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是四五六

    北宋水墨山水畫你知道多少?北宋在水墨山水畫的基礎上,講深受元初書畫家趙孟頫的影響,把筆墨韻味在繪畫中的作用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突出了山水畫的文學趣味,使詩,書,畫有意識地融為一體,各具風貌,開創了一代新風,形成了以”文人畫”為主流的山水畫派,把中國山水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對明清兩代畫壇影響極大、、、、、、

  • 2 # 花似懷瑾

    北宋由於重文輕武,所以是文人們最好的朝代,也就誕生了各方面的藝術大家,是中國文人藝術最繁盛的時代。

    無論是書法藝術、繪畫藝術、還是文學藝術、音樂藝術都有造詣高深的大師誕生,今天咱們談談北宋的幾個大畫家:

    一、董源,代表作《瀟湘圖》

    他是五代時期的著名山水畫家,他比較擅長畫遠景,尤其喜歡江南的風景,他作畫比較細膩,不管是山巒,還是溝壑,畫的都是惟妙惟肖的,彷彿看一眼他的畫就像是真的到了那個地方一樣,讓人記憶深刻。傳說他畫的老虎細緻到可以看到他的皮毛和皮毛下邊的肉,真是神奇。

    2、巨然,代表作:《萬壑松風圖》

    他也是五代時期的一位畫家,並且還是一位出家人,他的畫主要是效仿董源的風格,也擅長的是山水畫,還不畫別的地方的山水,只畫江南的山水,他畫的樹林中間夾雜著很多的鵝卵石,還有很多的小草,山邊上還畫一個小小的茅草屋,感覺特別的野趣十足,大家都很喜歡他的畫作。他的畫對於後來繪畫史的發展有了極大的觸發,意義深遠。

    3、李成,代表作《寒林平野圖》

    李成也是宋五代時期的一位大畫家,而且他的先祖還是李唐宗室之人。李成特別聰明,還喜歡讀書,積累了大量的文學知識,他立志要做大官,為國家做貢獻,但是因為時代混亂和自己的一些因素就沒能如願,他就徹底把自己放逐了,每天都是做做詩,畫畫畫,喝喝酒,讀讀書,還有一個文人都有的惡習:酗酒。最後他也因為醉酒死在了他鄉,真是可惜了。

    4、范寬,代表作《溪山行旅圖》

    他生活在北宋時期,以畫山水見長。他這個人性格非常的好,並且不拘泥於禮儀,很隨意的一個人。他之前是在李成手底下學習作畫的。他主要畫的是山嶽,特別的壯美,而且主要是畫遠景為主的。他還特別擅長畫雪,雪景能畫出波瀾壯闊的感覺。

    5、郭熙,代表作《早春圖》

    他不僅是一位畫家,還是以為繪畫理論見長的大家。他出生在一個貧民家庭,成年後遊歷過很多的地方,他特別喜歡畫畫,因為家境貧寒所以沒有能力去跟書畫名家學習,所以他另闢蹊徑,他去模仿李成的畫作。最終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畫出來的畫都非常的雄壯豪邁,自成一家。就連皇帝都對他的畫作特別喜歡。他還做過翰林,專門負責書畫的那種,對他之後再繪畫方面的成就也是有相當大的幫助的。

  • 3 # 珠海大鈞

    ”李成、關仝、范寬是北宋三位傑出的山水畫家,三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創造了三種不同的風格。三人不同的畫風,是山三人所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本質特徵所形成,決不是對某一地區某一山水的寫實描寫,而是經過畫家對山水物象的本質生命結構的發現,並將其與畫家主觀審美精神相融合而產生的山水結構筆法形態。李成畫中氣象的“蕭疏”,煙林的“清曠”,無疑與毫鋒的穎脫、墨法的精微是分不開的。關仝畫中石體的“緊凝”,雜木的“豐茂”與其筆墨特徵是不可分的。范寬畫中峰巒的“渾厚”,勢狀的“雄強”,不也與他的“槍筆具勻”有著緊密的聯絡

  • 4 # 糖葫蘆不甜

    宋代是我國傳統山水畫的高峰時期。宋代院體山水畫重理法、重質趣、重寫實。早期山水畫水不容泛人大於山,宋朝的山水畫,題材廣泛、技法出新、流派繁多,名家輩出。到了宋朝,山水畫進入真正的全盛時期,所謂唐畫山水,至宋始備。

    宋朝水墨畫題材上不再是僅僅表現山川之峻美和寄託自己的感受,而是與當時的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乃至透過山川之秀,來表現抵抗外辱、寸土必守的愛國情懷,所謂好國土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表現手法上更加註意寫生和技法的探索。畫家們透過寫生,已經掌握不同區域、不同季節、不同氣候下山川的不同面貌和特色;技法上,五代畫家荊浩所提出的遠取其勢,近取其質(《山水節要》)的山水畫要訣已為北宋的李成,范寬等充分掌握,沈括提出以大觀小,更進一步揭示了中國山水畫在觀察自然、表現自然的獨特傳統。畫家們繼承前代傳統,在深入自然,觀察體驗的過程中,創造了以不同的構圖和筆法去表現不同大好河山。

    北宋前期山水畫家以李成、范寬為代表,他們都生活在北方黃河流域,秦嶺、華山、太行自然成為他們描繪的主要物件。主要刻劃北方的雄山大川,峻嶺巨壑。這與畫家們生活區域和環境有關。李成的寒林平遠、范寬的高山峻嶺亦都各具特色。

    南宋的畫風與北宋有所不同,山水畫家一部分仍沿襲北宋,以全景式的構圖,雄渾的自然山水為表現題材。而真正能夠代表南宋山水風格的是著重意境,以抒情為目的的偏角山水。其構圖簡潔,意境完整,主體鮮明,筆觸大膽潑辣,水墨髮揮的更加充分。

    縱觀兩宋的山水畫,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徵:第一,強調深入生活,注意寫生。充斥著文化底蘊和時代感受,也貯滿士大夫的人文理想和山林之趣,這在中國山水畫史上都是空前絕後的。第二,宋代外患頻仍,國土屢遭入侵。此時的作品表現的不是江山的雄偉與壯麗,而是幽淡和冷寂,給人山川蕭條之感,多少寓有風雨不堪過江南之意。造成殘山剩水無態度(辛棄疾語)的當權者的譴責和埋怨,這在繪畫中必然會表現出來,從而使宋代的山水畫帶上其它時代所沒有的時代色彩。第三,講究寓意,寄興,賦予人文精神。文人的山水畫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就作為士大夫表現其林泉之思和佛道旨歸的一種手段,到了宋代,這種情趣的滲透和表達更加自覺;講求含蓄寄興,更成為一種品評畫風高下的標準,並上升為美學理論。將自己的性格特徵寓於枯木、磊石之中。文同筆下的竹,米芾筆下的雲山,皆可作這樣的解讀。

  • 5 # 大商城

    在中國歷史上,北宋王朝統一後,採取“輕徭薄賦”的措施,廣泛推進農業生產,大力開墾荒田,增強國力,富裕白衣,為文化興盛創造了基礎。政治上的“文治盛世,”“崇文抑武。”使北宋的文人們得到了尊重,從而在水墨山水畫上,使北宋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代,是我國傳統山水畫的高峰時期。

    北宋山水畫:構圖大勢逼人,筆墨法度嚴謹,意境清遠高曠;畫家們深入生活,煙雲供養,或隱居山林,或曠遊自然,把自己對自然的感悟融入山水畫創作之中,搜奇異峰巒,創窮極造化,對元、明、清等後世水墨山水畫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據《圖畫見聞志》記載“畫山水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范寬,三家鼎峙,百代標程。迨於北宋,董源、李成、范寬三家鼎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山水之格法始備。所以,北宋山水畫壇的“三家山水”是以李、範、董為代表。其中,以李成居首,范寬次之,董源對後世影響更大,在當時李成的山水是“當朝第一”、“百代標程”。所以,真正全面影響宋代及後世山水的宋代大家是---北方的李成、范寬和南方的董源。北宋李成隱居太行山,范寬隱居終南山、太華山。他們畫名均俱高,《聖朝名畫評》雲“宋有天下,為山水者,惟中正與成(李成)稱絕,至今無及之者。”“范寬以山水知名,為天下所重。”元湯垕謂范寬畫“照耀千古。”

    宋三家之後又有繼承各派者無數,郭熙是李成繼承者中成績最大的畫派,當時宮中“一殿專背熙作。”他的山水構圖多變,重“三遠”之法;筆墨精深老辣,意境玄淡獷遠。對後世影響很大,追隨者院內院外者不可勝數,他樹立了畫院山水畫北宋風格。在李、範、董三大家的影響下,到北宋中後期,寫實性的全景式山水畫發展到了極致,到了南宋,山水畫系無旁出,李唐左右了山水畫壇,他及劉、馬、夏等又另闢溪徑,出現了“水墨剛勁”的風格。

  • 6 # 趣文社

    山水畫起源於魏晉時期,至唐朝到北宋時期達到鼎盛。由於宋朝以文治國,也就成就了一大批藝術巨匠。他們遊覽各大名山,與山水為伴,真實的體會山川莊嚴的氣勢,峰巒疊嶂。

    山水畫主要是以自然景觀的描繪,使我們能夠體驗到意境與風格的美。所以宋代山水畫,也表現出了作者真實的情感與人生的理想,更注重寫實。其中就以范寬,李成等為代表。

    范寬長期生活與陝西,性格豪放。所以對崇山峻嶺的雄偉壯觀,荒寒景色有很深的造詣。用筆強勁有力,畫山,畫骨更畫魂。往往以頂天立地的章法來凸顯出北方關陝的山巒疊嶂,勢壯雄強的特色躍然紙上。令人彷彿身臨其境去感受那崇山峻嶺所帶來的震撼。其中代表作為:

    李成是山東人,對北宋時期山水畫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模仿與學習他的畫人也很多,他的畫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耐人尋味。具有“氣象蕭疏,煙林清眇,筆端穎脫,墨法精妙”的特色。他的畫法相對來說就細膩很多,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的說法,注重氣候變化。代表作有:

    北宋到南宋,山水畫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其中李唐、馬原、夏貴、劉松年,南宋四大名家,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機勃勃的水墨畫”馬原的《踏歌圖》展現了京郊雨後和晴天的景色,也反映了農民豐收之年走在田埂上的幸福景象。圖中中山石、臨泉、亭臺樓閣、人像應有盡有整個畫面在近、中、遠三個角度上是相互聯絡的。它是由近到遠,由近到遠,由實與虛相結合,層層鋪設的它是開放和清晰的在特寫鏡頭中,有一幅田園風光。

    這一副副藝術瑰寶記錄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將伴隨著這些藝術不斷的深化與發展。

  • 7 # 花架之鄉

    北宋水墨畫最有名的莫過於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了,想必大家也略知一二。簡單普及一下,它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8 # 徹夜懂你

    南北兩大山水畫派中的李成、范寬、董源以不同的畫風和卓越的貢獻,創立了當時三大主要流派。

    荊浩雖然開創了北宋北派畫派,並著有經典的《筆法記》,對山水畫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然而,荊浩,包括關仝、李成在內則沒有一幅作品傳下來。我們從實際的記載中和後人的有關摹本可以瞭解到,荊、關、李三人中,起決定性的是李成。

    米芾曾雲:“李成真見兩本,偽是三百本。”可見李成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畫的水墨山水,善用淡墨的情韻,體現山水的靈秀,展現的是文秀的一路。米芾又談到:“李成淡墨如夢霧中,石如山動。”李成創造了“捲雲皴”,他的作品雖沒有留下,但從師承李成的郭熙的畫中可以看到捲雲皴的表現形式。“捲雲皴”是最早也是影響最深遠的山水畫皴法之一。

    北宋另一主要流派山水畫家是范寬。范寬與李成雖然是北方流派,但是與李成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畫體現的是壯武的風采,王詵將他與李成比較,稱之為“一文一武。范寬傳世的作品有《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等。他畫山水,強調主峰突出,要佔三分之二的畫面。以一種雄偉峻厚的氣勢,顯示一種咄咄逼人的威嚴。同時,范寬又十分重視具體景物深入細緻的刻畫,精心經營山坳深壑中的飛瀑流泉和山巒的頂端密密層層的樹木。特別是正面的山體以稠密的小筆,皴出山石巨峰的質與骨。這種皴法便是後人所稱的“釘頭皴”或“雨點皴”,稍大一點的被稱為“豆瓣皴”。

    與北派兩家對峙的便是以董源為代表的江南山水派。董源筆下描繪的是江南景區。米芾對他也有很高的評價:“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在畢宏上。”《夏山圖卷》等便是他的代表作。董源最大的成功之一是創造了最能表現江南山石形質的皴法“披麻皴”同時他又十分講究淡墨的渲染,使湖山增強了溼潤的感覺。最後他還用點來豐富表現手法,重重疊疊的點,使江南的湖光山色增添了鬱鬱蔥蔥的感覺。

    董源的繼承者有巨然。巨然山水在董源的基礎上開創了“長披麻皴”,然後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濃點淡皴,更顯得氣格秀潤,墨彩騰發。由於北宋三大主要流派的爭奇鬥豔,使中國的水墨山水畫,形成耀古開今的局面。

  • 9 # 言者青青

    北宋是我國傳統水墨山水畫高峰時期。名家層出不窮,有:代表人物李成和范寬及關仝。其畫風上承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荊浩,以表現北方雄渾壯闊的自然山水為主,被認為是“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名家,他們的創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北宋時期水墨山水畫作品繁多,質量高雅精湛。形式語言和技法更加豐富多樣,他們注重“氣象蕭疏,煙林清曠”,“峰巒深厚,勢伏雄強”,致使宋代山水畫:構圖大勢逼人,筆墨法度嚴謹,意境清遠高曠。從這些藝術作品的語言,形態,內容和審美主體的情感上看,令人產生一種崇高的藝術美。

    北宋“三家”畫風各有特色,令人賞心悅目。

    李成,所畫山林藪澤,平遠險易,縈帶曲折,飛流危棧,斷橋絕澗,水石風雨,晦明、煙雲、雪霧之狀,一皆吐其胸中而寫之筆下。

    晴巒蕭寺圖(李成)

    范寬,其畫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用筆強健有力,皴多雨點、豆瓣、釘頭,山頂好作密林,常於水邊置大石巨巖,屋宇籠染黑色。作雪景亦妙。

    秋林飛瀑圖(范寬)

    關仝,所畫山水頗能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

    山溪待渡圖(關仝)

    當然,北宋時期還有許多知名畫家,例如:許道寧,郭熙,燕文貴,王詵,米芾等。在這裡就不一一發圖與大家分享了。

    總之,北宋水墨山水畫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之所稱之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因為這些作品源於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源於人類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環境的實踐;源於人類的道德實踐和理想與價值的追求。

  • 10 # 塗之人995

    中國山水畫“始於唐,成於宋,全於元。”(布顏圖)“成於宋”,重點是北宋。有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影響, 有寬鬆的社會環境,北宋出現了一批影響至今的大家。

    李成,唐宗室,博學通經。喜淡墨作捲雲皴寫山石,蟹爪法畫寒林。時人評其畫作:“掃千里於咫尺,寫萬頃於指下。”有《晴巒蕭寺圖》,《讀碑窠石圖》等傳世。

    隱居終南山的範中立,學李成,關仝,悟“與其師於人者,不若師諸造化”,遂大成。其《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名於當世、今天。

    《林泉高致》第一次提出“平遠、高遠、深遠”,解釋了山水的透視同題。他的作者郭熙是翰林待詔,有《窠石平遠圖》、《早春圖》傳世。

    米芾,米友仁創米氏雲山法,即米點畫雨後山水,有異趣。《瀟湘奇觀圖》為其代表作。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趙佶《雪溪歸棹圖》都是北宋山水的皎皎者。

  • 11 # diryxdhy

    兩宋是一個很神奇的年代,儘管史書上就給我們的感覺是軍事孱弱,政治混亂,匪患四起。其實不然,兩宋期間英雄輩出,經濟高度發達,文化空前繁榮,軍事外交政治文化經濟各個方面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是我們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文字獄,尊重知識份子,沒有酷刑的朝代。文化是政治經濟的集中體現,歷史上變法的人很多,從商鞅到光緒,得善終的有幾人?我想除了和蘇東坡對罵一輩子的王安石之外還真想不出來有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多少媽媽是吼完就愧疚、罵完就內疚、打完就心疼的?為什麼當時沒有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