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雛菊西瓜Peterpan

    重型魚雷和航空母艦是兩條路子,二者並不是同時出現的東西,比如德國能造重型魚雷但不能造航空母艦,中國的重型魚雷也是航空母艦之前誕生的。只能說,有能力造重型魚雷的國家工業和經濟底子都不薄,有這個實力生產航空母艦。

    經濟因素

    重型魚雷的研製和採購很大程度是因為受眾面太小且代價比較高,因為想要獨立搞就必須要自己完成整條魚雷的全部產業鏈。對於大部分國家來說整體情況大致是這樣的“能合作的就合作、能買就不自己單獨搞、能不用的乾脆不用”,只有那些“土豪”國家或者迫不得已才會自己獨立搞。舉幾個例子:1991年法國、德國和義大利三國簽署聯合發展新型重型魚雷的備忘錄,希望透過聯合研製的方式進行本國的魚雷升級。當然,最終這個計劃沒有實現,德國研製了DM2A4重型魚雷,只剩下義大利和法國聯合進行A184重型魚雷,然而法國中途也因為經濟困難而退出研製工作,之後重啟計劃和義大利又研製了“黑鯊”重型魚雷。這個例子不難看出:即便是幾個歐洲老牌工業和經濟強國也是希望透過聯合研製的方式來承擔重型魚雷的技術和經濟成本。

    那些因為技術或經濟原因不能自己搞的就直接買別人的,比如荷蘭海軍的“海象”級常規潛艇直接採購美國MK48重型魚雷;越南則乾脆從潛艇和魚雷都是原裝引進,俄羅斯“基洛”級常規潛艇和53-65重型魚雷。

    技術因素

    技術是另外一個限制重型魚雷的研發因素,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把動力、燃料、導航、戰鬥部全部整合在一個直徑只有0.53米,長不到10米的圓柱當中,既要打的準又要打的遠又要打的厲害。大致來講,重型魚雷的技術難度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型魚雷在對潛作戰時要同時注重這樣幾個問題:大深度、高航速、高機動性

    2.重型魚雷要在有限的空間內整合強大的動力系統:高能量密度、低噪聲、無尾跡

    3.重型魚雷要做到打的準:制導、目標分辨

    首先一點,533毫米和650毫米魚雷基本是裝備於潛艇當中,而潛艇在實戰中最重要的作用是“潛對潛”。由於現代潛艇的下潛深度越來越深,普遍都在300米以上,甚至美國的“海狼”級都在600米,蘇聯685型更是創造過1100米下潛深度的記錄,所以魚雷的作戰深度必須超過潛艇的普遍下潛深度,也就是大深度作戰能力。大深度作戰又涉及耐壓艇殼和材料技術

    第二點,重型魚雷水下要做到超過50節的航速和30公里以上的航程,533毫米直徑整合動力和燃料兩大部分,這就要求動力必須緊湊、燃料能量密度必須高。

    目前的魚雷動力系統主要分成兩大主流:熱動力和電動。其中電動就是電動機+電池,電池又大概分成燃料電池、銀鋅電池和鉛酸電池。電動魚雷的優點是噪音小尾流小,航行過程不減重,但是缺點也顯然易見:大部分電池的能量密度不足以支援遠距離航行,而銀鋅電池雖然能量密度高但造價極為昂貴。

    剩下的就是熱動力魚雷,他的動力足夠強勁而且足以支援魚雷的航行距離。但缺點就是整合難度太高且過於危險。比如美國MK48重型魚雷的動力達到500馬力,只比97式步戰車的8V150四衝程柴油機的動力略小一些,但是我們要注意MK-48魚雷的直徑只有533毫米,不可能有這麼大的空間安裝像柴油機那麼大的動力機,也就是說他要做到單位體積的動力非常高才能滿足要求。這就涉及到另外一種動力機,蘭金閉環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可以做到優點就是單位體積小,斜盤結構可以增加發動機熱效率,缺點就是對加工精度和材料要求極高。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魚雷燃料的能量密度要非常大,大到可以直接炸沉一艘潛艇(庫爾斯克號)。早期的魚雷燃料就是簡單地煤油+過氧化氫,過氧化氫透過二氧化錳催化大量生成氧氣與煤油燃燒釋放能量。但過氧化氫不穩定易分解,釋放的能量也不容易控制,所以用了一段時間後就不再用了。目前主流的熱動力魚雷燃料是一種名為“奧托2”的合成燃料,主要成分包括丙二醉二硝酸醋、硝基二苯胺,癸二酸二一,有效解決了不易存放、難以控制的問題。這種燃料內各成分配比不一樣自然效果也不一樣,只能取最佳比例,但沒人會告訴你。

    還有制導問題,潛射魚雷受到水對電磁波的遮蔽問題,所以不能像導彈那樣進行紅外或雷達制導。所以往往潛射重型魚雷屁股上都帶著導線,現在用光纖,在前一段航行中使用潛艇聲吶制導資料進行有線制導,接近航行最終階段切斷制導線改為自導模式。但自導模式需要魚雷本身攜帶一組主被動聲吶,還是那個問題:如何在直徑只有533毫米的魚雷中整合一套完整的聲吶系統?下圖1的屁股上的那個桶就是光纖桶,裡面的光纖長度超過30公里。而圖2就是蘇聯СЭТ-65型聲吶制導魚雷的雷頭,這裡面就有整套的主動被動聲吶

    這樣很容易就看出重型魚雷的問題,研發生產一枚現代化的重型魚雷涉及的問題太多了:材料、精密製造、電子、化學、熱動力等等問題,沒有一定工業和基礎科研功底的國家根本就不要妄想自己研製重型魚雷。而且重型雷的難度在於怎麼樣把所有的系統全部壓縮到一枚直徑只有533毫米、長度不到10米的空間當中,這就好比把汽車上的那一套完整的搬到模型汽車上,所謂“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所以這種比較傳統的武器放在現在是非常昂貴的,美國MK48重型魚雷在2018財年的採購價格高達820萬美元,相當於當年“戰斧”導彈的6倍。

  • 2 # 肥嘟嘟左衛門663

    完全不瞭解現代戰爭!魚雷速度慢,機動效能差,容易被攻擊,小國當然研製不出來,但大國也不想研製他,現代艦船上太多的導彈平臺,魚雷平臺也有,犯不著搞一個重型魚雷平臺!魚雷這種東西本來就透過艦船和潛艇一起出售,後改裝很難,有多少國家有中美俄這樣的海洋權益,中小型潛艇足夠,艦船大多也是驅逐艦,所以歸根結底,沒需求,也就沒人去發展他!美國B52服役一百年,不是他有多先進,而是基本用不上,等他出場時,還是六十年前那個軍事對比,所以就一直存在!

  • 3 # 從何而來

    資料圖

    魚雷和航母,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其背後有著國家軍工實力的大學問。重型魚雷是潛艇被用於一發擊沉航母的利器,而航母是海洋強國的象徵。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擁有重型魚雷的國家甚至比擁有航母的國家要少。其原因並不是大多數人所想的技術難度太高,而是在於其價效比和需求。

    魚雷誕生的歷史非常早,比航母早得多。早在19世紀末德華人便發明了白頭魚雷,在那之後魚雷進一步的發展,甚至成為一個國家的決戰武器。這裡說的是日本,日本在二戰時期所依仗的決戰兵器除了航母和大和號,還有在從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身上一定會見到的氧氣魚雷。對於二戰期間美國與日本的魚雷,航母設計水平無可厚非,從今天的角度看都是菜雞互啄,以下敘述僅僅當作逸聞。

    資料圖

    二戰時的美國魚雷可以說時早期美國軍工劣質的體現,曾經又一艘潛艇潛伏在日本近海攻擊一艘郵船,發射了幾枚魚雷一發未爆,就這樣讓郵船插著一船體的魚雷回港了。在美國航母沉沒需要處分之時,美國驅逐艦朝航母發射數枚魚雷都未爆,活生生讓一場生離死別變成了滑稽戲。

    魚雷的效能如此不可靠,美國水兵甚至把魚雷冷卻液倒出來當作果汁喝。在海軍作戰部隊的主官一氣之下找海軍採購部門理論,做了這麼一個實驗:驅逐艦往岸邊發射魚雷,在發射了許多枚之後依舊未爆,情急之下再發射一枚,終於爆了。在那之後美軍便投入使用了氫氣魚雷與雙氧水魚雷,既有魚雷改進了引信,使美國的魚雷終於也可堪使用。

    資料圖

    在現代戰爭中,魚雷的用途被廣為縮減,僅僅在近海海戰中有運用的可能。在遠洋艦隊中魚雷更多被用於反潛,少數被用於反艦。而魚雷中的豪傑不用說,自然是重型魚雷。

    重型魚雷的技術難度非常高,但是比起航空母艦海空一體的技術含量自然甘拜下風,為何重型魚雷沒有像航母那樣普及呢?原因在於重型魚雷往往用於非對稱作戰,能夠用潛艇解決一艘航母無疑是強大的震懾力,而該國水面艦艇往往已經達到新的高度,因此重型魚雷不是小國制勝的利器,而是大國實力的延伸

  • 4 # 狼煙火燎

    在魚雷的門類中,有一種體格大、航程遠、威力大的重型魚雷,目前只有五常的中美俄英法+義大利+德國+瑞典8個國家可以自行研製重型魚雷,這個數量確實比不上造航母的國家多,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重型魚雷的研發難度本身就很高,導致大多數的國家都望而卻步。比如我們都知道輕型魚雷基本都採用電池驅動,比如義大利的MU90魚雷採用的就是鋁-氧化銀海水電池,電池驅動的優勢就是魚雷執行過程中很穩定,第二在儲存過程中也更安全。但是電池驅動的缺點就是電量不足,也就能滿足輕型魚雷10~20公里的射程而已。可是重型魚雷重量都達到了好幾噸,射程要求射程達到40~50公里以上,傳統電力驅動也就無法滿足要求,因此重型魚雷都採用燃料驅動,從而獲得更大的推力。但魚雷的燃料存放本身就是一大安全隱患,俄羅斯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就是65-76型魚雷燃料過氧化氫洩露,與鏽蝕金屬接觸產生大量熱量引發起火,然後爆炸。因此重型魚雷的燃料儲存就成了各國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像庫爾斯克號那樣的機毀人亡的大悲劇。美國在MK48重型魚雷方面採用了活塞式斜盤發動機,並且調整了燃料配比,魚雷變得更加安全,但是因為增加大型部件導致了設計難度和生產成本大幅度上升。

    除了燃料重型魚雷的第二個難度制導,輕型魚雷因為射程較近,採用單一的聲吶制導就能滿足要求,但重型魚雷的射程都在40~50公里以上,這種單一的制導方式根本無法滿足要求。於是重型魚雷一般都會採用線控魚雷+末端自導的複合制導方式,但如果將兩種不同的制導裝置整合到頭部,這已經成為大多數國家無法攻堅的難題了。

    第三就是耐壓殼問題,像蘇聯時期已經將核潛艇的最大潛深發展到1000米左右,因此重型魚雷的作戰範疇也必須達到1000米,雖然魚雷的耐壓殼並沒有潛艇那麼複雜,但要想重型魚雷在1000米左右工作,其難度雖然趕不上製造核武器,但恐怕也差不了多少了。

    第四 需求問題,其實對於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來說,來潛艇都製造不出來,重型魚雷也就更沒有這個需求了,自己單獨去研發花掉海量的資金,即使將重型魚雷研發出來了,可自己又能裝備幾艘潛艇?成本算一算,這還不如找德國、俄羅斯、法國購買來得實惠。

    也正式因為如此,目前全球範圍內能獨立掌握重型魚雷的僅有8個國家,設計建造的技術難度本身就很大,加上需求又很小,僅僅這有這幾個國家能夠製造重型魚雷也就不難理解了。

  • 5 # 史材勾陳

    一枚重型魚雷要多少錢?美國MK48重型魚雷在1992年需要支付350萬美軍才可以買得到。現在的話,一枚重型魚雷的價格估計要達到500萬美元。什麼概念呢?一枚魚雷打出去,就是一輛重型坦克的價錢,兩枚甚至三枚戰斧巡航導彈的價格。重型魚雷為何這麼貴呢?難造唄!這個難並不反映在技術複雜上,而更多的是對工業加工的精度要求比較高。類似於光刻機的原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全世界只有一家ASML可以生產最高精度的EUV光刻機。

    重型魚雷貴,研製難度大。MK48的研製開始於1962年,花費67億美元,花費了十年的時間。要知道F22的研製費用不過才280億美元。而且是2000年前後。再來看看航母,美國第一艘企業號航母1961年服役,跟MK48重型魚雷研製時間比較接近,一艘企業號核動力航母才要4.5億美元。也就是說,以當時的貨幣購買力來看,MK48的研製費用就可以製造17艘企業號航母。可想而知,難度有多大!

    那麼難在哪裡呢?魚雷動力系統,魚雷螺旋槳,魚雷制導技術,以及魚雷的各個精密零配件

    現代重型魚雷要求作戰深度要達到1000米以上,這一點就難住了動力系統。因為這裡的水壓就有1000個大氣壓那麼大的壓力。即便是處於正常作戰深度的500以上的深度,也有幾百個大氣壓。魚雷的動力系統在推進過程中必然舉步維艱。而且魚雷的航速還要達到35節以上才行,現代重型魚雷的航速甚至普遍達到50節。要不然連要攻擊的目標都追不上,談什麼打擊?這就好比我們人在水裡走路一樣,肯定是很困難的。不過還要求你在水中比在陸地上走的更快,是不是很困難?而且水下一千米的水壓對魚雷的抗壓材料的屈服強度也有很高的要求。稍有不達標,魚雷還沒有到作戰深度,就會被水壓壓爆。

    再來說一下螺旋槳。這也是魚雷動力的核心部件。主要是對螺旋槳的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可以說加工難度超過了大多數的潛艇。魚雷螺旋槳要求很高,在航行時噪音要足夠小,而且還要沒有航行尾跡。噪音小的目的是為了讓被攻擊目標發現自己的距離儘量短。螺旋槳如果太粗糙,噪音大的驚人,你還沒有發射,人家都知道了。現代艦船或者潛艇的速度大多都在30節以上。掉頭逃跑的話,魚雷肯定追不上的。螺旋槳無尾跡主要是對潛艇發射魚雷說的,潛艇發射魚雷以後,如果魚雷尾跡明顯,那麼很快就會暴露自身的位置,打擊別人的時候等於自殺。精密的魚雷螺旋槳需要幾百道工藝才能製作完成,精度要求不是一般的大。

    魚雷制導技術是在二戰之後才發展起來的。之前的魚雷大多都是直航雷,靠提前量來發射魚雷,打中打不中依靠射擊的陣位是不是合適,當然,更依靠運氣。現代重型魚雷肯定是制導魚雷。要不跑出去五十公里碰運氣,幾乎不可能打中對方的船。現代重型魚雷的制導技術幾乎全部是線導聲導複合制導。魚雷在發射之後,依靠魚雷尾部拖著一根0.5MM直徑的光纖為魚雷提供製導。等接近目標以後開啟主動聲納,依靠聲納來攻擊對方艦船。不同於射程20公里以內的輕型魚雷,重型魚雷發射之後就利用聲導技術制導的話,一個是找不到目標,一個是暴露母船艇的位置。再一個是聲導技術並不完善,魚雷透過主動聲納並不能分清敵我。只有當魚雷主動聲納探測不到母艦的時候開啟聲納,母艦才是安全的。如果開始之初就開啟聲導聲納而不利用線導引導魚雷。那麼魚雷發射以後就會扭頭回來攻擊母船。

    魚雷精密部件中值得一提 的是定深器。這是魚雷在水下航行的一個核心部件。此部件有鈹銅合金製成,製造難度極大。目前世界上僅有少數國家掌握了這項技術。而且在製造的過程中伴隨著劇毒,對人員防護的要求也很高。

    魚雷本質上是一款高速水下無人潛艇。本身水下兵器的製造就比水上兵器難得多。再加上重達1噸以上,長度在5米左右的大傢伙對各方面的極高要求。重型魚雷至今也只是極少數國家掌握了相關的技術。說他比航母難造也說得過去,航母難點在於系統工程配套,而魚雷難度在於工業積澱深厚,這不是一個難度級別。就類似於原子彈和光刻機一樣,原子彈難度很大,但是依然小於光刻機。只要有足夠的離心機,足以製備原子彈,可是你有再強大的工業實力,精度達不到,依然不能造出光刻機!

  • 6 # gautier6

    一般來說,在軍工裝備領域,最易實現快速發展的是空中武器系統,而最難實現快速發展的是海上武器系統。這主要是由於客觀環境所制約,以及其作為一個作戰與生活平臺的複雜性所決定的。一艘航母,甚至一艘普通護衛艦,囊括了幾乎如今所有高技術與頂尖工業門類,其複雜性可見一斑。

    魚雷,屬於海上武器系統之一,也是海軍最重要的武器系統,它可以透過不同的平臺發射與投擲,去如從潛艇,水面艦船,以及直升飛機上發射等。說到底,魚雷就是一個高階水下機器人系統,它必須具有高速度,準確性,以及儘可能續航力。因此,魚雷上就必須裝備最先進的動力系統和多種綜合控制系統。根據動力系統的不同,魚雷分為兩種型別。使用熱機的叫做熱雷,屬於傳統魚雷,使用高能特殊電池的叫做電雷。兩種魚雷也各有特點。總之,新型電動魚雷具有熱雷不具備的優勢,如靜音與紅外訊號特性就遠比熱雷具有優勢。

    不管是熱雷還是電雷,都是非常複雜的武器系統,涉及很多海洋和軍事工程學領域,因此造價也非常昂貴。

    在今天的世界海軍裝備方面,也僅僅只有少數國家能真正進行魚雷的研發製造。從公開的資訊發現,美國海軍根據其作戰使命,主要還是使用熱雷,當然也有電雷。歐洲國家,如法國,近年來在開發輕型,甚至重型電動魚雷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其電雷技術領先世界。

  • 7 # 江波64466859

    魚雷是一種能在水 中航行、主動尋的,毀傷目標 的武器,有“水中導彈”之稱。

    魚雷具有速度快、航程遠、隱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壞性大的特點。魚雷主要用艦船和飛機攜帶,主要用於攻擊 艦船和潛艇,也可以用於封鎖港口和狹窄 水道。

    重型魚雷由於自重大,要求推進系統高效給力,新型泵噴發動機是關鍵。

    魚雷在水中航行,受到水的阻力較大,要求它既要航程遠,又要速度快,是很難做到的。燃料裝載多了,又影響戰鬥部的裝藥量,會大大削弱它的威力。

    最重要的還在於能有效探測潛艇的方位,速度和潛深,快速識別真假目標,有效地發射、跟蹤和擊毀目標。

    魚雷上的各種感測器,必須十分精巧智慧,不僅能適應各種海洋環境,而且要求靈敏和耐用。

    魚雷對潛艇的攻擊,其尾流探測自尋的技術非常複雜,一般國家連相關的實驗裝置都造不出來,更談不上造重型魚雷了。

    總之,魚雷集水聲技術、電子技術、動力技術、流體技術、智控技術、探測技術之大成,學科交叉密集,技術錯綜複雜,所以,世界上能研製重型魚雷的國家屈指可數。

  • 8 # 紙上的宣仔

    你的觀點不成立,會造航母的國家,有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中國。如果硬要把帶全通甲板的艦隻算作航母,會造2.5萬噸出雲級的日本勉強算一個。但是低於兩萬噸我認為壓根不能算航母了。因為沒辦法發揮航空母艦區域防空和遠離本土對地對海攻擊的作用。那這麼算全世界一共也就6個國家會造航母,但是會造魚雷的國家,除了上述五常,德國,義大利,日本,南韓,甚至印度,均已具備現代化魚雷製造能力。

    當然,魚雷也分輕型魚雷和重型魚雷,二者的研發難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會製造輕型魚雷的國家往往離掌握重型魚雷的研製能力還差十萬八千里。比如印度至今也只掌握了輕型魚雷的研製能力,中國的魚-10也是21世紀才成熟的。原因看看輕型重型魚雷的差距就知道了。美國的MK46輕型魚雷和MK48重型魚雷,MK46口徑僅324mm,射程11公里航速40節,而MK48口徑達533mm,射程>38公里,潛深可達1200,仍可以保持40節的速度,這個就很厲害了。因為水下阻力與橫截面積成正比,半徑的增大帶來的是阻力以指數規律的增大。因此重型魚雷的動力研製難度是非常大的。MK48魚雷的功率是500馬力,這相當於把59式坦克的功率了,問題是59坦克的發動機多大,533毫米口徑的魚雷發動機才多大?這個超級變態的功率密度足以把很多工業國都阻擋在外。

  • 9 # 老鷹航空

    導致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客戶需求比較過少,市場需求相對狹小,慢慢的就只剩下少數國家的企業具備重型魚雷的研製能力了。

    在二戰時期,水面艦艇之間對抗,航程遠、威力大的重型魚雷還算是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倭寇當年還曾經建造過專用的“雷擊艦”——島風號,也就是主力武器就是重型魚雷的驅逐艦,搭載其自主研發的九三式重型魚雷,射程40km,裝藥400kg,如果能夠在海戰中擊中敵方巡洋艦一枚這樣的魚雷,至少也是重傷。這艘雷擊艦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5枚九三式魚雷,實行海上突襲戰術,發射完魚雷就跑。

    二戰結束之後,導彈開始成為水面艦艇的主力裝備,水面艦艇一般會配置少量的輕型多用途魚雷,也是主要用來執行反潛任務的,附帶執行反艦任務。重型魚雷主要配置在常規潛艇、核潛艇上,用來執行水下反潛、反艦作戰任務,最經典的產品有美國MK-48,蘇聯/俄羅斯UGST型重型魚雷和SET-71EM1重型魚雷等。因此,隨著各國海軍的發展日益收縮,國際軍備市場上對於重型魚雷的需求越來越少,只有少數幾個軍力大國對此保持長期的需求,但是這些大國,比如中美俄三國,都具備自行研發重型魚雷的能力,不需要外購。

    在這種需求背景下,目前世界上能夠研發重型魚雷的國家就那麼幾個了,刨除中美俄,還有義大利(“黑鯊”重型魚雷)、英國(“旗魚”重型魚雷)、法國(“F-21”重型魚雷)、德國(“SUT”重型魚雷)等四國。也就是說,目前基本上就7個國家能夠獨立研發重型魚雷。

    其他國家的海軍,如果要為其常規潛艇配置重型魚雷,只能透過外購了。

    要想自己研發重型魚雷,那得需要幾十年的技術持續積累沉澱以及大量的資金,況且一旦中間斷檔十年,基本上就沒什麼用了。

    反觀世界上能造航空母艦的國家,五常之外,還有印度、西班牙、義大利,這就已經八個了,如果要把那些直升機母艦也算上,還有倭寇、南韓,相對於重型魚雷的研製國家,還算略多一些。

    這個問題呢就回答到這裡吧。

  • 10 # 浴火

    這個說法也許不是很正確,因為能夠製造魚雷的國家不算很少,中,美,英,法,德,俄,瑞典,日本等,相比之下,能造航母的國家卻不算多,所以能造魚雷的國家可能要比能建造航母的國家還要多一點,但是確實不是很多,這個技術難度確實很高,魚雷設計並不是很難,關鍵於在能夠製造了。

    現代魚雷技術本身的變化不大,往往許多舊型號的魚雷可以用上幾十年,真正的難度不是如何設計,原理與結構什麼的都是很簡單的,關鍵技術還是在製造上,因為現代魚雷不是技術複雜,而是標準太高,技術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可以這麼說,它是在考驗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能力的標杆物。

    它應用的技術都是許多相當成熟的東西,但是這類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很多東西都是非常複雜的要求,高標準,這造成魚雷的製造是非常複雜的,往往需要使用一些特種裝置,更會使用一些特殊的工藝,僅僅就裝置就對許多國家就是頭痛事,這類專用裝置幾乎是不會出口的,許多工藝又是特殊工藝,更是許多國家難以解決的問題。

    目前來說,魚雷製造需要用到的許多東西都不是一般國家可能擁有的,自然讓許多國家造不了。

  • 11 # 田家8

    重型魚雷累,是近距離攻擊武器,現在戰爭都是超視距戰爭,隨著科技的發展,海洋會變得更加透明,有些武器會逐漸的被新的武器所取代

  • 12 # 軍武次位面

    在軍事武器的圈子裡,向來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即能造導彈的國家比能造魚雷的國家還要多,但對於很多人來說,似乎導彈看上去更加的高大上,而魚雷這種誕生在1866年的武器,似乎已經是非常年代久遠了,那為何能生產導彈的國家比能生產魚雷的國家還要多呢?

    其實啊,所謂能早魚雷的國家比能造導彈的國家少的說法,針對的只是現代化的先進魚雷而言,對於此前那些無制導的直航魚雷來講,其建造難度是比較小的,而對於現代化的先進魚雷來講,其製造的難度主要在於其制導系統和導航系統,我們都知道,魚雷是在水中航行的,而在水中要讓其準確的命中目標,就必須讓它儘可能的“聰明”起來,不僅要讓其能夠準確鎖定跟蹤命中目標,還要能夠規避水中的一些障礙物,故而這對於制導系統和導航裝置來說的難度是比較大的,那對於現代化的魚雷來說,其一般主要採用的是主/被動結合的制導方式(包括尾流制導,聲制導外加線導等),這樣就可以比較好的保證其“聰明”度,而對於導彈來說,由於其在空中飛行時幾乎沒有啥障礙物,故而對於其制導和導航系統來說,所需的難度係數就比較小了。

    因此,綜上述而言,現代有的國家不能夠生產先進的魚雷也就不難理解了。

  • 13 # 聯合防務

    這個說法有些誇張了,全球現在能造重型魚雷的國家至少在10個以上,像美、俄、中、英、法、意、德、瑞典、日本、南韓、印度等都研製和生產了自己的重型魚雷;但是全球能造航母的國家卻不超過10個,能造6萬噸級以上航母的國家只有3個,能造10萬噸級核動力彈射航母的只有美國一家。重型魚雷比導彈難造倒是真的,因為前者是在水下運動,要想跑得快、打得遠、潛得深、打得準,就要克服水的阻力、背壓、水下導航和制導等一系列技術問題。水的阻力是空氣的800多倍,重型魚雷在水中要跑出35節到70節的速度,還要有數十公里的射程,以及能打水下數百米的潛艇目標,其中的技術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因為重型魚雷直徑通常就是533毫米,長度不超過7米,所以對動力和推進系統的要求極高。重型魚雷的動力主要是熱動力和電動力,但不管是熱動力的單組元、三組元燃料以及斜盤、渦輪等發動機,還是電動力的永磁電機和電池組,技術都很高。魚雷在水下航行,深度越大需要克服的背壓越大。一般10米一個大氣壓,下潛500米就50個大氣壓,也就是說在500米水下,魚雷如果採用熱動力,先要一部分功率把這50個背壓克服了,剩下的功率才能用於魚雷前進。電動力的功率倒是不受背壓影響,而且安靜,但是航速和航程不如熱動力。到底選擇哪種動力,要看各國國家的戰術需求和技術實力了。魚雷在水下運動,只能依靠聲自導。但是這種制導距離不遠,而且受海底地形、海洋環境噪聲、溫度、深度、鹽度、魚雷航行自噪聲、人工干擾噪聲等影響大,所以要研製高效能聲吶導引頭難度比導彈的導引頭大多了。現在的自導魚雷普遍還採用導線傳輸指令,這對導線的纏繞、放線機構、線的抗拉伸能力等等都有很高要求。(S)

  • 14 # 一葉楓流

    魚雷至上的鼓吹者。還說重型魚雷比導彈難造。

    任何武器都是普通的容易造,高精尖的難造;造軍用的比造民用的難。造魚雷的國家不如造船的國家多,也不如造軍艦的國家多。是不是造軍艦就不如造魚雷難度大?當然不是了。

    首先造船技術更成熟。簡單的軍用船舶和民用船舶在技術上差不多。但是魚雷沒有民用的。魚雷作為武器,效能要求比大部分軍艦要求高。巡邏炮艇這一類簡單艦艇,很多國家都能造,因為效能要求不高。而宙斯盾驅逐艦、護衛艦,能造的國家寥寥無幾。

    高效能魚雷需要很高的技術。低效能魚雷就很容易了。但是低效能魚雷沒有人要,而低效能船舶有很多國家要。航母就屬於高效能船舶,需要配套的廠家很多,能造的國家一雙手都可以數的過來。美國、英國、中國、日本、法國、義大利。烏克蘭和俄羅斯已經能力欠缺了,西班牙只能造小型兩棲戰艦,和真正的航母相去甚遠。印度頂多就是西班牙的水平,趕不上義大利,技術也是吃百家飯的。

    所謂重型魚雷,應該不止10個國家可以製造。不過很多國家制造的成本太高,自己使用量少,不如購買別人的經濟。所以魚雷是一個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武器,有能力製造,不等於有市場。造了賣不出去,造了等於白造。

    航母的市場化程度很低,除非是小型兩棲類的,像西班牙就是以出口為主。真正製造彈射型航母的國家,實際上只有一個——美國。原來的應該有能力,現在沒有了。法國是購買美國的技術,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也只能在邊緣上徘徊。中國正在努力,還沒有成功。

    所以能製造真正的航空母艦的國家,用不了一隻手就數的清清楚楚。

    還有導彈。小導彈當然好造了,技術都公開了。就是雷達制導的超視距空對空導彈、反艦導彈、防空導彈也有10個國家擁有技術: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義大利、日本、瑞典、印度、南非。還有一些國家也是出於市場原因,本國的製造企業不能生存,自己製造不如出去購買。

  • 15 # 軍武資料庫

    也並不是說重型魚雷現在有多難造。在二戰期間,幾乎所有魚雷都是重型魚雷。

    例如1937年二戰前期日本所研製成功的九三式魚雷,這東西直徑610mm,比目前我們通常用的重型魚雷的533mm還要大上兩圈。

    而當年日本的技術比起現在大多數國家的技術其實是要落後不少的。

    為什麼一戰和二戰期間要有那麼多的重型魚雷呢?主要是為了打戰列艦和巡洋艦。

    這種動輒幾萬噸的海上巨獸是可以扛上5-6枚重型魚雷才可以被擊沉的。而這些船是當年的海上主力。

    時至境遷,到了現代,這些海洋巨獸已經消失殆盡了,而屠殺這些海洋巨獸的利器——重型魚雷其實也就沒有太多的用武之地了。

    通常的情況下擊沉一艘4000噸級別的戰艦目前僅僅需要使用輕型的MK-46這種級別的輕型魚雷就夠了。

    如果要用MK-48這樣的重型魚雷唯一的目標就是8000噸以上的戰艦。

    對於大小,大家還是直接看下面的對比圖吧。這樣有點清晰認識:

    一枚輕型魚雷可以用中小型艦艇攜帶甚至可以使用直升機或者固定翼飛機進行投放。而重型魚雷則只能用大型艦艇攜帶了。

    這就導致了一個悖論——世界上擁有大型艦艇的國家並不多,除了中、美、俄、法、英、意、日等國,其他國家本身就沒什麼大型艦艇,那麼能夠攜帶重型魚雷的艦艇就很少了。同時,一些沒有大型艦艇的國家所針對的海軍威脅也是同樣沒有大型艦艇的國家,這時重型魚雷也就沒有必要性了。

    所以說,研製重型魚雷其實真不是一件什麼難事,而關鍵的問題是研製出來並沒有什麼用武之地。那麼研製出來也沒有多少用的東西自然“能夠”研製的國家也就很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設一家醫用口罩廠,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投入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