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起凡吉他教學

    你這是本末倒置。

    1、下定義的前提是有理論有依據,光1秒行進30萬千米,沒錯,但這是結果,是結果,是結果!有單位的結果,單位是米!如果按照你說的去定義1米,那1/300000000到底是多少呢?米都還沒被定義出來怎麼用?你根本不知道距離是多少,因為沒單位,即使有單位你也無法想象是多長?就像我們想象不了30萬千米的距離多遠。

    2、捨近求遠?舍簡求繁?300000000數字是有多大?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為什麼要去記它?比如,我離家還有10米的距離,你要描述成“我離家還有光行進1秒的10/300000000距離”?再比如說,你去買水果,問老闆多少錢1斤,老闆回答說1塊錢3.1415926斤(老闆好逗比。。。。)

  • 2 # Royxsz

    米單位制先出來,後來測出光速恆定,將長度單位由光速定義,但是保持原來的靜止長度。我們知道所有單位是由七個基本單位組成,長度是一個,如果重新定義基本單位長度而與原來靜止單位長度不一樣,會導致一系列單位和物理常量的變化。比如萬有引力常數等。

  • 3 # 會喝水的水

    直接百度一米是怎麼定義的,裡面講的很清楚,比較有意思的是,一米現在的定義就是: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別看其他答案在那胡扯。另外你可以再百度看看一秒是怎麼定義的,也很有意思。

  • 4 # 這不是su矢你

    1米的長度最初定義為透過巴黎的經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 其後隨著人們對度量衡學的認識加深,米的長度的定義幾經修改。 從1983年至今,米的長度已經被定義為“光在真空中於1/299792458秒內行進的距離”。

  • 5 # 我的QQ名字哪裡去了

    先有米,後來確定光速,然後利用光速來定義米。原因:1.光碟機恆定。2.一米到底是多少?如果沒有原始的一米長度,(類似於國際質量千克原器,現在已經用原子還是其他微觀粒子的質量來定義了。)那長度怎麼確定?3.有效數字越多,越精確。

    所以,長度,質量等的單位,定義的歷程是這樣的:首先,選一個日常最適合,認可的人最多的量作為基本單位。然後,根據這個單位來測定宇宙中恆定的量。最後,根據這個恆定的量反向定義這個單位。

  • 6 # 蘇驌1

    這是因為從人類的技術發展水平來說,光的速度測量明顯要困難的多,因此最早是以透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定義米,並測量了敦刻爾克至巴薩羅那的距離,製作了國際米原尺。

  • 7 # 建章君

    簡答如下:

    一開始先有的公制1米的規定,那時候還沒測出光速到底究竟是多少。

    後來光速測得越來越準確,儀器越來越發達,水平也越來越高。

    反過來,儲存公制1米的物理用具倒不見得更可靠了。

    怎麼樣讓公制一米的標準在未來保持得更加穩定呢?

    科學家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倒過來使用光每秒行進的米數的倒數來規定1米。這與以前其實沒有任何不同。

    但人們就可以直接以真空中的光速為標準來獲得距離的基本量度標準了。

    改成1/300000000等於就修改了原來的1米的定義,那多少歷史資料得重新再來換算?

    改成1/299792458不見得就不方便,因為計算機根本就不嫌麻煩。

  • 8 # 低熵製造機

    問題挺好的。

    目前1m的定義是光在真空中行進一秒距離的299792458分之一,而不是300000000分之一。我第一次見這個定義的時候也很困惑,299792458這麼一個奇怪的數字是從何而來。它的由來大概有兩個原因。

    歷史原因:

    國際標準“米”這個單位出現得其實挺晚的。它的歷史只能追溯倒十七世紀。當時人們終於意識到一種國際通用的度量衡制度的重要性。於是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結束之後,法國科學院組織的委員會建議以北極點到赤道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作為一米的定義。更具體來說由於地球並不是一個均勻的球體,所以這個長度要以穿過巴黎的本初子午線為準。本初子午線弧長的測量於1799年完成,並根據此長度製造了米原器。自此以後,考慮到測量和比較的方便,人們將“米”這個單位的長度重新定位為(在給定溫度給定壓強條件下的)米原器的長度。至此之後,米的長度基本就定下來了。

    值得一說的是,由於之前測量的時候人們錯算了地球的扁率,使得子午線定義米的長度比米原器的長度長0.2毫米。但人們依然將米原器的長度作為標準。於是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就變成了10001966米。

    技術原因: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米的定義的精確度要求越來越高。而此時人們窮盡各種辦法,也只能把米原器的精度控制在0.1微米左右。這在一些高精度的科學實驗中已經不夠用了。為了解決米定義的精度問題。人們首先利用了原子光譜,將精度提升到了納米量級。而此候不久銫原子鐘問世,於是時間立刻成為了人類可以測量得最準確的單位。同時此時相對論的發展告訴人們,任何參考系下的光速都是絕對不變的。回憶一下初中物理:速度乘以時間就是長度。現在人們有一個絕對不變的速度,有一個測量非常準確的時間。那麼自然就可以誘匯出一個測量非常準確的長度的定義。於是人們將米的定義改為光在真空中行進一秒距離的299792458分之一。而取299792458這個數字,正是為了跟當年那個米原器的長度儘量保持一致。

    國際米原器

  • 9 # 緣84196879

    你說對了,米就是用光速定義的,一米是指: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 s秒內經過的距離。現代物理學中有7個基本單位,其中就包括米,另一個是時間:一秒的定義是: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週期的持續時間。

    其它的基本單位有: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摩爾、發光強度坎德拉。這七個基本單位是由認為定義或者測量自然界某些特性得出的,而其它所有單位都是由這七個基本單位推導而來。

  • 10 # 緣84196879

    因為早期米的定義為:本初子午線從赤道到北極點距離的1千萬分之一,實際上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並不能準確的測量這個長度,所以製造了一個米原器,大家都以這個原器的長度為標準。後來技術進步了人類想精確的定義各種單位,於是將米的定義改為由光速來來進行定義,但是由於之前定義的米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使用了,如果現在改的話會非常非常麻煩,所以只有將就以前的定義,只是將定義方式改了,實際米的長度沒有變化。這就是為什麼不用1/30萬的原因。

  • 11 # kAlpA

    因為如果直接取整的話屬於約數,就不是1米了啊,算了下按三億算的話比正常1米小了大約0.7毫米,0.7 毫米的差別肉眼都可以看出來了,更何況科學領域?物理學上很多重要的定義都是與此相關,所以這個隨便改一下,很多定義都會發生變化,比如能量單位焦耳。

    當然,你也可以說透過重新定義米,把所有其他相關量都重新定義。我感覺這就好像現在都用十進位制,突然改成11進位制,雖然說從數學上講重新定義計算就可以實現,但是11進位制全地球的人都TM不習慣吖,為什麼要改?

  • 12 # 好玩兒的數學

    哎,這麼多自做聰明的答案,沒有一個能看懂樓主的問題的!你們看了人家的描述了嗎?你們懂得83年的最新定義嗎?我的理解是:這只是為了和原來確定的米的確切長度儘量保持一致,畢竟很多單位都是從時間和空間(秒和米)兩個單位派生出來的,輕易改變原有的值影響太大了。

  • 13 # 都叫我大拇哥

    不管米,千克,秒,安培,開爾文,摩爾,坎德拉這些怎麼定義,只要有助於我們人類進行科學研究的,大家公認就好。如果有一天需要定義300000箇中微子的直徑是一米我也不會反對。人們研究單位定義,只是為了讓這個用來當做標準的單位更加穩定罷了。

  • 14 # likleinc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透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

    1872年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製造的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單位。米原器是根據“檔案米”的長度製造的,當時共製出了31只,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鑑定的第6號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米的長度的一隻)選作國際米原器,並作為世界上最有權威的長度基準器儲存在

    巴黎國際

    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餘的尺子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1927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米原器須儲存在1標準大氣壓下,並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但是使用米原器作為米的客觀標準也存在很多缺點,如材料變形;測量精度不高(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計量學和其他

    精密測量

    的需要。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準,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這一自然基準,效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中國於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米的定義更改後,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儲存在國際計量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於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

    題主你看,最終米還是按照你所說的定義了呀!

  • 15 # plumeer

    用光速定義米,並不可靠。雖然光速不變是相對論的基礎,但是,光在引力場的路線是彎曲的,而時間也是變化的。這就有麻煩了。首先,根據你的定義,確定米的長度,需要先確定一段距離,再測量光透過這段距離花費的時間。但是,你這個實驗在地球上做和在太空做,測量結果是不一樣的。因為引力不一樣,你無法保證事先確定的那段距離是平直的,也無法保證你的時鐘和光自己的時間體系是同步的,這樣,就無法得出精確結果。

    相反,米原器,其實是利用一串原子的個數定義米這個單位。雖然老土,但是不受空間彎曲的影響。你把它放在黑洞附近,它確實變“短”了。但是,它依然代表了你原來的規則。因為把你放在同樣的位置,你也變短了。再解釋,就是假如黑洞上附近有A點和B點,用米原器去量,發現是10米。但這個10米可能只有地球上1釐米那麼長,因為米原器變短了。不過不要緊,你親自從A走到B,會感覺到它就是10米,一點不差。因為你也變小了。

    可以看出,米原器這個笨辦法,是最合理的。它量出的10米,對你來說永遠是10米。

    而光速定義的米,在穿越不同引力場後,測出的結果是不準的。除非,有個表能隨著光一起跑。而這幾乎不可能。而米原器卻能做到。

  • 16 # 夢幻騎士56979052

    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單位的轉換罷了。1m的概念跟符合自然接受的方式,跟容易被理解,也跟容易被傳授。否則我們教小學生這個1m的定義時有可能需要把廣義相對論講一遍的,嘻嘻~~從某個角度來看1m的定義才是更直接的。就好像我們用pai表示圓周率的一串數字,這樣我們就不需要在求圓周長的時候光寫公式就寫1個多小時了,哈哈~~~

  • 17 # 傻2就是我

    作為一個度量衡的標準單位,必須是一個很具體,而且要能很客易複製,很容易撿測的實物標準,有一個傳說,當年英國大臣問英王,一英尺應該訂多長,英王伸出一隻腳,這就是一英尺,一公斤就定義為一公升(10X10X10Cm)水的重量,還有秒定義為某一種原子鐘振盪多少次(具體我忘了,可以查到),這些都是很方便,很具體的,而光線在真空中的光速並不是一個很具體的東西,你怎麼跑到真空裡去,你用什麼儀器去測光速,人們只能用某一長度定義為標準長度,而不能用某種速度來定義長度,所以人們不用光速的多少分之一定義1m長度,因為無法檢驗,無法執行,

  • 18 # 傻2就是我

    作為國際計量的標準必須用一種在世界各地非常容易得到的標準物,如秒為一天的多少分之一,Kg為一體積的什麼物體的重量,而且應很容易進行比較,驗證,而光速是很難測量,也無法將其精確定義,所以不能用光速作為長度計量單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朝向遼金稱臣,那正統應該是遼金,宋算怎樣的存在?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