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戴老師車庫
-
2 # 吉子松
關注
日本汽車的質量波動很大。許多人說日本汽車以其可靠耐用的質量而聞名,但是有那麼多日本汽車製造商——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鈴木、斯巴魯、三菱——這些日本汽車質量好壞看個人喜好,日系車車皮薄是公認的但不代表偷工減料,現在德系車一樣鋁換鋼,你可以說是偷工減料嗎?
-
3 # vehicledoctor
對於駕駛感受“開著整”,指的是車輛底盤整體感比較好,與之對應的反義詞是“鬆散感”當透過一段崎嶇不平的路時,底盤像要散架似的,稀里嘩啦的。這都是底盤效能的體現。
這跟偷工減料關係不大。這是底盤的調校風格所決定的。
車輛上市前,原則上都要進行幾輪的底盤調校。透過底盤調校最佳化底盤零部件的引數,以達到最佳化底盤行駛效能的目的。最佳化底盤行駛效能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偏向操控的效能方向;另一個是偏向舒適性的效能方向。兩個方向可以認為是一碼事,但是是底盤效能的兩端,底盤調校工程師要做的就是透過調整底盤零部件的引數,達到操控和舒適性的平衡而已。
對於這個平衡的度,實際上沒有一個標準的,各個公司,各個領導都會有自己的偏好,所以即便是同一公司的車,如果定位不同,底盤的表現也可以大大的不同。德系車甚至歐美系車一大共同底盤特點就是重注安全,注重操控性。而日系車呢,底盤特點就是注重舒適性。所以,兩種不同的底盤效能風格決定了駕駛感受的明顯差異。
設定偏操控的底盤,那麼選擇的彈簧剛度、穩定杆尺寸、底盤襯套剛度以及減振器阻尼都會傾向於比偏舒適的底盤偏大一點,底盤整體的剛度偏大一些後,在面對一些顛簸路面時,運動變形偏小,所以整體感更好一點。而偏舒適的底盤,一切的選擇都會選擇剛度偏小一點,在同樣的路面下,底盤的運動就會更多更大一點,這會反饋給車裡的乘客彷彿底盤與車身分開了,底盤各個零部件也各自都在運動一樣,不太理想的表現。
不過話說回來,底盤偏軟有偏軟的好處,那就是在多數路面上,車輛會表現的更舒服,德系車可能衝擊更明顯,頂升更直接等等。所以這只是一種風格的選擇,各有利弊而已,不是偷工減料。
即便是在底盤調校的水平上,也很難說,日本的工程師就比歐美的弱,弱的是我們國內的工程師。同志們還需加快努力~
-
4 # 奔跑的馳騁
德系是汽車的鼻祖,日系是靠仿製起家;德系是造車的,日系是賣車的;德系是用來跑的,日系是用來買菜的。大致來說,德系和日系的出身、血統不同,造車的理念也不一樣,因此在使用和駕乘感受上也有不同。那麼這是不是偷工減料呢?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因為往好裡說,這不叫偷工減料,而是叫成本控制。當年德系、日系初進國內的時候,中國的家轎市場還很不發達,它們對中國市場當然都會區別對待。德系是把淘汰和過時的車型引進中國,日系給中國的產品則是降低成本(偷工減料),當年國內就流行過這麼一句:“日本車一流的自己用,二流的給歐美,三流的給中國。”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以及中國本土汽車工業的成長,這種情況有了相當程度的改觀,但並沒有徹底改變。總之,中國自己的品牌汽車研發、生產和消費水平有多高,德系、日系乃至美系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和尊重程度就有多高。
回覆列表
大家好,我是戴老師,關注、並私信我
很多人呢,都會有這樣的感覺,開德系車比開日系車感覺會“比較整”,那所謂的整啊,其實也就是一個車身的整體感,那一輛德系車,不管是大眾還是BBA,在透過一些起伏路面的時候,車輛的懸掛、車架、車身呢,都會同步,那一體的運動,彷彿就是一個堅實的整體,而像日系車在透過類似路況的時候呢,感覺只有懸掛做出了反應,好什麼車身車架包括一些底盤部件呢,跟懸掛之間總會有一種分離感,這就是很多人覺得日系車開起來比較散的原因。
而這種整體感呢,也會影響在高速時的表現,就算是A0級的FIT,跟polo相比,那在高速時車子所表現的穩定狀態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尤其是速度上來以後呢就更加明顯,正是這種駕駛感受上的差異呢,讓很多人都會覺得德國車整、穩,進而都覺得德國車用料紮實,非常靠譜,而日本車呢,比較散比較漂。
那是不是因為為了節省成本,所以說偷工減料了,答案呢是否定的,因為即便在一些不是那麼計較成本的日系豪華車,甚至是這個效能車上面這種散的駕駛感受呢,依然是存在的,比如說像這個EVO、STI,這種效能車跟類似定位的寶馬M2這些車型相比呢,在車輛的整體感跟緊繃感上的差異依然是非常明顯的,還有像這個日系效能車的代表作GTR,在操作的質感和底盤緊緻的整體感上面,也是不如同價位的保時捷911來的那麼有信心。
那麼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其實之所以德國車的底盤比日本車紮實,完全可以理解為市場驅動,眾所周知,日本呢,國土狹小,多以短距離的行駛需求居多,而日本的高速公路最高限速也不得超過100公里的時速,所以說這個日系車的研發重點根本不在高速行駛的穩定性,而是一個經濟耐用的家用基礎上。
而因為有唯一不限速高速的德國用這需求呢,跟日本是大不相同啊,從設計之初,他就必須要考慮到車輛高速行駛的穩定性,那如果不考慮底盤高速調教,在不限速高速上面開到200甚至300公里,那一陣小風或者是起伏路面就能帶你去領盒飯了,所以呢,德系車在底盤的調教,包括車輛的空氣動力學的研發設計呢,的確是重於日系車的,但也正因如此,德國車這種緊繃的底盤調教呢,為了高速行駛的極致,就犧牲了底盤零件的耐用性。
從而10萬公里幾乎是個大限。很多德系車在10萬公里的時候呢,幾乎都需要更換底盤的膠套墊片,甚至呢,還有很多這種漏油的新聞,這都是由於底盤的壽命到了,沒有辦法為其提供最初的效能表現,那在耐用上來看,不得不說追求經濟務實的日本車呢,比這個德國車更加優秀更加省心啊。
雖然如此呢,但也並不是絕對的,那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呢,越來越多的日系車也在全球銷售,為了滿足各國消費者的用車需求,日本很多車企呢,也開始投入更多的精力提高車身的剛性,改善懸掛跟減震的設定,所以呢,也可以這麼說好,德國車呢,是先有底盤的穩定性,再去迎合市場所需,調整完善的耐用性,而日本車則是先有經濟耐用性,再去完善底盤的穩定性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