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善緣天真中醫館
-
2 # 色即是空710
孔子在論語裡有一幅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幾個弟子在郊外的治國理念,孔子最後讚賞曾子父親的觀點。活在世上並不十分複雜,只是天人和諧,瀟灑自由,過慢悠悠,樂呵呵的生活,然後教育好下一代守住倫理綱常,也過如此生活,使人類一代代以美好生活的方式永遠傳承,多令人嚮往的理想生活。啟示我們承中道,注重思想道德教育這一根本,先做人,後做事,降溫物質類低階慾望的追求,多向屈原那樣仰頭《天問》,思想覺悟應該到時候了,而不是無預見,無思量,在別人的追趕下驚慌奔突,朝著共同死亡的路上快速邁進。
-
3 # 陳裕松
孔子學說理論基礎源於易經,是探索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方法論,以最終達到"和諧"相處為根本目標!方法古今可以各異,但人文教育的方向,應一直以和諧相處為最終探索目標!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世界一直在陰陽矛盾對立中形成新的變革,大至物種變化或消亡、小至社會更新與迭代,人類同樣永遠跳不出這個圈子!人文教育的方向,是以順應陰陽變化規律為基礎,使處於一定週期內的動態平衡更穩定,形成的社會結構與關係更有利於人類生存與發展!
-
4 # 雨後嬌陽518
在思想體系方面: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是“仁”。簡單表述就是“愛人”,即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用行動表達就是“克己復禮”,透過對自己的剋制和約束以提高道德水平,從而符合禮的要求。
在教書育人方面:
他教育自己的學生要“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動”。倡導忠、孝、仁、義、廉、儉,而輕視稼穡。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溫故知新、重視啟發式教育,注意加強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治國理政方面:
他提出“仁政”學說,希望執政統治者“節用以愛人,使民以時”、“為政以德”。反對一味使用嚴刑峻法,而要先用嚴格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以身作則,透過道德感化搞好政治。
-
5 # 崇立一二
孔子曾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如果要說孔子對人生社會的理想,這句話應該可以回答了。
今天的教育,恰恰欠少了立志的引導,應試教育下,普遍的為了考試而學習,為了分數而學習,為了上好大學而學習,為了找好工作而學習。
追求與志向偏頗了,路徑與方法,也就隨之不正了,教育系統裡所謂的不正之風也就油然而生了。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無論是他的自我教育,還是對國君、對官僚的教育,以及對弟子的教育,無不將追求與志向放到第一位。
孔子編《詩經》,將《關雎》放到篇首,且告訴學生子夏,關雎是天地的根本,是一切萬有的源頭,正是因為其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在說有一個遙遠廣博,淑慎真實的自我,會學的君子,一定要立志作為畢生的追求去找到它。
無論大人與孩童,只要心中有了志向追求,動力也就源源無窮了,考試成績哪裡還用得著擔憂呢?
-
6 # 周建廣
謝邀!孔夫子的思想早已被打上了階級烙印,核心是封建禮教,不像道教,核心是天地人合,道生萬物,載舟覆舟。所以,孔孟之道於今當批判性的繼承,比如舊禮教部分當拋棄,勸學修德部分當發展。總之,任何思想難免時代侷限性,都不能一概而論,而必須揚棄!供參考吧!
-
7 # 天馬行空128039981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就孔子的教育思想體系對當今社會仍有影響和意義。
孔子不愧為人類的聖人,從教育與人的發展關係上論證了教育的作用,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亡者也.”(《論語.述而》)但他又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因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孔子的本意是鼓勵人們奮發學習,不要做困而不學的下民,但孔子又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上者,肯定了人的智慧有差異,但畢竟要接受教育,才“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巜論語.子張》)。
孔子還明確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並付諸實踐,他的“有教無類”就是主張“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我們現代社會里不是提倡鼓勵全民的“普及教育”的方針嗎,那麼孔子形成的“有教無類”的“人人平等地受教育”的意向是那麼早,那麼科學,如果處在孔子那個時代主用這種“人人平等地受教育”的意向持續到現在,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科學的凸現遠遠地發達到了什麼樣的境況?不可估量。
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體系對現在社會和將來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則對促學督學更具有其教育意義。
-
8 # 真行文化
孔子對人生與社會都理解透了,讓孩子們懂的人生理解人生修養《論語》即可,這就是孔子是萬世師表的原因,也是每一箇中國教師必須學習的內容,作為一個老師首先就是引導孩子們怎麼懂得生活從而透過努力擁有幸福生活,這是老師的功德,所以在中國老師又稱先生。如果只是教孩子們知識,更有甚者為了自己的成績違背良心的壓榨孩子們,不尊重孩子諷刺挖苦孩子誤人子弟,那就很差勁了,會被所有人唾棄。
孔子是我們所有老師的老師,我們老師要做的是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與現實教育相結合,而不是簡單的背誦與說教,要滲透到各科教學中,每個老師都要提升中國文化修養,學做先生。
-
9 # 梁69853253
謝謝邀請!孔子對人生和社會的理想就是透過教孝,教仁,取義明理,育化大眾成聖人,賢人,正人君子,善人成就人人的恭敬,謙遜,禮讓,儉樸,恪守倫常美德。德行天下,使社會人人各司其職,各竭其力,閒邪存誠,敦倫盡分趨大同世界。孔子的教育是處理人與社會關係的教育,是人文文化。現在的教育多變成知識技術的傳授,與原來的教育意義已發生變化。
-
10 # 王營評教育
《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片斷: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這是孔子與兩位得意弟子討論人生理想的一段對話。討論的主題是由孔子提出來的,兩位弟子毫無顧慮,子路首先發言,我的理想是:將來有一天發了大財,我願意置辦一些高檔的馬車、衣服、皮袍等物品,與朋友們共同使用,即使用壞了我也毫不遺憾。子路主要追求的是物質方面豐衣足食的生活,但他志向遠大、胸襟開闊、豪氣沖天!
顏回卻不同,他說我的理想是:如果將來對社會有那麼一點貢獻,我也絕不誇耀,也不把功勞全部歸功於自己,可見他注重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兩人不同的回答,顯示了兩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和性格特徵。隨後,快人快語的子路向老師發難,孔子也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人生理想向兩位弟子和盤托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記得小時候寫作文老師出的第一個題目就是《我的理想》,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說將來要當科學家、文學家、歌唱家,還的說將來要成為一名醫生、教師或者是軍人,幾乎沒有一個人寫自己將來要當農民的,因為那時候的農民一年到頭忙忙碌碌,最終還是吃不好、穿不好,誰願意自己一生受窮?但是長大後大部分同學都事與願違,因為上不起學或者其它種種原因,最終還是當了農民,理想變成現實的了了無幾,這說明理想和現實之間是有一定差距的,實現理想征途並非一帆風順。不過近年來,隨著農村改革的推進,這些當農民的同學如今生活得也不差。
儘管理想大多數不能實現,但人生還是要有理想,一個沒有理想的人就失去了生活的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是盲目的,也是無望的。在本章中,師徒三個都談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們不去評價誰是誰非,因為理想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高下之別,孔子的理想明顯高過二位弟子。
所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不僅僅是孔子個人的人生追求,也是他崇高的社會理想,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社會形態的描述。這個形態看上去很簡單,但卻有著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社會內容。“老者安之”,直接與“孝道”和“仁道”相關聯,老者不安,應是孝道出了問題。孝道有問題,仁道則不見,整個社會的就會面臨價值觀的缺失。“朋友信之”,直接與“誠信之道”和“交往之道”相關聯,朋友不信,交往中的誠信就會喪失,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就會產生猜忌、傾軋和爭鬥,連綿的爭鬥,就是亂世。“少者懷之”,就是使年輕人受得良好的教育和關愛,讓他們“懷”有高尚的情操和遠大的抱負,這樣一來整個社會便會有淳穆之風,不孝敬老人、不誠信的事也少有發生。如果說,子路所重視的主要是豐衣足食的物質生活,那麼,顏淵所向往的則主要是德崇品高的精神生活;而孔子所憧憬的則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滿足的理想社會。
這一理想仍是我們今天要奮鬥的目標。十七大、十八大報告都將“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做為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其中“老有所養”就是孔子提出的“老者安之”,按照現在的表述就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加強老齡工作,發展老年社會福利事業,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夠分享發展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
“學有所教”就是孔子提出的“少者懷之”,基本要求是“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同時,十八大報告還進一步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醜,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與孔子提出的“朋友信之”的社會理想又何其相似!因此,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與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並不矛盾,我們應該繼承併發揚這一傳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努力。
-
11 # 聖蓮學堂
說真心話,身為一個學習傳統文化的人,竟然對於孔子的思想了解還太少,我深感慚愧。雖然我瞭解的還太少,不過還是可以從某些細節來窺探一些孔子博學智慧的高深。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孔子的名言,同時也是我們後學應該努力實踐的明言。透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來孔子的謙虛,三個人同行的時候,另外兩個人肯定有一個人成為我的老師,這是多麼謙虛的獨白。我們後世學人一輩子都在追隨孔子學習人生道理,僅僅這一點就足夠我們從平凡走向優秀,試想一下,假設我們已經在某領域有了深厚的積累,當我們明明知道很多人確實和自己存在一些欠缺的時候,我們真的能從心底裡真誠做到把對方視為老師那樣尊敬嗎,若是做不到是否想過為什麼,甚至是當遇到一個人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時候,是否還能做到把對方視為可以指導自己的老師?這一點恐怕很多人都會提出質疑,對方明明什麼都不懂,我們自己真的懂,我們能向對方學到什麼?就像是一個博士和一個文盲會聚,博士如何把文盲視為老師呢?這是一個比較極端一些的假設,如果博士真的做到了把那個文盲視為老師,可能在初次相識的人眼裡看到的情況就是這個博士是真的了不起,因為沒有絲毫的傲慢心,絕不是說博士一定要從文盲那裡學到什麼驚天動地的知識點,事實上博士若真的把文盲視為老師,真的從對方那裡學不到什麼嗎?現在到了我們自己,我們在自己的擅長領域,又是如何對待別人?
述而不作。孔子說給學生們傳授的智慧都不是自己發明,全部都是古聖先賢總結出來,自己只是一個搬運工。很多人都對於這個述而不作有自己的理解,筆者也曾經聽到過有專家學者存在嚴重錯解或認識不足。孔子說自己只是總結前人經驗,並沒有搞額外的發明創新,有些人望文生義,他們理解的是千差萬別,當到了孔子說自己沒有額外的創新時候,有人提出這是扼殺了華人的創造力,也有人說明明都有作啊為什麼還非要說什麼都沒有作,無法逐一列舉更多理解,以筆者淺薄認知來分析,孔子確實只是總結古聖先賢的智慧複製貼上給後世子孫,雖然表面上孔子並沒有出現任何所謂創新,孔子沒有創新也只是如同我們今天沒有標新立異一個含義,孔子是沒有嘴上說更多的自己的所謂創新,但是孔子在行動上卻是盡力實踐所有古聖先賢總結的智慧,正是因為孔子的認識水平達到前所未有,才能以那麼清晰易懂的言詞講解給後世。我們今天時代的人,都是嘴上功夫一個比一個厲害,到了行動上又是一個比一個差勁,孔子告訴我們仁義禮智信,我們大多時候都是連文字層面的正確解讀都達不到,就算是好不容易看懂了一點,也只是在生活中成為一種談資,而不是透過自己行動去實踐,正好就是源自沒有實踐導致了很多人表面上自己嘴上說的都很好,事實上自己根本都不是真正懂了自己說的那些,並且還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欠缺到底在什麼地方。最現實的一個例子,現在拍短影片做好事的人很多,又有幾個人在沒有攝像機或沒有人看到的時候默默無聞的做更多善事呢?這是我們當今時代的可悲之處,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反省和修正自己,我們必須認真實踐古聖先賢的智慧,然後才能逐漸真正讀懂古人的忠告箴言。
孔子給我們總結的仁義禮智信,孔子作的《孝經》我們還沒有讀懂,因為我們都存在日常踐行的缺失,我們可能已經以為自己已經懂得了孔子的智慧,真的是否讀懂孔子的智慧,只需要對照自己做到了什麼,如果我們做到的足夠徹底,隨著我們實踐道理的日漸徹底,才有可能逐步認識孔子的境界,換成我們今天的習慣性表達,唯有實踐道理達到足夠徹底,我們做到多少道理就能讀懂多少道理。
-
12 # 向山舉目
孔子的人生社會理想,一般來說就是4個字兒,克己復禮。
孔子的這一種理想,最終註定了是一種幻想,不可能實現的。因為他追求的是已經過時的西周的那一種奴隸制度。
即便如此,孔子敢於追求的這一種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知其不可而為之。在追求理想的時候,就應該有這一股子勁兒。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從孔子問道老子回去和其弟子的談話及其後來的所作所為,可知其已基本明識大道之理,但可能還未透悟大道之本,所以其之追求,皆是以“人道之專營,也可稱之為“偽學巧智”,即以一己或者一個團體的利益為核心追求目標”而沒有站在大道執行的自然規律上引導教化民眾,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引起紛爭禍亂,導致傾覆毀滅!這也是大道運化的自然運理:德為道之俯,禮樂為德之替,法治又為禮樂之替,當最終到法令不行之時,則人類就會面臨徹底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