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心無情008

    《飄》為原著書名;《亂世佳人》為獲得奧斯卡獎項的電影名,用“亂世中的佳人”恐怕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吧,哈哈!

    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哈姆雷特=中國版本的“王子復仇記”

    如此種種的翻譯只不過為了讓觀眾理解,用書名來解釋,有時不便於推廣,比如單一個飄字,不足以讓大批觀眾對它產生興趣;單搬原著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名字上熒屏,甚至用它直接做海報宣傳,這對有著文化差異的中西方觀眾來說,無法起到很好的溝通作用,周總理譯成“王子復仇記”看似違背了原著的精神,但是也可以說是將哈姆雷特的主要故事情節和盤托出,讓觀眾提前打個預防針,比起直接接觸那個洋名字要好得多。我想至於修改原著名字這件事,應該是徵得當事人同意的,畢竟那時的米切爾還在世哪。

    《飄》書名的來歷:1935年7月,麥克米倫公司決定出版這部小說,並暫定名為《明天是新的一天》。瑪格麗特引用美國詩人歐內斯特道森的一句詩,將小說的題目改為《Gone with the wind》(漢譯名《飄》)小說問世當年,好萊塢以5萬美元的代價購得《飄》的電影改編權。(看看是改編了,所以名字可以改的嘛,而且原著的書名就曾經被改過,所以不是鐵扳釘丁,一成不變的) 由大衛塞爾茲尼克執導,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主演的電影《亂世佳人》於1939年問世,一舉奪得10項奧斯卡大獎,併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名片。

  • 2 # 農村人小屁孩

    英語原名:GONE WITH THE WIND,

    直譯隨風而去,隨風而逝,《飄》更接近語文學化。有一個版本的就是叫做《隨風而逝》。

      其次作者給書起名《Gone with The Wind》,名字著重點是在故事的主線,即戰爭年代人門的生活隨波逐流,居無定所!

      而電影起名為《亂世佳人》則把著重點放在了劇中的女主人公斯佳麗(費雯麗飾)劇中斯佳麗絕對是最主要的角色,而電影以直接或間接用主人公名字命名也是常有且符合邏輯的一種方法(比如後來又續拍的亂世佳人續集就命名為斯佳麗,英文原版也是這麼命名的,當然不推薦去看,會毀了原著的感覺的...).

      再者電影的命名也會影響票房,你說命名為,你會去看嗎,而亂世佳人則很好的吸引了眼球!!!

      當然如果能同時兼備音譯和意譯再吸引一下眼球的命名就最好了,當然幾乎不可能,就我所知就只有一部:-----原名真的同時具備以上三點,神一般的譯名!!!

      回你的問題,baiduHI好像有點問題,不知道我的回覆你收到伐,這裡再打一遍:

      對啊,你的這些名字是不錯,但是我說起亂世佳人這個名字沒有問題並不是說只能取這名字,還有我說的重點在於

     2亂世佳人這名字符合邏輯,因為故事確實是圍繞斯佳麗的,所以又是合理的

     3亂世佳人這名字能吸引眼球,說的俗氣點,你那些名字中,沒有一個體現出斯佳麗的絕代芳容,就憑這一點亂世佳人這名字就會更賣座,這是現實!所以這是合情的

     綜上所述,這名字是合法合情合理的!!

    提示:

    1939年,傅東華首譯瑪格麗格傳世鉅著 Gone with The Wind,取其消逝與渺茫之意命名為《飄》。自此風行至今:美麗與勇敢的郝思嘉、風流與執著的白瑞德、堅強與寬容的韓媚蘭、儒雅與懦弱的衛希禮----這些名字縈繞在幾代人的腦海中,日久彌堅。1996年,陳良廷再譯本書,冠名以電影版之《亂世佳人》,補全傅譯之刪截處,人物名稱全部取音譯,為愛《飄》之人收藏之另一經典版本。

  • 3 # 愛影視看經典

    《飄》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1937年獲得普利策文學獎。

    《亂世佳人》是根據《飄》改編的愛情電影。由維克多·弗萊明 、喬治·庫克、山姆·伍德導演,費雯·麗、克拉克·蓋博等主演,於1940年1月17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斯嘉麗與白瑞德之間一段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

    1940年,該片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得了在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在內的十個獎項。

    但電影畢竟是大眾藝術,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尤其重要。像2019年電影票房冠軍《哪吒》,一聽名字就知道是講哪吒的傳奇故事,不是金吒,也不是木吒。亞軍《流浪地球》,一聽就知道流浪的是地球,不是狗。

    而《亂世佳人》中,亂世交待了背景,佳人交待了人物,如果用《飄》就把自己交待了!

  • 4 # 大話文娛宇宙

    電影比原著小說要早很多年進入中國,1939年電影上映,幾乎同時期在中國上海公映,當年翻譯就是《亂世佳人》,解放後原著進入中國,翻譯為《飄》

    作者給書起名《Gone with The Wind》,名字著重點是在故事的主線,即戰爭年代人門的生活隨波逐流,居無定所!

    而電影起名為《亂世佳人》則把著重點放在了劇中的女主人公斯佳麗(費雯麗飾)和電影中的時代,美國南北戰爭時期。

    90年代,出了其他人續寫的續集小說,直接就用的女主人公的名字當書名。

  • 5 # 西六重影展

    電影《飄》為什麼譯作《亂世佳人》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聊一聊這部電影的背景。

    電影《亂世佳人》,改編自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歷經十年於1936年發表的長篇小說《GONE WITH THE WIND》,書名來源於英國詩人歐內斯特·道生的《西納拉(Cynara)》一詩,原句是:“我一直按自己的方式對你忠誠,西納拉!/我已忘卻了許多,西納拉,都已隨風飄逝。(I have been faithful to thee, Cynara! in my fashion./I have forgotmuch, Cynara! gone with the wind.)。”中文譯作《飄》,是文學藝術歷史中的不朽之作。

    影片是以美國南北戰爭為時代背景,以亞特蘭大以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為故事場景,描繪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畫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南方人的形象,佔中心位置的斯嘉麗、瑞德、艾希禮、梅蘭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習俗禮儀、言行舉止、精神觀念、政治態度,透過對斯嘉麗與瑞德的愛情糾纏為主線,成功地再現了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

    該片於1939年1月-6月拍攝完成,1939年9月9日在FOCUS劇院首映,1940年1月17日在美國上映。打著全球第一部彩色電影的旗號,聲音後即引起萬人空巷,製作成本385萬美元,卻創造了3.9億美元的神話(1940年),不得不讓人驚歎。

    甚至有人說《亂世佳人》是有史以來小說改編為電影最成功的一部,對於這種說法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過這不妨礙它成為經典之作。

    而中文譯作《飄》,電影卻為何叫《亂世佳人》,其實簡單來說,電影是大眾藝術中的快消品,考慮到商業因素,名字必須通俗易懂,能夠吸引眼球,亂世交代了故事背景,佳人則交代了故事是圍繞女性展開,所以這麼一想就通了,而《亂世佳人》這個名字在我看來依然也很美,雖然不如《飄》意境深遠,但是書是書,電影是電影,不可在一個維度去做對比。

    在這裡不得不提,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很多外國電影在翻譯成中文的時候,其實和英文字面完全不搭,但這不影響它們成為經典之作。

    比如下面幾部:

    《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電影,中文名字叫做《廊橋遺夢》。

    《Flipped》這部電影相信很多的人都看過,影片當中的愛情也是很多人所向往的。尤其是裡面最經典的一段臺詞:“有的人淺薄,有的人金玉其表敗絮其中。有一天 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爛的人,當你遇到這個人後,會覺得其他人都只是浮雲而已。”估計很多人都能把它背起來。這部影片翻譯的中文名字有很多。像《萌動青春》、《青春萌動 》、《梧桐樹之戀》,更多人還是喜歡《怦然心動》這個名字,感覺能把那種青澀純淨的愛情表現出來。

    電影《Scent of a Woman 》是1992年公映的美國電影。由阿爾·帕西諾、克里斯·奧唐納等主演。電影講述了一名預備學校的學生,為一位脾氣暴躁的眼盲退休軍官擔任助手期間發生的故事。它的中文譯名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叫做《聞香識女人》。

    類似的其實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介紹,其實電影和小說是兩回事,一部200萬字的小說改編為電影可能只有90分鐘,這個時候名字就非常重要了,必須要博眼球,爆靚點,所以這就是為何很多小說改編為電影,名字卻與原著大相徑庭。

  • 6 # chris886

    這是各階段的翻譯所需吧。作為小說譯本,翻譯成《飄》,既尊重了小說的原名,可以理解為直譯,同時這個名字又非常符合了小說的內容。動盪的年代,斯佳麗一直在飄蕩,非常符合意譯。這是翻譯界裡非常難得的直譯與意譯在單個字上出現了交集。而作為電影,需要有一個更吸引人的,更直白的名字,《亂世佳人》也算得對本書的高度歸納了。當然就電影名字的翻譯來講,印象最深的還是《Sommersby》,原名僅僅是採用了主人公的名字,但是翻譯後變成了《似是故人來》,增添了意境、更是對電影故事的高度歸納,堪稱電影譯名的經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民國時期的文化有哪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