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時樓臺月

    馬皇后,即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她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賢后,一生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不離不棄。明朝建立後,她被封為皇后,即使身份尊貴,但仍賢惠愛民。

    她的賢惠,主要體現在對丈夫朱元璋的規勸,以及對開國功臣的愛戴。

    朱元璋在坐穩天下後,為防止那些開國功臣居功自傲,動搖他的江山,便對這些功臣進行了殺戮,如藍玉、李善長、馮勝,傅友德等人皆在開國不久後以各種罪名被殺。

    在殺完這些人之後,朱元璋仍覺得不夠,於是便把矛頭指向了為他出謀劃策建功立業的劉伯溫。

    而以賢惠著稱的馬皇后最終還是坐不住了,她認為劉伯溫是明朝的開國功勳,且一介文人品德高尚,不會對朱氏江山造成威脅,也就不希望這樣一位功臣被錯殺。

    於是乎,她便多番勸阻朱元璋,但朱元璋並未聽進去。

    最後,她想了一個辦法,讓一位宮女送了一個果籃給劉伯溫,果籃中裝有一個梨子和兩枚棗子。

    劉伯溫在看到果籃時並沒有覺得有何蹊蹺,而當他聯想到此時的朝局動態,以及馬皇后不會無緣無故送一個果籃,便開啟果籃,發現果籃裡裝有一梨二棗。

    劉伯溫何誰人也?以足智多謀著稱,當他看到果籃裡的東西時,便驚出了一身冷汗,“梨”即通“離”,“棗”通“早”,也就是暗示劉伯溫早早離去,否則會有殺身之禍。

    劉伯溫收到這份禮物後,才知道朱元璋最終還是要對他動手了。於是便在朝會上向朱元璋稟明自己告老還鄉的意願,朱元璋也就放鬆警惕答應了。劉伯溫也就在馬皇后的幫助下逃過一劫。

  • 2 # 鄧海春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明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在民間他與諸葛亮比肩,被視為“神”。民間還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雖然一個王朝的建立不可能單靠個體的力量,但劉伯溫對大明王朝的建立確實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抗元的戰役中,明軍多次處於被動的處境,好在劉伯溫審時度勢,出謀劃策才化險為夷。

    他不僅在軍事才能上出神入化,而且在文學領域的造詣也及其高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可望不可即”等金玉良言都出自他的著作。他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為人剛正不阿,不與小人同流合汙,不向皇上阿諛奉承,一心只求問心無愧。然而朝堂之上是容不下這等“光明磊落”的,更何況朱元璋從不相信任何人,除了馬皇后。為何當馬皇后送了劉伯溫一個“一梨兩棗”後,劉伯溫就告老還鄉呢?有何原因呢?

    如果要選舉我國近千年來最母儀天下的皇后,那馬皇后一定能排前三。馬皇后從小知書達理、樂善好施。與朱元璋結髮後,不僅溫柔賢惠、患難與共,還經常幫朱元璋排憂解難。即使當上皇后,她仍不忘過去,樸實無華,與人為善。她與朱元璋的感情十分深厚,她提的大部分意見朱元璋基本上都會聽。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馬皇后,朱元璋劍下的冤魂不知會多出多少。劉伯溫就是在馬皇后的“有意護佑”下得以撿回一條性命的。

    首先我們要弄懂馬皇后送給劉伯溫“兩棗一梨”的意圖。棗即“早”,梨則“離”,所以馬皇后是要劉伯溫早早離去。前文我們提到劉伯溫是明朝第一大謀臣,作為剛剛建立的王朝正需要他出謀劃策,為皇帝分憂解難。而馬皇后為何卻要他早早離去?更何況馬皇后是個通情達理之人,她這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其實原因只有一個:朱元璋對劉伯溫有了殺心,而且馬皇后勸不了。前文提到朱元璋對馬皇后是十分敬愛的,既然她都求不了情,那唯一保住劉伯溫的辦法就是讓他早早離去。雖然離去的原因很簡單,但朱元璋到底為何要殺劉伯溫?畢竟他曾經那麼敬重這位謀臣,還尊稱其為“老先生”。

    這要從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說起,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劉伯溫也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劉伯溫還是想到了。而且當初韓林兒被攻,劉伯溫一直勸朱元璋不要前去“救駕”,從那時起朱元璋就害怕有一天劉伯溫對他也來這麼一手。所以起初封功臣時只封劉伯溫為伯爵,而且俸祿是最低的。

    另外,自古以來,朝堂都有黨派之爭,明朝也不例外。明建國初期就有淮西和浙東兩大集團,他們分別以李善長和劉伯溫為首。兩大集團一直以來針鋒相對,而劉伯溫這人說話又過於直接,很多人開始在朱元璋面前說劉伯溫的壞話。不久,朱元璋便起了疑心,於是找劉伯溫前來談話。

    談話中朱元璋詢問劉伯溫換掉李善長誰當宰相合適?《明史.劉基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偏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後憲、廣洋、惟庸皆敗。”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瑣,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者人誠未見其可也。”

    這次談話可謂如履薄冰,直接決定了劉伯溫的命運。朱元璋提出了五個宰相人選,有淮西集團的,有與劉伯溫關係密切的,還有劉伯溫自己。很多時候人往往是被自己打敗的。劉伯溫巧妙地回答了對其他人選的看法,但對自己的說法卻毀了他,而且是致命的。從此朱元璋與他決裂。其實如果我們是朱元璋也可能會怒然,我們可以模擬下朱元璋的心理:“我讓你當宰相是看得起你,你竟然還不當。你是看不起宰相這個職位,想坐老子的龍椅?說今沒人有資格作這個宰相,你是覺得我沒有你劉基就不行了?”劉伯溫的“直言不諱”真的很容易讓人產生這種誤解,可實際上或許他只是單純的覺得自己有當宰相的能力卻沒有當宰相的氣魄,又或許是他覺得不能讓朱元璋認為他在假裝謙虛便故意找了一個自己的缺陷來推脫。

    這麼看來朱劉的矛盾由來已久,但筆者認為,劉伯溫告老還鄉除了將被殺這個客觀原因,還有他對朝堂失望的主觀原因。他一直遵從“不求盡如人意,但求問心無愧”的原則,可他發現即使問心無愧也會遭到猜測與算計,那他又何必執著於此呢?或許在馬皇后給他送棗梨的時候他就明白朱元璋不會放過任何人,歸隱山林也許是他最好的選擇。

  • 3 # 靈石蘊

    棗梨棗梨,早早離去

    野史中,朱元璋鳥盡弓藏,對開國大臣們大開殺戒。比如送清蒸鵝病殺了中山王徐達,比如火燒慶功樓,弄死了滿朝勳貴等,幾輪殺伐,活下來的勳臣們,寥寥無幾

    傳說中,馬皇后送棗梨就發生在火燒慶功樓前幾天

    那一天散朝回家,在宮門口,馬皇后讓宮女送了劉伯溫一個蓋著的提籃,劉伯溫不明其意,就問宮女,皇后有啥吩咐?宮女回答說,娘娘交代,劉大人開啟便知。劉伯溫掀開提籃一看,裡面只有一梨倆棗。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立刻明白了意思,娘娘這是暗示京城危險了,要我早早離去啊

    劉伯溫走之前,救了徐達一命

    沒幾天,劉伯溫就以身體傷病為由,辭去官職,返回了青田老家。臨走之前,還乘著散朝機會,和魏國公徐達交代了幾句:慶功樓竣工之日,一定要跟緊皇上腳步,切記切記

    慶功樓竣工,朱元璋在樓上擺酒設宴,宴請滿朝勳貴。群臣興高采烈,酒喝顢頇之際,朱元璋起身離開,這時一直偷偷留意皇帝動作的徐達,也起身追上。朱元璋心裡有鬼,看到徐達跟上就想把他支回去,問道:國公這是幹啥?徐達迴應,微臣護駕。老朱說不用,你回去繼續喝酒。徐達哭喪著臉,挑明瞭說,皇上真的一個不留嗎?朱元璋稍一沉思,點頭說,一起走走吧

    兩人走的不遠,慶功樓火起,勳貴們都葬身火海。不過徐達最終也沒逃過一劫,讓朱元璋一隻清蒸鵝送走了……

    上面都是野史,壓根就沒那麼回事

    朱元璋起兵功臣們,確實全死了,不過死法並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比如大功臣付友德,1394年,因為賞賜事件,被朱元璋賜死;比如大將軍藍玉,1393年謀反而死;比如丞相胡惟庸,1380年結黨謀反被誅殺;還有題中的劉伯溫,1375年病故……

    老朱殺伐確實狠辣,尤其是對貪官,文人們在他活著的時候不敢編排,死後嘛,隨意編段子,就為了弄臭老朱名聲……

  • 4 # 史之策

    劉伯溫,原名劉基。明朝的開國功臣,有人稱他與諸葛亮的謀略不分上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說是朱元璋手下最重要的謀士。可婦孺皆知,朱元璋手段兇狠開國之初便斬盡功臣,據野史記載上說劉伯溫也是難逃一死。慶幸在當時朱元璋唯一信任的馬皇后幫助下,逃離了朝廷的一灘死水,可他真的逃得掉嗎?

    據說當時馬皇后給劉伯溫送了個果盒,劉伯溫回去開啟看到的是“一梨兩棗”,明白了其中的玄機後,經過的一番感嘆便踏上了告老還鄉的征途。

    可是為什麼唯一被朱元璋信任的馬皇后會向劉伯溫“通風報信”呢?劉伯溫從“一梨兩棗”中悟到了什麼呢?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呢?筆者帶大家一探究竟。

    馬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的原配夫人,後來的明朝皇后,太祖曾感嘆其:“家之良妻,由國之良相”。

    是其後來在朝廷中唯一信任的人,一般她的建議朱元璋都會吸取採納,可就算如此也阻止不了劉伯溫要被殺的命運。

    馬皇后生來愛樂善好施,母儀天下。而作為當時朱元璋的重要謀士的劉伯溫,馬皇后看中了劉伯溫的智謀與才幹,是一位治世之能臣。

    所以在當時朱元璋大殺功臣後,馬皇后預料到劉伯溫也難逃一死,她愛惜劉伯溫的智謀與才幹,不願看到又一功臣被殺,所以瞞著朱元璋給劉伯溫“通風報信”,希望劉伯溫可以躲過一劫。而“一梨兩棗”又代表什麼呢?在古時,皇帝想要表達一些事情時通常不會明說,會透過一些比喻或者借喻來表達。

    比如,在慶功樓事件朱元璋宴請群臣時上了四道葷菜,分別為爆烤麻雀、爆炒驢肉、爆炒兔肉、鐵鍋燉狗肉。

    當時大臣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而料事如神的劉伯溫卻一動不動,因為他悟出了朱元璋所要表達的意思:“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所以,“一梨兩棗”所代表 “早早離去”。跟隨朱元璋這麼長時間的馬皇后自然也是想用著借喻的目的勸劉伯溫“早早離去”。

    劉伯溫曾還對朱元璋存在幻想,認為以自己的才幹與功勞,朱元璋或許會對他網開一面。然而在開啟果盒後,劉伯溫便明白自己的幻想已然破滅。

    馬皇后作為朱元璋身邊最親近的人已經給自己警示。說明自己離死已經不遠了,便即刻啟程,踏上了告老還鄉的旅途。劉伯溫曾幫助朱元璋出謀劃策解決了大大小小諸多事務,朱元璋卻留不得他。筆者猜想,朱元璋在最初就對劉伯溫起了殺心,劉伯溫被稱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這種能人在帶兵打仗時很能體現其用處,而在穩定的朝廷中,也是對皇權威脅最大的。朱元璋更是疑心重重的人,他容不下任何人威脅他的權威,並且要為以後子孫掃平威脅。

    所以在開國時只封其為誠意伯,並未給予過高的權力。並且在平時事務處理上,他就明白劉伯溫不能留,要早早除去。

    比如,上述的慶功樓事件中,朱元璋給與眾臣的警示,眾臣皆未發現,唯有劉伯溫一眼看出了其中的奧妙,便與徐達早早離場。

    朱元璋見此便知劉伯溫難除,並且一定要除。再加上朝廷內的黨派之分,劉伯溫早已被朱元璋列入了死亡手冊當中,可以說劉伯溫是時時處在將死之際。

    劉伯溫在收到馬皇后的警示後,告老還鄉,原以為已經逃離一劫,朱元璋不會繼續深究。

    可難曾想,朱元璋竟會派劉伯溫在朝廷中最主要的對手胡惟庸前去為其探病,胡惟庸便命御醫在劉伯溫的藥裡下毒,最後還是相當於死在了朱元璋的手中。當初與他一同逃離慶功樓事件的徐達也是被朱元璋狠毒的手段謀害。諸多能臣在此隕落,由此可見朱元璋的手段之狠,筆者也看到權力的可怕!

  • 5 # 西門不帶刀

    在野史裡面,一些不良文人為了抹黑明太祖朱元璋,是不遺餘力的:

    最著名的有三個野史:

    1.一個梨,兩個棗:早早離開

    一個是朱元璋要殺劉伯溫,然後馬皇后給劉伯溫送了一個梨,兩個棗,提示他早早離開。

    2.朱元璋親自剝桔子:剝皮抽筋

    一個是朱元璋的兒子朱棣進了南京城,說了一句像這樣堅固的城牆,應該如何攻打。朱元璋一聽這話,便親自給朱棣剝了一個橘子

    然後馬皇后也讓朱棣趕緊跑了。因為剝桔子,就要剝皮抽筋,這說明朱元璋要對他的親生兒子下手了。

    3.還有一個是火燒慶功樓

    今天我們不說剝橘子和火燒慶功樓的事,我們簡單的說一下,一個棗,兩個梨的事。

    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感情,用朱元璋的兩句話來說就是:1吾之子房,2封劉伯溫為誠意伯。

    其實這兩句話已經把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感情表達得非常清楚了:子房就是西漢的開國三傑中的留侯張良。

    他在幫劉邦奪取天下之後,謝絕了劉邦的挽留,迴歸了山野。

    劉伯溫的才華不低於張良。朱元璋也多次說,劉伯溫是自己的張良,那言外之意就是功成名就之後,你是否該自己隱退呢?畢竟張良是建國之後就自己隱退的。

    如果劉伯溫沒有看清楚這一層,沒有懂這個道理,朱元璋在給功臣封官的時候也點了一下:劉工的功勞不可謂不小,不用說封一個侯爵,就算是封一個公爵都是可以的。

    與劉伯溫同時期的李善長,人家被封成了公爵,每年俸祿4000石。而劉伯溫只被封成了一個伯爵,每年俸祿240石。

    關鍵是這個伯爵的名字比較有意思:誠意伯。

    很多人都說誠意這兩個字,是用來點劉伯溫的。畢竟劉伯溫曾經是元朝的官。現在撥亂反正來到了大明朝,也算是有誠意的人。但這骨子裡屬於投誠人員,與根紅苗正的淮西集團畢竟還有較大差距。

    另外,再加上朱元璋當時要請劉伯溫出山,也是三顧茅廬的,我們當時前兩次也是拒絕朱元璋的。這讓皇帝多少面子下不去。

    所以封他個誠意伯也是告訴劉伯溫:當初我是給足了你面子。

    但點一個事實:雖然劉伯溫沒有被封成侯爵公爵,但是朱元璋追贈劉伯溫的祖父和父親為公爵。

    誰還能說這是朱元璋沒用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元旦節剛過了就到農曆臘八節,臘八節有什麼習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