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孟姐的生活點滴

    這個問題要從多方面回答,我認為是這樣的:

    一.吃過苦的人,是生活上節約的人,大多數是這樣的人,因為他們吃過苦,懂得了人世間的殘酷無情,看淡了世態炎涼,一路走過來多麼不容易,心中的苦只有自己知道,今天的幸福,一定好好珍惜,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浪費,因為再不想回到吃苦受累的日子,所以這樣的人處處節約。

    二.彌補過去,有的人認為以前吃苦受累,沒吃過好的,沒穿過好的,現在生活好J,彌補一下之前所缺的東西,好好的享受享受,不然的話,這一輩子太虧了。

    三.天性節約,有的人沒吃過苦,他也很節約,我兒子就是這樣的,他兩三歲時,去超市,什麼都不要,吃的,玩的等都不感興趣,別人家的孩子見什麼要什麼,現在十歲了,還是一樣,除買學習用品,花零錢,只拿五角的,大錢不拿,他的壓歲錢,自己放著,從不浪費一分錢,這就是天生的命。

    所以,吃過苦的人,並不都是生活上節約的人,生活上節約的人,並不是都吃過苦,不管怎樣,每個人都要加倍努力,珍惜生活。

  • 2 # 紅塵緣

    這話是有點對,但吃苦要明白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如果吃苦只是為了掙錢最後連自己的身體都不顧,那一個人的吃苦耐勞就無有意義了,在能幹中一定要好好愛護自己的身體,如果把自己掙的錢又倒回去了,這樣的結果你能快樂嗎?

  • 3 # 歸隱的王者

    只有嘗過壞,才知道什麼是好;只有試過苦,才知道什麼是甜;只有被拋棄過,才知道什麼是愛;只有經過顛沛流離過,才懂得生活不易;經歷過一日三餐啃饅頭的日子,才知道吃一頓米飯配菜是多麼奢侈。

    因為吃過苦,有時候對自己生活上有些節制,但沒必要故意要求自己省吃儉用,過艱難的日子。也不能有多少錢就花多少錢。錢要用在刀口上,該花的錢一毛錢不省,不該花的錢一毛不花。中國有句古訓,叫“當省不用,當用不省”,正是這個道理。

  • 4 # 親吻生活一愛欣

    的確如此。吃過苦的人,方知節約也是應對苦的方式,讓苦轉化為甜的開始。

    50、60年代出生的人,大都是吃過苦的人,也最懂節約意味著什麼的人。曾經的名句:“深挖洞廣積糧”一直在腦海裡揮之不去。那時候,我們對糧食的節約達到了一種極致:飯桌上的飯粒,都是撿拾起來放到嘴裡的;餅子長了“綠毛”,也捨不得扔掉,把外皮去掉吃瓤;蘋果壞了,把爛處挖掉,仍然吃得笑容燦爛。

    母親至今依然記得她兒子小時候的心願:“媽媽,大餅子能讓我吃飽嗎?”每每說起這話的時候,母親眼淚汪汪。那時候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剛過,家家的生活還處於“吃苦”之中。最苦的日子,山上的野菜都挖完了,吃的菜都是“清湯寡水”,一個人分一塊餅子下肚,不一會就餓得心裡慌慌的。

    積攢糧食、積攢東西成了“一種財富的積累”,我們就是在“廣積糧”的日子裡長大。真不是我們的品德有多麼高尚,而是在自己幼小的心靈裡,想起國家這麼困難還“有糧積”,會感覺和國家一起同甘共苦,心裡總是有那麼一絲絲香甜。

    這樣的日子,我們依然快樂。因為我們珍惜生活的每一點回饋,有飯吃有書讀有衣穿就很滿足,感激生活,感恩社會。

    所以至今我弟弟創業致富,在“家大業大”之時,仍然保留著往昔的節約風格,這風格是骨子裡的“精華”所在,是一輩子捨棄不掉的。他把生活的“高大上”理解為節約即德,是思想品德、為人做事的高大上,而不是所謂“精緻生活”的高大上。弟弟從來就不是“摳門”的人,自己不亂花錢,卻大方“施捨”給身邊貧困的人,資助了好幾個貧困大學生,身邊朋友都說他是一個“有錢的窮人”。

    至今,我依然記得父親給我講述抗美援朝的故事,說當年在北韓戰場,最苦的時候,有的戰士吃不上飯,就吃身邊的草、吃雪,餓極了,還會把石頭含在嘴裡,竟然還會感覺不到餓了,那時候即使餓著肚子,其戰鬥意志依然高昂。

    所以,你看那些從戰爭中走過來的人,經歷過自然災害飽受過苦難的人,都明白節約的內涵,都懂得其樸實的內在和分量。現在他們在生活富裕了以後,依然保留著艱苦樸素的生活狀態。

    所以,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在品嚐香甜的日子裡,依然保留著節約的品格,就是無華的品質,讓甜蜜幸福的日子穿著質樸的“外衣”,是內心的一種踏實,一種富有,更是對生活的本源的理解。

    今天我們過上了好日子,很多人不理解老一輩人為什麼會這麼節約,有錢不花,不會消費,甚至感覺他們的生活“沒有品位”,其實那是不明白生活的“品位”在哪裡。

    真正有品位的人,是內在的樸實無華,把節約不僅過成一種生活方式,還當作“傳家寶”流傳下來。

    因為, 生活的“苦”教會了我們很多。懂得“積累”就是其中之一。這種積累,是一種物質財富,更是精神財富,或被稱之為節約,還有人理解為“摳門”。

    過去雷鋒時代,“節約”不是吃苦、更不是“摳門”的代名詞,而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光。因為從毛澤東主席以身作則的節約生活中,我們看清楚了什麼才是美麗生活的真諦。那時候,全民節約都深感是內心的自豪,處處體驗著“勤儉節約”所散發、帶給自己甜蜜幸福的味道。

    相比現在有的年輕人,透過這次“疫情”就看得出來,在居家“防疫”的短暫日子裡,就為“生活費”都沒了著落而發愁、叫苦連天,開始把眼光轉向朋友的“口袋”,茫然明天不知道什麼能填飽肚子,透支了不能再透支的無數個今天和明天的日子。只是暫時的不上班,就開始感嘆房貸車貸無法還上,真不知道這種境況該不該同情。

    有人說,這次“疫情”期間,就考驗了一個人對“如何節約生活成本”的理解,其實就是消費觀念的正確與否。有人感嘆有一天當戰爭來臨,又不知道何時結束的時候,這樣的人其生存也許還真就成了最大的問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要精打細算的,勤儉節約是生活的細水長流,是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所以,這句話告訴你:透支今天的生活、透支未來的日子,就會被突然來臨的“苦難”所懲罰。

    大災大難面前,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才是第一位的,那些沒有錢還一味追求所謂“精緻”生活的人,是否該好好想一想,何為吃苦,為何吃苦?為何節約,何為節約?

    沒有遠慮必有近憂。老一輩人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勤儉節約優良品質,年輕人真的應該從中好好學一學。不要把眼睛盯著豪車豪房,名牌手錶包包,在真正的“苦難”面前,這些東西往往一文不值;不要把心思花在如何貸款、信用卡透支以及民間借貸、花唄等資金來源的研究上,多積累人生經驗、積累生活的給予、積累一種勤儉節約的精神,不忘初心,才會更好更獨立的應對人生的各種挫折與苦難。

  • 5 # 趙建明Zhao

    我是過來人。吃過苦的人懂得珍惜,生活上要求不高,也不奢侈,注重節約,不願浪費。特別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由於物資饋乏,生活十分簡單,有時甚至還要餓肚子。沒有辦法,為了填飽肚子,只要是能吃的東西都拿來吃。物資都是定量供應,根本就不夠,一個月才吃一回肉。養成了節約的習慣。穿得也簡單,冬天就是內穿一件襯衫,外罩一件棉衣,毛衣是稀罕物。那時生產工具落後,勞動強度大,十分辛苦、勞累,但熱情很高,不甘落後,都願意到艱苦的地方去,為社會主義建設增磚添瓦。生活上容易滿足,也沒有攀比。到了現在,我們這些人與子女存在著代溝,他們難以理解我們的舉動,認為我們生活質量差,但我們覺得很幸福。趕上了好時代,衣食無憂。

  • 6 # 月白770

    一般是這樣講的,但不盡其然。吃過苦,經歷過生活艱辛的人,往往懂得珍惜眼下來之不易的豐衣足食生活,懂得“飽時莫忘餓時飢”的道理,日常生活注意節儉,關鍵時候不愁吃穿。不過,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如何看待節約的意義,明白勤儉節約這一優良傳統的精神內涵。

    中國有句古訓:“靜以養心,儉以養德”,艱苦樸素一直被當做一種美德在繼承發揚,其寓意是很值得思考的。現在有不少曾經過過苦日子的人一旦富足了,就不再注意節儉了,有些甚至比沒過過苦日子的人還要鋪張,甚至一些曾經逃過荒、要過飯而今發跡起來的所謂“土豪”、“ 貴族”,時不時卻過起了揮金如土、紙醉金迷的窮奢極欲生活,這和曾經吃過苦又有多少關係?這種現象暴露出的實質問題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三觀”問題。中國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即使已成億萬富翁,卻依然保持著簡單樸素的生活習慣。按照他的收入,完全可以到城裡高檔美髮店去理髮,但他16年來一直在路邊一家只要20元的小店理髮。袁隆平現在坐的車是報價不超過10萬的中國產奇瑞瑞虎5。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劉先林坐高鐵一直坐二等座而不是一等座,沒有任何科學家的範。瑞典宜家集團創始人英瓦爾.坎普拉德(已去世)財富曾超越比爾蓋茨,但生活卻非常簡樸,他乘飛機總是坐經濟艙,並聲稱為了省錢,自己只有到發展中國家才理髮。諸如此類富而不奢、以儉為榮的事例不勝列舉。

    可以看出,許多注意節約之人的良好品行是思想修養、道德情操的自然顯現,節約的目的已經超出了生計方面的考慮,主要在於追求一種境界,體現一種生活態度,形成一種品位,一種簡單質樸的生活習慣。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今天,我們需要大力倡導、弘揚光大這種克勤於邦(國家)、克儉於家(家庭)的優良品質,更加崇尚中華民族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造福於國家,造福於子孫後代。

    中國水稻之父、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

    瑞典宜家集團創始人英瓦爾.坎普拉德

  • 7 # 李聿行70852

    吃苦是人生的必然,也必須的。沒有不苦的人生,在苦裡沉淪,還是崛起;在苦裡萎靡,還是勇毅。

    沒有不病的痛苦,沒有不吃藥的苦而痊癒。沒有不摔跤的粗心,沒有不苦的謹慎。

    站在今天,昨天的昨天千辛萬苦,踉踉蹌蹌或昂首闊步挺過來了,慶幸也自豪。明天的明天不可預知的艱難困苦,也有勇氣闖下去,匍匐或站立的姿態、傷痕或放棄的肉體,坦然面對。

    “先苦後甜”是真理,也只在收穫理想果實的仰天長嘯。理想無止境,有春的繽紛和秋的碩果,有夏的碧綠和冬的寒梅。不同年齡有不同的掙扎和期望。

    苦裡有甜,像炎熱的Sunny和涼爽的月色。苦的汗水裡流淌著幸福的歌謠:子女唱給父母聽的,父母哼給子女聽的。

    苦像生命長河岸邊的芳草,無盡止,芳香的苦澀和豔麗,點綴了波瀾的色彩。

    生命不息,苦味相隨。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坐享其成,一潭死水,會腐臭枯竭。活力四射的生命,便是自尋苦吃的健康。

    吃苦和勇於吃苦的人,面對未來的苦自信滿滿,不猶豫不懷疑自己的能力和精神。

    畏苦和避讓苦的人,河溝也大海的寬闊,丘陵也珠峰的險惡,泥濘也沼澤的怯步。

    張開雙臂,迎接苦。你是Sunny,苦是冰雪;你是大鵬,苦只十里;你有鐵肩,苦是扁擔。

  • 8 # 依米花呀

    我覺得題主說的很對。就像我奶奶常常跟我說的一樣:沒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

    下面我就從三代人不同的生活造就的不同的生活觀來論述:

    首先,是我的祖輩,他們是經過大苦大難的人,少年時經歷戰爭,中年時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和三年自然災害,可以說,大半輩子就沒吃飽過,他們對於一切,尤其是糧食是極為節儉的。

    我的姥姥九幾年就去世了,媽媽提起她總是淚流滿面,姥姥一輩子都沒吃過一頓飽飯,家裡有七個孩子,顧了大的還有小的,等都結婚了,日子過的也窘迫,直至去世,也沒有一張照片,沒穿過一件新衣服。

    至今還記得小的時候,姥姥拿著蠟燭在草垛裡給我藏水果糖的情景,小心翼翼地藏起來怕被別人偷了去。

    對於他們來說,節約已經成了一種本能,不可能不節約,自己少吃一口,孩子就能多吃一口,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是殘忍的,節儉已經進入他們的血液中去了,不眠不休,不可能忘記。

    其次,是我的父輩,剛剛好出生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奶奶的話說當時爸爸剛剛學會走路,然後餓的又不會走了,坐在那裡起不來了。

    他們這輩人,生在農村,家裡孩子又多,又趕上吃大鍋飯的時候,幾乎是從童年到青年幾乎沒有吃飽過,衣服也是都是補丁。

    然後工作了,開始掙工資了,又開始養我們了,從始至終,日子都過的緊緊巴巴,因此,父母生活極為節儉。我們上學時,家裡大概一個月才能吃一次肉,爸爸媽媽都捨不得吃,把所有的肉都挑到我們碗裡。

    就是現在,雖說衣服無憂了,但是剩飯剩菜他們永遠捨不得倒,超市的塑膠袋也永遠捨不得買一個,節儉早已經成了習慣。

    最後,來說說我們,我是80後人,小的時候,只有爸爸一個人上班,乾的還是體力活,非常辛苦,家裡爸爸媽媽一直非常節省,幾乎沒有買過什麼貴的東西。

    現在自己工作了,也沒有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看著同事們經常出去旅遊、購物,出去都要住什麼星級、主題酒店,都要一千多一晚。雖說咬咬牙也能付得起,但是不會去住的,不值當啊!

    我想說的是一個人的生活觀、消費觀與他從小的生活環境相關,在福窩裡長大的孩子,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的人,他應該不知道什麼叫做節儉。

  • 9 # 慧之說

    一般吃過苦的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很節約,我認為有道理。這可能就是一個人從艱辛歲月一路走過來,慢慢養成自律節儉的習慣。

    沒有吃過苦,沒有艱難困苦的人生經歷,很難對“節約”一詞有透徹的領悟,我有一個80歲左右還在開副食店的舅外婆,很節儉,一件衣服要穿好幾年,甚至要打好幾處布丁,一雙襪子破了也要補補再穿一段時間。每次洗衣服洗衣粉放的很少,兒子給她買的洗衣機,捨不得用,主要是怕費電,睡覺前,燈要立刻關掉,衛生間的廁紙也要精打細算用。

    吃的方面:買一斤肉放冰箱裡,每次炒菜前拿出切幾片和蔬菜炒炒,要吃一個星期左右,有時候我勸她,不要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讓晚輩心裡難過。

    她笑呵呵的說“現在日子已經很好了,那些年我帶五個兒女,每天早上醒來,我都要為孩子的吃飯發愁,沒有吃過一頓飽飯,穿過一件不打布丁的衣服,現在日子好了,不能忘本,要勤儉節約!”

    我的舅外婆,她已經有了好幾個重孫子,已經是太奶奶級別的老人了,按理說,應該在家享享清福,兒孫繞膝,她從艱苦年代走過來,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已經在她身上烙下很深的印記,沒有人能說服她了,祝她老人家健康長壽!

  • 10 # 煩惱和快樂

    真正體驗過窮困潦倒的人,才能懂得對財富珍惜。真正體驗過食不果腹的人,才能懂得節約糧食的重要。只有做到這兩點的人,才是真正的勤儉持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電影《寄生蟲》裡“不是雖然有錢但卻善良,而是因為有錢所以善良”這句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