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愛團團349
-
2 # 歷史檔案館
歐陽修與王安石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歐陽修和王安石的故事吧!
歐陽修和王安石的故事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無論是在政壇還是文壇都有其的足記,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參與攥寫了《新唐書》《五代史》等作品,也是古文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位列唐宋八大家,其在政治上推行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在文學上創作了大量的千古佳作,可謂是文壇巨匠。
王安石早期文學受到歐陽修的大力贊言,歐陽修非常欣賞王安石的文學作品,在早期歐陽修對於王安石的幫助是很大的。歐陽修曾經提攜過王安石,所以兩人交往甚密,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文學上,兩人都是互相切磋互相學習。
到了晚年,歐陽修的政治思想過於保守,而王安石的政治主張則趨於前衛與創新,所以歐陽修成為了保守派,反對王安石變法,而王安石則是新法的擁護者及推行者。兩人政見不同,可謂是政敵,但是在政治上的分歧並沒有對他們造成影響,兩人的關係可謂是亦師亦友。
但是另有說法是兩人關係惡劣,歐陽修反對變法,多次上書朝廷要求終止青苗法,兩人關係惡劣,王安石對歐陽修是深惡痛絕。
但是不得不否認早期歐陽修對於王安石的影響是很大的,特別是在文學創作上,但是兩人的關係至今也說不清楚,畢竟已經過去千年。這千年之結在如今也已釋懷了吧。
歐陽修領導的運動
歐陽修領導的運動把古文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對古文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後人應當記住歐陽修領導的運動,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歐陽修領導的運動。
這場運動讓文學變得更加有意義,有人說歐陽修是因為他在官場的地位才能發動這場古文運動的。但是無論怎樣,這樣運動讓我們知道學習文字是要讓大家看懂,而不是追求生僻讓別人看不懂。寫文章更不是追求表明的奢華,重在文章的實質意義。從韓愈開始的早一批文人已經看出了這一弊端,但是到了唐宋時期又開始追求浮華的文學,這才出現歐陽修又一次領導這場古文運動。
-
3 # 湖北老衛
歐陽修和王安石都是北宋不同時期的改革派,但他們改革的內容和力度是不一樣的,不存在根本分歧。
歐陽修(1007~1072),廬陵(江西吉安)人。24歲(1031)時中進士,開始進入政壇。他堅定地站在范仲淹改革派一邊,反對以呂夷簡為代表的保守派勢力,主張輕賦稅、除積弊、實行“寬簡"政治。
王安石(1021~1086),江西臨川人。他比歐陽修小14歲,22歲(1043)中進士時,歐陽修已從政12年。歐陽修支援改革時,王安石尚未從政。待王安石提出“變法"的主張,提倡“新法"時,歐陽修在政治上已傾向保守,反過來又反對王安石實行“新法"。
不過,王安石等人的詩文名重一時,與以歐陽修為代表的詩文改新運動,應該是有著直接關係的。
-
4 # 擇日啟程
王安石和歐陽修是同時代的文化名人,同時為國家效力。在王安石推行改革變法時和歐陽修發生了分歧。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人民富裕,安居樂業,國家富強。根本分歧是:王安石認為:全國必須改革變法,統一實施青苗法;歐陽修則認為:王安石的改革確實有一些問題和弊端。青苗法的落實關鍵在地方,如果地方官吏心不端、不正、便可以此法名正言順的剝削魚肉百姓,還不如依舊實行祖宗之法“平糴法”:谷賤時,官府平價買入,谷貴時,官府平價賣出。這樣以來,更有利於民。
王安石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託州(今江西)臨川人,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家、政治改革家。他的父親王益是一個州縣地方官,20歲之前,曾跟隨父親去過許多地方,接觸了一些社會現實問題,看到了人民艱苦。他曾經寫過一首《感事》的詩:“豐年不飽食,水旱尚何有?”一個豐收的年景,勞動農民仍然不得溫飽,過不上好日子,一旦水旱成災,那又會如何那?
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中了進士,他27歲時任鄞縣(今浙江寧波)知縣,在一個縣的範圍內作了一些政治改革,興修了當地的農田水利,後來擔任舒州(今安徽安慶)通判,也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向宋仁宗皇帝遞交了長篇的意見書,引起皇帝重視。公元1067年,擔任江寧(今南京)知府的王安石奉旨到中央朝廷任翰林學士,成為神宗皇帝身邊大臣,第二年(熙寧元年)王安石送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指出北宋王朝“累世因循未俗之弊”十分嚴重,“農民壞於差役”,“其於理財,大抵無法。”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當年二月,王安石成立了變法的權力機關,“制置三司條例司”統籌國家財政的,包括鹽鐵、戶部和度支。王安石把重點放在理財方面,制定出一系列“省勞費、去重斂、寬農民”的政策方針,實施了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
應該說:當時宋朝需要改革,王安石在小範圍改革也是成功的,但是一下子鋪開全國性的改革還不成熟。於是出現了當時國家棟梁之人司馬光、歐陽修、蘇軾、蘇轍等眾多政壇、文壇名人的反對。
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出生四川綿陽,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成“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歐陽修一生多是編書,如《新五代史》共74卷、《新唐書》共220卷、《集古錄》一千卷,嘉祐八年到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歐陽修又完成了《集古錄金石跋尾》10卷,從而使他成了中國金石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才回到答題上。歐陽修等人反對王安石的改革,和文彥博等老臣的反對王安石有著本質的區別。老臣們反對怕觸動自己的利益,怕惹起的亂子,求穩定;歐陽修等文人,是覺得改革方案還有漏洞,怕下面官員執行不到位,反而喊著改革口號,又進一步剝削魚肉農民,加重農民負擔。史載:歐陽修62歲時(熙寧元年,1068年)以兵部尚書知青州、兼京東東路安撫史二年,實行“寬簡而不擾”,“年時豐稔,盜訟稀少”,深為百姓讚頌,留下許多佳話。
-
5 # 御今之有
這兩位好像交集不多吧!歐陽修在當時文壇就是盟主,王安石只能執弟子之禮。提起王安石的變法,首先想想反對的都是些什麼人?都是富家豪族,這也是為什麼蘇東坡從黃岡回來後會為變法說情!
-
6 # 百味寫春秋
說起歐陽修和王安石這兩個大名人,無論是搞史學、文學的有關人士,還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百姓,都多少知道一些。但要說起他倆是啥關係?恐怕知道的少至又少。那麼,咱今天就專門侃侃他倆的大山。
王安石與蘇東坡一樣,在歐陽修面前都是晚輩後生。不一樣的是,他們對歐陽修這位老前輩的態度,那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蘇東坡一生,對歐陽修是仰視的,一副晚輩學生作揖下跪的姿態。必竟歐陽修對他是有知遇之恩的。
王安石一生,對歐陽修是平視的,我感激您,尊重您。但是,我不討好您,哪怕有一天與您為敵,我也無所謂。
咱們看看歐陽修與王安石一生的交往,非常有意思。從中可以看出,歐陽修對待晚輩後生的豁達,也可以看出歐陽修晚年的明哲保身,對王安石的步步後退。
1056年秋天,在京城開封,歐陽修第一次見到王安石,
這一年歐陽修虛歲50歲,正是知天命之年,在那個年代,算是老年人了。
這一年王安石虛歲36歲,過了“而立之年”,距“不惑之年”不遠了,在那個年代,這個年紀,是實實在在的中年人了,不可能像今天這樣,被人當做年輕人。
雖然他們只差14歲,在當時,己是不折不扣的兩代人了。他們見面的那一天,己無從考證,可以知道的是,這兩個人為什麼坐到了一起。
王安石答覆說,我不幹,我就在地方上做個副市長級別的小官。
王安石拒絕提拔,不是一次兩次了,因為這個,搞得名氣很大,也讓人懷疑他沽名釣譽。
早在12年前,中了進士的王安石,就去淮南做了地方官。任期滿了,他完全可以回京到中央機關工作,可是,他不幹,非要繼續在地方上幹。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蘇東坡,中了進士之後,他也去地方當小官,但是,在歐陽修的關照之下,兼著一箇中央機關的職務。
那個年代,中了進士的年輕人,要想飛黃騰達,留在京城在朝內當官,才是正道。
可是,與眾不同的王安石,就是要留在地方做地方官。最終,朝廷決定由歐陽修出面去做王安石的思想工作。
歐陽修情商高,辦事落地能力強,果然,做通了王安石的工作,他點頭同意,出任了“弼馬溫”。這是他倆的第一次碰面。
要求外放1056年秋天的會晤。王安石到歐陽修家登門造訪,目的是告訴歐陽修,我還是想離開京城,去外地做官。
王安石向歐陽修陳述,我的家庭條件不好,生活很窘迫,我的兩個哥哥一個嫂子接連去世了,家裡比過去還要糟糕,老的老,小的小,人口多,我如果不去地方任職,這個家,實在撐不下去了。這個理由打動了歐陽修,因為他也走窮苦人家出身,知道拖家帶口不容易。
第二年春夏之交,王安石如願以償,再次外派,離開京城,去江蘇常州任知府。而且,歐陽修在百忙之中抱病為王安石餞行,令王安石感動不已。他到常州任職之後還給歐陽修寫了一封信,感謝禮部侍郎歐陽修的知遇之恩。
歐陽贈詩感激歸感激,在與歐陽修的交往中,王安石始終很淡定,很矜持,很有分寸。不像蘇東坡那樣一副感恩戴德、感激涕零的樣子。
反過來看歐陽修,對王安石卻熱情似火。歐陽修在王安石去常州任職後,為他寫了一首詩。
贈詩,雖然不能吃不能穿,卻是重禮。
歐陽修送王安石這麼八句詩: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試拂弦。常恨聞名下相識,相逢樽酒何留連。意思是說:你是一個百年難遇的奇才,你的文章,不亞於做過翰林的李白,不輸於做過吏部侍郎的韓愈啊。
我早年學詩,學的是李白,我一生寫文章,學的就是韓愈的精華。除了李白、韓愈,我都不知道用誰來打比方。
你看,天底下,富貴人家,玩來玩去都是庸俗的文藝,哪裡懂得撫琴一曲典雅高遠?我認為你有典雅高遠的境界,了不起。
我的大名如雷貫耳,一直也有遺憾,如今終於了了這個心願。我們在一起把酒言歡,開心的要命,我都捨不得走了。
這就是歐陽修對王安石的器重和希望。
飛黃騰達十幾年之後,王安石果然像歐陽修預測的那樣,飛黃騰達。
英宗去世,神宗上臺。1069年,49歲的王安石被任為副宰相(參知政事),主持改革,著名的王安石變法拉開大幕。
這一年歐陽修己經63歲了,他住在青州躲開變法,遠離政治中心,以喝酒、書畫為伴打發時光。眼看著自己官場上的老朋友跟王安石鬧得不可開交,他都裝作什麼都不知道,忍著不說話。
可是,火還是燒到了歐陽修的門前。這火,就是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青苗法的推行激起了全國老百姓的強烈反對,以民為懷的歐陽修不幹了,以元老的身份連向朝廷打了幾次報告,朝廷無反映,不吭聲。
這可惹惱了歐陽修,索性直接做主,在自已的管轄範圍,抗拒青苗法。朝廷勃然大怒,考慮到他是元老重臣的政治地位,朝廷忍了,沒有治他的罪。
我們不知道,王安石在這個過程中,起了什麼作用,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如今的歐陽修,再也不是嫉惡如仇的青年御史官了,他老了,明知自己是對的,也無力抗衡了。
第二年臘月,王安石拜相。用今天的話說,相當於當上了國家的總理。歐陽修向他寫了一封賀信。
其實,在王安石沒有正式拜相之前,王安石的變法己經搞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眾多大臣、老臣不予配合,連當朝老宰相都辭相走人了,皇上已感覺到了皇權的危機,幾次問王安石:比前宰相,歐陽修何?王安石回:歐陽修。過了幾天,皇上又問:比司馬光,歐陽修何?王安石回:比不了。
王安石已感覺到聖意是要拜歐陽修為相,他為了付出巨大代價的變法能繼續推行,就向皇上和盤托出了心中的顧慮,如歐陽修做宰相,他的變法就前功盡棄了。皇上權衡再三,為了皇權的穩固,變法不能半途而廢。最後還是選擇了王安石為相。
歐陽修身為謀國全才,知道該是隱退的時候了,連著打了三次告老還鄉的辭呈。皇上和朝廷也再三挽留。就這樣,歐陽修一步步遠離了政治。至此後歐陽修再沒有與王安石見面。
1072年農曆七月二十三日,歐陽修辭別人世,死在了遠離京城的安徽阜陽私宅之中。
王安石聞訊,悵然若失。
王安石親寫了一篇祭文,以當朝宰相的身份,對歐陽修在文學上、政治上的不朽貢獻,給予最高的評價。認為他從政四十年,文學超然,政治清化,知進退,保晚節。不可超乎。
在這篇文章中,年過半百的王安石在祭文末尾說道:聽到您與世長辭的噩耗,天下人沒有一個不悲傷,沒有一個不落淚的。像我們這些跟著您遊學的人,其悲何以言表……無詞可達……無詞可達!
解題至此。
回覆列表
他們就像是天塹的兩邊,分站兩個陣營,不可調和。歐陽修代表舊黨保守派,王安石代表新黨改革派。他們最大的分歧就是對政見的不一。
歐陽修:一派認為應該蕭歸曹隨、修養生息,說簡單點兒就是咱們別瞎折騰了,過好當下的安穩日子,做好自己的份內工作就好,閒了,咱們再去樊樓喝喝酒、填填詞,三五一撥的再品品詩、論論畫,間或再不時地歌頌一下皇上的瘦金體。在安逸與踏實中感受著大宋日益勃發的文化氛圍。
講真,如果,那時大家都比較怠懶,也許大宋會再平順順地渡過很多年。
而王安石,則是新黨的主要代表人物。而世人對他的褒貶也是不一。但不河否認,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步子邁得大了一些,底下人欺上瞞下,從中牟利,把好多的政策變成了勞苦大眾的催命符。
林語堂曾把王安石比作一隻“倔驢”,可見,不從實際出發,空活在幻想中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