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829639294

    主要是文化語言統一不了,特別是文化!不像我們中國民族、語言雖多,文化卻是統一的!我們中國分裂了幾百年後也能統一,就因為文化是統一的,近代中國周邊漢文化國家拋棄漢文化就是怕以後再被中國統一!

  • 2 # 銀河淘玉

    現代人的國家觀,也就是建國正不正,建國的合法性等基礎因素的認知,都是受起源自西歐的民族國家的影響,在歐洲就更是如此了。但什麼才是民族呢?從思想上說,那就是認同。從發展脈脈絡上講,那就是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生活習慣,語言習慣等等。現代歐洲國家,從歷史脈絡上來說,其實就是大大小小的部落發展而來。大部落是小部落擴張兼併,完成了整合後形成的。但部落數量千千萬。由於各種原因,總有一些部落沒有去擴張兼併,又沒有被擴張兼併整合,存留至今就成了小國家小民族。

  • 3 # 地圖看世界

    比利時行政區劃圖 比利時大區與社區劃分圖

    比利時無論是地理上還是文化上,都處於歐洲的十字路口。國土面積雖不大,但各具特色的旅遊景點遍佈全國。首都布魯塞爾不僅有聞名於世的滑鐵盧古戰場,也是歐洲聯盟的總部。因為南北語言差異,所以國家分化很嚴重,導致比利時人沒有統一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

    比利時的政治本身十分有意思,作為地處三強環伺的國家,他被周邊國家翻來覆去過好幾次,不僅法國、德國、荷蘭分別佔領過比利時,而且他也曾成為西班牙的屬地。一直到1830年才從荷蘭的控制下獨立出來,而第一位國王,來自德國。

    【三層行政區劃】

    自從比利時聯邦化後,政府結構更趨複雜。在聯邦政府以下根據語言族群而設立了三個社群,即荷語社群、法語社群以及德語社群;同時又設立了三個行政區,即瓦隆大區、弗拉芒大區和布魯塞爾大區。萬隆大區下轄瓦隆-布拉班特、埃諾、列日、盧森堡、那慕爾等5個省;弗拉芒大區下轄安特衛普、林堡、弗拉芒-布拉班特、東弗蘭德、西弗蘭德等5個省;布魯塞爾大區由19個自治體(含布魯塞爾市)組成。比利時憲法第194條明確規定其首都為布魯塞爾市。儘管布魯塞爾市才是正式的首都,但國家劃撥給首都的經費卻被所有19個自治體分享,且部分國家機構也位於其它18個自治體內。因此儘管名義上的比利時首都是布魯塞爾市,但實際上行使首都職能的卻是整個首都區(布魯塞爾大區)。

    社群和行政區互相覆蓋,分工明確。其中荷語社群政府和弗拉芒行政區政府合併為一個統一的弗拉芒政府;瓦隆行政區大部分對應法語社群,但東部邊疆地區為德語社群。

    聯邦政府:負責有關國家整體利益的事務。如外交、國防、經濟、社會福利、公共安全、運輸、通訊等

    社群政府:負責語言、文化和教育。如學校、圖書館、戲院等

    行政區政府:負責當地的土地與財產事務。如地域經濟、規劃、建屋、交通等,如一個在布魯塞爾的學校建築由布魯塞爾行政區政府管轄,但是學校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則由荷蘭語社群政府(如果學校教授的第一語言是荷蘭語)或法語社群政府(如果學校的第一語言是法語)負責。這是一個複雜但卻能被廣泛接受的舉措,以確保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

    【三種官方語言】

    由於比利時處於歐洲日爾曼語族與拉丁語族的分界線上,因此比利時國內兩種語言並存。其中說荷蘭語的主要集中於比利時北部的弗拉芒大區,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9%,說法語的則主要位於南部瓦隆大區和布魯塞爾首都大區,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1%。另外在瓦隆大區還有一小部分受官方承認的德語族群。

    比利時官方語言為荷蘭語、法語和德語。比利時北部弗拉芒地區主要講荷蘭語;南部瓦隆地區主要講法語;東部列日省的東部地區有講德語,不過數量非常少;首都布魯塞爾為法語和荷蘭語雙語區,但法語在實際使用中佔優勢。

    【王室來著德國】

    比利時原是西班牙、奧地利、荷蘭等其他大國的附屬領地,在1830年才立國。當年比利時獨立時,臨時國會向歐洲各地的王公貴族廣發英雄帖,邀請人擔任國王。最後國會選出了一位來自德國貴族“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 (House of Saxe-Coburg-Gotha) 的王子,成為了“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

    比利時原是西班牙、奧地利、荷蘭等其他大國的附屬領地,在1830年才立國。當年比利時獨利奧波德一世的孫子阿爾貝一世考慮到家族名“薩克森-科堡-哥達”太德國化,將家族名改為“比利時”(法文de Belgique)。沒錯,比利時國王是姓比利時的。

  • 4 # 犀牛按摩器材

    比利時王國,簡稱比利時,毗鄰歐洲西海岸的德國、荷蘭、法國和盧森堡。正是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19世紀歐洲大陸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之一。國民經濟十分發達,是世界十大商品進出口國之一。

    這麼富裕的國家為什麼要分裂?

    比利時內亂的原因是歷史問題的複雜性。因為這個國家毗鄰許多國家,但面積很小,沒有軍事實力。因此,稍不注意它就會被周邊國家吞併,成為其他國家的一部分。例如,西班牙和奧地利曾經統治過這塊土地。

    18世紀末,法華人再次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後,比利時成為荷蘭控遏制國的棋子。直到法國大革命爆發,天主教比利時人把荷蘭的新教統治者趕下臺,成為自己的主人。因此,比利時深受周邊國家的影響,使得其自身的分裂屬性更大。

    此外,比利時沒有統一的語言。在北部,靠近荷蘭,它使用弗拉芒語,這是一種荷蘭方言。在靠近法國的南部,它使用當地的瓦隆語,和法語非常相似。還有一塊從德國獲得的領土,人民講德語。因此,連統一的語言都沒有的比利時,過去的溝通時非常艱難,矛盾會越來越深,也很難不分裂。

    為了平衡各方面的關係,比利時政府需要擁有除國王和首相之外的兩個民族的半數席位。在瓦隆和佛蘭德,有一名教育部長和一名內政部長。原來的三個政黨變成了六個兩種語言的政黨。此外,全國廣播、電視和演講必須用兩種語言進行,一所大學也可以分為法語粗體和佛蘭芒語,有時為了避免麻煩,它會直接用英語代替。

    因此,雖然比利時面積不大,但其複雜的歷史最終導致了今天比利時多語種、多民族的現象,導致了他們之間缺乏親密關係。再加上溝通不暢,衝突越積越多,內部分裂越深是必然的結果。

  • 5 # 地理故事

    為什麼比利時那麼小的國家會鬧分裂?

    比利時一直存在分裂的可能,主要原因為由於語言、文化的差異,荷蘭分成了南北兩大部分。北部主要是說荷蘭語的弗拉芒人,親荷蘭;南部是講法語的瓦隆人,親法國。兩大部分之間長期相互對峙,關係緊張。

    那為什麼會造成這個局面呢?要從地理和歷史兩個方面來分析。

    (1)地理方面

    比利時地處歐洲大陸,周圍強權林立。從北開始,逆時針方向分別與荷蘭、法國、盧森堡、德國接壤,特別是荷蘭和法國曆史上就是歐洲大陸的強國。同時地處平原地帶,周圍無天險可利用進行有效的防禦,加之本身相對弱小,很容易被周圍強國進行文化戰爭侵略和文化輸出。

    (2)歷史方面

    比利時歷史上多次被不同的國家所佔領和統治。拿破崙時期,比利時被法國佔領,併入法國。拿破崙一世戰敗以後,又被荷蘭佔領,成為了荷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兩次世界大戰又被德意志帝國和納粹德國佔領。每一次被佔領都是對本國文化的洗牌和重塑,造成比利時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南北巨大,所使用的語言也都變的不同。荷蘭和法國的佔領統治,文化輸出就造成了比利時的南北分裂屬性。

    自19世紀以來,比利時就多次在英法列強的干預下產生南北分裂問題,只到今天還有不少聲音勸說北方弗拉芒語區劃歸到荷蘭,南部瓦隆區域劃歸到法國。

    比利時人自己也十分不團結,內訌不斷,這點在比利時男子足球國家隊上就可以得到體現。比利時國家隊實力超群,被稱為“紅魔”,但幾乎每次大賽都以內訌收場,很難取得預想的成績。

    2010年比利時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正式賦予南北兩區正式的自治權,首都布魯塞爾為聯邦轄地。南北兩個語區具有相同的全力,已經具有很大的自主權。

    綜上所述,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比利時南北形成了兩個語言不通、文化不通的大區,兩個大區關係緊張、相互對峙、不可調和,比利時隨時有一分為二的可能。

  • 6 # 巢州太傅

    比利時面積3.05萬平方公里,人口1142萬。這是多大的國家呢?中國海南省面積3.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900萬。這一比,比利時是不大。這麼小的歐洲國家和歐洲面積排前兩位的俄羅斯、烏克蘭一樣,也會鬧分裂。

    比利時是一個議會制君主聯邦國家,歷史上曾長期被法國和荷蘭統治,直到1830年才從荷蘭獨立出來。比利時全國分為三個大區:北部跟荷蘭接壤為弗拉芒大區、南部跟法國接壤的是瓦隆大區,以及首都布魯塞爾所在的首都大區。

    兩個族群各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弗拉芒大區的弗拉芒人是荷蘭親戚,佔總人口的58%,講荷語;、瓦隆大區的瓦隆人是法國親戚,占人口的41%,講法語。這就形成天然的民族、語言、文化隔閡,鬧分裂是在情理之中。比利時政府為此只好把荷語、法語都列為官方語言,雙方地位平等。下圖:弗拉芒人呼籲本族人從政府辭職

    下圖:瓦隆人舉著“國旗”要求獨立

    比利時沒有一個大的政黨是包括兩個族群的

    在政治生活中,比利時很奇怪,由於講荷語的與講法語的兩個民族族群生活地域完全分開,以致沒有一個包括這兩個族群的全國性的大政黨。大的政黨要麼是代表荷語族群的政黨,要麼是代表法語區的政黨。這些政黨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往往是以維護本族群的利益為先,從而也導致兩大族群漸行漸遠。

    兩個族群的經濟發展不平衡與反轉

    還有一點是促使兩個族群要分家的重要因素,就是兩者經濟發展不平衡與反轉。比利時是19世紀初歐洲大陸最早進行工業革命,並全面工業化的國家之一,這是以煤鐵資源發展起來的,而比利時煤鐵資源豐富的地區在法語區,這使得法語區的人相對富裕,進而看不起荷語區人。

    而到了20世紀後半葉,隨著比利時國內自然資源幾乎耗盡,80%的工農業原料靠進口,比利時開始貿易立國,外貿成為其經濟命脈,是世界十大商品進出口國之一,全國GDP的大約三分之二來自出口。

    這就讓北部荷語區特別是沿海地區佔盡了先機,他們透過發展航運、進口原材料加工再出口、對外直接投資、服務業等,使荷語區的經濟實力反超南部的法語區,這導致荷語區的人又看不起法語區的人了。

    時至今日,比利時政府一般都是多黨聯合執政,但政局不穩定因素無法去除,荷語區和法語區族群不時傳出要分家獨立的聲音。這兩個族群共處於比利時已有90年了,如果實在彼此不待見,學學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平分手,未嘗不可。

  • 7 # 海佑講史

    謝邀。比利時國土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人口數量1143萬(2020年),在我們中國看來,這可能確實是一個小國,面積只相當於中國一個地級市,人口數還沒有中國一些一線甚至二線城市多,但比利時在平均人口總數只有幾百萬的一眾歐洲國家中,還真不能算是一個小國。

    那麼比利時為什麼會鬧分裂呢?

    其實比利時一直鬧分裂,就是因為國內兩個南北大區不對付,一個是北方的弗拉芒大區,一個是南邊的瓦隆大區。

    比利時歷史上,曾先後被羅馬、法蘭克王國、荷蘭、普魯士統治過,從它所處的位置上我們也能看出來,處於法國、德國和荷蘭三國交界的地方。

    就比利時這塊地方來說,它的北方,也就是靠近荷蘭的弗拉芒大區,被荷蘭統治的時間更長,區域內通行荷蘭語,受荷蘭文化的影響更深;它的南方,也就是靠近法國的瓦隆大區,歷史上被法國統治的時間更長,區域內通行法語,受法國文化影響更深。

    而在兩者交界的地方,也就是中心的布魯塞爾大區,則是兩種文化和語言通用,當地不少站牌、路標等公共設施的文字,都同時用荷蘭語和法語標註,也算是一大奇觀。

    當然,比利時東邊還有一小塊地方,受德國影響比較深,通行德文和德語,但因為群體比較小,所以在比利時政壇上唱雙簧的,就是南北兩個大區。

    一個國家,卻有兩個通行不同文化語言的大區,兩者生活在一個屋簷下,自然會有不少的磕磕碰碰,互相看不順眼的,就像一對小兩口子,吵架吵多了,日子過不下去了,就會想要離婚。

    比利時鬧分裂,就是這兩個大區在鬧離婚

    而比利時政府為了維持住一個統一的國家形態,可謂是煞費苦心,比利時議會的議員名額,幾乎是兩個大區平分,荷蘭語和法語是這個國家通行的兩套官方語言,比利時的電臺、電視臺同時都會準備兩套訊號,分別向兩個大區傳送。由於通行兩套官方語言,比利時很多學校就不得不準備兩套教材,費時費力,最後有些學校為了簡便,乾脆用英文教學,也算是奇葩了。

    ▲ 比利時名校魯汶大學

    在經濟和綜合國力上,比利時從不落後,2016年比利時的GDP是47000億美元,排名世界第24位,人均GDP達到了41490美元(28萬人民幣),排名世界第19位,人民生活水平非常高,各種福利政策也非常完善。

    “分散一體”的歐洲國家們

    其實像比利時這樣,國記憶體在幾個不同的社會文化區域的現象,在歐洲非常常見,歐洲的歷史跟我們中國的區別非常大,他們歷史上幾乎都處於分散的“分封”狀態,跟中國周朝時期很像,歐洲大陸上到處都是王國、公國、伯爵領地,而且各個國王的王室之間,會經常通婚。

    國王的領土層層分封,只有下一級封臣才需要對國王負責,“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這就形成了歐洲國家“分散一體”的狀態,比如英國,有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但人家三家湊在一起就很和諧。

    而且由於歐洲各國王室長期以來的通婚,歐洲各國本來就水乳交融,無論是文化、經濟還是軍事,都已經形成了難以分割的一體化狀態。就算哪一個區域公投獨立了,也只是形式上的獨立,大家日子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

    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比利時的國王,還是從德國請過來的,是德國的一位貴族,當時比利時幾大家族爭王位,爭來爭去最後大家一致同意,從德國請個貴族青年過來當國王吧,這下大家誰也不用爭了……

  • 8 # 飛渡煙雨間606

    西方國家主要的黨派領導太多,誰都不服誰,再說背後還有流氓國家美國在搞鬼:,所以導致國家不穩定。分裂是正常的。

  • 9 # 海洋47522

    一個國家沒有野心家,沒有外來勢力侵擾是不會鬧分裂的,最多是主張不同而爭鬥罷了。國家不分大小,野心家都是存在的,有野心家就會把不明正相的人挑釁起來,不顧國家民族的尊嚴,鬧個天翻地覆,為達到自己私心目的,憑著自己的當時地位和慾望,鬧分裂都有存在的,這是需要我們擦亮眼睛的。

  • 10 # ruixuezhaofeng

    比利時面積3.05萬平方公里,人口1134萬(2016)。

    它是文化多樣性的典範——“議會制君主聯邦國家、拉丁與日耳曼兩大文化的匯合地、三個經濟大區、四個語言區”

    1、族裔多元:佛拉芒人(荷蘭人“表親”)占人口總數58%,瓦隆人(法華人“表親”)佔34%,德意志人近1%,再有義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南歐人,以摩洛哥人為主的阿拉伯人,還有土耳其人、猶太人等。

    2、雙語制度,佛拉芒語(荷蘭語的一種方言)、法語、德語為官方語言,英語使用廣泛。

    3、佛拉芒人與瓦隆人的一致之處是宗教信仰,全國天主教徒佔比超80%,再有新教徒、穆斯林等。

    4、現有北部荷語區(佛拉芒語)、南部法語區、東部德語區(靠近德國的兩個省)、中部布魯塞爾荷法雙語區(常住人口115萬,70%講法語)。全國使用荷蘭語人數約佔56%,法語41%,德語1.5%)。

    5、經濟區為佛拉芒大區、瓦隆大區(含德語區)、布魯塞爾首都區。

    6、最根本的特徵是南北分野,南部受法國文化強烈影響,北部文化傳統與荷蘭相同(屬日耳曼文化圈),兩大語族分庭抗爭的表象與歷史背景、政治因素、發展程度等交織,形成比利時人文特有“景觀”。

    7、從政體看,該國從1830年起的一個集權制國家,現已演變為全歐聯邦性質最強的君主立憲國,在歐洲聯合的程序中,比利時始終走在最前列。

    聯合國2004年《文化多樣性報告》中這樣讚揚比利時:“在民族和宗教衝突頻繁的世界中,既保持了文化多樣性又實現了國家統一”。

    佛拉芒與瓦隆之間,語言一直是關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一個敏感問題

    為平衡族裔和語言差異,國家各領域現已形成兩個語系,各自管理,像單一的魯汶大學已分家為荷蘭語、法語兩個魯汶大學,社會黨也分為荷語、法語兩個政黨,出版物、電臺、電視等多用荷、法兩種語言,好在國王、王儲會講三種以上語言,每年聖誕節,國王必須用荷、法、德三種語言向三個語區的居民致詞,據稱比利時還是人均翻譯最多的過國家。

    而從語族起源看,佛拉芒人是在古代日耳曼部落基礎上形成,瓦隆人屬羅曼拉丁語族,但二者身上都有凱爾特人、羅馬人和法蘭克人的血統。

    1830年比利時具有國家身份後的一個多世紀裡,瓦隆的煤鋼產業大行其道,瓦隆人在政治經濟社會佔統治地位,法語被看作是有教養的語言,佛拉芒人則是貧窮和無教養者,但幸運之神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至今擁抱佛拉芒人——煤鋼衰落,北方的造船業、貿易物流與資訊科技崛起,佛拉芒與瓦隆窮富易位,北方人認為南方在經濟上拖累了他們。而在語言方面,大多數佛拉芒人通曉法語,而懂荷蘭語的瓦隆人則不多,二者很少能從外表、衣著、言談甚至居所上辨別出來,唯一區分他們的方法是語言(聽覺)。還有一個辨別方法,除了黑黃紅三色國旗和歐盟旗幟外,佛拉芒地區掛獅子旗,瓦隆則是雄雞旗,獅子是佛拉芒人抵抗法蘭西數百年統治的一個象徵。

    複雜的國家結構安排導致權力劃分支離破碎

    最長無政府紀錄的誕生:2010年6月13日,主張分裂的新佛拉芒聯盟成為議會第一大黨,由此拉開漫長的組閣歷程,541天后的次年12月7日,來自法語區的社會黨人首相結束了這段政治“馬拉松”。

    2015年再曝尷尬,是年11月巴黎系列恐怖案主犯來自布魯塞爾(市區有摩洛哥人、土耳其人和民主剛果人三大族群)一個穆斯林聚居區,而首都被劃為19個行政區,分屬6個警局,鬆散的政府結構、語言障礙使得該國反恐效率低下,更深層背景是第二三代移民未能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他們普遍缺少國家認同感。

    一位法語作家的幽默畫冊鮮活地講述了比利時的誕生

    他將佛拉芒人比作黑色小淘氣,勤勞、能吃會喝,瓦隆人是粉色淘氣鬼,希望別人伺候,總惦記自己的地位,戰爭在意識形態上將他們分開,但最終還是聚集並孕育後代——新的小淘氣頭是粉色,腿是黑色的……這裡也出優秀的文人,問題是佛拉芒語作家盯著阿姆斯特丹,法語作家心儀巴黎。鄰居荷蘭人早已成為一個民族,比利時則年年“並蒂花開”,卻歲歲“同床異夢”,唯有議會正廳鐫刻的格言時時警醒兩大民族:團結就是力量。

  • 11 # 碰碰胡給錢給錢

    很容易理解。

    地域歧視大家都懂吧?以前法語是高尚的,荷蘭語是鄉下人的語言。法語區富裕,荷蘭語大區以農業為主,窮。所以荷蘭語大區的人普遍受到歧視。被法語區稱呼為鄉下人。

    但風水輪流轉。荷蘭語大區靠海,全球一體化讓荷蘭語大區賺到了錢。主要是航運,造船,高效率農業,高新科技等等。法語區相對沒落了。你要是荷蘭語大區的人,你會如何看待之前歧視自己的那群法國佬?

    鬧分裂就是法語區覺得荷蘭語大區是鄉下人暴發戶。荷蘭語大區的人覺得法語區窮酸,拖後腿,想單過。誰都看不起對方。

    就這麼簡單!

  • 12 # 王祖蔭1

    不是"這麼小的國家都能分裂",歷史狀況決定它本身就是如此。比利時彷彿是尼德蘭與法蘭西之間的緩衝國,北方為荷蘭族,南方為法蘭西族。歷史上若無比利時,尼法要幹仗。

  • 13 # 風雲焦點說

    比利時王國,簡稱比利時,在歐洲西部沿海,和德國,荷蘭,法國,盧森堡相鄰,正是因為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19世紀歐洲大陸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之一,國家經濟非常發達,是世界十大商品進出口國之一。

    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比利時需要平衡和各國之間的關係,他和德國的工業心臟魯爾區距離很近,和法國巴黎首都相距不過200km,一旦德國和法國發生戰爭,比利時就會成為這兩個國家進攻的跳板,二戰時期,他就成為德國攻破法國的重要棋子——德軍的裝甲機械化師迅速透過比利時盧森堡交界處的阿登山區,直搗法國腹地。

    比利時國土面積不大,但是19世紀末卻順利完成了自由主義到帝國主義的過渡,因為比利時屬於新興的國家,國際第一位很低,沒什麼存在感,參與殖民的競爭也比較晚,所以沒啥安全感,後來比利時的利奧波德二世即位後就想要像其他列強那樣撈一塊殖民地,所以他曾組織參與了八國聯軍侵華,在天津站了一塊兒租借地。

    當時比利時名義上以為國際慈善組織考察和開發非洲為名,參與瓜分非洲的入侵活動,還侵佔了剛果的大片土地,在當地實行殘酷統治,大肆掠奪當地的資源,像橡膠,象牙和一些礦產等都被運回比利時,還對當地居民進行的有組織的剝削,壓迫和屠殺,他們會把奴隸的妻兒扣留下來,如果他們完不成規定的任務,就會對他們的妻兒進行砍斷手腳等惡性懲罰。在比利時統治剛果期間,這裡少了1000多萬的人口。

    在剛果成為比利時的殖民地後,大量資源被運到比利時,為比利時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資本基礎。現在歐盟和北約的總部就在這裡。

    為什麼這麼一個富庶的國家,會想起來要搞分裂呢?

    比利時內訌的原因是因為歷史問題比較複雜,因為這個國家和多個國家相鄰,但是面積又很小,沒什麼軍事實力,所以稍不注意就會被周圍的國家吞併,成為其他國家的一部分,比如西班牙,奧地利就曾經統治過這片土地。

    18世紀末,法華人重新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拿破崙兵敗滑鐵盧後,比利時又成為了荷蘭遏制法國的棋子,直到法國爆發大革命,信奉天主教的比利時人才把荷蘭的新教統治者趕下臺,自己當家做主,因此比利時這個國家受周邊國家的影響非常深,這就使得它本身的分裂屬性更大。

    另外,比利時沒有統一的語言,北部靠近荷蘭的地區,用的是弗拉芒語,是荷蘭語的一種方言,而他的南部挨著法國的部分則通用當地的瓦隆語和法語非常相似,還有一塊兒是從德國獲得的領土,民眾則說德語,所以連語言都不統一的比利時,交流時非常困難,長此以往,矛盾就會越來越深,想要不分裂都難。

    而比利時政府為了平衡各方面之間的關係,所以除了國家的國王和首相以外,那個席位都需要兩族各佔一半兒,瓦隆和弗拉芒地區各設一位教育大臣和內政大臣,原本三大政黨變成了有兩種語言的六個政黨,而且全國的廣播,電視,發言等必須用兩種語言執行,同一所大學也會分為法國粗和弗拉芒語部,有時候為了避免麻煩,會直接用英語代替。

    所以別看比利時面積不大,但是其複雜的歷史最終導致瞭如今比利時多語言多人種的現象,這就造成了他們沒有之間沒什麼親切感,加上溝通不暢,矛盾越積越深,內部分裂是必然的結果。

  • 14 # 手機使用者75927162401

    簡單做個比喻,就跟我們村一樣,1000多口人,分了四五個片區,雖然都緊挨著,有個大致的區域,山腳的覺得山腰上的人老土,山腰的覺得山腳的唯利是圖,西面的覺得東面的不是神棍就是守財奴,東面的覺得西面的不是放羊的就是賭博的,互相看不慣。

  • 15 # SouthCross

    當今世界平民主義開始興起,去中心化在西方國家風起雲湧。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個重要趨勢。英國的脫歐,蘇格蘭獨立意向,以及您所提及的比利時問題都是去中心化運動的一部分。另一個明顯標誌是傳統型政客,在各國選舉中紛紛落馬。

  • 16 # 歷來現實

    近兩年來,歐洲小國比利時的國家足球隊迅速崛起,牢牢地佔據了國際足聯排名榜第一的位置,那為什麼從來沒有看到比利時將天賦兌換成大賽成績呢?

      原因很簡單,內耗!在世界足壇有兩隻國家隊經常發生內訌,一個是鬱金香荷蘭隊,另一個就是比利時隊。荷蘭隊內訌主要原因還是國內阿賈克斯系和埃因霍溫系派系之爭,而比利時內耗就複雜得多,這其中包含著深層次的歷史與文化原因。

      比利時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它的首都布魯塞爾,被稱為歐洲的心臟。

      它夾在德國與法國兩大Continental強國之間,誰控制了比利時,誰就擁有了向對方腹地挺進的橋頭堡,當年納粹德國的進攻法國的閃擊戰,就是從比利時發起的,德華人的裝甲洪流從比利時和盧森堡交界的阿登山區,神不知鬼不覺的進入了法國,打的法華人只能動用自己的天賦技能投降,延續了沒有人能在法國投降之前攻進巴黎的光榮。

      正是因為如此,在歷史上,比利時長期被荷蘭以及法國統治,這兩國的宗教文化語言對比利時影響很深,這也使得比利時這個彈丸小國被分成了三個地區,北部靠近荷蘭的弗拉芒地區,使用的語言是弗拉芒語,這種語言十分接近荷蘭語,就像上海話和蘇州話一樣,雖然有所區別,但是大家都能聽懂。南部則是靠近法國的瓦隆區,那裡使用瓦隆語,這種語言和法語的差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在布魯塞爾地區則是雙語區。

      比利時人沒有自己的比利時語,他們國家的現狀就是一半人操著法語另一半人說著荷蘭語,語言上的不同,使得同一個國家的人見面有時不得不借助英語進行溝通。這種情況使得國家的認同感變得很低。

      而且在歐洲,法語是貴族的語言,連遠在東方的俄羅斯宮廷都使用法語,瓦隆人因此就有了一種先天的優越感,再加上瓦隆人控制區經濟比較發達,所以他們從內心是看不起弗拉芒人的。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靠近荷蘭的弗拉芒人背靠大海,藉著全球一體化的東風,賺到了大錢,經濟上蹭蹭的如同坐火箭一般的飛昇,於是乎弗拉芒人就把當年受到的瓦隆人的歧視和白眼連本帶利的還給了對方。可以說弗拉芒人看不上瓦隆人的都成跪族了還擺出舊貴族派頭,瓦隆人看不慣弗拉芒人那種暴發戶氣質。

    雙方之間的這種鄙視與不對付滲透到了比利時的各行各業,作為集體運動的足球,自然也受到了波及,這就是為什麼天才輩出的比利時隊始終沒有辦法獲得任何一項重大錦標的原因。

      當然比利時政府對此也是瞭然於胸,為了平衡雙方利益,比利時政府可以說是費盡了心機,除了國王和首相之外,其他的政府席位都要考慮到平衡,不僅如此,面對全國的廣播,電視等必須用兩種語言執行,甚至更誇張的是比利時的國歌都存在三個版本,一個是弗拉芒語版,一個是瓦隆版本,還有一個是德文版本。

    所以和其他國家球員高唱國歌時的整齊劃一不同,比利時球員唱國歌時很有可能出現兩個甚至三個聲部,在同一旋律下,用著不同的語言詮釋國歌。只是這樣的如同走鋼絲一樣搞平衡,真的有效嗎?

    答案是否定的,弗拉芒人的領導人就曾經公開表示:“世界盃足球賽英華人可以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士,那問什麼比利時不能分成弗拉芒以及瓦隆參賽呢?”我很想知道聽到這句話後比利時當家前鋒、來自非洲的小魔獸盧卡庫心理陰影有多大!而作為瓦隆人的領導之一的勞倫特也曾經對媒體放出狠話;“我已經看到了比利時這個國家的盡頭。”

      所以別看比利時這個國家並不大,內部的矛盾可真心不少,這個國家如果分裂,請大家不要驚奇,這真心太正常了,兩個三觀不合的人強行生活在一起那才是悲劇呢。

      

      

  • 17 # 藍風破曉

    毛雀雖小,五臟俱全,不要說比利時會有不同的聲音,會鬧分裂,就連很小的企業,百八十號人,都會有不同的“幫派”,都會有很多的矛盾,何況一個國家?

    不過,話又說過來,比利時的摩擦面相當大,人家都是極小部分人鬧個獨立,發出點不同的聲音,而比利時不是,它內部分為三大塊,這三大塊就是一個國家的三個獨立地區,上演的彷彿是三國演義。

    為什麼會這樣呢?

    歷史造成了比利時的現狀

    比利時是個小國家,小國家有小國家的難處,會被鄰國輪番欺負。

    比利時國土面積只有三萬多平方公里,在歷史上,被荷蘭佔領過,被法國佔領過,也被德國佔領過,除了好鄰居盧森堡太小欺負不了,其它鄰國都向比利時下過手。

    於是,比利時現在有三個民族,弗拉芒族佔58%,瓦隆族佔41%,德意志民族佔1%。

    比利時有三個大區:弗拉芒大區,瓦隆大區,布魯塞爾大區。

    弗拉芒族主要生活在弗拉芒大區,這是靠近荷蘭的大區,操持的語言是弗拉芒語,弗拉芒語就是比利時荷蘭語,和正統荷蘭語基本相同,只是因為區域不同,只有微小不同。

    瓦隆族主要生活在瓦隆大區,瓦隆大區靠近法國,說的瓦隆語和法語基本相同。

    而中間的布魯塞爾大區,弗拉芒族,瓦隆族,德意志民族都是有的。德意志民族生活在比利時和德國邊界地區,但人口數量不多,區域相對較小。

    由於文化和價值觀不同,所以造就了三大派,弗拉芒派,瓦隆派,德意志派,因為代表了不同民族的利益,所以摩擦是避免不了的。

    總之,是歷史造成了比利時的現狀,因為被法國、荷蘭、德國先後佔領過,所以造就了不同的親荷、親法、親德三大陣營。

    目前,比利時的政黨眾多,也是分幫分派

    比利時是君主立憲的聯邦制,國王為國家元首,是名義上的三軍統帥,國王與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與政府共同行使行政權。

    但實權還是在政府,政府對議會負責。

    主要政黨有新弗拉芒人聯盟、荷蘭語基督教民主黨、荷蘭語開放自民黨、荷蘭語社會黨、弗拉芒利益黨、法語革新運動黨、法語社會黨、法語人道主義民主中心黨、荷蘭語綠黨、法語生態黨等。

    看看這些政黨,不是“荷蘭幫”,就是“法國幫”,這就形成了在政治領域的對立。當然,除這兩大派外,還有“德國幫”,只是人太少,影響力實在小,連個像樣的政黨都沒有。

    目前,比利時的常用語言是荷蘭語和法語,而官方語言是:荷蘭語、法語、德語。

    所以,看足球比賽,比利時人唱國歌時,如果嘴型不一樣,千萬別驚奇,這是正常的。

    因為不同的政黨有著天然的傾向,代表著各自大區的利益,所以摩擦就多了,大摩擦是不同地區大黨之間發生的,而小摩擦是同一個大區小黨派之間的矛盾,總之,這個國家大矛盾比比存在,小分歧也是到處都有。

    所以,這樣的國家,這麼多政黨,摩擦很多,這也是國家會鬧分裂的原因。

    總體上來說,比利時內部並不團結,這是歷史造成的,同時,現在政黨林立,也製造了很多的摩擦。

  • 18 # 歷史好奇怪

    我們都以為比利時是一個歐洲小國家,但事實上擁有著1100多萬人口的比利時,並不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小國家。

    身處於歐洲十字路口的比利時,無論是地理上和文化上,都對歐洲有著標誌性的意義,比例是在過去的2000年間見證過各種歐洲主要種族的文化興盛和衰敗。

    比利時的歷史,就是一個被歐洲列強不斷征服的歷史,所以比利時這個國家可能是一個所謂歐洲真正的種族熔爐,凱爾特人,羅馬人,德意志人,法蘭西人,荷蘭人,西班牙人和奧地利人,都在此留下了文化的痕跡,也就是說,這些人都曾征服過並統治過比利時。

    所以比利時有著豐富的文化多樣性,有著非常複雜的種族融合。

    在經濟和綜合國力上,比利時從不落後,在經濟上比利時,2016年的GDP是4700 0億美元,排名世界第24位,人均GDP達到了41,490美元,排名世界第19位,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同時比利時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而且歐盟的總部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總部都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比利時是最熱切希望歐洲一體化的一個國家,所以在歐盟和國際上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比利時之所以會有的分裂問題,與比利時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在上述我們已經說過,比利時地理位置處於歐洲的十字路口,所以在歷史上是多個國家進行戰略擴張的必經之地,也因此在不斷被統治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民族,在他們融合之後,分裂成了兩大派。

    這兩大派分別親近兩個大的鄰國,一個是北邊的荷蘭,另一個是南邊的法國。

    比利時在歷史上,各地區多次被荷蘭,西班牙,奧地利,法國統治,直到1830年比利時爆發比利時獨立運動,才從荷蘭的統治下獨立成為世襲的君主立憲王國。

    但一直存在著兩種語言區,分別是荷蘭語和法語,再加上德語,統一成為比利時的三種官方語言。

    所以每一次比利時國王對民眾講話的時候,就必須要說三種語言,所以當比利時國王和王子還是非常辛苦的,你要三種語言都要會,既要懂荷蘭語,還要懂法語,還要懂德語。

    每年聖誕節,國王和王儲都必須要用不同的語言向不同語區的居民致辭。

    因為語言不通和地方歧視,說荷蘭語的北部地區和說法語的南部地區長期關係緊張,所以比利時一直都存在著國家分裂和解體的可能性。

    說荷蘭語的地方叫做弗拉芒語社群,弗拉芒語其實就是荷蘭語在比利時的方言,說法語的是南部的瓦隆大區,德語的地方比較小,所以就沒什麼聲音,就打算安安穩穩的做自己的比利時公民和歐洲公民,過好小日子。

    但是弗拉芒與社群和瓦隆大區,自19世紀初到今天一直在歐洲列強的干預下產生南北分裂的問題,直到20世紀仍有聲音鼓吹兩大區分別併入荷蘭和法國,這就是典型的歐洲分離主義。

    所以造成比利時南北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語言不同,語言不通,也會造成文字不通,書不同文就無法形成凝結的民族國家的那種意識,就無法在文化上實行,實現大一統。

    所以這時候我們就不得不吹一波秦始皇,為什麼要吹秦始皇呢?

    正是因為2000多年前秦始皇直接實現了6國的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才有了今天中華民族實現大一統的文化基礎,才造成泱泱大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沒有出現像比利時這樣的,因為語言不通而導致南北分裂的情況。

    再次感謝秦始皇。

    除了語言不通這一個主要原因之外,還有一些比如說就是地域問題。

    比如說大家互相看不慣,為什麼看不慣呢?就是因為在以前,法語區的瓦隆地區由於在工業革命之後對煤的需求非常大,它的煤鋼產業發展的非常好,一度成為比利時的重要工業產區。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時由於瓦隆地區的煤礦業比較發達,所以呃就是經濟水平比較好,所以在政治經濟社會都佔著統治地位,法語被看作是有身份地位和教養的語言。

    而當時的弗拉芒人社群則是貧窮的象徵,被當時的瓦隆人看不起,這是當瓦隆人為什麼堅決要併入法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是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了後來,靠吃能源飯的瓦隆地區衰落了,反倒是弗拉芒社群逐漸興起,弗拉蒙地區的造船業,貿易物流和資訊科技快速崛起,尤其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經濟直線騰飛,遠遠的超過了瓦隆地區。

    這一個直接影響就是,北方認為南方經濟落後拖累了整體的經濟進步,南方人則認為北方人就有著一股暴發戶十足的派頭,就非常看不起弗拉芒人。

    這就加劇了兩方的緊張,在20世紀一段時間以來分離主義,甚囂塵上。

    所以在比利時,雖然比利時的足球運動非常強勁,但是每當比利時國家隊參與世界性大賽,然後要高唱國歌的時候,會發現一部分球員和另一部分球員的口型是不一樣的,因為有些人在說法語,有些人在說荷蘭語,有些人在說德語。

    甚至有弗拉芒人的領導人就曾公開說,世界盃足球賽明明可以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士,他們同樣都是英國的地區,為什麼比利時的弗拉芒和瓦倫不能分別,有自己的足球隊呢?

    這都顯著體現了弗拉芒和瓦隆有著非常難以彌補的民族隔閡和矛盾。

    當然,雖然比利時民族矛盾挺大,但這並不妨礙這個千萬人口的國家,足球非常強勁……

  • 19 # 李厚何

    因為比利時不巧正好生在一個文化混合地帶——這個國家的綽號是“歐洲十字路口”。

    羅馬帝國時期比利時屬於凱爾特人,後來被日耳曼人所控制。羅馬帝國瓦解後,這裡曾被查理曼帝國佔領,但很快就變成了半獨立的佛蘭德爾伯爵領地,中世紀的英國(1066年“征服者威廉”作為佛蘭德爾伯爵姻親渡海征服英國,成為英國國王,14世紀英國軍隊殺入法國,也捎帶惦記了佛蘭德爾上百年)、法國(從英法百年戰爭喘過氣來就開始惦記這裡)、神聖羅馬帝國(透過種種手段將伯爵國拉入自己的諸侯體系)都試圖染指這裡,最終法國西北部的藩國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二世透過聯姻獲得了這裡。

    但當時的佛蘭德爾伯爵領地比現在的比利時大得多,包括法國西北部、比利時和荷蘭全部以及德國一部。在勃艮第吞併佛蘭德爾後,其下屬的二三級小貴族各抱大腿,大體上分別依託勃艮第公爵和南德意志的幾個選帝侯,其背後的靠山則分別是法國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兩者的語言分別是法語和德語,於是今天比利時境內就形成了兩個文化差異越來越大的地區,前者自稱“瓦隆人”,說“瓦隆語”,也就是法語,後者自稱“佛萊芒人”,說“佛萊芒語”,也就是荷蘭語——為什麼不是德語?因為當時德國自己還四分五裂,德語並沒有那麼流行,但今天比利時境內的確有很小的一塊就是一直說德語的。

    當年的佛蘭德爾伯爵國領地

    16世紀初,在今天比利時和荷蘭境內的原佛蘭德爾伯爵領地內各大小貴族,在一系列聯姻之類操作下變成一塊相對完整的領地,名義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稱為“低地”(PAYS-BAS)。155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退位時鬧分家,把帝國一分為二給兒子腓力和弟弟費迪南,後者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帝位,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費迪南一世,後者則成為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而“低地”則歸屬腓力二世,成為西班牙的“北方省”。

    結果不論說瓦隆語的還是佛萊芒語的佛蘭德爾人都不幹了,因為西班牙是一個君主權力越來越大的國家,而佛蘭德爾人已經習慣了散漫的生活。就這樣,1568年佛蘭德爾各小邦和城市聯合起來發動獨立戰爭,史稱“八十年戰爭”。戰爭的結果非常戲劇性:佛蘭德爾北部的七個小邦最終擊敗西班牙軍隊,在1648年透過《明斯特條約》獲得獨立,稱為“七省聯邦”,也就是後來的荷蘭;佛蘭德爾南部布魯塞爾、列日等小邦和城市卻被西班牙重新佔領。佛蘭德爾從此一分為二,“七省”都是說佛萊芒語的,後來改稱“荷蘭語”,而留在西班牙版圖內的領地則一半說佛萊芒語,一半說瓦隆語,幾個小村說德語。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法華人先後佔領了今天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境內的原佛蘭德爾領地,並先後在這裡扶植了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荷蘭王國兩個衛星國。1815年拿破崙戰敗,在這兩個衛星國廢墟上建立了由荷蘭奧蘭治公爵為國王的“聯合王國”。1830年,比利時人不滿奧蘭治王室,發動獨立戰爭,並在列強的默許下成立比利時王國,首任國王是薩克森-科堡-哥達王子利奧波德,即利奧波德一世。

    然而問題又來了:新獨立的比利時境內已經形成了瓦隆和佛萊芒兩種文化、兩種語言和兩個地區,彼此格格不入,新國王不論說瓦隆語或佛萊芒語都會令一半華人不滿。因此最終才會選擇一個說德語的外華人來當國王以示公允。

    不過比利時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國王的權力是象徵性的,議會誰說了算才是關鍵。因為佛萊芒地區人口略多於瓦隆地區,但瓦隆地區卻“盛產”政治家,因此雙方折騰了近兩百年也相持不下。

    簡單說,年輕的比利時王國儘管是隻有3萬平方公里的小國,但號稱“歐洲十字路口”的它人口、民族構成非常複雜,境內有說法語的瓦隆人、說荷蘭語的佛蘭德人和說德語的比利時德意志人三大民族,其中瓦隆、佛蘭德人實力相當,前者面積大而後者人口多,自建國起就齟齬不斷,為緩和矛盾,自1970年起比利時逐漸向聯邦制過渡。2009年6月兩大族群矛盾激化,中央政府難產18個月之久,最終導致第四次、也即最徹底的一次聯邦制改革,根據這一改革結果,全國分為三個大行政區,即瓦隆、佛萊芒和首都區,前兩大行政區各轄五個省,瓦隆區多數為瓦隆人,少數為比利時德意志人,佛萊芒區幾乎都是佛萊芒人,首都區也即布魯塞爾區則為混居區。

    佛萊芒大區(上)的標誌是與荷蘭王國相近的佛萊芒獅子,而瓦隆大區的標誌叫高盧公雞,大家都明白的……

    2014年新的比利時下議院組成,一共150席,其中佛萊芒人87席,瓦隆人63席,這是按雙方人口比例劃分的——但如果議會表決的問題涉及到這兩個地區之間的問題,雙方各只有一票:也就是說,除非兩個地區一致同意,否則任何與“雙邊關係”或“語言關係”有關的決議都註定“難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人怎麼生活才不會得癌症?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