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un負暄
-
2 # 言雪衡妍
古時定義男子:
二十歲,弱冠之年;
三十歲,而立之年。
藉此一用,延伸一下,當今的人不論男女:
慶幸又不慶幸,同眾多的人一樣,身處這個年齡段,如初生的太陽,可惜已經十點了,卻發現空中一片烏雲,不能普照大地。
因這正是迷茫定性探求未來的開端,或是轉彎處,不知道每個人的未來,他們的明天又通往何方?
因每個人的未來都充滿著不確定性,像行走在沙漠中的旅人,不知何時遇到綠洲,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活著。
身處資訊流量的洪流時代,太多的繁華迷了青年人的眼,太多已有所成就的人將自己的成就鋪展世人眼前,可青年人並非人人都是智者,人人心性堅定:一夜暴富,黃粱美夢似乎是可能。
焦躁不安衝動逐漸變成這一時代年輕人的代名詞,因為心性不定,大志未有,難以獨立,何談自立?
啃老族:父母淪為我們的搖籃,我們一直在精神上物質上嗜血,扭曲自私;
低頭族:手機逐漸變成我們的手銬,我們逐漸淪為手機的犯人,資訊的囚徒。
如何篩選資訊,如何分辨對自我有用的知識才是本質,可惜人都有著一種本能:捨本逐末。
撞過南牆才會回頭,因為知真理,立即踐行的人少之又少。
世上有5%的時光會有成功降臨,5%的的時光會與失敗渡過,而剩下90%的時間都是普通平淡的日子。
如何在這些平淡的日子中雕琢自我,以期未來那5%的成功或是5%的失敗,無一例外的是磨其心性!
時光流逝,有人離你遠去,你會心痛;
有人會誤會甚至冤枉你,你會壓抑;
有人壓榨你等等;
生活中與人相處都會有碰撞摩擦,會有痛苦,會有壓抑;因為年輕二十多歲初出校園,剛踏入社會,算是懵懂小新一枚,任何的不適都是一段磨合期。
有人迅速融入,有人遲遲難以變通;
這其中的差異,不過是在校的四五年間那些零零碎碎的時間造成的短期表象;
因為一時的成功,不代表一世的成就;
太多人的因此而不振,因此而輕生;
卻忘記了自身的責任,未曾明白活著的意義;
世界長久存在,卻不為點滴變其執行規律,卻賦予每個人活著的權利,因為它想讓我們活的更出彩,在這個世上畫上屬於自己的一筆;
不要急躁,慢慢思考,細細思量,我們活著的意義,我們身上所被賦予的權利與義務,如何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如何畫上屬於自己的一筆,在這個世界上證明你我曾來過!
-
3 # 有白有黑
二十歲出頭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做人,再學會處事。經歷磨練,不怕失敗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當在日後面對困難時可以更加自如應對,也是一生的財富!
-
4 # 北辰胤玄
花一年時間找準自己的興趣方向,確定專業,之後夯實這個專業的能力,這是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主職業,之後找一兩個輕鬆愉快的副職業發展發展,對之後的路幫助很大,千萬不要浪費時間,荒廢精力,走上正軌後才有資格任性一二,後面的你會感謝你二十出頭年紀做出的選擇。
回覆列表
人在年輕的時候總覺得,老,離自己很遠。 滿眼的憧憬和嚮往,編織著一個看不見卻五彩斑斕的夢。誰能預知未來,誰能想到自己的人生還有註定的苦難,你又不是諸葛亮,可以預卜自己的命運,更不會看周易預知未來的兇險,如果非要有這樣打算的20來歲的年輕人,那他的家族史一定有病,要麼就是自己有病。
就是那句千古名言:沒有遠慮,必有近憂,也不會年紀輕輕就為自己未來的苦難做打算,這樣的未雨綢繆有一點杞人憂天,如果人們都這樣活,不會太累了活的?如果這樣的話,那活在當下,這句話又有何意義呢?
有個女孩兒,她的家族史有,跳舞病。而且每個人到三十歲才開始發病,越來越嚴重,直到難以自理。殘酷可怕。22歲的她親眼目睹這恐怖殘忍的現實,她活在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她害怕過年,害怕長大,如果時間可以靜止那是她強烈的慾望。她四處奔走,諮詢遺傳專家,專家也不能肯定什麼,因為這是事實。後來幫她走出恐怖崩潰的,是——面對!順其自然!
與其活在嘆息中以淚洗面,不如灑脫的走過每一天。一切隨緣吧!人的命天註定,老天如果放過你,那是你的福分,如果老天不放過你,你任何的努力都等於零。
不知道我的話你是否能接受?也不知道網友們支不支援我這樣的觀點。希望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