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回憶帶你看電影
-
2 # 不糊塗時塗糊不
本人以為,養生與養心是兩個概念,或者說養心是養生的組成部分。
之所以將二者予以區分,是因為養心可以自主控制,可以慎可以獨,也可以怎樣怎樣。而養生呢?養生應該會受到客觀的制約。比如在客觀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養心可以主動追求,養生能夠主動追求嗎?只能隨流吧!
據此,與其說‘’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養心的最高境界是慎獨‘’,倒不如說“養心的最高境界是慎獨,而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隨流(隨性隨意)”!
-
3 # 文利wenli
一個人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慎獨不完全對。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慎獨”,被認為是個人品格的最高境界。
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
而始終如一可謂是慎獨中的最高境界,因為它的背後是一個人處事的坦蕩之志。因為長久的慎獨,講求的是內在的定力,是古人常說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無人時、細微處,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慎獨,之於他人是坦蕩,之於自己,則是心安。一個表裡如一的人,事無不可對人言,就少有愧疚、猜疑、顧忌等種種陰暗,心中自然綠意盎然,步步花開。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
養生即修心,是心境,縱橫古今,凡能夠修成正果,登峰造極者,孰不首修其心?
心平意正,正心正念,心正則神通,神通則意明,意明則可洞察萬物,內觀其心,知其本真,了其本源。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
應該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放下享受孤獨。
喜歡獨處的人是懂得享受的人,他們想問題比較多,喜歡和自己的靈魂接觸,更知道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喜歡獨處的人,往往是內向的人,因為他們不善於言辭,也不喜歡過多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彷彿有一扇門架在了獨處者與別人之間,別人走不進來,而自己又走不出去,久而久之,習慣一個人生活,一個人獨處,也不需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和眼色,靜靜的一個人,找尋自己的平靜和舒服,一個人忙忙家務,一個人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一個人看看窗外的風景,甚至喜歡一個人去旅行,去到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享受自己的美好。
喜歡自己獨處,就是不喜歡和別人客套。這種人討厭虛偽。喜歡追求自我的精神自由。不善於交際,交朋友是隨心,談得來,合得來就做朋友,沒有一點利益關係在裡面。所以朋友不是很多,不喜歡爾虞我詐的氛圍,所以經常自己出門。生活很安靜,不喜歡外人打擾,也不用應對各種各樣的人情。
獨處是心靈的洗禮,紛繁複雜的社會染房,物慾橫飛的人間百態,雖然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定力,卻也在近墨者黑中潛移默化,選擇一回獨處,是自我心靈的淨化,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用獨處在提醒著,踐行著,讓思維迴歸人性的真善美,洗禮心靈,始終保持著自己是脫離低階趣味的人。
獨處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享受,是自己對自己的缺陷改善,要耐得住寂寞,不隨波逐流,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獨,就是你越長大,越能學會一個人適應一切,在獨處的時光中,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並培養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雖然獨處有時候確實會讓一個人感到寂寞,但是當你真正的沉下心來去學習、去看書、去思考很多問題、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你慢慢就會發現,其實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你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在乎別人的感受或刻意的去討好別人。當你明白了這些的時候,你就會活的更加明白,更加透徹。
-
4 # 伸手捧陽光
在回答這個怎麼之前先說一下什麼是“境界”一詞。
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觀上的廣義的名詞,境界即是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為人生感悟。
人接觸事物,當然有情感,但情感應完全順應事物的自然狀態。外物的影響和干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沒有必要避免,一個人由於自己的利害得失而產生的失望、不安、煩惱、苦悶、怨恨等不良心境都可以免除了。因為情感要順應於事物的來去。人的養心正是在於外物的接觸中順應萬物而隱沒了自身,這是一種“內外兩忘”的極高境界,如果強行的要在內心驅逐外物的影響,那不僅不合修養之道,反而增加自己內心的狂躁。
人們常說“慎獨”的最高境界是自律,顧名思義就是謹慎獨處,在任何場合都能嚴格要求自己。在沒有旁人的時候,能做到謹慎行事,能隨時保持頭腦清晰,不要認為一些隱藏的不良,就可以去為之,從而放鬆了自己的自律行為。
所以獨自一人時,要同樣嚴格要求自己,做到防微杜漸,自重自愛。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5 # 直又直
我認為在這方面的養心的理解是,人應該心地純正善良,掃掉塵世間的雜念垃圾,多點活動,交際於人,不能孤立,和平相處,勢利的爭奪不要參與,不管是利還是名,小事一樁,辦自己該辦的事,做自己該做的亊,最忌無聊,最忌利慾薰心,亨受凡塵之該得,不要過於苛求,力所能及,望青松而立志,知江河之東流,唯此而已矣!
-
6 # 袁聰
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性,而不是“養心”。所謂養心:中醫養生學說———是指人體生命層面存活沿續、繼續而論。不是指人體思想精神層面的境界而言。
所謂養性:分為兩種含義和意義———一是指人體的生理、機理、功能、身體本身、生存的性命。二是指國人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仁義道德、行為規範、理想信仰、人文精神層面,層次等一切做人、為人處世、處事的人性、本性、個性、品性、秉性、性格…………等。
第一種養性:中醫養生科學生命學說認為———是指人體的性命,如果人體沒有性,就等於沒有命,沒有命就等於人體死亡。性:是維持、維護人體生命存活的根本、靈魂…………
第二種養性:是指中華文化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佛家思想、佛家文化等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國人的人性、本性、個性、品性、秉性…………等做人、為人處世之道、處事之道的修為、修行、修養、素養、教養、涵養…………
所謂養心的最高境界不是絕對的慎獨。是對於自己養生的生命、性命、生理、身體、生活等私自個人而言,叫慎獨。
養心分為兩個方面:中醫養生科學生命學說———一是針對自己個人養心的生命、生活層面叫慎獨養心。二是針對社會大眾層面,自己如何在社會上養心做人、為人處世之道、處事之道,不能稱之為慎獨。每個人在社會上求生存、謀發展,必須、必要、必然、必定要與別人打交道、人際關係的交往,是指自己與別人勾通、變通的交流、交合、交情、交融、交道、交際…………等一切心態、心理、心情、心境、心性………稱之為養心…………
-
7 # 凱凱媽媽愛生活
我認為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性,其次是養心,最後才是養身。
養性:我認為就是養我們的天性,什麼是天性,就是聖人的境界,與自然規律一致的境界,對好壞無分別的境界。就如大地,好人壞人都可以在上面行走,它都能包容一切。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找到自我本來的天性,達到這種境界,對外界環境已無要求,何談養生!
養心:我認為就是養我們的心靈,提高自我品德、提高自我修養,去惡從善,助人為樂,從而讓我們的心靈充滿歡樂,沒有煩惱,身體細胞自然健康,從而達到養生的效果。
養身:提高身體素質,加強鍛鍊,透過一些養身的保養方式增強免疫能力,多吃一些健康的食物,少去一些汙染的地方,現在大多數人的養生方式在於這個層次,這種方式能讓我們身體享受並且放鬆,也能少生病或不生病,但個人認為這種養生方式不往上提升很難得到靈魂的昇華!
個人認同慎獨是養心的最高境界之一。慎獨的大概意思是:自己獨自一人時,也能謹慎自己的言行,用最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和他人在時沒有區別。但慎獨不是我們想慎獨就能慎獨的,我們內在的慾望、想法變化太快,有些人的習性又很重,當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就打破內心平靜,這時候做到慎獨相對比較難。所以我們每個人在這世間活著除了日常的工作生活外,提高自我人生層次是很有必要的,當我們做到養性時何談做不到慎獨。
-
8 # 奧黛蒂賓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本來就具足的;人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健康的根本在心。心淨則身淨。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
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藥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因為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就會有正確的行為,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一切藥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
與其相信藥物,相信檢查的資料,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
古人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並非追求空間上的獨居、獨處,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爾不群,不同於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境界。“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一個人要自修,就要養心,而要養心要寡慾,更要內省。“馳逐於外,修治於內”。一個傑出的人,即使功勳在外,也不能沒有內心的修為。而一個真正有為的人,更加註重內心的修為。慎獨,就是做到內省、寡慾,並達到養心、修身的辦法。
-
9 # 啄木鳥管理諮詢
看了下大家的回答,結合自己對哲學、人生的思考,有點不同的見解思考,中華文化真的太博大精深,參透領域一二談何容易,今天和大家做個交流, 我覺得可以按照“體”、“腦”、“心”三個維度來分析。
“體”是最簡單的就是養生,多鍛鍊、多保健,不折騰。
“腦”就是要武裝自己頭腦,做個“聰明、精進”的人,我們絕大部分的人,接觸新聞、資訊、資料、短文,都是零星點狀學習,看似面很大,但大而不深,廣而不專,如何把新聞、資訊、資料、短文,轉化為知識,就是某一領域專家做的事情,再往下是學術,看似是博士教授研究的,這類人已經很少了,但最牛的是“智慧”,佛家講智慧,梵語“般若”(般若菠蘿蜜多心經),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瞭解一切事理叫做「慧」,佛家講超越世俗認識,達到把握真理的能力,也是抉擇善惡、決斷行為的能力。有了智慧,遇事就知道如何決斷、選擇,智慧能讓我們的心更廣闊、更深遠、更調柔、更靈活。智慧要透過聞思修而來,聞有聞慧,思有思慧,修有修慧。真的到了這個境界,可謂“大師”,但應該只算是小乘境界。
“心”應該就是空靈的境界,目空一切,達到大乘境界,同時回答題主的問題,我認為慎獨只是養心修心的過程,不是境界。恆大前幾天開發養心谷,應該也是想創造這樣一種意境。論語有云:“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應該說四十、五十、六十還都是養腦的階段,到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養心的最高境界我想是不是就是“聖人”,佛教釋迦摩尼、道教張真人、儒教孔子等,從他們角度來看,首先就是要養體,保證自己活得久;然後養腦掌握大量知識和智慧;最後養心,終成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
10 # 老趙23403
從養生到健康,是永遠的話題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經典,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是一部哲學寶典,及內容涉及自然人文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其核心就是陰陽,天人合一,順其自然。讀了這部經典,再看老子,孔子諸子百家,還有《皇帝內經》,人們就明白了自己與自然外界的關係,就明白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就明白了人最終的歸宿,人在完成自己生命的過程中,如何保護自己,強大自己。人的能力,人的道德和人對於事業的選擇之間的關係,諸多問題就都有答案了。所以我覺得祖國的傳統文化是最實用的人生智慧,過去人說,秀才學醫,籠中捉雞。中醫其實就是傳統文化,養生就是天人合一,看病就是平衡陰陽。
“心”本來指的是人的心臟,可是中華文化裡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思想意識和情感。養生是一個人人都關心的話題,因為關乎健康。健康是人人都想要的身體狀況,但是很多人只把健康的認識停留在身體層面上,而忽視了精神的更高境界。養生的更高境界是養心,人的健康更重要的也是有個良好的心態,積極向上的精神,正確的思維。人為什麼會犯錯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認識上的錯誤,精神狀態不佳,或者是情緒偏激造成的。所以說養生的最高境界是精神層面的修為。修為的最終目的是做到身心健康,提升人的人格品位,不犯原則性錯誤。使人很自然而自由地有成效地進行社會生活。
中醫是偉大的,也是科學的。我們用中醫平衡陰陽的原理也可以進行人的精神層面的修為。我們的情緒,精神,認識出了毛病,也肯定是相應的陰陽失衡,所以該補則補,該消則消,該和則和,最後達到和諧通暢就完成了一個階段的養生。中華傳統文化其哲學意義更大,對人的指導意義非常之廣泛。好像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能舉一反三。
慎獨一詞,據我的理解是這樣的,人的養生(修為)水平,達到一定的深度,就會成為一種自覺的習慣,由順其自然過渡到合乎自然。做到天人合一,合理合法合情。這是不須要別人監督的,不管有人或者是獨處,都能做到以一貫之而不踰矩。即使獨處,也能自覺地謹慎自己心念和行為,永遠執行在道德的中間。
養生――健康,永遠的話題,健康――幸福,永遠的追求。抓住根本才是到達目的關鍵。
回覆列表
養生者養心,心老則力不足,心勞則神不寧,心牢則困身行。
養生之道在於養心,養心則身強。佛家打禪,道家運氣,儒家六藝。無不是養心以養身。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無論何時,心不止,則身不止,心靜則身止。說起古語治國平天下,離我們平常人太遠,但是道理可以借鑑,養生不養心,養出來也不過是一副皮囊而已。近年來,不斷有著名養生專家英年早逝,帶著遺憾,帶著多彩的光環,在一幫深為其然的追隨者的詫異之下含恨九泉。
咱微末小民不敢擅自說那些大師的養生之道有錯,也不敢說他們養生而隨心。但由此可見,自古養生大家,莫不是庭前種梅,園中養鶴,遠離喧囂的桃源之人。
當然了,如今生活好了,那種日子成了奢望,但是養生莫過於修心。心欲不止,身體更不知足。但是養心之難,勝過養身百倍,自古一個欲字,就足夠多少人挺身赴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