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瞿凱明
-
2 # 熬骨相誘
鄭和是個好太監啊!十歲被抓進明營,受宮刑成為太監,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於河北鄭州為朱棣立下戰功。1484明成祖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為馬三寶改名為鄭和,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人類歷史上的壯舉。
-
3 # 古籍與歷史
蔡倫
蔡倫對於當時的造紙術進行了改良,使得紙張的產量提升逐漸普及。除此以外他還在皇宮中對於許多兵器進行了改良如蔡太僕之弩,龍亭九年之劍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
楊思勖楊思勖是唐玄宗時期的太監他的主要功績都是在軍事上。他奉命在開元十二年,十四年以及十六年多次擊敗安南五溪等地的叛軍以及瀧州等地的叛軍。他死於開元二十八年享年八十餘歲。
李憲李憲是北宋時期的太監,他的主要功績體現在對西夏以及安南的作戰上。他曾經多次擊敗過西夏和安南的進攻。
鄭和鄭和原名馬三保是回族人,參加過靖難之役。永樂皇帝登基後命他率領寶船出海。他帶領船隊完成了七次遠航最遠曾到達非洲海岸。
懷恩懷恩是兵部侍郎戴綸的族弟,戴綸被宣宗處死後懷恩被沒入宮中。他性情耿直,汪直,梁芳都很畏懼他。他曾因為為大臣林俊辯護而被憲宗用硯臺砸頭,後來被貶去守鳳陽皇陵。孝宗登基後,把他召回來讓他掌管司禮監。他還勸孝宗親近王恕等賢臣
-
4 # 青言論史
在很多人心目中,“太監”這個名詞都是奸邪、狡猾的代名詞,這些人整天趴在地上對皇帝唯唯諾諾,轉過臉來對大臣和百姓就是一副貪得無厭的嘴臉,尤其是明朝,王振、劉瑾、魏忠賢等著名太監更是把國家一次次置於生死邊緣。這當然沒有錯,但是太監之中也並非沒有好人,比較著名的有鄭和,今天介紹的則是一位非著名好太監——懷恩。
懷恩
懷恩是山東高密人(和諾獎獲得者是同鄉),也是前國防部副部長(兵部侍郎)戴綸的族弟,他自己的父親戴希文也是太僕寺少卿,算是個中高層幹部子弟。但這位官二代並沒有享受多少舒適的生活,在他很小的時候,自己的族兄就因為犯案被明宣宗朱祁鎮殺了,戴希文家也受到牽連,小小的懷恩連名字還沒有來得及取,就被送進宮裡捱了一刀,成了一名小黃門。皇帝還親自賜名為懷恩,似乎是要勉勵他常常心懷自己的恩德(沒有一刀把他砍死的恩德?)。
朱瞻基
儘管幼年就被送進宮做了一位宦官,但懷恩到底是個官宦子弟還出自書香門第,不僅上位很快,而且還是個心存善良的人。等到明憲宗朱見深的時候,他就已經成了司禮監掌印太監,成為了大內名義上最有權勢的太監。
司禮監辦公圖
之所以是“名義上”,是因為此時在皇帝的批准下新成立的“西廠”的提督太監汪直權勢熏天,極其跋扈,無論是閹人還是正常人,任誰也要讓他三分,除了懷恩。懷恩因為自己站班在汪直等人前面,因此經常仗義執言,在皇帝跟前保住了許多汪直想要坑的人。
影視劇中的汪直
有一次,一個不怕死的官員彈劾汪直手下的走狗梁芳和僧繼曉,結果被下了大獄,朱見深受汪直等人蠱惑甚至還想殺了他,懷恩在御前據理力爭,堅決不同意在聖旨上蓋玉璽。皇帝大怒,抓起硯臺朝他腦袋上砸了過去:“你是要幫著那傢伙糊弄朕嗎?”懷恩也一把把帽子摘下來,跪在地上嚎啕大哭,依然請求皇帝收回成命,結果被皇帝轟了出去。
身為司禮監掌印太監,被皇帝轟出去是很丟面子的事情。走出大殿的懷恩卻一點也不羞愧,他馬上派人去給梁芳等人傳話:“你們這些傢伙想要害死人家是嗎?要是皇上把他砍了,你們一個也活不了!”而後他回家並稱病,一臥不起。皇上的怒氣解了之後,想想才覺得自己做的過分了,趕緊派人去慰問懷恩,還抓緊時間放了那個直言敢諫的官員。懷恩的病這才有所好轉,繼續回宮上班。
古人迷信星象,會當此時形象有變,為了讓上天滿意,皇帝把傳旨的太監全部罷免。御馬監太監想搞個特殊,請求保留御馬房的傳旨太監,皇帝準備批准。得知此事的懷恩專門來到御馬監,指著御馬監太監的鼻子罵道:“星象有變,正是因為我們中的有些條件擾亂國政!現在陛下剛打算撥亂反正,你又要搞特殊,你等著,遲早有一天要被雷劈死!”被領導說的無地自容的御馬監又羞又恨,鬱郁幾天居然死了!
御馬監太監身牌
懷恩不僅在內宮裡積極保護人,他還多次出言舉薦了數人。南京的尚書(基本等於養老)王恕算是憲宗朝難得的能吏,素有“兩都十二部,唯有一王恕”之稱,只是因為太過耿直得罪人太多所以一直升不上去。懷恩常常嘆息道:“天下的忠義之士,數得著的就是這位王大人!”正是在他的竭力推薦之下,王恕才回到北京,併成為日後“弘治中興”的最主要功臣。
王恕
而懷恩最著名的事蹟,就是在萬貴妃的高壓之下保護住了朱佑樘。他不僅和張敏、紀氏、吳廢后一起秘密地撫養大了這位小皇子,還在皇帝跟前證明了皇子的身份。在紀氏、張敏等人紛紛遇害以後,懷恩更是一肩挑起了保護皇太子的責任。成化末年,朱見深的子嗣逐漸多了起來,而在萬貴妃的蠱惑下他也逐漸失去了對太子的喜愛,甚至一度想要廢掉太子。正是懷恩一再的執意堅持,才幫助朱佑樘保住了儲君的位置。
明孝宗
但是他的一再據理力爭卻讓他自己受了委屈:沒法子幹掉朱佑樘的萬貴妃處置一個老奴才還是有法子,在她的讒言下太監第一人懷恩被趕去鳳陽看老朱家祖墳去了,直到朱佑樘繼位後才被請回來繼續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在他去世是,朱佑樘批准給他建立祠堂,並且御筆親題了祠堂名字:“顯忠”。
同樣都是大太監,懷恩比劉瑾、魏忠賢之流不知高到哪裡去了(魏忠賢要別人給他蓋生祠,短短几年就成為違章建築被人拆了)。生活的環境固然很重要,但是人骨子裡的那份高尚和正義如果足夠堅強,那麼即使生長的環境再惡劣,也一定會開出最絢爛的花朵!
-
5 # 遊歷往事
一、忠心耿耿、 才華橫溢的高力士。本名馮元一,一生侍候過、、睿宗、玄宗四個皇帝。一說他是孤兒,年幼無依,各處流浪,後被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名高力士。高力士在宮中風風雨雨幾十年,交結李隆基,成為其心腹,幫助玄宗登上帝位,盡心服侍明皇,又促成了和唐玄宗這一段驚世駭俗的不倫愛情,至於喚高力士脫靴,使的故事,更是大家爛熟的橋段了。李白詩好,人人皆知,高力士亦能詩,這是高力士的一首“詠薺”: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採。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 高力士在詩中自喻為薺,相當貼切:他在長安很高貴,而在流放地巫州卻無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有如薺菜那樣“氣味終不改”,他的心時時向著玄宗、肅宗和大唐的天下。所以,他的死也相當壯烈:“高力士遇赦還,至郎州,聞上皇崩,號慟,嘔血而卒。”是說高力士聽到玄宗死亡的訊息後,慟哭不已,絕食七天,最後嘔血而亡。
二、為其豎碑立傳的王承恩。明末累官司禮秉筆太監。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眾叛親離的身邊只剩下了太監王承恩,他陪伴皇帝登上(景山),見主自縊,心如刀割,跪下說到:“聖上慢走,王承恩保駕來了!”,實解衣帶,也吊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
三、董海川,(約1813—1882),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創始人。祖藉山西,世居河北城南朱家務,清同治四年(1865),至京師,初充清宮宦官,旋因嫉惡如仇,時露英氣,引起同人猜疑而改隸肅親王府,任七品首領職。同治十三年(1874)董海川以老辭職,遊居弟子家,專事授徒,董海川於清光緒八年(1882)冬季逝世。
四、張永(1465年—1529年),明朝正德年間時的宦官,八虎之一,與有怨懟,劉瑾打算將之黜發南京,於是兩人在皇帝面前對質——張永動手痛毆劉瑾,武宗令等置酒勸和。 安化王朱寘鐇反叛,明武宗派總督寧夏、延綏,張永任楊一清,不久朱寘鐇被楊一清俘獲,張永、楊一清二人密議為國鋤奸,張永趁獻俘時向武宗告發劉瑾罪狀,明武宗命令張永帶領禁軍捉拿劉瑾,最後劉瑾被凌遲處死。
五、明代懷恩,本為書香門第,因兄凡事受株連而以幼童入宮,被閹割為宦官。在驕霸的恐怖氣氛中力保之子,使人於傾軋鉤心的後宮看到了一絲溫暖和正氣。沒有他,就沒有景泰的十八年盛世
六、馮保——太監中的藝術家。其實從人品上說,馮保算不上一個好人,跟其他的壞太監一樣,他也貪婪狠毒陰險狡詐。馮保也沒幹過他的同類們做的十惡不赦的壞事。而且其選擇的政治盟友是,並用其在內宮的控制力支援了張居正的改革。馮保最可取的也許就是其在藝術上的造詣了。明史贊他頗有“儒者風度”。張居正的十年改革,有他一份功勞!
七、錚錚鐵骨、至死不渝的竇連材。竇太監連材,十五歲入宮任慈禧太后的梳頭太監。他聰慧勤快、辦事的力,深得慈禧的喜歡,有讓他兼掌會計、奏事等職司。他秉性正直,親眼看到慈禧驕奢淫逸的種種醜行,常常加以規勸。
八、之後,再無鄭和。鄭和(1371-1433),原名。出身雲南世家,明朝偉大的航海家。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軍進攻雲南。10歲的馬三保被擄入明營,受宮成為太監,後進入的燕王府。在中,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為朱棣立下戰功。1404年(二年)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1405-1433年,,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1431年(六年)欽封鄭和為。
九、蔡倫,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者。作為一名古代宦官,他曾在昂貴的和竹板上書寫過,但是,他發明了造紙術,用樹皮、魚網和壓制成紙。造紙術的發明徹底改寫了後世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也使蔡倫屹立於古今中外的傑出人物之列。
-
6 # 趣文談史吧
1.最欣賞的太監王承恩。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身邊得太監,深的皇帝信任,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崇禎皇帝身邊就只有一個太監,就是王承恩。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後,太監王承恩也隨之而去。
我對王承恩得忠心和氣節衷心感到歎服!
2. 最佩服的太監鄭和
被稱為“三保太監”,七下西洋。為大明開闊疆土,為世界航海史作出了不可磨滅得貢獻。
3.最盡職得太監高力士
協助唐玄宗李隆基平定叛亂,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唐玄宗死以後,高力士得知訊息後,吐血而死。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
7 # 史是歷史的史
趙高、司馬遷、鄭和、魏忠賢等太監和其生平以為人熟知,歷史君就補充一個不那麼被人瞭解的太監。
安德海(1844-1869年),河北南皮人,李蓮英之前最得慈禧寵愛的太監,曾權傾朝野。可是正史對其的記載很少,他十歲左右去勢為太監,進宮之後憑藉自身察言觀色、阿諛奉承的能力很快得到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喜愛。
為防止重蹈明朝宦官干政、霍亂朝綱的覆轍,清朝自順治皇帝起就對太監的行為有著極其嚴格的約束,規定宦官官職不能超過四品,安德海作為一個太監,依仗西太后對其的寵愛,權傾朝野、搬弄是非、胡作非為,甚至蔑視小皇帝、欺壓恭親王奕訢。
因正史的相關記載少之又少,他的生平只得在野史中還原。同治皇帝登基後喜愛到坊間的風月場所尋樂子,並染上梅毒。相傳此事與安德海有著莫大關聯,正是他多次帶同治出宮淫亂,使皇室顏面盡失。
另外同治七年得寵的安德海大張旗鼓娶妻,當時的場面不亞於一個王爺的婚禮。慈禧太后為表達對其的寵愛,賜白銀千兩綢緞百匹。太監娶妻,當時在北京城傳的沸沸揚揚。
因過於飛揚跋扈,出遊期間在濟南被丁寶楨抓獲並處決,慈禧並未出面阻止。一說為正是慈禧授意丁寶楨除去安德海。
-
8 # 體育一席談
一提起太監,大多數人的腦海裡馬上浮現出的就是劉瑾,魏忠賢的東廠,權傾朝野,或者是安德海,李蓮英這樣的大內總管,顯赫一時。其實,歷史上還真有縱橫馳騁,征戰沙場的太監。
北宋有一位宦官叫李憲,宋仁宗時入宮,宋神宗時受到重用,他一生經略西北、征服河湟、收復蘭州、拓地降敵,可謂宋代宦官之翹楚。後來掌握北宋軍政大權二十年的樞密使童貫,也是一位宦官,當時還是他的門下。
熙寧六年初,宋神宗決定興兵收復河湟之地,委派李憲前往西北巡視督師,協助軍事主官王韶進軍,拓地一千多里,招撫人口三十多萬,史稱熙河開邊。
此役後,敵人捲土重來,圍住河州城,軍情十萬火急送進京城。宰相王安石主張儲存實力,放棄河湟地區。最後宋神宗下詔李憲與王韶會合,共同應對河州之變。王韶是一員經驗豐富的老將,兩人在戰術上有分歧,又一時難於說服對方,最後只好折衷處理:各率一路,各依其計行事。
在李憲巡視西北之前,宋神宗曾賜給他一面黃旗,旗上御書七個大字:“用命破賊者倍賞。”他深知王韶有勇有謀,在西北將士心中有很高的威望,跟隨自己的將士鬥志不旺。於是,在出徵前,他手執黃旗立於軍營門口,激勵三軍將士說:“此旗乃天子所賜,眾將士望旗而戰,即如天子親臨督戰,敢不用命!”將士們果然精神振奮,爭呼誓死向前。 李憲將所有營帳燒掉,以表示背水一戰的決心。此役,大破敵軍,史稱河州大捷。
李憲在經略西北期間,兼管熙河、秦鳳兩路財政。面對著由於西夏連年用兵造成的財政危局,他果斷裁減了60%的冗費開支,使得西北財政得到了緩解,可謂經營有方。
元豐四年七月,宋神宗趁西夏國內政局混亂,發五路大軍伐夏。熙河經制李憲任主帥,他統領熙秦七軍加上吐蕃的僱傭兵共三萬出熙河。熙河開邊的主要人物王韶聞知朝廷興兵,力勸不要無事生非,神宗惱怒,把王韶降職。不久,功臣王韶病死。
戰役開始時捷報頻傳,李憲帶大軍攻克蘭州,王中正攻取宥州,種諤攻克米脂,高遵裕攻取清遠軍,劉昌祚在磨齊隘大敗梁乙埋主力夏軍。五路捷報飛奏入京,宋神宗聞訊大喜,要求五路兵馬立即向靈州發起總攻。
由於將領間的相互鉗制,喪失了進攻西夏的黃金機會,給了靈州守軍充足的防禦時間,西夏人掘黃河渠水猛灌宋軍,切斷宋軍補給線,水淹、缺糧、凍餓交加,攻城又死傷慘重,十萬宋軍,撤退時只剩下一萬有餘;種諤的九萬多人馬,也因西夏的堅壁清野戰術,銳減到三萬多人;王中正的人馬死亡兩萬多;只有李憲所部小心翼翼,全軍而還。至此,宋軍五路攻夏以大敗告終。
五路攻夏之後,主要將領都受到了降職問責的處分,只有李憲因為宋神宗的賞識而無罪。有趣的是,在對李憲的處理上,宋神宗與朝臣發生了嚴重分歧,側面上也說明了當時的朝政還是比較開放的。
西夏擊敗北宋五路大軍後,對北宋邊境地區的侵掠更加肆無忌憚,李憲此後雖多次對西夏用兵,互有勝負,但已經很難挽回頹勢了。宋神宗去世後,高太后臨朝稱制,對李憲一再貶職,李憲最終客死陳州。
-
9 # 山野論史
一;童貫;做太監做到長鬍子,封王,掌樞密院(軍委主席軍事一把手)他是北宋末期打勝仗最多,功勞最大的軍事將領。後被宋欽宗所殺。
二;七寶太監鄭和,中國明朝Nautilus、外交家,他七次下西洋的事蹟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廢話了。
三;趙高,指鹿為馬的典故大家都熟悉,趙高的名氣也足夠大,懂歷史不懂歷史的都知道這個人物,殺了秦二世,後被子嬰所殺。
四;魏忠賢,能夠號稱九千歲,其在朝中的影響力可見一斑,他是中國歷史上被黑的最厲害的一個,雖然他大權獨攬,排除異己,殘害忠良,專斷國政。但他確實也辦了幾件可以值得稱讚的好事,比如積極支援對後金的武力抵抗,支援袁崇煥抗擊後金計劃,這也是袁崇煥與人合夥上書,要給魏忠賢修生詞的原因之一。他的被殺,促使明朝加快滅亡。
五;曹吉祥;河北灤縣人,明代太監,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敢把皇帝拉下馬,明英宗土木堡之變被俘,代宗在於謙等人的擁護下登位,瓦剌看人質英宗已經沒什麼用放了回來,這才演出了一幕驚魂動魄的【奪門之變】主角就是這位曹吉祥,後來他又想幹掉英宗,事敗被凌遲處死。
六;中行說,漢文帝時的一個太監,也許很多人對這個為人很陌生,但這個人可實在不簡單,他在漢文帝面前並不出名,也沒什麼作為,不過他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漢奸,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細菌戰的人,據說霍去病就是用他的細菌戰搞死的,不過他是死在霍去病之前,是別人用了他的細菌戰。他在與匈奴和親時被送到匈奴伺候和親的公主。中行說不願意去,求情沒有被獲准,於是懷恨在心,揚言報復大漢朝。到了匈奴,他被單于重用,給單于出了不少壞主意,對大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發現一些死馬死羊泡在水裡,那些水就會有毒,人畜喝了之後會得病,於是他教匈奴人在漢軍進軍的路線上找水源放毒。據說霍去病就是喝了有毒的水得病死了。
七;張讓,東漢末年太監,十常侍之首,漢靈帝尊信張讓,甚至說過張常侍是我父的話。十常侍把持朝政,為非作歹,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十常侍推動了漢朝的滅亡,是引發了漢末時局大動盪的主要原因。後在董卓的追擊下走投無路,投河自盡。
八;蔡倫,對,就是造紙的那位,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其時蔡倫只是改進了造紙技術,使以前昂貴的紙張成為便宜實用的文化傳播載體。很多人認識蔡倫都是因為他改進了造紙術,其時他也是宮鬥中重要的一員。曾經幫助竇太后害死宋貴人,後來才步步高昇,甚至被封為龍亭侯,他造的紙也被稱為蔡侯紙。後來安帝親政,蔡倫害死了安帝的祖母宋貴人,使得劉慶失去帝位繼承權,自知難逃一死的蔡倫沐浴後穿戴整齊衣服、帽子,喝毒藥而死。
九;粱師成,這位和童貫差不多,也是一位很牛的太監,同樣做到了開府儀同三司,官至檢校太傅。凡御書號令皆出其手,並找人仿照帝字筆跡偽造聖旨,因之權勢日盛,貪汙受賄,賣官鬻職等無惡不作,甚至連蔡京父子也諂附,故時人稱之為“隱相”。宋欽宗即位後處死了他,
十;劉瑾,明朝太監,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掌權後趁機專擅朝政,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為“八虎”之首,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當時的世界首富。
十一;高力士,與戲劇小說不同,高力士可是個好人。唐玄宗統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寶應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駕崩,吐血而死。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於泰陵。
十二;唐代太監;魚朝恩、李輔國、程元振、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專權控制皇帝,
十三;清朝太監,安德海、李蓮英,實際上他們主要是得到了主子的賞識,其權利受到制度所限,與前邊的根本無法相比,但因為年代較近,知名度較高而已。
-
10 # 有事沒事看點動漫
有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太監叫張敏,是明朝明憲宗朱見深時期的一個太監,朱見深寵信萬貴妃,萬貴妃害死了朱見深的好多兒子自己自己很多懷孕的妃子,但是有一個宮女懷孕了,張敏替她隱瞞了下來,在孩子出生以後張敏又聯合一些宮女太監將孩子養大,在孩子八九歲的時候張敏將孩子的事情告訴了皇帝,說您並不是沒有兒子,有一個兒子已經八九歲了。萬妃知道了以後,張敏知道自己會被她害死,就吞金自殺了。
-
11 # 使用者2814028941
怎麼說呢,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宦官畢竟是個不體面的職業。而且,並不是每個宦官,都有資格稱之為太監的。
想歷史上要留名,要麼大奸大惡,要麼大善大愛,否則小人物是無法登上歷史舞臺的。所以像宦官太監這樣的,想留名是很難的。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在中國的封建王朝裡,有名字的壞太監還是很多的,劉瑾,李蓮英,魏忠賢等等,因為他們做了壞事多且大。但是在有皇帝大臣的情況下,一個宦官想做大好事大善事,而且把功勞留在自己頭上,就真的很難了。畢竟是伺候主子的奴才,就算你有本事,那也是,功勞我領,背鍋你去。所以很難想起一個耳熟能詳的好太監。
-
12 # 搞笑段子菌落
鄭和,明朝太監,雲南人,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中國明朝的Nautilus,外交家。他估計是唯一出過海的太監了吧!
他在明軍進攻雲南的時候被俘,遭受宮刑,在宮中尚衣局培訓兩年,14歲被選進朱棣的燕王府從侍。
個人覺得他有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的感覺,他被宮刑,但又很幸運被選在朱棣身邊,朱棣後來造反,奪得皇位,也就是明成祖。在他當皇帝的一年後,幫他奪取皇位的功臣——道衍,是他一手策劃朱棣造反的,一個在朱棣面前有著舉足輕重的人,收鄭和為弟子,這也為鄭和下西洋提供的籌碼。
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武,明成祖對他十分信賴。因為他從小就在朱棣身邊長大,跟著朱棣南征北戰,是“靖難之役”的功臣,所以被任命為西洋總兵正史,率領船隊下西洋。
2005為了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國務院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航海日”。
-
13 # 雙手揣兜的路人
首先我要和你說明好壞這個概念不是絕對的……
所以我要說趙高,趙高是趙華人
秦趙長平之戰時活埋的那四十萬人裡也有趙高的家人。趙國報仇的人那麼多,但最後只有趙高是真正成功了的。他忍辱負重幾十年 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且不說他是好是壞 光是這一份執著……他就是封建時代最優秀的太監……
-
14 # 雲我無心73
首先,得區分一下這個題目中關於對太監好壞的評價是什麼?不能用簡單的一句話就來評價一個太監是好是壞。當然有的太監確實是很好的,但也有一些太監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原因,或者部分史學家的個人偏見,對部分太監的評價會多多少少帶一些個人主觀上的判斷。
●蔡倫。學過歷史的大家都知道,東漢時期一宦官,他總結以往人們造紙的經驗革新改良造紙工藝,製成了“蔡侯紙”。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他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化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也許是因為對推進人類文明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讓人們忽略了他的人品不足。讀《後漢書.蔡倫傳》,讓人不能不重新慎思蔡倫人品的缺陷:蔡倫初入宮時,章帝妃宋貴人所生皇子劉慶被立為太子,次年梁貴人又生皇子劉肇(公元79—105),正宮竇皇后無子,於是指使蔡倫誣陷宋貴人“狹邪媚道”,逼她自殺,太子被貶為清河王,竇皇后又指使人投“飛書”(匿名信)誣陷梁貴人,強奪劉肇為養子且立為太子,梁貴人憂死。章帝卒後,劉肇10歲登基為和帝,由竇太后臨朝聽政,蔡倫因替其盡力辦事,被提升為中常侍,隨幼帝劉肇左右,備顧問、掌理文書,凡下達詔命或百官奏章悉由其傳遞,出入宮禁,權利極大,參與軍國政務,持俸兩千石,與九卿同等。元興元年,和帝卒,鄧後所生百歲嬰兒繼位,不到兩年幼帝卒,鄧後立13歲皇侄劉祜(公元94—125年)繼位,是為安弟,為河清王劉慶之子。後建光元年,安帝親政,因蔡倫當年受竇太后指使參與迫害其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皇位繼承權,令廷尉審訊蔡倫,蔡倫自知死罪,服毒自殺。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蔡倫的人品,為了一己私利,缺乏原則,不顧世襲宗法制度,誣陷他人,置人於死地。從這個角度講,他不算是一個好人。但是他的造紙術遮蓋了他的個人品質問題,站在人類文明傳播角度來看,他又是一個人類文明的推進者與傳播者。
另有被稱為“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對於這個人,由於他和控制輿論的文官集團的矛盾被無限放大了。其實,他在事關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很講原則。如果沒有魏忠賢,恐怕就不會有熊廷弼、袁崇煥等人的戰績。有人說明朝亡於黨爭,而黨爭之始起於東林,先是東林黨排擠齊、楚、浙三黨,三黨不敵,被迫依附魏閹,進而形成了所謂的閹黨。而崇禎皇帝除掉魏忠賢之後,東林黨結黨營私成為了不受約束的文官集團。是原本平衡的朝廷傾向於東林黨。東林黨一家獨大,崇禎失去制衡文官集團的資本,只能空嘆: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而對於魏忠賢,他的主要成就就在於遏制東林黨一黨獨大,有效增加國庫收入。
歷史上無可爭議的好的宦官也有,比如司馬遷,鄭和等。
評價一個太監的好與壞,要看站在什麼樣的角度上去分析。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
-
15 # 仁勇校尉
題主既然問這個問題,想必知道那首惡搞的流傳比較廣的閹黨之歌,那首歌裡就包含了幾個好太監。著名的閹黨之歌歌詞如下,來自於一群歷史愛好者十餘年前的惡搞。
是誰寫下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是閹黨!是閹黨! 是誰改良了造紙術,傳承了人類文明? 是閹黨!是閹黨! 是誰伏邊定遠,為大唐平定西南蠻夷? 是閹黨,是閹黨! 是誰操持國政,挽唐廷於既倒? 是閹黨,是閹黨! 是誰拓邊西北,經略幽燕? 是閹黨,是閹黨! 是誰揚帆遠航,揚國威於萬里之外? 是閹黨!是閹黨! 是誰隻手擎天,壓制禍國殃民的東林黨? 是閹黨!是閹黨!是誰寫下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說的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為李陵求情觸怒漢武帝被關入監獄,後來被酷吏杜周判處死刑。按漢代律法,死刑可以交錢或者宮刑免死,司馬遷拿不出鉅款選擇了宮刑。當然,這句完全屬於惡搞,司馬遷只是遭受了宮刑,但並未入宮擔任宦官職務,不符合一般意義的太監。
是誰改良了造紙術,傳承了人類文明?這句說的是蔡倫。改良造紙術的蔡倫是為整個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有個美國學者寫了一本《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蔡倫是華人中排名僅次於孔子第二高的。這樣的偉大人物,當然是一位好太監。蔡倫不僅改良了造紙術,其主管制造的弓弩、刀劍等,也代表著當時的先進技術水準。
是誰伏邊定遠,為大唐平定西南蠻夷?這句說的是唐朝唐玄宗時代的太監名將楊思勖。楊思勖在唐玄宗李隆基時代,曾經和高力士地位相當,都是深受李隆基信任的宦官,不過現在知名度比高力士差多了。楊思勖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曾經多次為唐朝平定南方邊境地區的叛亂,是唐玄宗時代的名將。楊思勖平定安南地區(今越南中北部)的梅叔鸞叛亂,是堪比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交趾(越南中北部)的偉大功業。今天的越南人進行民族主義敘事,歷史書中對楊思勖也還念念不忘,印象深刻。
是誰拓邊西北,經略幽燕?這句主要說的是童貫以及北宋的太監名將李憲。童貫在北宋末對遼作戰時表現很差,但之前在西北對西夏作戰時表現相當不錯,有不小貢獻。童貫太監名將李憲的門生,李憲是北宋時期一位有傑出軍事的太監名將,長期在西北戰場作戰,對吐蕃、西夏取得過不小的勝利。童貫頂多能算譭譽參半,說李憲是一位傑出的好太監還是沒問題的。
是誰操持國政,挽唐廷於既倒?這句說的是安史之亂開始的李輔國等唐朝專權太監,這句屬於惡搞。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唐朝中央能直接掌握的軍隊主要是神策軍這隻中央軍,神策軍基本控制在太監手裡,因此能操縱廢立。但同時掌握神策軍的太監們,稱作唐政權的堅定支撐力量也沒問題。
是誰揚帆遠航,揚國威於萬里之外?這句自然說的是無人不知的鄭和。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鄭和在中國歷史上就更顯珍貴,沒人會不同意鄭和是一位偉大人物。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就有蔡倫和鄭和兩位傑出太監的身影。
是誰隻手擎天,壓制禍國殃民的東林黨?這句說的是魏忠賢,屬於惡搞。雖然現在東林黨的評價一路走低,但魏公公頂多能得到一個比東林黨稍好的評價,想做正面人物是沒戲的。
當然,中國歷史上算的上正面形象的太監遠不止這幾位。太監在特殊的皇權制度下,有機會掌握相當大的權力,是一個很大的群體,可以視為一個獨特的官僚群體。這個群體自然各類人都有,做出正面貢獻的人物自然也很多。正如文官群體有很多正面人物,也有很多反面人物一樣。
-
16 # 董狐筆
那些說蔡倫的,都是歷史小白。蔡倫是個發明家,卻是個小人,人品很差。 唐朝的高力士,忠義兩全,能文能武,且謙遜低調,在朝野廣有賢名。 明朝的鄭和,七下西洋,恩威並施,令萬國來朝。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明末的王承恩,也是一位忠臣義士。值李闖入京,文臣武將紛紛折節投靠李闖的時候,只有王承恩一介太監帶領徒子徒孫為國盡忠。
-
17 # 生猛歷史
當然有。
一提到太監,你是不是就想到了魏忠賢、安德海、李蓮英,甚至是曹正淳?的確,太監留給我們的印象一般是尖酸刻薄,喜歡無事生非,手段比較厲害的太監甚至可以影響朝局,挑撥朝臣和皇帝之間的關係。總之,“太監”這個詞似乎不會給我們什麼好的感覺。
那麼,歷史上的太監都是損人利己、挑撥是非之輩嗎?
顯然不是的。
你應該聽說過明朝那位下西洋的鄭和吧,他的名氣毋庸贅述,其實,他就是位太監。所以,可不要以為所有太監都是捏著蘭花指陰陽怪氣的那種哦,像鄭和這樣充滿魄力和男子氣概的太監也是存在的。
另外,明朝還有一位好太監——王承恩。關於這個人,相比大家也有所耳聞,他是崇禎皇帝身邊的太監。李自成攻入北京時,文武百官望風而逃,宮裡的太監也都偷盜的偷盜,反水的反水,但是,這位王承恩太監始終陪在崇禎身邊。後來,眾所周知,崇禎皇帝自縊於景山上一棵歪脖子槐樹上,那個時候,陪在崇禎身邊的只有王承恩一人。將皇帝伺候走以後,王承恩也吊死在旁邊的一棵海棠樹上。此等忠烈,實在難得!清朝皇帝入關以後,被王承恩的義忠打動,為其樹碑立傳,以樹立宦官典範。
當然,說到名留青史的太監,一定不能略過唐朝的高力士。對於唐玄宗來說,高力士可是太重要了。他在誅殺韋皇后,剿滅太平公主勢力等宮廷政變上都立有功勳,這些事幫助李隆基穩定了皇位。除此之外,高力士甚至會幫助唐玄宗處理瑣碎政務,外朝與內宦的勾連往往會讓皇帝十分緊張,然而,唐玄宗卻對高力士相當放心,曾稱讚“力士當上,我寢則穩”。
在唐玄宗成為太上皇以後,高力士更是不離不棄,直到被奸宦李輔國流放到黔中。後來,高力士得知唐玄宗的死訊以後,北向嚎啕,吐血而死。高力士的忠勇讓後世文人無不稱讚,比如,李贄就曾對他做出極高的評價:“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你可能會說,司馬遷也是名留青史的太監。其實,太監一般指服務於宮廷的宦官,因犯罪而受宮刑的人似乎不能稱之為太監,這個意義上講,太史公只是受刑而失去生殖器官,並非自小受閹入宮為奴,算不上太監。
除了鄭和以外,大多宦官之所以會名留青史,都是因為具有一顆對其主人的赤膽忠心。可見,在古代,能夠做到忠貞不屈,併為皇帝奔走效勞的太監就算得上是好太監了。
參考文獻
萬竹青:《論明代的廠衛、太監干預司法》,《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周忠泰:《十論高力士既是功臣又是忠臣》,《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2年第3期。
回覆列表
太監舊稱宦官,又稱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閹豎等。是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務並閹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太監有:
趙高(?-前207年),秦二世皇帝時丞相。秦始皇死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他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徵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另立子嬰為秦王。不久被子嬰設計殺掉,誅夷三族。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 ,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鬥爭自殺身亡。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張讓(?—189年),東漢宦官,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桓帝、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等職,封列侯。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靈帝極為寵信。中平六年(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事洩,他和其餘幾個常侍設計伏殺何進。袁紹、袁術等人聞何進被殺,入宮殺盡宦官,張讓走投無路,投水自盡。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他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在唐玄宗管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
李輔國(704年―762年),唐肅宗時當權宦官,唐代第一個當上宰相的宦官。本名靜忠,曾賜名護國,後改輔國,相貌奇醜無比。安史之亂期間,勸說太子李亨繼承帝位。唐肅宗即位後,被加封為元帥府行軍司馬,開始掌握兵權,並改名為輔國。之後又因擁立代宗即位,被冊封為司空兼中書令。大權在握後李輔國更加為所欲為,最後被人刺殺身亡。
童貫(1054年—1126年),字道夫,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 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鄭和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 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為燕王朱棣立下赫赫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國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原名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名魏忠賢。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隸南皮(河北省南皮縣)人。他在八九歲時淨身,進宮後在咸豐帝身邊為御前太監。由於安德海聰明伶俐,善於奉承,他很快就得到了咸豐帝和葉赫那拉杏貞的好感。咸豐死後安德海成為慈禧心腹,干預朝政,打壓恭親王等。同治八年,他奉慈禧之命,到江南採辦服飾,走到山東地方,被巡撫丁寶楨擒獲處決。
李蓮英(1848——1911)(又作:李連英),原名李進喜,慈禧太后賜名連英,俗作蓮英。是清王朝慈禧時期的總管太監,是清末最有權勢的宦官。亦是第一個叫慈禧太后為“老佛爺”的人。咸豐五年淨身為太監,翌年入宮。同治六年,受封二總管。宣統元年61歲時,為慈禧守孝百日後,隱退,宣統三年,亡,時年64歲。