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阿巴亥是由於努爾哈赤的命令殉葬還是自願殉葬死的,還是說被皇太極給害死的?
6
回覆列表
  • 1 # 史光穿梭

    歷史上阿巴亥是殉葬而死的。當時阿巴亥指努爾哈赤的遺囑是讓多爾袞繼位,代善輔政。四大貝勒肯定不服。再加上阿巴亥的三個兒子掌管了八旗中的三旗,勢力已經很大了。如果再加上阿巴亥這個大妃的勢力,對四大貝勒非常不利。所以四大貝勒聯合除掉她。在努爾哈赤死後七個時辰,四大貝勒就逼迫阿巴亥殉葬,雖然不願意,但阿巴亥不得不從。

  • 2 # 談古論金

    阿巴亥是殉葬而死,但也是被皇太極害死的——她的殉葬並非自願,是不是出於努爾哈赤的命令也不可考。

    阿巴亥(Abahai,1590—1626),烏拉部滿泰貝勒女,烏喇那拉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皇太極生母孝慈高皇后孟古去世後被立為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後金天命十一年被逼殉葬,享年37歲。

    《太祖武皇帝實錄》有這樣的記載:

    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太祖實錄最早成於天聰九年(1635),清太宗皇太極已經在政治上完全控盤,其中的記載未必能徑直據以為證據,實際上當時實情比較大的可能如臺灣歷史小說家高陽先生所認為:

    真相是太宗等矯詔逼大妃殉葬。因為她既饒丰姿,又當虎狼之年,必不能安於室;若有外遇,貽先帝之羞,猶是小事,問題最嚴重的是,她所生三子,太祖生前“分給全旗”,除阿濟格甫成年以外,多爾袞、多鐸一隻十五、一隻十三,如果大妃的情夫是野心分子,透過大妃而控制三旗人馬,將肇大亂。因而假造先帝遺言,逼大妃上吊,以絕後患。

    問題的核心就是“分與全旗”,努爾哈赤死時雖然確實有殉葬的野蠻習俗,個人臨死昏聵之餘出以亂命的可能性也存在,但給予幼子以八旗旗主地位,卻將其母親弄死,和努爾哈赤鍾愛保護幼子的初衷不符,高陽先生認為是以皇太極為首的諸王貝勒矯詔的可能性相當大。

    所謂“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就是雙方之間的談判進行了一整夜,恩養兩幼弟就是諸王貝勒承諾不剝奪未成年多爾袞、多鐸的旗主地位;所謂“乃與帝同柩”就是對阿巴亥正妻地位的再確認。

    皇太極即皇帝位以後,於崇德元年(1636)追諡其生母孟古為“孝慈昭憲純德真順承天育聖武皇后”,並配享太廟,與其地位相等的阿巴亥卻沒有此等待遇,顯然是被刻意列印,直到順治七年(1650),清廷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才將生母阿巴亥追封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所謂烈,第一主要就是強調她的殉葬,第二似乎有可能暗用陰麗華的諡號,強調阿巴亥在努爾哈赤妻子中的重要性——因而有人認為這是多爾袞奪權的前奏,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殉葬是當時的政治正確,多爾袞也不能揭破母親之死的真相,如果用多爾袞沒有指出是皇太極逼死母親而作為皇太極沒有逼死阿巴亥的證據,是不充分不周密的。

  • 3 # 雍親王府

    烏拉那拉·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深得努爾哈赤的寵愛。而在陪伴努爾哈赤前後長達二十五年的時間裡,阿巴亥也為其生下了三個兒子,即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阿巴亥也隨即離世,年僅三十七歲。

    關於阿巴亥的死因,歷史上一直是眾說紛紜。

    根據《清史稿》中記載,是努爾哈赤臨終前留下遺言:

    “俟吾終,必令之殉。”

    於是,在努爾哈赤去世後,大妃阿巴亥就此殉葬跟隨其長眠於地下。

    然而,有野史記載,阿巴亥是皇太極聯合其他的三大貝勒,即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共同逼迫著其為努爾哈赤殉葬。與此同時還有說法稱,阿巴亥就是被皇太極活活被弓弦勒死的。

    那麼,最受努爾哈赤寵愛的阿巴亥真的是被皇太極或者說是“四大貝勒”聯合起來所共同謀害致死的麼?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根據當時的情境以及此後的事態發展來看,《清史稿》中的記載就應該是歷史的本來面貌,阿巴亥只不過是又一個漢武帝時期的鉤弋夫人而已。

    從此後皇太極與多爾袞兄弟的關係來看,他們之間似乎並沒有“殺母之仇”。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在眾人的推舉之下登上了汗位,成為新一任後金大汗。

    這個時候的皇太極對於多爾袞,可謂是厚愛有加。

    按照努爾哈赤的臨終安排,在其去世後,由多鐸掌管正黃旗,阿濟格掌管鑲黃旗,但是滿洲人以黃色為尊,於是皇太極進行了“黃白互換”,這就使得多鐸成為了正白旗旗主,阿濟格成為了鑲白旗旗主。而此時的多爾袞雖然統領著15個牛錄的部眾,但卻是掛在阿濟格的鑲白旗之下的,他本人並不是旗主貝勒。

    於是,皇太極藉著阿濟格未經請示,擅自主持多鐸婚禮這件事情大做文章,進而罷黜了阿濟格的鑲白旗旗主之位,改由多爾袞擔任。並且在這之後,皇太極又對兩白旗進行了重新整合,讓多爾袞統領正白旗,多鐸統領鑲白旗,進一步提升了多爾袞的地位。

    不僅如此,在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正式建立大清王朝的時候,還將多爾袞封為和碩睿親王,位居“四大親王”之列,地位僅次於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排在文武百官的第三位,更是將管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由其掌管。

    由此可見,皇太極對於多爾袞是極為的器重與信任,並且是下了很大力氣來培養多爾袞。

    如果真的像某些野史上記載的那樣,皇太極搶奪了本應多爾袞的汗位,又將其母親阿巴亥逼死的話,他為什麼不將多爾袞兄弟趕盡殺絕,反而是要將其扶上如此之高的地位呢?這不僅對於皇太極自己不利,就是在其百年之後,對於自己的後世子孫也將產生巨大的威脅。所以,是皇太極設計除掉的大妃阿巴亥,這樣的說法至少從皇太極的角度來看,並不成立。

    我們再來看看多爾袞對於皇太極的態度。

    實際上,不僅僅是多爾袞,包括他的兩個兄弟阿濟格和多鐸,都保持了對於皇太極的敬重與忠誠。他們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特別是在皇太極登基之初,兄弟三人幾乎是始終站在皇太極一邊,與之共同對抗著其他“三大貝勒”。他們三人這樣的行為和表現,像是與皇太極有著“殺母之仇”麼?

    這其中的多爾袞,更是在皇太極時期多次被委以軍隊統帥之職,帶兵出征,而多爾袞也是立功無數。在清剿蒙古察哈爾部的時候,多爾袞用計智取林丹汗的繼任者額哲,迫使其率部投降,之後的松錦大戰中,多爾袞又是在皇太極回盛京探望關雎宮宸妃海蘭珠期間,擔當起了指揮重任,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而他的弟弟多鐸更是直接生擒了洪承疇,立下大功。

    這也就不難發現,如果真的是多爾袞兄弟三人與皇太極有“殺母之仇”,隱忍不報也就算了,為何還要對皇太極如此的忠心耿耿、盡心盡力呢?而即便是多爾袞有著過人的聰明才智能夠極力的隱藏自己,可阿濟格和多鐸卻沒有多爾袞這份膽略與智慧,真是如此必然會“露出馬腳”,可是他們兩個也完全沒有表現出這樣仇恨的想法。甚至在這之後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獨掌朝綱的時候,也僅僅是對他最為危險的政敵、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下了狠手,至於皇太極的其他皇子,依然予以了優待,完全看不出報復的意思。

    而這也就此證明,皇太極確實與大妃阿巴亥的死無關,他們之間更是沒有“殺母之恨”。

    讓阿巴亥成為又一個“鉤弋夫人”,必然是努爾哈赤的意思。

    既然不是皇太極以及其他三大貝勒逼死或者直接勒死了大妃阿巴亥,那麼誰才是導致阿巴亥之死的“罪魁禍首”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努爾哈赤本人。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12歲的阿巴亥嫁給了年長她31歲的努爾哈赤,並且是深得努爾哈赤的寵愛,很早的時候就被冊立為了大妃,位居後宮之首的位置。而在嫁給努爾哈赤的25年裡,阿巴亥也盡心盡力的照顧著一天天逐漸變老的努爾哈赤,並先後為其生下了三個兒子,即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

    出於對阿巴亥的寵愛,努爾哈赤對於阿巴亥所生的這三個兒子也是另眼相看,以至於在努爾哈赤晚年的時候,他將自己統領的45個牛錄的正黃旗和20個牛錄鑲黃旗做了重新的分配。其中,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每人統領15個牛錄,同時努爾哈赤還明確表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並且在其死後,將自己剩餘的20個牛錄的親兵全部劃給多鐸。

    然而,在此之後,阿巴亥的舉動可謂是頗為耐人尋味的。

    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德因澤向努爾哈赤揭發,說大妃阿巴亥曾向代善和皇太極送食物,代善是“授而食之”,皇太極是“授而未食”,並且阿巴亥在宴會期間打扮的非常的豔麗,還同代善眉來眼去,同時她還多次深夜出宮,去向不明。

    後來努爾哈赤經過調查發現,德因澤所述事情皆屬實,並且代善與阿巴亥本人也對此也是供認不諱。當然,努爾哈赤還是本著“家醜不可外揚”的態度,只是隨便找了個理由便將阿巴亥趕出了宮外,而對於代善他選擇了暫時不予處分。

    這便是“德因澤告發大妃事件”。

    至於阿巴亥為何要如此行事,其實也是有著一定的原因的。

    一來,努爾哈赤在確立代善為自己的接班人的時候,曾親口說在他百年之後將他的大妃阿巴亥以及他的幼子們全部託付給代善,阿巴亥這樣做也是為了提前和代善建立密切的關係,為自己和自己兒子們的未來做著打算。

    二來,當時的後金朝堂上,“開國五大臣”日已老去並相繼去世,朝堂上權勢地位最為顯赫的便是“四大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阿巴亥與“四大貝勒”建立聯絡,也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們能夠獲得更好的庇護。

    但是努爾哈赤在看到身為母親的阿巴亥為了自己的兒子們“用心良苦”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阿巴亥的政治野心。

    他認為,此時的多爾袞兄弟已經掌握了非常強大的政治力量,進而也就有了同“四大貝勒”一較高下的政治資本。如果阿巴亥主動接近代善、皇太極等人,真的是希望籍此獲取一定的支援亦或者達成一定的政治利益交換,從而讓自己的兒子們能夠更進一步,獲得更高的政治地位,也就不是沒有這個可能。更為關鍵的是此時的多爾袞和多鐸,年紀又非常的小,阿巴亥很有可能也會因此攫取更多的權力與地位。

    倘若阿巴亥真的是有這樣的想法的話, 那麼最不想看到如此情況的人便是努爾哈赤了。

    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同時制定了在他去世之後新任大汗的推舉辦法:

    “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諫,所行非善,更擇善者立焉。”

    如果阿巴亥真的藉助自己大妃的身份以及自己兒子手中掌握的強大實力,勢必會對這一制度形成巨大的衝擊,而結果也必然會引得“四大貝勒”的強烈不滿,進而導致後金內部的權力爭鬥,這樣一來,努爾哈赤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後金政權將會土崩瓦解。

    而即便阿巴亥可以暫時性的接受不是由他的兒子接任後金統治者之位,可有阿巴亥在,多爾袞三兄弟就有了主心骨,會隨時保持一致,畢竟他們手中握有65個牛錄,而此時的代善統領的兩紅旗只有51個牛錄,阿敏、莽古爾泰手中也分別只有33和21個牛錄,皇太極統領的也僅僅是25個牛錄的正白旗,這樣的威脅與有可能產生的極端後果,也是努爾哈赤所不希望看到的。

    況且,在此之前,努爾哈赤為了他所建立的後金政權,已經殺掉了與他意見不合的弟弟舒爾哈齊以及長子褚英,對於阿巴亥他並不是下不了手,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讓大妃阿巴亥殉葬,應該就是努爾哈赤的遺命,也就是說努爾哈赤主動要大妃阿巴亥為其殉葬的。

    《清史稿》中,對於大妃阿巴亥的殉葬過程有,有著極為詳細的描述:

    “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從《清史稿》的記載來看,努爾哈赤留下了讓阿巴亥殉葬的遺命,而阿巴亥非常識大體的用自盡而死的方式追隨努爾哈赤而去,在此之前她還將自己的兩個幼子多爾袞和多鐸託付給了眾貝勒。

    可以說整個過程還是相對平靜的,而這也就應該是歷史的本來面貌,並非其他。

    即便是阿巴亥真的是被“四大貝勒”逼迫而死或者直接被弓弦勒死,那前提也應該是努爾哈赤留有了遺命,只不過阿巴亥拒絕奉詔殉葬,這才有了“四大貝勒”的用極為暴力的方式讓其隨努爾哈赤而去,也算是他們幫助努爾哈赤完成了“最後的遺願”。

    而從之後皇太極與多爾袞兄弟的關係來看,似乎也感受不到有著任何的仇恨以及相互之間的提防與報復,這更加說明讓阿巴亥殉葬就是努爾哈赤的本意,多爾袞等人即便是再悲傷、再不情願,也只能接受這樣的現實和結果。

    西漢時期的漢武帝劉徹,為了確保自己的江山穩固,避免出現“後宮干政”的局面,於是在冊立劉弗陵為太子之前,先將其生母鉤弋夫人賜死。

    “漢武帝為防患女主亂政,立子殺母。”

    而努爾哈赤讓阿巴亥殉葬,目的也就在於此,他太在乎自己辛辛苦苦開創的後金基業了,更加不希望就此葬送在阿巴亥這個女人手中,即便是阿巴亥沒有這樣的想法,努爾哈赤卻依然也要做到防患於未然。

    所以,阿巴亥之死,與皇太極,以及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這“四大貝勒”無關,這一切都是努爾哈赤自己的安排。

  • 4 # 浮生半閒

    阿巴亥,烏喇那拉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多爾袞,多鐸,阿濟格的生母,阿巴亥是努爾哈赤後期最寵愛的女人,因此對阿巴亥生的三個兒子也很喜愛,小小年輕就賜予他們很大的權利。在成為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後,阿巴亥就成了清太祖的後宮第一人,有著領導整個後宮的很大的權利。一旦等到多爾袞等三兄弟再成長几年,整個大清都很可能被他們母子四人控制。努爾哈赤一死,繼位的只要不是多爾袞三兄弟中任一人,大妃阿巴亥都只有殉葬這一條路可走。畢竟沒有哪個繼承人會給自己留下威脅臣大的隱患讓自己防不勝防。何況阿巴亥在努爾哈赤最後生病陪伴在側時,因生性善妒,性情直接不會掩飾讓後宮及努爾哈赤的幾個兒子都對她有很多不滿,只不過懼於努爾哈赤對她的寵信,不敢表露而已。努爾哈赤也瞭解阿巴亥的強勢性格,為了在自己死後不給後來繼位的兒子留下束縛及隱患,寫下了遺囑要阿巴亥殉葬。清史中對此留有最有名七個字:俟吾終,必令其殉之。

    努爾哈赤死時,皇太極的權勢並不是最大的,他最終能繼承皇位有一部份完全是靠哄騙,就是繼位後很長一段時間上朝時,皇太極還要先參拜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並和三人一起坐下聽政,所以當時的皇太極並沒有讓阿巴亥殉葬的權勢。而且阿巴亥始終是皇太極的長輩,是他要稱為母后的人,他若下令就是弒母,絕對會給政敵留下攻擊的話柄。本來皇太極登上皇位採取的哄騙手段就是為了收服人心,而弒母是不可能得人心的。

    綜上所述,阿巴亥的死是努爾哈赤留下遺言後幾大貝勒為了共同利益逼迫她執行的,不是皇太極害死的。

  • 5 # 魏青衣

    清太祖努爾哈赤共有四位大妃(皇后),阿巴亥則是他的最後一任大妃。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的時候才12歲,那時候努爾哈赤已經43歲了。阿巴亥共生了三個孩子,分別是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十五子多鐸。

    據說努爾哈赤雖然很喜歡阿巴亥,但也覺得她這個女人比較有心計,留下來很可能會對皇太極的帝位有所威脅,於是留下遺言讓阿巴亥為其殉葬。

    不過對於她的殉葬,史學界向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阿巴亥殉葬確實是出自努爾哈赤的遺命,另一種則認為是皇太極等人改詔,逼迫阿巴亥殉死的。

    一、阿巴亥遵從努爾哈赤遺願殉葬

    努爾哈赤雖然寵愛阿巴亥,但更重視政治大局,這從他逼死弟弟舒爾哈齊和長子褚英便可以看出來。他之所以逼迫阿巴亥從殉,一來是杜絕她與諸貝勒有私情。

    當時阿巴亥37歲,代善43歲,皇太極35歲,他們之間的年齡相差不大,大妃又是風華正茂。如果阿巴亥想和哪位貝勒私通,是沒有人可以阻止得了的。

    二來是避免阿巴亥亂政,努爾哈赤寵愛阿巴亥所生三子,把自己磨下兩黃旗(一共60個牛錄)中的45個牛錄一分為三,交給了阿濟格、多爾哀和多鐸,他還決定在自己死後把剩下的15個牛錄留給幼子多鐸。

    而阿巴亥本人則比較有心計,如果憑著三子的權勢和自己特殊的地位,有可能會造成“國亂”,所以來一招釜底抽薪,可以從根本上杜絕阿巴亥亂政。

    二、阿巴亥是被皇太極集團害死的

    努爾哈赤生前曾說過百年之後將大福晉託付給代善的話,說明他並不在意阿巴亥在他死後的私情問題,況且遊牧民族有轉房婚的婚俗,兒子繼承父親的少妻很常見,努爾哈赤不會對此耿耿於懷。

    努爾哈赤素來愛護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尤其是多爾袞,甚至還有讓多爾袞即位的打算。倘若他處死了阿巴亥,便等於斷送了多爾袞的皇位之路。

    而且從當時的殉葬風俗來看,殉葬者一般都是地位較低的、沒有孩子的小妾,很少有正妻殉死的,而且阿巴亥膝下有兩個幼子。從情理來看,努爾哈赤遺命阿巴亥殉葬的可能性很小。

    其實最大的問題就出在遺昭上面,根據記載,努爾哈赤臨終前一個月是出於患病狀態,他給自己的兒子們都寫了一份訓詞,但並沒有指定誰是繼承人,直到過世,也沒有說什麼遺昭的事。

    所以努爾哈赤壓根就沒有什麼遺昭,這只不過是皇太極即位的藉口罷了,滿清八旗中,皇太極獨佔兩旗,剩下的皇子中要麼是隻佔一旗,要麼是多人共佔一旗。

    由於大貝勒代善曾經犯過錯,失去了努爾哈赤的信任,也沒有官員擁護他,二貝勒也犯過大錯,而且還不是努爾哈赤的親子,三貝勒的軍事能力很弱,脾氣暴躁,親手殺死過自己的母親。

    所以最有希望繼承汗位的就只有四貝勒皇太極,一來他名正言順,二來他的權力又最大。這時候他最大的對手並不是那些貝勒了,而是努爾哈赤的小皇后阿巴亥。

    於是他偽造了努爾哈赤選他為繼承人的“遺昭”,並且在遺昭裡提到讓阿巴亥為他殉葬,其實這只不過是皇太極使的手段罷了。而且阿巴亥只要一死,得到最大好處的就是皇太極。

    不過無論是努爾哈赤的遺命還是皇太極的陰謀,阿巴亥始終逃不了一死,最終成為了政治陰謀的犧牲品。她自盡後,當日就與努爾哈赤的遺體同時出宮,一起埋下了。

  • 6 # 如影隨劇2020

    阿巴亥跟皇太極有莫大的關係,不管歷史對阿巴亥的死做什麼描述,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阿巴亥死與自殺。

    在努爾哈赤死的第二天,皇太極就帶領朝臣覲見,希望太妃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這對於當時尚且處於年輕,有三個兒子需要照顧的阿巴亥來說,是不想殉葬的。關於阿巴亥殉葬有兩種說法。

    一.在努爾哈赤還在世時,他將阿巴亥託付給大貝勒代善,但兩人的關係過早親密,努爾哈赤產生了嫉妒,寫下遺詔要求阿巴亥陪葬。

    二.阿巴亥有三個兒子,而且努爾哈亦去世之前,只要求阿巴亥陪伴,這對皇太極造成了恐慌。所以皇太極需要早點除掉阿巴亥,以便他能順利坐上皇位。

    阿巴亥就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從12歲被逼與努爾哈赤成婚,或許就註定了後來的悲劇。皇太極終究是那個逼迫她走上絕路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要期待別人的感同身受,有道理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