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字字之名

    禮者,乃人行之大旨也,規人之行以達天之道,大之者哉!夏商周三代雖久遠,但殷承夏禮,周承商禮,其後百千萬世,孔子亦能得民之情,何也?只因禮哉,能成天道之大美,能顯萬民之德行,能璋聖主之化育,禮之用也。知書達理實乃讀書人之歸指也。

  • 2 # 江湖煙雨客

    知書達禮釋義為: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

    知書達禮來自於: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醜遭談論。”

    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和道德規範,他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孔子曾經說到“不學禮,無以立”,其實在夏商周這三個朝代期間,就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禮的制度,他間接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態,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禮的意義也更加的完善,這種對整個中華民族道德修養提供了遵循。

  • 3 # 郜燕73525321

    中國是禮儀之邦,上敬下孝皆為禮,禮是規矩,是尊敬,是敬畏,古人講"有(理)禮走天下,無禮寸難行"可見一個人對禮節的理解是很多種的,層次不一是境界不同,你說呢?

  • 4 # 鹿鹿哥

    “知書達禮”的禮“禮”包括哪些?如何理解?

    “知書達禮”的說法比較久出自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醜遭談論”。

    書和禮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裡面的,主要體現的是有才。達禮,懂禮貌,知書達禮就是既懂道理又懂禮貌,有教養,素質高。

    “知書達禮”有時候也作“知書達理”、“知書識禮”、“知書知禮”、“知文達理”。

    “知書達理”……這些側重的是講性格方面,好說話,講道理。現在“知書達禮”比知書達理的意思更近了一層,有知識,通事理,溫文爾雅,知書達禮,講理性,善思考,守秩序。

    “知書達禮”簡單來說,現在基本就是形容一個人,有文化,有知識,有禮貌,有素質,有教養,有涵養,守規則,尊重別人,低調做人!

  • 5 # 星火詩集

    知書達禮: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知書達禮”,但很少深究這句話的明確所指。“知書達禮”的“書”是指“四書”——《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禮”是《禮記》。過去,“四書五經”對於儒家學者來說都是必讀書。我們今天沒有要求全社會去讀這些,九年義務教育中對“四書五經”只作了一個最簡單的介紹,但這不代表我們放棄了這種文化原則。今天中國的文化原則都是在“四書五經”下形成的原則——仁義禮智。“禮”是說人應該有辭讓之感,整個社會是謙讓的。“智”是說人有是非之心,心智成熟。我們學習的就是明辨是非,不要是非不分。今天有很多年輕人是非不分,在新聞媒體、網路上經常可以看到很多醜惡的現象,其中有的涉及成年人,也有很多是未成年人,就是因為他們心智未開,不知什麼是善行、什麼是惡行,所以才把惡行當作善行。社會發展到今天,成語裡面的“書”和“禮”也變為並不是特指,而是泛指。

  • 6 # 字言字語吧

    禮,是中國傳統價值的一個核心範疇。禮最初是指祭神的宗教儀式, 後來發展到人事方面,表示與人的身份地位相應的行為規範和儀式制度。 《禮記•中庸》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可見當時的禮儀是非常繁複 的,禮制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大無小,細至舉手投足之間都有 相應的禮節來規範。根據傳統的說法,西周初 年,周公旦制訂了嚴密的禮樂體系,奠定了以禮為治的教化傳統。孔子對 周公之禮極為尊奉,將禮視作修身與治國的基礎,曾對其子孔鯉言:“不 學禮,無以立。”並且提出著名的“克己復禮為仁”的論說。禮之所以具 有如此之重要的地位,是因為禮所反映的不僅僅是行為表面上的一套規 矩,更是體現著言行規範的後面所蘊含的嚴肅的道德倫理基礎,其嚴格的 形式性承載著重要的實質性。

    對於今天來說:

    1、社交禮儀,社交禮儀是根本,最基本的東西就是從言談舉止方面進行注意,而且服飾的選擇,出入什麼場合的穿戴也是非常講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認識朋友。

    2、服務禮儀,服務禮儀就關於服務行業這邊所包含的一切禮儀,一般情況在服務業會有一定的培訓,達到讓客戶感覺到服務的專業與細緻為目的。

    3、涉外禮儀,這個就是我在簡介中提到的,關於涉外禮儀這一點是非常有內涵的,因為國家領導人的每一個言談舉止都代表著一個政治訊號,所以說涉外禮儀是最具耐人尋味的。

    4、政務禮儀,禮儀這一塊其實都是要從自己的言談舉止和穿著等方面延伸來講的,只不過政務禮儀更加嚴肅,嚴謹。

    5、化妝禮儀,化妝要視時間場合而定。在工作時間、工作場合只能允許工作妝(淡妝)。濃妝只有晚上才可以用。外出旅遊或參加運動時,不要化濃妝,否則在自然光下會顯得很不自然。

    6、電話禮儀,撥打電話應選擇對方方便的時間,休息和用餐時間、節假日一般不宜打電話,更不宜打談公務的電話;用餐時間前半個小時,如果你不請人家吃飯的話,不宜打電話。

    7、商務禮儀,務禮儀是在商務活動中體現相互尊重的行為準則。商務禮儀的核心是一種行為的準則,用來約束我們日常商務活動的方方面面。

    8、飯桌禮儀,飯桌上的文化,就是“飲饌文化”的通俗叫法。“禮”是指飲饌的禮節和。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禮節、儀式和個人的禮貌要求。

  • 7 # 綠青蛙

    知書達禮 謂有文化,知禮法。《群音類選·牧羊記·衛律說降》:“奈何所見不同,更不知書達禮。”《二刻拍案驚奇》卷六:“既然知書達禮,就在我門下做個記室,我也便當了好些。”《紅樓夢》第五七回:“幸他是個知書達禮的,雖是女兒,還不是那種佯羞詐鬼、一味輕薄造作之輩。” 曹禺 《雷雨》第二幕:“我知道你是個知書達禮的人,一看就看出是個直爽人。”

    知書指的應該是四書,而達禮應指禮記。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典。

    禮記,中國儒家經典之一。是戰國至漢初儒家禮儀論著的總集。內容包括禮制和儒家哲學兩部分,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制度、典禮、祭祀、教育、音樂和儒家學說的重要參考書。《漢書·藝文志》著錄131篇,西漢戴德刪為85篇,名《大戴禮記》。他的侄子戴聖又刪為49篇,名《小戴禮記》,收入“十三經”中。其中《中庸》、《大學》、《禮運》等篇是儒家重要的哲學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 這是過去文人必讀的書,所以用來比喻文化,知禮法的人。

  • 8 # 二分自留地1

    知書達禮

    謂有文化,知禮法。《群音類選·牧羊記·衛律說降》:“奈何所見不同,更不知書達禮。”《二刻拍案驚奇》卷六:“既然知書達禮,就在我門下做個記室,我也便當了好些。”《紅樓夢》第五七回:“幸他是個知書達禮的,雖是女兒,還不是那種佯羞詐鬼、一味輕薄造作之輩。” 曹禺 《雷雨》第二幕:“我知道你是個知書達禮的人,一看就看出是個直爽人。”

    知書指的應該是四書,而達禮應指禮記。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典。

    禮記,中國儒家經典之一。是戰國至漢初儒家禮儀論著的總集。內容包括禮制和儒家哲學兩部分,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制度、典禮、祭祀、教育、音樂和儒家學說的重要參考書。《漢書·藝文志》著錄131篇,西漢戴德刪為85篇,名《大戴禮記》。他的侄子戴聖又刪為49篇,名《小戴禮記》,收入“十三經”中。其中《中庸》、《大學》、《禮運》等篇是儒家重要的哲學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

    這是過去文人必讀的書,所以用來比喻文化,知禮法的人。

    0

  • 9 # 七星文理

    “知書達禮”讀作zhī shū dá lǐ,出自元·無名氏《馮玉蘭》,指人有教養,通事理,懂禮儀。其中“禮”指懂禮儀。懂禮儀,是待人處世的通行證,有道是“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講禮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禮儀之邦”之國度皆出仁義之士也。

    “禮”很廣泛,萬物皆有規則,人間自有禮儀。下面就人與人之間禮儀作一個泛解。

    一是要懂得輩分之禮。長幼有禮,平輩有禮,不能無禮。無禮,則有違倫理道德,遭世人譴責。

    二是要懂得交往之禮。人與人交往,表相是金錢、物質、利益交往,其深層是心與心交往。真心贏得真情,假意必露狐狸尾巴。看你是帶著何種目的交往,是泛交,是深交,由自己選擇,但無論怎麼交,都要保持適當禮儀。

    三是要懂得有禮在先。禮多人不怪,一個講禮的人,必是一個受人尊重的人。不管何種場合,對待何人,都要做到禮在先,“兵”在後,如果惹不起,躲得起,至於魚死網破,另當別論。

    當然,一個人“禮”之得來,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習得所致,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受環境影響,禮亦呈現千差萬別。

  • 10 # 冷熱知識大本營

    知書達禮的“禮”包含禮儀、禮節、禮數、禮法、禮教、禮貌等,中國乃禮儀之邦。

    知書達禮:有文化,懂禮貌,有修養,能夠學以致用,具體表現出來,給人以隨和親切感,不管於是對陌生人還是熟人,都沒有拒人千里之外之意,相處起來特殊融洽輕鬆,而大多數時候用來形容女人。

    知書達禮也被用來安慰眾人:什麼是長大,不是你懂得了多少道理,而是戴上一副知書達禮的面具,把以前的驕傲,任性,憤怒,喜悅通通隱藏起來,成全了他人,委屈了自己!

  • 11 # 槓精有理官方賬號

    “知書達禮”中的“禮”是孔老二儒家的中心思想。

    要知道孔老二葫蘆賣什麼藥,先要將孔老二所說的道德挪開,道德不是孔老二發明的,是約定俗成早已存在於社會上的行為準則,被整理包裝,據為己有,這種手法普遍存在各宗教學說,甚至各邪教賣假騙子等,這手法今天依然常見。

    “克己”,“復禮”就是孔老二的中心思想。“克己”是對人民思想洗腦的懷柔愚民政策,有空再談。“禮”不是泛指什麼禮貌,品性,人格,是指“周禮”,是離孔老二,五、六百年前被儒粉尊為“元聖”的周公旦所制定的周禮(這周禮不是後世儒粉所著十三經之一的“周禮”),是一套統治法律制度,周公除了制定宗法,分封,井田等等外,周公還制定“禮”、“樂”。

    “禮”是一套將國家社會人民細分成上下多種不同階級的統治制度,“禮”的內容極之繁瑣複雜嚴苛,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生活用具,婚禮葬禮,身體語言等等…等等,“禮”的主旨“尊其尊”,是“別”,就是不同的意思,階級的不同,(“樂”是“親其親”,主旨是“和”,是比較懷柔的手法),“禮”是法不是道德,不遵守“禮”是有法律後果的。

    既然“禮”是如此繁複瑣碎,要弄得清楚不容易,主要是從儒粉的四書十三經中學習得知之,這就是“知書”“達禮”了,知了書的儒粉,就如今天的法律人士一樣,弄通了“禮”,身份就特殊了。

  • 12 # 新語文軒

    “禮”包括人的行為準則、道德規範、尊卑秩序以及禮儀規矩等等。人的嗜慾好惡,都由禮來節制。

    “仁”是孔子倫理道德思想的核心,而“仁”的客觀標準則是禮——“克己復禮為仁”。所謂克己復禮,就是要求人們自覺地約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禮的標準正確地處理上下左右的關係,如為父要慈,為子要孝,為友要信,為臣要忠,為君要善。

    禮為人之用,仁為禮之本,孝悌則是仁的基礎。

    “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

    (一)古代的“禮”包括君臣之禮、父子之禮、邦交之禮、夫妻之禮、兄弟之禮、成人之禮、婚姻之禮、祭祀之禮等等。

    (二)“禮”在現代生活中的體現為“八禮四儀”:

    八禮:

    儀表之禮、餐飲之禮、言談之禮、待人之禮、行走之禮、觀賞之禮、遊覽之禮、儀式之禮。

    具體:

    儀表之禮,面容整潔、衣著得體、髮型自然、儀態大方。

    餐飲之禮,講究衛生、愛惜糧食、節儉用餐、食相文雅。

    言談之禮,用語文明、心平氣和、耐心傾聽、誠懇友善。

    待人之禮,尊敬師長、友愛夥伴、寬容禮讓、誠信待人。

    行走之禮,遵守交規、禮讓三先、扶老助弱、主動讓座。

    觀賞之禮,遵守秩序、愛護環境、專心欣賞、禮貌喝彩。

    遊覽之禮,善待景觀、愛護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儀式之禮,按規行禮、心存敬畏、嚴肅莊重、尊重禮俗。

    四儀:入學儀式(7歲)、成長儀式(10歲)、青春儀式(14歲)、成人儀式(18歲)

    是以7歲、10歲、14歲、18歲為重要節點,分別組織舉行寓意深刻、莊重簡樸的入學儀式、成長儀式、青春儀式、成人儀式,以此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強化文明禮儀素養。

  • 13 # 半個南山人

    什麼是禮?

    禮,是中國傳統價值的一個核心範疇。禮最初時只是指祭神的宗教儀式,後來才發展到人事方面,是表示人與人之間身份地位相應的行為規範和儀式制度。

    禮的內容有哪些?

    禮的種類主要有五大類,分別是: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形成於周代。

    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其中,天神包括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師等。圠為祗包括社稷、五帝、五嶽、山林川澤等。人神則是宗廟、孔子等。

    凶禮是哀弔暗憂患之禮,用以禮哀死亡、災禍、冠亂等。具體包括葬禮、荒禮、吊禮、恤禮、祫禮等。喪禮是為死者表達哀思的禮儀。荒禮是遇到災害或者瘟疫流行時的禮儀。吊禮是在別國受到自然災害後,國家派人前往慰問的禮儀。恤禮是當鄰國遭受政治動亂時,國家派人前往表示慰問的禮儀。祫禮是友邦在軍事上遭受失敗後,國家派人送去物質援助並給予鼓勵的禮儀。

    軍禮是在與軍事有關的禮儀,用以戰前動員,鼓舞士氣。包括校閱、用兵、因獵等活動的禮儀。

    賓禮是對於來訪的賓客所實施的禮儀,賓,客人,賓禮就是一種針對客人的禮儀,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

    嘉禮則比較瑣碎,用於國家或人民日常生活中對於比較高興的事情的慶祝。往往是人們之間聯絡感情,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媒體。嘉禮因為涉及生活各個方面,所以內容也比較龐雜,比如我們常說的“孩子生日娘滿月”等等。

  • 14 # 心道修遠

    個人認為,這個禮包括禮和理。

    禮,禮儀文明,待父母長輩之禮,待客之禮,朋友之禮,上下級之禮,尊師之禮,走坐站之禮,同事之禮,飯桌用餐之禮,飲酒文明之禮,國賓接待之禮。還有祭奠祖先之禮,婚嫁之禮,等等,這些都是提高自身素質,尊敬他人的文明禮儀。

    還有理,這個理,是道理,是天理,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是事情變化的原理,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比如歷史發展規律,事物的物理化學變化,比如炒股的操作理論,

    禮和理的前提是知書,多讀書,書裡的知識都是前輩總結經驗得來的,多讀書,明禮,明智,明義,明事,明心,明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阿巴亥究竟是殉葬還是被皇太極害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