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泛海一月

    瀋陽市文物部門2014年向社會公佈了瀋陽農業大學後山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的成果。該遺址發現了距今1.5-11萬年的多層位舊石器文化層,以及距今7-7.3萬年的古人類建築遺蹟。這個遺址將瀋陽地區有人類活動歷史從新樂文化的7200年提前至距今11萬年左右。從2012年開始,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組成舊石器聯合考古隊,先後兩次對瀋陽農業大學後山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09平方米。遺址中發現了5個連續分佈的多層位舊石器文化層,出土了620餘件古人類加工和使用過的打製石器,包括手鎬、盤狀石核、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石核、石片等,並揭示出一組古人類建造和使用的建築遺蹟,為研究舊石器時代古人類人居環境和生產生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證據。中國史前古人類穴居遺址較多,此次在瀋陽發掘的古人類建築遺蹟是一次非常重大的發現。

  • 2 # 績溪天池曹也

    胡家村遺址位於安徽省

    績溪縣

    鎮頭鄉胡家村後,遺址總面積約1200平方米,其時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到商周時期。1955年1月,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胡悅謙等同志發現了胡家村遺址。獲得大批石器、陶器,石器製作精細,有單孔石刀、石鏃、石斧、石鑿等,陶器可分為類砂陶和泥質陶兩類,紋飾多樣。1981年,該遺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

    文物保護單位

  • 3 # 露宿田園

    河南古都安陽商都殷墟遺址區,在洹河之濱。商王盤庚遷都安陽,是3300年前的事。

    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成功。殷墟的甲骨文是上個世紀30年代發掘的主要成就,現在存放臺灣,少部分進了國博。殷墟到目前為止出土甲骨15萬片,甲骨文的發現,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青銅器也出土大量精美的,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殷商的青銅加工業極其發達。同時商代也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玉器,原料大多為新疆的和田玉,3000多年前都開通了新疆的“金石之路”比絲綢之路早了1200年。

    世界文化遺產——殷墟 岳飛——精忠報國 《滿江紅·怒髮衝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

  • 4 # 飄逸的歷史

    1、漢口馬投潭新石器時期遺址,屬於仰韶文化後崗型別時期,距今約5500到6500年;2、武昌放鷹臺新石器時期遺址,屬距今4500到5000年的屈家嶺文化型別時期;3、江夏區有棺山遺址、烽火臺遺址,潘劉村遺址……等新石器時代遺址15處,距今約4500年至5000年左右;4、黃陂張西灣古城遺址誕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興建於石家河文化早期,距今至少4300年;5、黃陂神墩崗遺址屬新石器、商、周時期文化遺址;6、黃陂盤龍城遺址號稱“華夏文化南方之源”,是中國長江中游地區首次發現的商代早期(一說屬夏代)城市遺址,也是長江流域已知佈局最清楚、遺蹟最豐富的一處商代前期城址,距今3800年。

  • 5 # 大洋網

    有佛山三水的銀洲貝丘遺址。

    在佛山三水白坭,有一個不起眼的小山丘,它就是具有四千年悠久歷史的銀洲貝丘遺址。在歷經四次的考古挖掘中,銀洲貝丘遺址一度招來國內考古學眾多頂級專家學者……工藝精美的玉玦、實用性極強的石器、骨器、陶器,一件件銘刻著數千年的史前歷史印記的文物被髮掘出土。

    四千年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又如何證明早在四千年前就曾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銀洲貝丘遺址的研究發掘,對珠江三角洲有著怎樣的積極意義?昨日,作為當年參與遺址整理並深入研究遺址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黃可佳博士向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首次揭秘:銀洲貝丘遺址不僅僅在四千年前有人類分階段生活的軌跡,更是目前已經發現的珠江三角洲史前最有代表性的貝丘遺址之一。透過對銀洲貝丘遺址的發掘和研究,或將由此而瞭解到珠江三角洲史前人類的生業模式。

    揭秘1: 小山丘中深藏千年歷史印跡

    如果不是寫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佛山市三水區白坭鎮豆兵崗這個雜草滿山的小山丘絲毫不會引起外界的注意。這個小山丘就是有著4000年曆史的銀洲貝丘遺址,三水地圖上標註顯示,位於廣東省佛山三水區白坭鎮東南約6公里處,於西江和北江交匯處,在史前時期是兩江入海口附近、高出地表的一個臺地,坐落在銀洲村東側一座孤立的橢圓形崗丘上。

    遺址挖掘時,國內多名頂級文物專家趕來三水參與挖掘研究。

    “考究發現,曾有人類居住於此,水產資源是主要的生活利用物件。由於人類在上面活動,食物裡面有部分是貝類,食用貝類會產生很多殘餘貝殼垃圾,被人類遺棄在遺址周圍,時間久了,會形成一層層的貝殼堆積,考古學上稱這類遺址叫貝丘遺址。”曾致力於貝丘遺址研究多年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黃可佳博士介紹說,很早之前,這裡實際上叫豆兵崗遺址。

    “從外觀上確實看不出來遺址有著數千年的印跡!”三水博物館館長藍丹青介紹,整個遺址可以分為三期,一期文化位於崗頂處,堆積非常薄弱且破壞嚴重;二期文化堆積佈滿崗頂和崗坡處;三期則分佈於崗底平地。山崗東北為低塱地,有魚塘、稻田,西南為村落,遺址文化遺存遍佈整個崗頂和崗坡,並一直延伸到坡下平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

    揭秘2: 或可窺探珠三角史前人類生業模式

    1982年,全國文物普查第二次時銀洲貝丘遺址被發現。鮮為人知的是,銀洲遺址的發掘,緣起1989年在珠海的一次學術研討會。

    黃可佳博士介紹說,當時考古界想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新石器到青銅時代的文化認識進行一些總結,北京大學的趙輝先生受到日本貝丘遺址研究的啟發,在會上向廣東同行提出可否在珠江三角洲找一個貝丘遺址進行一些工作。這個提議得到了廣東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支援,雙方隨後合作進行了“珠江三角洲史前貝丘遺址研究”專案,選定銀洲遺址作為重點發掘目標。

    “當時這個遺址還沒有被命名為銀洲遺址,是用它所在的崗丘小地名命名為豆兵崗遺址。”黃可佳表示,1991年至1995年,銀洲遺址先後進行過三次比較大規模的發掘和一次以環境考古為目的的小規模的發掘。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朱非素、李子文、馮夢欽、吳海貴等人,北京大學由趙輝帶領幾名本科生和留學生參加,三水博物館的麥海等人也參與了發掘。第四次小規模的發掘主要是為了配合袁靖進行動物考古學研究而進行的,並進行了周邊考古調查。這樣的發掘團隊,即使今天看來也是超豪華的。

    “幾乎全部參與人員都是國內考古界的頂級專家,可見當時銀洲貝丘遺址的重要性!”黃可佳說。

    對於當時為何選擇銀洲遺址來進行發掘和研究,黃可佳認為,遺址屬於珠江三角洲史前最有代表性的貝丘遺址之一,儲存比較完整,透過對它的發掘和研究,由點及面,可以瞭解珠江三角洲史前人類的生業模式。另外一方面的考慮是,在銀洲遺址發掘之前,廣東地區包括珠江三角洲也做過不少考古工作,但堆積豐富、遺蹟豐富的遺址並不多。

    “當時一些條件限制的緣故,發掘出的遺址或者堆積簡單,或者由於發掘時代較早,發掘技術和採集技術尚不成熟,還沒有建立比較詳盡的文化譜系!”黃可佳表示,基於這些原因,四千多年以來珠江三角洲每個時期的文化面貌怎樣,並沒有發掘清楚。除此之外,銀洲貝丘遺址位於西江和北江的交匯處,透過水路可以很便捷地連線華南的西部和北部,甚至與長江流域發生聯絡,這些地區與珠江流域在史前的關係如何,也是選擇銀洲遺址來發掘和研究的重要考慮之一。

    揭秘3: 或是三水最早人類文明發源地

    事實上,銀洲貝丘遺址從被發現到發掘,一直受到外界普遍關注。根據三水地方史記記載,遺址是目前可知的三水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撿拾貝殼、捕魚狩獵,並能手工製造精美的陶器、玉器並在此繁衍生息。

    藍丹青館長介紹,遺址被發現後,各級頂級古文物專家先後到達三水,遺址經批准後實施主動性開發,前後四次進行遺址挖掘,都證實有大量人類生活過的痕跡。黃可佳博士也表示,經過多次的考古挖掘,專家們在遺址範圍內發現了古代的灰坑和房基,這說明早在4000多年前,這裡的人們就會使用火煮東西,並會建造房屋抵禦嚴寒和野獸的侵襲。

    玉玦玉斧和這兩件精美的玉器,在廣東省這一時期屬首次發現,人類工藝非常的明顯。考古發現,銀洲遺址的遠古人類已會製造工具和裝飾品。遺址出土文物以陶器為大宗,還有石器、骨器以及少量的玉器和木器。文物中還有少量凹底器,並首次在珠三角發現了這一時期的三足器和較完整的大型釜、罐。在74號墓中出土的玉玦和玉斧十分罕見,玉呈墨綠色,雖經歷數千年的地下埋藏,仍有脂肪般光澤,呈微透明狀。

    74號墓中出土的玉玦。

    三水博物館專門有一個展廳展示銀洲貝丘遺址上挖掘出土的文物,以陶器為主,有火燒過的痕跡。銀洲貝丘遺址被認為是三水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揭秘4: “銀洲先民”遺址生活或存多個階段

    經過多年的發掘研究,專家們不但發現了大量的人類居住生活留下來的各種遺蹟和遺物,由此還分析出銀洲先民在遺址生活有早中晚多個階段。

    黃可佳和藍丹青等專家分析介紹,遺址最早階段,人類最早居住的位置可能以崗頂為中心,稍靠斜坡分佈,留下的遺蹟被後代破壞嚴重,只剩下少量地層和零星的房屋柱洞。後來在原來的居住位置附近出現方形房屋建築,生活垃圾丟棄在房子周圍。新蓋的房子位於已廢棄房子周圍,有的建在垃圾上,只是稍加鋪墊,平地起建或稍挖淺槽。房子規模不大,似為家庭居住。這時期的墓葬墓壙規模較大且深,多數有隨葬品,分佈範圍較大,墓葬排列稀疏。

    然後進入銀洲貝丘遺址比較繁榮的階段,開始出現新的房屋建設,位置主要是在崗的東部和西部,出現大量灰坑和柱洞。大約同時在崗頂和崗西南坡出現大量連續埋葬的墓葬,崗西南坡第三階段的房址已經遭到廢棄,大量墓葬打破房址。這些墓葬排列密集,墓窄長較淺,揭開表土後即露隨葬品、骨架,隨葬品少。墓葬有成組分佈的特點,組與組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似乎代表不同的家族。

    “在這個大階段的偏晚段,在一些墓葬之上,主要在崗頂周圍又出現一些房屋建設的跡象,但由於後期破壞嚴重,所剩跡象不多。這時期出現另一個特徵,就是垃圾似乎有集中沿崗地陡坡傾倒的趨勢,如在崗的西部都出現深厚的短時期貝殼和陶片堆積,數量眾多,似乎是人類對垃圾的處理開始講究起來。”黃可佳介紹說,最後一個大的階段是向低處居住的階段,銀洲人的居住有向低處走的傾向,可能與周圍泥沙長期沉積,海岸線更向東南推進有關,周圍地貌已經由河流入海口地貌,變為湖泊縱橫的三角洲平原地貌。這一階段的遺蹟主要位於崗下的魚塘附近,在魚塘中甚至有類似水中居住的幹欄式建築的木柱和榫卯結構。此階段之後,崗頂一直荒蕪,特別是明代以後,一直到現代,成為銀洲村的墓葬區域。

    殘餘貝殼垃圾被人類遺棄在遺址周圍。

    首次在珠三角發現的該時期三足器。

    專家: 對銀洲貝丘遺址可建遺址公園

    “研究還在持續進行中,涉及文化譜系研究、聚落考古研究、動物考古研究、體質人類學研究、環境考古研究等方面的內容,未來會有更多更新的認識。”自2013年開始參與遺址整理的黃可佳博士多年來一直在三水深耕銀洲貝丘遺址研究。讓其扼腕嘆息的是,由於當年參與的多名專家先後去世,銀洲遺址的考古資料整理工作因種種原因一直沒有系統開展,目前關於銀洲貝丘遺址考古資料的整理工作尚未完成。

    “銀洲貝丘遺址緊鄰現代村落,有不斷被現代人類活動危害的風險,同時銀洲貝丘遺址又距離三水區城區比較遠,如何進行未來的展示和活化利用工作,是一個難題。”黃可佳表示,銀洲貝丘遺址的未來的保護工作比較艱鉅,作為三水最早的史前遺址,同時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堆積最為豐富的代表性遺址,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

    黃可佳認為,對銀洲貝丘遺址原地保護和展示是比較理想的方式,條件成熟時可以建立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設計開發一些與遺址有關的公眾參與專案,讓遺址活起來,讓更多的人瞭解它,成為三水人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館裡的遺址模擬場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耳朵有時突然發燙變紅,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