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天歸零
-
2 # 龍脈文化雲
這是一個哲學觀點,典型的“唯物主義”論斷。唯物論的基礎就是承認“物質”的第一性,即“物質是獨立於意識存在的”“物質決定意識”。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我給你舉個栗子就明白了。
“貓”是一個名詞概念,屬於”意識“範疇,那麼整個意識是怎麼來的呢?
是因為遠古的人類首先看到了貓這種動物,然後慢慢給它去了一個名字,叫它貓,於是就有了”貓“整個意識。
以後每次說到”貓“這個詞的時候,人們潛意識很自然就會聯想到貓這種動物的形象,自動腦補它們的樣子,有什麼習性。
”決定“這個詞很好理解,只是不好解釋。
但物質決定意識並不是說”意識對物質就無能為力“了,意識對物質是有”反作用力”的。怎麼理解?
繼續拿貓來舉例子:比如你心裡有了貓這個概念之後,你可能還會進一步開腦洞,對貓這種動物展開各種想象,比如日本著名動漫大師宮崎駿的《龍貓》。有了這些想象之後,下一次你看到一隻喵星人,心裡可能就會腦補它變成一個圓滾滾的胖子,跳著讓小樹飛速長大的神蹟,你可能就像扯開它的肚皮看看,它會不會變身為一個大巴。
貓還是以前的貓,但是你有關它的認知變化了,它在你眼中的形象也就變了。最好的例子就是“情人眼裡出西施”。
-
3 # 寧輝龍
一切都是能量。物質是能量,意識也是能量。
物質能量的狀態穩定,意識能量自由!它們是各自獨立的能量存在,物質決定意識的說法只是人們主觀面對兩個不同變數的存在產生的錯覺!
-
4 # 貓三撈月
1.“物質”由元素組成,元素再細分是粒子。粒子再細分就是特別小的粒子,夸克這一類。但是不管怎麼細分,這些都有一個總的名字“物質”。這些不管大或小,都是物質。
2.“決定”,可以理解成產生的意思,就是說精神是物質產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精神那講的就是大腦,大腦你手一摸,眼睛對周圍一看,就知道它是物質的。沒有物質,就沒有精神。
這些都是人五官切實的感受,提問者若探討其中道理,萬不能糾結於名字,稱謂。舉個例子:我把物質換成東西,意識換成精神,決定換成產生,你可能又要糊塗了。
-
5 # 李正生
回答《物質決定意識是什麼意思?意識我明白,哪這裡的“物質”和“決定"分別是什麼意思?》
我淺談一下看法。
首先談談“物質決定意識"是什麼意思?這是個哲學理論概念語句。哲學界分兩派別,一派為唯物主義。別一派為唯心主義。兩派怎麼看世界?什麼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存在是世界的本原。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思維是世界的本原。兩派圍繞誰是本原展開鬥爭。這個鬥爭,就是觀世界,也叫世界觀問題。哪麼物質決定意識是什麼意思?就回答出來了,先有物質,先有存在,不是先有意識,先有思維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觀點。反過來唯心主義觀點看世界,他們認為世界是精神的,先有意識,先想出來的,才有存在,才有物質。不知我這樣論述回答“物質決定意識"的問題。說清是什麼意思,回答清所問否?
其次再淺談物質和決定分別是什麼意思?物質是指世界萬物。凡客觀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的。決定,可以解釋為承認,認可,同意…。物質和決定,分別是兩回事,兩個意思,不能混為一談。比如:以物質,存在為本原的觀點,就是唯物主義觀點,決定是唯物主義世界觀。而以意識,思維看世界的,就是唯心主義,這種觀點。決定這種觀點,就是唯心主義世界觀。
-
6 # 藍月詩雨
這是哲學的一種說法。其實就是先有物質後有意識。通俗的說法就是,你先看到的山洞能遮風避雨。然後就想到造房子也能遮風避雨。
-
7 # 守絀田園
所謂意識(老漢文化不高,不善咬文嚼字。不妥別笑)好像一部照相機裡面的膠片。膠片之所以成像是對外面物體的反映。核心就是“唯物”。故,物質決定意識。有一問佛語,幾十年還印在我腦子裡“心本無物因境有”。這足以說明處部世界對人內心的影響。我讀紅樓夢最大的體會就是曹雪芹對這一問題的認真反思!
-
8 # 雲樵龜
在華夏道家智慧面前,
這僅僅是扯蛋出來的概念,
這些監時為傳學而造的概念
是人類認識新事物抵達真相的障礙。
-
9 # 伴路書聲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礎理論,物質決定意識。
簡單來說,物質就是生活中遇到的能夠感知的存在。
決定,這個物質的存在,對人們的意識形成起了絕對的核心作用。
比如,一個桌子放在那裡,因為桌子這個物質,讓你對桌子產生了無限遐想,這就是桌子決定了你的思考本源。
在來說桌子的本源,是人們因為需要擺放東西而發明出來的,那麼這個發明桌子的意識就是被那些需要被擺放的物質而決定的。
再比如,指鹿為馬,就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就是我說他是什麼就是什麼!
-
10 # 君好哇講文化
說說物質,物質呢,自然界的亦或是我們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其實它們都不依賴於人的意識……
決定呢,它是起決定作用。 世界的本原乃是物質。所以說,物質對意識是有著決定作用的。物質來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
簡單解釋就是:比如某景區的桃花開了,你雖然沒看到,但它的開放並不會因你沒有看到,說它不存在吧。
又如: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只有一碗飯,你當然會拿起來吃了它,這叫做下意識的動作,然後誰又端上來一盤大饅頭,你可能就要考慮一下再吃個大饅頭了。
意識,它有賴於我們對於物質的接觸,後再透過理性思維去認識,形成關於此物的意識。這就是意識。你已經明白了,那當然好了。
反正,哲學的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是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所謂決定意識。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記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呢,它是由辯證的唯物論和唯物的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部分組成。
反正你抽象的去理解,又或科學的理解它……都是套路呀。
當然,所謂哲學問題,就是不容易用幾句話就能解釋很清楚,你就恍然大悟了。可以當然最好。
但還是不要過分去理解哲學,本來就是個不能去深入的東西呀。
小知識補充:就拿哲學說吧,書本上說“唯心主義者認為意識決定物質”。
據我所知,所謂“唯心主義哲學家”不在少數,但似乎沒人說過“物質決定意識……”
就拿王陽明的一句話“你未見此花,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見得此花,此花一時明亮起來。”
這句話如果放到高中哲學課裡面那是錯不對的,教你的老師會告訴你花兒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
所以呢,不管你有沒有看到花兒它,花兒它呢,都是照樣的開花······
其實,我們眼裡的芸芸眾生等都會隨著我們個人的主觀情緒的的變化而變化的。
所以好些人都是,“物質決定意識”的觀念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誤區,因為呢,物質和意識的區別不是定性的,意識它本來就是物質的一種活動,不然何來的反作用呢。
-
11 # 懶貓
物質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物質的充足與不足、會促使物質享用者有不同的反映、這種反映的就是意識、意識又指揮了行動、所以不同的物質享用者會做出不同行動
-
12 # 安永平談哲學
一
比如說缺乏食物,會讓人痛苦,美食則讓人快樂,食物就這樣決定了人的痛苦和快樂。
如果飢餓了好幾天,甚至會渾身乏力頭暈目眩產生幻覺。
輕微的飲酒,使人愉悅,但是喝多了就會不省人事。
這是直接作用於我們身上的物質。
還有物質環境的髒亂、壓抑、逼仄帶來的氛圍上的潛移默化的滲透和影響。
囚徒和住在寬敞屋子裡的人的意識就有顯著的區別。
所以說,作用於意識的物質分為物質環境和生活物資。
有潔癖的人有不斷擦拭屋子的習慣,事實上那是在擦拭自己的意識。
還有人寫書法,舒緩和整理自己的意識。
透過寫出美觀大方的文字,使自己的精神也美觀大方,這是美學的意義所在。
透過改造並創造環境,我們可以反過來決定物質的構造和樣式,從而決定我們的意識。
二
對人來說第一物質,或者說第一物質環境是什麼呢?
是他的肉體。
一個處於病痛中的人的意識是痛苦而陰鬱、悲觀的。
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在那種狀態下,人會食不知味了無生趣,只想快點擺脫痛苦。
這是消極的影響,積極的影響體現在運動健將身上。他們更加開朗、更加自信、更加堅定。
我認為體育對於孩子甚至比學習重要,因為體育塑造性格,而性格決定命運。
所以說勞逸結合,讓孩子參加體育運動比什麼都重要。
運動不但供給大腦更多血液和氧氣,使意識更清醒活躍,更會潛移默化地改造人的精神,開發人的情商。
西方有研究證明,運動的孩子空間感更發達,數學成績更優異。
說明體育運動對於意識有決定性作用。因為肉體是意識執行的硬體,升級這個硬體當然會決定性地開拓意識的疆界和深度。
有道是“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
這是真理,是每一個年輕人和父母都應該牢記的至理名言。
要想讓孩子偉大,先要讓孩子的身體偉大。
這在美國是常識,是中國要彌補的短板。
想改變心態,改變低落陰鬱的狀態?
沒有比改善體質更快的辦法了,那些成功學咒語,不過只是自欺欺人的玩笑罷了。
身體是意識的第一物質環境,我們應該強身健體,改善我們的第一物質環境。
一旦增加的肌肉,是不會輕易消退的,會提供源源不斷的存在感和自信心。
-
13 # 李新明
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經常提到的一個觀點。物質指的是客觀存在,可以透過人的感覺器官感覺感知的事物,比如眼睛看到耳朵聽到手觸控到聽到聞到等等的一切東西。意識是抽象的,難以感覺感知,比如思想、情感、想象創造、理想等等。物質決定意識,說的是先有具體的物質存在,才形成有意識的東西。比如人要首先穿衣吃飯睡覺,才能工作學習,幹活做工必須有工具,發明創造必須藉助基礎裝置和工具。當然意識也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人類是最聰明的,汽車、電話、電燈、發報機、飛機、火車包括現在的電腦,以前都不存在,都是透過思維意識積極構想發明創造出來的。
-
14 # 丁佔愛
意思是,有了客觀物質的存在。決定了人對自然界規律的認識,所以叫物質決意識。
物質和決定是什麼意思?就是說物質客觀規律的存在,決定了人們對客觀規律認識,存在決定意識,是哲學唯物主義辯證關係相互關連的統一性。
-
15 # 子許仙子
物質是什麼?物質可以是院子裡的一棵棗樹、一塊石頭、一粒沙子。任何你眼睛能看到的、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意識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也解釋了“物質決定意識”這句話中的“決定”的意思,這是一種從屬關係。換言之,物質世界是意識的基礎,物質世界不存在的東西,也不會存在於意識中。打個比方,人腦就像投影機,把物質世界投影到意識中。
問題來了,那麼人類的想象難道不是物質世界不存在的嗎?比如神、鬼、佛,或者至今還未確認的外星人,那人類是從何得到對他們認知的意識的呢?
其實人類的想象,也是基於物質世界的基礎上,對物質的反映得到相應的意識,再進行加工得來的。無論任何天馬行空的想象,總是能在現實世界找到與之對應的原型。
《ET外星人》中的ET是一個有著小孩子外形的外星人,可以看出來它的創作原型是人類;《第九區》中的外星人,是以蝦為原型的,影片中也稱它們為大蝦;就連仙俠小說中的天庭,也是參照古代的朝廷來設想的。
由此可見,人類不可能想出一個與世界毫無關聯的新事物。這也是“決定”一詞的美妙之處。“物質決定意識”意味著物質處在第一位,屬於統治地位,對意識擁有著絕對的主動權。
“物質決定意識”是唯物主義的觀點,所以以上回答皆是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答的。
-
16 # 道口老李990
物質決定意識,老百姓的解釋就是,沒錢的人,罵有錢的人,一但有錢了,意識就轉變了,不罵有錢人了。就這麼簡單。
回覆列表
謝邀。所問“物質決定意識”何意?物質:指一切萬物如:太陽、月亮、地球、山、水、樹木花草等,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天然條件。意識:指人有靈魂大腦思維之生命體,也可稱“心意識”。決定:亦可指人類意識的決定與運用物質為生存條件的作用。物質本無思維意識,也不能決定什麼,有了人類意識才有各種決定來改造物質的作用,也就是若無人類意識的存在,物質亦無任何決定性,相反,若無物質的存在,人類意識亦無任何的決定性,確切的說:因人與物質非永恆,所以世無一定的決定性,人與物質在不斷的變化,乃相應的決定,相互相存,相互作用,有意識必有物質,有物質必有意識,意識與物質同時並存,而在不斷迴圈地因緣和合與分離。供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