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拾趣
-
2 # 歷史風物誌
你好,此圖是出自一副明朝弘治年間的朝廷大臣的群像,這一畫卷高48.5CM,長257cm,現在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原畫叫《甲申十同年圖》,畫中中一共十個達成,分別是: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兵部尚書劉大夏、刑部尚書閔珪、工部尚書曾鑑、南京戶部尚書王軾、吏部左侍郎焦芳、戶部右侍郎陳清、禮部右侍郎謝鐸和工部右侍郎張達。因為這十個人是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甲申科進士,在朝中近四十年後,十個人都已經身居要職,其中除了王軾在南京任職,其他九人都在北京。弘治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適逢王軾來朝,十人在閔珪宅第聚會,其後特請畫工繪製群像,並各自題詩紀念。
李東陽《甲申十同年圖詩序》:“《甲申十同年圖》一卷,蓋吾同年進士之在朝者九人,與南京來朝者一人而十,會於太子太保刑部尚書吳興閔公朝瑛之第,圖焉者也。”當時同樣的一共繪製了十份,沒人各藏一幅,現在存世的只有閔家的這份孤本。清朝嘉慶年間輾轉到法式善手中,最終清朝滅亡,被藏入北京故宮博物館。
問題中擷取的這三位在原畫的最左端,分別是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兵部尚書劉大夏、戶部右侍郎陳清。
1、李東陽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屬於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是現在湖南茶陵人(古時候屬於湖廣)。幼年李東陽就非常聰明,有神童的名號。李東陽16歲考中舉人,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聯捷進士,時年十八歲。之後,獲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編修、侍講、太常寺少卿、禮部右侍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直文淵閣,進入內閣參與機要,後進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稱賢相。李東陽工古文,內閣疏草多出自其手。孝宗駕崩,李東陽與劉健、謝遷同為顧命大臣武宗即位,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因見宦官劉瑾把持朝政,武宗荒淫無度,自己多次上疏進諫又毫無效果,李東陽以年老多病為由,數次辭職未成。正德七年(1512年)獲准退休,正德十一年(1516年)卒,贈太師,諡文正。
2、劉大夏
劉大夏字時雍,號東山,自號東山居士,湖廣華容縣(今屬湖南)人。天順三年(1459年),劉大夏高中中湖廣鄉試解元。天順八年(1464年)成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憲宗成化初年館試,大夏本可留任翰林官,但他自請改部職,被任命為職方司主事,升兵部車駕司郎中。成化十九年(1483),升福建右參政,有政績。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擔任過廣東布政使。弘治三年(1490年)十月,廣西田州泗城土官岑猛反叛,劉大夏前往平息。弘治十五年(1502年)官至兵部尚書。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上疏請求歸隱。正德三年,九月,以岑猛事,入北鎮撫獄,劉瑾欲置之死地。幸賴左都御史屠滽和宰相李東陽相救,改判處充軍肅州(今甘肅酒泉)。在肅州的官吏怕得罪劉瑾,不敢供給膳宿,只有三名學生供養他。正德五年(1510)夏,遇赦歸。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卒。贈太保,諡忠宣。葬於華容縣勝峰鄉話崗村的山坡上。
3、陳清
陳清字廉夫,山東益都人。明朝政治人物。天順甲申進士,正德初官至南京工部尚書。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初任戶部主事,歷升戶部右侍郎、郎中。弘治元年(1488年)出為山西布政使司左參政[1]。正德元年(1506年)擔任南京工部尚書。後因忤逆劉瑾,被劉瑾矯詔勒令退休。正德十六年十一月卒。
這幅畫作為我們現代研究明史及明代朝服制度有這非常真實的參照,畫作本身人物栩栩如生,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
3 # 鐵劍齋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1、李東陽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屬於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是現在湖南茶陵人(古時候屬於湖廣)。幼年李東陽就非常聰明,有神童的名號。李東陽16歲考中舉人,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聯捷進士,時年十八歲。之後,獲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編修、侍講、太常寺少卿、禮部右侍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直文淵閣,進入內閣參與機要,後進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稱賢相。李東陽工古文,內閣疏草多出自其手。孝宗駕崩,李東陽與劉健、謝遷同為顧命大臣武宗即位,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因見宦官劉瑾把持朝政,武宗荒淫無度,自己多次上疏進諫又毫無效果,李東陽以年老多病為由,數次辭職未成。正德七年(1512年)獲准退休,正德十一年(1516年)卒,贈太師,諡文正。
2、劉大夏
劉大夏字時雍,號東山,自號東山居士,湖廣華容縣(今屬湖南)人。天順三年(1459年),劉大夏高中中湖廣鄉試解元。天順八年(1464年)成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憲宗成化初年館試,大夏本可留任翰林官,但他自請改部職,被任命為職方司主事,升兵部車駕司郎中。成化十九年(1483),升福建右參政,有政績。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擔任過廣東布政使。弘治三年(1490年)十月,廣西田州泗城土官岑猛反叛,劉大夏前往平息。弘治十五年(1502年)官至兵部尚書。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創史人
圖中乃明朝大名鼎鼎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楊士奇有學行,楊榮有才識,楊溥有雅操,又以居所,稱士奇為“西楊”、榮為“東楊”、溥為“南楊。從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他們陪伴大明王朝走過了輝煌歲月,乃臺閣重臣,正統初加大學士銜竭力為少年天子朱祁鎮輔政。
楊士奇
楊士奇(1365—1444),江西泰和人。家庭貧寒,父親早逝,嚴酷的生活環境造就成他勤奮好學、堅韌不拔、寬容嚴謹的優秀品格。
建文元年(1399),楊士奇以布衣身份進入翰林院,充當了編纂官。不久,提拔為吳王府審理副。朱棣登上了皇帝寶座後,楊士奇由翰林院選入內閣,正式開始了從政的生涯。
永樂二年(1404),輔助皇太子,從此和朱高熾結下了難得的師友之緣。在當時的太子朱高熾與其弟朱高煦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明爭暗鬥中,楊士奇成為堅定的太子派,後來終於將朱高熾推上了皇帝寶座。
朱高熾即位,楊士奇被提拔為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備受仁宗的信任與恩寵。仁宗去世後,為宣宗朱瞻基的首席顧命大臣。正統皇帝朱祁鎮幼年繼位,又竭力輔政;正統九年去世。
楊 榮
建安(今福建建甌)人 建文二年(1400),中進士。他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朱棣即位後,為了解決蒙古問題,楊榮先後被派往甘肅和寧夏,詳細地瞭解山川形勢、軍事配備、軍民士氣、城堡建設,然後提出自己的設想及對策,朱棣予以充分的鼓勵並加以採納。
明永樂二十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徵蒙古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隨行的楊榮指揮若定,為防止軍心渙散,應秘不發喪。他和海壽先回京師,向太子報告情況。這樣,朱高熾順利地即位,國家政局未發生絲毫的騷動。
仁宣時期,他繼續發揮自己的光芒,晉升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正統五年,楊榮在回鄉的路上去世,是三楊中走得最早的。
楊 溥
湖廣石首(今屬湖北)人。他和楊榮同為建文二年進士。楊榮跟隨成祖北征,他而,為被選侍太子朱高熾為洗馬,一度因朱高熾和朱高煦奪嫡鬥爭而入獄。朱高熾即位後,楊溥重新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宣宗即位後,楊溥進入內閣,三楊結構就在這個時候開始形成,他開始與楊士奇、楊榮等閣臣共掌機要。
楊溥為人處事謹慎、低調,老成穩重,又嚴於律己,為百官的楷模。
正統十一年,楊溥去世。
正統初年,“三楊”便完全以三朝元老而構成了一個最為穩定的政治三角,為懵懂無知的少年皇帝朱祁鎮打下來很好的基礎。
楊榮、楊溥、楊士奇組成的“三楊內閣”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為明初盛世做出了很大貢獻,他們還是明代臺閣體詩文的代表人物,因此被史家視為一代名臣。
-
5 # 圖文繪歷史
此圖片就是後世津津樂道的《甲申十同年圖》其中一部分,《甲申十同年圖》創作於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也就是中國歷史上唯有一夫一妻的皇帝,有“弘治中興”美譽的,明孝宗朱祐樘時期,此圖共繪有10位當朝重臣。
《甲申十同年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分別是戶部尚書李東陽、左都御使戴珊、兵部尚書劉大夏、刑部尚書閔珪、工部尚書曾鑑、南京戶部尚書王軾、吏部左侍郎焦芳、戶部右侍郎陳清、禮部右侍郎謝鐸和工部右侍郎張達。
李東陽。這10位學子都是天順八年甲申科進士,也就是公元1464年的同科,40年以後這10人都身居朝廷高位,除王軾在南京任戶部尚書外,其餘9人均在北京任職,於是在1503年,南京戶部尚書王軾來北京拜訪同科老友,10人共聚於刑部尚書閔珪的府中。
劉大夏。當年的同科進士,40年後的朝廷重臣,實屬難得,於是請來畫工繪製了10人的群像,然後每人題詩,以示紀念,此畫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此畫中除吏部左侍郎焦芳後來依附大太監劉瑾,成為閹黨,其餘9位均有清正美名。
陳清。題主所問的,圖片中的三位,從左至右,分別是:李東陽、劉大夏、陳清。李東陽是湖南株州人,畫中時任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後來官至內閣首輔,死後贈太師,諡號文正,成就最高;劉大夏,湖南嶽陽人,畫中時任兵部尚書,有“弘治三君子”之稱,受劉瑾迫害致仕,死後贈太保;陳清,山東青州人,畫中時任戶部右侍郎,後任南京工部尚書,受劉瑾迫害致仕。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先了解這幅畫。(後面我把你要問的人物給你標註出來了)
這幅畫是在明弘治十六年,南京戶部尚書王軾請畫工繪製了甲申十同年圖,見證弘治年間名臣輩出。畫上的十人分別是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都察院左都御史 戴珊、兵部尚書劉大夏、刑部尚書閔珪、工部尚書曾鑑、南京戶部尚書王軾、吏部左侍郎焦芳、戶部右侍郎陳清、禮部右侍郎謝鐸和工部右侍郎張達。
當時,畫作總共繪製了十份,藏於各家。現僅存孤本,為閔家所留,清嘉慶年間由法式善獲得,流傳至今。畫作人物栩栩如生,景物簡練有序,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甲申十同年圖,共一卷,絹本,設色,縱高48.5釐米,橫長257釐米。無款印。
畫面中各大臣的相貌皆為畫工當面寫生,唯有焦芳因奉命離京辦事,特預留畫像以供臨摹。因此,十人的相貌均為真實寫照,而畫面佈局、人物位次則是畫工的安排。
畫面共分三曹,自右端卷首起依次為王軾、焦芳、謝鐸、曾鑑、閔珪、張達、戴珊、陳清、劉大夏、李東陽。十人皆身著官服而坐,表情、姿勢又各有不同,栩栩如生。
第一曹(三人):王軾:時年六十五,高顴多髯,髯發半白,袖手而略向右側坐;
焦芳:時年六十九,鬍鬚不多,鬢髮斑白,左手握帶,右手扶椅,端肩正坐;
謝鐸:時年六十九,微須多鬢,白髮細長,左手扶膝,右手持一書冊,略向左側坐;
第二曹(四人):曾鑑:時年七十,鬍鬚不多,面色發紅,左手握帶,右手扶膝,略向右側坐;
閔珪:時年七十四,虎頭方面,大目高鼻,鬚髯長而微白,左手握帶,右手持牙牌,稍偏左正坐;
張達:時年七十二,鬚髮皆白,面容老皺,雙手握帶,稍偏右正坐。
戴珊:時年六十七,面色發紅,不見長鬚,袖手端肩,正襟危坐;
重點來了,你問的這三個人名字。
第三曹(三人):陳清:時年六十六,紅面略長,雙眉濃黑,鬚髮斑白,略向右側坐;
陳清 [ 明代大臣 ](1438—1521),字廉夫,山東益都人,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正德元年(1506年)任南京工部尚書,忤劉瑾,被其矯詔令致仕。
劉大夏:時年六十八,臉面略方而長,鬚髮皆白,左手握帶,右手按膝正坐;
劉大夏 [ 明代名臣、詩人 ](1437年1月31日-1516年6月29日),字時雍,號東山。湖廣華容(今屬湖南)人。明代名臣、詩人。
劉大夏舉天順三年(1459年)鄉試第一。天順八年(1464年),登進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歷兵部職方司主事、郎中、廣東右布政使、戶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等職。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任兵部尚書。劉大夏深受明孝宗寵遇,輔佐孝宗實現“弘治中興”,與王恕、馬文升合稱“弘治三君子”,又與李東陽、楊一清被稱為“楚地三傑” 。
明武宗即位後,劉大夏屢疏請辭,以太子太保銜歸鄉。劉瑾專權時,被罰戍肅州。正德五年(1511年),遇赦返鄉,旋即復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劉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追贈太保,諡號“忠宣”。
劉大夏能詩,有《東山詩集》、《劉忠宣公集》等傳世。
李東陽:時年五十七,臉面略長且消瘦,鬍髭數根,左手扶膝,右手持書卷,略向左側坐。
李東陽 [ 明朝內閣首輔大臣 ],生於正統十二年六月九日,卒於正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湖廣長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為行伍出身,入京師戍守,屬金吾左衛籍。明朝內閣首輔大臣。
李東陽八歲時以神童入順天府學,天順六年中舉,天順八年舉二甲進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右侍郎、侍讀學士入直文淵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死後贈太師,諡文正。
畫面背景以梧桐、蒼松、修竹、芭蕉及洞石襯托,象徵人物的高潔情操和高雅情致,其間還穿插小童七名以及几案、書冊、酒具等。畫面簡練有序,未作過多渲染,使朝廷高官之顯赫地位得到突出,體現了畫作的宗旨。如今此畫被北京故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