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凡老師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知名的老師,能按照學生的性格、喜好去指定製作的教導方法。名師出高徒,老師肚子裡有墨水,才能給學生更好的輸送知識

  • 2 # 四十重新出發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是兒童教育專家、兒童教育心理學家陳鶴琴先生寫給自己的一句自勉之語,他的本意是他打算對自己嚴要求,力求自己在教育教學效果方面達到自己所說的這種境界。但一些基層的校長卻將這句話當作指責老師工作不力的“神器”,甚至有些校長動不動就把這句話搬出來對老師進行一番說教。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老師對這句話反感嗎?那是相當的反感!前幾年,兄弟學校的一名校長經常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掛在嘴邊,遇到新教師的時候這麼說,和老教師聊天的時候這麼說,開會的時候這麼說,甚至連遇到學生家長也是如此口無遮攔地說。後來,學校的其他老師對這句話很反感,就提出讓那個校長試著當一學期的班主任,把學校最差的年級、表現最糟糕的20名學生交給他“調教”,看能否出成效。這個校長倒也有魄力,二話不說答應了。第一個星期,這位校長臉色不太好;第二個星期,這位校長開始對學生罵罵咧咧;第三個星期,經常聽到這個校長在教室裡發出野獸般的吼叫聲;第四個星期,這個校長經常光顧村裡的醫療站,打點滴成了家常便飯;第五個星期,這個校長終於放過自己,解散了這個只有20名成員的“潛能班”……從那以後,這個學校的老師們再也沒有聽過那一位校長說過類似“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話,畢竟透過接近一個月時間的“體驗”,這名基層校長終於悟了:教育雖然不是無能的,但教育也不可能是萬能的!

    雖然那一個校長剛開始很不受老師待見,但透過這件事的始末,我們也不難看出這個校長確實是一個知錯能改的好同志,不像有些人“站著說話不腰疼”——自己沒有教過一節課,反倒要求老師必須把低層次的學生教成學霸或者超級學霸。決定學生能否教好的因素,一方面是老師本身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是學生的悟性、上課的注意力能否集中、課後複習的時候記憶力是否強大等因素。而讓老師為學生非常“精緻”的成績“背鍋”,老師們不反感才怪!因為學生如果是扶不起的阿斗,那麼老師也是沒有辦法的。

  • 3 # 該名稱已存在5000年

    話本身沒錯,錯的是一些人的理解有誤,用來單一指考試成績,本意是說人的可塑性,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在原來基礎上有所提高。

  • 4 # 李文彬531

    這話題有點重複頻率太高了吧!我不是抬槓,誰敢說這話誰就到現實中的任何一所學校去體會吧!解釋不如實施!教育亂像不改,學風不改,校風不能正,誰也別吹!……讓事實說話吧!

  • 5 # 一旅斜陽

    從小數學不好,也不好承認自己笨,美其名曰數學思維不好。某天下午,偶然聽了一節一個很受歡迎的老師的數學課。給我帶來非常大的衝擊,原來不是我的數學思維多麼差,老師精彩的講解帶著我的思路,一步步解析,過關斬將,聽完,只有兩個字“透徹”!舉一反三就自然而然。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這是陳鶴琴先生的自勉之語,雖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接受能力不一。但老師總會有辦法,他會透過自己的學識、經驗來判斷學生是哪方面被羈絆了腳步,激發學生興趣,找到相適應的辦法幫學生提升。

    所以這句話是非常正確的。

    唯一的限制條件是,現在的教育都是以班級為單位,當一個老師面對幾十個學生,總會出現有心無力的情況、無法因材施教。名將手下也會偶爾有弱兵。

  • 6 # 胸懷寬廣

    這幾句話廣為流傳,似乎很有道理,但拿來評價教育,卻有其不合理之處。

    第一,“名將手下無弱兵”,也作“強將手下無弱兵”,指有能耐的領導能夠帶出有能力的下屬。所指物件側重於團隊,所指培養側重於管理。如歷史上的“岳家軍”“戚家軍”、《亮劍》中的獨立團。因為領導者的作風、意志影響了一個團隊,整個團隊形成了一種領導者的特色。並非特指某一個體。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強調的是老師的“教”,僅指知識、能力方面的傳授,針對的是學生個體,因而有了片面性。

    第二,“名師出高徒”,意思是“高明的師傅一定能教出技藝高的徒弟。比喻學識豐富的人對於培養人才的重要。”可以看出,這句話強調的是老師方面,與“師不高,弟子拙”恰好相對。針對的是“技藝高的徒弟”從老師那裡的得益和傳承。至於有沒有“技藝不高的徒弟”,則不包含在這句話裡。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意思是說,只要有一個“不好”的學生,則一定是他老師不會教,沒教好。有點絕對了。

    第三,從現實生活來看,這類話自身充滿矛盾。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肯定與他的老師的教導分不開,但他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是不是全是這樣優秀的人才?孔子也曾大罵自己的一個學生是“朽木不可雕也”。莫非他也是“不會教”的老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同樣很矛盾,一個班級裡,學生成績總是有高有低,學生個人表現總是有好有差,從比較差的學生這個角度來看,老師肯定是“不會教”的。可是,這個“不會教”的老師,不也有一些“好學生”嗎?誰教的?

    任何名言,都有其適用範圍、程度、物件、場合,不可一概而論,更不可絕對而用。

  • 7 # 田夫41

    這些句子是不可以連在一起說的。其中陳鶴琴先生的名句據說是自勉的,不針對所有師生。“兵”和“生”性質是根本不同的。好的將領可以帶出一支好的部隊,但不能說好的老師也可以等同。“兵”的紀律是鐵的,說一不二,“服從是天命”;學生不行,他可以不學習,可以不上高中,可以不上大學,老師無權強迫,家長也無法強迫。至於“名師出高徒”,哪些學生才算“高徒”?沒人對所謂的“高徒”界定範疇,所以“高徒”也不一定特指“學業有成”這一方面。比如原來書讀不好,後來生意做大了,出名了,對於曾經的老師來說不敢不說這也是“高徒”吧?“高徒”,有的可以是當屆的“高徒”,也有後來成就了才算“高徒”的。當屆的“高徒”畢竟少數。現在不是古代“私塾”,所以現在的“高徒”出自何人也是很難界定的。

  • 8 # 三人行有我為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書的老師”,首先,這個“教好”的標準是什麼?

    如果從知識傳授的角度來看,以國內高考為例,若是把學生“教好的”標準,定位是考入清華北大這類頂尖的大學,遺憾,按這個標準,幾乎沒有會教書的老師了。

    我們業內有句行話:好學生不是教出來的。當“教好”的學生達到一個程度時,那必定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到這個程度,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教書的老師”,是學生的智商和天賦。

    這就是哲學裡一個基本的辯證法: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依據,外因是條件。

    同樣的道理,以學生的智力水平和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為基礎,如果學生是常人水準,在學校里老師的常規教學下,正常的老師履行教學職責,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若以升學考試成績為區分依據,還是必然會考出不同成績,分出三六九等,全體學生百分百“教好”,現實嗎?

    真有“大神級”老師,即使能令頑石點頭,也需要和“頑石”一對一的研磨吧?現實中,有這個“一對一”的條件嗎?滴水穿石需要時間,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學習,時間上允許慢慢研磨嗎?

    所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也許可以成立,但是,必須有相應的條件。

    如果從思想品行培養的角度來看,更不存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業內行話“2>5”,一週五天裡的學校德育滲透,不如週末兩天裡原生家庭的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

    所以,“教好”是一個綜合性的大工程,“教不好”就是因為“不會教書的老師”,太抬舉老師了。老師也不是神,消受不起。

  • 9 # 雲彩教養筆記

    “名師出高徒,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句話在我們的文化裡確實有著很深的影響,跟著一個很厲害的老師,確實會受益匪淺,能學著老師,更多的經驗和思考方法,但是,真正的主動權還是在學生身上,“名師出高徒,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種看法是比較片面的。

    教育的真正目是“學”而不是“教”。

    知識可以被教授,但絕對教授不出智慧,那些我們真正學會的東西都不是教出來的。

    傳統的教育強調“教”而非“學”的知識灌輸理念。 這種理念認為作為老師一桶水的施教就能給學生帶來的一桶水的知識。 即學生有半桶水,老師要有有一桶水,學生有一桶水,老師得有一槓子水的功底。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被動灌輸知識的教育方式逐漸暴露出了各種弊端。

    它不能讓我們真正的解決問題,而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問題。 這種教育似乎失效了。 

    每到畢業季,大家一起撕書的場景,都會歷歷在目,有人發誓外也不碰書了,因為一提到書,我們就會各種痛苦 教育沒有教會我們學習而是更加痛恨學習,這是一種悲哀。

    走出學校,我們自己學會了工作的能力,跟人交往的能力,知道怎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能力。

    就連我們學會走路、說話、吃飯、穿衣這些基本技能都是我們自己學會的,而不是不是在課堂上教出來的。

    生活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一個個死的知識,教育應該讓人擁有智慧而不是知識。

    因為知識關乎事物,而智慧關乎人生。 何為智慧? 通俗的講就是知識讓我們看到的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一粒沙子裡看到的就是一粒沙子,而智慧能在一塊石頭裡看到風景,在一粒沙子裡能看到靈魂。

    而我們任何人,從孩童期,就能輕易輕易而舉地把具有同樣興趣的人聯絡起來,進行雙方互利的對話和互動,而來提高自己理解的能力。 

    總之,教育的目的是“學”而不是“教”。我們只能學會更好地學習,而不是獲得更好對的知識。

    智力是學習的能力,而不是衡量學習多少內容和手段。 那些我們真正學會的東西都是自己學會的,而不是教出來的。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能激發孩子主自由探索,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學習的能力。

    所以“名師出高徒,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的看法是片面的。

  • 10 # 麥田作文

    “名將手下無弱兵”“名師出高徒”強調的是教師自身知識儲備和能力結構的重要性,“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強調的是教師的職業理想和職業期許。很多人對這兩句話存在片面的庸俗的理解,將之作為沒有教育好學生的託辭和藉口,讓廣大一線教師甚是反感。本文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教育界的名言為例,來具體談一談。首先舉兩個例子。

    在學校的各專案標評比、成績通報會上,有時能聽到學校領導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來批評落後的班級教師,潛臺詞是成績搞不好是因為教師的責任,沒有好好教好好管理。一個學生品學皆差,受到教師的批評,家長有時把這句名言搬出來,把責任推給教師和學校。

    這句話出自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之口,它的本來意思是什麼呢?是不是如上面兩個例子所理解的意思?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句話?在這裡有必要正本清源,做出解釋,以正視聽。

    一、兩者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追捧這句話的人

    追捧這句名言的人從理想的角度出發,認為只要老師足夠用心,顧及到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就能教好每一個學生。持這種態度的人認為每個人的天性都是好的,只是後天的不良教育和影響使少數人變差了,那麼教育的天職就是消除不良因素,讓每個人率性發展。倘若某個學生沒有被教好,那必是“師之惰”。他們認為只要教育方法得當,所有“問題學生”都可以被“治癒”,不存在教不好的學生。

    (二)抨擊這句話的人

    抨擊這句名言的人從現實的角度出發,認為教好每一個學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認為這句名言缺乏理性和邏輯,從而反感這一提法,具體理由如下:

    一是不符合教育規律。影響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和個體因素。其中家庭因素的作用非常大,家長的觀念、品行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很多“問題學生”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教師只能發揮自己的那份作用,無法控制其他因素。

    二是不符合現實邏輯。邏輯學告訴我們,命題的大前提“真”,小前提才能“真”。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個大前提本身就不“真”,其結論“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也就經不起推敲。

    三是不符合唯物辯證法。事物的發展有內因和外因,人的發展也是,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於學生而言,外因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因素,內因是自身的資質、努力。而這句名言把學校這個外因當成了決定因素,顯然不科學。再好的外在教育也要透過學生個體來發揮作用,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二、存在誤讀和泛解

    這句話不能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口號,其中有兩個不確定的因素。第一個是“學生”,是所有學生嗎?包括品行和生理有缺陷的?第二個是“好”,這個“好”的評價標準是什麼呢?品行好?成績好?心理素質好?能力好?是每個學生都一樣好,還是相對於個人而言的好?是相對於過去的進步,還是面向未來的趨勢?這句短短的話裡面包含了很多的不確定性,因此,學校領導和家長以及社會不能簡單地以此為標準苛求教師。

    不贊成這句話的人又顯得過於“較真”。教好每一個學生是不可能的,不然監獄就沒必要存在了,但這句話至少象徵了一種美好的願望,是每一位教師應該向往、追求的。教師要向著“教好每一個學生”的理想狀態不斷地靠近。

    三、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名言表達的是教師對教育事業的使命感、對學生的責任心以及對自己的激勵,勉勵自己不輕易放棄每一個學生,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教好每一個學生。很明顯,這句話倡導的是一種對學生永不放棄、永不拋棄的職業道德,傳遞的是教師熱愛學生和無私奉獻的正能量,是教師的初心所在。

    教師要相信學生是可塑的,教育是可為的,從而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耐心細緻的正面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特點,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進步。所謂的“好”不能僅以學習成績好作為唯一的標準,在當今社會,教知識、教品德是基本的要求,而最重要的是培養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有擔當精神的人。

    小結

    對於這句教育名言,有人奉為真理,有人駁為謬論,這都是失之偏頗的。學生學習不好,就用這句話來把責任推卸到老師身上,是對這句話的誤解,也就是說庸俗地理解了這句話。我們不能離開本來的意思而去無限拔高,應該實事求是、客觀理性看待,否則就成為教師身上一個無形的枷鎖,反而不利於按照教育規律去從事教育教學工作。這句話是一句值得所有教師激勵自己的名言,是整個教育界應該共勉的理念,但決不是外界用以評價和苛責教師的“藉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雅詩蘭黛dw和阿瑪尼粉底液,哪個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