的面試。

    我們只能說外向和內向的人,都會在一些方面取得優勢,各自適合的工作也不相同。

    如果家人和老師當著孩子的面,給孩子貼上各種“膽小”、“內向”等標籤,孩子就會暗示自己:我是膽小的,我是內向的,我是不對的、不好的,我需要改正......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變得開朗、外向、熱情、大方......這些希望哪怕沒有說出口,敏感的內向孩子也能從父母對外向孩子的羨慕中感受到,他會因為自己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而自責。

    長此以往,孩子如何還能自信?

    他們喜歡獨處卻並非孤單寂寞,話少也不意味著他們與人的溝通程度就會淺薄。

    我們要知道,越是簡單、專注、持續,越是能夠在一個領域裡脫穎而出,只要孩子沒有出現嚴重的溝通障礙,我們可以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內向的孩子。

    所以有問題的並非內向的人格特點,而是社會對內向人格特點的偏見。

    有人說,外向的人可能統治世界?

    但是內向的人創造世界。

    有很多人,他們內向、安靜而穩重,卻給這個世界帶來了諸多改變。

    林肯的內向領導學一直是許多研究者的研究課題。——林肯

    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老婆是一個內向和藹的女人,但對於爭取人權的部分,她可一點也不退縮。——愛蓮娜·羅斯福

    他曾說過:「你可以以溫柔的方式來撼動世界」。他利用非暴力行動對掌權者的抗議,讓全世界的人都為他喝采。——甘地

    “我喜歡獨處,喜歡和我的狗一起 散步 ,一起欣賞樹木、花朵、天空……如果給我機會讓我從週六晚上獨自一人待到週一早晨,我會很開心。”——奧黛麗·赫本

    當這位內向的微軟創辦人被問到怎麼在外向的世界成功時,他說內向的人可以花好幾天去想一個棘手的問題,並強迫自己想出領域的最邊緣處在哪,並能閱讀任何能為自己帶來好處的文章。不過還是得學習外向的人的處世方式,並僱用外向人士,才能讓公司的想法傳播到全世界。——比爾·蓋茲

    當巴菲特開始創業時,他參加了戴爾‧卡內基 (Dale Carnegie) 的 「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研討會,因為他並不是天生的商人。——華倫·巴菲特

    身為臉書的創辦人,馬克被目前擔任臉書營運長的夥伴雪柔·桑德伯格 (Sheryl Sandberg) 如此形容:「他既害羞又內向,對於不認識他的人來說,他可能不是位暖男,但其實他是。」——馬克·扎克伯格

    當《哈利波特》的點子出現在羅琳腦袋裡時,當時她正在旅行中,手邊並沒有筆可以讓她記下來,她為此表示:「我真的太害羞了,連跟別人借一隻筆都不敢開口…」

    我們總以為這些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的名人,要生活在眾人的關注下,一定都得是十分外向、喜愛社交的派對人,但他們其實只是一個專注於自己事情的內向者。

    內向的孩子需要什麼養分?

    內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納

    只要父母認可自己的孩子,其他人的看法又有什麼關係?

    但是,如果連父母也無法接受他的性格,強制地去改變他,只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內向的孩子本身就不善於表達,受到傷害後也只會默默在心裡難受,長期下去必然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所以父母應該及時瞭解孩子心裡的想法,幫他把不好的情緒發洩出來。

    同時父母也要給予他一些寬容和理解

    不要覺得害羞和不愛打招呼是丟人的行為,因為我們生孩子不是為了讓他來給咱爭面子的。不要為了外人的一句“這孩子沒禮貌”,而選擇跟那人站在一邊去傷害我們的孩子。

    而我們要做的是適應他的節奏,允許他慢慢來。

    請相信內向的孩子也有其過人之處,雖然他們的外表看起來很悶,但卻有一個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END-

  • 6 # 心理諮詢師趙迪

    首先我們要知道,小孩子就是從獨自遊戲到平行遊戲到江湖遊戲的過程,還是比較小的時候,傾向於獨立遊戲,也沒有什麼問題。

    其實我們要知道人的性格傾向本來就有偏外向和偏內向,這可能與遺傳和家庭教養有關,內向或外向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說不希望孩子太極端。

    千萬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兒,見人就說我們家孩子膽小內向,也不要逼著孩子,硬要他和小朋友一起玩,這樣孩子會更覺得沒有安全感。

    可以幫他找幾個經常一起玩兒的小夥伴兒,在家也多唸叨唸叨那些小孩兒,讓他對他們產生興趣,另外自己也先主動和別的小朋友或別的家長一起玩兒,孩子就會跟隨你。

  • 7 # Yn寶貝

    有些孩子比較膽小,內向,不愛說話,父母就比較頭疼,因為在社會上,能夠良好溝通,應付各種場合自如的人更容易吃的開。那我們應怎樣開導?第一,閱讀,父母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從出生開始,父母就要擔當父母的責任,時時給孩子講故事,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不需要理解什麼,最起碼腦子裡有詞。父母以身作則,形成閱讀的氛圍。

    第二,交流,多和孩子交流,多讓孩子跟同齡人交流,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交到了朋友,其實就是一項技能。

    第三,參加活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見識見識,走出去才能對世界有新的認識。

    第四,興趣愛好,培養孩子一項表演性的興趣愛好,比如唱歌,跳舞,主持等等。每一次表演就是為他自己儲備下的良好經驗,沒有人天生不怯場,不害怕,見識的多了自然就放鬆了。

    第五,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有思想的個體,不要輕易打擊他提出的任何建議和想法,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儘量讓他有自己獨立做事的空間。孩子性格主要因父母,家庭環境等因素形成,一定要多鼓勵,積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女明星算不上美女,卻長在你的審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