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意覺迷

    堯舜禹的禪讓故事主要盛行於戰國時期,《尚書》的頭幾篇就是在講述他們禪讓的一些言論和禮儀,有一部分內容甚至演化為後世王朝的一些制度,影響十分深遠。但是如果我們想追究歷史真相,則存在不小的障礙,因為目前來說並沒有發現堯舜禹時期的第一手資料,完全是後人轉述。假設這三個人真實存在,他們距離戰國時期也已經將近千年之久。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些貴族號稱是堯舜禹的後裔。比如堯的後裔為祁姓,代表家族為晉國的範氏家族;舜的後裔為媯姓,代表家族是陳國以及齊國的陳氏家族;禹的後裔為姒姓,代表家族為杞國以及夏侯氏家族。這幾家的姓都是西周時期才賦予的,在商代這些家族的發展經歷則難以探求。在無法獲取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我們只能退求其次。透過考古來分析當時大體上發生過那些政治事件。從山西襄汾的陶寺村遺址來看,這是一個被許多人認為可能與堯有關的遺址,該遺址的規模不小,而且從考古發掘來看已經出現了社會分層、等級分化。更值得注意的是,該遺址曾經發生過嚴重的暴亂,部分當地的居民受虐而死,說明當時的社會也是動盪不已。所以史書中提到堯舜開始動用刑罰進行懲戒。所謂禪讓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大的部落聯盟首領的更替。這種情況甚至在後世還有出現,比如遼朝建立之前的遙輦汗國,遙輦可汗就是透過禪讓的方式將可汗的位子傳給阿保機。阿保機並不是無名小卒,而是迭剌部的夷離堇,手握重權的人物。如果堯舜禹時期存在禪讓制度,差不多也是這種模式。

  • 2 # 苦茶庵

    禪讓制產生在原始社會末期,堯、舜、禹“禪讓”的傳說,是部落聯盟首領的推舉制度的描繪,當然也受到後世儒家學者的溢美和增飾。

    相傳,堯年老的時候,在部落聯盟議事會上提出後繼人的問題時,歡兜推薦共工,堯雖不同意,還是讓他擔任工師之職,以考驗其才能,結果不行,大家又才推舉舜,說他很能幹。於是舜協助堯二十年,又代堯攝行政事八年,得到各方面的鍛鍊。當堯死後,舜讓位給堯子丹朱,但是,各部落不聽從丹朱的領導,有事還是都去找舜,丹朱只得還位於舜。

    據傳說,舜在協助堯時,就把曾向堯推薦共工為後繼人的歡兜連同共工一起,加上“兇族”的罪名流放了,並起用“堯未能舉”的“八元”“八愷”,以調整人事。又傳說,舜把堯囚禁起來,丹朱也被排擠在外,父子不能相見。還有的傳說,舜奪去了堯的職位,堯率領諸侯向舜屈服了。

    堯、舜在位時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洪水為患。滔滔的洪水淹沒了廣大的原野,人民只得逃往山上去躲避。堯時曾用鯀治水,他用堵塞的辦法,愈治癒壞。舜把鯀流放到羽山,後來就死在那裡了。

    在尋找治水的人時,鯀的兒子禹被推舉出來。禹接受鯀的教訓,改用疏導的辦法,費了十幾年時間,終於把洪水治服了。當舜年老的時候,禹因治水有功,就被推舉為後繼人。禹於是代替舜處理聯盟事務。十七年後舜死,禹照舜一樣,讓位給舜子商均。各部落都不同意商均做首領,禹才出來接替舜主持聯盟事務。

    到禹時,情況就有了變化。先推舉皋陶作為後繼人,不幾年他就先禹而死。後又以伯益作後繼人,禹卻不給他什麼重要的事情幹,伯益得不到多大的鍛鍊,他在各部落中沒有威望。相反地,禹在暗中培植他兒子啟的勢力。所以,禹死後伯益再效法堯、舜的樣子,讓位給禹的兒子啟時,啟就不再還讓給伯益,各部落首領也不敢有任何反對的表示。伯益不肯罷休,起而與啟相爭,結果被殺掉。啟的同姓部落有扈氏認為他破壞了傳統,起兵反對,被啟打敗,整個部落也被降為奴隸。

    啟看來是自己奪得王位,實則是禹精心安排的結果,所以歷史上叫做“夏禹傳子”。自禹開始傳位於他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禪讓”制度就被“傳子”制度所代替。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局面從此就出現了。

  • 3 # 天隱客146532286

    天天帶節奏!毀中國古文化有意思麼?否認歷史,摸黑先賢,你不怕你爹的棺材板蓋不住!我們從古到今認同的事無論真相是什麼他都必須是書上寫的那樣,這是一種文明的傳承!歷史說他是對的,錯的也必須是對的,歷史說他是錯的,對的也必須是錯的。最煩你們這些天天打著討論歷史的名頭在這裡摸黑古人,否決文明。你這不是故意帶節奏就是閒吃蘿蔔淡操心

  • 4 # 上帝之眼s

    堯父乃

    帝嚳

    ,名

    蟜極

    ,號高辛氏。帝嚳在位七十年崩,傳位給兒子摯。

    堯十三

    歲輔佐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於蒲阪。

    《通典》

    記載:“堯舊都在蒲”,

    《水經注》

    記載:“雷首,俗亦謂之

    堯山

    ,山上有故城,又曰堯城”,《闞駰十三州記》記載:“蒲阪,堯都。蓋堯帝亦都此,後遷平陽。”

    《史記》

    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

    馴德

    ,以親

    九族

    ”。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曆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定

    諫言

    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

    於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

    《擊壤歌》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

    丹朱

    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

    單身漢

    ,在民間。叫

    虞舜

    。”於是,堯

    微服私訪

    ,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

    神敏

    ,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 “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

    娥皇

    女英

    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

  • 5 # 銀河淘玉

    在堯舜禹之前。為什麼是父子相傳的。而到了堯舜禹時代,怎麼反而變成禪讓了呢?如果社會從禪讓到家傳是發展規律。那在之前更應該都是禪讓或普遍是禪讓才對呀?但現有說法,炎帝時就是家傳,黃帝至堯也是家傳。這也說明在堯舜禹禪讓制之前都是家天下,和之後的夏朝是一樣的。禪讓只是個別的例外。這也讓人不能不懷疑禪讓是不是有不得己的原因

  • 6 # 書房記

    堯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君主,堯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堯之所以成為聖人,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愛戴和頌揚,並不是因為他有什麼“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偉大功績,而是因為他在君主的寶座上坐得好好的,人還沒死,就讓給了舜,華人稱之為禪讓。在他老人家的影響之下,蕭規曹隨,舜接下來把皇位讓給了禹。可恨的是禹沒有把堯的禪讓制度發揚光大,把帝位當成自個家的,厚顏無恥地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

    堯是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史稱“其仁如大,其知如神。堯給舜禪讓並沒有草率決定,因為堯畢竟對舜瞭解甚微,心裡總不踏實。因此,以娥皇、女英兩女下嫁的代價來考驗舜。最後,又將九個不成器的兒子與舜一道生活,以進一步考驗鍛鍊舜的教化才能。透過考驗,發現舜內善持家,外善教化,他的鄰居都能互相謙讓,工作精益求精。驗證了舜的能力後才傳位給舜。

    舜原來是堯的女婿,堯把位子禪讓給了自己的女婿。

    不過,舜也是一位傑出的首領。傳說他執政以後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動:重新修訂曆法,又舉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完善了法律刑罰。舜設官分職,將部落聯盟議事會改革為貴族議事機構。

    舜還規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員的政績,有成績者加以提拔,不稱職者予以撤換。舜設官分職,使官員職守分明,辦事效率提高,百業由此興旺。在虞舜時代,社會公共管理職能顯著增強,社會公共管理機構發育加快,國家機器初步建立。

    禹是有夏氏部族的首領,也就是“華夏”之“夏”的由來。其父鯀被舜處死。從史料分析,主要是兩條罪過,其一是反對舜繼位,這是主要的;其二是治水失敗。禹別無選擇,只能是於九死之中求一生,接受了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當時的水勢水情發生了變化,海水的大規模上漲基本停止,河水的泛濫也略有減輕,先民們面臨的主要間題是遍地的積水與沼澤。面對這種情況,大禹治水主要採取了“疏”的方法,《國語・魯語》所說的“疏川導滯”是對大禹治水的較好概括。至此,禹個人的威望達到了頂峰,遠遠超越了此前的任何一位部落聯盟首領。

    禹是這樣繼承帝位的:舜死後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因為,“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和舜一樣,禹也因為諸侯聽他的話,而取舜子商均而代之。

    禪讓這個過程始於軒轅,發展於堯舜,大成於禹,而終結於啟。看起來,堯舜禹真的是禪讓。事實上並非如此。其實,堯是一個貪戀權位的人,他輕易是不會禪讓的,他也在搞終身制。據史料記載,堯在君主的位子上一干就是70年。所以中國最權威的辭書《辭海》中對堯進行了這樣的評價,書中說“堯到了晚年,德衰,為舜所囚,其位為舜所奪。”這話你們信不信?總不會是空穴來風吧?還有舜,《辭海》中說是“舜為禹所放逐,死在南方的蒼梧。”為什麼把他放逐,總該事出有因吧?如果他們的禪讓是真心的,這一切,還會發生嗎?

    重溫禪讓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出,堯舜禪讓是一個政治謊言。

  • 7 # 大日突泉

    司馬遷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

    司馬遷是漢朝人,家住陝西韓城縣。說來奇怪,史學家們是隻知其生是不知其死!也就是說司馬遷是何年出生的有記載,何年死的?怎麼死的?死在何地?沒有記載!

    話說這司馬老頭,武帝時因替叛將李陵出頭講話,加上還有別的雜七雜八的事傳到武帝的耳朵裡,惹得武帝大怒,命人將他的人根給切了。好在司馬遷特有才,屬於文學青年,加上武帝為人大氣,心胸廣大,才沒有把司馬遷一棍子打死,反倒給他弄了個太史令的官。這太史令雖不是個肥缺,但是許可權卻不小,他能修史!司馬遷逮著這個機會,可就折騰上了!他先是開展民間採風,進行田野調查,花著公款四下亂逛,哪好就往哪去。這麼說吧,中原地區他是跑了個遍,往東直到海邊,往西都到河西走廊了。往南往北走的有限,巴蜀去不了,有山隔著,漠北沒什麼人家!

    在外邊跑了幾年,回到關中,又把國庫裡的史料看了幾年。於是動筆寫史,他要弄一本通史。武帝知道這傢伙寫史,過問了好幾次,怕呀!把人家根給切了,他在史書裡頭給你亂寫發洩一下也屬正常。所以武帝把他盯住了。《史記》對歷史事件真實記錄,在稱讚漢武帝功德的同時,也斥責了漢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據說漢武帝對此勃然大怒,將《史記》手稿付之一炬。不過武帝先死了,司馬遷接著編這史書!大家都是知道的,這史書初名叫巜太史公書》,後來叫巜史記》了。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

    應當說,司馬遷編史時,上古傳世的史資有很多。但司馬遷編史與別人不同:

    一個是把上古的人和事儘量往好了寫,往光明正大,也就是今天說的正能量方向寫。你看他把三皇五帝寫的多好,自己有兒子也不傳位,而是鱗選賢德之人傳位與他,搞禪讓制。省得為爭個上位,一幫子人打打殺殺!還有什麼“堯天舜日”,“華封三祝”啊,都是好的!

    二是司馬遷編史,拿不準的史料,有多個說法的史料,他就不用了。寧肯這段歷史空著,也不亂寫!你看他史記中,從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周厲王共和元年開始,中國才有確切的紀年。周厲王共和元年,是中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那麼之前的這幾千年的史料呢?大部分都讓司馬遷扔了,因為他認為先前傳下來的史料記載不統一,不符合他編史的要求。多麼的可惜!

    不過沒有關係,人總是要死的!司馬遷不是把一大堆上古史料扔了嗎?可是上古的人都死在司馬遷寫史之前!他們死時人們會不會在埋葬時往他們的墓裡塞點東西呢?

    還真別說,西晉咸寧五年,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距離洛陽不遠的汲郡就發生了一起盜墓案,這原本是稀鬆平常的小事,卻在中國文化史上掀起了大波瀾。盜墓賊的名字都是有記載的,叫不準。他盜的是誰的墓呢?魏襄王墓!這小子把墓弄開,把金銀珠寶給搬了個空。後來周邊百姓就報告官府,官府派員一看,也沒什麼玩藝了,只有地上散亂地扔了一些竹片。拾起幾根拿到外面一看,哦的娘哎,上面有字,不是一般的字,形如蝌蚪!這不是傳說中的禹時的文字嘛!因為當時在南嶽衡山的岣嶁峰上就有一塊禹王碑,刻的就是這種字!這些官員如獲至寶,找來馬車,整整拉了十車。

    發現竹簡時,正是晉武帝在位時,上文講了個漢武帝,這又來一位晉武帝。這位武帝對這個事挺重視,組織專家荀勖、和嶠研究。當時的專家還真有兩把刷子,把這個蝌蚪文就給破譯了。咋破譯的沒有記錄流傳,導致現在的人,包括象郭沫若那樣的文豪,也無法看懂南嶽《禹王碑》文了,可惜!當時專家破譯後,就把蝌蚪文轉換成當時使用的文字,留傳下來。其中有名的兩部書是《穆天子傳》和《竹書紀年》。由於這兩部書都來自於汲郡的戰國古墓中,故又稱「汲冢古文」。這十三篇《竹書記年》可了不得!它記錄的東西和《史記》大不一樣。史記中說上古堯舜禹行禪讓制。但在《竹書紀年》中,舜帝是另一副面孔,不僅堯帝年老痴傻,舜帝還囚禁放逐了他,不讓他與自己的兒子丹朱見面,禪讓變成了赤裸裸的篡位。

    還有史記裡推崇的那個賢相伊尹,到竹書裡也不好了:伊尹流放太甲而自己稱王,結果太甲潛逃後殺死伊尹復位,國之棟樑變成了篡位的亂臣賊子。

    總之,《竹書紀年》當中還記載了許多史實,都與史記中的記載有異,甚至是大相徑庭,南轅北轍!這竹書埋在地下,是躲過秦始皇焚書坑儒之災的唯一上古史料!可信度如何?會在史記之下嗎?

    咱們都被司馬遷這個糟老頭子給騙了!!!

  • 8 # 知行史話

    這個問題,我曾經研究過,我來說說吧。

    我們先來看看《史記》裡對堯的評價:“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他的仁德如天地一般寬廣,他的智慧如神明一般通達,接近她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雲彩一般溫潤大地。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

    這個評價看起來沒什麼,好像很不錯的樣子。可是,如果拿這個評價跟《史記》對顓頊帝高陽和帝嚳高辛的評價,我們就會發現司馬遷對堯的評價裡多了幾個前人沒有的詞:富有和尊貴。

    那個時候是部落,首領並沒有特權,他只是比較明事理,大家推崇他來處理部落的一些諸如糾紛之類的事宜。人人平等的部落,何來“尊貴”可言?可見,從堯開始,部落不是“人人平等”了,他劃分出了階級。所以才會在平均分配的部落時期出現“富有”現象。

    為什麼到了堯這裡,等級跟分配製度就改變了呢?答案很簡單,堯的帝位得之不易。黃帝有25個兒子,自己開宗立業的就有14個。這些兒子們的後代也不少,堯好不容易東征西討才得到的帝位,他要好好享受。

    可是,他為什麼會把帝位禪讓出去呢?

    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他費了好大的努力想把自己的兒子捧上去(即使後來已經舉行了禪讓儀式,他也只是讓舜“代理天子“去做事,直到禪讓二十八年後,他去世了才真正把位置讓給了舜)。可是他的兒子不得人心,能力也不夠。

    這一切,禹看在了眼裡。他努力工作,到處安定民眾,治理洪水。《史記》裡說他:所定九州內的民眾沒有誰違抗他。他開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處湖澤,疏浚了九條河流,闢定了九州方界。

    禹這麼賣命為什麼?

    全國他都跑遍了,很多地方的人只認識他而不知道有舜。他工作的範圍比當年舜的工作範圍大多了。這樣的結果就是,當舜去世的時候,全華人都希望由禹來做首領。

    舜迫於無奈,也只好把帝位禪讓給了禹。

    所以說,“禪讓”只是一個名詞,一個賦予了某些意義的名詞而已。你要說堯舜禹是真的禪讓帝位也可以,你要說他們不是真的想禪讓帝位也可以。

    反正,他們是無可奈何的,只能怪自己當年工作跑來跑去,沒有把兒子教好。(有鑑於此,禹直接把帝位傳給了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 9 # 說歷史的女人

    堯舜禹禪讓真相不比李世民上位光彩 孔子韓非子分別以6字說透真相

    在此,我們需要弄清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禪讓,第二是堯舜禹之間的權力更替真的是傳說中的美談禪讓嗎?

    按照通常的解釋來看,禪讓的意思就是把統治權自願讓給一個賢德之人、或符合標準之人。這中間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必須是自願的,第二個必須是賢德之人。這種方式能夠使得權力得到平穩延續,而且還能保證繼位者的執政質量,可以說是非常理想的一種狀態。既然這種方式如此迷人,受到數千年的流傳和紀念,而且堯舜禹也成為禪讓的代表人物,人們一旦談到帝位的最佳延續方式,就會想到堯舜禹的那段佳話。但是這些佳話卻不是來自史載,而是歷代迂腐儒士之談而已。那麼堯舜禹之間的禪讓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堯並不是其人本名,而是他的諡號,他原來姓伊祁,名字叫做放勳。後來因為封在唐地,因此又稱為唐堯。唐堯的父親叫帝嚳,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三皇五帝”中的第3位帝王。他繼位的時候三十多歲,在位七十年,終年為一百零五歲。傳說這位帝嚳還是個音樂狂人或音樂達人,他養了一名非常傑出的樂師叫鹹黑,因為帝嚳工作之餘非常喜歡聽音樂消遣或休息,這個鹹黑就不斷創作好音樂讓帝嚳聽。鹹黑不管是為了討好帝嚳,還是真的熱愛音樂,總之他創作出了九招、六列、六英等一系列非常棒的歌曲。然後帝嚳就讓樂手奏樂、樂師歌唱、又讓六十四個漂亮的舞女跟著歌曲舞蹈。因為這音樂太美、歌聲太動人、舞蹈太迷人,連鳳凰等富貴之鳥都被吸引來了,它們繞著帝嚳的大殿飛舞,古人以為只有品德高尚之人才能引來鳳凰。這就是史書上所謂的鳳凰來朝。

    唐堯的父親看來是一個比較具有藝術氣質的統治者,但人終有一死,帝嚳也不例外。但帝嚳死後,按照兒子們長幼的順序,他就把位子傳給了長子帝摯,而唐堯是輔佐哥哥帝摯。但是在這裡兩個疑點:其一是帝摯這個人到底怎麼樣?其二帝摯真的是禪讓給弟弟唐堯的嗎?

    史料顯示都有出入,第一點是帝摯在位只有9年,他的表現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帝摯這個人才能一般,算是個老實人,最後覺得自己的弟弟唐堯比自己更賢德更有能力,於是就乾脆率領諸侯把位子主動讓給了唐堯。還有一種說法是帝摯這個人荒淫無度,引發了眾怒,於是諸侯們都起來反對帝摯,然後迎立了唐堯做老大。究竟哪一種說法更真實,不得而知。我們接著看唐堯的情況,就能略知一二。

    唐堯做了新的老大後,在位時間也很長,長達數十年,不過他的兒子丹朱卻沒法跟他比,因為丹朱資質相對要差一點。儘管如此,他畢竟是唐堯的長子,仍然是唐堯的合法繼承人。所以唐堯盡力栽培這個兒子。這時候,唐堯的駙馬舜(唐堯的兩個漂亮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舜做老婆),常在唐堯的面前編造丹朱的壞話,而且還設計讓唐堯

    把丹朱封在偏遠的丹水流域,大概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陽地區,表面上似乎是讓丹朱在這裡磨練成材,但暗地裡卻是在分裂唐堯和丹朱。不過根據《竹書》中“后稷放帝朱于丹水”的記載來看,丹朱是被流放在丹水。

    於是,在唐堯老邁的情況下,作為駙馬的舜其實已經開始逐步控制政權。但實際情況更糟,因為《竹書》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也就是說,舜控制朝權後,軟禁了唐堯,或架空了唐堯,作為繼承人的丹朱想來見父親,卻被阻止,而且父親唐堯被軟禁的資訊他也不知道,還以為是父親阻止他前來相見。

    而且所謂的堯禪讓於舜純屬子虛烏有之事,因為堯在死後,丹朱才趕回來奔喪。舜還做了做樣子,推丹朱來做了堯的繼承人。但此時的朝權早已在堯時都被舜控制,一個落魄的丹朱豈能有什麼作為?所以史載說各個諸侯大臣都紛紛去拜舜,而不拜名正言順的丹朱,於是舜就說了兩個字,非常有名,叫“天也”,意思大概是天意也,就是上天要讓他做老大。然後就名正言順理所當然地登上了帝位。而其中,也並沒有所謂的丹朱禪讓。此外《尚書》中說:“堯使舜嗣位……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在這裡有一個非常大的疑點,那就是如果舜的老大位子是真正透過禪讓而來,他就犯不著把唐堯時期的各個重臣或流放或處死。那麼他為什麼這樣做呢?真相不過是他的位子來路不正,唐堯舊臣肯定不服,因此對他造成威脅,故而全部處分,這樣天下之人才臣服於他。因此堯舜之間的禪讓不過是個謊話。

    再看舜和禹之間。根據一些資料顯示,大禹的父親叫鯀,他是“五帝之一”的顓頊之子,有崇部落的首領,他最突出的事蹟是負責治水工作長達9年,功勞極大。關於鯀的結局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鯀因治水問題被舜處死,一種說法是鯀參與了與丹朱、舜爭奪諸侯首領失敗後,被舜流放到羽山,又派遣祝融將其殺死。

    由此來看,大禹和舜是實實在在的仇人。尤其在古時候,殺父之仇可是不共戴天的,如不能為父報仇,即是不孝,一個不孝之人別說做老大了,就是當個普通老百姓都會被人瞧不起。所以大禹是肯定要復仇的,他復仇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剝奪舜的一切。那麼我們來看看舜是怎麼死的,就知道大禹是如何復仇的了。

    司馬遷《史記》記載說:“舜南巡,病逝途中。”但是司馬遷這個記載比較含糊,戰國時期的魏國史官記載的一本史書《竹書紀年》記載更詳細更準確:“舜年邁體衰,大禹逼迫舜南巡,舜病死途中。”

    其實不管是《史記》還是《竹書紀年》,最終都被法家創始人韓非子用6個字概括,即:“舜逼堯,禹逼舜。”這6個字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已經一針見血道破了那層經不起推敲的“禪讓”窗戶紙。後來孔子講學時,因為弟子問起以前的歷史,孔子只好翻遍史冊去尋找,也沒有找到禪讓的根據,因為在之前的歷史上,除了堯舜禹這三人外,並沒有什麼禪讓一說,黃帝時期的王位都是父子相傳。孔子無奈,只好也用了6個字來概括堯舜禹禪讓這一段歷史,即:“天下德者居之。”

    結語:堯舜禹之歷史真相被韓非子和孔子各用6個字道破和解釋之後,所謂的禪讓綵衣已經不存在了,他們謀取帝位的方式實際上並不比李世民上位光彩多少。不過孔子這6字解釋真言卻將成為新的真理,被古代各朝各代的皇帝所利用,皇帝都以自己有德為理由。但實際上,孔子這句解釋也是假的,因為歷代皇帝的帝位都不是靠“有德”賺來的,而是靠戰爭和實力換來的。

  • 10 # 桃花石雜談

    歷史上堯舜禹是禪讓帝位嗎?這個問題其實搞清楚了“禪讓制”本身的真相,就能明白個大概了。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次“禪讓”

    很多朋友一看這個小標題可能會脫口而出,只有上古時代有禪讓,堯舜禹是,到夏朝建立之後就沒有禪讓制了,都改成家天下了。但其實歷史上可真不是這樣啊!

    禪讓是中國古代一種常見的改朝換代形式

    從漢代開始,一直到宋朝,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在形式上採用了禪讓的方式。首先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漢獻帝被逼禪讓帝位給曹丕,然後司馬氏取代晉朝也是禪讓。再往後,五胡入中原,晉朝王室南遷之後,南朝的劉宋取代東晉政權也是禪讓。

    之後,南朝宋齊梁陳幾代更替也全走了禪讓的形式。而與此同時,主要由五胡後裔建立的北朝也一樣把禪讓這個把戲玩的很轉。除了北朝最早的北魏沒有人禪讓,自己稱帝之外,北魏分裂成東西魏之後,北齊取代東魏是禪讓,北周取代西魏也是禪讓。隋朝取代北周還是禪讓,甚至唐朝取代隋朝也是李淵先把隋煬帝的孫子楊侑(yoù)立為隋恭帝,然後接受了他的禪讓。

    最後在唐朝滅亡的時候,朱溫建立後晉篡奪唐朝天下的時候也走了個禪讓的形式。而這還沒完,最後一次禪讓其實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也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接受了後周皇帝恭帝柴宗訓的禪讓,這才讓禪讓制在中國壽終正寢。

    那些年,他們禪讓之後的日子

    咱們還是說一下這些禪讓之後的皇帝后來都怎麼樣了。應該說開始的幾個禪讓了的皇帝日子還是不錯的。漢獻帝大家都很熟悉了,他禪讓之後被封為山陽公,後來又活了14年才死。而比他命運更好一點的是魏國的末帝曹奐,他禪讓之後被封為陳留王,竟然又活了37年才死,毫無疑問是歷史上命運最好的禪讓皇帝了。

    漢獻帝的禪讓也是“被逼的”

    可再往後的禪讓皇帝可就一個比一個悲摧了。東晉末帝司馬德文在禪位給劉裕之後,只活了三個月就被劉裕派人用被子給悶死了。而劉宋末帝禪位之後活的更短,只活了不到兩個月就被南齊皇帝找藉口殺了。然後南齊的末帝則更進一步,禪位之後只活了一個星期就被南梁皇帝給殺了。而南朝最後一個朝代南陳對前朝皇帝還相對客氣一些,接受禪位之後快一年才把他殺了。

    趙匡胤的黃袍加身也是玩的禪讓

    北朝的情況也差不多,一直到朱溫篡唐,基本上禪位的皇帝們都會在幾天內被殺,最多也沒有活過兩年的。只是到了趙匡胤篡後周時對後周的末帝確實又客氣了一些,給柴宗訓封了王,讓他活了十三年,但說來這個柴宗訓卻也沒逃脫短命的命運,只活了二十歲就死了。

    瞭解了這些,堯舜禹的“禪讓”其實也就無所謂真假了

    當然後世的史書都會說這些禪讓是“假禪讓”,而堯舜禹的禪讓是真禪讓。但問題是這些“假禪讓”在進行時也都是一本正經地舉行了官方儀式的,而且後來那些皇帝死的時候後繼的朝代也都說他們是自然死亡的,如果不是有其它確鑿證據證明了那些皇帝另外的死因,我們現在看到的史書裡可能還是說這些朝代都是真正禪讓的。

    而且堯舜禹的禪讓也同樣有“堯幽囚,舜野死”的說法,所以其實把眼光放大一些,也就明白其實這兩者之間恐怕沒有區別。禪讓之後也可以是“堯幽囚,舜野死”,或者說即使真的是“堯幽囚,舜野死”也不能否定堯舜可能確實是“禪讓”的,因為禪讓本身就是個後繼王朝或者後繼統治者逼迫前朝統治者下臺的形式而已,本身就沒有特別高尚的內涵。

  • 11 # 萬卷縱橫眼欲枯

    五帝和“禪讓”

    過去我們從歷史課本上得知,上古部落實行“禪讓”制,比如堯舜禹,到了啟建立夏朝,才由“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近讀《史記·五帝本紀》,似乎發現,事情並不是這樣簡單。

    《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夏本紀》記載:“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

    《史記》裡對顓頊如何繼承黃帝,帝嚳如何繼承顓頊,帝摯如何繼承帝嚳,沒有記載,只說繼位。這裡面,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帝摯是帝嚳的兒子,但帝嚳只是顓頊的族子(堂侄),所以看來並不是像後世那麼嚴格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血親世襲制。帝摯“不善”,堯取代他,這是在前一任帝王沒有去世的時候另一位就取而代之,具體的過程《史記》也沒有交代。

    當然,這裡的帝王,應該只是當時部落聯盟的首領。這些首領是怎樣傳承的呢?我想,大概是出於部落中的推舉。我猜想,這種推舉是有限制的,就是部落聯盟的首領只能出自一個家族,也就是當初征服各部落的那個家族,所以這些帝王都是來自黃帝的子孫。

    到了堯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可能是首領的權威擴大了,所以堯在任時就選好了繼承人——舜,舜在世時也選好了繼承人——禹。帝王權威的擴大,使得他們可以決定自己的繼承者。所以我覺得,這並不像後代認為的,他們把帝王“讓”給了賢者,而是一種指定繼承。

    而這種指定繼承,也是有範圍的,也要出自同一家族的後代。如果是廣泛地選擇“賢人”“禪讓”,部落裡任何人都可以選擇的話,不會這麼巧,舜和禹這樣可以繼位的賢者也同樣是黃帝的子孫。

    所以,無論是推舉還是指定,五帝的傳承都是在同一血親家族裡進行的,“禪讓”只是後人的一種臆測,當然也是對“先聖”的一種美化。而到了禹,首領的權威更進一步擴大,就變成了“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世襲制”。

  • 12 # V盟文史

    文:小七

    在中國封建王朝,儒家,基本上是一家獨大的情況下,出自儒家經典典籍中的禪讓制,你覺得可信度有多少?

    就像現在明星需要包裝,以前聖人們提倡自己偉大理論的時候,也是很會搞包裝和分配的。

    在接受九年義務制教育的初高中教育水平,對歷史書上說的禪讓制,其實我是深信不疑的,但是後來在接觸到《山海經》,《史記》以及《竹書紀年》,瞭解了近代發掘大墓裡出土的文獻,我就對禪讓制越來越表示懷疑。

    如果《竹書紀年》記載可信的話,“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也就是說夏王朝同時時間大概就是從公元前2070年開始的,在夏之前天下為公的禪讓制真的有那麼美好麼?

    禪讓制,天下為公?

    想的美喔!

    來來來,讓你看看禪讓制的真相。

    首先來看看堯: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

    兩處連在一起就很明白了,堯其實就是黃帝的孫子的孫子。

    我們再透過史籍來看看舜帝的家底: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史記》記載: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按照輩分算起來他是黃帝的八代孫,堯帝他要喊堯帝高祖父。

    最後看看大禹的真實身份。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史記·夏本紀》: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兩處連在一起就是,大禹也是黃帝四代孫,按照祖宗輩分舜帝還要喊他一聲高祖父。

    比較有意思的是,兩人除了祖宗關係外,還是岳父與女婿的關係,按輩分,作為岳父的舜帝要喊大禹一聲曾祖父。

    其實他們的關係可以用這張圖來表示:

    這張圖讓會讓你你明白,禪讓制是不存在了。

    說白了就是黃帝幾個後代輪流做兄弟而已。

    我們除去他們身世來看禪讓制,你也會發現禪讓制其實疑點眾多。

    在脫去儒家外衣的典籍中,堯舜禹的禪讓制就變成了這樣。

    《韓非子》: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

    《竹書》雲: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汲冢竹書》雲: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汲冢書》雲:舜放堯於平陽。

    《竹書》雲: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汲冢紀年》雲: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竹書》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 

     

    《汲冢紀年》雲:后稷放帝子丹朱。

    掩藏在這背後的其實就是殘酷的奪位之爭。

    《參考書籍》:《韓非子》、《史記》、《汲冢紀年》、《竹書紀年》、《山海經》等。

  • 13 # 陳大舍

    可以肯定是真的,因為要是真的像《竹書紀年》中說的那樣,堯舜禪讓之間的真相是讓“堯幽囚,舜野死”,那就太不符合“歷史的行程”了,換句話說,也就太超前了。

    《竹書紀年》據說成書於戰國中期的魏國,根據李學勤氏研究,這部被一些人認為“完全顛覆幾千年價值觀”的奇書,其實就是一部源於三晉之學的“子書”。而且書中的大量記載都被考古證偽,典型的就是“太甲殺伊尹”的段子(根據甲骨文證實有商一代一直尊崇伊伊),其實不過是反映了戰華人心目中的世界。所以說《竹書紀年》的失傳正是因為作為一部歷史著作過於主觀,攜帶了太多的私貨從而逐漸的被歷史所淘汰。

    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器,據說是堯舜時期的產物。

    至於禪讓制度有沒有?當然是有。而且從後的歷史來看,這是一種必然的、普遍存在的制度。最典型的就是古代契丹人,據《舊五代史·契丹傳》說:

    “(契丹)八部,每部皆號大人,內推一人為主,建旗鼓而尊之,每三年第其名以代之”。

    而《新五代史·四夷附錄》又更詳細的記載說:

    “八部之長號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統八部,至其歲久,或其國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被代者以為約本如此,不敢爭“。

    又比如,歐洲的威尼斯共和國的大統領(理論上是羅馬帝國威尼斯地區的地方長官)就是類似禪讓制;而歷史上烏克蘭哥薩克的大統領也是禪讓制。而蒙古人的大汗也是由那顏們推舉的。蒙元憲宗之前,立大汗要由“忽立而臺”大會推舉產生。但要說明一下的是這個禪讓制不是現代代議制政府中的那種“民主共和”,而是一種“君主+共和制”。凡是被推薦的、能參與討論的,都是各邦國的國君。

    只要是大家擁戴,一個邦君就可以成為天下共主,而退位後依舊是邦君。比如衛武公就曾經在“流王於彘”時以“共伯和”的身份代天子執政,之後又將天子之位還與周宣王,自己繼續回去做衛國的國君。按照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制度分類,這種政治制度屬於貴族社會的,而不是平民社會的。在所有貴族時代的早期,習慣法尚在發展,整個社會處於既無禮樂,也無憲章的狀態,所以禪讓制度便是所有城邦時代的共同記憶。到了戰國時期連禮樂都崩壞無存,何況更古老的禪讓?人們覺得困惑也屬於正常現象。到了大一統的帝國時代,就更覺得“高貴的野蠻人”之間實行禪讓制簡直是不可思議。

    而且先秦的朝代更替,不同於秦以後的你死我活。而是每個邦國都平行存在,都有自己社稷百姓,而每個邦國的國君也都有資格成為天下的共主。 禪讓的標準,不是天下共主把最高權力送給某人,他是沒有這個權力的。現任的天下共主可以培養、推薦自己的下一任,但是這個候選人能不能坐上這個位子,就要看各邦國國君的支援程度。帝摯和帝堯是如此、丹朱和帝舜也是如此、伯夷和夏後啟也是如此。甚至到了夏商之際仍是如此,雖然此時夏已經有擁有天下共主的稱號數百年,但是在夏桀這代人喪盡,於是大小邦君就會支援一個新的共主 。也就是《詩經•商頌》上的描述:

    “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感不來享”。

    所以亞聖孟子就指出禪讓和放伐其實是一個道理。

    陶寺遺址出土的青銅齒輪。

    陶寺遺址出土的玉器,應該上層社會的隨葬物。

    禪讓,現代畫家相當中的先民。其實以考古來看,堯舜時期城邦文明就已經很先進了 物質生活應該比畫中要豐饒的多。

  • 14 # 歷史時燒錄

    儒家傳說,堯、舜、禹的更替是禪讓的,完全出至於公心。但是《莊子·盜蹠篇》有堯殺長子之說,《呂覽·去私》、《求人》兩篇,都說堯有十子,而《淮南子·泰族訓》《孟子·萬章上篇》兩篇說堯有九子,很像是堯的大子是被殺的。 後又有舜囚堯,並偃塞丹朱,使之不能與堯相見。這又很像他們是篡位。

    由此可見堯舜禹的相替也並不是那也簡單,但是他們的相替究竟如何呢?

    小編認為,這兩種說法都並不是完全正確,古代的君位與王位不同,堯、舜、禹之間傳替的是王位而不是君位,和蒙古自成吉思汗以後的汗位一樣。前一個王老了,出於各種原因,就要指替另一個人,另一個部落,可見各個部落之間已經關係緊密,天下共主的位置已不可或缺。而被舉薦的王的部落則日漸強大,便可以久居王位了。

  • 15 # 瘋狂大體育

    從小到大,我們都看過許多關於華夏民族起源的歷史故事,其中堯舜禹三位先古皇帝必然是不能缺席的。而我們在看到這一段歷史時,總是能看到關於“禪讓制”的描寫,彷彿眼前就為我們勾勒了一副史前部落的和諧景象。那麼,有人不免提出疑問,為什麼堯、舜放著自己好好的部落首領不當,卻要禪讓於他人呢?難道是他們自認能力有限,不如他人嗎?難道他們真的是自願的?

    大家知道,狼、猩猩等群居類的動物都有群體,而每個群體都有首領。不論狼群首領還是猩猩群首領在其群體中都有崇高的地位,可這權力也伴生著風險,首領常常需要面臨群體成員的挑戰,被打敗的首領會遭到群體的驅逐,甚至身死。

    動物尚且如此,那麼其實當時的古人也是這樣的。所謂的禪讓,背後必然隱藏著殘酷與血腥的挑戰,不然誰能忍心放棄手中攥著的權力和地位呢?

    所以在這裡要作出一個大膽的推測——禪讓就是逼宮!

    堯幽囚,舜野死。在部族聯盟時代,爭權奪利其實是常態,從東夷族與華夏族之戰,華夏與三苗族之戰,鯀奪權被堯殺死,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從此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這些過程無不是充滿爭鬥和血腥的。

    這些所謂的禪讓,都是朝中權臣脅迫帝王退位,而由於繼承者是當政者的臣子,為避免“不忠”的罵名,便打著禪讓的旗號,以取得正統性。所謂的堯舜禹禪讓也是如此。

    其實我們查閱資料可以發現,許多歌頌禪讓制美好和堯舜禹時代聖明的文獻並非那麼真實,期間有許多的漏洞,甚至是錯誤。

    對堯舜的這段歷史,《竹書紀年》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舜篡堯位,立丹朱城,俄又奪之”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荀子在《正論》中說:“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是陋者之說也。”

    在《竹書》一書中還有這段記載。到舜後期,舜殺了鯀,也就是大禹的父親,並不是因為鯀治水不利,而是因為鯀是舜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舜殺鯀只是找了治水的藉口。而大禹為了報仇與奪權,自薦毛遂前去治水,透過治水奪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部分兵力,甚至取得了大量的民心。終於水患平息,大禹也羽翼豐滿,帝舜無法在控制住大禹,大禹聯合諸侯打敗了帝舜,舜南逃到九嶷山,死於蒼梧之野。

    那麼,為什麼“禪讓制”會被傳頌幾千年而沒什麼人提出疑問呢?在封建時期,儒家占主導地位,仁義道德是儒家的立身之本,吹噓堯舜禹是為儒家取得統治者支援的重要原因。

    其實儒家三千年道德基石只是一個騙局,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史料,三代之政並非那麼美好,這一點孔子肯定知道,但是為了建立道德體系,只能把堯舜禹粉飾成美政和聖王。

  • 16 # 盤達說

    關於禪讓制,盤達君之前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叫做關於禪讓制的一點思考,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

    推動歷史發展的無非兩樣,一是技術,二是制度,制度決定了技術發展的根基,技術發展了又反過來要求制度的進步。作為兩大基礎之一的制度,說到底根植於人性。歷史過去了幾千年沒有信史,我們基於人性只能探討一下可能性。

    秉持禪讓制可能的無非以下幾種觀點,第一,上古之時人心高尚,不可以現代人的自私衡量,禪讓什麼的簡直不要太稀鬆平常。第二,上古時期生產力地下,做皇帝是個苦差事,人們都不稀罕,更不希望自己苦了一輩子還讓兒子繼續苦下去。第三,自古傳承下來都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哪種是可能的。

    第一,古人高尚說。

    人們常說人心不古,彷彿回到從前人們的德行一下子就高多少倍,我看了這麼多歷史沒看到多少個古人比現代人高尚到哪裡去,所以言必稱堯舜,和現代人動輒人心不古沒啥區別,不過是一種很不理性的懷舊罷了。中國歷史上自始皇帝起四百多個皇帝,除了漢獻帝被迫禪讓以外,沒見那個皇帝主動禪讓過,就是老爹傳給兒子要不是逼不得已都不可能提前給。為啥堯舜禹期間一下子扎堆出來四個禪讓的人。說四個是因為可能有的讀者不知道堯的位置也是別人禪讓給他的喲。

    第二,生活水平低下說。

    古人的生活水平是否低下到人們連皇帝都不做不好說,反正盤達君看動物世界的時候,哪怕根本沒有生產力可言的一群猴子也是會為了猴王的位置打得頭破血流的。何況,按古人的壽命從堯到禹其實也沒多少年,他兒子就已經為王位起兵攻殺了,看樣子那麼低下的生產力後面皇位的誘惑一點都沒有貶值啊。

    被逼讓位的李淵

    第三,自古傳承如此

    很顯然是假的,堯舜禹之前那麼多人沒有禪讓的,在他之後也沒有,所以直接否定,不需要多說。

    不願意退位的乾隆

    不用引述什麼典籍相信大家也知道事實是什麼樣的了,皇帝被權臣掌握了實權,直接被逼退位,因為當時資訊閉塞,沒有信史,加上儒家不斷美化造成了現在的傳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500以內256g,女生用不玩遊戲,買什麼手機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