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橘子愛健身
-
2 # 蜥蜴小哥有話說
怎樣看待華人過年的熱度下降的問題?是啊,該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這恐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這恐怕也不是一句話和幾句話就能夠說明白的問題。
按常理說,如今過年家家戶戶吃的差嗎?大人小孩穿的差嗎?答案是,都不差!比起六、七十年代過年時的物質生活真的不知要好多少倍,甚至幾十倍。想一想那個時候過年,大人小孩能換一套新衣服,買一掛一百響的‘’小炮上‘’,再就是年三十吃上那麼一頓餃子,剩下的年飯就是什麼凍饅頭、麵條之類的就不錯了,過了年初三好吃的也吃沒有了,新衣服也都下身了等著明年穿,其實說白了也就是這個年就算過完了。然而卻那個時候過年為什麼能充滿快樂和幸福呢?我至今還在尋找答案。
可如今的過年卻不知怎麼了?誰都不愁吃喝,誰都不愁穿戴,可是過年的熱情和心裡卻一年不如一年。這不是一個人和幾個人的共性認識,這是當今華人的一種普遍認識和現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華人過年熱情下降的問題呢?蜥蜴小哥認為主要有這麼三點:
其一、某些媒體導向出了問題。由於過分的渲染西方國家的節日,使大部分年輕人在不瞭解中國年節和風土人情的情況下,用充滿好奇和過分的心裡去熱衷於西方的節日。比如: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再加上一些商家為了追逐商業利潤竟過度渲染西方的一些節日。蜥蜴小哥發現,就在今年的12月24日、25日、26日三天裡,某些電視購物依然厚著臉皮打著‘’聖誕節‘’的幌子,在不斷地兜售商品,這不能不說是個‘’恬不知恥‘’的行為,為了一己私利,公然和國家唱反調。
其二、老年人群體的不斷擴大,或多或少地影響了過年的熱情,這是‘’過年熱情下降‘’的根本問題。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六、七十年代過年基本都是老婆孩子在一起,儘管物質生活不豐富,但是精神生活卻是圓滿和快樂的。那麼現在是什麼情況呢?現在是每家每戶的子女基本都是離開了父母在外地打拼,生活和工作很忙,也就是逢年過節能回家看看,然後又是各奔東西。這樣緊張、繁忙的生活和工作,又有多少心思能過好這個年呢!
其三、風俗習慣受到了猛烈撞擊。有一點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貼對子、放鞭炮和祭祖。然而隨著國家對環境的治理和監管,這些過年的熱鬧‘’儀式‘’將被逐步的被取締和禁止,這不能不說是對華人過年潑上的一盆‘’冷水‘’,熱從何來?
其四、節日文化在逐步消失。記得六、七十年代每逢過年,大街小巷裡的秧歌隊走了一波來一波。如今這些節日文化已經漸漸地消失了。接踵而來的‘’聖誕老人‘’、五顏六色的‘’聖誕樹‘’和‘’面相猙獰‘’的‘’萬聖節‘’以及玫瑰花香濺四溢的‘’情人節‘’。
眾所周知,中國年需要的是家裡家外熱熱鬧鬧;中國年需要的滿街滿房的大紅大紫;中國年需要的屋裡屋外的開心笑聲和充滿喜氣的祝福。
中國年的傳統包裝正被一層層的剝掉‘、廢棄,而洋節的絢麗包裝正在撞擊著中國年的赤身裸體,這不值得沉思嗎?
-
3 # 書香墨韻
華人對過年的熱情度在下降,換句話說也就是所謂的年味越來越淡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過去生活條件艱苦,人們都是勒緊褲腰帶在過日子,平時捨不得吃穿,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捨得添置新衣新鞋,準備豐盛的食物迎接新春,自然就格外重視。
如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每天都跟過年一樣,華人自然對過年的熱度在下降。這就好比天天吃山珍海味也有膩的一天,當原本過年才能享受禮遇變得稀鬆平常之後,自然而然就不再渴望過年了。
二、科技改變生活方式
隨著移動互聯的普及,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足不出戶就盡知天下事,影片聊天更是顛覆了傳統的走親訪友。
而且隨著5G技術的普及,影片聊天的方式會更加令人期待,說不定一接通對方會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出現。原來需要春節才能拜訪和聯絡的親友平時就能互訴衷腸。
三、生活節奏太快
對上班族來講,過年確實沒有什麼值得期待的。七天的假期少的可憐,如果旅途較遠,時間都花在路上了。尤其對於剛上班還沒有積蓄的人來說,過年簡直就是在過“劫”。
-
4 # 笨笨潮爺1
現在人對過年的熱情度是大大下降了。主要原因是現在的人們生活水平確實提高了,以前只有過年才能吃的美食,現在平時都能隨便買得到。平時只是兩三個菜,還沒有油水。平時很少買肉的,除非家裡來客人,供匠人,或者插田開秧門,開始打稻,吃新米,過節(端午,中秋)才去買一點肉的。只有過年,殺年豬。自己家留一點肉,留下腸肚心肺肚貨,豬頭豬腳之類,其餘也是賣的。儘管這樣比平時豐盛多了。
過年的熱鬧,放鞭炮,守歲,平時沒有的零食,瓜子,花生,炒豆子,米糖,芝麻糖,臘月底便開始籌辦了。五香雞蛋,稱為元寶。每家都會備有百把個五香蛋。我們這兒,家家會做米粉粑,秈米的,糯米的,秈米的稱為粑,糯米的稱為糰子。還有糯米做的湯丸,元宵,用水浸泡,可以吃很長時間。家家做米糖,糖是米熬的,糯米最佳,出糖率高。炒炒米,用飯甑蒸糯米飯,曬乾,加沙子炒。米糖是炒米拌上糖稀,攪拌均勻,盛在木盆裡,用木杵實。然後刀切。油炸麵粉的小扎,等等。特別是小孩,這些不是過年很難嚐到的零食,臘月底到春節的正月,基本上可以任意吃了。年一過,這些零食吃完,就得等春節了。“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其實大人也盼過年的。
平時在商場,菜市場,零售店,炒貨店,這些零食,一年賣到頭。什麼時候想吃,就可以買來吃。瓜子,花生,還有炒板栗,松子,杏仁,開心果,等,應有盡有。不再是隻有過年才能吃到的零食。米粉粑,麻餈,發糕,甚至於粽子,都有農村的高手會家,自己家做的拿到市場上賣,還很搶手呢。飯桌上的菜,現在講究素食,油葷菜少了。有時招待家中來客的菜,一點不比以前過春節的菜差。有過之無不及,不說招待去飯店了。這就使得大人,小孩對過年失去了興趣,不再有對過年的迫切盼過年的感覺了。
過年,亦稱年關,三十春聯一貼上,要債的不上門。有人家早早貼上了春聯,就是這個原因。給小孩的壓歲錢,行情看漲,從幾角錢到如今的上百元了。準備紅包得早早就作打算,這項人情開支也己經不小。人情往來,年前的送禮,春節正月的拜年,這個人情禮,對一些收入不多的家庭來說,己經成為了負擔。每年臘月返鄉的大軍,揣著一年辛苦掙下的一點錢,一個年一過,就會用得精光,風光不了一個月。等等等等,人們不是盼過年,而是怕過年。怕歸怕,年還是得過。年年難過年年過。當然上面說的這些人,總體上應該說不多。不說洩氣話了,希望每個家庭開開心心過大年,喜氣洋洋迎春節!
-
5 # 尉衛
沒了爆竹聲少了辭舊迎新的感愛,
廟會的叫賣又似搶錢的開年,
老天爺很少再年節裡為我們灑雪,
年畫春聯全上了店商的平臺,
氣氛何在?!一年又一年冷清的年關…
-
6 # 不會ABC
改革開放以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國家相繼出臺了各項優惠政策和扶貧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畢竟過去生活普遍艱苦,辛辛苦苦幹了一年,全家人都盼著過春節,能有新衣服穿,能有肉吃,能有白麵膜吃都已經知足了。那時到處都能見到要飯的,現在人們的生活比起過去,每天像過年甚至比過年生活還要好,所以現在的人過年過節就感覺不到迫切感,熱情度自然而然的就沒那麼高漲了。
-
7 # 玉樹臨風54581398
在計劃經濟匱乏的年代,一年到頭就吃那麼一天的好東西,且又有新衣服穿,不管男女老少,不論城裡鄉里,萬眾一心想過好年。
-
8 # 都市賢翁
生存壓力太大,錢太難掙。今天有錢不代表明天有錢。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是過去老話,進人倫享受天倫是人生之本。兒女要上學,父母要養老,左鄰右舍要往來,哪裡都需要錢。沒掙到錢,無顏見江東父老。
-
9 # 小灰灰108897891
以前過年串門發個1塊兩塊紅包好開心,現在發個1-200塊紅包都拿不出手,攀比心太強了。去年回老家,一共發了2萬多紅包,老人200,小孩100,發得❤️都碎了半個村子都是親戚,搞死人
-
10 # 徐魯閱讀
1.無所求。幼年過年進入臘月家家採購過年食材,炸丸子炸豆腐炸藕盒,烙餅蒸饃好不忙活,宰豬殺羊且為樂。現在過年就想吃清淡的,平時想吃什麼有什麼,有何求。
2.親戚家庭差距大。過年走親訪友,你家唱罷我登場,一場酒來喝的天翻地覆。以前家家戶戶情況都差不多,貧富差距不大。現在呢,親戚見面大多數會有攀比現象和炫耀。親戚不再親,走親訪友成為流水的形式,不再掏心窩交流。
3.假期。以前在農村提前一月就準備,城裡人很多老家都在農村,單位放假比較重視,提前回家。現在呢,都年30了還要上班,初一開始又要值班,沒有過年氛圍和心情,也就沒什麼意思了。
總結:年味會越來越淡,但是會出現新的過年形式,不再是吃吃喝喝,可以出去旅遊過年,自己家湊一起吃個團圓飯。平平淡淡就好。以往過年熱鬧為團圓,現如今平淡是真非煩惱。
-
11 # 福樂25
人情淡了,串門拜年祝福的少了。鞭炮不讓放了,那種歡樂熱鬧的氣氛沒了。壓力大了,過年感覺是一種消費,帶來的是心累!
-
12 # Wang15351
我從來也沒有把過年當回事,小的時候是盼著過年,有壓歲錢,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成年後過年是盼著所有的家人朋友聚會,過年的目的不一樣,所以期望值也就不一樣,可是盡幾年的人情世故又有了變化, 親朋好友的聚會,味道也變了,朋友聚會是在一起攀比,誰有錢,誰的車子是名牌的?誰住的房子是多少面積?誰穿的是名牌帶的是名錶?這一切都是炫耀的根源,誰的孩子有出息?誰的孫子更乖?長的更好看,學習成績多麼多麼的好,考的分數有多少?不管什麼樣的聚會,都是拿著手機微信互相炫耀,看圖片,就連親人之間的聚會,兄弟姊妹之間的聚會,也是這種味道,甚至有些個家庭的家宴聚會,因為喝酒還會導致兄弟姊妹之間互相撕扯,所以說現在聚會沒意思了,年味兒也就沒意思了,前些年還等著年三十看下春晚,這兩年春晚也沒有意思了,春晚總是那幾個熟悉的面孔,常年在那個舞臺上霸臺,尤其是蔡明呀,潘長江呀,這一類的人實在是讓人看著難受,所以春晚我也不看了,總之,由於時代的發展,富足的生活,資訊化的社會讓人們對任何事情都沒有了那麼多的新鮮感,人與人之間的親情也沒有過去那麼純樸,這一切的一切,對春節還有那麼多的熱情嗎?我相信這種感覺不是我一個人是這麼想的吧?
-
13 # 乾絲萬縷123
不是華人對過年熱情度下降了,而是被逼無奈,沒得選擇,首先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上了工作崗位,春節就那麼幾天假,還要拜訪與聚會這就很忙了,玩的時間沒有,原本的傳統誤樂沒吋間搞,其次,鞭炮禮花也不給放,大大降低了原本濃濃的年味,所謂的爆竹聲中一歲除已成記憶,還有這安全、那環保等總之現在年味淡了不是華人熱情度,而是高層設計不合理造成的。
-
14 # 昔米西
當下,網路,從七歲孩童至八十歲老叟,都在玩智慧手機,這是痴迷,痴迷程度掩蓋了親人相逢的機會,過年氣分淡,是與現在生活水準高有關係,想吃啥,有美團,網購中斷了一買一賣的趣味,但是,現代人仍迷戀網購,所以春節探親,糖果,給老人買的衣物,都靠網購,以後的春節習俗,不會似從前那樣,鞭炮聲聲,街麵店鋪關門,街道上人會稀少許多。
-
15 # 小草中的小草
人們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掙錢再掙錢上了。人情更多的體現在利益關係上,真假難辨。沒有真情的交流只有乏味!
-
16 # 使用者6331425624726
簡而言之,生活壓力太大,首先須求生存,沒時間精力顧及理想追求;看不到希望,再怎麼努力也是徒勞,無奈無力無助!
回覆列表
在華裔人口超過百萬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春節從不缺乏喜慶氣息。大年初一一大早,華人聚居區的大小商鋪外總會響起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不用問,肯定是身披綵緞的獅子踏著鏗鏘鼓點,精神抖擻、搖頭擺尾地前來賀春。這時,店主人要是不趕緊掏出一個大大的紅包,上下騰挪的獅子們就會忙個沒完沒了。圍觀者的叫好聲、鼓掌聲足以淹沒整條街道。此情此景,彷彿讓人穿越到電影《黃飛鴻》時代。 海外移民固守傳統習俗原貌的天性,令華人春節在異鄉多了幾分古風古韻。 美國華人歡慶春節,往往在不經意間承載了華夏子孫許多歷史記憶。以舞獅為例,美國華人的舞獅團體眾多,但幾乎都以“醒獅隊”自稱,表演時會有專人高高挑起一個旗幡,寫明每支“醒獅隊”的家鄉。在遙遠的異國他鄉,100多年來,無論是春節迎新、婚禮慶典,還是開張納福、慶祝遊行,熱熱鬧鬧、吹吹打打的場面就這樣糅雜著一份濃濃的鄉戀,而“醒獅”二字更是不言自明地承載著一個悠長的“中國夢”。近30年來,隨著中國的和平發展與經濟騰飛,自豪、驕傲、榮耀已漸漸成為海外華人臉上的經典表情,美國華人的春節也日益吸引其他族裔的關注,成為整個社會共同慶祝、共享喜悅的節日。如今,在享譽美國西部、有著130多年曆史的春節品牌——洛杉磯中國城“金龍大遊行”隊伍中,洋鼓洋號組成的方陣早已不再是稀客,而頂著瓜皮帽、身披大紅襖的“童男童女”,也不再僅限於華裔子弟。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的一大特點便是節日眾多,但像春節這樣影響力由某個民族內部迅速向其他族群延展的例子,歷史上好像還不多見。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亞裔移民比例的增加、華人聰明才智贏得的尊重,無疑都是春節更具輻射力的源頭活水。 前幾天,在洛杉磯近郊歷史文化名城帕薩迪納參加春節活動時,我問一些觀眾為什麼在眾多節日之後還有“餘力”參與華人的春節?“節日帶來歡樂,而歡樂永遠也不嫌多。”一位中年白人這樣回答。而他正上小學、一身唐裝打扮的女兒接過話茬:“我想知道今年的代表動物又換成哪一種呀。” 父女倆的話語不禁讓我回想起大學時代文學老師的一段話:外國文學的魅力在於它能讓你感受人類文化的共同價值,又能彌補本民族所不具備的視角。從深層角度看,無論是華人過洋節,還是外華人過春節,大概都像欣賞外國文學一般,在追尋節日歡快與喜慶的同時,又在尋覓著一條自己熟悉的文化所不具備的路徑。在外國小朋友眼中,春節意味著換了一種新的動物形象;而在有著更為複雜思維的成人眼中,春節又意味著什麼呢?對於任何存有文化自覺的民族來說,挖掘民族節日的深層意蘊,並呈現給世界,恐怕是讓民族節日為人熟悉、為人喜愛的重要功課之一。 相信能夠帶著一分理解去參與體驗中國年歡樂喜慶的外國朋友,一定會越來越多!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