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之而後行

    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18年,努爾哈赤釋出“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誓師伐明。1619年爆發薩爾滸之戰,明朝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70多座城。1621年努爾哈赤進軍遼瀋,取得勝利。1625年發兵寧遠,本想透過寧遠直逼山海關,結果遇上袁崇煥,煥以死相爭,固守寧遠,激戰三日,擊退金兵,後又乘勢追擊,收復高第放棄的地區,建起了寧錦防線。這一年,努爾哈赤病逝,兒子皇太極繼位,再次發兵寧遠,結果又以失敗告終。失敗后皇太極深知寧錦防線難以突破,遂繞道蒙古,深入明朝腹地,進行破壞性作戰,削弱明朝實力。1640年,皇太極兵發錦州,爆發松棉錦之戰,潰敗明軍,為之後入主中原打下基礎。

    薩爾滸之戰-後金勝

    寧遠之戰-明朝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先後兩次發兵)

    松錦之戰-皇太極勝(此時已改國號大清)

  • 2 # 遊史無終

    導語:

    從明末到清初,明朝和後金發生了眾多大的戰爭。從萬曆朝開始明朝和後金之間的關係就越發緊張,一直到1644年崇禎帝吊死在梅山上明朝滅亡,說話的鬥爭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就是清朝建立了全國性的政權,但是南方仍然有明朝的皇室建立的南明政權,雙方的鬥爭一直持續到康熙年間桂王朱由榔被吳三桂剿滅。

    雖然明朝和後金之間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但是比較重大的有決定意義就是撫順之戰、薩爾滸之戰、寧遠之戰、山海關之戰。下面我們就來逐一分析這幾場重大戰役:

    一、撫順之戰――後金初試鋒芒

    隨著明政府的逐漸腐敗,明朝對於東北的控制也在逐漸的削弱。羅爾哈赤憑藉這個機會逐漸的崛起,並且籠絡部族逐漸統一了建州三衛,1616年努爾哈赤正式建立後金,定都赫圖阿拉。1618年,在初步穩定了後金政權之後,努爾哈赤以七大恨之名大舉攻明。下面是《清太祖高皇帝實錄》中記載的關於七大恨的部分內容: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其實七大恨裡的內容,雖然有一部分反映了當時的一些現實。但是大多都是努爾哈赤編造出來的,而且把小事故意的說得非常大,無端地誇大事實。以此來尋找攻打明朝的藉口。

    撫順之戰是明朝與後金之間第一次正面交鋒。撫順之戰可以說是努爾哈赤精心策劃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爭之前努爾哈赤對於明軍的兵力分佈以及用兵策略都有過詳細的研究。其實當時的局勢對於努爾哈赤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努爾哈赤透過七大恨已經把後金和明朝的仇恨抒發了出來。女真人對於明朝的仇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就有利於努爾哈赤利用這種民族情緒來積聚力量!明朝邊備鬆弛,上到萬曆皇帝貪財好色,下到一般的官員吃空額領空響。明朝在東北的邊備已經腐敗到了極點。努爾哈赤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決定對明朝用兵!戰略戰術得當,努爾哈赤把這場戰役看得非常重要,他精心準備戰略部署。透過內外夾擊使得明軍首尾不得呼應。而且透過回師反攻之計,徹底打敗了明軍。

    因為有上述三個優勢的存在,努爾哈赤輕而易舉地戰勝了明軍,這場戰役雖然對明軍的損失並不是很大,但是對於後金來說意義非凡。努爾哈赤透過這場戰役進一步收攏了人心增強了戰鬥力。首戰告捷也進一步增強了後金的自信心和勇氣。

    二、薩爾滸之戰――明朝失去對遼東的控制!

    在撫順之戰之前,明朝可能根本就沒有把後金當一回事兒。但是經歷過撫順之戰的慘敗,明朝也開始驚醒,才逐漸發現處在東北的後金已經逐漸崛起,並且成為威脅明朝的主要力量之一。於是明朝迅速組織力量剿滅遠在東北的後金。明政府任命楊鎬為領略,率領軍隊撲滅已經在東北形成氣候的後金。

    明朝採取兵分三路包圍後金的策略,起初在於戰爭當中還佔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後期三路大軍逐漸潰敗。面對明朝和後金兵力懸殊的局面,努爾哈赤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方式。在五天之內就消滅了明朝的三路大軍,剿滅明軍五萬多人。而且繳獲了大量的兵器和武裝。

    爾時草創開基。篳路藍縷。地之裡未盈數千。兵之眾弗滿數萬。惟是父子君臣。同心合力。師直為壯。荷天之龍。用能破明二十萬之眾。每觀實錄。未嘗不流涕動心。思我祖之勤勞。而念當時諸臣之宣力也。謹依實錄。敘述其事如左。”――《乾隆帝對薩爾滸之戰評價》

    以上是乾隆帝對於薩爾滸之戰的一個評價,從薩爾滸之戰到乾隆帝雖然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但是清朝的皇帝對於薩爾滸之戰還是非常認可的。這場戰役無論是對於明朝還是對於後進來說都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明滅清興的一次關鍵戰役。在這場戰役之後明朝也逐漸走向了滅亡之路。明朝失去了對遼東的控制。而與此同時,後金得逐漸佔據了遼東,並且把遼東做為他爭奪全國政權的根據地。從此走向了與明朝爭奪政權的道路。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最傳奇的戰役!這場戰役雖然明軍戰有絕對性的優勢,但是由於明軍已經腐敗到了極點,而且努爾哈赤的戰略戰術非常得當,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方式,迅速地扭轉了戰爭的局面使得後金獲得了勝利。寧遠之戰――明朝久違的大勝利!

    從1616年後金建立之後,經歷過撫順之戰,薩爾滸之戰等重大戰役,明軍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而後金的軍隊則是步步勝利,步步為營。面對這種尷尬的窘境,明朝任命袁崇煥為將領,率領明朝軍隊來抗擊來自努爾哈赤的威脅。寧遠之戰也是袁崇煥的成名之戰。寧遠之戰使得明朝迎來了一個久違的大勝利!明朝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是因為具備了以下幾個因素:

    任命將領得當。袁崇煥是這場戰役中的主要將領。袁崇煥作為明朝最後一位響噹噹的將領,並沒有給明朝丟臉。而且在這一場戰役當中也充分展現了袁崇煥的指揮才能。是袁崇煥的成名之戰。武器先進。在這場戰役當中袁崇煥避免了在野外展開陣地戰。而是利用明軍先進的武器,形成對後金軍隊的優勢。在寧遠之戰中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紅衣大炮,把大炮設定在城門之上,這些大炮的設定對後金軍隊形成了不小的威脅。戰術得當。袁崇煥放棄了以往和後金軍隊展開陣地戰的慣例。這次採取堅壁清野之策,明朝軍隊駐守寧遠城,在城裡打擊努爾哈赤的軍隊。而且利用先進的武器,優勢相當明顯。在取得了這場戰役勝利之後,明朝又對後期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但是效果並不是非常理想。努爾哈赤也因為在這場戰役中的失利,不久之後便憂鬱而死。我軍奪濠口入,擊之,遂敗其兵,盡斬之。又有二營兵,立島中山巔。我軍衝入,敗其兵,亦盡殲之。焚其船二千餘;並所積糧芻,高與屋等者千餘所。――《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山海關之戰――明朝最終滅亡

    山海關之戰,明朝滅亡的最後一場戰役。其實在山海關之戰之前,闖王李自成就已經闖進了北京城,明思宗朱由儉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上吊自殺,明朝也就由此而滅亡了!但是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手上仍然掌握著數萬的軍隊,而且這些軍隊都是明朝的主力。如果吳三桂不做叛徒的話,就像明朝的于謙那樣,再選一位明朝的宗室做皇帝,全心全意的輔佐明朝。這樣的話明朝或許還有一線希望!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於順治元年正月曾致書李自成等,提出“欲與諸公協謀同力,並取中原,倘混一區宇,富貴共之――《清史稿》

    但是不幸的是,吳三桂投降了清軍。主動給青軍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多爾袞率領清朝的軍隊踏入中原,與此同時闖王李自的軍隊,也因為闖進了北京城滅亡了明朝,滋生了驕奢淫逸的思想,對於即將面臨的各種威脅沒有清楚的認識。吳三桂和多爾袞聯合下打敗了闖王李自成的軍隊。漢族的政權也就由此而滅亡。

    總結:明亡清興是歷史的必然規律。

    現在有很多人對於明朝投去一種哀思的目光,認為如果沒有清朝,明朝本來可以再存在幾百年。但我覺得這是一種錯誤的歷史觀。即使沒有清朝沒有闖王李自成,明朝依然會滅亡。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即使沒有清朝沒有李自成,也會有其他的勢力來代替他們,推翻清朝!明亡清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參考資料;

    《清史稿》

    《七大恨昭書》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 3 # 南北朝東西

    主要有這幾場重大戰役:撫順之戰、薩爾滸戰役、廣寧之戰、寧遠之戰、松錦大戰等。

    1、撫順之戰

    明朝和後金之間的第一場大戰,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所謂“七大恨”誓師徵明,以此增強後金士兵的凝聚力,提升八旗士兵的戰鬥意志。

    這場戰役,明朝總兵張承蔭及副將、參將、遊擊、千總、把總等官共50餘人陣亡。後金軍追殺40餘里,殲滅明朝援軍十之八九。除了重創明朝大軍,努爾哈赤的後金還獲得戰馬9000餘匹、盔甲7000餘副,其它器械無算,這無疑進一步增強了後金(清朝)的作戰能力,甚至起到了以戰養戰的效果。撫順之戰的勝利,鞏固了後金的江山,而後金的穩固,自然為清朝入主中原、取代明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薩爾滸戰役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3、廣寧之戰

    天啟二年(1622年),天啟皇帝啟用遼熊廷弼任遼東經略,並同時擢王化貞為巡撫。兩人到任到,各自提出抗擊後金努爾哈赤的戰略方案。但怎奈方案不一,各自為政,無法統一抗敵,此役明軍大敗。

    廣寧之戰後,明朝喪失了整個遼東。王化貞既失遼東,張鶴鳴懼罪,自請經略遼東,不久以病告老還鄉。天啟五年(1625年)八月,熊廷弼以"失陷廣寧罪"遭處死棄市,傳首九邊。魏忠賢雖對王化貞百般袒護,但由於罪行確鑿,遲至崇禎五年(1632年)處死。

    4、寧遠之戰

    這時在1626年正月,明朝和後金在寧遠(今遼東興城)之間進行的一場戰役,明軍取得勝利,後金兵敗,這也是繼鎮江大捷後明軍再一次大勝後金軍。在寧遠之戰中,明軍在主戰場-寧遠城獲勝,而在分戰場-覺華島失利,但總的說來勝利是主要的,所以明朝稱這場勝仗為"寧遠大捷"。

    努爾哈赤兵敗寧遠,以明朝的勝利和後金的失敗而結束。明朝由"寧遠被圍,舉國洶洶",到聞報寧遠捷音,京師士庶,空巷相慶。寧遠大捷是明朝從撫順失陷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是自"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的一個大勝仗;也是"遏十餘萬之強虜,振八九年之積頹"的一個大勝仗。時袁崇煥43歲,初歷戰陣;努爾哈赤已68歲,久戎沙場,但是努爾哈赤在寧遠遭到用兵44年來最嚴重的慘敗。

    寧遠激戰

    5、松錦大戰

    由皇太極發動,明清雙方投入十幾萬大軍參戰,從公元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清軍圍困錦州城起,到公元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松山城被清軍攻陷,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止,戰爭共經歷了兩年,以明軍慘敗告終,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只剩三萬殘軍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之後明朝在關外的城池悉數陷落,僅剩孤城寧遠。此役是明清雙方最後的關鍵戰役,以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

  • 4 # 烽火少年遊

    後金存在的歷史很短(公元1616年—公元1626年,由努爾哈赤創立)。所以,它與明朝之間發生的大戰,具有重要意義的,只有1619年二三月份爆發的薩爾滸之戰了。

    先說結論,薩爾滸之戰是大明王朝與後金政權之間一場決定性的戰略決戰。這場大戰後,遼東戰場征戰雙方攻守易行了。明軍大敗,自此轉入戰略防禦。後金一方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戰役經過其實並不算複雜。自努爾哈赤於公元1618年農曆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反明以來,接連攻陷撫順、清河及以東諸堡。甚至一度打算進攻瀋陽、遼陽。但因力量不足,翼側受到葉赫部的威脅,同時探知明王朝已決定增援遼東,便於九月主動撤退。

    而撫順等地接連失陷,讓明神宗朱翊鈞感到遼東的事態嚴重。隨即任命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並決定出兵遼東,大舉進攻後金。經過半年多的準備,各部大軍雖大部到達瀋陽地區,但糧餉未備,士卒逃亡,將帥互相掣肘,實力大打折扣。

    公元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月,明朝抵達遼東的大軍達到約87000餘人。加上葉赫兵一部、北韓軍隊13000人,明軍一方總兵力約11萬,號稱20萬(一說47萬)。但還是由於明朝朝廷財政緊張,無力長期供養遼東集結如此規模的明軍作戰部隊,故此,明神宗朱翊鈞一再催促楊鎬發起進攻。於是楊鎬坐鎮瀋陽,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

    然而,明軍分兵進擊的作戰意圖很快便被後金一方探知。努爾哈赤認為明軍南北二路道路險阻,路途遙遠,不能即至,宜先敗其中路之兵,於是決定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將自己僅有額6萬兵力集結于都城薩爾滸附近,準備迎戰。

    於是,接下來的戰役程序便如努爾哈赤預料的一般,後金集中優勢兵力,先擊破冒進的杜松所屬明軍主力。隨後大軍繼續靈活機動,接連擊敗由馬林率領的北路軍,以及劉綎所率的東路軍。僅李如柏率領的南路軍,作為楊鎬手中的機動兵力逃過一劫。但也因為另外三路大軍的戰敗而風聲鶴唳,慌忙撤退時自相踐踏,死傷1000餘人。

    此役,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組織進攻。後金軍乘勢攻佔開原、鐵嶺,征服了葉赫部。酋長金臺吉、布揚古被殺死,餘部俱降建州。北韓王朝的光海君於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農曆五月,派遣使者去後金致謝,從此對後金與明朝採取中立政策,明軍外援斷絕。遼東戰局天平開始不可逆轉的倒向後金一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劇讓人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