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朔漠風塵

    這是宋元間詩人方回的《後秋思五言五首》其中一首,全詩:

    詩與風騷迫,文兼史漢長。

    半山非不爾,僻學汴梁亡。

    先解釋前兩句:詩,指詩歌。風騷,指《詩經》和《楚辭》。文,指文章。史漢:指《史記》和《漢書》。詩句意思:詩成就和《詩經》和《楚辭》接近,文章兼得《史記》和《漢書》之長。總的意思是文學成就高,很博學。

    再解釋後兩句:半山:指王安石。不爾:不如此。僻學:未能博學,見聞寡陋。汴梁:北宋東京汴梁。詩句意思是:王安石不是不如此,並不是因為(王安石)孤陋寡聞,不博學而導致宋朝的滅亡。這裡有一個歷史知識,就是北宋滅亡的真正原因並不是王安石變法失敗導致的,而是朝廷內部黨爭等一系列原因導致北宋滅亡的,這裡不贅述。

    詩人方回想透過這首詩表達自己懷才不遇、有志無時的思想感情。時任嚴州知府的方回在元兵到時望風迎降,又任建德路總管,不久又罷官,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為生,以至老死。

  • 2 # 詩詞曲裡讀中國

    感謝提問,分享一些個人觀點~

    “半山非不爾,僻學汴梁亡”兩句出自元代詩人方回詩作《後秋思五言五首》。全文如下:

    《後秋思五言五首》【元】方回詩與風騷迫,文兼史漢長。半山非不爾,僻學汴梁亡。一、理解詩詞表面的意思先看看前兩句:詩與風騷迫,文兼史漢長。

    “風騷”就是《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的並稱,它們同被視為中國詩歌發展的源流,這裡代指詩詞的最高成就。

    迫,接近的意思。

    史漢即指《史記》和《漢書》。

    前兩句的意思是:我寫的詩跟《國風》《離騷》很接近了,寫的文章兼有《史記》和《漢書》的風采。

    是的,這是作者方回的自誇。

    再看後兩句:半山非不爾,僻學汴梁亡。

    “半山”指王安石,因為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

    “汴梁”,元朝至明朝初期把北宋的都城開封叫做“汴梁”,也就代指了北宋。

    後兩句的意思是:王安石則不是這樣的,他不好好學習,把北宋都整滅亡了。

    你沒聽錯,他覺得王安石不學無術,沒有才能,導致了北宋滅亡。言下之意,我方回學問這麼好,要是讓我來治理國家,宋就不會滅亡了。

    可見,這首詩是作者方回的反思與吶喊:為啥世界對我如此不公平,我這麼有才能的人卻得不到重用,而要用王安石這樣的不學無術之人呢?

    二、方回vs王安石

    總得評價,方回跟王安石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不說別的,今天有幾個人知道方回,又有多少人熟悉王安石?時間已經對兩人給出了評判!

    1.方回:騎牆的政治投機者。

    說方回是元代人其實不是特別準確,他其實出生於南宋,生活在元初。

    南宋理宗時登第,此時正是宋代有名的奸相賈似道當政時,方回寫了一首《梅花百詠》為他歌功頌德,等到賈似道衰敗之時,方回又狠狠的踩了一腳,寫出了“十可斬”的奏疏,這是方回小人之心的鐵證。因為這封奏疏,方回才成為了嚴州知州,可見方回是一個善於弄權之人。

    後來,元兵打來了,方回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為生,以至老死。

    2.王安石:德如壁立千仞,才如汪洋恣肆

    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界、政治家、文學家,位列唐宋八大家,論治國理政有“致君堯舜上”的韜略,論文學造詣令歐陽修等文學前輩也讚歎不已。

    從文學角度總觀王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而且,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

    當然,王安石也是一位爭議頗大的人物,有人讚譽他是千古一相,也有人詬病他是千古罪人,最關鍵的還是因為他的改革。

    王安石得到宋神宗的大力支援,銳意改革。改革涉及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比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等。其中,青苗法爭議最大。

    青苗法的主要內容是各地方政府囤積一定的糧食,當市面上糧價貴的時候就低價出售給農民,若市價低,就高價回收糧食,這有一些像現在我們政府的糧食保護價。

    農民可以在播種季節或者青黃不接的時候向政府借糧,等到有收成的時候加上一定的利息歸還給政府,這就有效地防止了高利貸對於農民的盤剝,地方政府也增加了收入。

    青苗法利國利民,但是卻嚴重地觸犯到了大地主的利益,所以從變法之初,王安石就遭受了極大的阻力,而這阻力的代表人物便是司馬光和神宗皇帝的母親高太后。

    最可悲的是,連當時的很多老百姓也不太贊同變法。

    魯迅先生說:“華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這就是民眾的心態,不喜歡變化,所以,即便是能給他們帶來好處的王安石新政也不能被大家理解,因為大家習慣了舊的東西。

    然而王安石不為所動,喊出了“天變不足懼、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畏”的誓言,堅定不移地推行這項利國利民的政策。

    也正是由於王安石和改革派的努力,神宗朝的新政取得了廣泛的成效,改革16年之後的元豐年間,朝廷府庫充盈,可以支撐20年的財政開支,對外戰爭中,北宋收復了2000多公里的國土,這是唐朝中期以後就失守的國土第一次迴歸中原王朝。

    所以,無論是從文學上,還是功績上,方回跟王安石比,都無法望其項背。但是他卻說出了這樣的話,可見這個人真的是無恥到了極點。

    這也告訴我們,認清自己是多麼重要。

    最後,用中國著名新聞工作者鄧拓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越是沒有本領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 3 # 老街味道

    “半山非不爾,僻學汴梁亡”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

    前言

    “半山非不爾,僻學汴梁亡”出自宋末元初的詩人方回《後秋思五言五首》,原意是說王安石並不是不如此,但仍然因為見識不夠而令北宋滅亡。背後有自傷自憐之意。

    這一組詩一共五首,應該是方回晚年的作品。

    一、方回其人

    方回(1227~1305),字萬里,宋元時期詩人、詩論家,宋理宗時期的進士,《四庫全書》中評價此人”尤巧詐可鄙“:

    初以梅花百詠媚賈似道,後似道勢敗,即迎合時局,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知嚴州元兵將至,倡為死封疆之說甚壯,既而不知所在,則巳迎降於三十里外矣,其居心尤巧詐可鄙。

    這個人在從政初期,諂媚賈似道,等人家勢敗有上書可斬。元兵南下時,他喊著要盡忠報國,但是沒等對方兵臨城下,他就出城投降去了。

    在元朝任建德路總管,後來罷官,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為生,以至老死。

    人,不算是什麼好人,他的這幾首五言絕句還是水準極高的。

    二、《後秋思五言五首》

    其一

    多病全然懶,微涼尚未寒。偶然無一事,蛛網雨中看。...

    年老多病,懶得活動,此時漸有秋涼但並沒有太寒冷。今天偶爾無事可做,在雨中看著蜘蛛網。

    這是組詩的第一首,說明作詩的情景,後面幾首開始了思索。

    其二

    詩老吾衰矣,秋風又颯然。黃花香五度,八十太公年。...

    秋風又起,如今的我詩風漸老,人也衰弱 。姜太公八十歲的時候,遇到周文王,開始了自己的事業,如今我在八十以後,又五度看見菊花開放了。

    意思是,今年我已經85歲了。

    方回的生卒年,一般認為是1227~1305年,大約78歲。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的不對,還是別人考證的有誤。

    其三

    黃陳今不作,天地少詩人。不是詩人少,詩人未必真。...

    黃庭堅與陳師道已經故去,如今詩人少了,其實不是詩人少,而是真正的好詩人少了。

    方回詩學江西詩派,江西詩派有一祖三宗之說,黃庭堅與陳師道是其中的兩位。

    其四

    略,見第三段

    其五

    五房十昆仲,獨許一身存。今日重陽日,登樓欲斷魂。...

    到了我們這一輩,五房有兄弟十人,如今只有我一個人還在世,今天又逢重陽日,登樓望遠有斷魂之感。

    三、半山非不爾,僻學汴梁亡

    這兩句出自第四首:

    詩與風騷迫,文兼史漢長。半山非不爾,僻學汴梁亡。...

    我的詩追慕詩經離騷,我的文章學習漢書史記的長處。可惜呀,雖有王安石一樣的文采和本領,又能如何呢,南宋還是滅亡了。

    半山,是指王安石,北宋的宰相王安石博聞強記,才能卓越。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富國強兵,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卻因為種種原因受到反對,很多百姓也沒有得利,最後變法失敗。很多人把北宋的滅亡,歸罪於王安石變法動了北宋的根基。

    半山非不爾,王安石並不是不這樣呀:詩與風騷迫,文兼史漢長。

    但是結果呢:僻學汴梁亡。

    僻學,指未能博學,見聞寡陋。看來詩文再好,也有短板,未必是治世的能臣。

    整首詩,即是嘆息王安石與北宋,也是嘆息自己與南宋的命運。

    結束語

    方回的《後秋思五言五首》,是在重陽日登高時做的一組絕句,有對於光陰流逝的感慨,也有對於朝代更迭的惋惜。

    從詩中感覺出,這似乎是一個歷經滄桑、曾經胸有大志的人,但是現實生活中,他卻是一個令人鄙夷、賣國求榮的小人。

    想一想為國捐軀的文天祥,想一想宋亡後隱居江湖的“櫻桃進士”蔣捷。方回就是筆硬骨軟的那一類文人吧。

  • 4 # 梧桐樹邊羽

    “半山非不爾,僻學汴梁亡”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

    這兩句詩出自元代詩人方回的《後秋思五言五首》之一。

    詩與風騷迫,文兼史漢長。

    半山非不爾,僻學汴梁亡。

    縱觀《後秋思五言五首》,都是比較老態的蕭瑟詞語,應該是作於方回晚年。方回這個人呢,是典型的的文高品低的人,是正宗給宋儒理學形象抹黑的人。他的詩走的是北宋末年“江西詩派”,推黃庭堅、陳師道為偶,在詩文和詩評上是有一定成就的。

    方回於南宋理宗時登第,為了結交權臣賈似道,寫了《梅花百詠》獻媚。後來賈似道在丁家洲大敗於元兵,群臣請誅,這個方回又衝在前面,上了“十可斬之疏”,典型地“趁人病,要人命”,並且因此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

    他的為人之道,就是見風使舵,投機鑽營,在世時已經為人所不齒。

    他為官也不地道。生在亂世,不說視死如歸,至少不要做得太討人厭。元軍未到時,方回牌坊立得可好了,一定與城共生死存亡。元軍一到,望風而降,並且當上了元朝的建德路總管。在國家大義面前,同樣地讓人鄙視。

    可他偏偏命很長,活了七八十歲,在《後秋思五言五首》中也有提到,兄弟十人全都不在了,剩下他一個人黯然神傷。

    華人看作品是帶有偏見的,這樣一個既無大義,也無人情的偽道學家,詩文寫得再好,也是會被有意忽略的。所以如今知道方回的人很少,更不要提他的作品了。

    而他這首詩裡面還恬不知恥地把自己和王安石作比較,認為自己的學問和王安石差不多了,只是也和王安石一樣,生不逢時罷了。

    王安石的熙寧變法在當時的震動是非常大的,而且由於保守派的攻擊、汙衊,變法直接為北宋的衰亡背了黑鍋。我們今天當然知道這一切的原委,但是當時的老百姓和文人,哪怕是皇帝,都不可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北宋到南宋,王安石的變法一直被文人們口誅筆伐,甚至把他醜化成獾子精,投胎下凡就是專門來禍亂人間的。

    但即便如此,對於王安石的學問和詩文,沒有任何人敢說一個不字。而且即使熙寧變法客觀上加劇了社會矛盾,讓北宋的終局提早到來,但是王安石的心正,這是所有人,包括他的政敵都認同的——而這一點,正是方回所缺乏的,而且還不自知。

    我們來看方回這首五言怎麼寫的。

    “詩與風騷迫”,第二字為仄,尾字為仄,所以這是一首仄起不入韻的五言絕句,押平水韻“七陽”部。全詩平仄嚴合,用字考究。這正是江西詩派的特色。具體平仄格式因為有文章專欄講述,這裡就不詳解了。

    “詩與風騷迫”是什麼意思呢?迫,這裡是接近的意思。風騷,自然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指代《離騷》。我的詩啊,快趕得上上古《詩經》、《離騷》的水平了。

    這就是吹牛逼,反正寫詩嘛,自大一些無所謂。

    “文兼史漢長”。繼續吹。“史”指《史記》,“漢”指《漢書》。我的文采相容幷蓄了《史記》和《漢書》的長處。

    牛逼吹大發了,是不是就要考慮往回收收?所以第三句就轉了。

    “半山非不爾”。非,不是。不,不是。那麼否定的否定就是肯定。半山就是指王安石。王安石不就是這樣一個人物麼(詩與風騷迫,文兼史漢長)?

    這倒確實是的,王安石退休後的“半山體”算得上宋詩的頂峰,散文也是大家。用這兩句形容王安石,倒是並不為過。

    不過這關方回什麼事呢?

    “僻學汴梁亡”。“僻學”是孤陋寡聞,不博學的意思。這裡是說,即使王安石詩文寫得再好,學問卻不夠,胡改瞎改,導致了北宋的滅亡。那這就是一首批王安石的詩了?其實不止於此,批王安石,他不過是為了抬自己罷了。他認為自己的學問、詩文和王安石差不多,現在南宋也滅亡了,雖然自己無能為力地投降了,但是這種大學問家對天下大勢是無法抗衡的。

    詩外之意,一是把自己提高到王安石的水平,二是為自己被世人不齒的投降行為做開脫。你看你們那麼尊敬的王半山也無法改變、甚至加速了北宋的滅亡,這南宋朝廷要滅亡,我方回投降不投降,是改變不了大局的。

    不要認為這是過度揣摩,人心之惡,是儘可以不斷放低底線的。

    雖然他可能當時只是感嘆王安石,但是作為一個投降文人,為自己開脫,並且自視甚高的心態是絕對存在的。

    這裡還有個地方有意思,方回在這裡對開封的稱呼使用了“汴梁”。其實北宋時期的稱呼是“東京開封”,被金滅了之後,稱作“汴京”,後改為“南京開封府”。而蒙古人攻佔之後,沿用“南京路”稱呼,直到方回六十一歲那年,才改名“汴梁”。

    在這之後,方回還活了十幾年,可見這首詩是在六十以後寫的,其實用“汴京”或者“汴州”的話,“僻學汴京(州)亡”從發音上來說要比“卞梁亡”更清澈,用來寫王安石也相對更加準確。但是方回就是要用當時的“汴梁”這個稱呼,這無非體現了這個人對新朝規則的遵守和江西詩派對用詞的講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理解“機會給多了,別人不會覺得你善良,而會覺得你好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