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潮州夢江南

    作弊有很多種,有科舉考試所作之弊,有官場上巧取豪奪所作之弊,有一夫多妻夜晚“點燈”時丈夫偏寵某個妻妾所作之弊,有賭徒在賭場上作之弊等等。至於如何防患?我想,因時因地因人因時代所處的時代環境社會環境各各不同,哈哈!現代人又豈能妄加推測?

  • 2 # 宮殿君

    恰好小君前幾天去參觀了北京非常有名的科舉匾額博物館,系統瞭解了古代的科舉考試情況,而且也看到了古人對於科舉考試的種種作弊和防作弊的史料。

    有句古話叫“逢考必有作弊”,從古至今,凡是考試,尤其是關係人命運的大考就總會出現作弊的情況,而科舉考試也不例外。

    在科舉匾額博物館裡,小君看到了很多古人作弊的工具:

    是不是太厲害了,如此小的字,真真是靠硬功夫啊!還有的把紙條藏在鞋子裡,筆桿子裡,硯臺裡,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做不到。

    如今的北京琉璃廠是一個特高大上的地方,很多文玩收藏愛好者都願意到這裡來,可在明清時,琉璃廠這地兒是各地來京考試的舉子們買考試參考書的地方,當然啦,這裡順帶也出售考試作弊小抄之類。

    有作弊,就有防作弊,下面小君就給大家簡要講幾個:

    一、入場檢票

    清朝時,每個考生在考前都會被髮一張“票據”和“座位便覽”,沒有這兩樣東西是不準進入考場的。為防止代考者,准考證詳細地記載著考生的身高、面色、有無鬍鬚、胎痣等身體特徵。

    二、你作弊,我們都遭殃!

    在一些朝代,官方要求考生在報考時必須五個互相擔保報考,若以後參加考試誰有作弊行為,則五個人都要受到牽連。這招夠狠!

    三、搜身,啥地方都不放過!

    考試時,考生都會準備各種小抄藏在身上,當時也沒有什麼X光射線檢查,那怎麼辦呢?只能用最土的一招——搜身。

    據史料記載,金朝時,搜身都搜到了考生鼻孔和頭髮裡(“解發袒衣,索及耳鼻”),這種搜查方式堪稱史上最嚴。不過在後來,統治者也許是覺得這樣搜查實在有點過分,所以改成“洗澡裸檢”,即進考場前先去指定的洗澡室洗澡,然後換上官方準備好的衣服進考試。

    乾隆時,為了更加仔細的防作弊,對於考生的全身搜查到了一種令人髮指的地方——連褲子都得脫了檢!

    四、作弊入刑,很嚴厲!

    其實有的考生玩作弊不是夾帶紙條之類,而是直接和考官勾結,而對於這種,統治者們也想出了N多的辦法,比如對於協助作弊的官員要處以降職、解職乃至流放的嚴格規定。

    不過如此多的辦法,好像都沒有啥太大作用,明清時科舉考試作弊仍時有發生(如下圖)

    縱觀整個歷史,作弊、防作弊與科舉考試總是相伴而生,不斷上演著貓捉老鼠的遊戲。而現在呢?好像也是這樣吧,不論是中高考、研究生考試還是公務員考試,作弊總時有發生,就算是已經將“作弊入刑”了,還是有人敢鋌而走險。

    也許這也是一個很難解決的“考試困境”吧。

  • 3 # 仰望星空119661691

    自隨文帝楊堅建立科舉制度選拔人才,歷代各朝都有各自的防作弊措拖。作弊與防止作弊鬥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古代雖然沒有現代這樣先進的監控裝置,但也足可以防止作弊現象。一,防止行賄,只知官印結,不知考官名,官印結相當於現代的臨時身份證。二,進入考場前,沐浴,更衣,搜身,包括內衣褲,鞋底襪子。三,每個考生都有一個獨立的空間,防止交頭接耳,相互傳遞資訊。四,考場都有禁軍把守,防止除考生外的任何人進入。考場內監考官來回巡視,一但發現作弊,立即清出場。考官作弊,就會被削掉官職,甚至會被充軍,發配在千里之外的,即使這樣,還是有作弊的。

  • 4 # 歷史研習社

    自打隋文帝以來科舉制度成為學而優則仕的人才選拔制度被中國古代政權確立以來,考試作弊的事件便應運而生,連綿千年不覺。由於考場中的作弊現象層出不窮,古代政府也就絞盡腦汁,採取各種措施與作弊者鬥智鬥勇,具體如下第一個制度曰“結保”,這個制度始於唐朝,具體就是三名考生共同結成一個“保”,實行“連坐”政策,即三名考生中出現一個作弊者,三個人就要同時受到制裁。如此一來,結保考生就要互相監管,避免三個考生中的另外兩人作弊而殃及池魚。第二個制度曰“搜身”,此制度的初衷是防備有考生透過夾帶方式作弊。考生走入考場以前必須先透過十分嚴格的搜身,以至於打開發髻,除去衣褲接受檢查。明清考場搜身則更加嚴格,其追求標準為“片紙只子皆不得帶入考場”。第三個制度則是地理隔離與巡視監察。具體為棘圍、隔離、監督和巡視地理隔離中最早使用的方法為棘圍,在唐憲宗時期開始實行。主要是與外部隔離防止考生作弊,在試院的圍牆上都插上棘枝,使人不能爬越。宋朝起,考試在貢院內進行,所以又增設了內部隔離。貢院內考生之間是以牆壁隔開的,稱為號舍。考生嚴格被禁止不可以喧譁、離場,以防止作弊或者傳話。另外,還派有官吏巡視,發現作弊,即刻清除。第四個制度曰“驗明正身”,其設計目的是為了對付替考槍手。政府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考生必須提供詳細的體貌特徵的履歷,進場前考官會根據履歷驗明考生的身份以及考後核對考卷筆跡等。有記載:“今科場要令批首立貢院門內,辯閱同是試者面貌方入,蓋由此招。”第五個制度曰“糊名法”,此項制度開始於唐朝武則天在位時代。即指考生在試卷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自己用紙把名字糊上。後發展為考試結束後,由專人在貢院將考生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部分用紙糊起來,待考官閱卷完畢後再揭開。第六個制度曰“謄錄法”,開始出現在宋代。即考生上交試卷“糊名”後,送交謄錄院,朝廷請專人將考生試卷重新謄錄一遍,再交考官評判,考官據此以定考生的等級、名次。這種制度的實施主要是防止考生在試卷上書寫標記、暗語。第七個制度曰“別試制度”這個“別試制度”依然是在宋代開始出現。這個制度主要是針對考官的子弟特設考場考試的制度。目的是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在這樣的制度下,另派考官監考、閱卷。同時還規定,當朝權貴子弟高中後,必須再有皇帝派官員在中書省進行一次考試,避免官員利用權勢影響考試成績。第八個制度曰“鎖院制度”,考官人選一旦確定並且試題擬完後,就要到指定的地點(通常是貢院)集中,嚴密封鎖,斷絕他們與外界的聯絡,待考試時,考官與考生同赴考場,謂之“鎖院”。這樣是為了避免考官向外透題。總之,作弊和反作弊的鬥爭,永遠在路上。

  • 5 # 羅文益

    古代的反作弊手段也蠻豐富的,效果其實也不錯。主要的反作弊的手段(在科舉制度比較成熟的時候)包括但不限於下面這些:

    1.鎖院

    就是確認了一場考試的主考官、副主考之後呢,直接把這些人給關起來,禁止和外界接觸,一直要等到考試完了,結果出來了才行。我們現在的高考也有類似的制度,就是將出題人請到一個特定的地方,完全隔絕,一直到高考結束,對整個考試沒什麼影響了,才給放出來。這個制度一開始是北宋時期官員們自願弄的,以顯得自己重名節,防止搞關係,後來逐漸制度化了,就變成了“鎖院”。

    2.糊名

    這個跟我們現在考試一樣,就是設定一個密封線——考試只能在密封線以內答題,密封線以外,寫的是考生的姓名、班級、學校這些重要資訊。把這些資訊遮蔽起來,在古代就叫“糊名”。這個反作弊手段其實不怎麼高明,因為即便是考官看不到名字,也可以以一些特定的標記來識別哪一個是有關係的人。

    3.朱墨卷

    考生在考試的時候,要寫兩張卷子,第一張是原始答卷,是黑墨水寫的,就是正常考試的時候寫的,叫做墨卷;一個呢,是答完原始試卷之後,用紅墨水再把卷子抄一遍——就是硃卷。這兩份試卷必須保持一致,連錯別字、塗抹的地方都必須完全一致。考官看的是硃卷,選上了之後再去找墨卷,找到了之後兩個一對比,要能對上號,要能完全一致——這個主要是防止有人(差役、考官或者其他七七八八的人)中途換卷子。

    4.磨勘

    磨勘就是沿著朱墨卷制度走的,主要就是對那些選中的卷子,進行嚴密的核對、查驗,以保證程式上的合格。

    其他的手段包括:嚴格的查身、連坐制(一批幾個人互相監督)、複試(錄取了之後再考一遍,有的朝代有)。

  • 6 # 白羽居士

    科場舞弊是中國自打建立科舉制度以來就如影隨性的產物。低風險,高回報。只要能闖過一次科舉考試,終身受益。因此,心存僥倖和投機取巧者不乏其人。白羽就從古代防止科舉舞弊中的具體措施上談一談。

    一 、試題保密

    明清時期實行比較嚴格的貢院制度,考官進入貢院後就要把院子鎖起來不得外出,完全與外界隔絕。試題必須在考官進入貢院以後才能擬出,不準事先擬定題目。

    考官擬定考題後,由禮部官員掌管,在考試前在考場內當著所有官員面前進行啟封儀式。試題啟封后,就開始著手印刷,試題由主考官與同考官親自監督刻印,絕對不準多印一張,其間凡參與者一律不得外出。

    考試的試卷用紙由提調官監製,後送監臨官處用欽用“關防”印信加蓋印鑑,以防考官漏題、考生事先做題或臨場盜換試題答卷繁的作弊之舉,保證了科舉考試的公正性。

    二、考場佈置

    明代在正式考試的前兩天,對考生的號房進行編號,將貢院東、西兩行的號房間數用圖畫出,編上序號,並在圖上和考生實際入座的號房上標明該號考生的姓名、地區。各項安排結束後,這才開始發出告示,通知考生。

    清代在京師和各省都設有專門考試用的貢院,貢院兩旁建造的是號舍,以供考生居住和考試。每人一個單間,以數十間至百間為一列,就像一個長長的巷子,每巷用千字文編列號數。

    考生入內之後就要立即封號柵,等交卷時才允許開啟。貢院外牆專門種植了荊棘,防止有人攀爬,所以貢院也被稱之為“荊闈”。貢院平時關閉,鄉會試時先期檢查,派兵看守,以防有人私藏文字。

    三、考生身份認證

    為防止偽造身份籍貫、 騙取考試資格,杜絕舞弊行為發生,明清時期採用“認保”和“連坐”之法。考生在報考時,投遞“識認官印結”,相當於現代准考證。

    清代科舉考試准考證名為“院試卷結票”,考生赴考前要親自去領取,在赴考時,須“於點名時執票領卷”,否則不得參加考試。

    考生所持證件須填寫出生地、姓名、籍貫、年齡、學歷以及三代履歷,並由地方官出具證明,還需本縣“廩生”和同考生作保。

    作保人數歷代有別,清代5人即可。一旦考生被查出有冒籍、 替考等行為,保人、考生甚至家人、鄰里都將殃及。後來逐漸在證件上填寫考生相貌特徵 , 甚至連留有鬍鬚與否都要作記。

    四、入場搜檢

    明代科考,對挾帶的搜檢非常嚴格,處罰也很嚴厲,對待考生如同囚犯。據艾南英《應試文》記載: “上久冰凍,解衣露立,搜檢軍二名,上窮髮際,下至膝踵,踝腹赤趾,防懷挾也。”

    也就說說,舉子們進入考場時必須解掉所穿衣服和帽子,接受監門軍吏的嚴格搜檢。

    入場屋後,還有兵士巡迴監視。據《明會典·禮部·科舉》中記載“場院中編號,令監試、提調官親自掣籤,一面登記號簿,一面楷書卷面。”待其入座,令軍人各驗看字號,如有不同,即時扶出”舉子“如懷有挾及浼託人夾帶文字入場”,埋藏抄謄並越舍與人換寫者,搜檢得出,拿送兵馬司究問,枷號一月,發回充吏,滿日問罪革為民。

    考場工作人員,如收受考生賄賂,“代替、夾帶、傳遞及縱容不舉察者”旗軍調邊衛食糧差操、罰官俸一年,夫匠發口外為民。

    清代鄉會試場規之嚴密,比明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欽定禮部則例·鄉會試場規》看不難發現,清朝禮部頒行的鄉會試場規,對試場的安排、試場周圍的監視、場內巡行兵士的職責、舉子可以攜帶入場的考具坐具、進場時的搜檢、各舉子進入考場的路線、試題的印刷和編號、試卷的回收、場屋的開放和封閉、舉子答卷的彌封、謄錄、考官批閱試卷的規則和程式等等,都有明確細緻的規定。

    另據《東方古州》介紹,明代萬曆年間狀元趙秉忠,當年參加縣試,因有一考生被查出鞋裡藏有挾帶,雖時值大雪嚴寒,考官仍逼令全體考生一律脫光鞋襪,赤腳久站雪地。被搜出懷挾之人,要當眾受到杖責,還要取消考試資格,回家為民。

    情節嚴重者,還會充軍邊地。清代對入場考生搜檢之嚴厲,超過以往歷朝歷代。考生進入貢院之前必須經過點名和識認搜檢。

    點名識認之後,士子要在頭門和二門之間接受兩道極為嚴格的搜檢,據《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整肅場規》記載“以二人搜檢一人,細查士子衣服、器具、食物,以杜懷挾之弊。乾隆十一年,使用大批軍役對順天鄉試考生進行搜檢,並規定每搜出一人夾帶,賞銀3兩。 結果,頭場和二場分別搜出夾帶者21人。

    一時間,順天貢院前的“枷號”爆滿,加上觀看者,簡直人山人海。這次考試,交白卷者68人,未完卷者329人,文不對題者276人。

    五、監考巡查

    明清考場中都設有俯臨全場的高樓,叫做“明遠樓”考生考試的號舍分列東西兩側,屆時考官、監臨、監試、巡按御史皆可登臨監場,考生及差役人員盡收眼底。

    明代考生入場後,每一號房派守軍一人看守。考試過程中,禁止交頭接耳、越號犯規行為。擔任巡邏的兵丁往來巡邏,如發現考生有夾帶等舞弊行為,則馬上將舞弊者趕出考場。

    清朝定例,京城考場鄉試用號軍千名,會試七百名號軍由步軍統率。在考場四周有圍牆,牆外專派巡察、監試御史率軍糾察。

    考場內,考生按卷號進入號房。某字號人滿,即將某字號柵欄關閉上鎖,不許私開外出及傳遞茶湯等物。考生全部入場後,貢院大門、 龍門關閉上鎖,由監臨加封。到了出場之時,等有若干人交卷,才開放柵欄一次。放出後,即重新關閉加鎖。已出號的考生,不得再進入號房。

    考試完畢,士子不管是否完卷均須出場。整個考試期間,巡綽兵丁日夜巡查,以防考生有換號、換卷、代考、夾帶等舞弊行為。

    明清兩代的統治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防懲科場舞弊的舉措,對保證公開、公平、公正的科舉制度的實施起了積極的作用。 應該說,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場規已相當規範,防範考場舞弊的方法 也已相當嚴密,對舞弊行為的懲處也相當嚴酷。

    科場舞弊陋習在這些高壓制度下不僅未見收斂,反而花樣翻新,愈演愈烈。

    究其原因,一是中國專制政體缺乏制約和監督這一制度缺陷。

    二是重人情,輕王法。

    三是對科場舞弊時寬時嚴的處罰,使得舞弊者心存僥倖。

    四是朝政的腐敗和高官厚祿對舉子們的巨大誘惑。

    五是防止舞弊技術手段的制約。

    明清時期防懲科場舞弊的舉措,雖不能從根本上消弭舞弊,但其中的 許多原則、規定、防弊舉措,對防止當今的考試舞弊,保證各類考試的公平、公正,具有重 要的借鑑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如果在高鐵上吃泡麵是否吃的提心吊膽,害怕捱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