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中居士
-
2 # 劉坤忠120
周朝自公元前1056年建國,號稱800年,是歷史上時間最長的朝代。周朝以禮治國,稱周禮,越理越亂,是歷史上分裂最長的朝代,長達550年。周朝主要是根基不固,主少國疑,武王在位不久就去世了,成王以下都是大臣輔佐,姜子牙就輔佐了六代君王。西周中後期一兩個君王大治天下,西周末期天下開始混亂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從鎬京遷都洛陽,史稱東周。西周在關中地區,較中原閉塞,西周末東部各大小諸侯國發展迅速,快速崛起,到東周時比我大的諸侯國有齊、宋、晉、秦、楚等國,他們相互逐鹿,相互爭霸。周王室處於各諸侯國的夾壁之中,周王有的不適應了,政令也不行了。周王朝日落西山,在天下已沒多大威信,只起聯絡作用,還要靠眾諸侯國關照。從公元前7,0年到公元前475年史稱春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76年史稱戰國。春秋時各諸侯國會盟於繩池,誰有勢力維就是盟主,先後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稱霸,只供應周王室費用。。。到戰國時秦、齊、楚、韓、趙、魏、燕爭雄,一直戰亂不斷,周王室在狹縫中生存,周王威信掃地,誰還願意迎立沒有任可意義的周天子來令諸侯,各諸侯國講的是國力,拼的是軍隊,最後秦國勝出,一統天下,改朝換代。周天子因春秋戰國戰亂太久,又不能好好主持大局,逐漸失去王權的一切。
-
3 # 劉帥5695
齊國打過尊王攘夷的旗號,成為五霸之一這和三國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能有點不一樣,不過共同點都是利用王或皇帝的影響力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力
-
4 # 浮沉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不同時期的強國有很多,但是沒有一個國家進行過“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行動,因為“攜周天子以令諸侯”的這個做法在春秋戰國時期既是沒有必要、也沒有合適的條件進行。
要知道歷史上最著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成功案例就是東漢末年的曹操,我們就從這個案例來分析一下在春秋戰國時期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在經歷了因黃巾起義和董卓亂政的影響,各地的地方勢力趁機崛起,導致當時的漢王朝對於地方已經徹底失去控制力,同時其權威已經不復存在了。而曹操把講一個無權無勢的漢獻帝迎回了許都,完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作。
周王室的情況和漢獻帝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權威:土地和軍隊
周王室雖然退出了起家的關中地區,但是在東遷洛邑的時候,還有一定的軍隊和地盤,其威信此時也並沒有徹底的喪失。洛邑可以說是周王室的第二個首都,其中有完備的軍隊和行政系統。尤其是軍隊和土地對於周王室最為重要,周常駐成周的有八師(每師5000人),經歷戰爭人數雖然大大削弱,但實力還有一點的。還有以洛邑為中心的方圓六百餘里大小的地盤。這些軍隊和地盤決定周王室到了春秋時期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並不是光桿司令一個。
存亡之理
隨著歷史的推進,周王室權威在東周時期不斷的減少,地方諸侯的權力越來越多。在公元前707年,東周聯軍和鄭國發生了繻葛之戰,此戰周王中箭敗亡,屬於周王室的軍隊也損失殆盡,這次失敗徹底宣告了周王室的沒落。春秋時期的五霸相繼崛起,但是沒有一個國家敢攜天子以令天下,這其中主要是因為地方諸侯還沒有一統天下的能力,各國的相互制衡使得周王室得以苟活。
而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室仍舊頑強的存在在這個大爭之世,其國土僅剩下以洛邑為中心的統治三、四十座城池,一共三萬多人口,軍事實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周邊的秦、韓、魏等大國如果去“攜周天子以令諸侯”根本就是得補償失的,誰要是這麼做就要揹負其他各國道義上的譴責或是直接到軍事幹預。
-
5 # 史海淘珠
其實當時還真有人有這個想法,這個人就是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張儀。張儀就像當時的秦王建議:“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不過這個建議被當時的秦王給否決了,否決的原因是遭到了司馬錯的強烈反對。
當張儀提出這個建議之後,司馬錯就強烈反對,他反對的理由是:“他認為,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國。周,天下之用室也,今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其實司馬錯的意思是,周王室明義上還是天下的共主,如果劫持周天子,名聲很壞,還沒有利益。這件事也是天下諸侯都不願看到的事情。容易遭到所有諸侯國的反對。
我認為當時沒有諸侯國這樣操作主要原因是,當時主要諸侯國很多,而且諸侯國之間的實力相差不是太大,都不願意看到對方過於強大。還有就是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在當時和以後號召力極強,都很尊重周王。這個傳統的力量很強大。所以當時的諸侯國都不願意先打周天子的主意。
-
6 # 醉美木瀆
對於挾天子以令諸侯,戰國人其實並不陌生,也並不是沒幹過,只是實踐告訴戰國人,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不靠譜,周天子的這面破旗比自家擦桌子的抹布強不到哪裡。
戰國之前是春秋,春秋的五個爸爸(春秋五霸),乾的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勾當,這裡的霸其實在當時應該是伯,也就是諸侯伯長,諸侯老大的意思。每次這些伯長,不論是齊桓公,晉文公還是楚莊王,將要對某國進行討伐的時候,總會派使者先知會周天子,說“大王,有某某國不聽你的教誨,違背祖先定下的規矩,我要替你討伐他。”當然如果佔領這個國家能獲利很大,也會讓使者在彙報時帶著足夠多的貢品(賄賂),周天子很高興,會按規矩賞賜一定的禮器,祚肉,甚至會象徵性的派兩個人跟隨出征,周天子就相當於現今的聯合國,為大國吞併小國完成授權。
於是,在春秋時期,大家按照這個規則打了二,三百年,也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打了二百多年,逐漸發現周天子這面旗沒啥用,該贏的贏,該輸的還是輸,每次還都得被周天子敲竹槓,於是大家逐漸就不玩這一套了。
到了戰國,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事件叫“五國相王”,指的是魏、韓、趙、燕、中山五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王位,帶動了中原各國國君紛紛稱王,之前王的稱號是周天子獨享的,現在爛大街了,連中山國這樣由夷狄建立的小國也稱王,周天子最後的遮羞布也被扯下來了。
但是即使是這樣周天子還是周天子,畢竟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沒有人願意為他那幾萬人口,幾座小城,背上個犯上作亂的名聲,但是到後來秦國強勢崛起,就不顧忌吃相了,直接出兵滅掉了東西周,公園前249年,周滅亡。
-
7 # 我來讀歷史
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個重要前提是天子擁有的權威強大。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已經衰落到不能左右諸侯的地步。“攜周天子以令諸侯”的這個做法在春秋戰國時期既是沒有必要。
-
8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實際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並獲得巨大的政治成功的只有曹操。其餘的無論是梟雄還是英雄都不行。春秋戰國時期更是不行,豆包認為有這樣幾點。
首先,春秋戰國時代,東周的天子周王雖然是天下共主,但是僅僅是名義上的,其事實上已經沒有多少實際號召力。周朝採取的分封制,周王直接統治著自己的關中以及後來新修建的陪都洛陽。而天下諸侯國則被周朝分封整個中原,西周王朝時期,周王本身有著強大的實力,依靠著實力和威望,周王能夠號令天下,各諸侯國平時能夠按時覲見周王,遇有戰事周王號令一出,各諸侯率軍陪同周王出征作戰。但是在分封制的情況下,各國實際有著極大的自治權,可以說除了作戰之外,各諸侯完全可以自行管理本國的事務,周王一般不插手。西周時期周王的權力較大,周夷王時期有一次看齊國國君齊哀公不爽,直接將齊國國君給煮了,而齊國上下都沒有敢說什麼。
平王東遷以後,周王的天子招牌影響力逐漸下降
周平王東遷之後,東周的歷史開始,此時的周王朝失去了關中之地,僅剩下洛陽附近的狹窄的土地,此後的東周王朝實力完全是比不上一個中等的諸侯國,沒有實力的周王僅僅憑藉著天下共主的身份,在艱難的維持,而到戰國時期以後,周王的影響力繼續下降,用來號召有著較大自主性的各諸侯國,越來越吃力,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實際意義不大。
其次,相比較於“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代流行的是“尊王攘夷”周王朝的都城只有鎬京和陪都洛陽,西周時代洛陽僅僅是陪都,而到了東周時代鎬京成為秦國的領土,而洛陽則轉正成為都城。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紛紛互相攻伐,但是出了春秋初期的小霸王鄭國,沒有一個其他的諸侯國敢於直接進攻周王,這也是周王在洛陽能夠維持數百年的原因。貿然的進攻周王,將周王帶到自己的諸侯國,然後用周王的招牌號令天下,這樣的做法,必然會成為天下的公敵,沒有人敢做的。而春秋時期,想要爭霸的大國諸侯們,想到了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尊王攘夷”,齊桓公最先用的就是找個招牌,把周天子的招牌亮出來,去討伐那些對周天子不尊重的諸侯和犬戎等蠻夷,成為了春秋的第一個霸主,而後晉文公也如法炮製,成為了第二個霸主。
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踢出的口號就是“尊王攘夷”
2000多年後的19世紀,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大名們,也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他們一起把日本天蝗的亮了出來,然後將矛頭對準了日本的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結束了日本一千多年的幕府統治,然後完成了明治維新的改革,一舉走上改革自強的道路。
戰國時期,有人確實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意戰國時期,周天子的牌子越來越不靈了。可是還是有人想要一舉攻佔東周為數不多的地盤,然後姐周王的牌子用用,提出這個想法就是戰國時期連橫的著名人物張儀,秦惠文王時期,張儀在秦國為相,圍繞著秦國對外發展方向問題,張儀曾經建議秦惠文王向東進攻韓國,然後攻佔洛陽,將洛陽城內的周王抓在手中號令天下,張儀的建議遭到當時秦國將領司馬錯的堅決反對,他認為攻佔洛陽,將會成為天下公敵,而秦國應該向西南發展,攻佔蜀國和巴國,繼而佔領漢中,這樣可以悶聲發大財,而不會引起各國的注意。
秦惠文王沒有聽取張儀“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而是奪取蜀中、漢中,實力大增
秦惠文王聽取了司馬錯的建議,而後司馬錯和張儀一起奪取蜀中和漢中,秦國的實力得到了極大增強,蜀中的糧食可以憑藉水路直接運到秦國關中之地,這為後來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基礎。
而事實上張儀給秦惠文王出的絕對是昏招,如果秦國當時攻佔東周一定會承受非常嚴重的後果,別說進攻東周,就是後來齊國攻滅宋國,就遭到各國的強烈反彈,秦、趙、韓、魏、燕五國出動聯軍,一起討伐齊國,將偌大的齊國打得僅僅剩下兩個城池,滅掉宋國的齊閔王也被殺死。
-
9 # 歷史小廚
首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內部,更多的是各個諸侯之間的內部鬥爭。對於外部敵人侵擾,各個諸侯自己就能阻擋。
成功完成這件事的是曹操,透過挾持漢獻帝來控制了天下,自己的命令即天子詔,為自己爭霸天下創造了不少的捷徑!
這裡首先要清楚一點,那就是三國時候雖然各路諸侯割據,都想一統天下,但是名義上他們還是打著正義之師,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用漢室之名來成全自己。
這一點很重要,像是袁術著急稱帝一般,立刻就成了眾矢之的,曹操假借天子之名釋出了一條詔令,雖然各人都知道這是曹操的意思,但還是紛紛響應,至少在精神上是全力支援曹操的。這裡面就是都在以漢室為正主,在民心上誰也不敢擅自越雷池,否則就像袁術一樣,是自取滅亡!
正是因為漢獻帝還有這層作用,因此挾持漢獻帝就等於掌控了整個漢室,也就是掌控了整個天下的民心。只要有所行動,都打著漢室名義進行,在天下人看來,名正言順!因此這個時候的漢獻帝是有很大的價值,也值得大家去爭取。
再一點就是當時的漢獻帝身邊並沒有諸侯派軍守護,而是漢室自己的一支軍隊,與諸侯軍是分開的。所以在爭取漢獻帝這件事上,誰有能力爭到,誰就是有本事,別的諸侯雖然後悔,但也不能強加干涉!
而在救漢獻帝這件事上,各路諸侯紛紛是觀望狀態,這個時候曹操首先想明白,然後取得了先機,這就讓其餘的諸侯只能眼饞,卻找不出反駁的理由。畢竟當初大家都沒有盡心盡力,看著獻帝逃往!
這幾點綜合起來,才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價值,才值得諸侯行動!
而春秋戰國時期,東周已經是名存實亡,周天子的領土縮減到跟一個小國沒什麼區別。而且當時分封的諸侯國多大140多個,數量多自然就領土少,很多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縣而已!並且周天子的軍隊,很多都是各個諸侯共同派兵守護,一是履行義務,二就是防止周天子被挾持!
這些諸侯國都是名正言順的分封下來,再挾持幾乎沒有什麼威信的周天子基本上已經沒有必要了,畢竟各個諸侯國之間沒有出現反叛周朝的情況,更談不上匡扶周朝。於是各個諸侯國之間開始了相互鬥爭跟吞併,周王室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
當時各個諸侯國之間雖然也是鬥爭不斷,但因為領土的關係,更多的是受到外敵的入侵,於是統領天下抵禦外敵成了首要任務。這個時候,“尊王攘夷”顯然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有作用,雖然兩者在意思上差不多,但兩者的目的卻是截然不同!
“尊王攘夷”剛建立之初,是以“尊崇周王室,諸侯不兼併,侵奪外夷地”為主要方針,目的是聯合起來擴大疆土,只是後來意思慢慢改變,跟“挾天子以令諸侯”類似,變成了稱霸的工具!
再一點就是東周建都之後,並沒有受到嚴重的損毀,而“遷都”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很嚴重的事情,強行遷都必然會招來天下的罵名,得不償失!
對於周朝的駐軍制度,加上週天子名存實亡的影響力,使得各個霸主沒有將其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慾望。既然沒有這個慾望,那就更沒有將其遷入自己封地的必要!
-
10 # 逆流的魚L
挾天子以令諸侯,關鍵一點是天子要有作用和威信。
最成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曹操。
漢獻帝雖然一直被權臣軍閥控制,就是個傀儡,但是他畢竟是皇帝。那些割據一方的諸侯名義上還是他的臣子,一時間大家都不能擺脫這種關係,所以當曹操才會保留漢獻帝。
而周天子不一樣,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將土地人口封地功臣親族,讓他們在封地建國。這樣一來隨著諸侯的實力越來越強,和血緣的疏遠周天子的威信越來越低,特別是周朝動遷洛邑後,周天子的威信降到最低點,沒有人再把周天子看做君主,諸侯間互相攻打,今天你打我,明天你滅我,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這個時候的周天子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即使挾持他也無法號令諸侯,所有的諸侯即使是名義的尊重的與其把他弄到自己領地裡供養,不如讓他待在自己的封地自生自滅。
-
11 # 賴丐
在中國古代,曾經出現過很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操作,最著名的就是曹操了。但是,春秋戰國時期,強國為什麼不想辦法把周王遷入自己的地盤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制度原因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實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是什麼概念呢?就是由"天子"將土地分給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後裔。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服從周天子的安排即可,周天子其實是所有國家的共主,同時周天子也擁有自己的封地來滿足自己的日常所需。
周天子的想法是,我在中間,把你們分封在我的周圍,來保護我、拱衛我。這種制度和後來的郡縣制有著鮮明的對比,每個諸侯國都是獨立的勢力,不用受到周天子的日常管理,所以就沒有必要去挾天子。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已經成了吉祥物周王室在東遷以前,天子擁有很大的軍事實力,不論在哪個年代,都是“拳頭大”的說的算。在周王室有實力的時候,諸侯國不敢不尊重周天子,要不然就會被周天子“以禮樂伐之”。但是周王室東遷之後,實力驟減,諸侯國再也不怕周天子“以禮樂伐之”了,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崩壞”了,諸侯都有權利“以禮樂伐之”了,自然就沒有必要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另一種形式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自然是為了扯上天子的大旗。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扯天子大旗有另一種方法,那就是“尊王攘夷”。
分封制的目的,就是拱衛周天子,諸侯出兵攻打想找個理由那就很簡單了,就是你是外族,我要收拾你,防止你攻打周天子,我要拱衛周天子,也就是“尊王攘夷”。最先用這個理由的,是齊桓公。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國內經濟和軍事實力大漲,成為當時四海之內實力最大的國家。齊桓公為了向大家“亮肌肉”,於是於魯僖公九年召集各路諸侯召開葵丘之盟 ,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的口號,周天子自然也不敢不服,也派人去參加了這次會議,並且承認了齊桓公的地位和這個口號。
從此之後,想要當霸主的國家,就有樣學樣,也學會玩“尊王攘夷”了。
回覆列表
從人類社會發展史角度看,中國的社會政治形態還不具備那樣的意識。那時雖然"禮崩樂壞",但沒有動搖王道的制度根本。直到秦孝公用商鞅實行變法,及至始皇奮六世餘烈,統一中華,建立帝制,也就用不著挾天子以令諸侯了。這一政治演變過程,唐朝柳子厚《封建論》說的挺明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