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姐姐rose
-
2 # 許昌京州教育
作為教師招聘的必考考點,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這一知識點可以按照時期、總體特徵、朝代、教育場所、教育內容和教育特徵的脈絡進行歸納總結。那麼如何做到清晰明瞭呢?在此特別幫您進行梳理。
一、時期
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原始社會、古代社會和近現代社會的教育。古代社會以夏朝為開端,分為奴隸社會(夏、商、西周、春秋)和封建社會(戰國、漢、隋唐、宋元、明清)。近現代社會大致以鴉片戰爭1840年為始。
二、總體特徵
首要先從總體特徵上區分三個時期的教育。本人將總體特徵分為四個維度,分別是:有無教育現象、有無教育場所、有無教育制度,有無階級性和等級性,是否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內容和方法。下面分別從四個維度上說明三個時期教育的總體特徵。
原始社會教育的特徵,第一,有教育、無學校、無學制。第二,無階級性、無等級性。第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具有生產性。第四,教育內容和方法單一。
古代社會教育的特徵,第一,有教育、有學校、無學制。第二,有階級性、有等級性(等級性在封建社會才出現)。第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具有非生產性。第四,教育內容和方法道統性、專制性、刻板性和象徵性。
近現代社會教育的特徵,第一,有教育、有學校、有學制(1905年)。第二,無階級性、無等級性。第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具有生產性。第四,教育內容和方法多元化。其中20世紀以後教育的特點特殊記憶,總結為“全民多現身”的口訣,分別是全面性、民主性、多元化、現代性和終身性。
三、朝代
朝代主要區分古代社會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春秋之前,包括春秋,屬於奴隸社會。戰國之後,包括戰國,屬於封建社會。
四、教育場所
1. 官學(夏、商、西周)
官學是指國家所建立的學校。夏、商和西周都是官學。
夏是中國最早產生學校的朝代,最初名為“庠”。
商只是在學校名稱上予以了豐富。
西周將官學分為了兩種,分別是“國學”和“鄉學”,兩者性質相同,同為官學,只是設立地點不同,前者是諸侯國內,後者是地方。
2. 私學(春秋、戰國)
私學是指私人舉辦的學校。春秋、戰國都是私學。春秋是私學興起,戰國是私學繁榮。(注意區分)
3. 官私並行(漢、隋唐)
漢和隋唐的學校是官私並行。其中漢的官學體系中,設立了太學。隋唐的學校主要是六學二館(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律學、算學、崇文館、弘文館),體現了封建社會教育的等級性。
4. 書院(宋元)
宋元時期,創立了書院,比如說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等。
5. 私塾(明清)
明清時期,出現了私塾,即家庭自己建立的。
五、教育內容
1. 六藝(夏、商、西周)
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樂是核心,並且是中國分科課程(或學科課程)的雛形。
2. 百家(春秋)
春秋倡導自由講學,倡導學習百家,有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莊子)和法家(韓非子)等。
3. 儒家、墨家(顯學)(戰國)
戰國時期,只學習儒家和墨家,並稱為顯學。
4. 儒家(漢)
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只學習儒家的思想。
5. 四書、五經(程朱理學)(宋元)
宋元時期,大至封建社會,學習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和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6. 西方現代科學技術(明清)
明清時期,出現留美、留歐的熱潮,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原則,積極學習西方現代科學技術。
六、教育特徵
1. 政教合一、學在官府、官師合一(官學)
學在官府,意味著就是隻有官學,那進行推理,什麼時期是官學?是夏、商、西周。因此,夏、商、西周時期的最大的教育特徵就是政教合一、學在官府、官師合一。
2. 自由(私學)
3. 科舉制(隋)
科舉制,大家不陌生,最早是在隋朝時候產生,一直沿用到明清時期,直至1905年清末才廢除,標誌著中國近現代學校制度或近現代學校教育系統的誕生。
-
3 # 家庭自學微課堂
教育的發展歷程主要是經歷了原始社會、古代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近代社會和現代社會這四個階段,在教師資格筆試中,側重考查的是每個時期、每個階段的特點。接下來就針對四個階段的特點進行闡述。
一、原始社會的教育
1.自發性、廣泛性、無等級性、無階級性。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資料是屬於公有制,因此兒童也是公有的,那麼教育對每個兒童來講機會都是均等的,沒有任何歧視和差異,所以主要體現了無等級性和無階級性。
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原始社會時期沒有學校,都是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給兒童傳遞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體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是屬於第一次結合。
3.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兒童只能學習相關的生產、生活經驗,並且只限於模仿、口耳相傳等方式來獲取經驗。
二、古代社會的教育
1.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
(1)夏商:中國最早的學校產生於夏朝,學校名稱分別為庠、序、校,此時教育已成為社會的專門職能。
(2)西周:出現國學和鄉學。國學設定在諸侯國內,鄉學設定在地方,主要是以官學的辦學形式為主,面向奴隸主,呈現出政教合一、學在官府的特徵,體現了階級性的特點。那麼在這一時期,是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要內容,其中核心是禮樂。
(3)春夏戰國:春秋時期私學興起,可以自由講學、自由辦學,打破了西周時期學在官府的限制,教育開始面向所有人。進入到戰國時期,私學繁榮,出現了以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為主的顯學。
(4)漢代:官私並行。在這一時期實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把儒家思想擺在了正統地位。
(5)隋唐:出現了六學二館,不同等級官員進入到不同的學校進行學習,體現了等級性。在選拔人才制度方面,建立了科舉制。
(6)宋代:書院盛行。學習內容是以四書五經為主。
(7)明清:明朝時期八股文成為科考的固定格式,到了清朝末年,科舉制廢除。
在古代社會,春秋和戰國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分界點,在奴隸社會時期,教育具有階級性;封建社會,教育具有等級性。其次,奴隸社會的主要內容是六藝,封建社會的主要內容是四書五經。在古代社會,出現了學校名稱,教育成為專門的社會職能,那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分離,這是第一次分離。
2.西方古代教育的發展
(1)古埃及:有僧侶學校、文士學校等,教給學生文字、書寫、執政能力等,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定的官吏,即呈現了以僧為師、以吏為師的特徵。
(2)古印度:根據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等級最高的是婆羅門,所以在這一時期掌握《吠陀》為主的經典教義。
(3)古希臘:最重要的是城邦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斯巴達重視軍事體育教育,透過軍事教育把人培養成為軍事人才,特徵是尚武;雅典注重身心和諧發展,特徵是崇文。
(4)西歐中世紀:出現兩大學校名稱,教會學校和騎士學校。重點掌握教會學校的學習內容是七藝,包括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和四學(算術、幾何、天文、音樂),騎士學校的七技簡單瞭解即可。
三、近現代社會的教育
1.近代教育的特徵
①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表明國家開始重視教育,大力發展教育。
②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義務教育最早是起源於16世紀的德國,換句話說普及教育的口號出現在資本主義社會。
④重視教育立法,倡導以法治教。國家開始透過立法來規範人們的教育行為。
⑤出現了雙軌制。英國是最早出現雙軌制的國家。
⑥形成了較系統的近代學校教育制度。在古代,雖已出現學校名稱,但還沒有正規的教育制度。進入近代社會後,出現了系統的學校教育制度。
對於近代教育特徵,大家可以用口訣掌握:公立初十有雙喜。
2.20世紀以後教育的特點
第一,教育的終身化。簡單來講就是活到老,學到老,不管多大年齡都要進行學習。不僅包括了正規教育,還包括非正規教育等多種形式。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須要面向所有人,讓每個人都能有受教育的機會。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機會對每個人來講都應該是均等的,體現在三個方面:起點均等、過程均等、結果均等,可以分別對應到入學、升學和就業。此外,還能體現在自主權的擴大,尤其在現代社會實行新課改後,國家開始倡導三級課程管理,出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除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外,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教師都可以編訂課程。
第四,教育的現代化。與教育的單一性、統一性相對立而言。倡導培養目標多元化、課程內容多元化、評價標準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的現代化。主要體現在人的思想現代化和技術手段的現代化。
瞭解過20世紀以後教育的特徵,口訣概括為全民多現身,方便大家掌握。
【練習題】
1.下列說法體現了原始社會時期教育的特點的是( )。
A.教育具有等級性、階級性 B.初等義務教育普遍實施
C.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D.教育具有公平性、廣泛性
1.【答案】D。解析:A和C是屬於古代社會教育的特徵;B屬於近代教育特徵。
2.在中國古代社會中,被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的是( )。
A.六藝 B.四書五經
C.論語 D.八股文
2.【答案】B。解析:題幹中提到科舉考試是在封建社會時期建立,而封建社會的主要內容是四書五經。
-
4 # 龍安敬亭軒
教育發展歷程的各種特徵
在我們學習教育學的時候要涉及教育史的問題,提到教育史同學們總是一個問題兩頭大,因為要記住很多時間和不同時間階段的不同特徵,教育發展的歷程又是那麼複雜,在這裡給大家以最簡單的解釋和清晰的表格為大家學習這段知識提供一定的幫助。
【1】“三無”:原始社會人們群居而生,人不分三六九等,大家都是平等的,當時社會不存在階級劃分,沒有所謂的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人們也不分等級,大家都是平等的,這樣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導致原始社會的人們沒有階級性和等級性,與此同時,原始社會時期的教育是自發形成的,沒有強制性,一切知識的學習是自願的,由長者向幼兒傳遞生活經驗,並非強迫教育。
【2】“三有”:由於生產力低下,物資資料共有,人們群居生活,兒童是公育,所以充分體現教育的平等性,同時教育是自發形成的,是在生活中經驗的自覺傳遞,兒童的自發學習,同時教育是大家都能夠享受到的,教育面對全體兒童,只有學習內容上存在男、女兒童之間的微小差別。比如男孩跟隨男人學狩獵,女孩隨婦女學採集。長者傳遞知識經驗是面向所有兒童的,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廣泛普及的。
【3】“兩相關”:原始社會時期教育融合在生產勞動過程中,融入生活中,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的,比如兒童學習捕魚打獵,學習織布製衣,都是跟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原始社會的教育也與宗教儀式密切相關,原始社會人們就比較信奉圖騰、尊重祭祖儀式、巫術盛行也存在著一定的宗教信仰等,所以原始時期的教育也存在著一定的宗教性,經常透過教育手段舉辦宗教性質的儀式。
【4】“兩簡單”:教育內容比較簡單,大多是一些與生產勞動緊密關聯的知識經驗,教育方法比較單一,簡單的口耳相傳,模仿學習,由於生產力不發達,在教育技術和先進的教育思想上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5】“三無”:原始社會沒有文字書籍,人們依靠把生產、生活經驗物化在工具上和記憶在頭腦中的辦法再用言傳身教方式傳授給下一代。有傳授經驗的長者但並不是專門從事教育行業的教師。
二、古代教育
【1】產生學校:古代奴隸社會早期產生了學校,最早的學校是“庠序之學”,此時學校教育便成為了統治階級的工具
【2】與經濟政治:為適應經濟發展和政治需要,古代學校教育具有階級性和等級性,所以古代開始人們分為三六九等,也出現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比如皇親國戚可以上國子學學習,九品官員的子女只可以上律學、書學或算學學習,所以存在著嚴重的階級和等級劃分。
【3】與文化:適應當時文化思想的發展,學校教育表現出道統性,專制性、象徵性和刻板性。道統性指的是學校教育服從於統治之道,專制性指的是學校教育是管理被管理的專制教育,刻板性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是機械記憶、死記硬背灌輸式教育,象徵性是指在這個時期讀什麼學校接受什麼樣的教育象徵著這個人處於什麼社會地位。
三、近現代社會
【1】世俗化:與宗教化相對稱,與公立教育發展相適應,教育逐漸從宗教中分離出來,有些國家明確規定,宗教政黨不得干預教育,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等向世俗化方向發展,教育要脫離宗教神學,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絡。
回覆列表
教育學是專門研究教育的學科,因此教育的發展從一方面說就是教育學的發展,它經歷了從依附到獨立再到發展壯大等幾個階段。
如果我們把教育學比喻成太陽花,那麼它首先要根據環境和時機來發芽,像中國的孔孟之道,西方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他們的思想建立在對社會現象和自然科學的認識層面,因此這時候是萌芽階段,教育學是哲學或者倫理學的分化。
第二個階段太陽花破土而出,也就是是誇美紐斯《大教學論》的出版,有了班級授課制,這時教育學開始成為獨立的學科。繼而洛克、盧梭等人物及其著作走上舞臺,百花齊放。他們強調育人與教學的重要性,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能從中受益,為教育學發展助力。
隨著太陽花越長越高,在Sunny下它開始千姿百態,教育學也隨之進入多元化時期。實驗、文化、實用、批判、馬克思主義等教育學觀點如雨後春筍爭相出現。
隨著時代的進步,當代人們看到太陽花的豔麗,或許會產生嫁接的年頭,也就是教育學中子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產生。
教育發展一直在向前推進,教育學也隨之發展,沒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