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蝶侵梅
-
2 # 止水廬
歷史久遠,真實史料有限,很多疑問也就只能塵封了。
蜀漢對關羽出兵北伐的戰略意圖和戰略目標是什麼並不清晰。是戰術試探、還是隻攻取襄陽,是想拿下整個南陽,還是意圖直搗黃龍?
既然北伐,蜀漢為何不進行統籌部署?是否要沿江而下給予支援?劉封孟達如何策應?張飛魏延有沒有襲擾?要不要聯合孫權共同出兵?盟友之間如何配合,戰後利益如何分割?
這些都不曾見史書提及,只說關羽偏師北伐,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考慮遷都。既然這麼厲害,為何又兵力不濟抽調荊州守軍?
或許是漢中之戰後川蜀必須休養,或許是關羽立功心切、驕矜大意,欲獨領風騷。但劉備、關羽、諸葛、張飛都是人中龍鳳,我們能想到的他們豈能不知?到底真實原因是什麼不得而知。
從表象看,關羽以一支偏師對抗一國,一時戰術勝利掩蓋了種種戰略問題,一招不慎導致滿盤皆輸,最終失敗也是必然的。
-
3 # 自己的暖陽
嚴重戰略失誤。
諸葛亮隆中對就說過,聯吳抗曹應該作為劉備軍事集團的基本國策,當然,劉備和孫權之間也有矛盾,矛盾的焦點就是荊州。
劉備南下取川,留關羽鎮守荊州,一防曹操,二防孫權。曹劉孫三家,軍事實力應該是劉備集團最弱,劉備在西川實力尚未穩固,漢中又被曹操拿下,關羽的荊州應該採取戰略守勢,堅守才是王道。
面對南陽叛亂帶來的機會,關羽在後方沒有穩固的情況下,進擊襄陽,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連曹操都要考慮是否遷都以避其銳。
過剛易折,過滿易損。關羽拿不下樊城,而呂蒙卻已下了荊州。
關羽敗走麥城,父子皆亡。
至今令人唏噓。
-
4 # 北方獨狼666
戰略錯誤。從《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看,諸葛亮要求關羽東聯東吳,北拒曹操。關羽剛愎自用,看似英勇的單刀赴會,一句解氣的“虎女安能嫁犬子”,卻搞壞了與孫吳的關係。後方不穩的情況下,冒然進軍,結果腹背受敵,以至麥城之敗。
-
5 # 劉駿律師
蜀漢敗就敗在關羽的這次擅動。完全是其不顧大局的個人行動。打破了劉備當時大好的戰略態勢,所以劉備到死都沒有給關羽上諡號。
-
6 # 又見小李vlog
我覺得蜀國的戰略並沒有錯.但前提是與東吳聯合,關羽沒有處理好與東吳的關係,這也是他陷入腹背受敵的主要原因.
劉備在取漢中之後,過於樂觀,可以說關羽出兵攻魏應該是蜀漢政權的既定方針,當然也有牽制曹魏的作用.
荊州是富饒之地,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蜀漢丟了荊州實際上就已經失去了問鼎中原的機會,如果荊洲不丟,北伐的方向必在荊州,因為劉備在取漢中後,西川得到了安全保障,易守難攻,可以投入較小的兵力而守住,就可以把大批兵力集中於東線.荊州富饒人口多,在東漢末年,戰亂較少,民生被破壞地不嚴重,可以為蜀漢提供充足的物資和兵源.
-
7 # 隱居黃山
2013考古成果顯
司馬懿章也發現
臥龍寓居已不見,
襄陽多次把城遷。
現襄陽城是陰宅,
劉表族墳裡面埋,
對照陰宅找臥龍,
亮家不在古隆中。
-
8 # 大胖子爸爸
關羽北上是戰略錯誤,儘管他符合劉備的“北擊曹操”的整體戰略,但是他沒有做到“東和孫權”才導致了後方空虛造成的大患。
為什麼說關羽沒有“東和孫權”其一,關羽在鎮守荊州的時候,孫權無數次的派人來索要荊州,並且索要荊州的人都進入到了西川境內,要到了劉備跟前,但是最後關羽還是沒有給,這雖然符合劉備的心思的,但是這也無形當中讓孫權更加記恨關羽。
其二,孫權在關羽鎮守荊州之時,孫權想要與關羽和親拉攏關羽,但是關羽放言“虎女安嫁犬子呼”,這一句話直接打了孫權的連,人家孫權好歹也是一國之主,多少人都盼著與他和親呢,而關羽還這麼說,所以這樣是非常大孫權臉的,讓孫權非常的沒面子。
其三,關羽在北擊曹操的過程中,既沒有與孫權簽下盟約,也沒有告知孫權,並且幾乎把兵力全都調出了成,這明顯就是看不起孫權,無形當中就是在告訴孫權,我即便是拔兵都調走,你也不敢打我。試問,一個君主受到這樣的侮辱會不來攻打關羽嗎,儘管關羽在出兵前屢次的試探呂蒙,但這也是說明,他只是懼怕呂蒙,而根本沒把孫權放在眼裡。
第四,他沒有告知周邊的城鎮,協助關羽注意荊州安全。
這也是關羽的性格使然在關羽的為官生涯中,是以傲慢著稱的,儘管關羽對手下計程車兵非常的友好,但是關羽對周圍的同僚是非常的不友好的,除了劉備、張飛、趙雲和諸葛亮,幾乎關羽誰也看不起,這也就造成了他在為難當中,沒有人過來搭救的原因,因為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如果沒有人員過來求救,相鄰的城市是根本不會知道他那裡所發生的事的。
-
9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關羽的失敗被殺和荊州的失守,是戰略失誤而不是戰術失誤。
如果僅僅是戰術失誤只會造成部分損失,而不會導致荊州失守的。
儘管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曾指出待時機有利時,分別從西川與荊州兩路進軍中原,先滅曹操後平天下。
可是計劃是死的,形勢卻是瞬息萬變的。
關羽的戰略失誤之一在於:沒有做到東和孫權,至使孫權因被其激怒,且又貪圖荊州土地,而趁虛在關羽背後發動突襲,端了關羽的根本之地。
關羽的戰略失誤之二在於:沒有執行北拒曹操的命令,而不顧東吳的窺伺,抽空了荊州守軍,主動向曹操發起了進攻!
而在當時,劉備剛剛奪取西川和漢中,根基還不穩。而孫權則對荊州念念不忘,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機會!而曹操雖有赤壁之戰的失敗,又在和劉備爭奪漢中時敗下陣來,但是其實力猶存,根基尚在!仍然是曹、孫、劉三家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
而且別看劉備打得比較順手,曹操似乎是頂不住了,中原彷彿唾手可得!但是實力對比的差距,決定了劉備不可能如願以償!
因此關羽最應該做的是:儲存實力,結好孫權。發展力量,抗拒曹操。然後待劉備將兩川與荊州的力量整合完畢後,再尋找機會討伐曹操。
但是關羽過於心切,完全不顧曹操實力猶存,東吳磨刀嚯嚯的現實!為了爭奪曹操佔據的戰略要地,而冒險出擊!當然也不能排除關羽有為劉備,減輕西線戰略壓力,對曹操進行牽制,以便為劉備爭取整合兩川時間的考慮!
不過卻由於關羽這一敗,引出了荊州失守,關羽被東,孫劉反目,劉備慘敗給東吳的後果!致使劉備從勢力發展的頂峰上跌落下來,從而白白斷送了大好的發展形勢!
從此以後劉備集團的勢力,便被完全禁固於蜀地,從而失去了與東吳和曹魏爭奪天下的實力!(荊州可以不僅補給人力與物力,而且還可以為劉備集團的北伐,提供另一條出擊路線!)
導致出現:諸葛亮明知北伐難以成功,但卻因不伐曹魏也難以久安,因此又不得不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被動局面!最後因力量對比懸殊,出擊路徑單一,後勤保障不力,終於還是功敗垂成!
-
10 # 新刀城主
任何戰爭事先預判都是未知數,只有結束了才知道結果,戰場上,戰爭因各種因素轉向千變萬化,把握時機,才是最重要的!
-
11 # 託土屯山
主要是"驕橫自大,剛腹自用",政治眼光短淺。
史料記載,陳壽評曰:"關羽剛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陸遜評曰:"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
首先是他的剛腹自用。由於他性格自大,不善採納部下謀士的建議,自以為然,屢次受措與潰敗。當時他手下有位謀士叫王甫,這人以忠心和善於上諫為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關羽身邊雖有這樣一個人,還是落得悲慘的結局。
當年,每次到了關健節眼上,作為專職謀士,王甫他沒少給關羽諫言進計,這些建議的取捨,又都關乎關羽每次的重要轉折點。其中一次,王甫察覺到呂蒙的危險性,給關羽建議讓其在荊州修建烽火臺以加強防守,這次關羽算是聽從了他的建議。隨後王甫又給關羽建議,想讓關羽調換荊州都督人選,重用潘俊。這次他沒聽從,沒能引起重視,陳壽在《三國志》之中如此評價潘俊,"潘俊公,清割斷,……皆節概梗梗,有大丈夫格業"。後來這個沒得到啟用的的潘俊,卻被孫權親往求賢,委以重用,為孫權籌謀劃策,平定叛亂,抑制豪強,獲得吳國上下尊重,後官拜太常,該人又在利益的驅使下,還將蜀軍佈局重要情報獻給了孫權,給後來的蜀國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試想,當時如果這樣的人能被我所用,人盡其才,那將會又是另外一種局面了。在荊州丟掉後,關羽無耐,退至麥城,在準備撤出時,他將王甫和周倉留下來鎮守此地,臨走時,王甫還不忘給出建議,讓關羽在撤時走大路,可關羽在此時認為走大路容易暴露行綜,於是走小路。在這最後一次至關重要的選擇上,關羽還是選錯了,不出王甫所料,這些小路上出現了大量的伏兵,關羽也就此被抓,最後的一線生機,嘎然恢滅,只不過英雄又怎肯"過江東?"
後來被孫權割下首級給王甫看,以此震攝,王甫在悲痛之下,為表忠心就地而自殺。
回頭看,當時關羽如能善聽別人意見,荊州不會失守,人也不會那麼短命的。
其次 ,內部傲視將領,忽略團隊建設,搞孤家寡人的唯我獨尊主義。王夫之批評劉備說:"關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於敗亡,昭烈之驕也,私之也,非將將之道也" 。意思是說,關羽作戰打仗是一位兼次文武,雄烈過人的好將領,但會因為手下人而失敗死亡。其英勇而壯烈即可應得驕傲,但夲質是自私的,這不是核心領導人所應有的素質要求。
南郡太守麋芳(劉備的小舅子) 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 ,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當時看,糜芳是劉備的老婆的哥哥,也算是心腹,關羽和糜芳事實上是一、二把手的關係。兩人素來不合,關羽從一開始就看不起這糜芳,關羽出身家境貧寒,他非常痛恨那些家境好的官員,認為他們身體沒能得到艱苦的鍛造,沒力氣又十分驕氣,上不了戰場拼殺,另加糜芳從小讀書,有知識,劉備讓他待在荊州,關羽非常不服。他認為,只有大丈夫那樣的人,才配當太守。糜芳留在南郡後總感到關羽對他管的太多,而糜芳喜歡與相似身份的同事與朋友去酒樓瀟灑聊天,放縱一番,可是關羽,幾次命令各位太守不準去那些地方,否則軍法從事,糜芳對此規定非常不滿意。久而久之,矛盾越積越深。有一次,第二天準備出戰,並擬由糜芳、博士仁為先鋒,其二人半夜飲酒於帳中,不慎引發軍營大火,關羽得知將二人扭抓問罪處罰,並降級調任 , 讓他們分別管理江陵和公安 。當時王甫積極建議讓其在前線待罪立功,不能用這樣的人,擔任如此關建崗位的要職,但關羽並沒引起重視,麻木不仁。當時,關羽多從城防方面考慮,總覺公安為堅城,江陵更由關羽主持修築,南北二城相連,可謂固若金湯。昔日,呂蒙率大軍零陵邊郡,太守郝普猶堅守一月,萬無一失,今江陵、公安之堅,非零陵可比,若呂蒙頓兵堅城之下,關羽馳援,內外夾擊,其下場實大高而不妙。關羽能坦然北伐,所倚正在於此,對此自信的連守將是誰都不重要了。但後來看,關羽出兵北伐,糜芳、公安守將士仁負責供給軍需,積怨既久,二人忿恨之餘,不免消極怠工。關羽在前線志得滿意,不加思索,隨意丟了一句:"還,當治之"。這話雖短,確意重泰山,這就成為了糜芳和士仁叛變投懷東吳的崔化劑。卻使自己走向了"不歸路"。
顯然,由於他的唯我獨尊的狂傲性格,麻卑大意,疏離了人際關係,打斷了集團組織的有效連結,得不到通力合作,結果嚴重破壞了集團的戰略"使命"的完成,所謂"初心"也就必定成為了泡影。
因此說,一個集團的最高長官,內部關係脆弱,孤傲自大,是事業失敗的關健。
再次是拒婚辱使,處事僵硬,政治眼光短淺。"孫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此次求婚,是由魯肅出謀而為,顯然,這是一場政治聯姻,但,卻不被關羽明察,他就是不幹,瞧不起魯蕭,也瞧不起東吳,高傲辱使,他早早把東合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忘在了腦後,為此也動搖了與吳聯盟的基礎。為北伐進軍埋下了最大的"禍根",留下了可怕的後患。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關羽苦心經營十餘年的荊州防線傾刻間士崩瓦解,北伐軍落入了前狼後虎的絕境。關羽雖率部全力回救,臨近江陵,卻得到了糜芳獻城的噩耗,關羽軍傾刻陷入了孤懸敵後,補給斷絕的死地。就這樣關羽步上了項羽的後塵,只能在四面楚歌聲中,實現了最後的悲壯。古人云:"惜哉矣!"
-
12 # 登攀
《三國演義》中,關羽北上進軍,直接導致了他敗走麥城,被俘被殺,威震華夏的一代英豪無奈地結束了他英勇忠義的一生。
老話說,謀定而後動。我們反思此事,歸根到底應該說,這是戰略上的錯誤。
一,從當時的局勢來看,劉備剛剛進位漢中王。雖然大局初定,可喜可賀,隨之而來的卻是危機重重:曹操方面,一看到奏表,立馬震怒——你竟敢自立為王,先斬後奏,要出兵征討劉備;孫吳集團呢,本來劉備久借荊州不還,就對他有成見。現在曹操要興兵,他們也是虎視眈眈,想著藉機撈點油水,最好把荊州奪回來。在這個節骨眼兒上,作為軍師,諸葛亮應該怎麼做呢?聯吳抗曹——就像赤壁之戰時候一樣,聯合東吳,共拒曹操,曹操不敢輕動,則危機可解。可諸葛亮卻下達了“令關羽取樊城”的軍令,把東吳甩在了一邊。這是錯誤的決策。這個責任諸葛亮應該負。
二,關羽自身的問題——孤傲,輕敵,對大局認識不夠。孫權一聽曹操要發兵,為了保險起見,立刻派諸葛瑾到荊州,說要和關羽聯姻。如果此事能成,他們也會和關羽,劉備共抗曹操。只可惜關羽看不起人家,還說難聽的話——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而且還想殺人。這就直接導致孫劉兩家聯手抗曹的可能成為泡影。這裡,關羽要負責任。
總之,是戰略上的錯誤,導致了後來戰爭最終的失敗。結果是重要的,過程暫且在此不提。
面對東吳對荊州的虎視眈眈和劉備在西北的勝利,關羽作出戰略安排無有不妥。也符合諸葛亮的戰略要求“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為何會失敗呢?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中,關羽出兵北上進攻魏國,是諸葛亮在隆中就規劃好的大戰略,也就是戰況到一定程度後,派一位將軍北伐,大事可定,但是規劃是規劃,得看時候。當前關羽所佔的荊州本身就不穩固,東吳多次討要。因為劉備在西北戰場上的勝利。一下子激起了關羽的興奮點。關羽決定與劉備的西北戰場遙相呼應向曹魏發動鉗型攻擊。
許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在變化著的。魏國就是利用蜀吳在荊州上的矛盾,向吳求援,吳也看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向蜀國進軍。斬殺了關羽,討回了荊州。平常說得好,關羽大意失荊州,卻實是如此。
大戰略也要看時間點,大戰略也是可以去削,和改變的。後來,魏,蜀,吳,三國穩定了下來,蜀國是最弱的,這個時候原先的戰略就要改變,現在國家緊要的就是養精蓄銳,而不是諸葛亮那樣,以弱擊強。主動向比自己強的魏國發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