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心的對話

    直腸息肉一定是癌症嗎,答案是不一定,而且大部分直腸息肉都是良性息肉。

    建議最好是做腸鏡時取組織做活檢進一步確診下。一般大部分都是良性的,早期息肉比較小,身體也沒太大不適,隨著息肉逐漸長大,大便的形狀會發生改變,可能會伴有腸炎,大便帶血等情況。一般臨床上大於1裡米的息肉還是建議手術切除或者腸鏡鉗除。

    雖然直腸息肉大部分是良性的,但是還是建議要定期複查,改變生活習慣,儘量不要熬夜,不要吃辛辣刺激油炸食物,直腸這個部位從中醫辯證來講是熱證,肝熱會引起腸熱,會加重病情。熱在身體的主要表現有口乾口苦,脾氣急躁,愛生悶氣,煩躁失眠,便秘等,一般有直腸炎,或者合併直腸息肉患者平時身體這些症狀應該是有一部分的。不是手術切除是就沒事了,溼熱體質不改變,即便是手術切除了還會再長,所以在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同時可以透過中醫系統調理,改變溼熱體質。

    直腸息肉有癌變的風險,跟年齡也有一定關係,一般年齡四十到六十歲之間癌變的機率相對大一些,所以建議有直腸息肉最好是每年體檢做腸鏡觀察其變化,及時治療。同時生活,飲食多注意,保持大便通暢。

  • 2 # 老劉談胃腸

    隨著消化內鏡檢查技術的普及,診斷為腸息肉的機會越來越多。那麼腸息肉一定會發展成癌症嗎?發現腸息肉應該怎麼辦?如何預防腸息肉復發呢?下面老劉就和大家聊一聊這方面的話題。

    什麼是腸息肉?

    結腸息肉係指生長於結腸粘膜而隆起於粘膜表面的病變。無論其呈廣基、亞蒂或長蒂等狀,均僅表示肉眼外觀形態,而不表明病理性質,故臨床上在病理性質未明之前,對於炎症、感染性肉芽腫、組織增生和癌腫有隆起性病變者,通常都用息肉來描述。

    腸息肉會癌變嗎?

    並非所有腸息肉都會癌變。按病理型別可分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錯構瘤和其他型別的息肉。其中,腺瘤又可分為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和混合型腺瘤。一般地說,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錯構瘤基本上不會發生惡變,醫學上將其統稱為非腫瘤性息肉。腺瘤發生惡變的可能性為 10%~20%,被稱為腫瘤性息肉。特別是絨毛狀腺瘤,惡變率是管狀腺瘤的數倍至數十倍。

    發現腸息肉應該怎麼辦?

    一般情況下,內鏡檢查只要發現息肉原則上都要內鏡下切除。目前各大醫院多采取內鏡下息肉摘除技術,高頻電切除法,此法既能切除息肉,又能止血,同時一次可切多顆息肉,以後可重複實施。通常治療腸道小息肉主要採用氬離子鐳射燒灼或高頻電圈套切除法,創面較小,很少引起出血、腹痛等併發症,治療體積較大或範圍較廣的息肉,常需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或黏膜下剝離術。

    腸息肉治療後,會復發嗎?

    腸道息肉摘除後,有一定的復發可能性。研究資料顯示,腫瘤性息肉摘除 1年及 3 年後的複發率分別為 28%~ 42%,因此,有腸道息肉病史的患者在治療後應定期複查腸鏡。小的增生性息肉應視為正常現象,第一次複查可在治療後 2~3 年進行;有 1~2 個直徑小於1cm 的腺瘤者,應在治療後 2 年內複查腸鏡;有 3個或 3 個以上腺瘤,或腺瘤直徑大於1cm,抑或病理檢查顯示有絨毛狀結構或伴不典型增生者,治療後每年都需複查腸鏡;若在一次檢查中發現 10 個以上息肉者,應在治療後半年內複查腸鏡;接受粉碎性切除無蒂息肉的患者,應在治療後 2~6 個月內複查,隨後視複查結果,制訂個體化隨訪方案。

    怎樣預防息肉復發?

    結腸息肉的發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確,影響因素包括遺傳、環境、飲食以及生活習慣等。低纖維、低蔬菜、高脂肪餐與息肉的發生密切關係,因為飽合脂肪酸增多,糞便形成減少,使致癌物質等有害成分在腸腔記憶體留時間延長,結果導致息肉及結腸癌的發病率增高。長期大量飲酒,免疫功能低下也可引起腸息肉發病率高。因此透過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可預防息肉復發,加強體育鍛煉,可增加迷走神經的興奮性,使腸蠕動加快,有害物質對腸粘膜的作用時間減少,息肉發病率隨之降低。目前也沒有明確有效的藥物可以預防息肉的復發。所以對腸道息肉患者而言,定期複查,爭取早發現、早治療是最佳選擇。一般地說,非腫瘤性息肉每 2 年左右複查一次,腫瘤性息肉應儘可能摘除,半年到一年複查一次。

  • 3 # 腫瘤專科醫生

    直腸息肉一定是癌症嗎?這個問題不用問吧,直腸息肉當然不一定是癌症啊。

    那直腸息肉與癌症膽個什麼關係呢?其實,息肉不過是腸粘膜表面隆起的一種增生物,息肉有腺瘤性息肉,還有錯構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炎性息肉等,其中除了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變機率風險,其實息肉還是相對安全的,所以,腺瘤性息肉可以說是癌前病變,要積極處理,儘早摘隊或切除。當然,也不是說腺瘤性息肉都一定會最終癌變,事實上大多數不會癌變,癌症風險主要要看腺瘤的大小、數目、組織病理學型別、不典型增生程度等,以及當事人的性別和年齡家族史等。但不管怎樣,如果腸鏡活檢病理為腺瘤性息肉,還是建議儘早處理掉。

    那是不是息肉切除了,以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不用擔心得腸癌了?當然不是啊,不要說得過腸息肉,那怕是沒有過腸息肉的人也不能高枕無憂。得過腸息肉,特別是腺瘤性息肉,即便是切除了,也不等於就可以高枕無憂,同樣要定期隨訪,定期複查。當然複查隨訪時間,不是所有人都一樣,比如,如果得的腺瘤性息肉是單發的而且帶蒂的息肉,或者伴有輕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這種通常較為低危,那麼治療後1年複查就可以,以後根據情況調整複查間隔時間。而如果是多發腺瘤性息肉,而且較大(直徑超過2釐米),或者是廣基的絨毛狀腺瘤或管狀絨毛狀腺瘤,或者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那麼就較為高危,這種情況要加強監控複查,複查頻次要更密,比如治療後3~6月內就複查腸鏡,以後看複查情況來調整複查頻次。

  • 4 # 劉永毅醫生

    同學來電話,語氣中帶有惶恐不安。大便帶血多日做的腸鏡檢查,距離肛門口大約20cm有一息肉樣隆起,帶蒂,表面光滑……,而息肉往往與腸癌有扯不清的關係,這就讓人非常擔心了。

    息肉,就是人體空腔的部位隆起了一塊組織,簡單點說也是“肉疙瘩”,長在鼻腔內就是鼻息肉,長在胃內就是胃息肉,長在腸內也就是腸息肉麼。

    醫學研究發現大約80%-95%的腸癌都是由息肉發展而來,大概經歷了炎症、增生、腺瘤樣息肉、原位癌、浸潤癌的“漫長”過程。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大多都發生在5-15年中,平均10年左右,不包括腺瘤之前炎症、增生的過程,且這些病變不一定發展至腺瘤,而腺瘤一般最終是會發展到癌的。

    腸息肉形成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比如愛吃紅肉、少吃粗纖維蔬菜,抽菸喝酒的人也容易發生腸息肉,還可能與膽汁代謝紊亂(膽囊切除、胃腸手術等術後)、便秘腹瀉、炎性腸病以及遺傳有一定的關係。

    腸息肉在組織學上可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多是腺瘤性息肉,而非腫瘤性息肉有錯構瘤性、增生性、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

    腺瘤性息肉最常見有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混合性腺瘤3種類型

    大約50%的腸息肉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多是腸鏡檢查後發現。息肉最常見的症狀有便血,量一般不多,時有時無。也可能發生粘液便,隆起的腸粘膜面積增大所致,還可能有些腹痛、下墜的感覺。

    腸鏡發現息肉,一般情況下都需要病理活檢確定性質,有些小的、炎症明顯的息肉也可不活檢。

    哪些腸息肉最有可能是惡性的呢?

    1、息肉直徑越大惡性的可能性越大!直徑≤1cm且有蒂惡性率不超過1%,而直徑1-2cm的息肉惡性率大概是10%,若直徑超過2cm惡性率就要50%左右。

    2、腸鏡活檢多是抓取一部分組織,若管狀腺瘤的惡性率小一些,若是絨毛狀腺瘤的惡性率就要大一些,資料顯示大概20%-60%,而管狀、絨毛狀混合性腺瘤惡性率居中。

    3、基底範圍廣,無蒂的息肉惡性率要大一點。

    息肉處理有內鏡治療、楔形切除等方式,內鏡治療為主,有粘膜切除術和粘膜下剝離術兩種,粘膜下剝離術能完整切除息肉。

    息肉切除後複發率非常高,1年內約有40%的病人復發,2年內達到80%左右,因此複查腸鏡是必須的。多久複查呢?需要根據息肉的病理型別、癌變風險以及切除情況來決定,必要時幾個月就得複查。

  • 5 # 小影大夫

    息肉≠癌症,但是要儘早切除

    胃腸道息肉是胃和結直腸常見的病變,一般沒有任何症狀,主要是透過做胃鏡和腸鏡發現。

    息肉可以理解為胃腸道表面長出來隆起的病變,這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樣息肉,只有腺瘤樣息肉會惡變成癌,時間一般在5-10年,炎性息肉可以自行消失不見。但是我們做胃腸鏡無法分辨是什麼型別的息肉。為了防止息肉惡變,一般建議在胃鏡和腸鏡下進行息肉的切除。如果息肉太小,無法切除,建議一年後定期觀察。

    息肉≠癌症。胃腸鏡下發現胃息肉和腸息肉,不要過於緊張。如果切掉了,一般會送病理化驗,等病理結果就行了。如果病理結果部分惡變,才考慮是癌症,這時候就要重新找醫生評估了,有可能需要把那部分的腸管進行切除,一般早起切除,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如果是單純的腺瘤,那麼建議半年到一年後複查即可。

    另外,即便是切了的息肉,也還可能重新長出來,所以建議切完息肉,一年後複查,如果沒問題,可以兩到三年後複查,如果也沒問題,可以五年後複查即可。

    總的來說,胃腸鏡發現息肉,不要過於擔心,聽從醫生的安排,定期複查就可以啦。

  • 6 # 心血管黃醫生

    直腸息肉不一定就是癌症!

    腸息肉就是腸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變的總稱,從結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通俗地說,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人體的整個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長,其中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比較少。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息肉,明確病理性質後則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診斷學名稱,如結腸管狀腺瘤、直腸原位癌、結腸炎性息肉等。

    直腸息肉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息肉一般都較小,細長彎曲,形狀不規則。直腸息肉患可能無明顯症狀,少數會出現腹痛、腹瀉、便秘、大便習慣改變等,一旦有這些症狀,應及時就診。

    息肉主要分為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必須強調,腺瘤性息肉約佔全部息肉的70%至80%,息肉越大,息肉絨毛越多,越容易發生癌變。大家只要重視腸息肉的防治,大部分腸癌都可以避免,有腸息肉和直腸癌家族史者更應警惕,這類人群及早定期進行腸鏡等檢查,是預防和早期發現腸癌最有效方法。因此檢查出息肉後要確定其病變性質,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包括病理)檢查並在腸鏡下進行干預治療。

    據調查,近40年來中國大腸癌發病率增加了5倍,呈現年輕化趨勢,其特點有:(1)逾八成大腸癌禍起息肉;(2)家族性息肉病癌變率100%;(3)腺瘤性息肉多見易癌變。40歲至50歲為大腸癌高發人群,所以建議一般人群應從50歲開始做胃腸鏡檢查,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有胃腸道炎症病史、長期腹瀉或便秘等高危人群應從40歲開始定期篩查。

    總之,直腸息肉不一定就會癌變,發現息肉後積極治療,定期複查,日常生活中,合理飲食,少油脂、少蛋白、少辛辣、少生冷,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作息規律,避免過度勞累,否則腸道的免疫力也會下降,息肉的複發率和癌變率也會相應增加。

  • 7 # 程東峰談腫瘤

    直腸息肉不代表就是癌症,多數的直腸息肉都屬於良性的一個病變,只有少部分的直腸息肉才會有癌變的風險。如果直腸息肉長期存在最終是可能發生癌變,可以進行相關的干預治療。

    曾有相關的資料顯示,中年人百分之20左右都會有腸息肉的情況,一般經過五到十年會轉變為大腸癌,多數的腸癌都和腸息肉有關係。

    大腸息肉其實就是生長在腸粘膜處的贅生物,也就是腸道多長了一個肉粒樣的東西,一般直腸息肉分為3種,腺瘤樣息肉、增生性息肉,還有一種是錯構瘤息肉,很少見。

    增生性的息肉和炎症性的息肉一般很少發生癌變的情況,有癌變潛能的息肉多數為腺瘤樣息肉,這種可以被定義為癌前病變疾病,大家一定要重視起來。

    一般早期的直腸息肉是沒有明顯症狀顯示,有些患者也會有腹痛的情況出現,但是早期很難往直腸息肉這上面去聯想,因此導致誤治的情況。

    還有一個情況是,直腸息肉即使切除了也可能還會再次生長,因此,切不要掉以輕心,在發生直腸息肉的第一時間,應該儘早做切除治療,治療後也需要定期複查是否有再生的情況出現。

  • 8 # 小克大夫

    直腸息肉和癌症還是有明顯的差別的,在臨床上患有直腸息肉的並不就是癌症,多數的息肉還是以非腫瘤性的息肉為主,但是如果是腺瘤性的息肉的,就是屬於癌前病變,提示有可能會發生癌變,所以對於直腸息肉的型別我們應該有一個相應的瞭解。

    所謂息肉就是說腸腔內出現了一種隆起性的病變,這種隆起性的組織或大或小,或帶蒂,也可不帶蒂,性狀規則也是各有不一,這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息肉。

    直腸息肉的型別主要是有兩種,以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為主,而其中所說的腫瘤性息肉就是以腺瘤性的息肉為主,腺瘤性息肉具有癌變的風險,所以在檢查出有腺瘤性息肉存在的時候,就需要我們去進行相應的防範和治療。

    但是如果不是腺瘤性息肉,而是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的話,就不要去過度的擔心和焦慮,因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鋸齒狀息肉都是屬於非腫瘤性的息肉,一般癌變的風險較小。

    那麼對於有直腸息肉的患者,我們應該去採取何種的方法去進行治療呢?其實現在對於息肉的治療是很先進的,可以在腸鏡下進行手術來將息肉進行燒灼,圈套,冷凍來進行治療,此外對於一些息肉的體積過大沒有辦法透過腸鏡切除的患者來說,是可以透過微創的手術來進行切除。

    在息肉進行切除之後,很多人都比較關注的就是有沒有復發的可能性,其實這個就算是醫生也無法給一個明確的答覆,但是在平日的生活當中我們可以透過調整日常的飲食,做到戒酒,戒菸,避免辛辣刺激飲食,以及定期的去進行復查,是可以有效的做好對於息肉復發的防範和預防的。

    最後,小克建議各位年齡在45歲以上的人群,或者是既往已經查出有腸道息肉的人群,去定期的進行腸鏡的檢查,避免腸道息肉的加深和加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敷面膜為啥會有刺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