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偉思密達
-
2 # 電影彩精段片
儒生誤國。這話不是白來的。崇禎皇帝把把宦官打壓的太狠,讓東林黨獨大。也沒有壓制東林黨的籌碼。
其次是因為他們的目光都放在眼前,而沒有看到長遠的利益。所以在李自成的大軍慢慢的靠近京城的時候,他們沒有一個人去幫助崇禎皇帝想辦法,而是想著怎麼逃走。而且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崇禎皇帝除掉了宦官魏忠賢,這樣壓制東林黨的勢力就沒有了,所以說東林黨的勢力一直在逐漸的膨脹當中。這樣長久下去,天平必然會失衡。崇禎皇帝臨死前才明白不能太倚靠東林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3 # 陽光灑過的天
引言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自縊而死。在崇禎心中自己是一個有為之君,即位初便消滅了魏忠賢及其閹黨,重用東林黨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國力反而越來越弱,筆者以以下角度分析原因。
崇禎帝忽略了魏忠賢的作用天啟帝在臨終之前曾經對崇禎帝說“忠賢宜委任”。我們都知道天啟帝是有名的木匠皇帝,他執政期間,專心於木頭的開發研製工作,將手中的權力完全交給魏忠賢。很多人認為魏忠賢是一個貪財無能之輩,難道天啟帝真的沒有察覺出來嗎?恐怕不是,我們看一下明末兩帝時期的狀況。
天啟帝時期,民變一次,隨後便被鎮壓。後金在此時期完全被阻擋在關外,寧遠大捷也是發生在天啟年間,遼東軍餉充足,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兵變。
崇禎帝時期,民變大家可能都知道,那是一茬接著一茬,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都是在崇禎帝時期崛起,後金不斷推進,基本放棄山海關以外的地區,關錦防線看似很堅固,每年耗費了大量的財政,後金也多次繞過關錦防線直逼京師,毛文龍問題崇禎帝也沒有處理好,以至於手下大將全部投降後金,這些人分別是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相信大家也都認識他們。
看到這,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魏忠賢執政時期這麼貪,卻沒有出現這麼惡劣的情況,反而崇禎帝除掉魏忠賢以後卻出現過這麼多的起義以及兵變。這是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當時的稅收政策,魏忠賢時期,由於他也是苦出身,因此對農民以及底層收的稅很低,而對於江南發達的工商業,魏忠賢收取重稅,雖說他貪,但是遼東從來沒有缺過軍餉,怨聲最多的就是大地主和商人。
魏忠賢被拿下之後,崇禎開始重用東林黨人,凡事都由東林黨人決策,明末宦官與東林黨爭最終以東林黨人勝利告終。卻孕育了一個更大的危機。
東林黨人對明朝滅亡有很大責任我們先了解一下東林黨。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它的創始人是吏部郎中顧憲成。看到這我們可能發現了,東林黨是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那麼他們更看重什麼呢?當然是自己的利益,東林黨上臺後,大幅減少江南工商業的稅賦,由於收入極度減少,所以對底層百姓開始收取重稅,遼東地區發生大規模戰爭時,還要徵收遼餉,這一個接一個的稅直接壓跨了農民,迫於無奈他們只能起義為了活命,為了鎮壓起義,明朝只能不斷的徵兵,不斷的籌集軍餉,最終轉嫁到老百姓頭上。
東林黨人善於講道理,讓崇禎帝有時無法做出決定,舉個例子,當李自成勢如破竹即將抵達京城的時候,崇禎帝曾考慮過南遷,他想找個臺階便詢問大臣,可這幫東林黨人直接拒絕了皇帝的建議,反而集體上書要求崇禎帝堅守京師,如果崇禎帝能夠南遷或者讓太子南下,南明絕對不會這麼快就被滿清滅亡(南明因為沒有合法繼承人發生內鬥最後被滅亡)。可見東林黨對國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那些要求崇禎君王死社稷寧死不降的大臣在城破之後無一例外的恭迎李自成。
崇禎帝的猜疑斷送了江山以明末的形勢,更應當相信作戰將領,可是崇禎帝喜歡遙控指揮在外的將領,同時派遣監軍監督將領,這一系列的昏招直接導致明軍對農民軍的戰爭基本都輸了,像孫傳庭、盧象升等名將都被崇禎帝安排至死。
最可惜的盧象升,為了大明力戰而死,竟然被楊嗣昌誣陷沒有死而是失蹤了,崇禎竟然信了,在盧象升戰死八十天後,才得以入殮。多麼的可悲。這樣猜疑的性格使得明末明軍實力急劇下降,各個軍團均不敢拼死為朝廷而戰,為了避免盧象升的結局而相互觀望,坐視李自成攻破京城。
明朝的滅亡與諸多因素有關,東林黨是一部分,崇禎自己才是明滅的真兇。
-
4 # 法檢人生
曾經看過類似小說,說的是東林黨滿口仁義道德,實際男監女娼,只會空談救國,執行能力不行;只會空喊口號,著書立說,執政能力很差,反不如宦官務實。也就是空談誤國,實政才能興邦。崇禎本人錯殺大將衷崇煥,又捨不得皇宮的金錢用作軍備,還用了一群書呆子,怎不丟了江山,自己吊死煤山呢!
-
5 # 予知史學社
我們很多人對於歷史人物的認識有著“臉譜化”的印象,所謂“臉譜化”,就是被刻意設定的人物形象。比如對魏忠賢貪婪狡詐、禍國殃民的“醜惡”印象,而對東林黨則完全與之相反的諫諍清廉、錚錚鐵骨的“美好”印象。可是歷史中的他們真是如此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崇禎死前為何有“諸臣誤我”之悲嘆呢?
所以在回答題主“明朝崇禎帝壓制了宦官,依靠東林黨,為什麼反而丟了江山?”之前,有必要重新認識一下魏忠賢與東林黨。
一、魏忠賢與東林黨魏忠賢出生底層,雖在成為“九千歲”後貪贓枉法、排除異己,但是其掌權時曾幫助天啟帝制定合理的賦稅制度,不向老百姓徵稅,而向富商徵收商稅用來賑災和遼東軍餉。與此相反的就是出身江南東林黨人。
東林黨是朋黨的黨。而非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東林源於萬曆二十二年,顧憲成被削職回無錫老家講學,得地方官員支援重建東林書院,與高攀龍、李三才等在朝在野人士,形成一種政治勢力。自萬曆,經天啟至崇禎年間,東林黨可以說是起起落落,其中主要人物與東林黨的“精神”也逐漸從黨爭中發生了質的變化。
二、失去制衡:東林一黨獨大天啟七年,年僅十七歲的崇禎即位後便將魏忠賢流放,重新任用被閹黨打擊的東林黨。東林黨雖然在崇禎的扶植下完成了從內閣到外廷的全面控制。但此時的東林黨人不是前朝以身作則、殺身成仁的楊漣那樣的東林黨人。而是除了少數幾人為崇禎服務外,大多數人則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面對國事決策時,他們要麼皆無可言,要麼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固守陳法”,明文學家馮夢龍曾在《燕都日記》中道:“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而魏忠賢后,政局平衡終被打破,東林一黨獨大。
三、亡於腐儒:內外交困下的步步失策1638年,崇禎授意首輔楊嗣昌提議明金議和。但此言一出,楊嗣昌便成為眾矢之的,眾儒用“道德”的輿論壓倒了向蠻夷議和的舉措。1642年,松錦大戰慘敗,形勢萬分危急,崇禎授意首輔陳新甲私下與清朝皇太極議和。但陳新甲家童不慎洩密,眾儒的輿論再次誤導了崇禎的決策,於是陳新甲被斬殺。
此時的大明,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外有遼東軍急。崇禎在腐儒的輿論聲中步步出錯,能臣武將盡數被殺,而只會之乎者也,大談仁義道德的腐儒卻無計可呈上,無策可治下。到了最後,只逼得一個本想勵精圖治,做個千古一帝的崇禎於歪脖子樹上自縊。那些被崇禎信任的東林黨人有的則開啟城門,做了貳臣!
總結李自成曾評價崇禎:“君非甚黯,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即使這位末世皇帝在執政的僅僅十七年年內下了六次罪己詔,也無法彌補黨爭所造成的政局失衡與亡國的命運。
-
6 # 文史觀象
東林黨是一群滿嘴仁義道德,忠君愛國,標榜君子;實則包藏禍心,代表江南新興富戶利益,不顧忌東北戰事的小人,將過重的賦稅強加給底層農民,導致底層流氓地痞裹挾失地農民,天下混亂。在我們所學的課本里,描述的東林黨在閹黨面前多麼威武不屈。但當李闖王進京,東林黨又擺出一副換個領導自己還是高官的心態,各個跪拜迎接,還有他們所宣楊的錚錚傲骨嗎?闖王即將進京,崇禎親自擊鼓,大臣沒一個上朝的,心涼之餘,連連感嘆:大臣誤國,大臣誤國。相反,那些宦官即所謂閹黨,無子無嗣,除了服務皇帝別的沒有追求,皇帝就是他們生命的全部。是皇帝的黑手套,是用來敲打已是鐵板一塊的文官,但崇禎滅了宦官,其實是撤掉了東林黨的制約。最後落得個國破家亡,自己也覺得無顏面對祖宗,以長髮遮面,在煤山吊死的下場。
-
7 # 乖離劍的主人
最直接的,因為東林黨也靠不住啦。大部分都是商人地主的代言人,全都是爬在國家上吸血的蛀蟲。因為這些傢伙太多了,導致軍事廢弛,一群辣雞的無以復加的軍隊和他們的主官造就了女真滿萬不可敵的神話。又因為這些傢伙,貪腐成風,政治腐敗,又趕上天災連年,結果就是官逼民反,流賊四起。崇禎操作又不行,下不了決心整頓那幫吸血鬼,最後流賊越殺越多,軍隊越打越廢。再加上關外女真加漢奸的助攻,就玩完了
-
8 # 楊陽184317319
東林黨是站在道德制高點的真流氓,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排除異己,只要你不和我一黨,管你為國為民,做好事也罵壞事也罵不做更罵,他們代表的是江南地主階層的利益。魏忠賢在,還能壓制,向他們收稅,緩解國家矛盾。魏死,只能攤派在廣大農民身上,連年災害,流民四起,外有滿人,內外夾擊,豈能不亡。
-
9 # 潁州女史
明朝的滅亡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主要因素有3點:
東林黨利益團體要為明朝滅亡負責東林黨是明朝江南士大夫組成的團體,由明朝吏部郎中顧憲成建立。東林黨的人員成分決定了這是一群優先為江南利益考慮的群體。而江南又是明朝的商業稅收來源,東林黨站上C位後,減免了江南大部分稅收,使明朝失去了主要國庫收入,沒有錢幹什麼都成不了。戰爭是要花錢的,沒有錢只能加重農民的賦稅,而明朝末期,土地兼併嚴重,土地在誰水裡,士大夫手裡。農民地少,還徵收重稅,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一途,而且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打了敗仗四散而去,之後再聚攏,又是數萬人。因此,東林黨要為明朝滅亡負責!
明朝大瘟疫 ,要為明朝滅亡負責明朝大瘟疫是世界五大瘟疫災難之一,主要發生在明朝北方和南方少數地區,瘟疫來源主要是鼠疫,死亡人數不可預估,但僅京師一地就死亡20多萬人。李自成攻向北京時,許多地方包括京師,因為瘟疫,防禦相當於零。所以,瘟疫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要對明朝滅亡負責!
崇禎皇帝剛愎自用,要為明朝滅亡負責崇禎皇帝是一位力圖重振明朝國威,希望挽大廈於將傾的皇帝,他的勤奮是毋容置疑的,從剛上臺就除掉閹黨魏忠賢就知道。但同時他卻不具備相應的能力,而且猜疑心重。僅崇禎一朝,被殺的兵部尚書就有7人,且多為能力強且赫赫戰功之人,如袁崇煥被凌遲。而且崇禎對手下大臣特別苛刻,稍有過錯,就是抄家滅族。所以當缺錢時,崇禎皇帝要求手下大臣募捐,問題來了,以崇禎的性格,捐的多了,事後勢必被認為貪汙,秋後算賬誰不怕。還有李自成快攻進北京時,崇禎想遷都,但礙於祖訓,不願意主動揹負罵名,這時候希望手下大臣能有人主動提出,問題又來了,只要有人主動提出,勢必遷都,但事後為了不違背祖訓,這個鍋提出之人得背,而且背了這和鍋,以朱由檢做事風格,不死算你能。所以,崇禎要為大明滅亡負責!
綜上,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有:東林黨要為其負責,崇禎皇帝要為其負責,明末鼠疫也要為其負責!
-
10 # 大道至簡T2
無論何時,上位者都不用自己親力親為,最重要的是平衡,下屬各勢力不平衡,上位者就完了
只靠一條腿,都不是好鳥,祟禎就完了
-
11 # 南朝居士
顯然,崇禎不懂政治,至少在剛當皇帝時顯得幼稚,
他跟我們很多讀歷史的人一樣,以為臣子分兩種,奸臣和忠臣,只要把奸臣都踢出朝廷,把忠臣都留下,就可以眾正盈朝,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而在他(包括後世大多數人)眼裡,清流都是好人、賢臣、君子,宦官都是邪惡的變態、小人、濁流,
於是把宦官清理出局,把東林黨加官晉爵,以為這樣就能太平,但是現實很打臉,他沒明白,他以為的忠臣呢?以為的清流呢?
他忘了他哥哥臨死前的話,“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宜委任。”。
他才知道,政治是需要平衡的,他才知道,不是讀書人就是好人,但是一切都晚了。
回覆列表
崇禎皇帝在所有明朝皇帝中絕不是最昏庸,最不務正業的一個,相反作為大明的皇帝,為了更好的延續大明的江山,他的所作所為也還對不得“勵精圖治”是個字。這一點從他一登基就除掉為禍多年的“魏閹”集團就可以看出他絕不是一個懦弱無能膽小怕事的君主,但是他確實大明所有皇帝中最不幸,因為朱家的天下就是在他手上亡掉的。
作為帝國的領導人,國家滅亡他是負有領導責任,但卻不應該負有全部責任,他也曾一心想要把國家拉回正軌,為此也花了不少心思,但前進的歷史車輪無情的將他碾壓,沒有再給他翻身的機會。正如他自己在煤山上上吊之前留下的遺言所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與至於此。”
除了身邊的大臣之外,他的前幾任皇帝也要為大明丟掉江山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祖父,大明在位時間最長的萬曆皇帝在長達48年的執政生涯之中,絕大部分時間都安居後宮,不問朝政,原本張居正搞的好好的政治改革也在張居正死後被他破壞點,大明失去了最後延續國運的機會,而他的兄長明熹宗卻又是一個愛好木工的皇帝,在他執政期間,又是一心專業木匠技藝,親近小人使得魏忠賢等人危害朝廷十幾年。,使元氣盡滅,國脈垂絕,帝國的大廈已經搖搖欲墜。
崇禎接過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一方面勤儉自律、清心寡慾、勵精圖治,試圖重現明朝當年輝煌景象;但積弊已久爛到根上的大明王朝又怎是他一個人就能力挽狂瀾的?加上連年的天災,和各地風起雲湧的農民運動更是壓死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這種情況就像一個元氣耗盡,內外數症併發的病人,本已生命垂危,而又病急亂投醫,寒熱藥方亂用,最終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只能死亡。
另一方面,他一心想要再興大明,但他個人嚴重的疑心病,剛愎自用、刻薄寡恩、舉止失措又是他做事的一大障礙,忠厚正直之人,大多被逼離朝。所任將帥,功不抵過。失敗一次即殺一將領,丟失一城即斬一官吏,頻繁更換和濫殺大臣,以致眾叛親離,內外大臣補救過失唯恐不及,只有自我保全之心,並不以國事為慮。最終這位比前朝幾代皇帝都要賢明的君主稱了歷史的背鍋俠
“非亡國之君,當亡國之運”或許是他最中肯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