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場博文
-
2 # MindMaster思維導圖
關於知識系統化(或者知識管理),我們先達成兩個基本共識:
1)它不是簡單的乾貨收藏,而是一種知識內化,是將外生的變成自己的;
2)它也不是靜止的狀態,而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更新過程。
基於這兩個共識,我再和大家聊聊知識管理具體怎麼做?
一、知識內化1,對於新知識/新觀點,試著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再解讀一遍
在網上看到一篇所謂的乾貨文章、在書中看到一些顛覆性的觀念,你立即為自己學到新知識而開始“顱內興奮”。
乾貨看了不少,可是能被自己運用出來的知識,卻幾乎寥寥無幾。你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只認為自己學的還不夠多,於是開啟一輪又一輪的“虛假學習”。
......
怎麼才能擺脫這種“無用的勤勞”?
我的建議是,面對新知識/新觀念,學會停下來,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去解讀接觸到的這個新資訊。
整個解讀的過程,就是一個深度加工,將新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東西的過程。
比如,下面關於“沉沒成本”的8種經驗解讀就是很好的例子:
沉沒成本的8種經驗解讀
2,對於已知的事實/結論,進一步問自己:為什麼會發生這個事實/得出這個結論
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以新貴族階級為代表,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起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革命,發生於1640-1688。
以上是已知的事實性知識。
但如果我們進一步問自己,它發生的背景是什麼、產生了哪些深遠的意義,那我們對這一新知識的理解就更進一步了。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背景包括:1.英國經濟的發展,富裕階層、新貴族的成長,使他們要求政治上當權,經濟上發展市場經濟。2.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發展,激化了一些新生的社會矛盾。3.英國民族國家發展期間出現的國教與新教之間、君主專制與議會傳統之間的矛盾沒有得到解決並且日益尖銳。
以下這份思維導圖,就是很好的例子:
3. 將新舊知識進行關聯對比,拆解、歸納出共通的底層知識
很多人的知識之所以散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懂知識拆解和歸納。
以飛輪效應、增強迴路為例:
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增強迴路,就是一件事情的因能夠增強果,果反過來又增強因,形成迴路,一圈一圈地迴圈增強。這看似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其實都說了一個相同的道理,就是推動一件事情的發展,要讓它不停地轉起來,持續增強。
當我們拆解、歸納出這個共同的底層知識後,我們就可以透過第一個技巧: 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再解讀一遍加深理解。比如,它可以用來解釋亞馬遜業務,阿里電商業務,也可以應用到個人成長、自律方面等等。
我們當下所能獲得的知識,會受限於每個人的時期、經歷、視野而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一個事實,我們今天學習的“至理名言”,很可能明天就被推翻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中學時期,我們學習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
後來,我們又學習到,這個結論成立的大前提是,“在二維平面中”,這就是我們需要補充的新知識。
2. 知識分享:透過分享獲取更多反饋
知識分享的過程,也是一種“以教為學”,即我們平常經常說的“費曼學習法”。
以教為學,看似你是在教別人,其實你也是在以教的方式“逼”自己查漏補缺、“逼”自己進行更多關聯思考。
如果我必須把一個東西講到小白都能懂得地步,就必須逼迫我去思考,
怎麼才能把對方講懂;如果要把對方講懂,我得讓他明白最重要的點的是什麼;這個點好像我也有點沒懂,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種自我拷問,會逼著我們去查大量的資料,去惡補,我們對新知識的理解,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清晰起來。
以上配圖均由MindMaster繪製而成,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收藏體驗下
-
3 # 壞壞256129441
所謂系統化,有一個大的前提,就是要有目標感。要不你要那麼多知識幹什麼?為了存知識而積累知識嗎?那你不如去百度。 當你有了一個具體的目標,那麼圍繞這個目標需要儲備的知識才能形成一個系統。
比如,你的目標是要學一門外語,那麼這門外語內的所有語法、單詞、修辭等等就構成一個系統,還不止如此,包括使用這種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習俗,也是你要納入系統之內的知識。這樣透過一個目標,建立起一個知識體系。
再比如,你要學習炒股票。那麼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統計學等等知識,你都要接觸,自然而然就會圍繞一個具體的目標建立起一個知識系統。不一定每一門都要專精,甚至在每一門上你得到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識,但組合起來用來炒股票,就變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知識。就這樣把碎片知識組合成一個自己的系統。
所以,不如想想自己都能做些什麼具體的事情吧,給自己定幾個具體的、可實現的目標,然後把自己的知識串起來,這樣得到的就是系統化知識了。
-
4 # 千小鈺
我上大學時,曾經和同學玩過一個好玩的閱讀遊戲,這個遊戲怎麼玩呢?是這樣的。
我們一起讀金庸的《神鵰俠侶》,讀完之後做調查,發現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裡也有一隻大雕。我們就一起去讀這套書,結果發現太長了,有八冊,不想讀了。
我們就去查還珠樓主的簡歷,發現同時代還有個武俠作家叫,平江不肖生,我們又去讀他的書,讀著膩了,想換口味,我們又去查他的資歷。
然後又查到很多古代傳奇小說,比如《三俠五義》《小五義》等,把這些看了看,其實並沒有讀完,又倦了。
我們又順著這條線,查到了三言兩拍,讀完了三言兩拍,這套真讀完了,因為故事很精彩。
然後,我們又查到馮夢龍還有《笑林廣記》《情史》等,因為情史又查到張恨水的書。
讀了一些他的鴛鴦蝴蝶派,又懷念起金庸來了。我們又回去讀了一遍金庸。
這個過程就等於武俠小說從古至今全部梳理了一遍,夠系統了吧,當然,我們純粹為了好玩,談不上研究的程度,但這個過程確不失為搭建知識體系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還有一種方法,比較短平快,就是如果你想學習哪個知識體系,就直接去豆瓣或者百度,查找出排名比較好的五到十本,全部讀完,基本這個知識體系就建立了。舉個例子,比如,你想了解美學方面的知識,搜出來的可能有很多書,但是比較著名的一定是蔣勳和朱光潛的,先把他倆的書讀完,基本關於美學的知識框架就可以搭起來了。
如果你還想了解的更透徹,知識體系更豐滿,可以去補充一些藝術史之類的書。
如果用食物來形容的話,知識框架的搭建就像是主菜,至於調味料,就任君喜好,自行選擇了。
知識結構的建立說白了就是主題閱讀,當然你也可以試試我和同學的玩法,拿起一本書,就像開啟一場旅程,誰知道沿途能遇到什麼風景呢,最起碼,我們已經開始了。
我是唐書公子,伴你讀書,學習,共同成長!
回覆列表
知識系統化,很早接觸這概念,一直懶於實踐,趁此機會,從大家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方法有以下幾條。
【一】明確自己關注的方向
面對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幾個方向,不宜過多。或者階段性選擇關注的方向,當自我感覺對某個方向的掌握胸有成竹後,便可轉向另一主題的研究。
【二】建立知識庫,定期總結,建立聯絡
接觸新知識點後,考慮如何將其納入已有知識體系。定期的總結可以促進思考,不斷的思考可以帶來聯絡。有句話說,事實決定了你的知識廣度,聯絡決定了你的知識深度。建立聯絡,讓知識框架變得更牢固。
【三】檢驗輸出
拋開文件和資料,能把學到的知識體系講清楚,才是自己的東西。演講之所以能鍛鍊人的思維能力,在於它需要你全面梳理知識點、在各知識點之間建立聯絡、形成框架之後,再去思考如何將其講清楚。當然,也可以透過寫文章的方式來輸出。
【四】實踐
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實踐。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沒把事情幹得漂亮,也是悲催。就像很多人都知道把知識系統化的重要性,但是一有時間,我們還是習慣躺著舒舒服服,隨便刷刷手機,津津樂道地被動接收五花八門的資訊。一會兒被這道理洗腦,一會兒被那文章說服得像打了雞血似的,暗暗發誓自己接下來要幹啥幹啥。稍費精力的事情,總是懶得去執行、去實踐,到頭來,只能是算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