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ndrei青山碧水共雲天
-
2 # 滬上生活熱線
明確一下,“哈特福德”號核潛艇在北極參加軍演穿過兩米冰層,依然成功出來了。其實原因是這樣的,2009年在霍爾木茲海峽軍事演習期間,哈特福德號和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新奧爾良號相撞,造成哈特福德號的圍殼被撞彎,之後在北極演習時依然能破冰而出。美國製造的潛艇質量的確是比較好的,哈特福德號的圍殼被撞彎,呢能夠將其修復返回部署,還能衝出兩米厚冰層,相當厲害。俄羅斯當然要針鋒相對,在我家門口搞事情,俄羅斯戰機也飛到了阿拉斯加,潛艇也懟到洛杉磯海岸了,遇強則強,方能震懾。
-
3 # 軍武最前哨
3月13日,美軍派出兩艘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參與了兩年一次的"ICEX"北極軍事演習。所謂的"哈特福德"號其實並非是被冰層卡住,而是美軍核潛艇的軍演內容之一,即:在阿拉斯加海岸以北約280公里處,核潛艇突破浮冰後建立一處可容納五十人的營區!所以才有瞭如下圖看上去被冰"卡"住的情形……
"哈特福德"號是美軍現役主力攻擊型核潛艇洛杉磯級中的一艘,可裝載達2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就是這麼一座行走的核彈倉,也時常會上演讓人心驚肉跳的意外:03年,執行海外巡防任務時,在拉馬達萊娜島鄰近海域發生觸礁,導致核潛艇停滯,索性沒有造成核洩漏。
2009年,同樣是"哈特福德"號又和美軍的"新奧爾良"號兩棲船塢登陸運輸艦在霍爾木茲海峽發生了親密接觸!不過這次就沒有上次那麼幸運,該事件造成"哈特福德"號上十五名艇員受傷。"新奧爾良"號艦身也被撞出一個大洞,9.5萬升柴油洩漏。但依然萬幸的是沒有造成核洩漏。
不過,這次相撞的主要責任是在"哈特福德"號一方。事後調查顯示,事故發生前一小時內,"哈特福德"號上存在多達三十項戰術錯誤和值班失職。穿越霍爾木茲海峽時,艇長擅離職守、聲納員在侃大山、防撞潛望員不知去向、導航員正沉醉於鄉村音樂等等一系列嚴重的失職行為。最後,"哈特福德"號艦長被解除了指揮權!
最後,加入美軍的核潛艇真的在北極被冰卡住而沒有發生核洩漏,那俄羅斯的反應一定是:"還愣著幹什麼?笑啊……"!
-
4 # 添力
在北極區域作戰,美國不如俄羅斯那麼專業。俄羅斯最強大的北方艦隊在摩爾曼斯克,屬於北冰洋沿岸的港口,平日訓練都在北冰洋進行,精心研究北極戰法,核潛艇的設計也按照北冰洋的破冰強度設計的。所以就北極地區作戰,俄羅斯肯定有優勢。美國在阿拉斯加也有軍事基地,但偏重於空軍。
在俄羅斯的軍事打擊版圖中,北平洋是一個重要的攻擊點。黑海艦隊出入口狹窄,容易被封鎖;太平洋艦隊有美日圍堵,波多的海艦隊更是在北約家門口,唯有北方艦隊擁有自由的活動空間,從北極地區打擊美國,距離更近,不受約束。
美國此次北冰洋軍演,是想進一步圍堵俄軍,破解俄軍在北極的戰略優勢。此次美軍核潛艇被冰卡住,只能算是小插曲,不能說明美軍核潛艇效能不行,不必過分解讀。作為世界第一的海軍,美軍也經常在北平洋演練,熟悉北極作戰環境,研究北極戰法。
隨著北極逐漸變暖,加上北極的航路優勢,北極已成為一塊爭奪的熱土,目前俄美挪丹中等國都在強調在北極的利益,將來北極地區各國的軍事活動必然會越來越多。
美軍此次演習,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威攝俄羅斯,圍堵俄羅斯,這是美軍長期的戰略任務。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鋒芒畢露,打的風生水起,同時不斷耀武揚威展示新武器,美軍豈能沉默,所以在北極地區秀一秀,讓俄羅斯明白,小心後院失火。
-
5 # 環球評論
從這件事上來看,美俄在北冰洋地緣政治競爭越來越激烈。
北冰洋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俄羅斯曾經在紅場閱兵時向外界展示出一款專門針對部署在北冰洋極寒地區的防空導彈,這個防空導彈就是用於部署在北冰洋來監控美國導彈的。從俄羅斯發射導彈經過北冰洋到達美國所需時間為十幾分鍾,而俄羅斯導彈經過大洋航線到達美國本土那麼所需時間為三十多分鐘。這十幾分鐘的差異會給對方充分的反應時間。並且美國在太平洋和印度都有航母艦隊在巡弋,可以隨時監控俄羅斯導彈發射。所以對俄羅斯來說,從北冰洋發射導彈效率最高。同樣的道理,美國發射到俄羅斯的導彈經過北冰樣的航線也是最短。所以此時美國在北極軍演有兩個目的:一是對俄羅斯的“冰原2018”演習迴應。二是透過軍事演習熟悉北冰樣的水下環境,繪製北冰樣地圖,摸清北極水文環境,更加有利於戰時核潛艇的部署。
隨著氣候變暖,冰雪消融,北極地區可能成為重要的交通航線。如果開闢出北極航線,那麼亞洲主要經濟大國貿易運輸成本將大幅下降。所以美俄都在爭奪北極的主導權,誰有北極主導權,誰就控制了未來的北極的交通航線。同時北極下面有豐富的資源,雖然現在並沒有開發出來,隨著氣候的變化,開採技術的提高,北極的地下資源開採利用是早晚的事。
正因為有那麼多利益在裡面,美俄在北極的交鋒會持續下去。當然了,像這種小事故會隨著競爭的加劇還會發生。
-
6 # 惱人梧桐
看待這問題,讓我想起張召忠教授說漁網也能攔住潛艇的話。核潛艇在水下,具有一定優勢,但是有所長必有所短,這是矛與盾的問題。當核潛艇隱藏了自己的時候,其實也是自己危險的時候,你下潛越深,隱藏越好,你的危險也就越大。美國的“哈特福德”號核潛艇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出現的尷尬,當他想著讓自己悄無聲息,能躲過不被別人偵測到時候,他就把自己隱藏好。
但是他忘了這個時候也是自己危險的時候,當他想出來,卻忘了自己所處的地域是哪兒,沒有南海的漁網,卻有厚厚的冰層在等著他。
這事如發生在戰場上,應該是一個灰色的悲哀。即便如此,對核潛艇來說,讓冰卡主,也是一個威風掃地的局面。
-
7 # 兵工科技
美軍這次演習代號“冰原2018”,演習地點位於北極水域,按照演習程序,美軍“哈特福德”號核潛艇應該從水下上浮出來,隨即完成導彈射擊流程,但沒有想到的是,這艘潛艇上浮過程中,卻不幸被厚厚的冰面給卡住了,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來,一時間動彈不得,不得不退出演習環節,成為一艘事故潛艇,先解決了被冰面卡住的問題再說吧。後來,美軍動用了電鋸進行切割,才算脫困。
據事後媒體報道,卡住美軍潛艇的冰層並不厚,大約四十公分的厚度,對於經常在北極地區出沒的俄羅斯核潛艇來說,上浮過程中遇到冰面的情況很常見,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有一次俄羅斯核潛艇上浮遇到了兩米厚的冰面,也照樣破冰而出,自己安然無事。
據俄羅斯媒體披露,俄軍核潛艇經常需要在北極水域出沒,因此專門強化了潛艇上浮破冰的能力設計,其核潛艇的指揮台圍殼以及艇體背部甲板都經過了加強設計,有很強的破冰能力,以颱風級核潛艇為例,其圍殼結構可以遇到2米厚冰層而依舊可以破冰上浮成功。
其實,北極冰面薄厚不一,有的地方厚度甚至超過十米,因此俄羅斯核潛艇的上浮還是要選擇合適的地點,並不是隨時隨地想上浮就上浮這麼簡單,通常俄羅斯核潛艇在上浮之前,首先會用聲波探測潛艇上方的冰面情況,從中選定一個合適的地點上浮,這方面已經很有經驗,儘管如此,也依然會遇到類似美軍核潛艇上浮卡住的問題,所以說,美軍核潛艇在北極上浮被冰面卡住,這事也很正常,並不由此說明美軍核潛艇不如俄羅斯。
-
8 # 風風雨雨1250380471
請原諒!我非常不厚道地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知我為什麼這麼痛恨美國人,美國軍機軍艦出了事,死了人,我能高興好幾天,比打麻將贏了錢還高興,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9 # 東方閏土養木
這個屬於人為錯誤啦,小麻煩,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蘇兩國的核潛艇在北極破冰而出是標準訓練科目,做法也一樣,都是在指定上浮區找個合適的地方大量釋放熱水(核潛艇需要大量水來冷卻反應堆,熱水多的是)等冰層融化到足夠薄,然後強行頂破冰層完成上浮,卡住是因為捉急啦,冰層太厚,潛艇上浮力量不夠,小意思,再澆點熱水就好了,不用大驚小怪的,只要艇殼沒撞壞啥事沒有。
-
10 # 浩哥帶你看天下
在2018,美國展開了一個代號為“冰原2018”的演習,其中有一項是讓核潛艇在北極發射導彈,本來是很平常的一個訓練,但是美軍此次卻十分尷尬,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那就是核潛艇卡住了,卡在冰裡,動彈不得。
被卡住的是美軍的哈特福德號核潛艇,因為被卡在冰裡,這個冰有40公分的厚度,哈特福德號上不來也下不去,場面一度十分尷尬,不得已只能退出了演習,潛艇兵為了“放生”這個核潛艇可是花了好大的功夫用電鋸切割才把它弄開。
本來這只是一個小事情,但是這個事傳到俄羅斯人的耳朵裡,俄羅斯對此可是笑彎了腰。俄羅斯對於此事對美國進行了嘲諷,要知道俄羅斯在破冰這方面可是行家。那麼俄羅斯的潛艇是如何防止被卡住的呢?俄羅斯在他們的潛艇指揮台以及背部進行了專門的加固,同時破冰也不是像美軍那樣盲目的去用電鋸,他們有專門的儀器探測哪裡的冰層最薄,直接發射一個魚雷轟開。而且俄羅斯潛艇的排水量比較大,所以對於破冰也是有一定的優勢的。
其實美國作為一個大國,這些道理他不可能不知道,想必是因為美國過於自信,覺得以自己的實力,在這種厚度的冰層下完全有能力破冰,然後就被卡住了......
-
1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北極是軍事大國很喜歡去的一個地方,這裡是核潛艇發動攻擊的理想之地。
我們最常用的視角看待世界的視角,是我們小學地理課本上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所以我們中國人的視角看世界地圖最常用的是這個樣子。
這個我們常用大的視角,我們與歐洲相隔著亞洲大陸,我們與美國相隔著太平洋,我們與他們距離真的很遙遠,遠隔重洋萬里啊。
再看看美國視角下的世界地圖。
在美國的視角之下,其實世界沒有多大變化,美國距離中國好像是更遠了,而美國與歐洲距離好像是近了一些。
這兩種視角,都很常見的視角,但是檢視世界地圖,還有這樣的一個視角,那就是以北極為中心。。
在這個視角之下,俄羅斯距離美國很近,俄羅斯與歐洲很近。而且事實上,在北極圈附近看世界,確實各大國的距離近的多了,這並不是視力的錯覺,而是參照物不同的客觀事實。
而各大國積極利用這個條件,縮短在打擊對方的距離,從冷戰時期到現在,蘇聯、俄羅斯都非常重視北極圈附近的武力配置,蘇聯時代瞄準美國的導彈不是計劃飛躍太平洋打擊美國,都是從北極圈上空飛躍北冰洋飛往美國,這樣的打擊距離更準,預警和攔截的時間更短,而美國瞄準蘇聯的導彈也是這種路線。
而同樣的作為“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冰洋也是各大國核潛艇經常光顧之地,美國、俄羅斯甚至英國的核潛艇經常光顧北極圈進行演練,北冰洋厚重的冰層,不僅為核潛艇提供了隱蔽和保護,而且可以在必要時,直接在對方的家門口發動攻擊,而北冰洋內的核潛艇也是核大國顯示核打擊威懾力量的重要標誌。
北冰洋破冰而出的美國核潛艇
-
12 # 使用者高山人
如何看待美國“哈特福德”號核潛艇在北極參加軍演被冰卡住這件事?咋說呢,俗話說得好,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我個人認為這件事至少說明四個問題:
一是示意,因為美國不願俄羅斯全面執掌北極,此舉旨在暗示俄羅斯,就是告訴普京,北極並非你俄羅斯萬全之地,美國也可隨意到此遊戈。因為事實上真在實戰中,美華人的潛艇是根本不需要破冰的,你俄羅斯人想利用北極冰層,在冰下佈置彈道導彈核潛艇,由於在北極,水面及空中反潛兵力完全無法使用,潛艇相對安全很多。唯一需要惦記的就是衝破冰層,所以俄羅斯人研製了颱風級,利用它超級龐大的排水量產生的浮力,硬生生把冰擠開,從而以利於給敵人來個突然襲擊。但美華人不是傻子,所以美華人造了全世界唯一一個全核潛艇的水下部隊,就是為了可以長時間在北極冰層下追蹤俄羅斯彈道導彈核潛艇,等它衝破冰層的時候,也給它來個意想不到的反制。故這種作戰模式是不需要美國潛艇去破冰的;
二是示威,因為在和平時期,美華人只所以這麼做,就是想威懾俄羅斯,告訴俄羅斯人,你們的核潛艇在北極冰層下,也沒多安全,我們的潛艇也在。就這麼一個用途,反正真要是戰端一開,我們美國也用不著這招;
三是示爭,意味著美國試圖與俄羅斯急於爭搶北極控制權,因為從北極發射洲際導彈,彼此地距離是最近的,如果控制了北極,就等於控制了發射洲際導彈的前沿陣地,對方的反彈可用時間就被進一步壓縮,事關國家安全,美俄當然都心知肚明,不能大意。再者,隨著全球變暖,北極航道的軍事和經濟用途越來越突出,這對於想稱霸全球,掐人家命脈的美國,自然就不會放過,何況佔據相對優勢的俄羅斯呢。
四是示“弱”,藉此故意讓人看美“笑話”,認為美核潛艇的破冰技術不過關,還不及俄羅斯的潛艇破冰技術好,進而讓人產生美國潛艇技術衰落的錯覺,並讓對手形成輕敵麻痺思想,要是真若如此的話,這就正好中了老美的下懷。因為你想啊?現如今真正科技領先世界的,又有幾個國家能超過美國的?所以,千萬不要不要被老美的假象所迷惑了。
回覆列表
冰雪覆蓋的北冰洋,一個巨大的黑色鋼鐵怪獸突然破冰而出——這是正在北極水域參加針對俄羅斯的“冰原2018”演習的美軍 “哈特福德”號核潛艇。按照計劃,它將浮出冰面向假想敵發起導彈攻擊。但令美國人尷尬的是,它被40CM的北極冰“卡住”!導彈發射也因此未能進行。俄羅斯網友嘲諷說:“又要怪我們研發新武器了!”
一. 核潛艇突襲失敗被卡北極冰面這起事件實際上早在一週前就發生了,只不過3月22日相關影片才廣泛流傳並引起俄羅斯媒體和網友熱議。據說,美軍核潛艇“哈特福德”號和“康涅狄格”號當時正在北極演練導彈攻擊假想敵的課目。
“哈特福德”號核潛艇被冰“困住”
不過,美國Navy Currents magazine雜誌在推特上稱,這次“突襲”最終因為北冰洋堅硬的冰面而未能實施。網上流傳的影片顯示,潛艇的指揮塔首先破冰而出,隨後整個冰面像地震一樣開始顫抖,接著整個潛艇上方的冰面被頂起、破裂,指揮塔和艇身上都殘留厚約40CM的冰塊。美國大兵們不得不借助電鋸切割冰塊,在試驗裝置艙的位置開啟一個缺口。
二. 被嘲“要怪俄研發新式‘冰武器’”俄媒嘲諷美軍核潛艇被北極冰困住,無法發射導彈,戲稱“西方又面臨俄羅斯新的超級武器的威脅,而這種超級武器就是北極寒冰”。
“這回又要怪俄羅斯了!”
“俄羅斯要被指責研發新式武器——北極冰!”
“堅硬的北極冰是俄羅斯最新式高新裝備,是普京總統親自下令製造的秘密武器!”
“哈特福德”號核潛艇參加“冰原-2018”軍演
俄羅斯地緣政治問題科學院第一副院長、軍事專家康斯坦丁·西夫科夫表示,“哈特福德”號潛艇並非像水面船隻那樣“卡在”冰裡,它可能是在上浮時無法衝破堅硬的北極冰面。
西夫科夫指出,潛艇可以藉助專門的迴聲探測儀確定浮出地點:先探測是否有冰窟窿可以利用,沒有的話可以用魚雷攻擊冰面最薄處。“我不確定當時的具體情況。可能是潛艇沒有找到冰窟窿,或者雖然找到,但周圍冰太厚,強行破冰可能導致潛艇受損。”西夫科夫說。他認為,“哈特福德”號潛艇並非被冰困住,“這可能是事先計劃好的,不是什麼意外情況”。
俄羅斯海軍退伍老兵聯合會主席弗拉基米拉·馬邁金評論說,潛艇從不會靠自身撞擊突破冰層,而會用專業裝置尋找冰窟窿並藉助壓艙物除冰;顯然,“哈特福德”號未能完成“除冰”任務。但他同時表示,不能因此就說“哈特福德”號是“不好”。
3. 美憂俄軍備計劃改變彼此均勢俄羅斯媒體評論說,和從前一樣,美國潛艇的最大問題與俄羅斯有關,因為俄羅斯正繼續完善自己的潛艇部隊;美軍核潛艇此次在北極地區演練,也與普京不久前發表國情諮文披露的武器專案有關。此外,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在通航和能源領域的戰略意義突顯。相關國家也急欲加強在北極的軍事存在。“哈特福德”號核潛艇
3月20日特朗普打電話祝賀普京再次當選時,強調對俄研製可突破美防空系統的武器的擔憂。《紐約時報》文章稱:“普京不久前發表國情諮文時,講到了俄研製‘不可戰勝的’洲際巡航導彈以及核動力魚雷的情況,這些武器有能力打敗美國的所有防禦系統。” 特朗普強調,華盛頓和莫斯科都贊成降低軍備競賽強度。
普京3月1日發表國情諮文時大秀俄羅斯新武器
美國武裝力量戰略司令部司令約翰·海頓將軍也對普京在國情諮文中提到的俄羅斯新式戰略武器深感擔憂,強調美國沒有任何手段可以防禦俄羅斯的超高音速武器。
詹姆斯·馬蒂斯和中情局前局長則表示,儘管俄羅斯在軍備競賽中投入了大量資金,但這不會讓俄羅斯的戰略-戰役能力發生巨大改變。即將出任國務卿的邁克·篷佩奧也持類似觀點,強調美國非常清楚俄羅斯的武器計劃,且有能力消除來自俄羅斯的一切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