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濃淡任由冰雪中
-
2 # 大方書法工作室
繼承傳統,打好基礎,堅持到練寫出自家風格(不含醜怪之流),多元展現,百花競放。象二田.中南.志敏.啟功.中石.寧寧……他們就不寫揚醜俗貧怪作品(難道他們不會耍一些?),諸精神均值學習。初寫必臨,臨臻必變,變重創新,雅奇共賞。何必以臨功到為己功為匡賽作繩準?以臨為寶,再好也是臨摹的。現在書法界有行比而不周,各自圈吹,正直公心評論家少,有者大多不願說真話,更多的書者愛聽奉承,無自知之明,還有的似乎存心要搞亂書法界一樣,擅求篡名於書場。
-
3 # 巢州憨人劉立桂
中國書法獨樹一幟,漢字書法形如畫,音如歌,意如詩。只有持之以恆,規範臨貼書寫,方能有能力書寫美然的書法作品;漢字書法一筆一畫的掌握,形體結構,技巧的把握,都要在描摩、描紅、臨摩中獲得基本的書寫要領,古人書寫的作品之所以流傳至今,為後人推崇也,是他的下苦功夫的結果,但願漢字書寫,後人能傳承;後人之努力,讓漢字書法作品能發揚光大,揚漢字藝術能延襲不衰,揚華夏漢字書畫作品於世界藝術之林。回答如是。
-
4 # 竹葉豪
非常淺顯,藝術絕非繼承,而是求孌。“傳統”的本義即是不斷變化發展。《易經》之“易”是改變。“窮則思變,變則通”。書法的歷史,就是變化發展的歷史。那些所謂的臨摹複製品,還算不上手藝人,於藝術何干?若有機會,有個活動,讓那些臨摹磚家與我同臺,現場隨意臨習各體,就會知道我言之不虛。
-
5 # 殘墨修者
入門拜古帖
要悟古人精
會寫要出帖
不可一生臨
出帖自修行
意志要堅定
遇惑不要怕
觀帖尋燈塔
會當臨絕頂
不知有幾人
-
6 # 廖建有
這個問題是現在很多從事書法工作者的重要問題也是很難說的問題。現在人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書法,現在一大部分人是在書寫而沒有法只是在寫字而以,其實書法是一很漫長的書寫的過程要刻苦去臨帖要認真學習古人那種線條,在繼承的基礎上在創新,現在根本就沒有幾個人繼承了古人的東西反而都是他自己的東西書寫是好看了他根本就沒有法嗎,與古貼完全不符嗎這還叫書法嗎。我對創新的理解是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創新只是一個時代一種字型一種線條而以沒有什麼,但是現在學習的人一定要好好臨帖不要抱著什麼速成的心理那樣會把中國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給糟蹋了,還有千萬不要去按橫平豎直那樣寫,那是在侮辱先人的智慧不是創新,那樣字是好看了但缺少了那種古感與圓潤。
-
7 # 書法有云
這一個問題有點大,書法學習古人碑帖,繼承古人,是一種途徑而不是目的,書法的創新才是當代人學習書法的目的所在。
繼承古人,我們不但可以學習到古人的書法技巧,而且還可以繼承傳統文化以及培養正確的審美觀點。
那麼在繼承古人和創新,我們怎麼定位它的一個平衡點呢?
第一,學習古人,我們需要達到入帖的程度。要將我們所取法的物件學到精深處,將自己變為範帖書家的程度。
第二,當我們將取法的物件學到入帖的程度的時候。接下來我們就要做到旁涉諸家進行融會貫通,這個是一個長期而考驗一個人毅力的事情。
第三。當我們做到以上兩點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著手結合自身的性情,結合當代的審美,進行嘗試性地創新出具有個人風格的書體。
這一種嘗試性的創新只是一種萌芽的狀態,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邊學邊做完善。
就像初唐的楷書大家顏真卿,你看他在44歲所書寫的多寶佛塔感應碑,和在70多歲時書寫的勤禮碑,兩者都的風格是不一樣的,而他也是在不斷的學習並且完善中達到了自成一體的成就。
因此,
繼承古人和創新的平衡點,我們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就是精深地繼承古人,另外一個就是用自己一輩子的學習與創作同步並行,並且結合自身性情,時代審美來創新個人書體。
-
8 # 無思無為001
書法發展和傳統繼承是一脈相承的關係,不繼承無以談發展;發展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的。繼承應該繼承傳統書法的什麼東西?這個才是重點,發展的方向在哪裡?也是值得討論研究的。這不是平衡的問題,傳承與發展是進行式的,傳承需要找出傳統書法的技法、藝術特色、精神等等,發展則是總結之前的精髓再提煉和昇華,達到更高層次,甚至覺悟出具創新性的東西,達到給人有另外一種新境界的感覺,令傳統審美定勢更進一步。產生新的審美觀。
-
9 # 仲剛51
可以說任何一門傳統藝術都不是無中生有的。它必定是傳承、借鑑、博採的過程。對書法的創新也是這樣,許多老書家們欣賞書法作品時,常常說的一句讚語:"筆筆有出處。"就具體說明了這一點。當然大環境仍是書法的實用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如篆、金文、隸丶草丶楷、行諸體在不同時代的變革。
所以,應當說書法的創新,做為個人行為只要能起到豐富的作用就很好了,不要憑空妄想創造出新體,也不要脫離書法的實用性。只有集歷代法書之大成者才能在傳承變化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人類對動植物的雜交培育過程足可以詮釋所有事物發展的過程。
-
10 # 唐培榮1
中國書法是華夏五千年傳承優秀藝術文化。所以要努力學習,精藝操練寫出優美的作品。書法是歷史遺留寶庫,為中國文化創造無限精隨只要我們廣大書法愛好者,開始從基本學起一壁一滑寫好他,時刻不段的學習,撐握好每一個字的效能,就能寫好最精藝字,今天關於書法如何把握好,寫好字給大家作為參考。謝謝!
-
11 # 手機使用者jin小野
這個就很難了,因為每個人對美的定義不一樣,甚至相差甚遠。所以一定堅持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把自已好的美的地方發揮到極致!
-
12 # 清涵書法
1.首先,開門見山的表明一下我的態度:現如今書法的重心應該是繼承傳統,而不是一味的大喊創新。
書法創新是什麼?我不懂。中國幾千年留下來的好東西,古人經典的法帖我們還沒有繼承好,我們有何資格來談創新?雖然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例如唐朝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家,宋四家,趙董,程鐵翁劉等等,他們的書法乍一看是很有特點。
2.但是你仔細學習他們,你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麼就是這個共同點就是書法的共性,我們學習書法就要尋找共性。
沒有共性的書法就是江湖書法,不入主流。而創新的前提條件就是共性,沒有共性談不上個性,也就是沒有個人風格,書法也就沒法創新。
3.我從來不反對書法創新,但是我也不支援。
因為據我所知,現在已經有人開始創新書法了。例如書法協會的旭宇先生,對於他所談到的關於書法的創新我很是不能理解。如果真像他對楷書的那種創新,我覺著還是不要為好。
本末倒置,故弄玄虛,這不是創新,這是對經典的不尊重。
-
13 # 無不幫I中國風腰帶
傳承是可以,創新無意義。書法已成歷史高峰,如唐詩宋詞,歷史與時代的產物。
想創新,不如打破,另立一種藝術形式,但借書法名號搞傳承創新就耍流氓。
-
14 # 抱庸詩書
繼承傳統是需要的,對書法而言,傳統就是根源,也是邏輯起點。不講繼承或者不要傳統,就不能公正準確的演繹書法之變,容易捨本逐末陷入歧途。“超於象外,得其環中”,只有把握了最根本的規律,才能縱橫奔灑、任意驅馳,而這個最根本的規律就蘊藏在書法傳統妙義之中。
創新是一切藝術的生命之源,於情於理,書法藝術必須有守有成、創新求變。書法藝術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因此也應具有濃重的時代氣息,反映其時人文景觀,否則,書法就變成了虛偽藝術。歷史也是這樣說明的,如果沒有創新,今日就不會有各式書體與各種流派,而仍舊是甲骨文。甲金小錄楷草,這本身就是書法不斷創新豐盈的結果。
書法繼承與突破的平衡點,從不同的邏輯層面,會有不同的表述重點,但總的規律與尺度就是有淵源有原創,既不背離傳統書法的精神,又不囿於古人既成的形式,包括技法、文化、性情與審美。比如啟功先生的臺閣新寫,沈鵬的狂草,張海的草隸,在繼承中有創新,就算是比較成功的個例。而邵巖的射書,曾翔的吼書,甚至王冬齡的亂書,就割裂了與傳統的聯絡,雖然創新的力度很大,也是難以讓以接受的。
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
15 # 存希齋書法
關於書法發展應該如何把握傳統繼承和創新求變的平衡點這一問題,確實在書法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往往都是各執一詞,莫衷一是,有人認為不應該繼承,有人認為不能談創新,下面我根據自己所學和所見所聞來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既應該提倡繼承傳統,同時也要鼓勵創新求變,但是有要求,那就是把握三個平衡點:先繼承後創新;在繼承基礎上再創新;創新要在法度範圍之內,這三點也就是繼承與創新的三個平衡點。
下面我一一來進行說明:
第一個平衡點:先繼承後創新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話說: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次。”
這就說明,在學習書法上應該首先繼承,在繼承階段沒有創新什麼事,不要急於創新,應該先老老實實地繼承傳統,因為自己才疏學淺,功力不足,因此就應該先學習古人,繼承傳統,把古人書法學到手之後再談創新。
古人說學習書法的境界依次是:會、通、精、化。
先要會,也就是先要繼承傳統,不可盲目妄談創新。
清代乾隆皇帝在“三希堂”中收錄了“三希堂法帖”,分別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詢的《伯遠帖》,王羲之的書法自不必說,但是比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詢的《伯遠帖》更出名的還有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為什麼乾隆皇帝不收錄呢?難道是因為他不知道嗎?顯然不是的,他的用意就是在於“取法乎上”,繼承最好、最傳統的書法。
歷史上哪個書法家不是先繼承後創新的呢?
歐陽詢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後又學王獻之,又參合了六朝北派書法,相容南北,自成一家,被後世譽為“歐體”。
〈歐陽詢書法藝綜南北,博採眾長,先繼承後創新,形成了獨特的歐體風格〉
我想歐陽詢在繼承傳統書法的時候,並沒有想到創新,這是書法繼承達到一定境界自然形成的,反而是那些一開始就想創新的人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所以,由此看來,先繼承後創新,把握繼承和創新的界限和境界點,也就是把握了繼承傳統和創新求變的第一個平衡點。
第二個平衡點: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我們從創新這個詞的意思上就可以看出應該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因為創新並不是創造,創新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上新的東西,而創造則是產生出一個新的事物。
因此,創新首先是繼承,而且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否則創新將是一句空話,沒有可以憑藉、承載的東西,怎會有新的東西出來呢?
從歷代書法家中我們可以找到在繼承基礎上進行創新的例子,應該說每一個真正的書法家都把握住了在繼承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的平衡點。
例如顏真卿的書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書法風格獨特,面目一新,顏真卿先學徐浩,後學張芝,又學“二王”書法,在經歷自己的消化融合之後,最終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顏體書風。
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在柳公權和趙孟頫書法上用功頗深,早年他臨寫了大量的柳公權書法和趙孟頫書法,還兼有文徵明董其昌的書法,最終形成了啟體書法。
〈啟功書法和田英章書法都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因此無可厚非〉
當代著名書法家田英章,人們對他的書法有褒有貶,但是我覺得他的書法形成現在的風格很正常,如果一個書法家一輩子沒有自己的風格,那將是失敗的,和歐陽詢一模一樣,分毫不差就好嗎?其實也是做不到的。
田英章的田楷書法也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創新,有理有據,有何不可呢?
就連把精準臨帖強調到極致的田蘊章,他的書法就和歐陽詢一模一樣了嗎?像誰呢?其實最像他自己!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求變,創新才不至於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這是需要把握的第二個平衡點。
第三個平衡點:創新要在書法法度要求範圍之內進行前面的兩個平衡點分別是先繼承後創新和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其實只要把握住了這兩個平衡點,書法繼承和創新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平衡點那就是創新要在書法法度要求範圍之內進行。
不要覺得已經繼承了傳統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其實不然,越是深入傳統,就越需要謹慎創新,因為越入傳統便會覺得自己越淺薄,創新也就應該更加謹慎而且合理。
當今一些書法家,雖然有深厚的傳統功底,但是卻不顧書法的法度要求,一味地求“新”求“變”甚至是求“怪”,例如搞出了一些“吼書”“竹書”“射書”“醜書”等等,這些都是不顧書法法度的創新,是不可取的。
〈蘇東坡的書法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雖有創新成分但卻是在法度要求範圍之內的創新〉
蘇東坡曾說: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蘇東坡的書法難道沒有法嗎?沒有繼承嗎?顯然不是的,蘇東坡的意思是說他的書法一任天真自然,沒有雕琢做作的成分。
傅山在“四寧四毋”中說:“寧醜勿媚。”很多人拿來當做創新的指導,其實傅山的這句話是有前提條件的,也就是當你寫不好而還要追求秀媚的時候,那還不如寫醜一點,因為寫不好而求秀媚最後只能是不倫不類,創新出來也是“四不像”!
所以,在繼承傳統和創新求變的過程中,在書法要求的法度範圍之內進行創新應該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平衡點,因為不在這方面平衡的話,書法創新很容易滑入盲目創新,不顧規矩的地步。
縱上所述,如何把握書法繼承與創新的平衡點的問題就跟清楚了,第一是先繼承後創新,把握繼承和創新的境界點;第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繼承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有效創新;第三是要在書法法度要求範圍之內進行創新,把握住真正創新和盲目創新的平衡點。
-
16 # 一帆而過
把握傳統繼承和創新求變並不衝突。就比如一盆盆景,盆景需要底肥,底肥就等於傳統,無論你說盆景再怎麼漂亮都離不開肥料。創新求變就等於你把這棵盆景怎麼剪枝,怎麼造型。我們學書法必須首先要紮根傳統,也就是臨帖,臨各種法帖,從中吸取養分,打下基礎。臨帖是一輩子的事,而且臨帖是創作的源泉。只有你的基本功打紮實了,你才能創新求變,否則那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徒增笑爾。
-
17 # 真相很簡單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書法是活文化還是死文化。死文化這個詞很難聽,我們換個說法,意思是一樣的——書法是過去時的文化,還是現在時的文化?
答案是:過去時的文化。
為什麼?
因為書法本身的發展歷程,實際上是伴隨著書寫而存在發展的,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魏碑、楷書,以及與之相伴的草書、行書,都是基於現實中書寫的應用而存在的。書在前,然後有法。書法是書寫的象牙塔形態,是高階形態。
隨著社會發展,從毛筆退出實用書寫領域開始,書法存在的合理性或者說危機就出現了。
好在硬筆書寫也是書寫,雖然已經和毛筆書法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書法的靈魂還在,硬筆書法風行一時,體現了書法本身的魅力。
但是,電腦的普及以及電子化文化傳播成為基本生活之後,書法在現實中依託的最後一塊土壤也崩塌了。
到了這個時候,書法的變革與否,對文化,對社會生活,都沒有任何影響,也就是說,對現代生活而言,就實用的文化載體來說,書法已經是死文化,或者說過去時的文化。
這一點很重要,它說明什麼?說明,書法本身已經不必要承載變革的功能,類似隸書對於篆書的革命性變化,書法已無承載的必要,書法已經從功能性中解脫了出來。
今天喜歡書法的人數眾多,它不是實用層面的,而是藝術層面的,它是一種對舊有傳統文化的仰慕與追隨,然後是自我審美與精神的表達展示。
而既然是藝術層面的事,既然是自我審美與精神的表達,那麼,它不存在任何束縛,你只要用的是筆,使的是墨,你就可以不受限制地表達,沒有人會限制你不能創新,除了你自己束縛自己。只要不觸犯法律,警察不會抓你。還有什麼比可以自由創作更能發揮你的聰明才智的嗎?書法給你提供了,筆、墨,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你說你創新了,但是別人不承認,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你沒有服眾。你要跟眾人對話,你又說服不了別人,那就想想為什麼吧。
實際上,說穿了,無論是今天的書法,還是過去的書法,本質上沒有什麼變化,它都是個人氣質透過筆墨的表達,也就是通常說的書者抒也。它是個性的東西,好的書法肯定是個性的表達,它不是臨摹誰的字很好就算書法了,而是你把自己寫出來,怎麼寫都行,能寫出來就行。你自己不會,所以學古人,學會了再回到你自己。至於說你寫出來的能不能成為法,叫不叫書法,或者說,你想叫別人認你的是書法,那就是功夫、能力,以及你個人的氣質了。
所以,所謂繼承與創新,古人早說了,法有法,法無定法,通透而不拘泥,就是書法的真諦。
-
18 # 琴音萬古
創新這個詞被現今人在物質生活富溢的社會面貌下只持之恣情縱欲全然反映在書壇領軍者為之當世之名而持之的態度!不去敬畏傳統,不深知文化哲學而談之創新無疑是種強而妄的態度!無疑將文化入贅了他人的審美“變夏為夷,謂他人父”何談之什麼平衡點!現時對這種風氣還談不到從根本上的批判!!!
-
19 # 西廨七叔
傳承與發展,歷來是藝術領域中的一個很讓人糾結的命題。
在這裡,我想用孫過庭《書譜》中的觀點: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回顧書法的發展歷程,其實是從實用到藝術的過程。有個簡單的推論:在甲骨文時期,是否有專業的書法家?而在後來,不少大家在臨摹甲骨文以及後來的金文。我無法肯定當時鑄鼎的工匠是否具有極高的書法素養,但後人在臨摹的時候依然“如對神靈,如履薄冰”。這應該就是藝術的傳承,而書法的發展由篆到隸,再由隸到楷,直到行草,狂草,以及現在的亂書……
回到書法的本體。以筆墨為工具,以文字為載體。一種以平面分割為形式的黑白藝術,所以,只要寫的還是字,用的還是筆墨,在這個規矩之內,破與立的交融,承與創的結合,其平衡點只在每一位書者的心中。
-
20 # 晶晶青青
我做為一名書法愛好者,自己覺得:書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美和意境美。書為心畫,書法貴在形神皆備,氣韻生動。天道酬勤,要想寫好書法,還是要沉得住氣,靜得下心,多向傳統碑帖學習,多向古代書法大家學習!中華書法源遠流長,書法大家燦若星辰,優秀碑帖多不勝數。比如說,楷書有四大家,行書大家有二王,顏魯公,董其昌,宋四家等,草書有張芝,智永禪師,張旭,懷素,黃庭堅,祝枝山等。多向古代書家學習,多臨帖,多悟,多融匯貫通。只有書法基本功打好了,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才能談得上書法的創新與發展,才能談得上翰不虛動,心手雙暢。才能寫出自己的書法風格和特點,才能寫出新時代健康向上的書法風采!
回覆列表
書法應在傳統基礎上去發展創新,否則只是寫字,摹仿。如果是為了寫靚字,一般用幾年去掌握一種字型的結構,用筆,即可寫一手靚字。
為了藝術,把書法寫好,發展,必須創新。
但創新談何容易,在合古的基礎上,文化的基礎上,金石的基礎上去創新,而不是亂造。一切搞怪,低俗的自我面目,不是創新,是江湖習氣。所以學習書法之人,必須一生喜讀詩書,手不釋卷,才談強烈的自家面目,才是創新的平衡點。不讀書,談創新,書法之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