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雜談小部落

    德國在1938年佔世界製造業產量的14.3%,超過法國英國生產的總和。到1938年,德國的鋼產量達2330萬噸,居歐洲第一位。到1939年,德國的鋁產量為19.9萬噸,佔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位。德國控制了資本主義世界顏料生產的2/3和顏料輸出的90%。在30年代,德國控制了全世界鉀輸出額的70%。德國是世界上人均擁有收音機數量最多的國家。1945年初雖然是敗局已定,但是其工業化與現代化程度是遠非民國能比的。

  • 2 # 薩沙

    我們可見簡單的進行一個對比。

    1942年2月,德國軍備彈藥部托特部長因飛機失事而去世,他的意外離世把軍備彈藥部長這個“肥缺”空了出來,而當有資格競爭這一職位的納粹黨高層還沒有準備好競爭這個職位的時候,希特勒卻火速任命了他的好友,斯佩爾出任該職位。

    斯佩爾是一個天才組織大師。

    斯佩爾後來不無得意地指出:儘管空襲不斷,工業生產的上升勢頭依然保持到1944年秋季。這一年,新生產的武器足夠裝備200萬人,包括130個步兵師和40個裝甲師。德國經濟研究所算出的數字更高:僅1944年生產的軍火,就可以裝備225個步兵師和45個裝甲師。

    大家知道,1937年中華民國武器產量是什麼?

    重武器基本是0,輕武器來說也是很少。

    其實我們也不要盯著1937年,按照整個8年抗戰來說。

    重慶第21工廠研製的24式馬克沁重機槍、82迫擊炮等武器,效能精良,享譽兵工界,在中國抗日將士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整個抗戰期間,第21工廠為前線抗日將士提供各種型號的機槍27900餘挺、迫擊炮9960門、步槍293300餘支,還有其他10餘種輕武器和大批彈藥,武器產量達全國輕武器的一半左右。

    大家注意,這個輕武器產量佔全國一半的21工廠,8年生產30萬支步槍、9000門迫擊炮、2萬多挺輕機槍。

    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概念?

    且不談納粹在1944年生產了270個師的重武器。就算最基本的毛瑟98k步槍,也是30年代開始生產,到1945年停產,生產時間同21工廠差不多。

    然而,德國一共生產了1200萬支毛瑟98k步槍,是21工廠的40倍!是全國中步槍生產總數的20倍!!

    大家可以想一想這是什麼概念?

    德國軍工拔根毛,也比中華民國軍工的腰還粗。

  • 3 # 浮沉的歷史

    1945年的德國陸軍雖然已經虛弱到了極點,但是紙面上還是有283個師,總人數在500萬左右 ;而中華民國在1937年總兵力也不過200萬人,共計有183個步兵師。就算是把德軍人數打個折扣,也是遠在國軍之上的,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空有四億的人口,在沒有國力和制度的支援下,軍隊人數肯定是上不去的,即便人數上去了裝備又從哪裡變成來了呢!比兵力上存在差距更要命的是,中華民國陸軍完全是由步兵所構成,坦克、大炮基本都上沒有,除了能夠自主生產一些步槍、機槍和迫擊炮之外,其他的武器都需要進口。二戰期間,德國陸軍是由多兵種構成的軍隊,步兵師,摩托化步兵師和裝甲師要什麼有什麼,雖然1945年德軍缺編十分嚴重,但是打打國軍的步兵師還是綽綽有餘的,就憑一個德軍最強大的黨衛軍第六裝甲集團軍應該就可以單挑所有的國軍了。有了上面的比較後,德國和中華民國兩國,誰強誰弱的答案已經很明確了,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別說是積貧積弱的中華民國,就算是1937年的日本也不是那個時候德國的對手,日本除了海軍佔有極大的優勢外,其他可以說都被德軍吊打。

  • 4 # 南看天下

    個人見解,提問者將45年的德國和37年的德國做出了對比,但具體對比是哪方面沒有詳細說明,姑且我們按綜合國力來計算吧。

    所謂的綜合國力我們從政治經濟軍事方面來考慮。

    1政治

    1945年德國處於潰敗的前期,民心不穩,部分政府職能已經失去,而國民政府也好不到哪裡去,中國國民政府只是名義上的政府,各個地方還是有類似山西閻錫山,雲南龍雲,四川劉湘,山東韓復榘,這樣的地方實權派軍閥,國名政府真正的勢力範圍也就南方一些省份。所以這時候37年的中國和45年的德國政治上半斤八兩,這時候我們先按對等來算吧。

    2經濟

    經濟這個領域比較寬泛,我們以工業總產值來衡量比較穩妥,45年雖然處於戰敗前,但德國各方面軍工的生產總值,還是在碾壓,國民政府,所以德國佔一分。

    3軍事

    軍事德國就更不用說了,在後期我們知道,固守柏林的殘兵給蘇軍造成了上百萬的傷亡,而蘇軍吊打日軍,日軍吊打國軍,所以軍事還是德國佔1分。

    所以德國佔2分,綜上所述還是德國比較強

  • 5 # 榮華之武器堂

    關於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還是德國強。

    1945年初儘管德國處於崩潰邊緣,不過武裝力量總兵力依然還有942萬人,裝備132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1.01萬門火炮和迫擊炮、7000餘架作戰飛機,主要作戰艦艇434艘(2艘舊式戰列艦、8艘巡洋艦、30餘艘驅逐艦、近400艘潛艇)。

    經濟上來說,煤產量1945年1月下降到1180萬噸,軍工生產根據統計,德國1945年1-4月共生產步槍和卡賓槍66.5萬支、衝鋒槍7.8萬支、機槍11萬挺、火炮2.7萬門、迫擊炮28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4400輛、作戰飛機7200架和主要作戰艦艇93艘。

    而1937年的中華民國即全面抗戰爆發前鋼鐵產量4萬噸、煤產量2800萬噸(外資55%),無法自己生產坦克、大口徑火炮、汽車和飛機。總兵力210萬人,擁有600架飛機(作戰飛機305架),艦艇66艘總噸位5.9萬餘噸。

    由於自身缺乏軍工生產能力,1934-1937年從德國訂購83輛坦克、96門105毫米榴彈炮、16門40毫米/90門37毫米/192門20毫米高射炮、138門37毫米反坦克炮。然而由於工業落後、技術羼弱,國內兵工生產“一切必需之重金屬木材以及硫酸、酒精諸宗,悉仰給自外來,所用機器,且多賴於外購”。“各兵工廠製造步槍及輕重機槍所用鋼料向系購自外國”。

    軍工廠所能提高產量與質量的只能是步槍、重機槍、迫擊炮等一些已有相當生產基礎以及防毒面具等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步兵常用兵器,而對於光學器材、通訊器材、軍用車輛的生產則是無能為力。即便是槍械類的生產,與對手日本相比,所造的機關槍不僅沒有間瞄裝置,連安置瞄準鏡的底座都沒有;生產能力更是“遜色尤多”:1937年頭3個月機槍的產量為2,460挺,而日本在同一時期的產量據保守估計也當在37,500挺以上。

    從以上數字對比不難看出,1937年的中華民國依然不是即將崩潰1945年初德國的對手,完全不在一個比較層次。

  • 6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

    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喜歡我的可以點一個關注!

    我曾經在百度上看見一組資料,和題主所提出的“問題”其實是極其相似的,說的是1914年的德國如同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當時我就徹底震驚。我認為這也太誇張了。但是我卻被種種資料所折服了。所以,但是和題主不一樣的是二戰末的德國和“七七事變”的中國對比,真的要好好考慮一番。在小編眼裡二戰末期的德國真的很有可能比當時1937年的中國都強,甚至比日本都強(除了日本海軍以為)二戰末期雖然德國已經山窮水盡,但是體量和基礎以及理念是完全超越中國的,最重要的還有軍事思想。而1937年的中國卻還是十分落後的農業國,完全沒有自主能力,而且還陷入無窮盡的內亂,雖然體量資源豐富卻自己根本沒有能力開發,只能依靠外國和國聯的支援,是十分的無能。而在淞滬會戰中國軍用不完全裝備充足的“德械師”都能和極盛時期的日本打個五五開,而且日本還用海軍和空軍作為掩護,可見德械師強大的戰鬥能力,是離不開德國戰術和裝備以及中國軍人的強大意志力。德國由於幾年的作戰經驗十分的豐富加上理念的先進,大量先進武器開始列裝軍隊如STG44、噴氣式飛機、導彈等,而1937年的中國全國都找不出幾輛先進的坦克和火炮,甚至連製造跟國際水平一樣的步槍的水平都沒有。可見雙方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敢侵略中國的原因之一,敢瘋狂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無恥口號。而德軍雖然沒有極盛時期的軍事素養,但是理念和經過多年的實戰經驗,水平已經十分高超,雖然出現少年兵的情況但是對1937年的中國而言根本不慌,德國強大的“團隊作戰”和日本的“單兵作戰”都是世界公認的。1945年的德國雖然山窮水盡,但是對付1937年的中國卻綽綽有餘。而當時的中國除了中央軍意外,別的勢力的軍閥不是流氓要麼就是壯丁,戰鬥力十分的低下。意志力也是十分的薄弱,沒有中央軍和川軍強大的戰鬥意志力。我們在來看一看當時的年齡段國家的工業產值!可惜當時過於混亂,就用巔峰時期的德中國產值來作比較,巔峰期的德國僅次於美國,而晚年的產值水平只有30.000噸,而中國當時卻被外華人稱為“貧油國”基本靠進口而且國內還是農業佔主體,根本不是工業國。可見1945年的德國和1937年的中國高下立判。

  • 7 # 小約翰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哪怕是1945年中,即將投降的德國,實力也是遠強於民國的。

    1937年每個華人都不會忘記,那一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

    而1945年,德國煤炭供應和燃油供應被英美盟軍掐斷,發電廠多數已經癱瘓,工業設施基本摧毀,經濟完全崩潰,跟1937年的中國經濟相比,德國也好不到哪裡去,但這並不代表德國的實力就是中國可以相比的。

    1944年5月起,盟軍飛機對德國石油資源進行了猛烈的、持續的襲擊;1944年8月,德國的主要燃油供應國羅馬尼亞投降。

    從此後,德國可用的燃料量減少了百分之九十,德國工業製造能力迅速下降。

    在1944年11月11日的一份備忘錄中,德國軍備與軍人生產部長施佩爾坦承:

    從1944年8月,德國製造業開始走下坡路,根據德國經濟的整個結構來看,來因蘭一威斯特伐利亞工業區的遭到徹底破壞,從長遠來說,對於整個德國經濟和成功地繼續作戰,將是不堪忍受的。

    事實上,魯爾區――除了在該區還在製造少得可憐的產品以外――目前對德國經濟完全是一個損失。

    到1945年春天,德國局勢變得越發難以收拾了。——施佩爾在3月15日寫報告給希特勒說。

    “所以,我們必須確切地估計到,德國的經濟將在四到八個星期之內徹底崩潰。到那時軍備的產量既不能保證,鐵路和海運也無法承擔起派給它們的運輸任務――營業性運輸可能不在此例。在這一崩潰之後,就軍事意義而言,戰爭也不能再進行下去了。”

    正是在工業製造基本癱瘓,軍備製造大體停頓的情況下,德國才宣佈投降,要不然希特勒不會認輸的。

    可是如果僅僅是從軍事實力相比,德國軍隊是完全碾壓國軍的。

    在七七事變爆發時,中國陸軍共編有183個步兵師外加42個獨立步兵旅,還有騎兵9個師和5個獨立旅;炮兵4個旅下轄18個獨立團;加上其他特種編制與大大小小的地方部隊,共202.9萬人。

    這些部隊分屬不同的派系,裝備參差不齊,武器既有德國、日本、比利時、瑞典、美國等十五個國家,也有清末國內各個兵工廠不同時期的製造的,只能用“混亂”兩個字來形容。

    由於國內1雖然有8個兵工廠,但技術和裝置水平相當於19世紀末,而且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僅能生產老一代的步、機槍和輕型火炮。

    打個比方,有的軍隊裝備了比較先進的毛瑟98K,也有的軍隊裝備的是清末購入的奧匈帝國M1895斯太爾-曼利夏步槍,甚至還有美國雷明頓公司於1860年前後定型的十三太保連珠步槍。

    這些造成了很尷尬的局面,那就是槍械即使是口徑相同,配套彈藥也不能互換。

    很多型號的步槍配件已經沒有,彈藥也沒有了貨源,基本成為擺設。

    我們就那當時裝備較好的中央軍第33師為例,每班裝備有輕機槍1挺,每營有機炮連一個(4挺重機槍,2門迫擊炮),每團有高射機槍連一個(6挺),每旅有小炮連1個。

    全師士兵11 851人。只有裝備中正式步槍4 500支,人手不到一支,哈乞開斯輕機槍304挺,24式馬克沁重機槍48挺,24式馬克沁高射機槍24挺,二十響駁殼槍218支,十響駁殼槍314訊號槍83支,寧造82迫擊炮24門,6年式75山炮12門,歐刀根小炮12門,37毫米戰防炮6門,

    更悲催的是,該師還配備有大刀1017把。

    而歐洲軍隊已經普遍配備的最新式重炮,國軍只有48門,國軍用這些75毫米博福斯山炮,成立了一個兩團制炮兵旅。

    1934年,中國政府向德國進口了24門150毫米 FH-18型野戰重榴彈炮,總計價值900萬馬克(這才當時已經是一筆鉅款了)裝備了一個摩托化重榴彈炮團。

    1936年5月,又向德國訂購了88毫米SKL45炮20門,克虜伯150毫米要塞炮8門,85毫米要塞炮14門,88毫米要塞炮16門。

    要知道這是整個中國陸軍的裝備,當時德軍一個步兵師的裝備 32門榴彈炮(24門105毫米口徑、8門150毫米口徑),21門75毫米重型反坦克炮,21門50毫米中型反坦克炮,14門步兵炮(75-150毫米口徑)、69門80毫米中迫擊炮 。

    拿一支部隊舉例子,國軍中40軍的龐炳勳部,該軍下轄39師,師轄兩個步兵旅,全軍13 000人,裝備只有6000支步槍,輕重迫擊炮約60門,重機槍60挺,輕機槍600挺,山炮4門,戰馬約300匹。該部武器頗為老舊,型號雜亂,又老又笨的漢陽造佔了主流。

    再看德國投降前夕,德國還有裝備精良的正規軍250萬

    他們分別是:

    駐紮在捷克的德中央集團軍群精銳部隊還有90萬人,裝備1700多輛坦克和各種火炮數千門。

    部署在巴爾幹半島即南斯拉夫地區的軍隊有40多萬,坦克300餘輛,各種火炮千餘門。

    在波羅的海地區,德軍有25萬軍隊,擁有600餘輛坦克和突擊炮千餘門.

    在挪威和丹麥有30萬部隊,坦克500多輛。

    在義大利,B集團軍群基本完整,有部隊60餘萬,轄坦克和突擊炮1000餘輛.

    航空兵有戰鬥機和轟炸機400餘架.戰機1000餘架。

    海軍主要作戰艦艇406艘,包括2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30多艘驅逐艦、360艘左右潛艇。

    工業國和農業國之間的區別是極大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1937年的中國軍隊實力遠遠不能跟戰敗前的德國比,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0後小時候吃過的零食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