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心論史

    沒有機會翻盤,當時劉邦與項羽約定以“鴻溝”為邊界,兩方將和。於是項羽撤兵,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撕毀約定再次進攻項羽,雖然在固陵之戰中劉邦再次被項羽擊敗,只能堅守壁壘不敢應戰。

    但是隨著韓信、彭越、劉賈等人派兵前來救援,劉邦軍勢力大振,已經是碾壓項羽軍的存在了。在垓下之戰中,韓信用了四面楚歌之計,漢軍不戰而勝,項羽直接拋棄軍隊逃亡,楚軍全部投降。

    從垓下之戰楚軍的慘敗中,就可以看出當時兩方勢力的巨大差距了,項羽直接選擇不反抗,僅僅帶領800騎士突圍逃亡,說明連他內心都深深感覺到自己是無論如何都打不贏劉邦了。

    一、當時漢國比楚國強了多少?

    劉邦最開始反抗項羽佔領三秦時,擁有秦國、巴蜀的劉邦,就已經與擁有梁國、西楚的項羽實力相等了。

    楚漢戰爭是一場拉鋸戰,雙方對峙時間長達三年,基本上是不分勝負,兩國國力被極大地耗損了。

    然而劉邦在拉鋸戰期間能繼續擴充實力,項羽卻不能。

    彭越在梁國活動,經常切斷項羽後方的糧道,燒燬後方的糧倉。導致項羽首尾不能相顧,專心在前線打劉邦,彭越就會在後方騷擾。等項羽帶兵到後方去制裁彭越,劉邦已經在前線發動猛攻了。

    所以劉邦有餘力派韓信獨當一面去作戰,而項羽就不能。韓信先後幫助劉邦奪取了魏國、代國、趙國、齊國。漢國的實力不斷增長,項羽的實力確在不斷衰退,所以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

    而到了項羽主動與劉邦議和的時候,漢國已經佔據了三分之二的天下,項羽完全無法與他匹敵了,就算讓項羽休養生息50年,他與漢國的實力差距依然無法彌補,所以到了鴻溝議和的時候,項羽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了。

  • 2 # 阿過龍吉

    劉邦勝利和項羽失敗,這是兩人的性格特徵決定的,是歷史使命決然,就算讓項羽喘息修整,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劉邦勝項羽敗。

    劉邦性格看似粗豪,實際上心思縝密,從諫如流,極善用人。只要是有用的人才,劉邦都能夠給他一個合適的位置,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自己出謀劃策。這樣,在他身邊,圍聚了像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傑出人物,還有樊噲,曹參,周勃,英布,彭越等各色戰將。在關鍵時刻,知人善用,任命韓信為大將軍,揮兵東進,經過多次對項羽的戰鬥,終於,在垓下之地,用十面埋伏的策略,一舉擊敗項羽,令其烏江自刎。最終,劉邦建立了漢朝,使歷史的車輪在他的指揮下滾滾前行。

    項羽,武力在當時絕對排第一。力拔山兮氣蓋世!若論單打獨鬥,確實是沒有人是他的對手。可是,他自恃勇力,剛愎自用,兼且婦人之仁,不能很好的用人待人,自然,身邊就缺少得力的人才來助他一臂之力。最明顯的,就一個得力助手亞父范增,也不能對其言聽計從,“鴻門宴”,一個削弱打擊劉邦的絕佳機會,在項羽的操作下,放虎歸山,使得劉邦龍游大海。智力不夠,很容易的在劉邦的計策作用下,把手下的第一智囊人物范增給逼死了。所以,他的手下再無可用之人。那麼,他的失敗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自古以來,成就一番事業,靠單打獨鬥是沒辦法辦到的。只有在卓越領導人的帶領下,聚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大家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才能最終獲得勝利。縱觀中國歷史,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現代的企業,也是一樣的道理。到了現在這樣的高速發展的社會,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報團取暖,合力取勝,更是適合。願我們多學劉邦,少學項羽,自然對事業多有助益。

  • 3 #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

    劉邦有什麼輝煌的戰績?

    彭越不過是個第五縱隊、漢奸國賊,張良的陰毒算計更是秘不示人,實在看不出劉邦君臣有什麼傲世武功。

    趙李牧曾打得匈奴十年不敢犯邊,秦蒙恬北逐匈奴,開邊三千里,氣勢磅礴,聲震寰宇;漢高祖只是工於心計,長於御人,白登之圍打得猥瑣卑微,不光把歷代明君先賢苦心贏來的大國風光輸得乾乾淨淨,還拖累自己的老婆呂雉輸內帑稱臣妾,實在看不出劉邦有什麼不世之功。若項梁不亡,劉邦也就是個裂土封侯、封妻廕子的命,可惜天不假項氏矣!

    項羽是君子,若得項羽戍邊,匈奴還敢南下牧馬嗎?

  • 4 # 葉飄刀

    沒有

    項羽強,劉邦弱的時候,項羽都輸了。

    現在劉邦地盤更大了,更強了,而項羽更弱了,你覺得項羽能贏嗎?

    項羽不是臥薪嚐膽的勾踐,勾踐輸了,哪怕舔糞便都要活下來,最終復仇。

    項羽輸了,明明可以過江,卻就是不過江,自己抹了脖子,你認為項羽這個性格是可以臥薪嚐膽東山再起的性格嗎?

  • 5 # 劉一千五

    按問題而言,項羽肯定翻盤,不僅如此,只要項羽再經營幾年,就是再來個幾年吧,一直不出戰。這樣就是拖也要拖死劉邦。更別說打了。劉邦這時的年紀已經五十三四了

    一,劉邦項羽在鴻溝定下“楚河漢界”之後。雙方都已經開始準備行裝了

    項羽已經走到了固陵。這時,陳平張良慫恿劉邦追擊項羽,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是老天爺要滅亡項羽。漢王不是要奪取天下嗎?過了這家店,沒有下個村。馬上去追,如果讓項羽回到楚國大本營,他長了氣候,要想打敗他就不容易了。

    劉邦本來是要回關中的。劉邦打了七八年方戰,也有些厭煩了。所以,藉口糧食少,不想打了。但是,劉邦聽了張良陳平的話,這兩個人的意見是如此一致,那就說明“英雄所見略同”,一定有道理。劉邦聽了他們的話,覺得是對的,他就違背了自己的承諾,馬上帶兵去追項羽。

    項羽一看劉邦們這麼不是東西,才幾天就反悔了。於是,憤怒地回軍一擊,把劉邦打爬在固陵動都不動了。

    這就是劉邦偷襲項羽的結果。

    二,如果劉邦不追項羽

    他們各自回自己的地盤。劉邦做不了大頭!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韓信彭越鯨布……這些人怎麼處理?韓信和彭越這時是王和相國級別的人物?這兩個將軍已經有了自己的封地,而且非常的大。他們這時是“中立”的,誰給錢給土地就幫誰都忙。項羽回楚國,因為勢力的關係,有的諸侯背叛他 ,不同他玩了,有點諸侯同他交朋友,形成統一戰線。劉邦回了關中,他能當盟主嗎?也許不能。因為,這時的趙王是張耳,齊王是韓信,相國是彭越,鯨布在淮南……他們是並列的關係,誰怕誰呀!誰都是老大。

    劉邦一定叫不動他們——我們可以從項羽在固陵打敗劉邦這件事情上看得出來。劉邦喊他們來支援一下。韓信彭越只讓一個將軍帶了幾個兵來。他們本人沒有來。後來是張良出計策,分土地為砝碼,這兩個傢伙才帶了大量的軍隊來瓜分項羽的土地來的的,他們看中的是土地,不是劉邦。

    如果劉邦項羽各自回去了。他們喚個雞,到時候還得抓把米,誰肯白來呀!何況,諸侯回去後,自強不息,發展自己的勢力。劉邦就成不了大事。項羽回去後一定要奮發圖強,積累實力。劉邦一定奈何不了他。

    三,幾年之後,劉邦老了,這時的分裂局面發生了形式,但是

    各個諸侯國重新發牌,項羽,韓信,彭越,鯨布,張耳,臧荼……等等,都不是好惹的刺頭兒。天下又必然大亂不止。劉邦的機會也就不多了。

    項羽,韓信們的機會就更多了。——這是假設劉邦讓項羽回去了,劉邦自己也回到了關中的情況下的推論。當然,項羽這時還有十萬人馬,回去可以說是大有作為的。

    但是,陳平張良說服了劉邦,劉邦背信棄義把楚河漢界破壞了。他們摸準了項羽的個性,給予狠命的一擊,把項羽最後的信心打碎。

  • 6 # 老無歷史觀

    先講一下當時劉邦和項羽議和的背景。

    劉邦和項羽議和是在前203年,他們是以鴻溝為界,以西為劉邦領土,以東歸項羽控制。

    當時項羽在和劉邦的戰鬥中,屢次獲勝,但是他的糧倉敖倉被佔,軍隊的糧食快要吃完。

    而北邊,韓信的部隊已經佔領齊國,隨時準備南下進攻項羽,同事東邊彭越不斷對自己騷擾,南邊英布也不再幫自己。

    在這種情勢下,項羽無糧、無兵,議和是最好的辦法。

    反觀劉邦,他這時候已經佔領了主動,關中由蕭何坐鎮,不斷把糧食和士卒送往前線,光這點就足以使劉邦立於不敗之地。

    同時,北面韓信、南方英布、彭越等成為了自己的勢力,形勢對劉邦是越來越有利。

    議和之後,劉邦背信重新攻擊項羽,最後項羽在垓下被劉邦、韓信、彭越、英布圍住,落得個烏江自刎。

    所以後世很多人提出,如果讓項羽回江東,給他喘息機會,他有沒有翻盤的可能呢?

    答案是:項羽即使有機會回去經營自己地盤,依然沒有翻盤可能。

    理由是性格決定命運。

    我們分析下劉邦和項羽的4點不同。

    1、劉邦寬厚,項羽暴虐。

    劉邦是第一支進入咸陽的起義軍,進城之後立馬約法三章,廢除秦法,這一下就得到了關中秦民的好感。

    反觀項羽,先是屠殺幾十萬秦軍,進入咸陽又對咸陽百姓屠殺,為此失去當地百姓支援。

    此後在多次攻城戰中,又先後屠城,給自己樹了很多的敵人。

    後來關中子弟紛紛從軍於劉邦部隊,也有部分這個原因。

    劉邦劇照

    2、劉邦不吝賞賜,項羽氣量小

    劉邦做事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可以不擇手段,同時也不吝賞賜,因為對於他來說,錢財、官職並不是最重要的。這點從他年輕時候就可以看出來。

    那時候他才是一個亭長,卻經常請兄弟們吃飯;和韓信深談一次之後,就敢不顧其他將領勞苦,對韓信這位新人拜將。

    後期能夠暫時容忍韓信稱王,關鍵時刻對韓信和彭越許以分封之願望。

    而項羽,把印信都磨沒了稜角,也捨不得賞賜給下屬官職。

    項羽劇照

    3、劉邦善於識人、用人,項羽沒有容人之量。

    劉邦在建國後,曾經對大臣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意思鎮撫百姓,輸送兵糧、地方治理,蕭何是強項;出謀略,制定決策,張良是強項;帶兵打仗,攻城掠地,韓信是強項。

    而劉邦能把他們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陳平是劉邦的重要謀士,當初投靠劉邦是,有人說陳平和大嫂通姦,收受將領錢財。而劉邦看中的是陳平的才幹,至於一點點不好的私德,他並不在意,這就是用人用其長。

    而項羽卻不能識別人才,韓信、蕭何、張良當初曾一度都在項羽帳中,但項羽並沒有特別重視他們,致使最後他們都轉投劉邦。

    4、劉邦善於納諫,項羽剛愎自用。

    劉邦其實沒什麼文化水平,打仗也不在行。但是他有個優點,即善於納諫。如果下屬提的意見正確,他會立即採納,因此下面的謀臣多,謀臣也願意提意見。

    而項羽就一個謀士范增,多次提意見卻不被採納,最後反而讓范增退休回家。

    范增畫像

    5、劉邦善於團結一切力量,項羽經常把盟友推向敵人。

    秦剛滅的時候,項羽的實力當時在各反秦軍中是最強的,那時候如果他如果繼位稱帝或者合理分封各諸侯,相信大多數諸侯也不會反對。

    然而他因個人喜好分封,如把齊地分為三塊,分給三個田氏宗族,實力強勁的田榮卻沒得到分封,為後來齊國反叛埋下隱患。趙國將領陳餘在滅秦時,功勞不小,卻沒有被分封,因此後來也成為反項羽的一支勢力。

    反觀劉邦,他非常善於統戰,前期聯合魏王、趙王,後期又聯合最有實力的彭越、英布,最終合眾人之力滅掉項羽。

    總結:性格決定成敗,即使再給項羽一次機會,他照樣還是會失敗。

  • 7 # 0西風瘦馬0

    項羽也不會打回來。項羽反對的是暴秦,他不會反對一個說出:寧做太平狗,不做亂世人。這句話的想為天下百姓謀福利的掌權者。

    項羽有勇有謀,只是他不能成為一個皇帝,只能是一個大將軍。

    而且,項羽的內心深處依然是個孩子。有人說項羽是沐猴而冠!從側面說明了項羽心如處子,沒有那麼多,人的花花腸子。只是憑實力,實實在在做事的一個人。

    這種人經不住別人算計,跟三國時期的呂布屬於一類人。打仗別人打不過他,用計謀準能把他算計嘍!

    項羽起兵造反是大勢所趨,說天命也可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只有西楚霸王能打得過秦軍。沒有項羽秦軍敗不了。開始就讓劉邦打秦軍,劉邦打不過。必須讓項羽打敗秦軍,然後劉邦打敗項羽。

    項羽之敗,敗在秦軍敗後,勝了秦軍的項羽跟他的兵,都已經不想再繼續打仗了。如果以打秦軍計程車氣打劉邦的軍隊,劉邦也得輸。不想打仗的軍隊,非要他打,勉為其難了。

    四面楚歌!如果項羽軍隊有士氣,四面楚歌更能激發鬥志。有士氣就會想,打贏了就能回家了!而不是不想打只想回家。

    項羽被歷代人尊為無冕之王。而韓信卻被歷代人鄙視。英雄惜英雄,否則就會以打敗英雄來彰顯自己。什麼陰謀詭計都會用,不擇手段,讓人防不勝防。

    秦始皇跟項羽也是一樣的人。這也是為什麼只有項羽能打敗秦軍的原因。秦始皇不打天下,肯定就不能統一六國,打天下殺人肯定招人恨,就不能管理好天下。項羽不殺秦軍打不贏,殺就是拿人命不當回事。不會得人心的!

    天道無情,以萬物為芻狗。芻狗用完了就沒用了。秦始皇被用過,項羽被用過,韓信等等那些人,都是芻狗。安寧的是天下百姓。

    看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不是誰都能隨心所欲的。

    詩慧史明,多看看歷史能讓人明白事理。

  • 8 # 羅賓說歷史

    劉邦和項羽鴻溝議和後,各自引軍退去,然後劉邦在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建議後,撕毀協議追擊項羽,最終在垓下擊敗項羽,建立了西漢政權。

    如果劉邦沒有追擊項羽,雙方各自回到自己地盤經營,項羽還有機會捲土重來,和劉邦爭奪天下嗎?我覺得機會不大。

    首先鴻溝議和之後,雖然項羽還有一部分兵力,但已經和以前的實力不可同日而語了。項羽所能控制的地盤和諸侯王也少了很多,劉邦已經佔據上風。

    其次項羽即使回去江東,他當初帶出來的江東子弟兵已經損失不少了,重新發展形成戰鬥力也是需要時間的,各種戰備資源的儲備也需要時間,劉邦能不能給他喘息的機會就很難說了。

    最後就是項羽要想得到再次和劉邦爭奪天下的機會,還需要劉邦這邊暫時不再進攻,開始進行內部權力的分配,由此出現內部爭鬥的局面,只有這樣劉邦才無暇顧及項羽,這種情況顯然是不會出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紙媒和網媒投稿,誰優誰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