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慧星塵
-
2 # 二斤牛肉
主要是受到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東吳一直以配角出現,且幾次打合肥打不下,背刺盟友偷襲荊州等負面事件,造成了人們認為東吳不善打仗的情況。但實際上東吳的作戰能力是很強的。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東吳是其中兩場的勝家。
孫權時期,江南的開發主要仍在長江沿岸和長江下游三角洲地帶,嶺南珠江流域也在逐步興起,而廣大內地,仍是地廣人稀,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在東南內部地區仍居住著越人。因為他們居住的地區多是山地,歷史上就稱他們為山越,孫吳與山越人的戰爭,幾十年中連續不斷,幾乎與吳國的統治相始終。每次征討之後,就把降服的山越人中強壯的收編為士兵,贏弱的劃歸郡縣。公元234—237年,諸葛恪征討丹陽郡山越,一次就得兵四萬人 。據《吳志》各傳中所載諸將征討山越所得士兵人數加起來,已不下十三四萬。 吳亡時,吳國士兵人數大約有二十多萬,其中山越人約在半數以上。
陸遜作為第四任東吳大都督,帶領東吳有過兩次大勝,分別是夷陵之戰和石亭之戰。
陸遜作為吳軍統帥後,透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
石亭之戰,東吳鄱陽太守周魴假裝投降曹魏,吸引曹休帶兵深入。此時陸遜已經運籌帷幄部署好了軍隊,孫權當時親自執鞭為陸遜在前開路 ,令百官朝陸遜下跪。孫權又派奮武將軍朱桓、綏南將軍全琮為左、右督,各統兵三萬襲擊曹休。時曹休已然發覺被周魴騙了,但恥於被騙,自恃兵馬精多,仍與吳軍作戰。
雙方最終戰於石亭,陸遜自為中部,令朱桓、全琮為左右,大敗魏軍。魏軍敗走,陸遜等督軍追殺,直抵夾石,斬擒魏軍一萬餘人,繳獲牛馬騾驢車乘萬輛,軍資器械無數。曹休殘部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但不久便因氣憤發病而死。
石亭之戰,是三足鼎立以後,蜀漢方面無論諸葛亮還是姜維,北伐魏國都從來沒有取得過的一場大勝。
-
3 # 金融好佬
首先,受到大能羅貫中的影響,我們或多或少對東吳有一些偏見。
若以成敗論英雄,東吳打快人心的勝利還是很多的。比如影響三國格局的重大戰役,赤壁之戰。東吳大敗曹操,劉備不過是配角。大都督周郎何等的意氣風發。影響三國整體格局的又一次戰役,夷陵之戰!火燒七百里!大都督陸遜力挽狂瀾,怎能笑我江東無人!還有很多,甘寧、太史慈、周泰、魯肅,哪一位將軍(都督)不是戰場上殺出的威名。
造成江東勢弱的原因有很多,並不能片面的說東吳打仗很憋屈。受小說和民間藝術的影響,人們對英雄很崇拜,卻掩蓋了很多歷史真相。
-
4 # 2020專業答題
不是。
在我的印象中(來自《三國演義》沒有看過《三國志》),東吳打的比較多的是防禦戰,不是主動出擊戰。打的轟轟烈烈的有赤壁之戰和防禦劉備蜀國的進攻。最後,都取得了勝利,何來憋屈之說。
首先,東吳創業守業成功,來之不易。所謂: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
其次,東吳如果主動出擊,一定會是師出有名,師出無名的事兒,東吳沒有實力做,也不敢不想做。東吳在戰爭方面,應了當今那句俗話:要麼不做,要做就要成功。打防疫戰的赤壁之戰,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所長,打敵人的弱點,努力將敵人的“”強項”變成“弱點”,這樣,打起來了必勝。還有,在沒有把握前,如借出去給劉備的荊州域,很多年,很多次讓魯肅去據禮力爭,可惜,被劉備旳假裝和諸葛亮的妙計阻擋。
當時機成熟,當對方大意時,成功收回荊州。
總之,東吳所處地理位置和政治環境,讓東吳的立國之本是搞活經濟,對外防禦。
個人淺見。
回覆列表
東吳所處之地為江浙滬之富裕地帶,無居安思危的想法,也沒有太大的志向,所以想打也不想打,只要是想守住。
反觀蜀就不一樣了,劉備本身的志向是匡扶漢室,一統江山的,所以要從四川那邊出來,一定要殺出一條血路來。
曹操本來的野心也是一統江山,所以幾次南下。
可見,東吳本來就是想守,能和則和,意志不堅定,所以打的憋憋屈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