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家對於保健品是排斥還是接納?是因為害怕產品真假還是覺得不需要補充?
2
回覆列表
  • 1 # 藏山十里

    我理解中的保健品也是華人通常理解的,就是除藥物以外廠家生產,而用來入口的起保健作用的東西!很多人愛把它跟藥比較,還起了專業術語“輔助”,我透過十多年的研究和試用,結倫是:保健品和藥分別屬於倆個範疇,這倆個範疇又緊密聯絡,一個在前、一個在後,是上下關係。不用保健品、同樣個體一定吃藥的機率會大輻度提高,當然這個保健品必須是真的,好一點的;同時在吃藥的同時用一些專業人士(決不是醫生)配的保健品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保健品屬於健康管理的範疇,也就預防醫學的範疇;藥品是治療醫學的範疇,也就是現代醫學的範疇。澳洲的保健品大都研製精良,像Blackmores,Nature‘s Care等都不錯,但級別需要提升,現在大家的意識在提高,更崇尚天然、自然的食品等級,也就是細胞營養型的,這才是最高等級的!個人理解,不到之處請大家海涵!

  • 2 # 樂川58767587

    保健品行業現狀怎麼樣?從業者都心知肚明,消費者選擇保健品需要練就超凡眼力,能選到真正起保健作用的產品猶如大海撈針,現狀如此,為什麼還要抱著僥倖心理去購買了?最好的養生均衡飲食合理運動,身體不適及時就醫,藥品都是經過多年研製臨床有嚴謹的科學資料做支撐,吃了什麼,作用是什麼,副作用是什麼,做到明明白白,就算藥品出現副作用醫生也能及時科學的做出指導。況且很多基礎類藥品價格實際很便宜,和動輒天價的保健品比較,藥品更具價效比。當然價格不是考量的唯一條件,最主要的是服用成分不詳的保健品起不到保健作用,更會對身體帶來潛在的災難性後果,這不是危言聳聽,大量事實擺在眼前的。

    保健品打著各種旗號瘋狂忽悠詐騙老弱病殘,特別是會銷行業的保健品,重點鎖定老年群體,反覆洗腦,讓很多老人有病都不去就醫,一味盲目服用保健品,使身體每況愈下,甚至不乏服用保健品出現急性病變導致死亡的現象。這是老弱病殘的悲哀,家人的悲哀,社會的悲哀,更是從業者的悲哀,夜深人靜時,可否捫心自問,騙人得來的錢財花著能心安理得?如果你自己或家人遭遇天災人禍時,會不會想到是報應來了?人在做天在看,善惡自有報應,今天怎麼忽悠老人,拿什麼嚴重疾病為由忽悠老人不吃他們產品將不久人世,這些疾病就會變本加厲的降臨到你和你們家人身體,你們的孩子長不大就會夭折,不信,等著看吧!

  • 3 # 土逗公社

    保健品迷局:年輕人正一邊用命換錢,一邊用錢買命

      

      導語:老年人上醫藥販子的當和年輕人瘋狂購買抗疲勞保健品,有什麼本質區別嗎?

      在保健品行業長盛不衰的功勞冊上,寫滿了無數消費者上當受騙的悽慘經歷,尤其是那些身體欠佳的老年人,以及有難言之隱的慢性病患。最初,他們將擺脫健康憂慮的希望寄託在保健品上,為此不惜花費重金;結果,在發現上當後痛心疾首,甚至再也不相信社會。

      與之相對應的是另一個群體的看客心態。他們通常是一些相對年輕的上班族,自詡理性,是一切騙術的絕緣體。面對不斷揭露的保健品騙局,他們往往自帶智力優越感,報以輕蔑的一笑,將事情歸因於受騙者的諱疾忌醫和缺乏判斷力:

      有趣的是,一方面,這個“理性”的群體認為保健品騙局事不關己,而另一方面,各式各樣的進口營養品、防脫洗髮水卻在他們之間悄悄流行起來,當代年輕人“惜命”的方式已經不是健康作息、均衡飲食,而是吃藥。

      

      某保健品宣傳圖

      事實上,中老年人上當受騙和年輕人瘋狂購買營養品之間並沒有本質的區別。資本橫行的社會一邊掏空著勞動者的身體,一邊賺足了他們的買藥錢。

      利益鏈不斷曝光,為何保健品仍越賣越好?

      層出不窮的保健品欺詐營銷早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保健品行業處在藥物與食物的交叉地帶,有些商販從行業位置的模糊性、以及普通消費者醫藥專業知識的缺乏中看到了可乘之機,在營銷中誇大產品功效、謀取暴利。比如近日被曝光的眼藥水“莎普愛思”,就聲稱自己能夠用藥治好白內障: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該則公告模糊了藥品“合格”與“有效”的邊界,存在偷換概念之嫌。使得消費者相信了“眼藥水就能夠治好白內障”,許多消費者出現併發症、延誤治療等情況。——《莎普愛思滴眼液是否在坑害中國老人?專家:治白內障只能靠手術》

      此外,保健品行業的暴利也越發為人熟知。調查顯示,保健品利潤高達200%,科研投入卻不及利潤的1%,遠低於國家規定的3%―5%。也就是說,一瓶價值200元的保健品,成本很可能不到2元。

      

      然而,不斷曝光的利益鏈以及飽受詬病的虛假廣告並不影響保健品販子賺錢。到2015年,中國保健品市場規模已突破2300億元,企業達2000多家,約上萬個品種。保健品市場猶如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冉冉升起。

      男要補腎、女要補血、老要補鈣、小要補腦,只有想不到,沒有補不了!保健品在廣告中宣傳的養生觀精準對位各個年齡段的消費者。其中,年輕人正在成為它的消費主力。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4.1%的受訪者表示周圍食用保健品的年輕人多,其中11.5%的受訪者認為非常多。而在保健品的支出費用上,34.2%的受訪者(80、90後佔70%以上)每月在100元以內,32.7%的受訪者每月101~200元。僅19.7%的受訪者表示未曾購買過保健品。

      

      “我和室友都在食用同一種能夠改善髮質的保健品。這之後我又加入了維生素配合服用。因為我消化系統不好,我還買了月見草膠囊,雖然眼下效果不太明顯,但我仍在堅持食用”。張靜楠現在每天服用五六粒保健品,她坦言,雖然有的有效,有的沒效,“但習慣了,就會一直吃下去”。——中國青年報 《越來越多年輕人食用保健品,有必要嗎》

      吃保健品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時尚,一切身體的不適似乎都可以透過一粒粒名字奇怪的藥片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以學生和加班族為主的年輕消費群體與一般印象裡的受騙者截然不同:他們在其他方面可能機智過人,可居然被“不是無效,時候未到”這樣的謊話迷惑;他們對產品背後的利益與騙局也並非毫無聽聞,可是依然毫不猶豫地把錢送入商販的口袋。

      醫療水平增長,為何健康焦慮卻越來越嚴重?

      在銀行工作的小海告訴土逗,由於銀行下午5點關門之後工作人員仍要留行點數,他每天都是晚上9點以後回到家才吃晚飯,引發了急性腸胃炎。瞞著家裡自己去醫院做了個小手術之後,馬上就回去上班了。從那以後,急性轉慢性,但作息沒法改。現在他的胃口一直不好,比起入職前,他已經瘦了十幾斤。

      是的,在年輕人的“明知故買”背後,是日益普遍的健康焦慮。工作和生活壓力一方面滋生出了各種若有若無的慢性病,另一方面讓他們連調理身體的時間都沒有。日漸虛弱卻無力照管的身體,正在成為許多加班青年的隱痛。

      在競爭越發激烈的今天,年輕加班族們廢寢忘食地學習和工作,“吃得比豬少,幹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同時還需要時刻費心地揣摩著老闆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個眼神,時刻警惕著同行的競爭。這些都給他們造成了了巨大的壓力。卓別林的“摩登時代”演繹了近百年,卻總是昨日重現。

      

      一個隨機對100名分屬於20個行業的“80後上班族”進行的調查顯示:60%的人“經常加班”,10%的人“偶爾加班”,加班者中月平均加班超過20個小時的多達65%。而調查物件中有逾七成人認為自己處於“過勞”的狀態,只有17.0%的人明確地表示自己現在沒有“過勞”問題。——中國新聞網《中國白領正面臨健康危機工作壓力成最大禍根》

      過勞埋下的身體隱患最終成了體檢報告上的一串紅色的數字。大到脂肪肝、高血壓、腎結石,小到脫髮、長痘、失眠、健忘症,各項失常的症狀讓人慌亂不已。中國醫學科學院2004年的一項調查說,中國白領階層“過勞死”現象已開始蔓延,糖尿病、心臟病病人日益年輕化。另外,由於電腦輻射、超時工作、室外運動減少等方面原因,肥胖,記憶功能衰退,性功能減退,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正在增加。

      過勞疾病如此普遍,然而,中國法律卻沒有對疾病發作與工作之間關聯性的明確規定,導致過勞者的身體健康處於無法律保護的尷尬境地。即便請得了病假,在績效制度下,生病耽誤的工作也將在上班後被“一併奉還”。這種“過勞無責”不僅加劇了“過勞用工”的肆無忌憚,還使得勞動者連養病的時間和金錢都沒有。

      慢性病需要慢慢養的道理人盡皆知,好好休息、加強鍛鍊、均衡飲食幾乎是疾病治癒的必要條件,問題是,爭分奪秒的工作狀態讓勞動者根本放不下手中的外賣,少熬夜、多休息更是難上加難。

      

      我每天都要坐著上班,還要加班,沒時間運動,怎樣可以快速減肥?——@百度知道某網友

      臉上出油很多,晚上經常加班,也沒時間鍛鍊,怎麼辦?——@健客網某網友

      這幾天流鼻涕,放假生點病也好,工作沒時間生病。——@豆瓣某網友

      在這個效率第一的社會中,不僅工作、學習追求效率,甚至連治病、休息也追求越快越好。苦於沒時間調整生活習慣的人們只能把希望寄託在了省時省力的現代醫療體系上,畢竟,吞保健藥片的時間與鍛鍊、睡覺比起來,實在是短得不值一提。

      此外,社會不僅讓人持續地生病,還讓人們因為生病而產生持續地焦慮。對亞健康人群說,真正讓他們抓狂的還不是症狀本身,而是它背後所包含的象徵意義以及對工作、生活的影響。比如,肥胖意味著沒有魅力,健忘、失眠、脫髮代表過早的衰老,而夜裡失眠則容易導致白天效率低下。

      因睡眠問題而導致的擔心:擔心會影響第二天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擔心會因狀態不佳而導致失敗。擔心第二天會萎靡不振,給人留下壞印象……——@百度知道某網友

      面對日益加重的生活壓力和人民群眾身體日漸虛弱的矛盾,保健品成了調和之道。商販們瞄準了這些加班族的軟肋,不斷刺激和放大焦慮。各種宣傳不斷誘惑用命換錢的年輕人再用賺來的錢換命。但結果呢?

      沒病變有病,有病變瀕危,吃藥才能好?

      勞動人民沒時間鍛鍊,太忙只能吃外賣,體檢看病不是太麻煩就是太貴,我們感受著人生的艱難,商家看到的卻是充滿商(套)機(路)的藍海。

      

      某保健品廣告對“亞健康”的宣傳

      首先,商家們致力於“製造疾病”,即讓你相信自己有病。個人的身體經驗是一回事,但怎麼定義這種體驗(什麼是“病”、“病”有多重),就不完全是個人能判斷的。以我們耳熟能詳的概念“亞健康”為例:這個概念最初是由青島醫學院的中醫教授王育學在1990年代在《健康報》提出,他認為,造成亞健康的主要原因是疲勞症,許多焦慮症和情緒類疾病都可劃入亞健康的範疇。

      然而,這項研究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商業利益。清華大學醫學人類學學者景軍、薛偉玲後來發現,當時,青島海爾藥業集團打算推出一種抗疲勞、防健忘、治失眠、通排洩的保健品,但苦於無法定位到特定人群,於是海爾出資幫助王育學完成調查,將具有不同健康問題的人歸到“亞健康”一類,得出七成華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的“科學依據”。

      實際上,據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李爽稱,國內外均無關於“亞健康”確切定義和診斷標準的文獻,醫學上只有“亞臨床”這個概念。藥商的營銷加上輿論的炒作,讓這個造出來的偽學術概念深入人心。

      接下來,商家需要做的就是“製造焦慮”,也就是讓你相信自己得的病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沒事別在百度上亂搜,因為隨便一搜都覺得自己命不久矣:

      

      甚至有保健品廣告直接喊出這種話:

      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的女人,如花。

      加班熬夜的女人?——如塑膠花。

      為呵護塑膠花,XXXX貼心安排了一次週末環遊世界之行。

      用48小時跨越地球,去盛產 VC 果王針葉櫻桃的巴西、出產奶中貴族乳清蛋白的紐西蘭、除了 LV 和 CHANEL 還擁有膠原蛋白的法國以及生產深海魚油的挪威……

      

      配合廣告的H5。說得好像是我自己喜歡加班熬夜一樣……

      最後,當然是要讓你相信用了我家產品,你的難受就會一掃而光!不管是強調自家產品的成分稀有、療效顯著,還是找來類似劉洪斌這樣戲精老專家站臺,抑或是那些真偽難辨的虛假案例和使用者評價,反正買買買就對了!

      一圈套路下來,錢都流進了保健品商販的口袋,給消費者留下的,仍然是那一副苟延殘喘的軀體。

      我們和抽鴉片的農民有什麼區別?

      《大衛·柯魯克鏡頭裡的中國: 1938—1948》這本書裡講到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柯魯克夫婦來到中國四川做田野調查。柯魯克夫婦發現當地辛苦勞作的農民普遍有抽鴉片的習慣。問及他們為什麼要抽,農民答曰:抽了這個就沒那麼累,可以繼續幹活,不然實在撐不下去。

      在那個年代,掌握土地、壟斷耕作收入分配的土豪惡霸壟斷著鴉片的銷售。一方面,地主老財不斷壓榨與欺侮佃農,讓他們過勞、捱餓、受凍(參考《白毛女》和《半夜雞叫》);另一方面,地主向佃農兜售鴉片,讓佃農既能短暫地忘記疲勞和痛苦(這樣才能繼續幹活),又能讓他們上癮回購,地主惡霸們坐收漁翁之利,從中獲得巨大的利潤。而對於被套牢的農民來說,他們“不能不”抽鴉片,不然就幹不了活,幹不了活就會失業,失業就會家破人亡……

      在21世紀的今天,這個故事並沒有消失,而是以嶄新的面貌重演。佃農變成了加班族,鴉片變成了各種生髮劑、營養保健品和美妝護膚品。地主老財和惡霸土豪的面目更多種多樣,甚至看起來十分“和藹可親”。我們一邊嘲笑商品營銷的套路,為識破商品背後的利潤空間而沾沾自喜,卻依然在資本製造的生活困境中卸下了智商,在牢不可破的連環商業套路面前繳械投降。

      

      不過,就像柯魯克夫婦明確指出的那樣,解決之道不在於讓農民多抽點鴉片,而是改善他們的勞動和生活待遇。貨比三家地嗑藥不是辦法,拒絕毒害健康的無謂加班,才是王道。

      美編:黃山

  • 4 # 春夏秋冬的幸福快樂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最起碼吃了不得病我就相信保健品是好的,我吃了十年一直每年吃一盒天然維生素B族,e和c我媽給我買的兩千多兩盒保健品治療貧血低血壓的效果不錯。我挺排斥保健品的,但是如果不得病就說明效果很好。疾病也在預防。只要不過量,大品牌的保健品還是值得信賴的,我就從來不得病。

  • 5 # 王思露營養師

    對於保健品,很多人存在誤解,很多人覺得保健品可以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但其實並非如此,保健並不等於治療,更和“治癒”沒有什麼太大聯絡。保健食品可以預防、糾正、調節身體的“亞健康狀態”,比如像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如果要吃,不可以代替藥物,只是可以在正常服用藥物的同時適當攝入保健品。

    什麼是保健品?按國家2014年新發布的管理規定,保健食品需滿足以下條件: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可調節機體的功能,又不以治療為目的。1.保健食品首先必須是食品,必須無毒、無害、符合應有的營養要求。2.保健食品又不同於一般食品,它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這裡的“特定”是指其保健功能必須是明確的、具體的,而且經過科學驗證是肯定的。同時,其特定保健功能並不能取代人體正常的膳食攝入和對各類必需營養素的需要。3.保健食品通常是針對需要調整某方面機體功能的特定人群而研製生產的,不存在對所在人群都有同樣作用的所謂“老少皆宜”的保健食品。4.保健食品不以治療為目的,不能取代藥物對病人的治療作用。

    2016年7月1日起實施的《保健食品註冊與備案管理辦法》中規定,中國產保健食品註冊號格式為:國食健注G+4位年代號+4位順序號;進口保健食品註冊號格式為:國食健注J+4位年代號+4位順序號;中國產保健食品備案號格式為:食健備G+4位年代號+2位省級行政區域程式碼+6位順序編號;進口保健食品備案號格式為:食健備J+4位年代號+00+6位順序編號。保健食品的標籤、說明書主要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並宣告“本品不能代替藥物”。

    保健食品具有的功能如下表,每種保健食品都是由稽核批准的保健功能,針對不同的適宜人群,如果企業宣稱具有其他的功效則屬於盲目誇大,不足為信。所以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看標籤說明書,確定你是否是該產品的適宜人群,如果不恰當地購買服用,非但不能增加機體健康,還有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年老體弱的老人,常年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兒童及青少年,孕婦要謹慎選擇保健品。

    怎樣選購保健品?

    1.檢查包裝。檢查保健食品包裝上是否註明生產企業名稱及其生產許可證號。生產許可證號可到企業所在地省級主管部門網站查詢確認其合法性。某些保健食品添加了藥食同源的中藥成分,可以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上查詢“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原來目錄”,以確定該產品的可靠性。

    2.要知道保健食品不能替代食品。無論是保健食品還是營養素補充劑,都不含全面的營養素,不能代替其他食品,不能食用超過所標示有效期和變質的保健食品。要堅持正常飲食,注意膳食平衡。

  • 6 # 問心809

    扣上"保健品"的帽子,黃瓜都能賣出海參價!

    跟真假,需不需要補充完全無關。保健品就是無用,吃不壞。

    人體所需的各類營養都可以透過日常生活進行補充。特別是補充多了對身體反而有害,有針對性的吃一些事物,合理搭配膳食,完全夠用。至於老人,吸收差一些,可以有針對的補充即可,沒必要購買昂貴的保健品。

    保健品並不是藥,沒有任何醫治疾病的作用,只是和營養品。有食慾累的,有藥物類的等等,無非是把各種營養元素推到一起,供人吸收罷了。先不說能吸收多少,就算都能吸收,那麼,必然有的元素補充夠了,也有的補充超標了,反而沒有任何好處!

    保健品只是商人一種炒作手段,跟賣玉床、保健被類的沒什麼區別。只是抓住了人們養生、健康、年輕的需求,刻意誇大效用而已。

  • 7 # 專業購物指導網站

    九大保健品欺詐手段大盤點欺詐手段一:以次充好

    由於保健食品的利潤大,吸引了不少不法分子進入這個行業撈金,一些生產商常會在保健品的原料上動手腳,把一些質量較差或者對於人體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的原料進行加工處理變成所謂的保健品,消費者很難從保健品的外觀辨別出好壞,即使吃了之後可能也沒有特別明顯的副作用,但是也起不到相應的保健作用。

    解決辦法:建議選擇透過正規渠道購買正規的保健食品,避免在網上或小作坊購買保健品。具體的辨別方式如下:a. 檢視保健食品的標籤、說明書,正規保健食品標籤不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載明適宜人群、不適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標誌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並宣告“本品不能代替藥物”。

    b. 商品包裝上有保健食品標誌(“小藍帽”標)和批准文號,目前國內常見保健食品批准文號格式為:

    衛食健字(+4位年號)第XXXX號(中國產保健食品);衛食健進字(+4位年號)第XXXX號(進口保健食品);國食健字G+4位年號+4位順序號(中國產保健食品);國食健字J+4位年號+4位順序號(進口保健食品)。其中國食健字的保健食品批准文號的有效期是5年,請注意批准文號是否過期。

    c. 辨識小藍帽真偽:批准文號的真假可以登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www.sfda.gov.cn)“資料查詢”欄目查詢。d. 進口產品要有檢驗檢疫標識,美國保健品上市不需要FDA認證,對保健品的監管注重於企業的GMP生產規範和產品標籤是否符合規定。

    欺詐手段二:誇大宣傳

    為了讓產品的銷售量上升,為了讓利潤最大化,誇大產品功效成為一些商家最常用的伎倆,他們往往會用一些絕對性用語來對產品進行描述,同時誇大保健產品的功效,甚至宣稱有治療功效,以此來誘導消費者進行購買。

    解決手段:正規保健食品標籤不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因為保健品不是藥品,不能代替藥品來治療疾病,因此購買保健品時看見有絕對性用語、有根治疾病等宣傳語時一定要留心謹慎。

    欺詐手段三:中國產冒充進口

    一些商家抓住部分消費者崇洋媚外、只認國外保健品的心理,而自身又沒有進口保健品的資質,於是就用中國產保健品冒充進口保健產品進行包裝銷售。

    解決手段:進口保健品必須有海關出具的報關單和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出具的衛生證書,購買進口保健產品時要求相應銷售人員出示相關資質。

    欺詐手段四:網購危險大

    常常會在一些網路巡查中發現一些進口保健產品瓶身正面沒有中文標籤,此行為已經涉嫌違反了食品安全法規定,構成經營標籤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違法行為。

    解決手段:在網上購買保健品時不要貪便宜,要去正規的網購平臺,但二哥還是建議大家儘量去正規藥店等實體店購買正規廠家的產品。選購商品時一定要仔細檢視商品標識,無誤後再進行相應購買。

    欺詐手段五:銷售無國家批准文號的“保健食品”

    這個也是在保健品銷售中常見的欺詐手段,同樣是為了賺取更多的利益,為了節省更多的時間和成本,又或許是根本沒有資格獲得國家批准文號的產品仍然進行售賣。

    解決手段:購買時,只要仔細檢視產品是否有國家批准文號即可,還是建議在正規渠道購買正規產品。

    欺詐手段六:產品批號已過期

    為了節省成本,一些商家會把批號已經過期的產品再次進行售賣,仔細檢視時可以發現其產品的批號是已經過期的批號。

    解決手段:購買相應產品時,要注意檢視其產品的批號是否過期,如果期不建議購買,避免只看產品名稱就快速進行購買。

    欺詐手段七:捆綁銷售

    一些商家在銷售某種保健產品時,為了增大訂單的消費金額,常將幾種產品組合成套餐進行出售,宣傳過程中還會存在一些虛假的宣傳,誇大其組合套餐的功效,往往導致一些消費者購買了大量原本不需要的保健產品。

    解決手段:消費者應該對自身健康有更清晰的認識,要有針對性地購買保健產品,按需選擇,不要盲目聽信銷售人員的推薦,最好能在詢問專業醫生或營養師後進行理智選擇。

    欺詐手段八:免費營銷

    如今很多保健品銷售者經常會用一些免費講座、免費送小禮品等方式來吸引大家購買保健品,利用一些老年人愛佔便宜的心理,同時在健康講座過程中誇大一些老人的病情,利用危機營銷讓老人大量購買保健產品。

    解決手段:剋制自己愛佔便宜的心理,認清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同時對於自己的身體要有正確的認識,最好定期進行體檢,知道身體存在的問題,最好根據專業醫生或營養師的建議來購買相應的保健品,不要隨意聽信銷售人員的推薦。

    欺詐手段九:親情營銷

    現在很多為人子女的由於工作繁忙,常年在外,電話也較少。家中的老人,缺乏親情溫暖,一些保健品銷售人員便開始對這些空巢老人進行噓寒問暖,陪吃陪喝又陪聊,讓一些老人們感覺他們比兒女還要親,從而對這些銷售人員產生信任感。等到他們開始推銷產品時便大量購買,等到子女知情時,老人已經購買了大量不需要的保健品。

    解決辦法:作為子女即使工作繁忙也不要忘記常回家看看父母,常給老人打打電話,常詢問一下老人的身體情況,定期帶老人檢查身體,需要的話可以由子女幫老人去選擇一些保健產品,讓那些打溫情牌的銷售們無從下手

  • 8 # 陳培毅註冊營養技師

    各種保健品公司的誇大宣傳,和營業員的強力推薦,把保健品做成了洪水猛獸,很多人對保健品退避三舍,覺得賣保健品的都是騙子,吃保健品的都是傻子,這還確實有失偏頗。

    保健品,又稱為營養素補充劑,它是由一種或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組成的產品,有些成份既是保健食品,又是藥物,比如說善存,我們可以在藥店和超市看見這兩種規格的產品,既有保健食品包裝,又有藥物包裝,比如說維生素c,也同樣是這樣的情況。

    作為營養素補充劑的保健品,既不是藥物,不能取代藥物治療,也不能代替食物,只是作為膳食營養的補充品來彌補營養缺乏和不足。

    對於健康人來說,合理膳食,是可以滿足我們對營養的需求的,但是當發生挑食偏食,或者消化吸收出現問題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營養素缺乏,這個時候就需要在營養師或醫師指導下使用營養補充劑,購買前應該注意閱讀營養標籤,根據含量及適宜人群,選擇合適的相關產品。

  • 9 # 遼瀋名醫

    身邊有兩種人,對保健品持非常極端的態度。一種過於迷信,一種過於排斥。

    排斥的人也有,對任何保健品都拒絕說“不”!身邊一個朋友託代購給母親買了一瓶睡眠片,沒想到母親過了幾天給扔了……在她看來,是藥三分毒,何況上面還都是看不懂的外國字……

    其實,合理的服用保健品是有益處的。比如大家最常見的鈣片、軟骨素,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魚油。但是保健品的購買渠道要正規,不要輕信虛假廣告的推銷,陷入營銷的陷阱;

    第二,吃保健品建議先去醫院尋求醫生的建議,不要自己給自己當醫生。第三,保健品不是藥物,不能替代藥物的作用,起到治病的作用。千萬別因為吃保健品就把要停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 10 # 許超醫生

    現如今,社會上各種保健品廣告呈氾濫之勢。電視上,電腦上,手機上,都有大量的保健品廣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新聞中調查“XX保健品藏貓膩,轉坑老年人”的訊息,也有老人被騙買了10萬元保健品後寫遺書自殺,還有老人被騙花光幾百萬積蓄買保健品後後悔並大呼上當。看到這樣的訊息,我們都是痛心疾首的,也對這些騙子恨之入骨。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保健品呢?

    國內的保健品,有具有保健功能的器械,如健身器、按摩器、磁水器、健香袋、衣服鞋帽、墊毯等等。也有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在中國大陸叫保健品,在國外以及港澳臺地區叫做膳食補充劑。其實我個人認為膳食補充劑這個詞更合適一些。因為這樣可以更加明確它的作用:就是作為膳食以外的補充內容,可以補充膳食不能完全達到的需求,但是又不能喧賓奪主替代膳食,更不是拒疾病於千里之外的預防神藥。

    我認為凡事都要有個度,如果超過了這個度,就變了質。

    就像保健器械,如果價格合適,而且有一定的讓人身心放鬆的作用,我們為什麼要反對呢?然而,在魚龍混雜的保健品隊伍中,很多有“問題”的保健品也瞄準了老年人這個市場。老年人退休後拿著退休金,沒有很多花銷又比較節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購買保健品。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各項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怕死”成為很多老年人真實的心理寫照,那些被誇大功效的保健品便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

    我身邊有中老年人去體驗一種神奇的“床”,據推銷人員說,睡在這個床上能夠舒筋活血,什麼腰椎間盤突出、什麼高血壓全都治癒。當時聽到這個宣傳,我的內心簡直“呵呵”了,這麼不靠譜的謊話怎麼會有人相信?事實卻打了臉,去體驗的人絡繹不絕,關鍵是體驗完的人都說“嗯,感覺身體輕鬆很多”。拜託,這只是心理作用好嗎?

    再來說說保健食品,有些保健食品是正規廠家生產的,有國家正規的批准生產銷售,雖然有些產品多少也存在誇大功效的宣傳,但起碼質量有一定的保障。這裡要吐槽的,是一些不知名的保健產品,質量沒有保障,過分地誇大功效,甚至可以治療癌症,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等一些有時連醫生都不好治的疾病。

    我身邊也有人購買這些保健品,有些人甚至身患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都不吃藥,只吃保健品。有些推銷人員忽悠老人,說“你身上的這些病吃我們的產品都能調理好!”“你願意當個‘藥罐子’天天吃藥嗎?”“吃藥會把你身體吃壞的!”“醫生給你開那麼多藥,都是為了賺回扣!”而很多老年人也信奉“是藥三分毒”,因此一拍即合,成為了保健品首選的目標人群。而這些人在吃上保健品之後放棄了藥物治療,有的人血壓高達200mmHg或者血糖20mmol/L都還滿不在乎,說吃了這個產品感覺自己好多了。簡直是在拿命在開玩笑啊!

    有幾個關鍵詞是我最怕聽到的,就好像一個魔咒一樣,一聽到這些詞我就渾身不得勁,不知你們有沒有同感。

    “虛”:感覺身體累,是“虛”;出汗了,是“虛”;好想我無論做點什麼做不好的話都是“虛”呢。

    “補”:吃什麼東西,要“補”;身體不舒服,怎麼“補”。補這個詞簡直太可怕了。

    “調理”:有病了,要“調理”;沒病,還要“調理”。到底調理成啥樣呢?

    這樣的詞還有很多,用在保健品上也一樣。不要別人說你“虛”,說你需要“調理”,說你需要“補”,你就逮著保健品一頓猛吃,沒用的!買份保險都比這個強。

  • 11 # 使用者6503856202

    對保健品怎麼看待?

    什麼產品都一樣,參差不齊,有好的,也有壞的,有真的,也有假的。在人們對一個行業缺乏瞭解的時候,往往有一個壞的,一個假的,而對所有的全盤否定。更何況壞的,假的還比較多,人們更是深惡痛絕。

    市場是最不講人情的,講究優勝劣汰,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各類保健品的使用效果,好的就是好的,真正好的保健品就會被大眾認可,比如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他們幾乎都使用權威專家聯合檢測推薦的優質保健品,並把這些保健品放到了餐桌(當然人家經濟條件好),基本每天和吃飯一樣使用,從十幾年的效果看,他們的各種疾病發病率大大降低,政府也節省了大量醫藥費。

    所以大家要多看,看明白再用,我們現在的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等問題很多,需要補充,尤其是孩子,婦女,中老年人。不能盲目否定或者盲從。

  • 12 # 麥豆醫生

    近日看到一則新聞:一位81歲的老教授在5年內為購買保健品粗算已花掉了300萬,並打算賣房繼續購買。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調查資料顯示,七成以上保健品存在虛假宣傳、誇大療效或打擦邊球的行為。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的某些“奇效”,否則非但不養生反而還有害……

    保健品≠藥品

    簡單一點來說,保健品就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這裡需要記住一點,是食品,而不是藥品,不能用來治療疾病。所以在生病時,千萬不要迷信保健品,拒絕就醫。

    5種保健功效最不靠譜

    1、抗不了癌

    國家規定的27個保健功能中,根本沒有防“癌”和“腫瘤”作用,所以真的不要再犯傻!

    許多保健品宣稱能「提高免疫力」,大家不免會有疑問,難道提高免疫力不就可以防癌抗癌了?

    免疫力 ≠ 抗癌力!也就是說,保健品不能透過提高免疫力來防癌抗癌。

    如果能夠改掉無規律的作息,比如熬夜、久坐、吸菸、酗酒、少運動等不良生活方式,防癌就基本成功一大半了。靠吃保健品防癌、抗癌實在不靠譜。

    2、治不了病

    以紅曲、魚油為代表的保健品常宣稱能促進心腦血管健康,導致了一些老年人盲目購買。

    但是中國對於保健品的管理更接近食品,一般不會做療效和安全性的嚴格的臨床研究。所以如果先要用保健品來治療疾病的話,通常都不會有明確的療效,還可能會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無論是冠心病患者,還是血脂異常患者,都應該選擇正規藥品,不能依靠保健品來治療。

    3、調節不了體質

    你是不是聽過“酸性體質易得癌”?這可嚇了不少人。

    怎麼樣才能使自己是鹼性體質,不得癌?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這不“能調節身體酸鹼度”的保健品出來了。

    “酸鹼體質”是本身就是一個偽科學,我們體內有強大的酸鹼緩衝系統,始終使身體酸鹼度處於動態平衡,不是誰想調就能調的,保健品也不例外。

    4、淨化不了血液

    有保健品打著“排毒” “清除血液垃圾”的旗號。那麼我們需要藉助其他東西排毒嗎?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

    我們身體裡帶著能排毒的東西,比如肝臟解毒、腎臟排毒,只要你的身體健康,臟器也沒有病症,是完完全全可以自己排掉毒素,不需要藉助其他的東西,你要相信,再先進的排毒技術,也比不了你那套原裝的“裝置”。

    多喝水這句話真的是萬能的,比起保健品、排毒湯什麼的,喝水可是價效比最高的“排毒法”了。

    5、增不了高

    身高能否如意,取決於幾個因素,首先是遺傳因素,佔70%。此外,取決於其他條件,包括運動、營養、環境和社會因素等。

    生長髮育需要營養和生長激素的刺激,但生長激素目前尚無口服制劑。迄今為止沒有行之有效的增高藥物的。切不可盲目相信有增高功效的保健品,可能含有性激素,有引起性早熟的可能,反而加速骨骺閉合,影響長個。

    購買和服用保健品,一定要認清包裝上的藍色草帽標誌。保健品不是藥品,不能代替藥品治療!請一定轉給你身邊的人!

    保健食品“藍帽子標誌”

  • 13 # 註冊營養師武媚

    一向不喜歡用“保健品”這個詞,因為容易被大眾誤解,聽到名字就先反感,根本沒人去關心你要說的是什麼了……

    先立flag,作為一名學生化、食品出身且從事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士,我自己平常會吃一些膳食補充劑,也會給我父母家人買一些他們需要的膳食補充劑。

    保健品是大眾認知使用的詞,實際上國家標準GB16740-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保健食品)中明確的名稱和含義是——【保健食品】:聲稱並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用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So,基於此,怎麼看待,該不該給父母買“保健品”?要搞清楚2個問題:

    1.先要看是什麼樣的“保健品”?

    A.號稱純植物提取、富含某名貴某材、能夠治癒某種頑疾等等此類宣稱的保健產品

    B. 維生素(VC、VD、VB族、葉酸等)、礦物質(鈣、鐵、鋅、硒等)以及明確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如果是A類保健產品,成分都不用研究了,不會買,也不要給父母買。如果真是一家良心企業的良心產品,多半是不會誇大、虛假宣傳,也應該不會任由自己的員工誇大虛假宣傳。如果是B類的會*按需*給父母購買,如骨質疏鬆會選擇鈣、VD等相關補充劑,貧血會選擇鐵、VC等相關補充劑……(PS:不要斷章取義,前提的有需要)

    2.其次要看父母身體怎樣?

    是否需要透過膳食補充劑來解決某些問題。

    一些常見慢病,如骨質疏鬆、貧血等,確實與缺乏某些營養素相關,因此有針對性的補充是必要的。而某些疾病,可能並不是吃什麼不吃什麼可以解決的,與其寄希望於某一種保健食品上,不如整體調整膳食結構和飲食習慣。

  • 14 # 營養百事通

    對於保健品,首先要明白它的作用: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能調節人體的機能,具有特定的功效。保健食品不是藥品不能直接用於治療疾病,它是人體機理調節劑、營養補充劑。至於保健品吃還是不吃,也要因人而異的:

    1、吃好三頓飯,保健品沒有吃的必要:

    人體的營養主要還是透過三餐來補充的,一日三餐在品質上能夠保證營養均衡,食材選擇做到食物多樣化,足可以保證每日人體營養素的全面需要。

    2、飲食質量差時或處於特殊時期的人群,可以適當補充。

    健康的成年人由於食物匱乏或無法保證一日三餐的營養素,造成營養素缺乏可以適當補充保健品;

    孕婦或哺乳期、老年人,身體處於特殊時期,對營養素的要求卻有所增加的情況下也應酌情補充營養素。

    以上情況當身體狀況改善後,服用的保健品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對於保健品不得不說的

    1、只選對的不選貴的

    比如維生素C,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產品與藥店賣的幾元一小瓶的維生素C藥片功效是一樣的,在人體內消化吸收的途徑也是一樣的。

    2、適量補充

    保健品是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的,並不是補充的越多越好,比如一些脂溶性維生素大量補充後會在人體內蓄積,甚至中毒。所以補充營養素時要根據自身的飲食情況考慮劑量或諮詢營養師。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國家註冊執業藥師

    /衡膳學院二級講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讓鬧脾氣的小孩子好好聽話,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