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創詩詞德春
-
2 # 使用者鄭春明
這是個人修養問題,知識廣博或經歷閱廣即可達到:處變不驚,處之泰然的境界,另外則是一個人的秉性,即膽大無畏!
-
3 # 瘋哥哥l
突然發生意外,不會驚慌;無緣無故地被人冤枉或指責,也不會憤怒而不受控制。
做一個真豪傑什麼是真豪傑?別人說你兩句,罵你兩聲,你上去就把他弄死,這樣的肯定不是真豪傑,這叫匹夫之勇。真正的豪傑就是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受胯下之辱,也無所謂。荊軻刺秦王,荊軻這樣的其實也不能算真正的大豪傑,只能算是小豪傑。像劉邦那樣的,能忍會忍,最後能併吞天下,才算是真正的大豪傑。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
不逞一時之勇,要會審時度勢,當忍則忍,並且不失其志,積蓄力量,然後再一擊必中,這樣的才是真豪傑。
真豪傑還是不要隻身犯險,懂得保護自己。
大丈夫能屈能伸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肯定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逆境的時候更多。矢志不渝,在該儲蓄力量的時候就屈著,即便受到一些委屈該忍也忍著。但是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有一個一定的追求,這也叫矢志不渝,相信終歸會有所突破的。
韓信受胯下之辱,劉邦退出咸陽,朱元璋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這些都是能屈能伸的表現。
蘇軾《留侯論》這是蘇軾《留侯論》裡的一句話。留候是誰,就是張良。
蘇軾根據《史記·留侯世家》所記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證了“忍小忿而就大謀”、“養其全鋒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這裡面有很多戰略方面的事情,是個人的發展戰略,也可以作為國家的戰略。
-
4 # 五枚師太
這句話表面的意思是:遇到突發情況毫不驚慌,無緣無故的被他人施加侮辱,也不動怒。
出自蘇軾的《留候論》首段,此段原句是這樣的: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段落大意是:古時候的豪傑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所不能容忍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就會拔劍而起,挺身上前搏鬥,這不算是真正的勇士。
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發情況毫不驚慌;無緣無故受別人施加的侮辱也不動怒,因為他們胸懷大志,目標高遠。
對於古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個人認為時也,非也!
古人矛盾的兩面性此句原意是為了歌頌古之成大事者,都能忍辱負重,最終成就一番偉業;但對於“忍”和“辱”,不同時代,對它們的理解不同。
的確,歷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透過自己的忍辱,最後翻身做主的事蹟;比如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等等。
但也有人透過反抗“侮辱“,最後改換天地;比如陳勝吳廣、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那個不是因受不了朝廷欺壓侮辱,最終拿起武器成就大道。
今人現代化的“忍辱”觀念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當家做主、人性自由的觀念深入骨髓;正所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十倍辱回“,有時候領導罵你,恐怕也敢撂挑子走人。
互尊互重是人們和平相處的前提,這個時代的忍辱負重大多體現在個人的逆境成長中;很多出自寒門、身份卑微的人,在成長的路上也不得不忍受別人的嫌棄、謾罵等等,但這一切從另外角度來看,卻是能強大他們心裡素質的源泉。
最後,每個人的所處的環境、接受的教育不同,導致對外界呈現不同的反應;有人會受之,有人抗之,有人會受不了離開;這一切在乎於人,看你想要的是什麼,要宏圖事業,就需要忍住別人的打擊,默默努力;要安安穩穩,就遠離這刀光劍影的是是非非。
-
5 # 朗讀者老湯
“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句話出自蘇軾的《留侯論》,我們知道,蘇軾,也就是人們熟知的蘇東坡,“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的一位文學家,更是當時的文學流派豪放派的扛鼎之士。
而這篇《留侯論》,也堪稱其豪放派的代表作。“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則是出自這篇文章的第一段。
咱們引用一下,第一段是這樣的: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單是從這一段,不知道您是否感覺到一股大氣魄撲面而來呢?這一段其實說的是“什麼是真英雄”,具體到這句話的含義——真正的英豪,遇見大事不驚慌,莫名其妙受到別人挑釁侮辱的時候,也不會憤怒。
接下來,咱們把這來兩句話分開說一下:
一、卒然臨之而不驚
這句話其實說的就是“沉穩”二字,所謂“每逢大事需靜氣”,又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都是這個意思。
那麼,這該怎麼做到呢?具體到儒家,那就是“養氣”,孟子就曾說過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真正的處變不驚,來自於之前的精神砥礪,來自於自己對局勢的清晰認知,對事態的運籌帷幄,也就是說,真正有“底氣”,故而“不驚”。
二、無故加之而不怒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我本沒有過錯,但是別人卻硬要挑釁我,羞辱我,這難道不令人憤怒嗎?但為什麼真正的英豪,卻不會輕易被激怒呢?
那麼我想,第一個原因還是來自於咱們解析的第一句話“卒然臨之而不驚”,我的底蘊強大,故而言行沉穩,一言一行皆符合君子之道。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真正的英豪,眼光夠遠,格局夠大。為了長遠的目標,可以忍受一些小人的挑釁侮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不忍則亂大謀”。在儒家經典《大學》開篇中,就有這樣的一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說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真英豪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說以經過考慮得失,可以忍受一時的羞辱,而謀大局。
以上就是我關於“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理解,只是從儒家的角度來解析的,有不到之處,請諸位指正。
-
6 # 一靈獨覺
這是對人心境的一種表述。境界之不同表現為之不同。我們可以用維度解釋就更加清晰了。三維看二維,就像二維看一維。
-
7 # 曼聲閱讀
因為:名句就是名句,它在今天仍有價值和意義。它對在生活裡遇事就發怒的、零容忍度的人,很有借鑑作用。
1 蘇軾《留侯論》這句話是蘇軾《留侯論》的句子,原文是: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意思是:一般人遇到不能忍受的問題,被侮辱,總是拔劍而起,挺身相鬥,這不算勇。真正的英雄豪傑,一定有過人之處,其中一個就是:突然之間面臨意外而不驚慌,無故加與他屈辱不平而不憤怒,是因為他的抱負遠大,志向高遠。
然後,蘇軾用圯上老人以一次次早起、撿鞋來磨鍊張良的忍功,培養了張良的忍耐力,分析了史上因能忍而成王,不能忍而失敗的例子,張良輔助劉邦得勝和項羽勝敗的原因,闡述了能忍對成就理想和事業的巨大作用。
2 忍就是先學會受委屈今天這句“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就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必備的條件之一了,而且是重要的條件。對欲成大事者的作用蘇軾已說過了,我就說說平常人吧。
生活中,愉快的生活、良好的人際關係都需要忍。而“忍”最關鍵一點就是要先學會受委屈。
“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忍,伸容易,舒服;屈不易,忍字心上一把刀。生活裡,無論是大丈夫還是小女子,都要該屈的時候就要屈,力求人與人之間和諧快樂。
實際上,你所受委屈多半來自親朋好友,你忍的是他們。能忍的、能受委屈的人都是善解人意,理解他人的人。
3 怎樣學忍
現實中的“圯上老人”只能是你自己,怎樣磨練自己,有忍耐力、有容人之心,就你自己了,但文章裡有一句話可以給我們借鑑:
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也就是:在對方發怒的時候,你要避開,不可冒進,要避其怒氣的鋒芒,之後有話好好說,矛盾就會輕易解決,也不會破壞你們關係。避其鋒芒就是忍的關鍵,他人發怒時你不要跟著發怒!
能不能磨鍊成忍,就要看你改變自己的決心有多大。大決心大改變,小決心小改變,沒決心不改變。
最後:沒有人不懂忍耐,但很少人能做到忍耐。因為,忍耐是對自我的改變和磨礪。一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這是個很硬的功夫。如果你下不了改變自己的決心,就永遠不能忍耐。永遠怒氣衝衝,拼儘自己所有的力氣,最終還是一敗塗地。 -
8 # 精彩在路上f
給你講個故事吧:
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蘇東坡先生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故事。他是一個在家學佛的居士,有一次,他在禮佛的過程中突發靈感,就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稽首”是禮拜的意思,“天中天”是指佛,“毫光”是指佛的慈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而這個“八風”是指什麼呢?就是指“利衰譭譽,稱譏苦樂”。也就是無論別人稱讚我還是譏諷我,無論是別人毀謗我,還是給我很好的名聲,無論我是處於上升時期,還是處於下降時期,無論是在苦中,還是樂中,我都不為這些外境所動,保持著一種如如不動的平和心態。
這種境界誰做到了呢?實際上是佛做到了。他說“端坐紫金蓮”,就是看到佛像端坐在紫色的蓮花之上。這句詩雖然蘇東坡是稱讚佛,實際上他是覺得自己也做到了“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他寫了這首詩之後,越看越覺得境界好,越掂量越得意,於是就派自己的童子把這首詩送給廬山歸宗寺的佛印禪師,讓他給看一下。禪師在河對面的廬山,為了見他就必須要渡過江去。在童子送信的過程中,蘇東坡自己就在想:“哎呀,不知道這個禪師會怎麼樣誇獎我的詩,我這首詩寫得太有意境了。”
可是禪師看了之後,沒有說什麼話,只是在上面寫了兩個字,然後交給童子讓他拿回去。蘇東坡左等右等,心裡非常的焦急,看到童子之後就迫不及待地問:“禪師看了我的詩之後,對我的詩有什麼好的評價嗎?”結果這個童子說:“禪師什麼話都沒說,只是在信紙上批了兩個字,讓我給你帶回來。”蘇東坡馬上把信封開啟,看到上面寫了兩個字“放屁”。蘇東坡一看怒火中燒,他覺得這個禪師理解不了我的境界也就罷了,為什麼還這樣糟蹋我的詩呢!於是他不等天亮,連夜坐船渡過江去,要找禪師評理。
佛印禪師非常有智慧,他早就知道蘇東坡一定會來,於是他就故意對身邊的人說他今天不見客,謝絕任何的客人來訪。蘇東坡吃了一個閉門羹,就更加惱怒。
於是他也顧不上讀書人的風範,三步並作兩步就趕往方丈室,要找佛印禪師評理。他正要舉手叩門的時候,看到方丈室的門上貼著兩行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意思是說,你蘇東坡認為自己八風都吹不動,面對別人的稱讚、毀謗,你都不放在心上,結果我說了兩個字你就被打過江來,要跟我評理了。蘇東坡一看覺得很慚愧,自己是能說不能行,也就是說能夠體會到這個境界,但是自己卻不能夠在生活中去實行。
所以,不驚、不怒只有如來菩薩才能做到,我等凡夫俗子只能把它作為人生的一個方向去尋求,但也別可以追求,會很累且沒有什麼太大的效果……
-
9 # 淡意心寧
這句話,原文出自蘇東坡的《留候論》。我就用我現代人的看法說一下我的理解。
猝然臨之而不驚
一個有膽量有氣魄的人遇到大事是會做到處變不驚臨危不懼的。在大事面前能沉的住氣,不慌不亂。
無故加之而不怒
決定一個人遇到事情的處理方式。現實中小人真是無處不在的,面對小人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任它雨打風吹,我自巋然不動”。
“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懼”。能做到這兩點,定能成大事也。
回覆列表
出自蘇東坡《留侯論》
含義: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無緣無故侵犯他也不動怒
順便給出留侯論原文:
古人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巳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事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哉?其身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人事,故曰:“孺於可教也。”留侯論譯文:
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節操。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時會碰上無法忍受的事情。一個人受到侮辱,拔劍而起,挺身上前搏鬥,這並不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種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無緣無故侵犯他也不動怒。為什麼能夠這樣呢?因為他胸懷大志,目標高遠啊。
張良從橋上老人手裡得到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但是,誰知那不是秦朝時的一位隱士出來試探他?看那老人用來暗示的意思,都是聖賢用來勸勉與警戒別人的道理。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當作神仙,真是把事情看偏了。再說,那老人的真正用意,並不在於送兵書。當時南韓已被滅亡,秦朝勢力極盛,秦王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志士,那種住在家裡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也數不清。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對於這種濫施淫威,也毫無辦法。凡是執法過分嚴厲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他的威勢是不可隨便憑藉的。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的氣憤,以他個人的力量,用一次猛砸來發洩怨恨,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真是間不容髮,危險極了!大富大貴的人,是不肯死在盜賊手裡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裡太不值得。張良有超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的深謀遠慮,反去學習用荊軻、聶政的手段,僅僅僥倖所以沒有死掉,這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痛惜的。所以那老人故意粗暴傲慢地侮辱他,如果他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憑這點而成就大功業,所以到最後,老人說:“這個年輕人可以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