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蕭政語

    這個提問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問題。還是分開來談談看法,首先談談如何對待農田丟荒的問題?

    對於農田丟荒的問題,應該說是一個普遍而又十分棘手的問題,國家曾出臺過不少政策,比如減免農業稅,根據田畝面積,實行農業補貼,以及土地流轉等多項政策,但丟荒現象仍然存在。而作為農民而言,土地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中國幾千來農民一直視土地為命根子。為什麼今天出現丟荒現象呢?這個道理很好理解,簡單說種地不賺錢,種地不如出外打工、經商。現在國家政策允許農村勞動力自由流動,肯定就沒什麼人願意種田了。因此,這不能怪農民。

    那麼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了第二個問題,對農業合作化的看法。分田到戶以來,農業合作化、集體化基本成了人們所闢諱的詞語,現在仍然還是人們爭論的焦點。說分田到戶好的人很多,主張走集體化的人也不少。各執其詞,也都言之鑿鑿。

    我們從兩個不同的典型來看看到底哪樣好。一個是開全國分田到戶先河的小崗村,一個是全國現在僅存的最後一個人民公社—周家莊人民公社。我們可以比較這兩個典型,應該就可以從中悟出個道理。小崗村大家都清楚,就不多說了,這裡簡單說說全國僅存的最後一個人民公社。

    周家莊人民公社在1982年中央要求解散人民公社時,雷金河召開了全社社員大會,討論包產到戶的問題,結果除兩三戶外,大家反對分田到戶,反對撤銷人民公社,為了擔當責任,每家派代表在“不分家”協議上簽字,全社3055戶代表摁上了與小崗村意義截然不同的紅手印。

    那麼周家莊人民公社的發展究竟怎樣呢?他們透過集體化完善和提高水利設施,實現了較高水平的農業機械化:現全社有大型收割機25臺,播種機56臺,旋耕機50臺,秸稈破碎機36臺,拖拉機100臺,電動機350臺,達到了較高水平的農業機械化。

    實現了“工農同時並舉”,建成了集體企業10多家。先後建起了閥門廠、彩色膠印廠、建築公司、紙箱廠等集體企業10多家。其中閥門廠的產品屬於“中國馳名商標”,市場覆蓋全國,遠銷海外。社辦企業將原來從事農業的勞力,大量轉移到了社辦企業。這些企業吸收了大約4000個勞動力。而全社參加農業勞動的人數僅1400多人。這樣社員就不用外出打工了。

    人們最關注的還應該是收入和福利事業。周家莊人民公社的收入一直跑在省市甚至全國平均水平的先列。這裡僅例舉2015年的資料:2015年全社工農業總收入101123萬元,純收入24541萬元,上繳國家稅收2788萬元,留公共積累3819萬元,社員分配17934萬元,人均年終現金分配13189元。人均純收入18048元,集體公共積累52291萬元,周家莊人民公社的人均收入明顯高於晉州市、河北省和全國的平均水平。

    從社員的福利來看,周家莊人民公社從1982年開始,對所轄6個自然村農民住房進行徹底改建,按高標準規劃設計,全社採取統一規劃,統一標準,民辦公助,讓全體社員都住上了獨門獨院的二層小樓房。

    該社的文教衛生事業也同步發展。幼兒園、小學、中學(河北省重點示範性高中)衛生室、衛生院(被河北省衛生局授予標準醫院)。社員住院費公社醫院全部免費,縣級以上醫院醫藥費合作醫療報銷90%。

    周家莊人民公社把“均衡富裕”作為辦好人民公社的一種理念。他們認為,社會主義要體現按勞分配原則,但不能懸殊過大。這就需要公平公正,堅持原則,也要適度靈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他們認為“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而是造成社會不穩定的基本因素。

    周家莊人民公社自1982年起,陸續對全體社員實行了12項福利事業,包括免費供水、免費上學、電費補貼、合作醫療、生活補貼、免費保安服務。從而保障了老有所養,殘有所安、鰥寡孤獨皆有所助。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本質特徵,周家莊人民公社把“共同富裕”化為“均衡富裕”,在這個社會主義新農村裡,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什麼“兩極分化”,這裡既沒有大富豪,也沒有貧困戶。周家莊人民公社的集體經濟制度本能地自然地防貧、扶貧,無須國家操心費力。

    在周家莊人民公社,社員不知“新三座大山”為何物,安居樂業,家庭團聚,生活幸福。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全國儲存的最後一個人民公社最好地、最有力地證明農業合作化才是中國十億農民的方向。

  • 2 # 財宏農夫

    只有走遍農村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才會知道農業的荒涼,農民的辛苦,農村的到退,才有資格評論農村,農業,農民!農民為什麼導改農田拋荒?這並不是農民的錯!農民也有選擇過好曰子的權力,不重複爺輩,父輩老無所靠,病無所醫的窮境!在現有的保障下,如果有人覺得農民在農村弄農業大有作為,你們來試一試吧!

  • 3 # 西門白甫話三農

    提高土地收益,才能根治農田撂荒;土地是入股合作社、流轉、還是小農戶經營?要依照當地實際,不可一刀切。

    一、農田為什麼會撂荒,如何解決?

    (一)、改革開放前,土地為什麼不撂荒?

    改革開放前,農村實行農業社大集體經營方式,土地基本上沒有撂荒現象。為什麼?

    1、那時候,人們的願望和需求首先就是解決溫飽問題,吃飽飯,不餓肚子。

    2、城鄉二元結構,城裡人可以將戶口遷入農村,而農民不可以將戶口遷入城市,也不允許進城經商和打工,只能在農村守著二畝地過日子。

    3、所有農民都在村裡種地,地還不夠種,當然不會撂荒。

    4、當農民的追求只剩下吃飽飯的時候,土地就是命根子。

    (二)、改革開放後,土地為什麼會出現撂荒?

    1、分田到戶,生產積極性提高,全家齊上陣,生產效率提高,糧食產量提高,吃飽飯,不餓肚子,有了更多追求,想賺錢過更好的日子。

    2、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允許農民進城經商和打工。

    3、土地太少,人力物力成本高,種地不賺錢,自燃會出現撂荒現象。

    4、進城經商、務工比種地收入高許多。

    5、撂荒的大都是山區農村坡地、邊角料貧瘠不打糧食的土地。

    (三)、如何解決撂荒問題?

    1、減少種地人口,降低種地人力物力成本,提高土地收益。

    2、提高種糧補貼,增加土地收益。

    二、土地如何經營,要根據當地實際,不可一刀切

    (一)、各地農村條件千差萬別,經營方式不可一刀切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戰線長,有平原地區,有丘陵地帶,還有偏遠山區。有城郊、更有偏僻山溝,各地農村自燃環境和條件大不相同,千差萬別,土地如何經營?是實行過去農業社大集體經營還是入股合作社,還是流轉給種糧大戶,還是家庭農場或小農戶經營?國家政策允許多種經營方式,要根據當地實際,讓農民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不可一刀切。

    (二)、建國初期,農村土地為什麼要實行大集體經營?

    建國初期,農村土地之所以要實行農業社大集體經營,是因為那時候大多數農民剛剛有了土地,但生產力低下,很多農戶沒有牛、馬、犁、耬等生產工具,國家也沒有能力為農民修建大型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農村只有把土地集中起來實行大集體耕作經營才比較好。另外,為了支援國家工業建設和城市建設,就是農業支援工業,農村支援城市,只有實行農業社大集體耕作經營才比較順利。

    (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目前比較好的經營方式,適合大多數農村

    進入八十年代,人口繼續增加,人均土地繼續減少,農村閒置勞動力越來越多,土地收益低,最多能維持溫飽,人浮於事,生產積極性普遍不高,大多數農村亟待改變大集體經營方式,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允許農民進城經商和務工,為農民創造更多生存方式和賺錢機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於是,國家對農村土地經營方式果斷改革,分田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除了種地,還可以從事其它工作,僅用了幾年時間,全國農民不僅吃飽飯,還有了錢花。因為,土地很少,種地用不了很多時間,其餘時間可以外出打工賺錢,還可以把土地租給別人耕種,自己外出打工賺錢,比種地收入高許多。另一方面,農民進城打工,不僅提高收入,同時也解決了城市建設和工業建設需要的大量勞動力,一舉兩得。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農民土地進行確權,從法律上保障了農民長久性擁有土地使用權,而且三權分離,為土地流轉、入股、轉讓創造了條件,為土地集中連片,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經營鋪平道路。所以,國家將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再延長,直到2057年。

    未來農村土地經營方式是多種方式並存,適合大集體經營的就大集體經營,比如周莊人民公社、南街村、華西村等,適合流轉的就流轉,適合入股的就入股,適合小農戶經營的就小農戶經營,不可一刀切。

    三、周莊、南街村、華西村是成功模式,但不可複製,也難以推廣

    改革開放四十年,周莊村、南街村、華西村一直實行過去的大集體經營方式,而且是非常成功的,經濟效益高於全國各地農村,這是不可否認的。他們之所以能夠以這種方式獲得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地理位置優越,基本上都處於城鄉結合部,適合走工業和商業開發的路子。

    2、遇到一代和二代好的領導人。

    3、改革開放初期,抓住市場機遇,利用農村土地優勢,走上工業製造路子。

    4、土地基本上很少種糧食甚至不種糧食,大都用來建廠建房,搞工業或商業開發。

    5、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和農村,已經成為股份制集團公司,完全工業化或商業化。

    但更多的農村地區是沒有這些優越條件的,所以,雖然成功,但不可複製,難以推廣,所以,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每天從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但至今還是這幾個典型。

    總之,農村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就是種地不賺錢。各地農村條件千差萬別,土地經營方式要根據當地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不可搞一刀切。

  • 4 # 16老頭子

    農田丟荒想要走出困景需走全社會合作化,土地只租或只批不賣,自己的土地自己作主,稅收租金要來買機械請人負工資

  • 5 # 我們共同的老朋友

    我多年前,離開家鄉了,在南方大山深處生存,在20年前,到了秋天,這裡到處是一片金黃豐收的稻穀,後來隨著米價的降低。勞動力工價的提高,農民感覺自己種水稻,還不如買大米吃合算,這樣多空出時間來打工掙錢,還能多賺點錢的!所以這裡的農民都逐步把水天改旱作,種成玉米了!這是因為種玉米省工,不需要放水犁田的,下點雨就可以種玉米了,根本不用以前的等老天下雨時。半夜裡就起來堵水來摻田的,非常辛苦的!

    可是,最近五六年,問題更嚴重了,農民們感覺重玉米也是麻煩事了,人老了做不動了,都又開始把上等良田改種芒果樹,這樣更加省工了,種上,頭兩年澆點水,後面就不用管了!另外一點是種果樹,農民心痛土地丟荒,但又無能為力了,年輕人進城了,他們是不回農村種土地的,又辛苦,效益又低下,不合算的,如下面的配圖!

    關於,農村走集體化的道路,我也認為十分的正確!可是眼目前的困難是,村裡沒有了年輕人了,如何走呢?特別是我今天生活的西南方的大山深處,受自然條件的限制,都是梯田,根本就無法進行機械化耕作的!這裡的農田需要改造,可是這需要投資,糧食價格低,農業沒有效益的,誰來投資改造農田呢?這就是一個矛盾了?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形勢的變化了?

  • 6 # CCH農人有話說

    造成農田丟荒的原因及型別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重要生產資源,可以說農民視土(地)如命,如果丟荒或棄而不種,必有外界因素的影響和自身的原因。一是近幾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漲幅較大,種田成本增加,而農產品的價格基本沒漲,種田效益降低甚至無效益。二是勞動力成本升高,現在城市的用工成本比五年前上升了近一倍,農民認為務工仨月的收入高過種田一年的收入,不願在種田上多投入勞動力。三是地方服務農業的組織觀念陳舊,組織型式落後,不能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從丟荒的型別看主要有一是長期丟荒,佔比很小,這類群體主要是全家長期務工在外,收入較高的,放棄了農田耕種。二是錯季丟荒,在丟荒的比例中佔據主流,這是在適種期由於乾旱或機械服務缺失錯過了抪種期。三是科學”丟荒”,其實是隔季種植,用地養地結合,以低投入獲取相應的高收入。四是作物種上了,但是管不當,使雜草的生長超過了作物,這也就丟荒了。

    但從現時的情況看,把目前的個別丟荒現象,無限放大也是不合實際的。

    對農田丟荒現象的思考

    從目前中國土地利用現狀看,真正長期農田丟荒的只是個別現象,土地利用率與農業發達國家比還是高的,這主要取決於中國的惠農政策和廣大老農對土地的厚愛。

    合理的土地”丟荒”是種養結和的一種經濟有效的型式,這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對改良恢復土埌質地,減少投入,以地養地,增加效益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國解放後,人口快速增長,人多地少,農業生產力低下,為了解決溫飽,長期對土地進行掠奪性生產,使土地土埌質量嚴重下降。再者為了多產糧食,農業生產是以多投入,高產出,不講經濟效益的模式為主導,對土地超載利用。

    現在站在增加經濟效益的角度,不論是務農人員或局外人士,都應更新土地利用觀念,正視正常的農田丟荒現象,理解農民以地養地增加收益的耕作模式。以地養地符合國家”藏糧於地”的戰略。

    但真正的農田長期荒蕪,失去土地生產屬性的農田丟荒必須從法律上給予懲治。

    客觀對待農田丟荒及科學引導農田”丟荒

    從目前所謂的農田丟荒,絕大多數都是短期的棄種,土地並未荒蕪而喪失農業生產的屬性,用發展有機農業和科學適度利用土地的眼光看,並非全是壞事。

    目前中國正處於經濟調整時期,農業的發展觀念要改變,把高投入高產出轉變為高效益,把土地的掠奪性使用轉變為用養結合,把傳統的農業生產轉變為有機農業生產,把數量型農業轉變為質量型農業。

    現在個別的丟荒現象,從國家層面一是要加快這方面的科學研究,提供技術丟荒養地的技術支撐,二是政府要制定相關法規,學習農業發達國家用地養地的經驗,給丟荒農田一定的補貼,倡導科學合理適度的農田”丟荒”,為國家實施的”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發展戰略提供資源和技術支援。

    土地的用養結合,在現階段是一個新課題,應引起有關部門和用地團體及承包人的重視。既要客觀理解和正確對待目前合理適度的農田”丟荒”,又要堅決遏制農田荒蕪而失去農業生產屬性的丟荒,保護好中國有限的農業土地資源,造福子孫後代。

  • 7 # 隨大流的都是山炮

    經濟的發展,人們謀生的手段多了很多選擇,現在的農村,不管大家接受不接受,種地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是不爭的事實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願讓家裡的農田丟荒也不願回來種地,這是為什麼呢?也許是他們在外有更好的經濟收入,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有更美好的追求。

    農田丟荒這個問題,以後其實會更加嚴重,因為現在種地的都是老一輩的農民居多,年輕一點的,如果不是回來準們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的,很少願意迴歸農村了,因為一個可能是當地的經濟條件不大好,而是種地可能也掙不了多少,還有點看天吃飯的意思。

    走農業合作化是個不錯的路子,但肯定不是唯一的路子,農村的城鎮化建設,推動鄉村振興,其實在目前各大一二線城市房價高居不下的情況下,如果將來有一天,鄉村振興了,城鎮化建設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了,不管是教育水平,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等等都有了較為大的進步,相信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專門技術的年輕人迴歸農村,參與到城鎮化建設當中來,有科技的力量有專業的種植技術,先進的機器,等等,有了這些條件,農田丟荒的問題也會逐一破解。

    說到底還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問題,家鄉經濟發展不起來,外面城市農名工的工資待遇高,農村人都寧願往城市的工廠或者城市的工地去,而不願待在家裡種地。

  • 8 # 夕陽落江農歸人雨光

    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也是經濟規律,人是趨利的,現種地是很難富起來的,是農民誰都知道!中國農業有他的特殊性,受國家政策控制,土地集體或國家所有,個人是不能改變土地的用途,糧價也是受控的,不可能高價,再有靠天吃飯的農民誰又願意種地呢!在城市化的大程序中,土地拋荒也就不怪了。改變這局面,其實就是改變土地政策與法規,土地集中化,資本進入,農業有利可投時,拋荒土地還會有嗎?土地才是中國最好的資源。

  • 9 # 耕尖生活

    對待農田丟荒的問題,只有走農業合作化才有希望,我個人認為是正確的,原因有下:

    一、人類腳步前行之勢,力不可擋,從石器到刀耕,再從小農到規模,這都是我們人類不斷挑戰並根據時代要求來滿足人類生存、享受的一個過程,農田丟荒看視很平常,但說明了工業化、城鎮化、規模化是在顛覆傳統農業基礎上逐漸發展。

    二、在社會前行中,需要我們農民拋下祖業到城市裡去建設,這必然會出現農田丟荒的現象,因此國家也大力推行土地確權,三權分置,這一切都是為了農田丟荒這一問題進行的前期準備。

    三、老實說,在家靠幾畝良田是不能發家致富的,只能解決溫飽的初級需要,而現在的我們,是需要醫療、教育、保障等福利才會讓我們自己及父母或小孩健康的成長或安享晚年,因此,拋荒農田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四、農田丟荒,是農民暫時沒有辦法的舉措,如果三權分置了,就會解決農業合作化承包年限的問題及其它一些顧忌。

    以後的農田丟荒問題會逐一解決,將會被合作化、專業化的人來操作,做生態種養、休閒農業等。

  • 10 # 黃金時代當家

    客觀地說:

    中國農業現行的生產經營管理體制,已到了必需全面採取改革措施的地步。

    從2O03年起,中共中央國務院針對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每年都頒發1號檔案,查明瞭大量問題,採取了系列助農扶農措施。

    現在,已經進入全面推進攻堅戰的前期階段。

    過了這個坎,我們就會看到海闊天高。

  • 11 # 使用者4605288810569

    農田丟荒是這個富裕的時代問題,農民種田不合算。這種情況是全國性的,農業跟不上工業的發展步伐。農業田地要改革規劃,平整,使用大型機械作業在有出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爺爺生病做了手術,00後的孩子不習慣打電話去問候,大人要怎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