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奶奶生病的那段時間,她一直說不想活了,看著好難受心疼。
5
回覆列表
  • 1 # yEs_HeLlo

    我相信,90%的人都不會為聊天犯難,但是卻有90%的人會被即將進行的一次演講給難為死。同樣是說話,是表達,演講卻給了我們如此大的挑戰?甚至根據大多數研究結果顯示:人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公開發言,第二害怕的才是死亡。這就意味著,在你參加葬禮的時候,躺在棺材裡比站在那裡念悼詞要舒服得多。今天,我就給大家推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演講的技術》,讓美國演講大師邁克爾波特幫助我們揭開演講的心理奧秘,我相信,你的人生中哪怕只需要進行一次3分鐘的祝酒詞,本書對你的幫助也是巨大的。說真的,演講的確是一個技術活兒,朋友婚禮上一次簡單的祝酒詞、給你的小團隊進行一次訓話、在領導面前進行一次公開述職、進行一次不超過10分鐘的求職面試、與你不熟悉的目標客戶進行第一次面談、甚至像我這樣在知了影片的幾十萬讀者面前進行一次脫口秀,這都是演講。而只要是演講,人們往往就會感覺到心跳加速,手足無措。其實這一切都很正常,就是那些久經沙場的演講狂人,他們也一樣會有這種感覺的。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演講的本質是什麼呢?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這裡面有兩個關鍵詞,第一是自我展現,第二是目標明確,我們先來說第一個關鍵詞——自我展現。有的朋友會說了,自我展現誰不會啊,我們90後都是個性鮮明而且善於展示自我的一代人。沒你們想的那麼簡單,作者在這裡告訴我們,自我展現有兩種意思。第一種是為了演講獲得別人的好評而偽裝一個自我。舉個例子說,你知道你的領導喜歡團隊意識強的員工,於是你在彙報工作的時候會盡力表現出你多麼尊重你的同事,在工作中為了大家的關係和諧多麼委屈就全,而你在工作中卻非常不善於團結別人,是個完全的個人英雄主義——這就叫做偽裝。而作者給出的關於展現自我的第二種意思才是演講需要的正確心態。那就是:很多性格側面是隱藏在性格深處很難被展現的。而你要學會在公開的演講中將那些你不願意袒露的性格側面真實地展現出來,哪怕是自己不願意公開的弱點。(美國知名演員,知名女主播羅賓羅伯茨)舉幾個例子,美國知名女主播羅賓羅伯茨曾經在電視上坦誠自己是同性戀,這大大增加了她在主播事業上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FACEBOOK營運長桑德伯格曾經在自己的作品《向前一步》中坦誠自己面對異性和婚姻關係等問題上的矛盾心態,並聲稱自己至今還沒弄清楚這些問題,卻因此得到更多的粉絲。星巴克的董事長霍華德舒爾茨更是公開坦率承認自己由於野心太大,急於求成,曾經給公司帶來了滅頂之災,也正是他的這種坦率讓他帶領星巴克最終走出了困境。因此,學會將那些不願意公開的性格側面,比如失意、懦弱、灰心、感情用事真誠袒露並非是壞事,除此之外,任何人性格中都會有激情、勇敢、執著、信任的側面,只是這些側面可能並不是你性格中的主要方面,只有有意識地去強化和包裝它們,才是真正的自我展現。(facebook營運長COO謝麗桑德伯格)怎麼做到在任何場景下都可以自由地展現自我呢?在這裡我們就需要向演員學習了。一個好的演員為什麼可以駕馭任何一種個性?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一個秘訣,他們可以如果需要展現勇敢,他們就淋淋盡致展現性格中的勇敢,如果需要展現齷齪,他們同樣會淋淋盡致地展現齷齪。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一個喜劇演員同時也是一個導演,他在與投資人的洽談中會去展現他的喜劇小丑形象嗎?肯定不會的。一個演員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們每個人也一定可以。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同時是一個孝順的孩子、一個懶惰的老公、一個辛勤的廚子、一個運動狂熱分子和一個邏輯清晰的工程師。而演講就是要求我們在演講的時候搖身一變,把我們的某一個側面最大化最完美地進行展現。當然,我們無法有效進行演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擔心受到批評或者取笑。這種當你在演講中突出了自己非常不明顯的一個側面的時候,你的朋友可能會說:親愛的,我非常不喜歡你現在的樣子。而不認識你的人也可能會評價:這人就是個大傻逼。(星巴克董事長CEO霍華德舒爾茨)如果負面評價來自外界,你必須明確的一點,在你自己的生活中,你想扮演主角還是配角。你的演講是你自己的生活呀,是為了達到你自己想要的目標而進行的努力。你當然有權利讓那些負面的評價從你的生活中消失。而且你要清楚,而你的演講則是你需要精心準備為了達到你某個人生目標的複雜行動,這兩者之間一對比,你還會在乎別人的批評嗎?而且,對於批評者,如果大家查閱詞典,會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對於任何事情都能理由充分地表達出意見和觀點的人,而另外一種解釋則是——那些常常做出苛刻與挑剔的評判的人。而99%的在你演講的同時給予批評的人都屬於後者。如果不信,就在我說這些話的同時,網站下面的評論已經出現了很多這樣的批評者。當然,如果這種負面評價來自你自己的內心的不自信的自我否定,你就需要認真對待並克服了。你會覺得我的聲音不好聽,我的知識很淺薄,我的成績不突出,我的理由並不充足,我的觀點毫無特點,正是這些自我否定阻止了我們的自我展現。其實,完全沒必要擔心,作者告訴我們,試著想一下,每個母親都曾經哼著同樣曲調的搖籃曲來哄著自己的孩子入睡,孩子們真正在乎的是母親的聲音,而並非搖籃曲本身。不管你的演講是否成功,你都是在對你自己的人生做出一次努力,而我們為什麼要否定自己做出的努力呢?當然,忽視外界的評價並代表我們對此毫不關心。有兩個方法可以降低這種外界的批評,第一就是我們不可能同時擔任一個表演者和一個批評者。在你的演講中不要對於別人的行為或者思想給予負面的挑剔或者批評,因為這樣一定會傷害某些人,從而導致負面評價。第二點就是爭取中間者。因為,無論你多麼擅長演講,你的而你的演講應該目的明確地放在這第三類人,也就是中立者的身上,爭取在你演講中加入鼓動這些人的觀點或者態度,將他們變成你的支持者而不是你的認同和理解著而不是反對和批評者。說了這麼多,準備一次演講應該具體注意和遵循哪些重要原則呢?我們將在下一期中給予介紹。

  • 2 # 悅讀人生吧

    不會,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須要經歷的,死亡終究會來臨,某人說:“我們不可以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決定生命的深度”。當你已經經歷了所該經歷,承受過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覺得此生無憾無悔了,就不會恐懼,即使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還是會坦然的面對死亡,過好活著的每一天。

    之所以會產生恐懼,是因為你在人世還有顧慮和牽絆,活著的時候也經常會患得患失,然後對生活產生不必要的恐懼感,為了減輕這種恐懼感,你需要充實自己的生活,放平自己的心態,很多事情看開了就好了,就算看不開,也沒有扭轉的局面,所以不必要給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讓自己活的很累,“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在有限的生命裡,且行且珍惜吧。

  • 3 # 陳素梅35

    人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一客旅,金錢地位包括所有東西人死了都不能帶去,每個人都要思想一個問題,人死後你的靈魂去哪裡?我可以告訴你們,只有相信上帝,靈魂可以得救,天堂就是上帝給相信他的人預備的地方。

  • 4 # 南京男科醫生陳鴻

    多數人是懼怕死亡的。表現如下:

    1.醫院裡人滿為患,老年病人特別多。別說是兒女要治,老人們的求生慾望還是很強的。

    2.很多老年人到老了,非常注重養生和鍛鍊,狂買保健品和治療儀,無非是想多活幾年,別得大病,提高晚年生活質量。

    3.有些老年人,抽了一輩子煙,喝了一輩子的酒,診斷書一下,全戒了;從來不活動的老年人,也邁開腿腳了。

    4.很多老年人非常重視吃藥,包括次數、劑量、副作用等都很注意,很多老人得了某方面的病,就成了這種病的半個專家,因為會研究很深入。

    5.有一些老年人,到了晚年身體不好,什麼都不管不顧了,甚至包括兒女孫輩,一心只希望健康長壽。

    6.不願意聽關於生死的話題,不希望被別人說顯老,染髮、防皺,往年輕打扮,都是反感老不服老的表現,因為老意味著走向死亡。

    7.開始注意飲食和作息,對有些食物開始戒口,早睡早起。脾氣收斂,因為會傷身。

    8.即使晚年生活不如意,兒女不孝,居無定所,甚至大病纏身,也要扛著。因為好死不如賴活著。

    9.不能理性看待生病,一旦生病就開始抑鬱,折磨人,反覆檢查。還要讓人守著他,因為怕有意外。

    10.臨死之前,諸多留戀、痛苦。人生苦短,依然不能看淡。

    這些都是懼怕死亡的表現,也是人性的正常體現。

  • 5 # 紅塵極樂人

    我是年近八旬老人。說句心裡話,我不怕死。但我怕不死不活的活著。我常想,活著能夠健健康康,樂樂呵呵;死了能夠痛痛快快不遭罪,這就是,修來的福報!我見過臨終人的苦狀,很痛苦。俗話說:人怕死,豬怕壯。其實就是怕生老病死苦啊!

  • 6 # 庾胸平庾汪擴

    和女友相愛的時候身體越來越虛弱,總有力不從心的感覺,自從在百度上看了一篇“馮婷的往事”文章,現在夜夜生龍活虎,戰鬥力倍增,每次都是二十分鐘以上。

    2016年6月11日,上海最長壽的117歲老人李素清仙逝,創上海近年來最長壽老人紀錄,沒有癱瘓在床,沒有慢性疾病。生活中,老人家的心態很好,就算遇到不順心的事,也不會很糾結,很快就挺過去了。

    老人的長壽秘籍,也啟示我們應該培養的一種良好的養生心態。

    中醫心理學中大量引用了“黃帝內經”靈柩、素問兩部分內容。黃帝內經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提煉出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的整體醫學模式。其指出精神統一於形體,精神是由形體產生出來的生命運動。

    中醫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是神,所謂神就是血氣,或者說是血氣影響心理,形是指身體。形神關係是形為神之志,神為形之主,是一種辯證關係,形神合一是健康,形在神去就是疾病。形病神也病,就是我器質性疾病;神病形也病,是一種非器質性疾病。

    心臟病人常常會恐懼、焦慮、 孤寂。如果長久的處於焦慮、恐懼狀態,也會灼傷形,導致後發性心臟病等疾病。身心合一的整體健康理念,對我們維持健康提出了更好的標準要求。

    在尋覓身體的倉廩富足、物質富餘的同時,精神層面的心智和情緒調控等能力的提高,從內而外的一種靈魂與形體的完美整合,能讓你我真切的感受到高質量生命體的存在。

    現代科學研究也指出,70%的疾病都和情緒和心理調節能力密切相關。耄耋之年者在面臨人生即將終結的恐懼、對當下關係的牽絆和擔憂,老年人的心理困擾,誰能明白呢?

    一老人已經80多高齡,身體情況一日不如一日,他的子女們都在討論由誰來撫養老人,對於死亡的恐懼,讓老人在子女面前,成了一個不懂事的愛作的“孩子”。最直接的一句,想找個人陪陪。但子女們都有自己的家庭,各自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他們去處理,坐下來整天整夜的陪伴,對他們來說,似乎也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誰來撫養,老去的爹媽呢?

    生活中也不乏貼心照顧老人的感人子女事蹟,為父母撫養而爭執的問題似乎也常常會出現。其實,這背後,更重要的是我們面對家庭和生活,早在很久之前形成的一種殘缺或完善的交流和相處方式在影響著我們,即便時過境遷,進入未來,人們早已形成的這種慣性思維,早已被人們所接納。懶惰的人性,害怕看見自己黑暗面的做法,也阻斷了我們改變完善的可能。敢於自我挑戰,敢於面對人性,才能蛻變成自律、盡責、有愛心和善心的完美個體。

    總的來說,老人在面臨死亡前,通常會出現這幾個階段。

    否認:死神不會來!

    憤怒:為什麼我會死去?

    協議期:千方百計的尋找各類方法,試圖解救自己。

    憂鬱期:悲傷、抑鬱、萬念俱灰。

    接受期:不悲傷、不憤怒,平靜的接受死亡這一事實。

    在現實的臨終心理關懷中,根據老人在每個階段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治療,儘量回憶以往的美好生活,也能幫助老人們,最終溫和平靜坦然的等待死亡的到來,豁達的和世界告別。

    晚安,世界~

  • 7 # 心理師楊立新

    大多數人對死亡會充滿恐懼,這是人的一個本性。同時,也由於人的衰老,五臟六腑功能的弱化,也難以調整情緒的起伏,所以也會更加的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

    但是,人是有理性的生命,人需要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養,參透生命的死亡是一種必然,那麼面對自己的衰老,面對死亡的接近,恐懼心理也會減弱乃至消失的 。

    不管人類怎樣來看待生死,生死本身更像是一種道,是超越人的理解,也是超越科學的進化論、基因學說和自然主義的。

    不管怎麼說,在這個世界,生命一定會來,又一定會走,從不停止也從不重複。

    生命在宇宙間存在著,我們實際上也永恆存在著,這是生命的延續性決定的。珍視自己和所有的生命形式,善待自己與他人,是我們為整體生命輸送的有益能量。

    從生活抽身,來這裡思考

  • 8 # 玲良玲vlog

    哈嘍大家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人老了,對死亡會有恐懼的會的,死亡恐懼症,屬於人的神經恐懼症,在人的身體會出現像幻覺錯覺,大腦裡面會,有幻想錯覺,精神,還伴有明顯的植物神經症,會使人體氣急,小便失禁,四肢不斷的抽筋,冒盜汗等等,要病人肌肉鬆弛,安撫病人,給病人講愛聽的故事,減少病人的恐懼心理,生老病死,再說難免,生命迴圈,在所難免,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總有去世的一天,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命,過好每一天,謝謝大家。

  • 9 # 小芋1024

    1.任何一個人如果還沒有悟出生命之道,老了都會有點害怕和恐懼,因為誰也不知道死了後是什麼感受,自己是去天堂還是地獄。

    2.比如我,去年重度焦慮的時候,我迫切希望結束生命來得到身體的解脫,當時沒有資格去死,因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責任擔當,如果我為了自己一時解脫選擇自殺,那我的孩子和父母該承受別人怎樣的指點。而且對於基督徒,自殺是對生命的不敬,上帝不會讓你去天堂,所以我只能等著油盡燈枯。但即便這樣,我也有點恐懼到底死了是什麼感受!

    3.人為什麼需要信仰,很多教堂都是老年人多,這是為什麼?因為按照正常生命發展速度,他們要先面對死亡,因為他們也怕,不知未來的世界是怎樣。

    4.為什麼這個社會有那麼多傑出的人包括富豪,願意做善良回報社會,因為要行善積德,為了後代,也為了將來死後的自己。

    5.每個人都逃不掉最終的死亡,這是自然規律。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用考慮那最後的那一刻,反正沒有人可以永遠活在這個世界上!

  • 10 # 75667849751

    人老總想多看日出日落,是老人意願,在餘年總想享受人生晚年幸福生活,想享受年輕時代沒有的樂趣,但是人逃避不了這一關,總要回歸"西去“。害怕總究不能挽回,一生多保重,晚年安詳過。

  • 11 # 若蓮712

    怕死源自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其實宗教已經告訴了我們,我們死後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天堂那裡鳥語花香四季如春沒有欺騙和仇恨,另一個則是地獄那裡陰森寒冷,有各種酷刑,小鬼貪財好色,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取決於今生你如何做,所以在世時說好話做好人做好事,就會上天堂,就沒什麼可怕的

  • 12 # 開大奔送貨

    向死而生 就當自己已經死了就好了 早死晚死差不了多久 人生苦短 長壽者又能多活多少個年頭呢 活著多行善事 多做有意義的事 大家都樂呵呵 其樂融融就不會有孤獨感了

  • 13 # 麥穗兒86615112

    我不知道我老後會不會怕死,但是我現在很怕家裡的老人出事

    前一段時間,回家看到外公為自己和外婆準備的照片,心裡一陣難受,我斟酌了很久才問外公,到了您這個年齡會不會很怕有一天自己突然就醒不過來了?

    外公說:“生老病死是人一生要自然經歷的的一件事,到了這個年齡階段自然就會發生,怕什麼呢?不怕”

    聽到這些,再想想外公的年齡,眼淚止不住的掉了下來,我又問外公:這一生有什麼遺憾沒有?

    外公想了想搖了搖頭:“沒有,人一輩子就是要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年輕時候該拼搏就努力些,年老時自然的接受自己的身體狀態,只要不生大病,一切都好”

    雖然當事人自己不太介意,但是作為小輩,真的希望老人身體健康,長命百歲,也希望自己到了這個年齡也能淡然處之,告訴自己的孩子:“怕什麼呢?別怕!”

  • 14 # 雅趣線上99yq

    生老病死,誰也無法抵抗不可避免,道理都懂。不要說老了,我現在還沒老一想到死亡莫名的害怕悲傷。莫非真如有句話說的"女人怕老,男人怕死。”

  • 15 # 37度牛魔王

    雖然我不信佛,但我尊敬佛。這就是佛教的特殊之處,行善積德的人會進到美好的天堂,這樣來說,死就不會害怕,而是滿懷其待地迎接它的到來!

  • 16 # Funnyguy29

    人麼老了可能會害怕死亡,但現在這社會活了也三十年了,經歷不能說多豐富,但是感覺人只要看開了死亡也沒什麼可怕的。

  • 17 # 大唐劍仙李太白

    一般來說,人的年紀越大,對生死看得更淡

    在我小的時候,我不知道人會死亡這個概念,畢竟還天真無邪

    可有一天爺爺跟我說,人來了,就會面臨生老病死之類的話

    那個時候我很恐懼,我哭了,我害怕死亡,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太可怕了……

    可如今我已經成年,我不避諱跟人談論生死之類的人生問題

    生老病死是人一生無法避免的,與其畏懼 不如平靜看待

    誰都會老去,都會歸去,人生說短不短,但說長也不長

    一般人的壽命也就一百多 可能你還活不到那個歲數,因為老了身體不行了,容易得各種疾病

    當我老了,何必在意還能活多久 ,只要在世一天,就要快樂一天,不要去想太多

  • 18 # 小琦boy

    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子的,如果你老了,兒女孝順,你自己也身體健康,那你越老越怕死。如果你老了,兒女不孝,自己又一身毛病,那你肯定希望自己早點死了,就解脫了。

  • 19 # 立特方典

    應該說不是懼怕死亡,而是懼怕分離。

    人類是群居動物,家庭是傳統意義上的最小單位,而家庭成員是維繫個體與群體關係的基礎。孤獨與死亡其實與年齡無關與心態和身體健康有關。

    對於死亡的恐懼,不如說是對於和和家庭成員永久分離而失去依賴性的一種思維認知。

    人生下來面對的就是最後的死亡。無論你會希望擁有怎樣的外部力量來延長面對面對死亡的時刻。最終還是難免一死,無論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相信的輪迴轉世,天堂地獄,總之這一世,必有終結。

    與其說是懼怕死亡,不如說是懼怕與這一世的分離。

    也許懼怕的是與子女的分離,也許懼怕的是與外物的分離。反觀失智老人或者失去了行為能力或意識的人的死亡過程。卻是會相對平和,或者說沒有恐懼。為什麼呢?因為在他們的意識和思維裡,已經沒有了和自身個體意外的人和事物的聯絡,也就不擔心分離,因此也就不會有臨終或者老去後的恐懼。

    動物界也是一樣,獨居的動物面臨來回死亡的時刻通常選擇孤獨死去。而群居或者是與家庭成員聯絡緊密的個體,會有某種依賴和不捨。寵物界的貓狗行為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性格獨立的家貓會選擇在臨終前離家出走尋找安靜的處所迎接死亡,而對人類依賴較深的寵物狗,往往會在臨終前像人一樣有不捨和悲傷。

    萬物有靈,有些時候情感的分離比純粹的終結要更讓人覺得恐懼。另一個例子就是死去活來的分手。

  • 20 # QQ小熊貓

    這個問題問得好,人人皆平等,都有一死。隨著年齡的增長一開始的確會害怕,不怕是騙人的。但是當我們老了,熟悉的人和環境逐漸在變化,消失!就會感到對生活失去熱情,對大多數的事物變得不再關心,只關心自己和最親的人。這時的人已經變得很淡然,反正那一天都會來臨,也沒有必要害怕。來了我就走,唯一的牽掛就是孩子。不能再陪她(她)了。死時最後的那一滴眼淚是留給孩子的。想她(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iphone不需要防毒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